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2024-05-14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共8篇)

篇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走入了中小学各科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广大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结构,拓宽了师生视野,使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地理课堂如何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走向了哪些误区?这是我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地理学科整合反思

随着2005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也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成为教学中超大容量的信息库,解决了长期困扰师生的几大难题:资源缺乏和单调,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生动的展现,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整个教学质量低下。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和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员,笔者特别注重将信息技术同地理学科予以整合,加强应用,作好推广。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中学地理学科还具有通过地图、地球仪、虚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等表现出来的“空间性”,所以学生感觉得很难。地理教学需要海量的各类资源,用以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若仅仅依靠课本和教师的空洞讲解,学生的感知是枯燥和单一的。课堂上由于缺乏必要生动的辅助资源,教师的课堂通常是满堂灌,把课本说完了事。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就会丧失,一门本来很精彩的学科却变成了最难学的科目,从本校前几年调考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合格率仅为40%,优秀人数更是不足10%,广大地理教师也很困扰。信息技术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来,给广大师生的课堂带来了福音,通过电脑,资源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利用声音、光影,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看到世界各地的景观;通过动画演示,对于经纬线的原理、各种地形、气候的成因就有了生动形象的掌握,学生的印象也很深刻。记得在上《地球与地球仪》这课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Google Earth,课堂惊呼了,学生一下子就搞清楚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网、海陆分布,完成了课时计划,直到下课,学生还不让走。这若是在以前,可能需要三四课时的教师个人表演,空洞描述,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是很好。通过现代教育手段,直观展示,课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立体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激发。

在教学中,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期望、发展潜力、学习风格、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十名学生面对同一个老师,听同样的课、看同样的书、做同样的题。这种教学在满足了学习基本需要的同时,必然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充分的。地理同时也是一门探索学科,课堂的延展性也很强。由于资源丰富,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源,选择资源强化训练或是拓展提高,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吃不了的现状,这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反思《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促进了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地理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的友好结合,也在改变着地理教师的工作方式。在实践中,若把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不难看出:过去,地理教师备课总要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现在,备课除了教材以外,还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查找各种资料、制作课件;过去地理教师上课,凭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张图,充当演员或导演。而现在的地理教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充当学生的协作者和合作伙伴。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地理教师的行为将由单一的演示讲解,变为演示讲解、指导、引导、激励、组织等。

在农村中,学地理是个薄弱学科,没有专任教师,很多是由其它主要学科的教师兼任的,而由于地理教学专业性强,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一方面苦于没有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又由于是兼任,时间不允许教师潜下心来去做专业的研究。信息技术特别是远程教育工程给地理教师相关学科素养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地理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远程学科培训,边教边学,不断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一批半路出家的地理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了。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要避免走向几个误区

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充满生机,教师更省事,学生学习也很轻松,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笔者认为,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不能以在线演示代替实物展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演示很低方便,也很生动立体,但总是一种视觉的表面,如果学生不能有一些亲身的感受,对于知识的掌握仍然只停留在表层上。比如Google Earth在演示地球的形状及经纬网方面的确方便,但如果仅仅这样,学生对于地球仪及经纬网的掌握就不能落实到实物上,所以即使各种课件对于演示相关知识形象生动,但在这样的课程中,像实物地球仪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2.不能以资源的信息展示代替师生的动手实践

地理学科中有很多对于我们生活的现象予以阐述解释的内容,如气候的成因,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的特色等等。如若仅仅课堂上资源的讲授,不让学生去亲身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学生对此的掌握也始终停留在字面上,同时也背离了地理这门学科与实践相结合特色。如等高线的理解,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模型,去感知并形成同实物相结合的认知感受,这才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

3.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认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就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实则不然。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如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等仍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教学不可丢的传统。不能将资源的展示代替教师的讲解,不能为去用多媒体教学而用多媒体。有些地理教师为了省事,干脆就以放各类资源来代替课堂教学,还有的就是对资源不能整合,不整理,不加选择,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通通展示和应用,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形成较为混乱。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有力地推动了地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更要注重因势利导,注重与学科的知识契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好资源整合,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优化课堂结构,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地理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作为地理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观念,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而这些,也正是广大地理教师永恒探讨的课题。

篇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吴志强

(福建省诏安 信息技术给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变。现对自己近年来在新课程培训交流中的感受,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1、多引导、少灌输。兴趣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石,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新课,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把外需转化为学生的内需。将过去的“导入新课”改成“创设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上的设计要注意事实的严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可以把过去的“传授新课”改为“探讨新课”,把传统的“巩固与回顾”换成“实践与疑问”等。这些改变能让新课程理念与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整合。如:我在讲授PowerPoint的插入剪贴画时,通过欣赏一些其他同学的优秀演示文稿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觉插入图片原来可以使演示文稿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创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提出如何插入自己心仪的图片?通过探讨,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设置动画打下基础。

2、多探究、少强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强调操作,只能使学生生搬硬套,毫无想

法。但如果注意知识技能创作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态度,自我探究的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教授EXCEL的插入函数公式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菜单插入函数选项,而是让学生观察编辑栏上的函数公式与其他单元格的不同来掌握函数公式的使用。

3、自评互评,实施多主体评价。长期以来的我们课堂教学往往是这样的格式: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评判对还是错。教师扮演一个权威,而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不愿意多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但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且效率也不高。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价者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自评活动,例如,新课的学习时,我们可将所学的主要内容交给学生去归纳小结。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自我反思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多些激励、少点批评。学生需要鼓励。面对人生的成功或者失败,小孩都需要大人的鼓励和安慰,就如同教师的教学需要学校领导的鼓励和关心一样。如果教师能对表扬学生,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直接说“对”或“错”,而应让有不同看法的其他学生也发表意见,再由学生对不同的看法做出评判而实现互评。在他评的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自评。例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演示插入图片及艺术字——图文并排,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插入外部图片如何操作?(2)自选图形能否输入文字?(3)艺术字能否变换颜色及版式?(4)文本框中是否还可以嵌套多个文本框及图形?(5)在同一框中可否出现横排和竖排文字? 学生回答问题后,如果觉得不够完善,可以问其他同学:“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还有其它看法吗?”特别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更应该问问其他同学的看法。一个问题若有不同

方法答案,应让学生对不同的答案做出评价、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方法好?”“你同意哪一种答案?”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欢快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使学生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并有真正的思维碰撞。因为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贴近教师的教学,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和不怕困难的斗志。

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上看,课堂教学行为是考察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如果课堂充满了无效或者低效教学行为,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以至于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仍出现这样的问题:

1、多余的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短暂。

2、经常出现过多的演示操作。

3、过多的班级团体教学活动,造成学生多用嘴巴,少用双手;多用耳朵,少用脑袋;多

了些识记,少了些想象的空间。

4、小组探究低效。如有时小组成员思维刚刚展开,成员刚刚进入情境,教学活动就匆匆收场。有些小组探究因缺少探讨的主题,缺乏指导而组织不起来,或讨论无头绪,小组成员无所事事。

5、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这种不良的教学环境的影响,时而还存在着“教不懂,就练到懂;练不懂,就考到懂”的传统教学方法。

三、对信息技术教科书教学的建议

1、注重信息技术教科书中穿插的阅读材料。千万别小看这些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有的是介绍信息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有的是给学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的是介绍信息技术前沿动态等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注意每章节最后的扼要回顾。教科书对每章的练习题都设置了活动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习题,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不要错过挑战自我的机会。

3、注意正确认识“拓展题”。这类题目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这就

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协作探究精神,使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来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重视任务学习。教科书中选择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供学生学习。教师切不可忽略教学的设计和引导,因为它有助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在任务中学到和理会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也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情感经历。

5、重视学生与教科书的交流。教科书中很多章节,在重点知识处,提出一些问题或利用“任务”、“练习”、“观摩”和“拓展”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了解与反思,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认真地对待它,积极地与教科书进行“对话”,从中体验到无师自通的快乐。

篇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 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肯定其成效的前提下也应看到, 在整合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值得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目前,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效果较为明显,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机地融合, 能够基本实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与学效果的目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化的特点, 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类数学学习软件和模拟实验系统或平台迅速出现并普及, 它们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教师通过使用教学软件模拟实验系统或平台, 演示并讲解高中数学中的重点或难点,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情境化, 将复杂的问题图像化或图形化,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 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利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动画, 根据数值的改变直线和圆呈现出相切、相交和相离等位置关系.

2.利用信息技术灵活性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性质、定理和推论, 是数学家在大量的观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通过证明、证实和演绎进行拓展而得来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认同感较小.利用信息技术软件灵活可变的特点, 学生在课堂中改变参数进行知识的主动探索,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亲自体验总结、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在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例如, 将数学模拟实验系统引入课堂进行“二项式分布性质”教学,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互相交流, 探讨它的均数μ及其标准差σ.

3.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特点, 增加课堂资源和容量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这些资源, 借助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给高中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教师正确地指导, 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解决疑难问题, 开阔知识视野, 丰富课余知识.同时可以利用如PowerPoint制作课件, 将课上所用的板书、练习等内容存储在计算机上, 课堂中适时地再现, 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使高中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优质且高效.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免会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反思.

1.师生情感交流过程受阻

高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一个眼神或是一句提示都有可能激发学生思维, 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迅速思考, 及时给予教师相应的回应, 这对教师授课和学生理解内容是十分有益的, 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引入信息技术的高中课堂在这方面则有所欠缺, 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较为缺失.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缺乏熟练的掌握, 造成无暇关注学生;学生过度关注多媒体演示的内容, 又忙于记录其内容, 对于教师的细微体态语关注较少, 进而师生交流甚少.

2.教学过程和结构欠灵活开放

教学是一个相对有序的过程, 并不是绝对的, 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一方面,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时, 常常能看到由于设备故障造成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难以进行, 而不能灵活变通地采用其他方式继续授课, 或者授课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后, 教师的教学过程也随之固定.课堂中, 教师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教学, 并试图将学生的思路也引入至该程序, 不能适时脱离多媒体的控制, 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禁锢了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3.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既是数学的特点, 也是数学的优点.学生应该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使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在运用数学模拟实验系统或平台进行数学教学时, 往往出现学生频频更换参数, 简单记录, 浅尝辄止, 不会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由来, 不能进行详细的数字演算和严谨的数学推理;教师在教学设备的选择上也存在过分依赖, 在没有深入研究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情况下, 只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 为使用而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建议

首先,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普及, 定期进行培训, 并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 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程度和对设备的操作能力, 使他们在数学教学中能够灵活多变地处理课堂内容和进程.

其次, 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为避免信息技术设备带来师生间的陌生感, 要适时沟通师生情感,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意见同学间相互讨论, 进行互助式学习;教师根据同学需要给予提示, 进行启发式教学.

再次, 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可以提高课堂效益, 但我们应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使用计算机, 不应该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凡是利于课堂教学、利于突破重、难点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总之,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不断地实践、总结和改进, 只有不断探索、研究, 注重实效, 优化整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栋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基础教育, 2006 (3) .

[2]刘淑娟.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三个优势[J].中小学电教, 2010 (3) .

篇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教学取得相应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且要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时时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优点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在课堂上可接受来自教师和计算机的信息,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并利用交互操作向计算机实现反馈,由教师和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各个环节,练习题目适当。教学中,使学生发现惊奇,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欢乐的各种情感体现,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2.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实现友好的人机对话,因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某些事物时,可以超越时空,重视事物的再生或发生过程,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人的认知过程接近自然。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传输,不仅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共享教师、多媒体信息,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把握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在操作和观察中去认识事物。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

3.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1.对师生的思维空间有所限制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是由课件完成的,在一定时间内,课件由于发挥了其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了刺激强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但软件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局限性。课件是固化的、有预见的,同样排斥师生互动中的非预见性因素,而数学教学中对象不同,班级不同,课程进行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思维的闪光是迸发于思想的碰撞中的,教师为了配合课件进程,不敢发挥,导致千篇一律,预设思路框框,势必限制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空间。

2.抹杀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造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感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他们或以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引人入胜,或以严密简练的数学思维推导引人深思。但课件的大量应用,更多的把教师限制在了计算机机位,成了软件解说员,反映个人风格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在程序化的课件中,替代的是:课堂上呆板教师的滔滔不绝的“电说”,成了一堂堂“电灌”课。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建议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成的,可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的时候,必定要避免其造成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定要适时适地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掌握互助式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的进行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该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教学的实际内容出来,避免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出现,反而会对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时,只要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并且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运用起来,使自己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与改进,因为只有不断的改进,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马东.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新课程(教研版),2009(05)

篇5: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研 究 方 案

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认知途径,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和开放性的创造空间。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灵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学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并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再次,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动静结合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信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信息情景,并且还能从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

正因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过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传统教学渐渐被人们淡化,甚至被否定。事实上,传统教学仍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教学的优势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所难以替代的。再加上大面积学校不具备网络教学的条件,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不少教师面对呈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要么一味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声、光、电的刺激和热闹的课堂;要么过分地依赖传统教学的经验;要么虽然意识到两种教学优势互补的必要性,可苦于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

因此,研究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它们既具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陈至立部长也多次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手段。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统教学论、学科教学法理论以及现代教学理论等。

我校是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成都市信息技术基础条件达标学校,远程教育信源基地,学校多次被评为“成都市先进教科室”。学校承担了成都市“十五”期间重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其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已圆满结题,研究成果评为成都市第十一届优秀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研究经验在成都市交流。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目前,学校具有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占80%,取得专科以上学历达100%,所有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全部取得合格证书,取得计算机合格证书的教师达95%。

近几年来,我校建起了校园网,教师备课室、网络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语音室、信源基地等。校园网有外部接口并接入电信宽带,有教学资源库和管理系统等;建成的18间网络教室,每间教室都配有电脑、DVD、实物投影仪、电视机等;多媒体阶梯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100″以上电动银幕、音响等设备;教师备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8台,扫描仪、刻录机、打印机等设备;远程教育信源基地提供的网络环境,能帮助教师在网络条件下收集教育教学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为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传统教学,是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形成的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教学先后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2、信息技术,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它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资源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3、信息技术环境,本课题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包括远程教育资源。

4、优势互补,本课题主要是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合典型课例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CAI课件建设。

(二)研究内容

1、分析、总结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分析、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3、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1)研究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2)研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3)研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 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5)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教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6)研究在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教学的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7)研究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8)研究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 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五、实施的对象和方法

(一)实施的对象:实验外国语小学2011届2班、2010届3班、2010届4班,主要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选择课例,设计课案,上课听课,观察评议,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每一阶段,不断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研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总结提炼。

调查法,在课题的准备、实施和结题阶段,对实施对象(包括教师)进行单项或综合的问卷调查。

六、研究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半年的准备阶段,两年的实施阶段,半年的总结结题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7月)

1、根据省“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指南,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和学校实际选定课题,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2、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进一步学习相关资料,修改课题方案;聘请专家论证本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

5、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并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8年8月)

1、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3、进一步查找和收集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何在。探索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

4、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5、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6、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7、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工作结合进行。

8、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三)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8月—2009年1月)

1、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

2、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七、课题检测项目及方法

(一)检测项目

1、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 或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意义。

3、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效果。

(二)检测方法

问卷、书面考核、课堂调查、实践操作考核、个案分析、课堂观察等 八、课题研究机构和研究措施

(一)研究机构

1、课题负责人:学校校长黄建均,小学高级教师。

2、课题参加人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有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课题协研人员是学校各级名师、各学科骨干教师。

3、课题顾问:四川省电教馆研究室专家李剑侠、袁红,成都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研究室专家朱华瑞,蒲江县教仪电教站李义和苗维波,蒲江县小学教研室杨雪芬、陆文清、赵继华、赵琼,蒲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周开文、王华荣。

(二)研究措施

1、学校进一步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机构,形成由“教育科研专家、学校领导、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教研网络。

2、进一步完善科研设备设施,落实科研经费。

3、把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把开展教育科研与教师工作业绩、职称、晋级、评优挂钩,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4、教科室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题研究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当中,确保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5、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6、研究教师做到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按时完成各种研究资料,包括研究计划、调查报告、典型课例、研究随笔、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课题组及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为提炼课题成果作准备。

九、预期成果与形式

篇6: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宝应县泰山小学实验课题组

阶段性研究计划

一、实验研究时间:

2006年2月——2009年4月

二、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制订、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验计划,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搜集资料。

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6月——2008年12月)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组织实验课题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交流评比,拍摄实验课教学录像,开展信息制作展评活动,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分析,调查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对照方案进行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汇编,资料汇编,做好实验报告撰写工作,做好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宝应县泰山小学

篇7: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学科教学与反思

宝应县泰山小学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为人们获得和利用,对人类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冲击,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何将“传统教学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相互补”,协调好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关系,充分利用学校自身条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各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的努力方向。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过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传统教学渐渐被人们淡化,甚至被否定。事实上,传统教学仍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教学的优势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所难以替代的。再加上大面积学校不具备网络教学的条件,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不少教师面对呈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要么一味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声、光、电的刺激和热闹的课堂;要么过分地依赖传统教学的经验;要么虽然意识到两种教学优势互补的必要性,可苦于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

因此,研究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它们既具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简易模型,通过单一的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教育技术,它是指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信息教育技术只有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才能真正提

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应用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并不意味着排斥粉笔和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媒体与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各有其长处,通过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以“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为课题,就是基于我校的现有教学条件,希望通过二者结合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建起了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课件制作室、网络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校园网有外部接口并接入电信宽带,有教学资源库和管理系统等;建成的15套多媒体成套设备,平均三个教室就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多媒体阶梯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100″以上电动银幕、音响等设备;教师备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7台,扫描仪、刻录机、打印机等设备;信息技术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为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研究课题的界定

“传统教学”:教师利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简易模型,通过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

“信息技术”:指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录象、电视等;计算机软件,如画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等;网络,如学校现在使用的局域网络等资源。

“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充

分的运用上述技术手段,将固定的、静止的、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看不清的,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感知、理解。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即是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投影、录像、录音、电脑课件、网络资源等优化学科教学,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喜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传统教学,是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形成的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教学先后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2、信息技术,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它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资源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 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3、信息技术环境,本课题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包括远程教育资源。

4、优势互补,本课题主要是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

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

1、探索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合典型课例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CAI课件建设。

(二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传统教育为主,信息技术为辅,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进行学科实验的工具。对于一些受时间、空间、教学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

实际操作的学科实验和科学现象,运用信息技术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理解,从而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喜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传统教学中渗透信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主要的是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感兴趣、或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上网,查找信息,了解知识的构建,为其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4、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五、实施的对象和方法

(一实施的对象:二至六年级,语文、数学、综合学科(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选择课例,设计课案,上课听课,观察评议,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每一阶段,不断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研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总结提炼。

调查法,在课题的准备、实施和结题阶段,对实施对象(包括教师进行单项或综合的问卷调查。

六、研究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9年4月。半年的准备阶段,两年的实施阶段,半年的总结结题阶段。

研究时间:2006年2月——2009年1月 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制订、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验计划,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搜集资料。

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拟定课题研究计划。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6月——2008年12月

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组织实验课题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交流评比,拍摄实验课教学录像,开展信息制作展评活动,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分析,调查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 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

对照方案进行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汇编,资料汇编,做好实验报告撰写工作,做好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七、课题检测项目及方法(一检测项目

1、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意义。

3、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效果。(二检测方法

问卷、书面考核、课堂调查、实践操作考核、个案分析、课堂观察等

八、课题研究机构和研究措施(一研究机构

1、课题负责人:学校校长鲁邦武,小学高级教师。

2、课题参加人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有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课题协研人员是学校各级名师、各学科骨干教师。

3、课题顾问:扬州市教育局电教馆卜忠飞、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邰性(二研究措施

1、学校进一步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机构,形成由“教育科研专家、学校领导、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教研网络。

2、进一步完善科研设备设施,落实科研经费。

3、把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把开展教育科研与教师工作业绩、职称、晋级、评优挂钩,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4、教科室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题研究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当中,确保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5、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 关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6、研究教师做到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按时完成各种研究资料,包括研究计划、调查报告、典型课例、研究随笔、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课题组及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为提炼课题成果作准备。

九、预期成果与形式

篇8: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因此, 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变化

当前,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 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如教学方法的变化。新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如以激发思维、强调语言表述为主的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竞赛课、游戏课、表演课、活动课、制作课、综合探究课等。在教学中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 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 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特别是网络的使用, 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 学习方法的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已变被动为主动。特别是这学期我校实行了课改, 借鉴杜郎口的教学模式, 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预习、查找资料、整理复习、归纳总结, 引进小组间的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网络下的协作学习, 更是促进了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

2. 教师的变化。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依靠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授信息知识, 传统的口传面授时间变少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学习环境的开发者, 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服务者、调控者和评价者。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形式化。

现在的课堂,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 如果没有使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手段, 似乎就不是新型课堂。为此, 上课前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的崇拜物, 可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事倍功半。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 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 过分地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 课件中滥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 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 只是吸引学生的眼球罢了, 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被动。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 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所以, 多媒体效果有时用得不当或过度, 反而对教学形成干扰,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2. 对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概念理解得不到位。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是指在我们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这是我国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理解不够, 狭隘地理解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导致教学媒体应用的形式化、简单化, 盲目地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捆绑在一起, 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 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缺乏关爱, 放弃了课堂空间的扩展与延伸, 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更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的实施。

3. 客观条件不足。

首先对于很多的农村中小学而言, 多媒体硬件配备不到位, 计算机网络系统可能不够健全, 硬件不完善, 软件不配套等, 致使网络系统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不能很好地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其次, 系统管理不规范不到位, 没有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没有形成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动的氛围, 未能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再次, 由于缺少培训的机会, 致使很多教师思想上认识不足, 教师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最终造成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实施的建议

1. 改变观念、重视学习。

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必须解除传统思想的束缚, 加强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没有思想就没有行动, 否则就是传统+形式化的课堂。而事实是我们很多的教师根本就不想去改变传统的思想, 更加谈不上对技术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了, 或是学了一点, 但在教学中根本就不用, 只是在上公开课时, 很勉强地上一节非常形式化的传统公开课, 说到底还是思想上认识不够, 思想上不改变还能谈什么改革与创新?因此我认为当前改变思想是首要任务, 万事开头难, 开好这个头, 一切将会迎刃而解。思想变了, 我们教师的行为才会变。我们要认识到, 现代教育理念追求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 而是个性、社会化、人格、道德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思想改变了, 就会主动去学习、去研究、去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 帮助我们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 变形式的课堂为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课堂;变沉闷的课堂为丰富、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融合、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课堂。

2. 提高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并非容易的事, 也没有固定的套路, 现归纳几点如下: (1) 教师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应通过各种培训和进修方式, 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 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思想, 调整心态, 改变教法, 要把研究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点, 确实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将教学媒体从自己的手中逐步转到学生手中, 由以往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的活动,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法, 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设下疑难问题, 鼓励学生勇于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去不断获取新知识, 探索新问题及挖掘自身的潜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建构信息技术知识, 将零散的、相互孤立的概念转变为以概念群或知识结构为单元的体系, 完成知识的重新构建, 以便能更好地灵活运用。

3. 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 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当这些学生处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他们的创新意识才更容易被“唤醒”。创造一个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氛围, 正是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所要追求的以人为本崇高目标的体现。我们教师应当放下架子, 调整心态, 用激情来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关系为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 变教学中的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理解与宽容, 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得到拓展, 创新意识得以唤醒, 最终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上一篇:企业家座谈会发言稿(2016)下一篇:教研活动记录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