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2024-04-11

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共6篇)

篇1: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世界上有两件事做起来比较难:一件事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另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里。从而可以说明,要将精益融入形成已久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对企业而言,显而易见的是精益生产方式在组织生产运作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大多数企业精益转型的努力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人们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它使得精益由企业表面的管理活动逐渐变成习惯,融入企业的血液,注入企业的骨髓,从而形成精益DNA。只有如此,精益的种子才能在企业的土地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为此,只有将“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里”这件事情顺利实现才能成功,那如何才能做成这件事情呢?

企业精益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和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共同生存的, 并在企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是企业发展的能源, 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强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正因为看不见,摸不着,致力于企业文化工作的人,为企业所创造的效益也不像生产、销售人员一样可以在报表上表现得清清楚楚,也不是往储蓄卡存钱般明明白白,她就像品牌价值的提高、无形资产的积累。

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精益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企业管理的竞争就是深层次文化的较量,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较量。以精益思想为导向建构的企业文化,在已有企业文化注入与形成新的内涵,通过这种“文化上的改变”和传导,可以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提升精益管理的执行力。将精益意识和理念,贯穿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和所有环节,让生产力各个要素的能量充分释放和奔涌起来,就能大大提升精益管理的执行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新的动力和支持。

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面临的问题

在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体现缓慢,文化对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效应有些滞后。因此,精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面临诸多的挑战:

1.对精益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笔者负责的很多企业项目中,较多的企业员工对精益理解存在,认为“做精益”就是“减人”,从而使得精益项目刚开始时,存在一定阻力;

2.如何统一不同层次的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职工对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有清晰认识,并通过认识把企业文化融入实际工作中,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程度比较深、也比较统一;中层管理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却在认知程度上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如何借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增强职工群众凝聚力方面有所欠缺;而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相对较浅,大致了解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基础的概念,但通过企业文化规范行为,提高素质等目的,还没有特别清楚的认识;

3.如何将精益企业文化转变为企业内部的高效的运作机制,即通过协调部门间的关系,形成沟通顺畅、行动迅速、高效协同的精益型企业文化的优势局面。

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

低成本、高效率的精益化管理无疑是对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式管理的否定,其思想的核心是以较少的投入成本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同时密切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按客户需求拉动服务产品,为他们提供确实需要的东西。所以,“精”应体现在服

务质量上,就是“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成本和效益上,就是“零浪费”,只有低成本才能获得高收益,因此,精益思想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客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首先,要营造和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观,确立以“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作为成本与质量最佳配置、服务与价格最优比的目标追求。

其次,激励导向要正确,要做“公司的工作”不能做“自己的工作”,确保公司收益最大化。在企业当中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都被考核,他们的收入和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及工作业绩相关,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全力以赴地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但是个人的工作和公司工作的关联性往往被忽略掉。这样一来,公司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很多资源并不能够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再次,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性的改善机制。提升公司员工的改善意识,并将全员性的改善活动纳入绩效,在个人利益方面进行正向引导,形成积极、正向的改善氛围。

最后,企业的运行需要的是系统行为,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和长远的发展,方法和目标必须一致,必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其聚集在一起,否则会前功尽弃。企业文化正是这种无形的力量,它是企业的灵魂。其中,精益的注入可以使灵魂更加强大与纯洁,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理解精益的精髓——“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否则,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行尸走肉,貌似神离。

精益文化使企业受益匪浅

企业通过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可以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从而形成了本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精益管理的实践中提炼和形成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通过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提升组织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信誉,扩大企业影响。进而可以说明,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它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提供的动力和支持是持久而强大的。

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通过精益的注入使得企业拥有了精益文化,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命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从而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以精益理念和思想指导的精益管理文化理念不应只是写在文件中、挂在墙壁上、留在口头上的口号,而应该变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坚实执行力。从思想到行动,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来自对企业价值和经营管理终极目标的思考,来自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是将企业文化规律运用于企业管理的理性自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旦将精益包含的理念和思想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必将不断推进企业文化的建构和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不竭的源泉。

上海中心

汪见平

篇2: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精益生产模式是全球制造业的典范。作为南车集团精益生产推广试点单位,我们早在2006年就提出“精益生产、精细管理”的“两精”管理理念,今年4月初,又在爱波瑞公司的辅导下全面启动了精益生产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更可喜的是我们在推行精益生产过程中培育和打造的精益文化逐步被员工理解和接受,正逐渐形成公司的精益文化。

更新理念,为新文化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精益生产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丰田汽车公司创制。它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改善和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达到彻底降低成本的目的。它提出的准时化生产(JIT)改变了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工业的飞速发展,并被称为“改造世界的机器”。那么如何把这理念融入到企业和员工的“血液”里?

我们理解精益生产是企业的治理方法,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做事情的方法。但不仅仅限于生产制造环节,而是整个公司员工的思维方式,做事方法,每人每天行为方式都要改变。在实施推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并建设企业的精益文化,必将对精益生产有着持久的推进力。那么,我们要建设的、让员工理解和接受的精益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贴近客户,善待员工,低成本,零缺陷”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文化。为了能使员工直观地理解精益生产文化内涵,我们在精益生产的初期提出:“要用造小汽车的理念来生产铁路货车”即是实现零部件互换,杜绝在生产中粗放式的加工理念,通过制造标准化引导员工树立精益生产理念。随着精益生产的不断推进,许多旧的管理模式制约了精益生产,我们又针对管理部门提出“改善无限”的精益文化。就这样我们通过这些浅显的、较为直观文化理念引导员工理解并接受精益文化。

为了使员工进一步理解精细文化,公司运用了各种宣传教育方法宣传精细文化理念,形成推行“精细管理、精益制造”的良好氛围,使精细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各单位结合4.18大提速、安全质量大讨论、“三保”专题教育和降本增效等活动和本单位工作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将“精细管理”与日常工作紧密融合,“精益制造”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公司编辑发行了《精细管理、精益制造学习读本》,发放到各单位和广大员工手中;组织开展了以“我与精细管理,精益制造”主题征文活动;召开了定额管理精细化研讨会,探讨实现定额管理精细化的有效途径;各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表各种稿件100多篇,对公司为什么要推行“两精”理念,实现“两精”我们应该怎么做,做什么等进行集中报道,强化了各级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和广大员工精益制造的理念,引领全体员工牢固树立了精益求精工作、做产品是企业之本、个人从业之本的观念和信念,使以精益求精、严细周密、精品精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为核心的精细文化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精益文化的培育要做好三个结合

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根植于适应它的土壤里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它仅仅是一个标签或是一种幌子。如果忽视这一点,单纯引入具体的工具以求速胜,则往往容易导致失败。为了使引入的精益文化要有眉山特色,也就是真正能够为广大员工所接受,使精益文化成为员工“血液”的一部分,彻底杜绝象搞一种活动,新鲜劲过了又恢复老样子,我们在培育精益文化中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首先是结合企业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特点来推广和吸收精益文化。在日本,一个员工一旦进入某个公司,基本就是终身服务于这个公司,他们对他所服务的企业忠诚度是很高的,他比较容易认同公司的文化和制度,会当成一种习惯来对待,因此精益生产的理念在这样的企业容易得到一致的认识,实施和贯彻推行也相对顺利。我们眉山公司地处偏远山区,在建厂四十多年的历史里,我们荣获了“金马奖”、“国家一级企业”等称号,培育了不少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沉积了一些落后的习惯思维。我们有着能打硬仗的员工队伍,能吃苦耐劳,同时也存在自我满足、不思进取的意识,这些意识对新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对精益文化的推广不利。为此,我们结合企业面临的形势让员工理解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必要性。近几年,铁道部对铁路货车制造相继提出:取消辅修、延长厂修周期及制造厂家对产品质量终身负责制等等。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让员工认识货车制造企业必须实施精益制造,以更高的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要,才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唯一出路。引导全体员工竖立全新的精益制造理念,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制造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满足用户。为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我们在第八次党代会上就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奋斗目标,引导员工关注企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让员工认识企业只有实行精益生产才能发展,企业发展了员工才有生存的空间,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以此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度。

其次是培育精益文化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完善公司管理机制、制度。精益生产能否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是和员工参与热情分不开,而这热情就是文化,也就是精益文化能否真正融入到企业和员工的“血液”里是精益生产的核心动力。员工是参与精益生产主体,在推行精益生产中能让员工切身体会到通过精益生产提高了效率、保障了质量,他的收入也得到相应的增加,这样员工一定会主动接受精益生产。因此我们在精益生产中摸索出好的做法要及时形成制度,并规划到相应的管理部门,成为他们日常管理的内容,从制度上约束管理部门参与到精益生产的日常管理中,促进形成全员参与精益生产的氛围。公司技术、生产、安全、质量管理等部门先后修订完善近万条管理细则,这些措施的实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赢利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从正面引导、约束员工行为,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公司还出台“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多项激励措施,激发员工参与精益生产。公司工会还开展“三保一增”等形式的劳动竞赛,各基层单位围绕精益生产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引导员工开展精细文化实践活动。企业文化部深入开展了季评“质量金牌”、两年一评“质量明星”的评选表彰活动,铸钢车间等单位设立了质量曝光台,机械车间实行了质量追踪制和内部工序质量赔偿制,制动机公司试行了质量工资制…….这一系列措施和活动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广大员工的精益求精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为打造精益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培育精益文化要与做好精益生产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在推进精益生产中要针对员工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做好思想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员工的心态和动向,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抓住员工对精益生产上存在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解惑释疑,化解矛盾,确保改革精益生产的顺利实施。要紧密围绕精益生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益生产的双向渗透和互相促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用感情动人心,用保障稳人心,用解困定人心,用真情换人心, 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相结合,稳定员工队伍。

精益文化的推广也要不断完善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螺旋式上升的,精益文化的推广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在推行精益生产中曾遇到“迷茫期”:一些问题知道原因就是推行不下去,一些看是简单的问题反复出现。怎样才能拨开迷雾呢?公司上下朝着既定的目标一点一滴地把精益生产向前推进,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精益文化的内涵、推广方式也在进行着不断改善以适应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需要。

篇3: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源于企业实践又服务于企业,它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具有特色和人性化。而且,在一个企业中,最活跃的组织是班组,它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践行者。企业科学的管理制度、战略规划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都要靠班组去贯彻落实。因此,班组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班组整体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同时,它还决定着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班组建设不仅仅是基层班组的一项工作,也是整个企业做好发展、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石,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自觉抓好文化建设,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班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

1 企业文化对班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提升素质的系统工程,也是企业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所有员工共同遵循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1]。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业技术的竞争,更是包括特色优秀文化在内的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班组作为企业里的小单位,只有通过理念的制度化、具体化、长效化,不断创建特色班组,将班组愿景、班组理念融入班组成员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班组文化,才能有利于统一员工的价值观,有利于营造尊重知识、建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有利于促进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建设一种使卓越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2 煤矿企业班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目前,随着煤矿企业不断转型发展,班组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由于以往对班组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表现出不积极、不理解以及不支持的态度,认为班组建设是管理者的事,自己只要将工作完成即可,完全忽视了制度、行为规范的建设管理。更有一些煤炭企业在班组建设方面,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完全没有全面、深入、持久的创建计划、目标和安排,纯粹为了应付检查,正是这种思想和行为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了很多隐患,后果可想而知。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作为煤炭企业,搞好班组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班组的安全管理。认识上的模糊及不重视,对于煤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使得部分煤矿一线班组员工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多年来主要招收的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员工文化水平和素质相对偏低,自身学习力相对较差,因此造成班组素质的整体偏低,这与煤矿企业不断更新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不相适应,造成很大反差。因此,必须克服种种认识上的误区,从思想教育入手,认真分析、思考、引导员工,及时转变班组建设的态度,变消极为积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做好煤矿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安全产方针政策、安全法律法规、安全规程制度、现代安全管理、安全措施、安全教育、安全效益、安全减灾、安全道德、安全环境。

2)积极做好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动员。心态安全是班组安全建设的前提,只有心态和思想上安全,才会行为安全,为什么多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因此,要把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创建活动贯穿于日常工作生产之中,使员工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真正树立起从细微处做起,针对每个环节、工序、岗位,明确应注意的问题,识别不安全因素,使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效动力和保障。

3)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给予班组安全管理更大的自主权。首先要制定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不断完善各种班组建设工作条例和考评标准,以制度来约束规范,坚持以制度细化安全工作[2]。同时,将安全绩效考核、安全监测、责任分解、事故处罚权限逐步纳入班组管理范畴。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发挥各个班组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安全投入,真正使责任落实到人头,促使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班组员工队伍素质。作为煤矿企业,首要任务是搞好安全工作,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违章指挥或者违章作业造成的。因此,煤矿企业班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班组员工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高。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将安全管理理念逐步融入到每一名员工心中,使得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管理,促使班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班组长更是有义务和责任认真收集整理各类报刊、安全学习资料、安全规章制度、员工发言心得等内容,不断丰富提升班组文化建设内涵。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教育,可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积极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术问答、安全技术比武等安全文化活动,从而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5)细节管理是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行动是保证细节落实的关键,这也是职业化工作态度的体现。对细节的理解和重视再多,如果没有行动,也只能是“竹篮提水一场空”只有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真正行动起来,落到实处才行。因此,首先开好班前会,以及每周召幵的工作例会,认真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安排工作,了解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个性、共性、局部以及整体的问题,坚持班前、班中、班后不断线,因人、因地、因时去跟进,跟进班组各项工作的始终与此同时,还有培养和选树出一批懂理论、业务精、善创新的职业化团队,对各区队、班组中的技术大拿以及成果创造者进行奖励表彰,充分发挥各类模范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4 结语

总之,建设班组文化是搞好企业安全产的必由之路,唯有不断探索创新,从思想、制度、行为处着手,做实做细,企业才会最终实现和谐健康发展的目标。

摘要:介绍了企业文化对班组建设的意义及现存问题,并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企业文化,班组,建设

参考文献

[1]向亚云.如何做好现代班组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篇4: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国家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尤其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里明确地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还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号召,提出“十二五”是“消费——投资——出口”以拉动增长,第一次把消费拉动放在了第一位,这实质上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富。目前,重点要解决“民富”问题——解决“民富”问题就是当前我们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局所在,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大的政策环境。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实现“民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所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偏少、资本所得偏多;在再次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多起来。也就是说,在国民收入这个大蛋糕中,给老百姓多切一点。“十二五”规划把解决“民富”问题放到首位,这意味着国家已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从长远看,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和区域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重要战略转变。

第二,“民富”是国家强大的最实质的体现,是国家强大的动力。只有“民富”才能做到真正的国强。“民富”和国强是互相促进的,没有“民富”的国强是没有牢固根基的、是不可持续的。国强应是保障人民生活幸福的手段,国强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只有首先做到“民富”,才能真正实现国强,这个顺序不应颠倒。

从国家强大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民富”就是实现“消费经济”的根本途径。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由“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第一次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第一次提出了GDP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劳动报酬与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目标。只有人民富裕了才能提升自己的消费能力,从而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5%,这个比率很低,美国的消费比率是70%。去年,我们生产了33万亿GDP,只有1/3让老百姓消费了。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让老百姓有钱花,没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敢花钱,没有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花钱放心,何谈“消费经济”,何谈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何谈真正的经济繁荣?所以“十二五”规划把解决“民富”问题放到首位,“民富”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GDP增长,它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第三,“民富”体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它强调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百姓谋发展。“民富”也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根本所在。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记者问时说:“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我在宁波会议上曾经谈到眼下最要紧的问题就是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近年来,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远远跑不过政府财政的增长,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所以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第四,“民富”是当前实现“维稳”和谐最有效的方针政策,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众多人民内部矛盾的最实际的措施。“民富”也是实现政通人和、践行和谐社会的最基本保证,是政府应该为老百姓办的实事,“民富”政策也必定会受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1993年9月,邓小平在与其弟邓垦的谈话中,对未来中国发展之路有一个富有远见的提醒,他说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他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他还说:“富裕起来后财富怎样分配也是大问题。”“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因此,邓小平强调“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第五,“民富”是抵御内忧外患的坚强堡垒,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最有力保障。

当前,我们国家外部环境还很不稳定,内部也还有不少矛盾需要解决。内忧和外患尚存,可以保证我们能够顺利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解决“民富”问题。“民富”是解决内外矛盾的基础,“民富”是抵御国际经济危机和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基本保证。只有做到“民富”,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才可持续,才有抵御外来侵扰的能力,才能保长久和平。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打破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鼓励有收入差别,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和当时“文革”刚结束、一切百废待兴、劳动生产率低下、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普遍贫乏的那个大环境分不开的。现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物质基础来解决民生问题,就应该实现小平同志曾经强调的“到一定时候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战略目标。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3年左右,那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给中国老百姓带来巨大福祉,减贫和农村改革主要是在那个阶段完成的,是中国真正的经济奇迹;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走上了一条重投资、轻消费、重政府税收和企业利益、轻家庭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发展道路。所以,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收入差距本身,而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公正、不合理。我曾经看到过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里面谈到印度的经济增长问题。印度的经济增长始于2001年,其经济总量增加了70%,但其工资和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因素后,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仍超过300%。截至2009年,印度人均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两倍,印度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了经济增长的成果,被称为“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而我们的经济以接近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与1993年以后的中国模式相比,似乎印度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更加明显。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将“民富”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中,这正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五中全会讲话中用很长的篇幅提到: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企业中,广大的职工群众正是“民富”中的“民”,他们是企业发展的建设者,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和实践者。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选举年度人物,“中国工人”作为唯一的群体形象入围榜单,而过去登上《时代》封面的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时代》曾评说,中国之所以能成功保八,归功于数以千万计背井离乡的中国工人。“正是这些男男女女,他们过去的奋斗、现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看法,引领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之路。”2010年10月26日,美国道琼斯公司旗下知名财经杂志《财智》选出了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国工人”再次作为一个群体榜上有名。

我们的企业家应当想到美国人的前头。尤其是我们做企业文化工作的同志们,更应当有为“民”谋发展、谋福利这种意识。应当正视和认同老百姓渴望过上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民富”这个主旋律,千方百计为百姓谋发展,扶助弱势群体,帮助老百姓致富,让员工在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使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应当喜欢、欢迎、促进、帮助老百姓过上富裕生活,而切不要害怕、嫉妒老百姓富裕,甚至掠夺老百姓的财富,与民争利。我们应当以促进、帮助老百姓致富为荣,以同老百姓“争富”、“夺富”为耻;以关心老百姓生活、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为荣,以漠视老百姓的困苦、对老百姓冷酷无情为耻。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和农民工队伍对我国的经济繁荣、对于创造世界经济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理应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过上更好的生活,过得更有尊严。

企业文化建设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一定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对以人为本当中这个“人”的内涵要作深入研究,要了解现在员工队伍的构成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而后才可能真正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追求、所焦虑的是什么?他们最大的愿望又是什么?

最大的变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现在有2亿农民工进城。年轻的“农二代”们和他们父辈所思所想已经完全不同了,第一代农民工在城里挣了钱,最大愿望就是回家盖房子、娶老婆、生孩子;现在的“农二代”挣钱之后不想回农村了,他们漂泊在城市的最底层,想学习文化,有了更复杂的情感诉求,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的人生目标与眼下我们所经历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大环境分不开。再比如现在的80后、90后们,一毕业就面临就业问题。现在有个新的词叫“灰色技能”,是指年轻人在就业前要先学会喝酒、打麻将、唱卡拉OK,据说这些“灰色技能”对找工作有帮助,难道我们的企业建设者要靠会喝酒和打麻将为企业创造利润吗?还有房奴问题,到大城市打工的白领和蓝领们大多数都属于蜗居和蚁族的群体,按现在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他们可能穷其一生都买不起一套房子。如果这些打工者所思所想没有人关注,他们的疾苦和焦虑得不到解决,他们的贫穷被阶层性地“固化”下来,被代际性地“转移”下去,他们不能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梦想,那么社会压力就会在社会底层积聚,后果会很可怕。

总之,无论如何,相比上一代劳动者,信息时代里新一代劳动者的特点是思想更为开放,开始受到市民意识熏陶,更有知识,消费观念起了变化(如:月光族)。所以,他们更希望实现自我,为企业所接受、也能被社会认同。我们可喜地看到,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适应这种新变化,以人为本也相应地有了新的内涵。

如:同仁堂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秉承“走群众路线”,提出了四个善待:“善待社会,善待职工,善待投资者,善待经营伙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同仁堂做到了职工转岗不下岗,而且还年年涨工资,住房逐年有改善。其实质和我们国家要实现“民富”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开明办企业,创办了以“倾听民意、改善民生、汇集民智”为主旨的《在线倾听》网络信息交互平台,员工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建议、发表言论诉求,甚至可以说得很尖锐。领导对员工的留言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回复,不能敷衍、怠慢,如造成不良后果要追究责任。他们这种做法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拓宽了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渠道,塑造了民主平等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是高于物质需求的以人为本。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在管理中对农民工一视同仁,领导和农民工在一个食堂吃饭,正式工和农民工在一个工资单上领工资,积极推进农民工“四个根本性转变”政策,即“由技能匮乏向又红又专转变、由挣钱吃饭向实现价值转变、由短期务工向当家作主转变、由打工者向新时期产业工人转变”。非常可贵的是培育了一大批以农民工的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帮助“农二代”们实现了奋斗的梦想。这是自我实现层次的以人为本。

以上这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真正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些都是和我们当前提倡“民富”为先的大环境一脉相承的。

回顾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文化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企业建设、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中,成为另一只“无形之手”。企业的短期竞争力取决于产品和技术,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则取决于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最核心与持久的竞争力。而文化工作最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关注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使人得到成长,使人实现自我价值,使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篇5:将节约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全民节约,共同行动”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因为最近在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发出的号召。

众所周知,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质。荀子在《天论》中就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同视为重要的德目。同时节约也是我们华夏文明之所。

细节也许很多人都熟视无睹,但在家里我们一定能够做到随手关灯、关水,甚至连购物的塑料袋,我们会将它再利用为垃圾袋,而不是随手丢弃。但我们为什么在公司却忽略了这些呢?关键是我们没有将自身真正融入到企业中,没有将节约形成一种理念。滔滔江河汇于细流,巍巍高山起于垒土。在日常工作中,或许我们的一个举手之劳就能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我们的小节约就能形成企业的大节约。

讲到这里让我想起曾经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关于韩国三星公司的报道,说三星公司每次开会前总是贴出告示,告诉与会者一秒钟值多少钱,然后再乘以开会时间,就是开会成本;在抽水马桶里放三块砖,以节约冲水量;笔记用纸正面书写完后,反面再作便条纸使用,等等,这样的事例在三星公司数不胜数。从微不足道的公司用水、笔记本用纸,到公司的交际应酬、工作,乃至开会的时间都倍加的节约和珍惜。偌大的一个世界性知名企业,还在乎这沧海一粟的浪费吗?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可以说正是由于三星公司员工的这种节约意识,才成就了公司今天的辉煌。同样作为企业的员工,我们是否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借鉴呢?

篇6: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隧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依赖惯有的优势和沿袭传统的工作套路还存在明显的痕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尚未彻底改变,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尚未完全突破,因此,与新时代的发展和事业的需要,与新形势下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变化相比,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适应性已日益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两者相辅相成,互融互通,以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和有效建立中隧企业文化,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明显成效。

一、为什么要把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它是一种管理思想,与企业党建工作的原则、动机、以及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企业文化是站在研究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研究人的管理,它所包含的是启示和提示、鞭策和激励,服从和统一等功能,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召力,更具有高度的认同性,这正是我们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地方。现就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一比较与分析:

工作对象相同。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对象都是人。党建工作目的是通过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建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论。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强调的是人本管理。其魅力就在于更重视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从而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经营、生产目标的实现。

部分功能相同。一是凝聚功能。党建工作是用崇高的共同的理想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凝聚职工群众的力量,努力去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而企业文化作为全体员工普遍接近的目标、准则、观念,能在员工中产生一种内在的十分强大的凝聚作用;二是协调功能。党建与企业文化理论都认为,在企业中,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人与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党建工作是采用民主的、说服的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经常性的协调,同样,企业文化能够通过情感沟通、目标统一、道德修养等文化手段,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三是激励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都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党建工作以传统的精神鼓励为主要形式;企业文化是通过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引导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来激励员工勇于奉献,不断进取;四是约束功能。党建工作通过对人的长期教育和熏陶,可以创造良好的企业风尚,这种风尚反过来可以对人起到重大的制约作用。企业文化的共有价值观念,一旦发展到习俗化的程度,也会产生强制性的规范作用,从而促使自己与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尽快趋于一致。

工作手段相似。一是教育灌输。围绕确定的目标,采取不间断的反复的教育,以达到企业员工统一认识,提高素质的目的。这是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基本手段;二是情感渗透,党建工作理论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求的态度的体验。党建工作动之以情,就是激励员工高尚积极的情感,并使之转化为勇于进取的力量。在企业文化中情感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方式,即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三是典型示范。党建工作采用的榜样示范方法,是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为员工指引一个形象具体的前进方向。企业文化同样坚持示范原则,坚持榜样的示范作用,特别是企业家的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的宣传、倡导,使之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四是民主参与,党建工作从理论上阐明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而企业文化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力量就在于员工的参与,因此二者都要求敞开民主渠道;创造多种条件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参与解决企业的各种问题。

在众多相同之处共同存在,可以互通互融之外,两者还有不尽相同之处。一是范围不同。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因而其内涵和外延肯定是不同的。党建工作是为实现党的当前和长远的政治目标而奋斗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用意识形态对职工进行灌输教育,以期转变和统一思想的。而企业文化是依据企业特点产生符合企业实际的组织文化。它们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均为其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二是层次不同。两者主体不同,其所处层次也就各不相同。前者为党组织或者为党员干部,后者为企业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干部。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由党的奋斗目标来决定的。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次是精神文化或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管活动为载体,以企业经营哲学为核心所形成的企业理念或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党组织建设和企业文化既分别各自发挥作用,可以借鉴互补、相得益彰,又各有不同,存在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回报社会的方式存在,就需要企业党建工作重点突出进行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载体、以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工作和任务,企业党建借鉴并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建设国有企业的特色文化自然也是实现党建创新、更好实现国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必然之路。

二、如何把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党建工作已不再是局限于学理论讲政治、听报告谈形势、求稳定促生产,更重要的是强调人本观念,教育并促使员工自觉地维护形象、规范行为、领会理念,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贡献。因此,需要从方法和形式入手,研究如何把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要着重培养员工的精神境界,为企业生产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党建工作的精髓就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主要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锤炼形成又反过来激励员工的一种精神支柱。对此,把总结出的丰富经验和成熟理论,融入并始终贯穿于培育员工企业精神之中,大力举办各种形式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辨论会、专题征文、文艺汇演、体育竞技等,使党建理论在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并为员工认同。在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把企业精神“做最难的,交最好的”植根于每一位员工心中,使员工自觉地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从而有效地解决员工的精神支柱问题。

(二)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要重在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念,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党建工作的宗旨就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把党建的价值观教育融于对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教育中,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思想的宣传,如企业发展史、企业优良传统、企业各项改革成果、企业发展前景、企业文明建设等,反复灌输,反复强调,并结合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教育,使这些文化理论思想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基本行为模式,使之成为指导员工的无声命令,引导员工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意识,从而有效解决好员工的行为规范问题。

(三)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要重在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为企业生产与发展提供稳固的人才资源。党建工作最具特色的功能是教育培养职工的主人翁任感和责任意识。因此,应把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教育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鞭策与激励功能之中。通过提出多种文化格言和文化警句,如:“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使这些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格言警句,融于员工的心灵深处,激发员工的深层次潜能,使其形成内在的动力和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自觉主动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策略,从而有效地解决好员工内在能动性问题。

(四)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要重在塑造员工的人格信念,为集团的生产与发展营造一个充满亲和力的人际环境。党建工作教育引导形式多样,在不断改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结合实际改进党建工作,摒弃过去那种“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方式,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充分体现“人文文化”,强调尊重与信赖,坦诚与沟通,采用交互式如以民主管理大会、厂务公开等方式活动,扩大与员工交流、沟通的空间,才会使员工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在企业内受到尊重,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充满亲和力的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文明进步和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的党建工作应逐步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与集团经营管理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密切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中隧”企业文化。

三、密切融合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中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它具有一切文化的特征。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隧集团企业文化也是一方面继承、吸收优秀的党建传统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有效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精神,两方面的传统与精神共存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中隧企业文化。

在企业内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努力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保证作用,为建设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中隧集团而言,有效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改进和深化集团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拓展集团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做到强化核心,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学习和践行企业文化理论与操作知识培训,提高各级班子成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紧贴中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完成任务好、安全质量好、企业形象展示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好”作为工作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为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相融相通创造积极条件。

其次,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组织优势,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务。有效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使集团党建工作网络更加严密,机制更加灵活,需要在认真学习重要思想理论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同时,各级基层组织要积极制订履行企业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形势教育、创岗建区、创先争优、献计献策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使企业逐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为企业文化与党建工作相融相通,提供机制平台与创建基础。

上一篇:刘湖小学小学治理教育乱收费自查报告下一篇:熊猫的学生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