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战略基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办学特色,而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文章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传媒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学科建设问题,以期对行业院校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点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论文 篇1: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与实践

的管理特色,通过创业实验强化创意作品的产业化升级,从而使学生在文化创意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实施项目制教学

在“创意工场”中,教师、企业设计人员、学生针对企业实际项目共同设计、开发,形成产品并推向市场,学生在“创意工场”的实训过程中,按照项目制课程的要求完成对应的教学内容,用真实项目驱动专业教学,以此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在“创意工场”内完成学生、职工、设计师的平稳过渡。真正做到“专业课堂就是设计公司,任务就是企业真实项目,指导教师就是设计主管,学生就是设计师,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孵化了一批有影响的设计项目

以校内实训平台---“创意工场”为依托,整合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项目资源,服务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产品转型与品牌升级的设计创意需求。用真实的项目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教师在这过程中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和锤炼;学生从中了解市场、体验市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在探索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加深了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孵化一批有影响的设计项目,为广东创意产业经济作出贡献。

(三)以赛促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意工场”模式,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系统提升,学生参加国内外重大设计竞赛获奖达200多项,其中包括行业内顶级赛事:ONE SHOW(美国纽约)中国青年创意大赛金奖、iF concept award国际工业设计竞赛(德国)概念设计IF大奖、全球华语院校广告时报金犊奖、中国广告学院奖金奖,均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获奖单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摘要】高职院校 “因企制宜”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不断创新建设模式,将企业的观念、规范、管理、文化和师资等渗透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升华,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与实践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工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习高端技能的主课堂,是学校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主渠道。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本着“贴近技术前沿、创设真实环境、营造企业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建设理念,按照“体现科技先进性、突出技术实用性、强调职业针对性、兼顾岗位适应性”的建设原则,采用“场地换资源,服务求支持”的建设方式,紧紧抓住“生产性”这一关键,筑巢引凤,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实践集“教学、生产、实训、科研、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教学工厂”模式

学校以具有40多年历史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办工厂进行扩建,并对校内相关资源重新整合,组建了一个新的面向轻化系、机电系等多个系的校内教学工厂,使其既能生产又能教学、实训、培训、考证、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工厂内进行小型生产,设备多类型,产品多样,能满足学生接受多种加工工艺训练。目前,该基地能容纳机制、数控、模具、高分子等5个专业的实训,可为企业加工工程塑料、MC尼龙轴承、注射模具、金属配件等20个系列品种,已经开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特种加工技术、塑料注射成型、塑料挤出成型、塑料配混技术等多门实训课程。

(一)管理运行企业化

环境的布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我们在每一个模块区分成不同的工作岗位,并都有标识和简要说明,每一个岗位上都有作业指导书。工具的使用和放置都有明确的规定。生产实训有计划、有总结。物料损耗结算定单定时,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定员。产品的进出都有学校和企业人员确认签字。做到有物可寻,有帐可查。

(二)教师身份双重化

在教师的资源配置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教师,扩充教师队伍。通过这种方式拓展教师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双方人才交流的过程,也是双方文化与价值观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有利于优化师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利于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自身活力。

(三)实训内容就是真实生产

在教学工厂,实训内容是真实的生产。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改变了传统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只是模拟或模仿,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的开发研究等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它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经过教学工厂学习培训的学生,基础扎实,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具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深受企业的欢迎。

(四)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

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工程师与教学老师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融合。通过项目研究,提供教师与企业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进行专业开发准备,因而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发,为企业培训专业人才,为企业技能开发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通过项目研究,同时也使教师的专能得以开发提高,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更新自我,使教师成为超前发展的老师。

二、“教学公司”模式

为了做好经管类专业的生产性或仿真性的实训,以学校的“广轻后勤服务公司”(独立法人资格)为基础,以校办企业和教学院系及学生共同投资入股的方式,共同筹集创办了校内股份制公司。该公司设有创业超市、商业街、跳蚤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由专职营销人员、教师、学生等经营,形成面向经济系、管理系、旅游系、外语系、艺术设计学院等院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经管类专业的生产性和仿真性实训基地。目前,已经有经济系、管理系、外语系等会计、营销、国际贸易、证券等相关专业的800名学生,按照教学实训计划在基地实训。

(一)现代企业制度化

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公司章程。公司实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实行“无界化”管理,强调“工学结合”、“真实生产”环境下的院系之间、专业之间、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之间的高度融合。

(二)实训与经营合二为一

公司经营中介入了真实的市场环境,产品和服务是真实的,账务、通讯联络和商务记录、商务程序、方式,成本和利润核算等均遵循现实商务界通行的规则进行设计和操作。这种实战方式具有其他实习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这里,实训与经营合二为一,教师是经营与实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学生进入基地实训不仅有专业实训计划外,还有每个岗位的实训计划。实训的内容是企业真实经济业务。学生通过这些真实的商业经营实训,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在校内进行“真实性的生产实训”,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

(三)实现以实训养实训的功能

节约实训教学成本。学生实训需要一定的经费,而经费不足是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训碰到的难题之一,利用教学公司则可以“以实训养实训”,以商资学。公司营运资金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公司的后续运作完全实现企业化、市场化,学校不再投入实训费用,节约了办学成本。

(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生在公司的每一个部门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直接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且与模拟的社会经济部门发生联系。在这种商务活动中一方面他们可熟悉、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各方面理论知识、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这种环境使学生能进行“体验式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掌握知识提升本身的知识和技能。

(五)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

教学公司的实训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训教学内容和就业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教师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公司的经营方向,指导学生解决经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六)提供了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在教学公司中,我们按照现实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经营,它包含了创业中所需要的经济法、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等方面知识,以及对学生团队精神、领导艺术的锻炼,特别是对思想观念、制度规范、组织领导、舆论环境等事关全局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了使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所以,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完全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三、“创意工场”模式

学校联姻国内著名广告及品牌设计公司,瞄准先进实用技术,建设校内实训平台—“创意工场”,引入企业文化,构建职场真实环境,按照中型广告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标准建设,集理论区、创意设计区、设计制作区于一体。创办了“设计公司型”实训基地—— “创意工场”。

(一)创意人才培养新平台

依托学校资源优势,结合创意人才需求,突出管理特色。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来看,懂创意、会管理的经营人才极度稀缺,现阶段,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广博性与专业性的对立矛盾急需平衡,加之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文化产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可谓困难重重。“创意工场”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和问题,依托学校的设计类专业优势,突出文化创意

作者:赵庆云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论文 篇2:

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及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战略基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办学特色,而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文章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传媒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学科建设问题,以期对行业院校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学科建设 创新管理机制 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杨旭丹(1978- ),女,浙江平阳人,浙江传媒学院科研处及研究生处处长助理,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2011年度“传媒类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发展与管理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C11XJ006)

学科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战略基础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学校的实力、学校的竞争力、学校的水平不仅靠学科支撑,也靠学科的成就来体现。传媒类院校定位于行业性高校,不是要削弱或忽视学科建设,而是要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厘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学科建设成为专业构造调整的支撑,成为实现办学目标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分化、整合、提升的重要阶段。作为传媒类行业院校,为了应对新时期的变化与竞争,我们要着眼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坚决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科上,下大力气推进学科建设。

一、当前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学科意识不强,缺乏学科建设引领理念。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及时地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可是不少行业高校还没有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战略思考。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国家学科发展以及国家“2011计划”的需要,应及时地转变我们的办学理念,可惜比较遗憾的是固有的办学思维定式没有改变。尤其是不注重研究学科规划和学科布局,对新兴、交叉、边缘的学科及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学科关注不够,制约了学科结构的优化、学科间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有些行业高校基本上还是延续着以专业为主而不是学科为主的办学路子,尚未把办学定位及时地转移到了教学、科研并重上来,缺乏学科建设引领的理念。

2.学科建设管理机制不科学,创新意识不够。当前,很多传媒类院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学科建设相关职能划分也分布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与此同时,职责不明确、协作性和衔接性较差。即使有些学校成立了校级的学科建设管理部门,但并未从思想上重视学科建设,只是被动地进行管理程序操作,仅仅起到争办学位点的作用,导致学科发展规划、学科队伍建设、科研对人才的培养作用难以发挥。在院系调整中,部分关联密切的专业被划分在了不同的教学单位,影响了学科力量整合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另外,组织管理模式也不适应学科发展,缺乏整合力、凝聚力和统筹协调力,创新意识不够,导致学科发展呈现出散漫状态,学科发展冲劲不足。

3.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学术梯队建设不强。学科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术队伍的竞争,尤其是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当前在选拔方式上,多采用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不仅给被选者带来压力,而且挫伤了一大批教师的积极性;官本位的思想妨碍了优秀人才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优秀的人才忙于行政事务,忽略了科研工作,不利于学科建设。一是应用型学科带头人紧缺,有的高校出现人才结构性短缺,尤其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带头人断层现象十分突出。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学术科研能力尚待开发;学科队伍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大打折扣,学科发展支撑力不足。

4.研究机构(基地)建设落后,学科发展不协调。研究机构(基地)是行业高校学科建设的依托和条件保障,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发展的水平。目前,许多高校对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许多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拓展和延伸了一些学科分支,推动了学科的整体发展和优化。但在行业院校的基地建设中仍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前研究基地名目繁杂,缺乏整合,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部分院系、教研室盲目追求小而全,重复建设,软硬件配置低,科研效率低。另一个问题就是基地队伍的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不协调。具有高水平技术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不安心研究机构工作,选择离开专职队伍,剩余的部分在岗人员整体素质又不高,较难胜任高水平基地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二、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

面对行业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学校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以提升院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和发展路径,成为传媒类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行业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迅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业高校要有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

1.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改革学科构架体系。强化科学管理,优化顶层设计,是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高校应着眼当前学科发展形势,树立大学科发展理念,注重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扭转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思路,推行学科发展统领专业建设发展模式改革。据研究统计,国外高校学科发展普遍采用大学科发展理念,近年国内也逐渐流行起来。这一学科建设模式增强了学科发展的内部协调性和协调进展,减少了资源内耗,消除了人为发展壁垒,提高了学科建设效益。传媒类院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主要发展方向,并不断发挥学科之间的合力优势。

2.突出重点学科,注重特色学科,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具有标杆作用和带动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传媒类院校在发展路径上,要强化传媒类特色学科,以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基础,重点投入,重点突破,使学校的重点学科实现新的跨越,使特色优势学科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培育出若干个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学科潜在实力建设,抢占学科必争的制高点。学科的发展定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体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为了准确定位学科发展,我们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是区域定位。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其次是特色定位,即自身定位。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趋势,立足传媒类院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开展学科建设,达到以特色取胜的发展目标。重点学科建设其实也是品牌工程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和鼓励有条件的学科申报各级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并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资金倾斜,确保其成长性和发展的后劲。

三、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创新

1.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学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牵涉到的行政元素较多,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合理的管理构架是推动学科建设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基础。学校、院(系)、学科三者层级有别,发展定位不同,实施方法各异,各有其职,却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理顺之间关系是学科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校级层面设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及学科建设办公室或相当职能的机构,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为学科发展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同时,院(系)要处理好行政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科学研究课题组组长负责制、专业负责人制,实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2.建立学术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最基本的学术单元,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学科组织是具体开展教学、课程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体型学术组织,它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支撑本科教学,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学校所有学术人员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各类学术资源全部按照学科组织配置。学院把所有课程全部划归到相应的学科组织,相关学科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为教学服务,形成“一个专业由多个学科支撑、一个学科支撑多个专业”的网状关系,同时设立专业主任或专业管理委员会,负责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术基层组织的建设,把专业转变为一个课程组合,让专业的设置更加灵活,学校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学科资源,以不同的课程组合快速地构建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优化研究团队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首先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组成的学科队伍。因此,学科建设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学科人才发展战略,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科梯队建设,优化研究团队结构。

首先,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引进适合行业院校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弥补学校高端人才缺口。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重点学科建设努力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关键在于夯实人才队伍基础。其次,推进人才观念转变,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创新选才和用才模式,重点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和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以优化更新学术梯队为目标,设置招聘岗位,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最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科学合理,具有创新精神且团结合作的研究。具体措施是:第一,重视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精选和培养学术尖子;第二,注重年轻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的培养,鼓励和资助学科带头人出版文集(文库)等;第三,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人才引进政策要向主干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组建学科创新团队倾斜。

四、加强基地建设,构建学科发展互动平台

加强基地建设,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学科发展互动平台。首先,全面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模式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一所行业特色院校办学的重要基石。面向国家战略、地区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走政产学研用合作的道路,已成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办学理念的提升。一是以平台为依托,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二是以任务为纽带,发挥学校在相关领域的优势,注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以人才培养为依托,共建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跨国度开展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的作用。最后,充分发挥基地的学科发展互动平台,正确把握国家“2011计划”发展契机,推动校校联合、学校与行业联合、学校与企业联合,积极申报“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取得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德磊,刘凌云,马长波.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2]赵建玲,杨帆.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探讨[J].科教导刊,2011(5).

作者:杨旭丹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论文 篇3: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反哺青年教师培养探析

摘要:青年教师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主力军,建设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科建设质量的根本保障。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地方高校应积极发挥“学科建设”项目的引领和反哺作用,通过建立各种学科平台,引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团队协作等专业化能力的快速成长。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刘元朋(1976-),男,河南邓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教授;张又林(1962-),男,湖北黄冈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一般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师资队伍通过补充和引进,接纳了数量庞大的青年教师,构成了不同于部属高校、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中低职称教师底部沉重的师资队伍结构。[1]据2013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有62%的专职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包括40岁),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15.7%、拥有中级职称的比例为51.8%、拥有初级职称的比例为24.6%;在地方高校专职教师队伍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8.1%,拥有中级职称的比例为41.3%,拥有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6.1%。这表明青年教师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但也存在着青年教师学历高、职称低、缺乏成长空间等现象,这在地方高校尤为突出。因此,科学规划、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分析

青年教师往往经过良好的研究生阶段学术训练,具备较为专精的理论知识面,对专业前沿比较了解,但缺乏必要的教学训练。在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教育者的角色转换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胜任教学。[2]教学本身是一门学问,教什么,如何教,需要青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但青年教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所接受的学术训练不足以帮助他们成功转型为胜任的教师,并且从教后也往往缺乏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由于考核机制重科研轻教学的影响,造成青年教师从门外汉发展到胜任教师需要四五年的时间。[1]据统计[3],地方高校教师投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时间比例基本上为6:3:2,并且教学主力基本上为青年教师,这就暗示了当前地方高校的一个难题“如何尽快实现作为主力的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尽快提升”。

地方高校往往缺乏完备的研究生教育平台,内部师资培养不成体系,只能靠大规模引进来自不同高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来源广泛学缘相关性不大的青年教师队伍会造成青年教师之间的学科认同性差,缺乏学科发展的统一意识。在日常的科研管理中,又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引导问题,使得青年教师入岗后往往感觉到科研压力大[3]、缺乏协作对象,造成大部分教师处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状态。为了完成科研考核目标,尽快评上高级职称,青年教师往往只能依靠研究生学习时积累的学术基础进行跟踪研究,不敢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这样造成的结果是青年教师往往忽视自身在本校学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最终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也会造成地方高校学科内涵发展乏力。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内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社区的紧密结合,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跃升,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这表明国家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明确的产学研及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由于地方高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家整个学术管理体制中的不利处境,地方高校缺乏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机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普遍认为进修机会少、产学研机会少,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充满很多迷茫与困惑。如果不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产学研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必须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机会,推动青年教师成长。

二、学科建设项目的反哺实践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是指其从一个知识不全面、方法不完备到成为知识结构合理、运用教学方得当并能逐步胜任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研究型教师的过程,[4]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地方高校从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支持引导。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有专职教师956人,其中青年教师在正高级职称教师中的比例为0.3%、在副高级职称教师中的比例为55.5%、在博士学位教师中的比例为61.6%。为了尽快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充分挖掘青年教师队伍的潜力,我校确立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形成“学校有优势、学科有特色、个人有专长”的学科体系,引领青年教师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大环境,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为此,我校依托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引导和服务,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学科建设项目的引导作用

对地方高校来说,只有明确自己发展需要何种师资才能确定青年教师建设总体目标,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与学校学科建设标准的差距,从而制定出每位青年教师都能从中找到“成长点”的学科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用制度保证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提倡和鼓励青年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规划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只有集体利益和个人目标一致才能充分通过挖掘教师内在的潜力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促使青年教师快速由新教师向教学能手、创新骨干、技术专家转变,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我校根据青年教师多、学缘结构差等特点,从源头出发,认真调研,先后出台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5)》等制度文件,从学科方向、社会服务、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长远规划和要求,为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学校学科发展提供引导。

(1)学科方向引导。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到学科建设中,并充分发挥其潜能。我校在学科建设文件中,特别注意向青年教师倾斜,给予优秀的青年教师更多的担任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求参加学科建设的青年教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和学科方向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通过制度性设计,使我校一批青年教师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例如,李玲玲博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陈良骥博士、杜银霄博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基金项目的连续资助。

(2)教学研究引导。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考核主要是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评价,由于学生数量多、教师数量少,因此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教学工作量很容易完成,授课质量假以时日也会提高,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相对较小。但是这也仅是由于目前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青年教师对教学的认识误区。《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融合,建立健全以学科为纽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深度结合机制,大力推进最新知识和技术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及时转化。”这表明国家对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部分青年教师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漠不关心。因此,我校在学科考核上加强了对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使得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高长银博士在计算机辅助技术教材建设方面出版了20多部教材。

(3)社会服务引导。新时期全球高等教育最显著的变革之一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凸显,加强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2011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2012年11月国务院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之后,我校立即针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大问题、关键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先后与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民航发展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民航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并组织青年教师为该实验区的立题申请、规划起草、引资对接、前期实施等做了系列工作。根据调研分析,提出并构建了临空经济学科集群、中原经济与文化产业学科集群、装备制造与保障技术学科集群、智能信息与控制工程学科集群,为青年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指引。

2.学科建设项目的服务作用

学科建设既可以通过政策对青年教师发展进行引领,同时学科建设项目成果也可以反过来哺育青年教师成长,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学科知识、学科平台、团队协同等方面的服务。

(1)学科知识服务。青年教师的知识储备都是单方面的,仅仅熟悉自己从事研究的领域,对学科专业缺乏宏观整体认识,因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往往缺乏整体观,不知道课程之间、学科方向之间的知识联系。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学科的大局观,了解学科的发展基础,进而接力学科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我校在学科建设中积极将学科知识进行归纳建库,方便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引用,要求各学科点注意典型案例归纳总结、注意将研究成果向教学中转化、注意学科点公共知识平台建设。通过近几年学科建设,共计出版学术专著135部、教材127部,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科研、教学中涌现出来。

(2)学科平台服务。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学术地位低、资源少,缺乏必要的科研平台。为了促进青年教师更快发展,我校积极依托学科建设基础,搭建各种平台,为青年教师在科研、校企合作方面提供支持。近年先后建成了航空物流实验室、陶瓷材料界面实验室、高透水性路面材料实验室3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航空材料与工程技术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航空制造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中心虚拟现实实验室、会计数据挖掘实验室2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这些平台的建设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与企业、社会、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的“立交桥”。

(3)团队协同服务。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了国内外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调研分析,成立了“航空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航空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两个校级协同创新实体。此外,近年通过学科建设还凝聚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批省级、省高校和市厅级、校级等不同梯次的科研创新团队。例如,无机复合材料团队、航空复杂零件数字化制造团队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航空难加工件制造基础技术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信息化制造技术团队、航空复合材料团队、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团队被评为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这些高水平团队凝聚、稳定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创新人才,为青年教师的协作提供了机遇,使青年教师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反哺实践经验总结

作为一个普通的地方高校,面临着各种资源短缺,为了实现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只能依托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要素,而青年教师的成长又是学校竞争力保持可持续性的关键。我们根据青年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对青年教师的期望,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进行了提升青年教师学科视野、学术管理、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团队协作、社会服务等能力的初步尝试。通过一个周期的学科建设及考核结果表明,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学科、科研、教学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学生、同事、社会的好评。但是,我们的“学科建设”反哺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才刚刚起步,诸如学科建设项目如何反哺青年教师操作细则,如何增强青年教师对学科发展的认同、对学科的深度融合等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周清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65-68.

[2]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9):57-58.

[3]史静寰,许甜,李一飞.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53-66.

[4]董瑞婷.反思性教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2,(10):44.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刘元朋?张又林

上一篇:绿化工作造林技术论文下一篇:基础管理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