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文化

2024-05-12

地理学科文化(精选8篇)

篇1:地理学科文化

地理学科・灾害教育・校园文化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目前实际情况看,整体上对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有欠缺,贯彻或落实“灾害预防”的力度或效果不够显著,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明显缺乏有效的.时间、空间和手段来完成必要的灾害文化教育.作 者:史威    张静  作者单位:史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暨江苏教育学院,210013)

张静(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210027)

期 刊:地理教育   Journal:EDUCATION OF GEOGRAPHY 年,卷(期):, “”(5) 分类号: 

篇2:地理学科文化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阅读”部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它是对课文知识的必要扩展,体现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地理2》第四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中,“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就是以“阅读”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这是一个重要知识,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按照“阅读”内部的三个时期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在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活动:①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属于哪个时期?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②我国鞍钢的发展主导因素又是什么?③日本福山钢铁工业发展属于什么类型?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即可归纳出“就近煤型”、“就近铁矿型”、“临海型”三种钢铁工业布局类型。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应对三种类型型及变化进行简单拓展,提升这部分教学的次层性。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可以转变过去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旧模式,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巧用教材中“案例”教学,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教材不论在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中都呈现大量“案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典型性和说明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环节的教学,能使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篇3:地理学科文化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批新教材的推行, 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更新,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文化的重建。在课堂中, 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而产生的, 因此课堂文化建构的核心在于教学文化。钟启泉先生认为:“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 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 其本质就是隐性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隐性观念主要指价值层面的观念, 即对于课堂教学而言, 什么是最重要的。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结构、方向的综合表现, 它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制约。因此, “重要的问题就在于, 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适应。”

地理科学是一门“生活化”的科学, 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科学, 是注重“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科学。传统地理教学中, 具有学科特色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往往被忽视, “灌输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理念占据主导, 地理知识学习“难”、“繁”、“旧”等问题突出, 而对生活的体验, 对时代脉搏的把握, 尤其是对地理现象的“观测”、“调查”、“统计”、“实验”、“模拟”以及地理思维发展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从社会大环境和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 “灌输式”教学和“知识”本位教学是各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习惯“灌输”, 学生习惯“被灌输”, 这种教师与学生文化适应的“惯性”, 也的确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文化重构的一大阻力。但抛开上述共性, 从学科教学本身来看, 地理学科特性的缺失, 是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科教学中一味追求“统一”、“求同”和“中庸”, 缺乏学科独特的个性, 必然缺乏学科魅力。因此, 关注地理学科特性, 构建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是充分展示地理学科魅力, 促进地理课程目标达成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愉悦”、“互动”、“探究”、“合作”等理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文化建构的共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文化建构中, 除需要注重上述诸多共性的要素外, 还必须结合学科特性, 建构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1. 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要求地理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地理学科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 新课程改革把地理学科定位为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就要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教学文化中对地理教学有益的成分, 如语文学科的“阅读文化”, 数学学科的“思维文化 (如建模方法) ”, 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文化 (如实验操作技能) 、观测文化 (如自然现象观察) ”, 政史学科的“调查文化 (如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搜集) 、论述文化 (如通过论述阐明观点) ”等等,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不同领域都需要充分运用。

2. 地理学的思维特性要求地理教学建构“思维型”教学文化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记忆型”教学文化的色彩极其明显, “死记硬背”成为很多人公认的地理学习法宝, 地理学科“有地无理”也因此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事实上, 当前地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被赋予新的内涵, 地理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例如, 在区域地理学中从传统的强调现象描述转为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 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在地理学传统的综合研究基础上, 综合地理学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它要求实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合作与统一, 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系统工程和区域综合问题 (如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等) 的研究;等等。

由此可见, 在地理教学中紧抓地理思维特性是重塑地理课堂教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 在地理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理教学的过程体现出“地理味”, 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地理学的决策功能要求建构地理课堂教学的决策文化

地理学在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研究方面具有优良传统, 已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依据;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 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 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地理学每每走在时代的前列, 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都为国家提供了决策依据。从目前中学基础学科设置来看, 具有决策特性的学科并不多,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问题分析、制定方案、方案对比、模拟决策等环节, 充分展示地理科学的决策功能, 这也是展现地理学科魅力的重要途径。

4. 地理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要求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首先, 地理学的社会性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紧贴时代脉搏。从宏观上来看, 地理学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等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看, 地理学在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以及在重大项目的建设方面都能够提供大量的决策依据。地理学关注社会, 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理性分析和反思, 是促进地理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 地理学对上述系列问题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的。例如:在沙尘暴问题、江河泛滥问题、全球变暖问题、城市化问题、重大工程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关注相关的前沿观点, 充分发挥地理理性分析和反思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质疑力、反思力等批判性思维。

其次, 地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地理课堂关注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体验。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 实地考察、调查等手段在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方面得以充分运用。地理教学应充分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 这些都是学生体验地理规律和现象的重要手段。当然, 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的限制, 在上述活动无法开展的时候, 地理教学设计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

5. 地理学所传递的价值观要求地理课堂关注环境伦理教育

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见价值观的传递和渗透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同时也是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地理教学所传递的最主要的价值观, 要从观念走向行动, 必须通过人们的伦理道德来促成, 这种伦理道德就是环境伦理。环境伦理虽然在发达国家逐步发展为大众伦理, 但在我国仍然是前沿伦理, 所以以地理课程为载体进行环境伦理教育, 也是地理教学顺应时代潮流和切合中国国情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改革:新视点与生长点.中国教育学刊, 2005 (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地理学科文化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批新教材的推行,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更新,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文化的重建。在课堂中,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而产生的,因此课堂文化建构的核心在于教学文化。钟启泉先生认为:“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隐性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隐性观念主要指价值层面的观念,即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结构、方向的综合表现,它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制约。因此,“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适应。”

地理科学是一门“生活化”的科学,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科学,是注重“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科学。传统地理教学中,具有学科特色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往往被忽视,“灌输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理念占据主导,地理知识学习“难”、“繁”、“旧”等问题突出,而对生活的体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尤其是对地理现象的“观测”、“调查”、“统计”、“实验”、“模拟”以及地理思维发展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从社会大环境和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灌输式”教学和“知识”本位教学是各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习惯“灌输”,学生习惯“被灌输”,这种教师与学生文化适应的“惯性”,也的确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文化重构的一大阻力。但抛开上述共性,从学科教学本身来看,地理学科特性的缺失,是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科教学中一味追求“统一”、“求同”和“中庸”,缺乏学科独特的个性,必然缺乏学科魅力。因此,关注地理学科特性,构建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充分展示地理学科魅力,促进地理课程目标达成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愉悦”、“互动”、“探究”、“合作”等理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文化建构的共识,在地理课堂教学文化建构中,除需要注重上述诸多共性的要素外,还必须结合学科特性,建构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1、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要求地理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地理学科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新课程改革把地理学科定位为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就要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教学文化中对地理教学有益的成分,如语文学科的“阅读文化”,数学学科的“思维文化(如建模方法)”,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文化(如实验操作技能)、观测文化(如自然现象观察)”,政史学科的“调查文化(如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搜集)、论述文化(如通过论述阐明观点)”等等,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不同领域都需要充分运用。

2、地理学的思维特性要求地理教学建构“思维型”教学文化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记忆型”教学文化的色彩极其明显,“死记硬背”成为很多人公认的地理学习法宝。地理学科“有地无理”也因此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事实上,当前地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被赋予新的内涵,地理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例如,在区域地理学中从传统的强调现象描述转为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在地理学传统的综合研究基础上,综合地理学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它要求实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合作与统一,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区域系统工程和区域综合问题(如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等)的研究;等等。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紧抓地理思维特性是重塑地理课堂教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理教学的过程体现出“地理味”,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3、地理学的决策功能要求建构地理课堂教学的决策文化

地理学在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研究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已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依据;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地理学每每走在时代的前列,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都为国家提供了决策依据。从目前中学基础学科设置来看,具有决策特性的学科并不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问题分析、制定方案、方案对比、模拟决策等环节,充分展示地理科学的决策功能,这也是展现地理学科魅力的重要途径。

4、地理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要求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首先,地理学的社会性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紧贴时代脉搏。从宏观上来看,地理学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等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看,地理学在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以及在重大项目的建设方面都能够提供大量的决策依据。地理学关注社会,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理性分析和反思,是促进地理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地理学对上述系列问题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的。例如:在沙尘暴问题、江河泛滥问题、全球变暖问题、城市化问题、重大工程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相关的前沿观点,充分发挥地理理性分析和反思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力、反思力等批判性思维。

其次,地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地理课堂关注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体验。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实地考察、调查等手段在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方面得以充分运用。地理教学应充分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学生体验地理规律和现象的重要手段。当然,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在上述活动无法开展的时候,地理教学设计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

5、地理学所传递的价值观要求地理课堂关注环境伦理教育

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可见价值观的传递和渗透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同时也是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地理教学所传递的最主要的价值观,要从观念走向行动,必须通过人们的伦理道德来促成,这种伦理道德就是环境伦理。环境伦理虽然在发达国家逐步发展为大众伦理,但在我国仍然是前沿伦理,所以以地理课程为载体进行环境伦理教育,也是地理教学顺应时代潮流和切合中国国情的重要体现。

篇5:中学地理学科

中学地理学科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解与使用水平的测试(2009年1月)

世界地理部分

1.地理课程标准中有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条标准。

(1)在上课时,您是如何让学生利用地球仪完成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请说明主要教学步骤。

(2)为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您是如何使用下面这幅图的?

2.在完成“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这条标准的教学中,一些老师设计了类似游戏的活动,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您是否也组织过学生感兴趣、效果好的活动?请按照教学步骤顺序一一写出。

3.课程标准中有“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这条要求。请您任选五个国家,各举一例说明这些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并说明您曾经采用过什么好方法,让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活动。

4.课程标准中有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它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条标准。若有学生问:“为什么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呢”?您作为地理教师,将怎样回答?请说明。

5.《巴西》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中(七下)中学习的最后一个国家。您能否利用这个国家的教学过程,检测学生是否会用前面学到的地理学习思路、方法?同时也尽可能综合反馈之前的课标要求是否得到了落实?请利用《巴西》的教学做一个“学习与反馈相结合”的尝试,您打算如何做?请写出主要的教学思路或步骤。

中国地理部分

1.下表是以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与现今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疆域与行政区划”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1)结合材料,比较说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至少写出三点。

(2)并说明这部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导向。

2.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教学中,若评价学生是否达成了如下课

标要求,除了命题

考试,还有哪些其他评价方式?请您写出。

3.在教学中,为了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这条课标要求,您准备选择哪些课程资源?请说明选择这些课程资源的出发点。

篇6:地理学科听课心得

兴旺寨乡中学 袁宏健 2017年12月14日,我有幸聆听了第二中学肖淑玲老师和第三中学黄龙健老师的两节地理课。二位老师经过精心准备,讲课水平的确很高。为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导向。从两位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现在浅谈一下听课心得体会:

一、导入的多样化,激趣化。

在导入的上,老师应做到别出心裁和独特之处。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 注意挖掘乡土地理素材,教师设计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实。通过课件直观的看,引导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我认为这一点在今后的讲课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教学活动设计合理、丰富多彩

课堂环节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也展示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两位教师设计的环节非常流畅。

四、课件制作精良、巧妙 黄老师的课件不仅直观性强,而且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学得也很轻松。课件设计精巧,运用适时且流畅。

五、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加深了学生记忆,也突出了本课内容。

通过这次听地理课,我深刻进行了反思:在以后地理教学中,逐步学习以上地理教师的优点,不断改进,促进课堂教学。

篇7: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改回顾

三个重要文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

1、《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口号: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个“抓手”————课程改革 五项任务(五个统筹)

统筹各学段、统筹个学科、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统筹校内外阵地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提出立德树人、高考改革

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4)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另一重要的学科特性,由此形成的区域认知也是我们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如何落实区域认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区域认知落实到区域地图上。

三、核心概念

是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筛选出以下核心概念:

位置、分布、地方、区域、尺度、地理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四、课程方案

1、必修两册书,必修1和2,各2学分

2、选修1: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

3、选修2:自然方向的天文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人文方向: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生态保护、政治地理

技术与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地理野外考察。

说明:选修1宽而浅,为后续的选修1打基础。二是不追求系统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选材;三是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评价方案

高一:地理生物结业

高二:所有科目等级考试

篇8:注重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学科融合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学科的融合与渗透:

一、巧用数学, 突破地理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教得轻松。如运用数学结合来介绍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 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 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本形式, 许多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 都要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作基础, 因此, 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但是, 中学地理中的很多概念, 其关系用语言表达很费神, 学生也不好掌握, 运用时容易搞错关系, 造成认识的偏差和解题失误, 如果用数学中的集合, 就浅显易懂了。如利用图1就可以清晰地辨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联系政史, 巧解地理难题

史地不分家, 地理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积淀。所以地理课堂上离不开历史知识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时一些地理难题必须与一定的历史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人文地理试题。如, 在学习中国人口增长的过程 (观察图2) 时为什么在1958~1961年中国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而要解释这个原因要联系历史上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国民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导致人口的急剧下降。

三、运用物理, 分析地理规律

解释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时, 会涉及初二的物理知识:热力性质差异。沙土是热的不良导体, 由于比热容小于水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导致大陆性气候的温差比较大, 而水的比热容比沙土大, 温度变化较小, 所以温差较小。这样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注重在学生熟悉的知识上建构新的知识, 缩短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使学生的知识更容易进行迁移。如用正弦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

四、利用生化, 分析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植物资源, 而动植物资源的特性等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所以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如运用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可以解释绿色植物对原始大气的改造作用以及植物种草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作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温差大的地方有机物积累的比较多, 瓜果类比较甜。地理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 地理环境是有机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化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运用化学中氮化物形成的知识可以理解汽车尾气的排放不仅会有一次污染, 还会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 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是古人对知识渊博者的称赞。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我们地理老师的真实写照。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来理解和构建地理问题, 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才能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理解地理知识,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个体诊所成功秘籍下一篇:小小班五大领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