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2024-04-19

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通用9篇)

篇1: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

活动总结

根据《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的实施方案》,结合当前实际,组织教师及时上级学习文件,制订活动方案,然后对照《方案》开展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

为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校长室召开专门会议,成立领导小组,谭小龙任组长,分管教研主任任副组长,教务处成员、村小校长任成员,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的组织、安排、督查、总结。

二、加强理论学习。

我们把县教研室制订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翻印发至每位教师手中,并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集中学习,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撰写导学案。要求在基本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先强行入轨,再灵活运用。

三、积极开展研讨活动。

1、组织老师开展“铁犀杯”教学比武。今年,不分中心还是各村小学教学点都要求每人上一堂教学示范课,再从中挑选优秀选手参加片区复赛。

2、开展校内研讨活动。领导带头,教师跟上。校长室、教务处成员每人上示范课至少一节,教师上研讨课一节,开课后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评议活动,就课堂上对模式的使用进行深入研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大部分老师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益较前有明显提高。

3、起草并通过了《舲舫中心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实施方案》、《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语文五步教学法”、“数学四环教学法”;学习了“导学案基本知识”、新授课学案模式、讲评课学案模式、复习课学案模式、网络资源的使用原则、导学案的使用原则以及导学案正式实施和应该于教育教学之中。

在检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都能转变思想观念,紧跟形势,积极开展教研教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上课。

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月尽管已经结束,但互相学习、研讨活动仅是个开始。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提高教师素质、促进队伍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零舫中心小学

2012年5月9日

篇2: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今年暑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株洲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工作的通知》(株教通字[2012]113号)文件,结合茶陵县师训股下发的《茶陵县教育局2013暑假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知》精神,全面提高我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进行了全乡教师县级培训项目。现将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6月2日,根据茶陵县师训股全员培训工作会议精神,统一部署,要示各乡镇学校,在全面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活动。培训方式将以往集中到县级培训点下放到各级乡镇进行。我乡在6月6日,召开了全乡教师动员大会。在会上作了精密的部署和工作安排。将参加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解读。并制订了全员培训工作计划,详细安排了培训工作时间进度表。

7月6日,培训正式开始,至8号结束,一共进行三天。本次培训全乡共有65名教师参加,除了几位年龄较大的老师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以外,其它全部参加了本次培训。

二、培训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谭小龙

副组长:段长华

总负责:蒋军生

摄像:蒋军生

成员:谭真勇、尹年生、罗志坤、各村小校长

三、培训内容:

1﹑《新时期师德修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策略与方法》。

2、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鸿合电子白板、希沃智能平板教学一体机。

四、培训过程

整个培训过程按照教育局出示的参考书目《新时期师德修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策略与方法》外,还另外增设了两个内容:鸿合电子白板、一体机信息技术应用。

具体培训过程如下: 每天培训时间从上午8点30开始到下午4点半结束。培训时间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每天共6小时。讨论交流答疑安排了专门的记录人,并分为河东片、河西片、中心片,行政分别由蒋军生、尹年生、段长华负责。

第一天(7月6日),上午主要由谭小龙校长主讲《新时期师德修养》;下午由蒋军生主任主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策略与方法》——多媒体技术应用,接着进行讨论、交流、答疑、做题。(讲座和交流统一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第二天(7月7日),由段长华副校长主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策略与方法》第一、二讲、再由蒋军生主任主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策略与方法》——多媒体技术应用。接着讨论、交流、答疑、做题。

第三天(7月7日),第一二节课,由尹招文老师主讲信息技术应用——电子白板(地点:三3班教室),第三四节课由蒋军生、陈常伟老师主讲信息技术应用—希沃智能平板教学一体机(地点:红卫小学)。下午讨论、交流、答疑、做题,撰写心得体会、笔记检查。最后全员考试。

五、培训效果

1、培训老师思想认识到位,积极性高。

以往像这样的培训大部分老师认为是走过场。本次培训,通过多次宣传发动,使全体老师充分认识到不仅仅是取得学分的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新理念、新教法、新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培训期间,所有教师能够遵守培训期间的纪律,每天很早就到达培训点侯培,教师的出勤率达到100%,参与培训的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并作好详细的听课笔记。

2、培训准备充分,落实到位。

第一,培训前,所有培训学员将在暑假出行的时间向后推。重点安排了自己本次培训任务。做到不请假,不缺席;第二,培训处的教员,上课前都做好精心备课、资料下载;第三,教导处的负责人,将培训讲义、资料、交流答疑卡印制好,在交流前发给每位学员填写。

3、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

针对当前社会公信力下降的问题,本次使用了近万字的培训材料《新时期师德修养》向全体老师进行师德方面的讲座。针对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普及与推广,在应用方面存在使用困难的问题,重点培训了鸿合电子白板、一体机的培训,使全乡教师对这些现在代教育装备学有所用。

4、全体学员认为收获很大

在全体学员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中看到,99%的老师认为,将培训方式下放到各校,使每位老师都有发言、操作、实践的机会。本次培训最大的效果是,自己亲自动手了,而并不是以往单一枯燥的理论宣讲。在师德修养方面的讲座,也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PPT进行了图片、实例、影视现场展示给听课的老师。考试过后,学员成绩非常优秀,说明全体学员对本次培训内容把握到位、实践操作应用娴熟。

六、以后工作建议

1、加强问题性培训。

如,当学校老师不知道怎么去撰写导学案,在培训时可以进行导学案撰写的培训;当学校老师批改作文时存在困惑时,可以搜集一些资料,集中进行讲座并实战批改。一切可以从小问题入手。每年攻克一个难点或热点问题。

2、进行分类培训

如,教语文的编成一个班,教数学的编成一个班、综合的编成一个班。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培训者,为全体学员进行培训。也可以多找几个协助,以完成各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3、外出培训教师充分派上用场

各级各类学校,每年会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派到长沙、株洲等外地参加各类培训或听课。我们可以利用他们来为学校的其它老师进行培训。这样,既有权威性,又具专业性。既不花钱请外来人员,又提高了年青老师自身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还带动整个中老年教师在掌握教学新技术、新方法上少走很多弯路,真可谓一举三得!

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

篇3: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一、“统分结合”的“三段推进”式分层教学课堂结构模式

“三段推进”就是把课堂教学分成三个阶段, 即“引入段、内化段与应用段”。根据课型, 我们重点研究了两类课的“三段推进”式课堂教学模式:一类是新授课, 另一类是复习练习课。

1. 新授课

在每个阶段, 既有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统一讲解, 又有根据不同学生安排的不同层次的课中习题;既有合在一起的统一反馈讲评, 又有不同层次的分开讲练。

“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简案

复习引入、传授新知阶段:

(1) 老师每天的零花钱是10元, 那么一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如果一个月按4星期算, 一个月的零花钱又是多少?

(2) 提出并解决问题:一些同学正在进行广播操比赛 (出示主题图) , 请你仔细观察, 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信息?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A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

(4) 反馈交流。

重点反馈:10×8=80 (人) , 80×3=240 (人) 。

说一说数量关系。

(以上环节统讲分练)

课中习题、内化新知阶段 (要求A组同学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

(1) 小芳坚持锻炼身体, 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 她一个星期 (7天) 跑多少米?

(2) 照片放进相册, 每本相册有24页, 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两本相册可以放多少张照片?

集体反馈交流。

(以上环节分练统评)

练习应用、形成技能阶段:

(1) 某种饼干一盒有4袋, 每袋有6块, 10盒共有多少块饼干?

(2) 妈妈买了5盒钙片, 1盒有4板, 每板15片, 一共有多少片钙片?

(3) 我家三口人, 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 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个用乘法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B组学生独立完成 (1) 和 (2) 。A组学生完成 (3) , 先设计问题, 再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以上环节分练分评)

2. 练习课与复习课

练习课与复习课的“三段推进”式分层教学结构模式相对简单一些, 知识整理阶段通常以“分”为主, 让A组学生独立回顾、复习整理本单元或者本节的主要内容、知识点, 而B组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表格、问题等形式在半扶半放中回顾整理知识点。而在交流内化阶段则以“合“为主, A、B组学生共同反馈交流、整理完善知识点, 形成知识网络。练习应用阶段则基本上与新授课类同。

“年、月、日”复习课简案

知识整理阶段:

A组学生独立整理本单元知识, B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整理知识。

(以上是分的过程)

交流内化阶段:形成知识网络。

(以上是合的过程)

练习应用阶段: (略)

二、课堂分层施教策略

1. 问题分层, 优先作答

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分层。难度不大、学生普遍乐于回答时, 要给予B组学生优先回答的机会, 对较难的问题可以采用A组学生先回答、B组学生听后复述的形式进行。

数学组一位教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 充分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

摸球体验环节片段:老师有两个盒子, 一个盒里放8个黄球, 另一个盒里放4个白球、4个黄球。一次只能从任意一个盒里摸出一只球。

(1) 体验“一定”:摸到黄球的有奖, 你打算从哪个盒子里摸?

为什么会这么好运气, 人人都有奖?

(体验“一定”的过程比较简单, 我们发现, 教师更多地把机会留给了B组学生, 特别是班里的几个学困生)

(2) 体验“可能性”:摸到白球的有奖, 谁来试试?教师预设了一些问题:

A.你想摸哪个盒子?

B.他摸到的球一定能中奖吗?为什么?

C.那你们觉得他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 (学生尝试)

D.你觉得他能中奖吗?如果再让他摸一次呢?

E.为什么有的人有奖, 有的人没奖呢?

“可能性”问题相对较难理解。教师设计了从采访学生摸哪个盒子的球—猜测一定能中奖吗—说理由明白不确定性—再猜测能否中奖及下次能否中奖来体验可能性。这里我们看到执教教师有意识地请A组、B组学生共同参与, 有时在B组学生回答基础上请A组学生补充完善, 有时在A组学生说理由基础上请B组学生适当重复, 在学生优劣互补的回答中逐渐完成了“可能性”的体验。

2. 习题分层, 优先板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难点, 开展同一内容的教学活动时,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 亦可以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即使是同一道习题, 也可以“分”层教学。

数学组一位教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 在初步了解了笔算乘法的算理后, 教师及时安排了尝试练习, 计算21×23、44×12, 要求A组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对于B组学生, 教师则给予了“半成品” (如右图所示) 。

对A组学生来说, 总体理解能力较强, 目标定位在自主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并独立笔算。对B组学生来说,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因此, 教师扶着他们再次经历笔算过程, 师生共同填一填、说一说,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理解。

同时, 学生在课内练习基本题时, 教师要把板演的机会优先让给B组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 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许多时候一个学困生的解题错误可以代表一批学生的错误, 教师可以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 反馈分层, 优先讲评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励, 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于不同的学生, 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于A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为主, 在充分肯定正确想法的同时,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寻求发散思维, 不断超越自我;对于B组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 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断寻找其闪光点, 充分肯定点滴进步。

尤其在练习后的反馈, 教师要更多关注B组学生的解题情况, 优先讲评、互评B组学生、学困生的作业,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B组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错因以及纠正的方法, 在第一时间里订正错误,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B组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 组内教师在执教“表内除法复习与整理”一课的“解决问题”环节时出示:

糖果批发价:21元买3包, 我要买5包。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对于A组学生要求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 而对于B组学生要求可以是提一步计算的问题, 也可以是提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师先让B组同学来回答。B组一学生回答:“一包几元?”教师没有急着作出评价, 而是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其中一个A组的学生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 说:“这个符合一步计算的问题, 很好。”B组学生受到A组学生的肯定评价后满意地坐下了, 而A组学生在评价的同时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B组学生充分理解用除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后, 再让A组学生畅所欲言, 让他们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这样的小步子评价不仅夯实了班中每一位学生的基础, 而且还有利于优秀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数量关系的本质把握。

课堂分层施教的三大优先策略充分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给“三段推进”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注入了活力, 使枯燥的模式彰显“灵动”, 使分层的理念深入到课堂深处,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篇4: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自能学习”;信息化

自2001年9月推行教育改革到今日,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地发生本质的改变,逐步树立起一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念,但是一直苦于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贯彻实现这个教学理念,导致了难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打造一个灵动、活泼的小数学课堂,一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能力的现状,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一、进行课堂创新,引发学习热情

我们要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技术,引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是这样的一种印象——刻板、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题海战术。这些观念导致了学生本身难以对数学产生好感,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在这些消极的心理作用下,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基本上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任务。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让学生拾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进行教学模式优化和课堂创新是唯一的途径。那么课堂创新该从何下手?从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如今教育模式优化的一大助力,在课堂的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化设备后,会极大地引起學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任何新鲜的事物总是具有很强大的好奇心,信息化设备引入课堂后,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在对课件进行精心设计后,可以将课程中抽象且晦涩难懂的数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变得简洁具象,降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逐步树立起可以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在课件中可以适时地插入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让这些动漫人物充当串联起这堂课知识点的线索,这样可以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二、从细节渗透“自能学习”理念

要让学生逐步具备“自能学习”能力必须要从细处着手将自能学习的理念渗透给学生,让他们具有自能学习的观念,即在面对新知识时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不依赖于他人的观念。那么我们应怎么帮助他们树立自能学习的理念呢?从平常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这么说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学生都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起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他们在不断地思考学习过程中就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自能学习的基础,这样他们在遇到难题时才会尝试自己去解决,有自主学习的观念。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课前预习、课上引导、课后巩固三管齐下。

在数学课前的预习中,要给他们划定具体的预习范围,让他们有明确的预习目标,让他们有计划地去预习,同时要留下预习任务让他们去思考。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进位加法时,我给学生留下了几个数学预习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要学习加减法?你们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7+8的结果吗?再预习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得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答案。

教师在数学课上要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但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要积极地给予肯定,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毕竟每个人思考的方式和角度都不同,不可能会得出完全一致的答案。通过对学生自主预习的了解,数学教师可以大致知道学生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接着引导学生跟着教师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会将知识点记得更加牢靠,掌握得更好。在学生把握知识点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梳理知识点,把课程脉络理出来,帮助他们掌握解题的步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将会稳步提高。

及时在课后帮他们巩固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布置课后作业是不二之选,但是要放弃使用题海战术。因为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往往会为求完成作业的数量,而放弃作业的质量,完全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道题的解法是这样,换一种方法可不可解出来之类的问题,更有甚者会去抄袭作业,完全失去了数学作业的意义。所以布置的作业要具有代表性,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布置课后作业的真正目的,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自能学习”变成学习本能

学生具有“自能学习”观念后,我们要让“自能学习”渐渐地变成学生的学习本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或者其他知识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到自能学习的方法,这样就会培养起学生的“自能学习”能力,这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我们要抱有极大的耐心,同时还要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能力的茫茫征途中给予正确的指引。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数学信息化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能学习”能力,需要从多方面下手,而且不能一蹴而就,身为学生的引导者任务艰巨。为了能够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教育现状有清楚的认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不断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汲取养分,完善优化自身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翠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74-76.

[2]周望城,彭荣宏.“自能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研究”方案论述[J].教师,2012(18).

篇5:舲舫中心小学学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湖南省教育厅湘人社发„2011‟97号《关于印发湖南省高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株洲市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总体安排和以及市人社局和市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我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一、竞聘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谭小龙

副组长:段长华

成 员:谭珍勇 尹年生 蒋军生 罗志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谭珍勇同志兼任,蒋军生、罗志坤两位同志为办公室成员,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二、岗位设置的原则和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转换用人机制,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管理制度,实现对全体教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二)主要原则

1.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原则;

2.坚持教师享有《教师法》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原则;

3.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4.坚持依法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

5.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

6.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的原则。

三、本次岗位设置情况:

(一)县人事局为我校核准的岗位为共84个:专业技术岗位84个。

(二)、各岗位具体指标情况:

1.专业技术岗位(共84个,其中中级职称岗位50个,初级职称岗位34个)

其中中级八级岗位15个,中级九级岗位20个,中级十级岗位15个;初级十一级岗位16个,初级十二级岗位16个,十三级岗位2个。

四、各类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根据国家和湖南省株洲市关于各类岗位职责与基本任职条件的规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为:

1.遵守宪法和国家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品行思想道德修养;

3.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技能和资格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健康条件。

5.上年考核结果为称职及以上的。

(一)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实行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应具备准入控制的执业资格。竞聘专业技术各等级岗位除须具备相应等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外,还须满足各部门各单位拟订的相关专业技术层级的任职条件。

1.中学高级教师岗位任职条件

(1)六级岗位任职条件

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近五年考核等次都为称职以上。

③在副高七级岗位任职满5年。

④具有聘任岗位所需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及岗位聘任条件或技能条件。

⑤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2.小学高级教师岗位任职条件

(1)八级岗位任职条件

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须在中级岗位上任职满6年。且每年考核为称职以上等次;

③具有聘任岗位所需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及岗位聘任条件或技能条件。

④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2)九级岗位任职条件

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近三年考核等次都为称职以上。

③在中级岗位任职满3年。

④具有聘任岗位所需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及岗位聘任条件或技能条件。

(3)十级岗位任职条件

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上考核为称职以上。

③具有聘任岗位所需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及岗位聘任条件或技能条件。

④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3.初级岗位任职条件

(1)十一级岗位(助理级)任职条件

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近三年考核等次都为称职以上。

③在初级岗位任职满3年。

④具有聘任岗位所需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及岗位聘任条件或技能条件。

⑤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2)十二级岗位(助理级)任职条件

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上考核为称职以上。

③具有聘任岗位所需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及岗位聘任条件或技能条件。

④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2)十三级岗位任职条件

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上考核为称职以上。

③具有聘任岗位所需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及岗位聘任条件或技能条件。

④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三)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工龄20年以上,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该工种高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2.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该工种中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3.五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学徒期、熟练期满。并分别通过该工种初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五、岗位职责标准

1.专业技术岗位职责:(见岗位说明书)

2.工勤技能岗位职责:(见岗位说明书)

六、岗位聘用办法和程序:

(一)岗位聘用范围及办法

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参加本学校的岗位聘用。采用个人申请,量化考核、竞聘上岗、择优聘用方式进行。《株洲市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岗位聘用考核细则》见附件。各岗位等级实行动态管理,首次聘任为三年,聘任期满后,对每人三年的教学成绩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排出顺序,按照指标数从高到低进行二次聘任。工勤岗位由教育局统一聘用(见《茶陵教育局事业单位工勤岗位聘用考核 则》)。

(二)岗位聘用程序

1.成立岗位聘用领导小组。

2、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岗位、岗位职责、任职条件、聘用办法等;

3.应聘人员对照各岗位的任职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以及岗位职责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单位提出聘用申请;

4.对应聘人员的资格、任职条件进行初审;

5.按岗位聘用细则进行量化考核,提出各岗位拟聘人员名单;

6.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公示聘用结果;

7.报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审核,签订聘用合同(使用国家规范的合同文本,明确聘期、具体职责、待遇等)。

七、其他事项

(一)关于超结构比例人员聘用问题

在首次岗位设置中,现有人员在首次聘用时所在类别岗位不足时,在单位岗位总量内暂时占用其他类别空余的岗位职数予以过渡。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结构比例超过规定结构比例的,现有在聘专业技术人员按核定的岗位等级职数竞争上岗,富余在聘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现聘职务的最低等级岗位。

(二)关于2006年7月1日至完成首次岗位设置管理期间已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待遇问题

从2006年7月1日至完成首次岗位设置管理期间退休且退休时执行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待遇的,可以其退休时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和工作业绩,比照本单位同等条件在职人员的岗位工资,重新计算退休费。相关工作待市人社局明确操作办法和程序后落实。

舲舫中心小学

二0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附:《株洲市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岗位聘用考核细则》

1.教职工考核为称职及以上者均可根据学校公布的岗位、各类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和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申请参加自身专业职务基本档聘任。

2.申请升档聘任的教职工根据学校公布的岗位、各类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和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岗位申请,同级岗位申请人员基本条件达标人数超过设定职数,根据《舲舫中心小学岗位升档聘任评分细则》,分别按照教师专业技术岗位、非教学专业技术岗位两类提交工作领导小组评议打分,按得分排名先后予以升档聘任。

3.所有应聘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向学校提出申请表,申请应聘相应岗位。

4.符合高一级岗位聘任条件但因岗位数有限未能聘任的人员,优先聘任下一级岗位。符合高一级岗位聘任条件且高一级岗位聘任有空缺,可由下一级按得分排名依次补足。

5.竞聘工作领导小组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审核,根据择优聘用原则,拟出聘用人员名单公示。

6.受聘人员与校长(法定代表人)签订聘用合同,(合同期为三年)。

7、教学效果优秀者可以优先聘用、教学效果差者可以聘为最低级。

附:《舲舫中心小学岗位升档聘任及评分细则》(办法一)

一、直接升档: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模达到相应档次基本条件,可以直接升档聘任。

二、评分升档

申请升档聘任的教职工达到相应职务档次基本条件者可以提出申请,如果达标人数超过设定职数(以上级决定投放职数为准),则根据以下评分细则,由工作领导小组评议打分,按得分多少确定升档聘任人员。

1.评分细则:

(1)教师教龄,非教学专业技术、工勤技能岗位工龄1分/年。

(2)任现职1分/年。

(3)任现职以来,为骨干教师的(以证书为准):县级1分。

(4)任现职以来,论文评比(由县教育局教研室、市教研室组织认定)获奖的:县教研室组织的一等奖0.1分/篇,市级三等奖0.1分/篇,市级二等奖0.2分/篇;市级一等奖0.3分/篇,省级三等奖0.3分/篇;省级二等奖0.4分/篇,省级一等奖0.5分/篇;国家级三等奖0.6分/篇,国家级二等0.7分,国家级一等0.8分。论文公开出版(由县、市教研室组织认定)发行的:市级刊物0.1分/篇;省级刊物0.2分/篇;国家级刊物0.3分/篇。但总分累计不超过1分。

(5)任现职以来,参加科研课题(已结题,子课题降级计,负责人及主研人员计满分,课题组其他成员减半计):县级0.5分,市级1分;省级1.5分,国家级2分。

(6)任现职以来,辅导学生获奖(同批按最高级计1次)的:市级一等奖0.1分;省级二等奖0.2分,省级一等奖0.3分;国家级三等奖0.4分,国家级二等奖0.5分,国家级一等奖0.6分。

以上各类获奖及荣誉称号加分均限定任现职以来。

(7)得分结果并列的看近三年的教学效果。

2.扣分:违纪书面通报1-2分/次;教师出现严重教学质量问题通报,非教学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出现严重工作事故通报2-5分/次。

附:《舲舫中心小学岗位升档聘任及评分细则》(办法二)

一、直接升档: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模达到相应档次基本条件,可以直接升档聘任。

二、评分升档

申请升档聘任的教职工达到相应职务档次基本条件者可以提出申请,如果达标人数超过设定职数(以上级决定投放职数为准),则根据以下评分细则,由工作领导小组评议打分,按得分多少确定升档聘任人员。

1.评分细则:

(1)按职称评定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职称评定时间早者优先。

(2)教师教龄,非教学专业技术、工勤技能岗位工龄1分/年。

(3)近两年来,在我校担任班主任工作的0.5分/学年。各校管理人员参照一样计分(不重复计算)。

(4)任现职以来,为骨干教师的(以证书为准):校级1分,县级2分,市级3分,省级4分。

(5)任现职近两年获得综合表彰的:县级荣誉1分/次,市级荣誉2分/次;省级荣誉3分/次;国家级荣誉4分/次。(上交复印件)

(6)教学成绩,2010-2011学前三分之一计20-15分(从高名第始算);中三分之一计14-9分(从高名第始算);后三分之一计1-6分(从低名第始算)(一、二、三年级每个名第相差1分,四五年级每个名第相差2分)任多科的,N科加以来再取均,参加县抽检的科目按县排名另外再计分。然后所有按学期按科目取平均值,未抽考与未任主课的老师计8分。

(7)任现职近两年论文评比获奖的:市级三等奖0.1分/篇,市级二等奖0.2分/篇;市级一等奖0.5分/篇,国家级三等奖0.5分/篇,国家级二等1.5分,国家级一等2.5分。论文公开出版(由学校科研处、市教研室组织认定)发行的:县级刊物0.5分/篇;市级刊物1分/篇;省家级刊物

1.5分/篇,国家级刊物2分/篇。(上交复印件)

其他非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的论文获奖或发表必须是结合在学校从事的相应岗位工作且是相关专业正规刊物。

(8)任现职近两年辅导学生获奖(同批按最高级计1次)的:市级一等奖0.1分;国家级三等奖0.4分,国家级二等奖0.5分,国家级一等奖0.6分。(上交复印件)

此评分细则解释权归属舲舫中心小学行政。

注:本次初聘以办法一进行操作。以后升档再完全按办法二进行操作。(未尽事宜按上级文件精神进行操作)

舲舫中心小学

篇6: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一直以来, 经济管理类学科都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 为了改变“文科不需要实验室”的观念, 我校从2005年开始, 对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 建立了专业实验中心, 为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服务。经过5年的建设与完善, 已经形成了包括3个省级示范中心在内的大型专业实验中心, 为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提供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分散实验室存在问题

浙江财经学院在2004年前, 由于受到实验室观念、管理体制、建设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建设实验室的思维定势, 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

2.1 分散实验室建设重复、利用率不高。

原先所有的专业实验室都分散在各个二级学院, 建设时大多数都以主干课程后者教研室为主来考虑, 甚至是为了一门课建立一个实验室, 建设重复不说, 利用率也非常低。

学校的专业设置一般是按学期进行, 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大小学期”的问题。所谓大小学期, 就是说某门课程在第一学期有课, 第二学期就不开课, 然后每年如此循环。在这种情况下, 实验室利用就出现了问题, 在有课的学期, 一个或者两个实验室很显然不够用, 排课可能排不过来;但是到了没课的学期, 所有的实验室就会空闲在那里, 完全没有人使用。实验室规则小, 功能不全, 率用率不高, 导致投资成本过高, 无法集中使用资金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2.2 实验室管理分散,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分散实验室由二级学院各自管理, 由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存在着许多诸如重钱不重物, 重买不重管, 重有不重用的现象。同样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 导致了各实验室的设备损坏率较高, 在真正想用的时候很难发挥作用, 这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院更加不重视实验室的管理, 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 也加剧了实验室管理的恶性循环。

2.3 实验队伍分散, 人数庞大。

为了要保证必要的实验教学的开展, 各实验室都必须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实验管理人员。随着各学校实验室的不断建设,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也不断庞大, 同样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 实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就很难得到保证。另一方面, 实验管理人员在学校中普遍地位不高, 学院领导在感觉实验室工作空闲的同时, 也会安排其他的无关工作给实验管理人员, 这就导致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这样又出现了恶性循环, 导致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持续落后。

3. 资源整合, 建设共享式的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针对分散实验室的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校从2004年开始, 对原有全校的所有经济管理类的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 以实验中心的模式构建全校的实验室体系。新的模式打破了原来按专业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思维, 合理配置全校资源, 实行相对集中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相对的集中管理, 从体制上对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保证;实验中心统一对实验教学进行安排和管理, 实验室的人力、物力及实验场地相对集中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设备利用率。

学校按照学科专业内容、仪器设备的配置及共享程度, 重新整合全校的实验教学资源。一是将计算机基础中心和语音室合并, 成立基础实验中心, 负责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管理。二是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科专业建设专业实验中心, 下属包括现代金融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以及ERP实验教学中心, 原来分散在各二级学院的实验室都归专业实验中心负责管理。三是对原先较特殊的实验室, 例如模拟法庭、摄影实验室等, 由于没有通用性, 仍然按照原先学科专业的模式, 由二级学院自己负责管理。四是对某些特殊专业, 如工程管理等, 单独设置专业实验室, 也由二级学院单独管理。

专业实验中心的成立, 很好的解决了原来实验室的共享问题, 可充分满足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 即可以满足单个实验项目、单个专业的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 也可以满足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需要。

原先分散实验室存在的几个问题, 例如建设重复、利用率不高、开放程度不够、课程有大小学期、人员及设备管理等各方面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从原来所有学院实验室都不够用到能基本满足所有学院的教学需要。原先的分散实验室, 课程多的学期, 学院都会觉得实验室不够, 课程无法安排, 而在没课程的学期, 实验室又会被完全闲置。成立专业实验中心之后, 集中了各个学院的专业实验室。由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基本上都是“电脑+软件”的形式, 在集中使用后, 基本上解决了大小学期的问题, 所有的实验室打通使用, 实现了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

从每个学院都有1-2名实验人员到现在的全校的专业基础实验中心只有6个专职管理人员。目前专业实验中心有12个不同学科的实验室, 按原先每个实验室都需要1-2个管理人员计算, 和现在的人员想比较, 至少节省了12人。同时实验中心有详细的培训计划, 能够有计划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从实验室基本上不开到现在的实验室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验室开放的内容也从原来的简单开放到改为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模式, 目前实验中心每周7天, 每天13小时的开放时间, 同时保证网络版的教学软件、学生作业、专业数据库等所有内容全年2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开放, 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登录专业实验中心的服务器, 进行作业提交、数据查询等的操作。

2003年和2007年, 现代金融实验中心和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 ERP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浙江省创新型人才培养示范区。

专业实验中心的下属的三个实验中心构成也形成了逐级递进。现代金融实验中心为单独学科的实验中心, 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则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中心, ERP实验教学中心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ERP课程, 建立了综合性的实验教学队伍, 在课程中融合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金融、信息等多个专业的知识, 构成了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及学生实践基地。

目前, ERP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开设专业课程2门, 都已经列入各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 作为全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每年的选课人数都达到2000多人, 由于条件的限制, 只能满足50%左右的选课同学。两门课程均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4. 在实验中心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我校的专业实验中心模式运行已经有6年时间, 目前的这种模式顺利解决了当初分散实验室存在的诸多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在保证利用率的同时, 设备完好率也达到了99%以上。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很多原来没有的问题。

4.1 学科支持不够。

与原先设置在二级学院相比, 专业依托大为减弱, 实验室作为科研基地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原先的实验室都是按照学科专业来设置, 虽然利用率不高, 但是在专业的依托以及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创新, 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但是目前的实验中心模式下, 这个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二级学院不再对实验室进行管理, 那么同样也就不会对实验室的学科专业发展等问题来进行管理。

4.2 实验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现在的模式来看, 教学单位与实验室是两个平行的机构, 互相之间没有相互隶属关系。从实验教学的检查与评估方面看, 实验室方面每天都接触实验教学的老师, 每天都能看到具体的上课情况, 但是没有具体管理的权力;二级学院方面虽然也有督导组的巡回检查听课等的形式, 但是具体到某一门课上, 一个学期遇到的检查最多1-2次, 所以学院事实上很难掌握实际的实验教学情况。

4.3 实验室本身的课程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

ERP实验教学中心有自己的专业课程, 到目前为止, 已经进入大部分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 每年的选课人数都是在我校的所有课程中名列前茅。但是有几个关键问题一直很难得到解决。

首先, 实验中心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师。实验中心在设置的时候, 分为专职管理人员和兼职的实验教师两种, 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 都是由各二级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实验中心本身的管理人员共同承担。以《ERP模拟演练》课程为例, 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 导致了《ERP模拟演练》课程一直在满足选修人数的问题上力不从心。每年《ERP模拟演练》课程选修人数都达到2000多人, 但是每学期能开设的班级数只有14-15个, 按每个班级36人计算, 只有540人, 按学年计算就只有1080人, 远远达到不到选课的需要。从目前运行的模式来看, 专业教师的资格认定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也就是说短期内很难解决实验教师缺乏的问题。

其次, 实验中心不是一个学院, 没有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在这种情况下, 新开设的实验课程, 在完全学分制的环境下, 能不能进入专业培养方案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ERP实验中心开设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专业课程, 上课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这样课程就不可能开设在前几个学期, 而如果在专业的后期 (如第六学期) 开设公共选修课, 则由于所有学生的公选学分已经修满, 必然出现无人来选修的情况;而如果要成为专业学修或者是学科选修课, 则一定要进入专业培养方案。但是能不能进这个培养方案, 决定权在各二级学院, 而不是在实验中心, 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同样课程的理解也不同, 因此, 这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如果说不能进入培养方案, 那只能把开课的学期提前, 但是这样会因为专业知识的准备不足而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三, 专业课程的建设, 缺少学科带头人。学校目前对实验人员仍然不够重视, 暂时无法解决实验教师的资格问题, 导致了很难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加入到整个教学团队中来。带头人的缺失,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ERP系列课程的后续建设以及专业的建设发展。目前整个ERP实验教学中心在上课的教师有16人, 其中来自各二级学院的有10人, 另外就是实验中心自身的管理人员6人, 二级学院的教师全部为中青年教师, 高级职称在团队中的比例偏低。这个状况, 一方面影响了学科及课程的建设, 另一方面也对ERP方面的科研造成了影响。

5. 总结

总结专业实验中心运行6年来的经验, 比较实验中心的优势与缺点, 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推断, 在规模越小的学校中, 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就越适用;而学校的规模越大, 实验中心的缺陷就暴露的越明显, 问题就越难解决。在与我校情况类似的高校中, 对比集中与分散两种完全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集中胜过分散、专业胜过兼职是整个运行中的经验总结。但是如何解决在集中的模式下出现的新情况, 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浙江财经学院从2004年开始进行了实验室体制改革, 实行集中管理的实验中心模式。实验中心的模式弥补了原来分散实验室的缺点, 但是却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本文是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运行情况做出总结。分析两种模式的优势和缺陷, 可以得到结论, 规模越小的学校越适用集中共享的实验中心模式。当学校规模大到一定的程度, 实验中心的缺陷就越难解决, 这时候反而应该将实验室 (或实验中心) 设置在学院的层面。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ERP,分散,集中

参考文献

[1]叶舟.“ERP模拟演练”实验教学探索与总结[J].教育与职业.2009, (5) :137-139.

[2]金伟林, 沈水法.财经类高校实验室体制改革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2) :218-218

[3]徐建平, 章学拯.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1) :136-138

[4]陈永泰, 何有世, 李守伟, 宋东林.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建设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10) :89-91, 98

[5]张晓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状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10) :85-88, 161

[6]徐英莲.建立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 (6) :956-959

[7]陈培森.加强实验室整合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9, (10) :152-154

篇7: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一、“问题”的埋设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亦是教学的终点,我们预埋的问题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同时亦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因为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够回答的问题是已知的,不是教学目标所在,学习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究过程,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处于“愤”“悱”的思维状态,实现从最近发展区到下级发展区的跨越。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该节课的目标在于“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没有问题的引导学生是很难快速触及教学目标的,容易导致课堂的低效率。笔者在引出算式后,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了,计算方法怎样?(2)在这个算式中我们能够看到分母是不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方法直接相加?(3)从方法上看,我们当前只有让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才能实现相加,你想想有什么办法吗?

通过上面几个问题的设置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教学目标前,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生成问题———“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借助于问题学生很快地切入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及算理的探究过程之中,实现知识内容、数学方法、情感体验多维立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问题”的提出要剑指教学内容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提出来的,但是在实践中容易步入“满堂问”、“一问到底”的误区,课堂教学成为了问题堆砌场,导致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上的缺失。有效的问题应该直指教学重点内容,紧扣教学的“中点”以问题的形式向外辐射,实现有意义的探究。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梯形的面积”一课,笔者首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进行分析,学生在前面的“三角形的面积”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剪拼和转化的方法,为此笔者紧扣“梯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两个问题:能不能将梯形进行转化,转化为前面大家学过的平面图形?如何根据你转化过程中的思考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两个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帮助学生创设了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借助于问题驱动了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三、“问题”的追加要利于推进思维

数学是强调思维的学科,其学科最终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不过,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老师的提问缺乏思维的发散性,问题的设置虽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但是未能很好地触及数学思想方法,导致学生数学思考的缺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出发,借助于问题驱动有意义的数学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在丰实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数学思维方法。

例如,“对称图形”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去找“蝴蝶”、“z字”、“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在学生探究体验后很容易发现以上图形除了“z字”,其他的图形都是对称的,且基本都能画出了它们的对称轴。笔者从学生的活动反馈出发,针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设置问题:“‘蝴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四个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同样是对称图形,大家看看它们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该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更深的层次,也把课堂教学推向了深处,学生再次进入了探究,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学生们会相继地发现“蝴蝶”的对称轴只有一条,长方形的对称轴有两条,正方形的对称轴有四条,而圆形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当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同学生发现这个规律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最终都能实现规律的自我发现,获得思维的提升和情感的体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探寻有效提问的落点,让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8: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导致学生大部分“读死书”,不会灵活变通运用知识。学生不会反思,不会主动学习,教学成果并不理想。而随着教学不断的改进,以学生为教学重心的理念提出,让更多的教育者和老师发现了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同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教学课堂,需要改变教学模式。

一、调整备课的重点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需要进行备课。而过去的备课重点是教导老师如何教学,而不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所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方向改变的时候,备课要以学生如何学为重点。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主动研究如何学,应该学什么。比如,人教版的数学“认识钟表”这节课,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钟表,认识表盘的字数。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告诉学生并且了解时针和分针的含义,而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教学课堂,则应该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钟表的知识。比如,让学生主动了解时针和生活的关系,如何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时针的含义。

二、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地把数字累积在一起,然后通过例子进行验证,让学生通过实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但是想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要改变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同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一定的条件。比如,数学课“统计”这节课,涉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用图表表示数据。这节课的内容量大,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了解这节课的内容和使用方法。比如,学生可以针对学校附近的文具商店的销售情况收集数据,也可以针对学生做作业的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从而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操作人。通过实际动手,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比如,在讲解数学“观察物体”这节课时,要让学生对同一个物体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并且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然后让学生通过这些图形以及观察到的形状进行描述,思考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不一样的道理。同时,老师可以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的不同。老师也可以举办比赛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赛,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注重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是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理论知识,而只有把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所以,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时候,要注重教学和实际的联系。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解“测量”时,就要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物体进行测量,然后把测量的数字进行对比,观察有哪些学生可以测量到厘米,测量到毫米,比比谁测量得更准确。在测量的过程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才能把物体测量得更精准,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能力,真正理解测量的含义。

数学教学是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目前,我国数学教学模式正在不断的改变,以探索出更新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数学教学的中心,是我国教学模式的一大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能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课堂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仅仅属于老师的。所以,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席汝梅.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3-124.

[2]易良斌.以学生发展为本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10(11):104-105.

篇9:舲舫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总结

【关键词】 问题中心;指导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引言: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实行的过程中,小数学也正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在小学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数学学科属于一门重要的学科内容。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数学将对其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最近几年,小学数学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发现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针对此种情况,“以问题为中心”指导教学已经开始实行。该种教学模式的实行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小学数学应用该种模式开展教学,所获得成果十分显著。

1.“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实施教学活动,其实指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将问题作为教学依据,通过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教学内容中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和学以致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过去,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1]。但是,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指导教学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随后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促使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其次,问题设置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在师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指导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为学生创设一个求疑、质疑、解惑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只是内容丰富,生活化情趣较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指引学生寻找、发现、提出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2.“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方式

从笔者前文的论述中就已经了解到,“以问题为中心”指导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将该种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针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活动。

2.1创设情境问题

针对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校学生而言,兴趣是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但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也是由一个生动的、活泼的情境引起。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同时以此引出问题。在现如今多种教学手段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情境引入问题。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探究分析问题

众所周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探究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在小学数学“以问题为中心”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提问与探究是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分析问题。探究与分析问题可以为后期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方面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这两方面的措施就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探究与自我实践,进而获得有效的数学知识内容。

2.3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以问题为中心”指导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该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师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后,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思考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2]。为解决这一困境,合作交流学习被推出。在小学数学“以问题为中心”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思维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有效解决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指导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在教学中怎样落实“问题导学”模式[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8(11):87.

上一篇:陈赫台词下一篇:碑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