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科建设

2024-05-13

中学地理学科建设(共8篇)

篇1:中学地理学科建设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

中学地理学科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解与使用水平的测试(2009年1月)

世界地理部分

1.地理课程标准中有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条标准。

(1)在上课时,您是如何让学生利用地球仪完成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请说明主要教学步骤。

(2)为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您是如何使用下面这幅图的?

2.在完成“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这条标准的教学中,一些老师设计了类似游戏的活动,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您是否也组织过学生感兴趣、效果好的活动?请按照教学步骤顺序一一写出。

3.课程标准中有“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这条要求。请您任选五个国家,各举一例说明这些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并说明您曾经采用过什么好方法,让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活动。

4.课程标准中有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它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条标准。若有学生问:“为什么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呢”?您作为地理教师,将怎样回答?请说明。

5.《巴西》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中(七下)中学习的最后一个国家。您能否利用这个国家的教学过程,检测学生是否会用前面学到的地理学习思路、方法?同时也尽可能综合反馈之前的课标要求是否得到了落实?请利用《巴西》的教学做一个“学习与反馈相结合”的尝试,您打算如何做?请写出主要的教学思路或步骤。

中国地理部分

1.下表是以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与现今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疆域与行政区划”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1)结合材料,比较说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至少写出三点。

(2)并说明这部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导向。

2.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教学中,若评价学生是否达成了如下课

标要求,除了命题

考试,还有哪些其他评价方式?请您写出。

3.在教学中,为了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这条课标要求,您准备选择哪些课程资源?请说明选择这些课程资源的出发点。

4.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有些内容标准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可以相互兼顾,又可以适当合并,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缓解课时紧张的矛盾。请回答下表要求。

篇2:中学地理学科建设

一、地理学科特色建设的总体构想

1.遵照学校提出的学科特色建设的总体构想,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充分发挥地理组教师的各自优势,团结合作,不断学习,加强教学科研,投身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教学,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地理教师队伍,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高三地理高考、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努力彰显地理学科的特色,挖掘地理组教师的潜力,体现我校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打造地理学科教学的品牌。

二、地理学科特色建设的实施方案

1.进行理论学习,个人总结反思,组内研讨,将本学科本组学科特色建设上升到理论高度。

2.在教学中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教师在教学中要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与地理时事、多媒体技术整合,用鲜活的时事内容、直观的地理情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地理练习系统的变革,改变单一的、枯燥的练习,形成灵活的系列化、多元化的练习,体现基础性、能力性及智力性。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3.加强教研组活动提高本组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组,全组教师要认认真真树立科研意识,选择科研课题,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并结合教育教学具体实践,认真反思个人教育教学的得与失,每学期末撰写一到两篇论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进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组教师个体、集体相结合,进行“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整理。

4.编制预习案、导学案,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设计和制作切实可行的预习案、导学案(以上2部分课前1天发给每个学生),练习检测(附在预习案、导学案后),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资源达到最佳优化组合,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对导学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标要求、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5.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

集体备课力求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往好的教学经验能够不断得到推广,同时研究地理教与学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意见统一后各人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同时备课组也要应有一定的制度,并加以落实、强化。

6.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依托,实现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组每位老师要总结以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教育教学资源(课件、试卷、导学案)努力实现资料的积累、整理归类,并通过不断总结升华,备案成库,实现地理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7.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科优势

篇3:中学地理学科实验室建设思考

一、立足实际需求, 合理建设实验室

中学地理学科实验室, 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中学地理学习任务而配置的实验场所。如果实验室的设备配备、软件设置和管理流程等适合中学生的发展需求, 将为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愿景插上飞翔的双翼。

1.统筹规划

在地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准备阶段, 应当对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前景、使用范围以及能否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综合效益等作细致的调查。

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准备活动, 可能造成实验室的空间与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可能造成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发展变化;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资源与设备配置之间的冲突;可能造成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与资源配置之间存在不合理因素;可能造成区域资源共享与实验室的地理位置设置之间存在不和谐。

2.实用的硬件设备

地理实验室设备种类繁多, 应当根据中学生的阶段需求和发展需求进行配置, 以便学生能在实验室里愉快地学习。

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存在较大的差异, 实验设备能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点也各有不同。初中生大多因视觉的感性存在而对实验过程感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实验感觉, 设备的配置应以静态的设置为主, 如各种地形模型等, 以建立初步的空间感觉。高中生主要是因为实验设备能带来思考的验证而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为了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愿望, 应配置能带来动态思考的设备, 如动态的天球仪等, 以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总之, 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 实验设备将成为校园里的摆设。

3.适合的软环境

地理实验室的软环境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 是学生完成学业、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和形成健康人格的平台。

用地理景观图、地理科学家图、科学探索与发现图和地理历史图等富有地理元素的图片, 能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徜徉其中就有地理情感上的提升。在地理实验室的天棚上, 设计绚烂的星空, 用灯光烘托情境, 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多样性的学习资料, 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 尽力拓展思维的发散空间。如果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及时更新, 保证与学生的学习同步发展, 学生在地理实验方面的成长是可期待的。

4.专业的化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是地理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成员, 是地理实验室发展的动力源泉。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实验室发展的基石。

专业化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一线地理教师, 他们大多缺少实验的科学素养, 常常只是了解一点实验仪器的功能, 并不能熟练使用实验仪器, 更缺少对实验课程的开发和驾驭能力。所以, 培养专业化的地理实验教师, 培养能熟练驽驭地理实验教学的教师, 是拓展地理学科内涵发展的需求, 也是地理课程发展的需求。

5.动态化的管理

实验室的管理是科学, 实验室中人的管理是艺术, 如果实验室的管理是充满人性化的管理, 那就是成功的动态化管理。

实验室的各种设备是供学生学习使用的, 实验教师应当从细节上培养学生学会爱护设备, 培养学生在使用和维护安全的情况下, 正确地操作设备。实验室内的学习环境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应当唤醒学生的集体意识, 培养学生自觉地爱护实验室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各种学习资源不是用来装饰的, 应当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习惯, 让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伴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各种教学软件, 允许学生在教学中利用软件尝试实现自己的想法, 让“做中学”思想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

二、整合学习资源, 培养思维品质

学习资源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 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 通过地理实验学习, 学生能建立基础的地理事物感性认识, 对感兴趣的地理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 初步形成对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1.科学思维

在地理实验室中, 应用地理实验仪器探寻自然的奥秘, 能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能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论证事物真伪的思维方式。长期进行地理实验,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地理实验室能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器材类型较多。例如:土壤酸碱性测定中, 学生通过一系列数据, 大致能说明某小区树木成活率高或低的成因, 用实证分析自然现象, 总结自然规律;根据某区域人口长期变化规律图, 用数据推演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用实验仪器模拟课本的自然现象, 验证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真伪。

用实验得出结论, 由结论推演过程, 由过程分析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的思维品质。

2.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思维品质。地理实验室中的星空背景, 培养学生从宇宙空间的角度审视地球, 能有效放大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视野。学生经常使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国家的角度看待周围问题。空间模型和空间地图的使用, 能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 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地理实验中思考的地理问题, 大多以地图为背景元素进行思考, 长期学习能有效形成地理思维品质。

3.探究意识

大自然的地理现象中, 有许多人所未知的秘密, 学生走进地理实验室, 除了对周围的景观图好奇之外, 更想探寻其神秘的原因。

地理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自然之门, 学生通过这里的实验仪器, 能大致了解一些常识性的自然原因。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 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也会日渐增长, 他们会自主地搜集课外的地理知识, 同时也会在实验室里产生更多的想法。实验教师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通过问题的参与和解答, 探究事物成因的意愿和思维品质也会逐渐形成。

4.建模意识

建模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类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从复杂的地理事物之中快速构建思考问题的方式, 探究问题的成因。地理问题模型有时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构建新的模型又会促进学生的成长。

建模意识来自于自然界众多自然现象的思考。地理实验室里的立体模型较多, 学生在观察学习时, 会生成许多模式化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使用等高线地形图时, 平面等高线地形图对刚接触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但在地理实验室里观察立体等高线实物山体, 观察计算机模拟演示立体等高线的形成之后, 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起来困难。因为学生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真实的立体模型, 有了模型再思考问题就相对简单多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会在地理实验室形成建模意识, 并自动将这种思考问题方式迁移到其他学科, 他们会总结和构建自己的模型化学习方法。

5.人地关系思想

地理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文件, 为学生在实验中学习自然地理知识, 在观察中学习人文地理知识搭建了平台, 让学生有空间理解自然现象, 有时间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

地理实验室的学习环境中大多渗透着人文因素, 这些图像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地理学科的知识建构中, 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类, 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中, 会自主地将两大类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生在学生身边和社会上的事件, 主要是以地理为背景的人与人的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 及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的因素, 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要素的作用, 理解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关注过程学习, 积淀文化素养

地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体会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现象和分析地理成因等方式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形成地理感性基础, 生成对未来成长有用的文化素养。

1.艺术欣赏

地理实验室的艺术现象, 存在于实验室的空间和实验的过程之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教学生学会欣赏, 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实验室周围环境的景观图片, 能暂时吸引学生的关注, 如果教师将图片展示的内涵告诉学生, 学生就会带着思考欣赏图片。实验探究过程, 充满了已知和未知的挑战, 学生融入其中, 就能感觉到求知的快乐, 如果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发生的一切, 就能欣赏到科学背后的美。在实验室里学习, 同学之间的往来好像半融入社会的状态, 除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外, 还有为了做一件而共同努力的场景, 如果学生能学会欣赏, 这对他们未来步入社会的心态是有帮助的。

2.实验探究

地理实验的探究过程, 能培养学生实证看待事物的心理。地理现象复杂多样, 有时表面呈现和背后的成因有较大的差距, 只有动手操作, 通过复杂的求证, 才能解开其背后的原因。

实验室里探究的知识, 大多是针对有复杂原因的自然现象,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 注意事物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及时发现问题, 通过查找和求证,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有的问题是在实验室里解决不了的, 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求证过程, 正确理解科学研究是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 有时探究也是没有结果的, 但是探究的过程非常重要。通过实证求知的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实验技能和有想法就要动手实验的心理会逐渐成熟, 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大有裨益。

3.合作交流

地理实验操作需要多人共同完成, 这对时下独生子女的个人心理发展和未来能融入社会与人正常沟通交往是有意义的。

地理实验过程中, 有的问题要学生独立解决是有困难的, 如果学生能分解问题, 每人单独思考和解决一部分问题, 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问题, 处理起来就能容易一些。在这样的交流中, 学生能体会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大家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力量是强大的。在动手操作的实验中, 有的设备操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 他们学会协调和沟通, 注意理顺过程的先后逻辑, 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随着实验经验的积累, 学生间的交流也会变得通畅, 理解和宽容也将伴随在他们左右。

4.学会学习

地理实验学习是动手操作的过程学习, 实验前学生会做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实验预案, 准备过程成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展示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能力生成的学习过程。

地理实验的逻辑结构中, 解析问题成因会让学生体会主干知识与组成要素间的关系, 建构地理知识思维结构图;分解学习任务会让学生理解人的性格与能力类型各不相同, 理解在集体中与人相处的注意事项;实验准备的缜密思考, 让学生理解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实验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实验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学会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验后的总结中, 学生学会在共同体中面临各种问题。

5.沉淀智慧

地理实验过程中生成的各种学习经验, 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 对终身学习都有借鉴的意义。

用地理学科知识与地图相联系学习, 既可掌握学科知识, 又可拓展思考问题的空间;体会地理概念与构成概念元素之间的关系, 既可形成地理学科知识网络, 也能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逻辑关系, 学会事前缜密思考;用地理仪器完成地理实验, 既可实证地理现象的科学性, 又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完成实验过程, 既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理仪器, 又可锻炼学生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能力;合作完成探究性实验, 既可培养学生探究性解决地理问题, 也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地理实验学习让学生在学会知识同时, 也生成了许多具有发展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结束语

篇4:如何划分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

关键词 中学;地理学科;能力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

1.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因此,依据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2.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3.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2.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1.整体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2.生态观念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3.人口观念

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4.评估与预测观念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5.可持续发展观念

篇5:中学地理学科建设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一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m B.55m

C.60m

D.65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为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65m

D.90m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立竿测影法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现①城市一年有两次立杆无影,一次是2月5日,则另一次的日期大致是()。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A.5月5日 B.8月6日

C.11月7日

D.12月8日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月份,①②两地河流都进入汛期 B.7月份,①地盛行东南风,②地盛行西北风 C.①地为常绿阔叶林,②地为落叶阔叶林 D.①②两地沿岸气候都受寒流影响

下图为沿某大陆34°纬线所做的气候要素变化曲线图(①表示1月均温,②表示11~4月降水量,③表示7月均温,④表示5~10月降水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大陆是()。A.非洲大陆 B.南美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亚欧大陆

7.造成该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地形

C.洋流

D.大气环流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9.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A.①② B.③④

②断层破碎带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C.①④

D.②③

B.乙山为断块山 D.地形主要为山地

读地中海周边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2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10.②植被是()。A.热带草原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硬叶林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植被的变化主要是水分的影响 B.③-④-⑤植被的变化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影响 C.高山植物的垂直变化体现了地方性差异 D.⑤处植被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

“黑灯工厂”就是工厂可以关着灯,照样在生产。从原材料进去,中间的制造过程,检测、包装,最后成品,完全是无人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黑灯工厂”最适宜用于()。A.原料指向型工业 C.劳力指向型工业

B.技术指向型工业 D.市场指向型工业

13.“黑灯工厂”的推广普及将()。A.加快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 C.促进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

B.减少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 D.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14.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下图是我国甲、乙、丙、丁四省(区)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图。最有可能首先实施“单独两胎”政策的省(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5.某快运公司推出“快件动态轨迹,看得见的快件旅程”服务项目,只需输入订单号,就可直观地看到快件的最新状态。这是某消费者利用网店的货物追踪查寻功能,得到表中的结果。实现该项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是()。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A.RS B.GPS、RS

C.GPS、GIS

D.RS、GPS、GIS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900公里。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6.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7.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约为2423.5万(2015年数据),国土面积为590750平方千米,主要生产稻谷、木薯、玉米等,粮食基本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盛产驼峰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18.图示国家①地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热带迁移农业

19.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哪个国家的水稻种植经验更值得②地借鉴()。A.中国 B.美国

C.印度尼西亚

D.泰国

20.图示国家发展高效农业急需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农药使用量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2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城市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3.根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蔬菜、花卉等农业应分布在()。A.林业带 C.自由农作带

B.畜牧带 D.三圃农作带

24.下列黄土地貌的外动力中,()。的影响居首位。A.风蚀 B.潜蚀

C.重力作用

D.流水作用

25.影响土壤成土母质厚度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水文

C.地形

D.生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级)》中“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12分)

27.请围绕《大洲和大洋》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方案。(12分)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三、材料分析题(共3题,第28题16分,29题16分,30题20分,共52分)

28.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图中①是电子工业区,周围有众多的高等院校,②是石油化工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电子工业区位因素选择的主导因素。(2分)

(2)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处中自来水厂合理的选址地点,并说明理由。(6分)

(3)若在图中③处布局钢铁厂,是否合理?说明理由。(8分)

29.下面是李老师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断。1.学生观察天气符号,再读天气预报图。

2.学生看书后自己画天气符号,并同桌比较所画的天气符号的准确性。

3.教师指导边讲解含义学生边画天气符号,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天气。

4.学生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5.学生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进行播报天气,开展优秀天气预报员的选秀活动。问题:

(1)“天气与气候”一课教学设计的亮点有哪些?(8分)

(2)李老师采用播报员的形式对本课进行知识巩固,请再列举一种巩固方式,并说明其优点。(8分)

30.下面是李老师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1)合作活动“话”区域

①让学生填写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和地址、打长途电话拨区号,感受区域的存在,并了解其概念。②展示东北林海雪原、海南岛热带风光、新疆高山牧区、内蒙古草原和长江三角洲农业与工业等景观图,感受区域的差异。

(2)合作探究“划”区域

①请大家回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内容,想一想根据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差异,我国可以划分出哪些类型的区域?(行政区划、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区、季风和非季风区、农业区等)

②根据区域的类型,找出区域划分的要素

③按照划分情况,思考同一区域内的共性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

④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自己的划分与课本“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进行对比,然后讲解自己的划分依据。

问题1:举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课教学设计的亮点。(12分)

问题2:在本课结尾时,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结课方式:“请学生在‘我爱你中国’的钢琴曲中,欣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片”请评述这种结课方式的优缺点。(8分)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24分)

31.阅读关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黄土高原”的内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到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问题:

(1)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8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16分)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8

篇6:中学地理学科建设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以积极推进我市初、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地理教学质量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市教研室的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引入“对话、交流、互动”的教研方式,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校际交流;抓住我省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地理教学发展带来的机遇,尊重教育规律,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施展的舞台;科学地分析成绩与教训,努力使我市地理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与措施

(一)义教课改工作

1、带领全市初中地理教师继续学习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领会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习和落实《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指南(试行)》通知要求精神,进一步改进教法、学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通过组织七、八年级的集体备课,研究课等活动,及时总结课改经验与成果,反思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结合常规调研,在组织备课、上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中了解《九江市中学地理教学常规》、《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加大贯彻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

(二)中考复习工作

1、成立九江市中考地理复习指导研究小组,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如制定中考地理考试大纲;承担全市中考地理复习研讨会有关复习研讨课,考纲解读任务;承担九年级地理综合卷和模拟卷命题任务;建立中考题库,参加九江市中考地理命题及试卷分析工作;下校听课、调研,指导复习工作等。

2、拟在4月份召开全市中考地理复习研讨会。

主要内容:①九年级地理复习课观摩;②九江市中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复习策略;③中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④讲解中考地理命题思路。

3、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考试大纲》,掌握中考地理命题思想,考试范围与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指导教师依据《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4、精选业务能力强,命题经验丰富,思想素质好的教师参加中考地理命题工作,要求能保质保量完成中考地理命题任务。

5、组织教师参加浔阳区中考地理阅卷工作,并认真做好试卷分析。

(三)高考复习工作

1、成立九江市高考地理复习指导研究小组,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如:关注高考试题命题动向;解读高考《考试大纲》;做好近几年《全国卷(Ⅰ、Ⅱ、Ⅲ)》以及其它有关省份的试卷分析工作;赴县(区)、市直有关学校高三听课、调研;赴部分县(区)对高三师、生进行考前点拨;承担全市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公开教学,专题发言及集体备课主讲任务;提供教辅资料使用的指导意见;收集、整理、传达有关高考地理信息;承担高三“二模”、“三模”地理模拟卷命、审、校及试卷分析工作。

2、赴部分县(区)及市直有关学校高三年级听课、调研,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尤其是查找薄弱学校高三地理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3、拟在3月中旬召开全市高考地理复习研讨会暨市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主要内容:

①高三地理复习课观摩;

②《文综地理试卷分析及高考展望》;

③《考试大纲》解读;

④高考地理复习方法及试卷、高考信息交流;

⑤“一模”试卷分析及讲解“二模”命题思路;

⑥传达高中新课改有关精神;

⑦评选我市首届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及优秀会员;

⑧组织全市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课件、立体材料的评比;

4、结合我市申报的省级重点课题《高考地理复习研究与实践》,认真组织高三地理公开教学与集体备课活动,探讨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继续完成好08年第二轮专题复习的编写任务,并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

5、通过九江教研网,加大网络教研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教研”把相关地理教研活动计划、优秀案例、通知、通报、高考信息、优秀成果等通过九江教研网向全市师生传递有关教研信息。

6、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有关高考地理教学研讨会,并及时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为学校提供咨询服务。

7、认真组织好高三地理“二模”、“三模”命题工作,力求做到试题新颖,难度适中,体现高考方向。

(四)高考新课改工作

为迎接我省08年秋季顺利进入高中新课改,本学期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贯彻高中新课改有关精神,组织高中骨干教师参加省、市有关高中新课改的培训学习,传达率先进入高中新课改有关省份的一些做法与经验,以及有关高中课改的专家报告精神,让我市高中地理教师及时了解高中新课程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新高考特点等变化。

(五)课题研究工作

篇7:中学地理学科建设

【摘要】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推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是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程改革、地理学习随着的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正以让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学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学科整合,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到地理学科中去,以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除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外,还有信息的获取、使用、处理、加工等能力)等。

下面就谈谈笔者从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点感受。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整合”存在的问题

1、课件过于简单或“花哨”

应该承认,对于地理事像或地理运动规律的演变,我们的教学语言与教材并不令人满意。有的地理教师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制作课件时,常出现的问题是课件过于简单,如只是将课本的纲要文字说明简单在放在课件上面,如同“课本搬家”、“习题搬家”,而没有必要的地理图像、音频或视频等,造成了学生感知的障碍,从而失去了信息技术特有的意义和优越性,还不如不用信息技术的好。而有的制作的过于“花哨”,如在整个课件上加入与课本内容无关的运动着的图片或背景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就可能会被这些无关的内容或音乐所吸引,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2、以辅代主,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一些地理规律的演变,学生未见的或难以再现的地理事物,通过多媒体展示,是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但有的老师却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了他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地理问题,本应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了,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学生只是按着教师手按鼠标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有的问题来不及思考又看到了新的一幅画面,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虽然表面看起来这种教学冠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外衣,但实质上是变相的“填鸭式”、“满堂灌”,是违背现代地理教育理念的。长期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事实上,整堂课都是学生对着屏幕,还会造成学生脖子酸痛、眼球疲劳等一些的生理问题。

3、“整合”方式的固定化

有时教师,强调的是某种整合的固定化,或将之称之“最优化”,其实,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看法。

我们知道,地理课的类型很多,有的侧重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感知,有的侧重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成因或地理规律的理解、有的侧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等。每种类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都应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来作处理,因此整合的模式是没有固定化或最优化的。地理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突出个性化,它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体现在教师上面,如教师教学的过程、方法、策略以至模式等。这就需要广大地理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更多的“整合”模式,然后通过广泛的交流,沟通,并取长补短,来提高“整合”的效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地理教学“整合”,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组的调

查表明“75%的中小学教师会基本的window操作,会上网查找教学资料的占21%,能进行文字处理占57.25%,仅有18%的教师使用电脑进行教学,其中经常使用的占9%左右。另外,中学教师平均每周使用信息技术为38分钟,每人每周只有1.9分钟用于课堂演示,设计交互式学习为0.38分钟。从上面的数字来看,目前教师的素质状况,是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际需求的。为此,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以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展示地理事物、演变地理规律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处于配角的角色,笔者认为,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如一味地否认信息技术手段,自然是不可取的观念,但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手段,以辅代主,会造成学生、教师被机器所束缚,成了课堂的“仆人”。

3、充分认识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图像的表现力有些是无法用其它形式来代替的。它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特征的描述,地理规律的演变,地理知识的记忆起着至关的作用。但地理图像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不能只

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的,它同样需要地理教师对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因此,许多地理教育家也建议,要求学会看地图放在地理学习的首位,因此空间观念的形式以及对地理事物分布事实与规律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地图感知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基于地理学科性质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合”,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注意地理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这是最关键的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动体”,而非“受动体”,正如有的人说“你可以把马牵扯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只有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地理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从哲学角度来看,在地理学科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才是地理学习能否成功的内因。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转到学生是如何“学”这方面来。也就是说,整个课件中的教学思路、设计、环节,都是围绕着学生是如何来“学”这节课而进行的,一切都要符合学生学习特征,注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培养等。换句话说,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整合”。

5、建立地理学科资源库,资源共享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广大地理教师不可能由自己来采集,开发学科中全部的教学素材,这对教师进行学科“整合”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能使用广泛的教学资源,就必须提供为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库,让教师可以在比较短时间里根据教学目标调动他们认为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我校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初步建立了地理学科资源库,并不断地进行充实。

篇8:中学地理学科建设

根据国家最新相关高考政策,高考将增加过程性评价顺应这样根本性的高考改革,中学地理教育也要改革。作为一线中学地理教师,经探究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目和学习内容可做适当调整;初中、高中地理课时的安排可适当调整;学生参加学业基础会考的时间需要提前计划, 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合理安排地理学习时间,最终在学业基础会考中取得好成绩,且不影响语文、数学必考科目的学习;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高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这几方面阐述课题组研究观点。

一、学生中学阶段可根据自己需要调整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课时可做适当调整。

根据高考改革浙江试点方案,高中学业会考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其中一次考试成绩有效;学生选择选考科目,高考实行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这种方案,地理科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理科仅会考;一种是地理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第一种情况学生在会考时可不考虑做加试题,仅考虑等级达到高校要求就行,为了有更多时间学习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 可把高中地理部分内容提前到九年级学习,在九年级增加地理课时,这样在高一年即可把全部地理科内容学完,在高一年参加两次会考,从而完成地理科学习,高二年不需安排地理课时, 把所有精力专注地投入到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中。第二种情况地理作为选考科目纳入高考总分,这就要求地理会考考高分, 加试题必做无疑, 这样才能提升区分度。学生参加会考的时间要选在高二年,高二年要安排地理课时,这样才有充足时间进行题型训练,确保考高分。

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教材不断完善,新教材开始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体验,引入图像系统、活动系统等,较旧教材有了明显进步。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更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过于注重全面性、系统性,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映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新成果不足, 不利于地理学科实用性和教育面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在发展地理学科特性的前提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需呈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由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体现地理学科与生活紧密、广泛的联系,促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需呈现知识与能力的联系, 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认识世界,还是发展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等地理科学能力和地理观察方法、地理实验方法等地理科学方法的载体,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一般科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课、实践课,注重学生地理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高考需要; 最后教学内容还需呈现中学素质教育“发展个性,重视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将传统记忆地理资料、描述地理现象为主的教学内容,转变为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个体终身发展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地理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

新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传统地理教学中,往往只侧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方法,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树立“生本思想”,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将学科全部知识一字不漏传授给学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教学中心放在“学”上,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若干主题或案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地位,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方式,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展开过程,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及地理科学能力。

四、地理教师要确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素质。

经过近几年两轮高考改革,中学地理教育已出现一个趋势———实用化、实践化、智慧化、创新化。高素质教师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地理学科教育中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科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教学任务, 不仅重视地理知识的全面准确传授,更重视学生地理意识、地理素养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传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灵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知识、事物;其次,教师应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明确新的教育改革下,教师是课堂设计的创造者、知识探索的引导者、地理学习的合作者、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扮演好学生学习实践中的角色,为学生思维和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架,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能力提高,适应高考改革需要,实现地理教育最终目标。

总之,新高考改革在即,中学地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全方位对中学地理教学进行改革。

摘要: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此次改革是新中国教育史上质的飞跃,对中学各学科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地理作为新中国高考改革史中一门特殊的学科,其教育教学在新的高考改革背景下,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上一篇:教师入职前培训下一篇: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