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2024-05-10

高二地理学科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高二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本学年本人任教高二(7)和(8)两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从高一的地理成绩来看,落后生较多,所以本人在高二的地理教学上还是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然后选择一些典型的练习题来加以巩固。

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有些同学的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还是有落后生的存在。通过平时的训练和几次考试来看,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该记忆的知识懒得记;

第二,学生读不懂地理信息图,对区域地理不熟知;

第三,学生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能力较差,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较差以及答题时运用的规范语言不准确;

最后,有些学生上课不够认真听讲,而且课后练习不能按时完成。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本人也实施了一些办法,比如上课经常的提问来缓解他们的困意;用东北的方言讲一些小笑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加强学生如何识图、审题、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思维和学习兴趣。

篇2:高二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由于高二文科只有一个所谓的重点班,而上课老师有三位,为公平起见,分别安排平衡班一班单双号、二班单号学生上一至三节课。本来我校老师都借着东道主之便,安排上第一节。但是,临上课时一外校教师希望互换,当着市教研员的面我很爽快答应了。于是课换了、学生也换了,本节要讨论的案例只能留待课内阅读讨论。

这一意外,更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倍感真实。教学进程中,学生的自主发言,老师的随机点名回答,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擦撞出许多亮丽的火花,既有历届学生的经典错误,也有学生的当下个性思考,对这一课前很难预设的课堂生成的处理,真实展现了一个教师的机智、理念、专业和习惯。由于听课的老师大多是听过我的课的,甚至私下不少都成了朋友,在公开的场合他(她)们难得对我批评。但我深知人无完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任何批评,哪怕是恶意的,只要有助于认识自己的缺漏和不足,都应心怀感激。

自负乃致停滞才是最可悲、可怕的,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纵使自豪,不可自大。君不见,年轻教师不拘一格的教风是那样的清新可人,这也很是让一些老教师们心存敬畏。他们说,江山易改、风格难移。真如此吗?我思忖着下一次的计划,我相信每个组员都可以甚至更好。

篇3:地理教学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 走近生活

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 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个性化教学, 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当上《城市的交通运输》一课时, 我用凌源市区的交通图代替教材中的香港交通图, 分析城市的交通布局原则, 并把香港交通图作为知识拓展。显然, 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但教学方式不同, 教学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 学生的兴趣被激起, 探究心理得到加强, 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有一定成就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得上“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课上让学生结合身边现有的工业思考, 凌源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我市位于季风区, 应把市区向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扩大, 并把有污染的企业建在远离市区的下风向, 现有企业搬迁或者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绿化带。我设计一活动题:买新房子时有两处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 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 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 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 ……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我感悟到: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反思三:教学观念的更新

四年以来, 我的教学思想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 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后, 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 从较深层次上更新与转变教育观念, 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教学时, 我就以本地区的农业为例, 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 自然资源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农业基地往往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另一方面市场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最早种玉米, 前几年种无公害黄瓜, 至近几年的“南有昆明北有凌源”走遍全国的花卉。通过这种辨证的分析, 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证的人生观。

篇4:高二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摘要: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建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典型案例;问题探究;思维建模;地理学科素养

2015年4月,笔者在福建教育学院参加“2015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高中地理)省级培训”期间,有幸获邀到福建师大附中进行教学观摩,现场听取公开课“北美——以美国为例”,感触良多。授课教师选取北美地区最典型的美国为案例进行教学,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维建模”,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地理素养,获得广泛好评。

一、精选“典型案例 ”,以点带面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其中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区域地理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方法、视角和价值,知识集中程度高。高中系统地理的研究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区域地理教学已从统一分区教学转化为多元化分区教学,从以具体区域为基本面的教学转化为以突出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所有学习的“区域”都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通过深入学习典型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上,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区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目的。

作为近代迅速崛起的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但在诸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而且在北美洲的地理特点中具有典型特征,因而在讲述北美洲时往往以美国为例进行教学。通过选用“美国”作为典型案例,起到“窥一豹(美国)而知全身(北美洲)”的作用。

精选案例后,教师就要架设“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架设“桥梁”的关键是设计好问题,围绕案例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主动探究学习,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二、凸显“问题探究 ”,培养学科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试题的命题已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在注重考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是突出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了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探究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特征。

(2)简述美国本土的地形特征。

问题探究1实质是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回归课本,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建构。

问题探究2:以乌鲁木齐和芝加哥为例,读图2和图3,对比两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异同及成因。

问题探究2是在问题探究1的基础上,跨越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用相关知识并被激活应用在新的情境中,巩固相关的气候基础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和运用。

问题探究3:读图4分析美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知识拓展:比较北美西海岸、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并分析其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以上三个“问题链” 彼此相关、层层递进,重点考查“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论证地理问题”的地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构建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三、着力“思维建模”,形成知能迁移

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将各地理要素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内化,统整成地理综合体,由具体规律推导出一般原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去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思维建模一: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

授课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即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入手→认识区域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探讨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特征包含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其中自然特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土壤的特征;人文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及其它产业的特征。接着提问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途径有哪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如下。

地图: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城市、交通线的分布……

统计图表:各要素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

景观图片:地貌、民居、植被图……

文字材料:课本、图册、网络……

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以及该区域中需要提炼的区域特征以及提炼途径,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学习地理原理,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化知识迁移意识。

思维建模二:位置特征

复习美国的领土、位置和范围时,授课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在描述某区域的位置时,一般包括经纬度位置(或温度带)、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思维建模三:地形特征

复习美国的地形时,引导学生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特殊地貌、海岸线的曲直状况等角度回答。

思维建模四:气候成因

分析北美洲气候类型时,注重分析其成因,让学生分别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地形、洋流、海陆位置、植被)等角度阐释。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以区域为载体对能力的考查集中体现在五方面:地理位置的判断与分析;地形特征的描述及分析;气候特征的描述与分析;河流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区域人地关系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本节课紧紧围绕区域特征,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篇5: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遂川中学

李田古

通过多年的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已。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

(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

(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

(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同时强调:(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面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月相变化”教学案例与分析

为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学完“地球的宇宙环境”一章后,我们选学了“月相知识”一节。该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大,便于学生们联系实际理解。

虽然学生对月亮的圆缺形状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农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什么时间可见,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面(即半圆面)朝哪一个方向?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月相变化规律?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试想了三种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法。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加深对选学材料中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的空间想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我自制了一个简易的三球仪,可以演示一个月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三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三球仪的同学才可以看清楚。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见。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所以,这种方法也不理想。

第三,我把皮球当月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上课前将一个充足气的皮球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用来表示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这个大皮球有什么用啊?”当我带着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产生好奇,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皮球的用途。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照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当我说需要两个

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学生们积极要求演示,最后,我从举手的学生中选了两名同学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学生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在我的指导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形状和月面朝向。老师的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我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均一致。当这两位同学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分析: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在分析月相成因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来理解月相变化规律,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由于理论联系实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移动“月球”时,老师应启发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而不应由老师包办。

反思: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形象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江西省遂川中学

篇6: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一、课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学内容应调整为必修三和中国地理,高二下期上选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国地理的内容比世界地理更少,这样安排还可以缓解上期时间紧迫而下期时间又太宽松的情况。在顺序安排上建议先上区域地理,后上必修三或选修五,充分发挥区域地理“平台”的作用。

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首先应给学生讲清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所以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区域地理的学习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简单的机械式记忆那么简单。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题,让学生体会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议老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读图或画图的活动。

2.认识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构建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1)地理位置: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及范围等

(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地形地势概况、气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资源等

(3)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工业生产及区位分析、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和优劣分析等、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与格局等

(4)综合探究: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联系实际和时事综合分析、探索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提出相应的发展举措等

建议老师们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

3.充分运用比较法来学习区域地理

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在学生的导学学案中,建议老师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比如在学习南美洲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南美洲和非洲的气候特征,还可以比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等等。

三、必修三教学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将这些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教材内容编排特色

本册教材共5章10节。全书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XX区域为案例”的副标题。既有国内的案例,也有国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内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对“必修3”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来探求和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分析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必须对这些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课标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虽然这样的现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中教师都曾经遇到过,但由于这两个模块主要 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还相对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是围绕不同的案例进行,各种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也存在差异。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思路及选择案例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4.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面对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关区域背景知识缺失的现状,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为例,教材选择的大多都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案例,因此,学生学习案例的基础就是对中国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所以我刚才建议高二上期安排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并且先上中国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因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现或与此相关的例子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这一高度上来。

比如通过对“西气东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在分析资源调配时,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在教学中就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要实现双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

(3)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三山夹两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运动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加上面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气候具有昼夜和季节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特点。例如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吐鲁番,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十四点八度,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五十度。

1.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你认为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

4.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请你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新地区、新案例。虽然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新疆农业发展的内容,但该案例并没有考查区域中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要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在前面两个模块中学习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篇7:高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赵娜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而,需要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从而改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跨度大,实际应用强。今年,我执教高二文科班地理。针对高考文综中,地理是门难度较大的科目,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针对本学期区域地理的学科特征,我决定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的四方面进行改进。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开心,学的踏实,学的起劲儿。

一,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占用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的观念。让学生发挥主动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就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多鼓励学生,支持他们的想法。使每节课都有某位或某几位学生成为班里的“提问明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优化教学方法:

针对区域地理中涉及的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理事物特征,需要机械记忆,而不用理解,可采用竞争的手段教学。如,将班里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队,教师提问,让学生迅速抢答。分组积分,最后评估高低。此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三,完善教学设计:

现在学生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问题。因而将课程设计为难易相结合的形式。少讲解,多做课堂练习,使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贯穿方法。帮助学生达到轻松记忆的效果。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并加以夸张的肯定和好评。四,重视教学反馈:

学生的层次不同,对于所有学生用同样的标准,未免有些强人所难。这样会限制学生的进步或打击他们的自信。因此,不能千篇一律。

在课堂上,反馈越多,不一定就是完全不会,是好学的表现,应该鼓励。反馈越少,不一定就是完全听懂,应加以注意,查漏补缺。在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篇8: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无论是初中地理, 还是其他任何阶段的任何学科, 只有学生对其产生了兴趣, 才能主动学习, 才能学有所得。从这里可以看出,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和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系[2]。从初中地理的内容来讲, 趣味性是它所包含的最大特征之一, 它为学生获得知识直接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和图片等效果, 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地理课应该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讲课,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让每一位学生学到很多知识[3]。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图片, 包括景色图、统计图、示意图等, 还有一些具有启发性质的思考题。地图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之一, 它具有形象、生动以及直观等特点, 他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课本中讲到中国地图, 首先告诉同学们中国地图的外形像一只公鸡, 它的鸡头和鸡尾分别代表东北三省、鸡尾代表我国的新疆。这样就很形象地给学生传输了知识, 比直接给学生念课本作用要好的多。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 要注意和同学的沟通, 一个不会沟通的老师, 不是好老师。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沟通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 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很难形成默契,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不会明显高涨, 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可以让学生消除彼此之间由于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距离感, 让学生更亲近老师, 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然就提上来了。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 要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让学生学会求知, 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地理知识的能力呢?这就需要老师去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地理知识, 我们利用地理教材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 总结出如下几种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 (1) 图像法:地图是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最不容易懂的部分, 所以学生对这一部分掌握都不是很好。老师应该在开课之初, 给学生传输读图能力, 让他们对图中的符号和标志等内容熟记, 这就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更为学生自学读图增加了知识积累; (2) 顺口溜方法:给学生编一套方便记忆的顺口溜, 让同学们每天读两遍, 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 观察法: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 让他们课余时间搜索有关地理的知识, 让学生对其进行阐述, 进而形成一种见到事物, 就想对其进行描述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开发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工作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是老师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且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满足不同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同的需求, 还应该做到重视学习过程和结果评论的相结合。同时, 教师也要考虑到初中教育的基础性,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 做到让学生掌握地理课本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知识点。作为教师, 应该反思的主要包括:首先是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做到了角色的转换。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应该做为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 引导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反思是否学会了对学生的欣赏。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指导老师不仅要尊重同学, 更应该去夸赞每一个学生。赞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 赞赏他们的特长, 赞赏每一位取得进步的学生, 同时也要照顾到一些性格有缺陷的同学。当你这么做了, 就会发现你的教学效果会出现奇效;再次是否做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 创新是重中之重, 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也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 设计到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各方面, 所以必然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仅有助于他们学好地理知识, 对学生的未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总之, 我国目前的新课改还不是很成熟, 所以要深刻、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 抛弃不合理的旧思维方式, 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面对全体学生,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摘要:教学, 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 是师生互相交流、互动以及相互学习的一个过程。对于初中地理而言,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文章通过作者在近几年的地理教学中的经验总结, 说明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应该启发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师生互教、互学,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关键词:教学,初中地理,主体,独立思考,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9.

[2]孙尚福.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甘肃教育.

上一篇:2008春季九年级语文期中试题下一篇: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