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2023-03-07

第一篇: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 以创新促和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钟君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这表明在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不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创建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开拓思路、多策并举,有重点、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一重大历史性任务。

造工程,需要从长计议,稳步推进。

13亿人口的大国,历史和现实

革以后,社会管理是否可以市场化?经验证明,市场机制在社会领域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在某些社会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正面的;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是负面的,无节制地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公益事业领域实行“市场化”、“产业化”,难免走偏方向。社会生活比经济生活复杂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不仅有市场机制,还有法律的、伦理的、心理的、文化的机制,让这些机制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就必须创造综合的机制系统。

总之,社会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进。

QZZN精品呈献http://bbs.qzzn.com1 / 1

第二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晋城市城区党校李成慧

【提要】因为有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最终失败和红军的被迫长征,才有延安整风运动,才有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这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因为有了十年文革的磨难,才有真理标准大讨论,才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这同样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有了新的具体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这都是我们的优势。然而,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在我们党内和党的的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的事项,阻碍着这一优势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关键词】 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

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党的建设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中国事业的完成,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正如邓小平讲的: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党的领导。而党能否担任起这一历史重任,则在于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亦即党的自身素质。自身素质如何,又来自于党的建设。因此,党的建设对党的事业成败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从党的历史来看,党的建设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是三大法宝的核心。不仅如此,其实,党的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中,同样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甚至是关键作用。可以说在我国不同时期、面对的不同环境、要完成的不同任务,党的建设都是一大法宝和核心法宝。

当今,形势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面对的已不是原来封闭、半封闭的计划经济下的中国,而是在全球一体化、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所从事的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就是这一背景下党要完成的伟大事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向和发展水平。但是,要成功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配合和协调。其中,党的领导是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关键。要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下,党的建设状况究竟如何、党能否适应这一变化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值得思考。

二、党的建设状况分析

分析和研究党的建设状况,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就对党的建

1设状况作了一个总体表述,《决定》认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这一总体判断是对目前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科学判断,这一总体判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党的建设总体上和我们的新形势、新任务是适应的。总体适应是应该肯定的,否则无法解释我们党为什么能够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并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二是总体适应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这些“不适应、不符合”就是我们党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强调的重点,是要我们认真而努力的去研究、去克服、去解决的。它是党的建设所面对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一)“不适应”、“不符合”的表现

1、“不适应、不符合”,二者所指含义是不一样的。这种“不适应、不符合”主要是指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党所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情况。“不适应”主要是指我们的方式、方法落后了,没能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比如《决定》讲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现实中,有的是地方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不适应,比如我们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但在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这一事件,你怎么解决,怎么依法行事、怎么民主执政。我们发现这一事件经常成为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有的是工作方式不适应,常常以权力的姿态进行活动,以权力的姿态让大家干这个干那个。其实在今天的环境里,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在权力不能到达的范围内,靠党的政策的魅力,靠政策的正确,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以人为本的精神吸引大家,靠着这样的方式来运行。

而“不符合”主要是指它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是相悖的,是必须彻底取缔的。比如《决定》讲的:一些地方和部门人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现实中,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现象也时常出现。比如,在社会利益协调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注重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放弃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忽略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因为我们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如果我的决策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符合,那就要彻底的改变,这不是一般的渐进式改革的问题。

当然,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属于既“不适应”又“不符合”的情况。比如《决定》讲的“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等。对于这些,有的是需要改的,有的是需要去掉的问题,它有性质和程度的不同。

2、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可能表现在局部地区。即从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总体部署的整体上看,是“适应”的和“符合”的;但是,也

确实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不适应”、“不符合”的状况,亦即确实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的状况。这种情况虽然很少,但确实存在。它不仅不能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无法完成党的事业,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这种情况不解决,党的事业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也一定不能实现。现实中,对全国来讲,那些发展落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民愤强烈的地区,就是“不适应、不符合”的表现,它可能表现在一个省,也可能表现在一个市或一个县。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在局部地区的表现,说明了这些地区党的建设是乏力的,甚至是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这里,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是指因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或者脱离了这一指导思想而使党的事业在整体上偏离正确轨道的状况)。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一旦普遍化,将是党和国家以及人们的灾难。

3、这种“不适应”、“不符合”也可能表现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事业的具体事项上。比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不负责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弄虚作假、言行不

一、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或者是党的信念、宗旨意识不强,对党的事业和前途信心不够或失去信心等。现实中具体表现,如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里没有党、没有人民、没有事业,甚至于走向堕落、腐败。

(二)“不适应、不符合”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不适应、不符合”的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在党的整个历史中它时不时的就会出现,只是有时不严重,有时严重吧了。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发现有两次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与此对应的是两次思想路线的确立。

两次严重的“不适应、不符合”:一次发生在革命时期,三十年代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最终失败;一次是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十年文革**。两次思想路线的确立:一次是在延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首次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再次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延安整风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首先觉醒的毛泽东领导了这场运动。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基本得到了肃清,实现了党的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解决了革命党面临的中心问题,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因此提出并初步实践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取得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是,他未能解决执政党的中心任务问题。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进行的,这场大讨论梳理了党内各种思想、意识,尤其是“左”的、僵化的思想和意识,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次实现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党的面貌重新焕发青春。也因此解决了执政党的中心任务问题,领导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提出并实践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提出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并开始实践,但还是未能彻底解决。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即党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自身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就是在这一环境下的实践活动。

那么,两次严重“不适应、不符合”的根源在哪里呢?上面的分析可以给出答案,根源在于思想路线的缺失和脱离。第一次是未能确立科学的思想路线,第

二次是已经有了科学的思想路线,但是脱离了。那么,为什么有了思想路线又会脱离呢?这也是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建国以后的不长时间里我们党就开始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原因:一是,从根本上讲是制度建设不够。有了思想路线并使其得到贯彻落实,需要党的制度来保证;二是,党和党员的素质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当“不适应、不符合”在党内占据主导时,再加上缺乏制度约束,就会导致集权与专制;三是,改革创新的精神不够。改革创新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当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实事求是就表现为改革创新,当制度和自身素质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僵化,改革创新的精神就会丧失。那么,为什么我们党又能够两次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呢?这又是一个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讲,我们党对其性质和宗旨总体上还是适应的、符合的。也就是从党所体现的“三个代表”来看,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点上,总体是适应的、符合的;只是在先进性方面,即“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方面,因党的自身素质问题,在形势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下,难以应对而蒙受磨难。一旦三个代表都基本适应和符合,党的生命力就会体现出来。

三、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

建设

(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要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的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着党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作出的科学论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现转型,这一转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有经济体制的转型,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有经济发展阶段和层次的转型,等等;而且这一转型不同于西方国家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而必须是一条新型的工业化之路;这一转型又是发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形势和环境变化之快、矛盾和冲突纷繁复杂令人难以应对;这一转型又发生在社会主义的东方大国;这一转型又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作为这一转型可谓艰难多多,转型,怎么转,向哪转,实施的主体是谁,利益怎么协调和调整等等,都是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但从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党还存在着很多的“不适应、不符合”事项,虽然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总体上是适应的、符合的,“不适应、不符合”只是局部上的。但是如果党的建设在局部上的“不适应、不符合”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就会影响党在总体上的适应和符合;如果这种“不适应、不符合”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使党在总体上的适应和符合变为“不适应、不符合”。因此党要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必须解决党的建设中的“不适应、不符合”状况。

目前的情况看,解决这一状况必须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其实,改革创新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当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实事求是就表现为改革创新。亦即当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实事求是对我们自身素质改变的要求就是“洗心革面”的、“脱胎换骨”的。正因为有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最终失败

和红军的被迫长征,才有延安整风运动,才有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这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正因为有了十年文革的磨难,才有真理标准大讨论,才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这同样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武装,有了新的具体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这都是我们的优势。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这些优势还需要贯彻落实。而党的建设中的“不适应、不符合”就是我们贯彻落实这一优势的巨大障碍。这一障碍可谓“根深蒂固”,正在侵蚀着党的机体。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以前的经验和教训,对其进行“脱胎换骨”式的解决,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彻底改变党的建设中的“不适应、不符合”状况。

(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1、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要以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和建设为基础。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的基础,也是改革创新精神在党的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首先是学习,包括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它不仅仅是看看书、读读报等,主要是对历史的学习,能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同时又要学习现代知识、树立现代意识。另外,就是对实践的学习,要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其次是学习能力,这是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重点要求,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要有主动适应形势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极强的探索、开拓、创新精神。这里,主动性至关重要。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建国初期党的工作重心能够成功实现由夺取政权向经济建设转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动性。如果没有学习能力,或者学习能力不强,则党就只能被动地适应,事业就不可能成功。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两个阶级开始淡化,多个阶层不断涌现,利益多元化,权力和权利不断分化,有政治权利的要求、经济权利的要求、人权的要求,有生存权利的要求、发展权利的要求等等。这些变化对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提出了挑战,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能够辨别真理、掌握规律,也能够认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转型跨越发展大势,遇到问题可以成功地化解。

2、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要以党的制度建设为核心。

党的建设涉及诸多内容,比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其中思想建设是基础,决定着党的性质、党的先进性;组织建设是保障,决定着党的活力和战斗力;作风建设决定着党的形象和党的工作方式方法;制度建设是核心、是根本,也是保证,决定着整个党的运作、走向,它与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要敢于树正气、压邪气,要敢于清除、否定和改进那些“不适应、不符合”事项,包括现实中的一些“潜规则”。一个制度建设劣质的政党,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和不幸;一个制度建设优良的政党,是一个国家的幸事。延安整风后,虽然我们有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后来还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文革后,虽然我们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还是出现了那么多的“不适应、不符合”事项。今天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科学发展观,但是如果没有党的制度建设来保证,也会走向歧途。因此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补齐党的建设这块“短板”。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

作者:晋城市城区党校李成慧

联系电话:0356-3039069(办公室)

(手机)

13903567854

第三篇: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奋力推进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奋力推进“两个率先”(寻根·中国共

产党的伟大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篇)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支撑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一伟大精神在江苏大地深深扎根,有力推动着“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事业发展。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最新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反映着社会发展方向,引领着时代进步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植根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进入新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高度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东部率先到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从沿海开放开发试点到沿江沿边逐步推广,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既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的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也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和社会基础上孕育形成的。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奏响了新时代的最强音。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敢闯敢干,锐意改革、务求实效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尚。在这一系列思想观念和精神风尚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贯通于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改革创新突出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概括提升,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坚持发展,也是对中华民族革故鼎新、富于进取优良传统的传承延续。它顺应当今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并深深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心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撑。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江苏的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民以时代精神为引领,不断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束缚发展的陈规旧习,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按照中央确定的现代化建设总战略,上世纪80年代脱贫致富,90年代翻两番奔小康。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树立更高的追求,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立为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经过努力,全省现已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苏南等地开始向“第二个率先”进军。江苏人民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现代化事业和“两个率先”之路的成功实践,生动诠释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解放思想,创新理念,铸就新时期江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民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先后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打破姓“社”姓“资”等思想束缚、突破传统发展观念

的困扰,相继催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众多符合时代潮流、体现地域特色的先进典型,并凝炼升华为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三创”精神,成为新时期江苏思想文化的主流,成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江苏最具体、最鲜明的象征。自加压力,奋勇争先,勇担“两个率先”时代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民自觉担当起率先探索、率先发展的时代重任。80年代,苏州六个方面的探索和成就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评价,并由此坚信“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新世纪以来,江苏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牢记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要求实现“两个率先”的殷切期望,先后提出“三发展”、“四优先”方针,在全国率先制定省一级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为推动东部率先发展、中西部跨越发展、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张家港人率先喊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口号,昔日的贫县弱县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强县,张家港精神和经验一时广为传扬。昆山人勇做全面小康之路的探索者,成为全国小康第一县,率先展示出全面小康的现实模样。敢闯敢试,破除陈规,勇于创新体制机制。江苏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80年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加快推进工业化。90年代以来,积极推进国企改革,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行政体制改革日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亮点纷呈,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步伐加快,服务型政府和行政效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商务政务体制环境优势赢得广泛赞誉。

开放借鉴,兼容并蓄,展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开放也是改革”。开放是江苏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开放促进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开放的理念和心态,促进江苏人民勇于从多样文明中汲取营养,善于从发达国家、兄弟省市取长补短,在开放包容中赢得优势,在学习借鉴中求得进步,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在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中外合作和园区建设的典范。改革创新赋予江苏人民开

放借鉴、兼容并蓄的精神气质;开放包容又进一步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和政策环境,推动着更深更广的改革创新。

在进一步改革创新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当前,江苏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并对我们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新要求。不久前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推动发展更科学。科学发展是“两个率先”的根本保证。只有发展更科学,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推动发展更科学,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率先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努力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推动社会更和谐。社会更和谐是社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改革创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社会更和谐主要体现在社会更稳定、矛盾更缓和、基层基础更扎实等方面。推动社会更和谐,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着力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应深刻把握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增进社会和谐;深刻把握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增进社会和谐;深刻把握基层基础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在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增进社会和谐。

推动文化更繁荣。文化更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文化是最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域之一。实现文化更繁荣,就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增强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活力、增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进一步打造新时期江苏精神,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着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推动生态更美好。生态文明是“两个率先”的重要内涵,正在成为江苏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推动生态更美好,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以新理念认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以新思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以新要求评判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更大规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到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环境,强化环境管理制度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满意度。推动人民更幸福。人民更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人民更幸福,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更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期盼与愿望得到更有效的实现和满足、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普遍提高。推动人民更幸福,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人民更幸福,增加收入是基础。应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人民更幸福,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是

保障。应大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第四篇:纵深推进医改 立足改革创新

纵深推进医改 立足改革创新 努力开创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2012年全县卫生工作会上的讲话

灵石县卫生局局长 李宏星

(2012年3月 日)

同志们:

经县委、县政府批准,今天召开2012年全县卫生工作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卫生工作,表彰奖励先进,部署2012年全县卫生重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振奋精神,全力推动全县卫生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稍后,张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二O一一年的工作回顾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全县卫生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抓好医改五项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食品医疗安全工作为核心,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基本公共卫生为抓手,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党

- 1

助,县财政还根据基本药物的销售量,按30%的标准予以补偿。

(三)推进基层医务人员竞聘上岗制度。根据医改试点启动会议精神及有关医改文件要求,我局和人事局联合制定下发了《灵石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人员竞聘上岗实施办法》,并召开专门会议,对各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了有关医改政策的培训,准确把握医改政策精神,确保综合改革平稳顺利推进。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采取测评推荐重新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通过编制核定、岗位设臵、免予考试和报名考试人员资格审核、确认等工作,于10月5日组织了考试。实行岗位管理、全员聘用。基本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前期任务。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和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正在形成。

(四)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围绕“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目标任务,加快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抓项目,促进度,投资44.07万元完成交口乡梅印村、夏门镇碾则焉村、英武乡和平村三所村卫生所新建工程,目前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人民医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建设完成选址、规划、设计、征地工作,已开工建设。抓覆盖,促达标,在实现了行政村卫生所服务功能全覆盖基础上,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为98%。抓培训,提素质,为村卫生室选送了20名中专生,对72名乡镇卫技人员、421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抓管理,强内涵,

- 3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2011年我县共报告传染病12种818例,总报告发病率344.88/十万。六是各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设立儿童保健科、妇保科,配备了专职的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人员,为辖区内0—6岁儿童和孕产妇建立了保健手册,按要求及时提供访视并做一般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七是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我县共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17000例,高血压9094例,糖尿病2989例,精神疾病531例;全部病例已按进度完成了随访。

(六)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序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是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启动的两项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我县项目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以实施卫生民生工程为着力点,进一步做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工作,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健康的民生问题,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我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人数为2200人,实际住院分娩2138人,补助资金64.14万元,补助率为97.2%。共发放叶酸7238瓶,新增服用人数2008人,截止12月底,高风险孕产妇服用人数22人,叶酸服用依从人数1328人,随访人次数11540人次。

(七)着力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公立医院改革政策为指导,以等级医院建设为主要抓手,以优

- 5

中进行问题乳粉清查清缴和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地沟油和餐厨垃圾、一次性餐具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保障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学校卫生安全,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检查餐饮单位715户次,检查医疗卫生机构457户次,实施行政处罚60户,没收销毁过期乳品0kg,取缔无证行医6个,罚款3.6万元。

(十)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2011年,我县被确定为全省28个、晋中市2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实施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五项重点任务,促进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是贯彻落实建设“健康山西”重大决策的迫切需要。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的意见》,我县出台了《灵石县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的意见》,县域一体化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十一)加大卫生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力度,树立良好行业形象。在全系统认真组织了创先争优和集中整治发展环境等活动,认真开展了医德医风教育、廉洁从政专题讲座、廉政警示谈话、院长公开承诺等系列活动,强化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意识。作风整顿中,按规定取消了护士执业和食品卫生两项许可事项,方便了群众。修订了局机关管理制度,重申了节假日、公休日领导带班、24小时不

- 7

目前,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外部环境。国际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摆在十分重要的位臵。当前,我县卫生改革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统计数据和调研分析表明,一方面,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优质卫生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欠账多,服务水平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多重健康问题在我县尤为突出。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职业安全方面,我县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企业多,接触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多,职业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在地方病危害方面,全国有8种主要地方病,我县就有3种,病区乡、镇12个,是全县地方病高发区和重病区之一。同时,我县还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压力,全县传染性肺结核病、乙肝患者病例也在增加。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日益凸显。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上还有很大差距;保证公共卫生和

- 9

卫生服务内容。解决好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公共卫生服务问题;三是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着力解决民众健康意识不强的问题。积极推动卫生工作模式由重医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大力推广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行动,积极创建“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健康社区”,促进公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要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机构主抓、社会合力、人人参与的“大预防”新机制,把政府的组织保障、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主体作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预防为主各项措施的落实;四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着力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低的问题。要逐步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标准,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逐步扩大诊疗项目和用药范围,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保障范围,全面提高其保障水平,努力减轻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不断完善门诊统筹方案,拓展参合农民受益面,引导农民有病早治。不断加强基金监管,防范基金风险,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五是加强卫生监管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卫生领域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理顺食品监管机制,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不断完善疾病防控、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卫生应急等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提升监管、监测能力。开展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加

- 11

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实行基本药物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销价、统一时限付款和零差率销售。保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级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30%以上。保证财政补助政策落实到位,保证基本药物补助资金拔付渠道、审核程序的规范、合理;要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知识培训。采取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组织本单位卫技人员进行全员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扩大基本药物的使用范围;另外,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同步落实提高基本药物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政策和落实对村医补助不低于每月不低于400元补助,根据省有关规定,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4元的基本药物使用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同步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政策,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以公立医院改革政策为指导,进一步引深体制机制改革,以等级医院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扎实推进县人民医院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县人民医院要探索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善和加强公立医院治理;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落实政府投入政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 13

是重点抓好医疗机构重症监护、急诊、手术室质控,加强以科研为重点的学科建设,全面推动医疗质量上台阶。严格医务人员执业准入管理制度,严格大型医用设备配臵和使用管理,认真落实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监督力度。认真加强对卫生部门所属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促进依法规范开展活动。发挥卫生监管作用,加强对医疗机构人员、设备、技术管理的全方位监督。以卫生监督执法为抓手,联合各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维护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常秩序。

(四)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进程。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目标,优化配臵城乡卫生资源,大力开展“五化”创建活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构建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新格局。两渡中心卫生院、静升中心卫生院、马和乡卫生院将作为试点开展此项工作。

一是建设标准化。要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时完成总投资9940万元的县人民医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的开工建设,当年投资5000万元。完成水峪、张家庄、富家滩、南焉4所分院及30各村卫生所建设。

- 15

管,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规范新农合运行机制。一是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提高新农合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参合率要稳定在98%以上,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各级财政对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全面推开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8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二是加强基金风险监管。首先,当年统筹基金节余率不高于15%,统筹基金累计节余率不高于当年统筹基金总量的25%。其次,必须严格防范违规套取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三是多措并举,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建立新农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在线审核、实时监控、及时结算。积极推行县级统筹,方便参合人员就医和医疗费用结报。制定出台《定点医疗机构准入管理办法》和《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暂行办法》,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门诊费用总额预付、住院费用按单病种或按床日付费,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新农合资金使用效率。

(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201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25元,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完善并严格执行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

- 17

接;六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资储备机制;七是以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为重点,切实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根据卫生部统一安排,依托县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基础启动县级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完善县、乡医疗救援网络体系;八是加强重点学科、急诊科建设,县级医院全部设臵符合部颁标准的重症监护室,提高医疗急救能力。同时,要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确保冷链正常运转,规范实施预防接种,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保证2012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逐步构建“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防治艾滋病行为干预措施。加强流感、手足口、鼠疫、布病疫情监测,及时处臵突发疫情。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控工作网络和机制,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继续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维持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继续做好氟、砷中毒、大骨节病监测工作。

(八)全面做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县、乡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卫生监督队伍能力建设,开展卫生监督绩效考核,强化卫生监督执法稽查,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卫生监督要重点依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促进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规范放射诊疗、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疗行为,严格饮用水卫生和学校卫生监管,维护医疗市场秩序和职业卫生、公共卫生安全。

- 19

第五篇: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简介

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作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法人体制下的分支机构,下辖1个营业部、17个二级分行、近800个分支机构,员工2万余人。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河南、服务河南的方针不动摇,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经营网络覆盖全省,科技水平领先同业,成为了全省最大的存款银行、最大的贷款银行、最大的结算银行、最大的电子银行、最大的信用卡发卡行、最大的投资银行、最大的国际贸易融资银行、最大的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银行。

近年来,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紧紧围绕“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优秀分行”总体发展战略,加快理念、业务、机制三个创新,夯实客户发展、渠道优化、风险防控和队伍建设四项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打造人民满意银行为目标,紧紧围绕支持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大信贷投放,加快金融创新,新增表内外融资连年居全省同业和中部六省前列,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自身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存款、贷款、结算、电子银行、信用卡、投资银行、企业年金、资产托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均居同业之首。连续获得“最受河南人民喜爱的十佳金融单位”、“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卓越贡献国有企业”、“中原地区最佳服务银行、最满意银行、最受信赖银行”等多项殊荣,成为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领跑者和佼佼者。

上一篇:铁路装卸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听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