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2024-05-04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精选8篇)

篇1: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3+综合”高考改革的出台,在综合考试中,一改以往各科单独学习,单独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师生不仅要学好各科的知识,还要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就目前各中学的情形来看,由于地理多年被当作“副科”,致使地理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上课形式,内容,枯燥单一,学生有在地理课中打磕睡,做其它科作业,甚至逃学等现象发生。在全国高师地理系中也有许多同学没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或者没学好多学科渗透的知识,以致将来走上岗位时,知识储备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各科的知识渗透进地理课堂中。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体系下,地理学科在“综合”科中的地位及美国教材多学科渗透的状况,并着眼于从三个方面论述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教学,希望能对高师地理系学生及中学师生有所帮助。

2、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及美国教材分析。

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之容易成为无论采用哪一种综合形式考试试题的题眼。地理中的自然部分易于与理科综合,人文部分则便于与文科综合,而大综合就更利于地理学科发挥优势。如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热点现象与问题,可以使政、史地3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开发,环境污染与治理保护,可以使理、化、生、地各科巧妙融合在一起;以区域为单位的事物与现象的剖析,则使文理科的融合和渗透变得更加便利。在19和19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对部分省、市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地理知识的分数比重占全卷总分的一半以上。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1]

同中国教材相比,美国教材更注重多学科渗透。美国教材在温度和密度这一节中讲述了液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浮力,学科间渗透海水的对流――海洋学)气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浮力的应用――热气球,学科间渗透大气环流――气象学),固体的密度(学科内渗透热胀冷缩,学科内渗透地壳运动――地震、造山,火山――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这种渗透用密度这根主线贯穿其中,有条不紊。这就像一根神经上伸出无数未梢,无论触动了哪根未梢都会引起反应。可见,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从教材予以改变,更要从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以提高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多学科渗透。

2.1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渗透各个学科。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既可以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2.1.1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注重各自然要素和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及人类对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不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途径和方法。[1]尤其要强调对各类要素和自然系统的保护措施,如在讲解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时,可恰当地引入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并向学生讲解几种缓解的办法。这种逆向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渗透。此外,地理上涉及的岩石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臭氧层漏洞,光

[1][2][3]

篇2: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摘 要: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78-01

社会主义德育涵盖比较广,大家的提法也不尽一致,概括起来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几个大的方面,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觉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某种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一、德育渗透的途径

1、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讲水资源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2、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如有计划的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装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地理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理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化合与分解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

3、解疑答难法

中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如政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比,如何看,如果教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发展与差别,就会帮助学生较好地解开这个“扣儿”,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4、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扫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篇3:浅谈小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1.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增强思想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数学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门科学, 数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此过程中, 发生过多少重大变革, 涌现出多少位伟大的数学家, 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些史料知识和人文因素都是教学中应该挖掘与利用的资源, 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 丰富相关知识储备,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责任感。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数学的内容, 插入有关数学发展史的一些知识, 讲述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为人类做出的不朽贡献, 还可以讲一些民间有关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传闻轶事, 既可以丰富学习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与科学精神,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神奇, 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渗透劳动技能教育, 增强知识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立出来的, 数学也不例外。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例如, 在教学有关统计的知识后,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出示电视中的广告语“分类产生价值, 垃圾改变资源”, 要求学生对班级或自家的卫生桶进行调查, 看看每天的垃圾量大约有多少, 哪些可以回收利用, 哪些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 然后应用统计表、象形统计图等形式进行呈现。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与人合作, 最后在班级中开展交流汇报, 处理交流调查结果与制表情况, 还要交流从此项活动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并发表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 一来可以巩固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二来可以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方面的常识, 同时通过亲身实践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使其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增强学好数学的欲望。

3. 渗透自然常识, 增强趣味性

在教学关于“路程、速度、时间”的内容后, 教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小明问爸爸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爸爸回答说因为人的眼睛长在前面而耳朵长在后面。”并问学生:小明的爸爸说得对吗?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显然, 小明爸爸的回答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随后, 应用学过的“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给出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只要知道闪电与雷声间隔的时间, 就能计算出打雷闪电处与我们有多远的距离了。通过设计这种内容的题型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巩固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增长自然常识。教师在讲评的时候, 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一些防雷、避雷常识的安全教育。另外课外在拓展环节,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解答, 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生活中观察与发现问题, 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 从而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

4. 渗透体育知识, 增强激励性

在学习有关小数知识之前, 学生会对超市中商品的标价产生疑问, 例如, 一瓶洗发液标价12.30元, 学生对小圆点后面的数字表示不理解。通过学习“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和小数的相关知识后, 这种疑惑就解开了。事实上, 在教学有关小数精确到几位 (系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的问题时, 应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明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要根据实际需要, 而不是想保留几位就保留几位。就以体育竞赛为例, 我们学校举行的运动会, 在记录运动员跑步比赛的成绩时, 由于要求没有那么高, 也许保留一位小数就足够了。可是在更高级别的赛场上, 如奥运会或世锦赛等国际大赛上, 由于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评判得更加公正与合理, 运动员的成绩就要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两位、三位, 甚至更多, 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议。2015年国际田联世锦赛在我国北京举行, 在男子百米半决赛中, 我国选手苏炳添成绩为9秒99 (即9.99秒) , 这一成绩是否能进入下一轮决赛, 关键就要看其他选手的成绩。由于竞争十分激烈, 选手水平相当接近, 必须把比赛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才能准确判定哪些运动员能进入决赛, 结果苏炳添的成绩是9.987秒, 顺利晋级决赛。通过这样的渗透, 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小数的意义, 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自强不息为国家争光的斗志, 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篇4: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关键词:地理教学 多学科 渗透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3+综合”高考改革的出台,在综合考试中,一改以往各科单独学习,单独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师生不仅要学好各科的知识,还要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体系下,地理学科在“综合”科中的地位及美国教材多学科渗透的状况,并着眼于从三个方面论述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教学,希望能对高师地理系学生及中学师生有所帮助。

二、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

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之容易成为无论采用哪一种综合形式考试试题的题眼。地理中的自然部分易于与理科综合,人文部分则便于与文科综合,而大综合就更利于地理学科发挥优势。如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热点现象与问题,可以使政、史地3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源开发,环境污染与治理保护,可以使理、化、生、地各科巧妙融合在一起;以区域为单位的事物与现象的剖析,则使文理科的融合和渗透变得更加便利。在1998年和1999年教育部对部分省、市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地理知识的分数比重占全卷总分的一半以上。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多学科渗透。

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既可以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注重各自然要素和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及人类对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不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途径和方法。尤其要强调对各类要素和自然系统的保护措施,如在讲解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时,可恰当地引入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并向学生讲解几种缓解的办法。这种逆向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渗透。此外,地理上涉及的岩石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臭氧层漏洞,光合作用等知识,与生物、化学有着较广泛的联系,在讲解这些知识时要巧妙进行多学科渗透。

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应从区域环境条件,环境问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规划等新的角度重新组织区域自然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的知识内容。同时,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正确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人地关系、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特别要注意那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的评价和分析,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条件,提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构想,以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无形中,学生综合运用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此外,也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国防知识,如在学习“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一节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的一些海域存在着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的矛盾和争议。在南海,有一条历史形成的断续的传统海疆线。在岛屿归属上,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比如南沙群岛屿已被一些国家大量侵占。由此,可使学生感到我国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此外,地理上涉及到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领土,领海的争端,民族的矛盾,宗教的冲突,甚至国家的分裂等重大问题,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都是分不开的,如科索沃问题等。

对于人文地理中的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和城市等知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例如,讲工业布局时,要让学生认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合理的工业布局应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体现。而只顾眼前的,或只看到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效益,不作长远和整体考虑的经济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地。这样多学科知识放在一起讲,会改变以往上课单一的形象。

2、抓住重大节日,不断渗透多科知识

⑴运用时事热点信息渗透国防教育

时事热点信息时效性强,学生感兴趣,也是高考“综合科目”考试的“切入点”。如2000年浙苏吉文科综合测题涉及到中国加入WTO、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回归等。因此,利用时事热点信息渗透国防教育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又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其近期目的在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东西差距。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安全。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时事热点,巧妙渗透知识。

⑵抓住“地理节”,渗透各科知识

如在“3.12植树节”,“爱鸟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6.25土地日”中,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学生喜欢,而且也更容易使知识得到渗透。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寒暑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3、运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多学科知识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这些活动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的体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进行多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

⑴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注重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入开放的现实生活,从接受知识走向探究问题,从分科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走向综合的应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看,它得适合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是地理老师始料未及的,而学生在活动中所释放出的巨大潜能更是让教师惊叹,活动中收到许多好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研究性学生中学生是主体,但它的开展需要地理教师的指导。因此,高师地理系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敢于挑重担。

⑵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兴趣小组

篇5: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篇6: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论文

姓名:姜方永

职务:教

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普天学校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1 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2、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 2 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3、把握“渗透时机”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积极开展“周会、班队会、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4、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 “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 4 “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7: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东升求实学校

数学组

郭正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以及长期形成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数学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数学演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着手研究的问题。现就我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谈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际行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有不少学生数学成绩是很差的。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寻找根源,对症下药。为了能对症下药我逐个进行家访,结合家访,先做好家长的工作,逐个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培养信心。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因此,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丰富的知识吸引人,以优异的品德引导人。

二、在教学内容中贯穿德育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一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介绍发明者和发明过程。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数学德育中常见:“运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句话很对,但不够,并且在实施中有很多认识误区。例如,讲数学史多讲中国的,少讲外国的;中国数学史主要讲某项中国成就比外国早多少年;中国数学史的例子集中在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上;数学史知识当作“阅读材料”,不入正文;这样一来,数学史为“简单的”爱国主义服务,路子越来越窄,实际的教育效果也很差。因此,数学史的教育应注意: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的统一;数学史上的成就不能只论迟早,不可以用比别人早多少年作为衡量数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数学史的教学应当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融入、丰富和促进数学教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内容

一个有心的数学教师,会从自己接触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出数学和现实的结合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老师,听到一位同学在闲谈中说:“《白毛女》中杨白劳借了钱为什么不还钱?驴打滚的债和复利有什么不同?”这位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到数学课上来讨论,复习和推到单利与复利的计算公式,比较杨白劳年代的“高利贷”和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引导大家从数学上考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超经济剥削”和“平等互利的借贷关系”之间的区别。这样进行教育,非常生动活泼,学生也理解了阶级斗争的含义。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内容,是一个新的课题。我的做法是: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好数学上来。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兴趣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快乐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学习,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人,是没有理想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是开启其他科学殿堂的钥匙。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结合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重要性。第三,就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来渗透德育内容。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思想活动,是人类科学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教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抽象思维的培养,科学精神的造就,这正是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使他们结合学科学习,明白很多社会道理、做人道理。这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更能起到成效。

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存在辨证因素,如:正与负、开方与乘方、微分与积分、变量与函数、方程、变化、数形集合、极值和最值等等,但是太抽象,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辩证法教育,估计不要太高,除了挖掘数学中的辩证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防止过度使用数学的逻辑演绎思维而陷入形而上学。

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数学教学所独有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多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

五、数学中美育的价值。

追求完美的数学境界,是数学思维的一个特点。我们运用数学的美学教育功能,就会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发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当中,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教书育人两不误。这样,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文参考文献:《数学教育概论》

篇8:浅谈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挖掘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1.以中国知名企业的辉煌成就及其为全球经济所做贡献,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结。

2009年9月29日,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从1978年的2.3%, 上升到2007年的19.2%,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位居世界第一, 而中国具有国际地位的企业数量也不断上升,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世界经济复苏更是作出了无与伦比的重要贡献。企业管理中这些国内知名企业的背景介绍, 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2.用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与成功案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信念, 奋发进取的人生观。

好的榜样对青少年有着非凡的鼓舞力。胆量、学识、勇气、斗志、毅力被学生看作是企业家们的代名词, 他们的创业历程, 就是一部部真实的奋斗史。松下幸之助、比尔·盖茨、哈默、希尔顿、卡耐基、李兆基、邵逸夫、李嘉诚、马云等企业家的故事, 对青少年学生都具有神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物流企业管理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 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物流职业道德教育, 为将来成为真正的“物流人”做准备。

在教学中,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我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 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 我回公司报销后, 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 会常来的, 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 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 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 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 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 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面对诱惑, 不怦然心动, 不为其所惑, 虽平淡如行云, 质朴如流水, 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的职业道德标准。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 就要使这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从事物流行业工作, 就要成为真正的“物流人”, 就要有着物流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公民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现代物流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服务目标、快捷目标、节约目标、规模优化目标、库存控制目标、安全性目标。这就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高的要求。利用物流企业管理中对“物流人“的要求, 通过实例结合教学理论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是物流教学内容中的不容忽视的主题之一。

4.将物流企业文化管理与班级文化管理相结合, 塑造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良好的班风学风。

“一般的企业制度是硬制度、硬管理;企业文化形成的制度叫软制度, 它是软约束, 是无形的, 最终转变为信念、信仰、精神境界。”由企业文化建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实施。学生在实践与参与中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 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指导班级文化建设, 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于无形, 可以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物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主体性与实践性原则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 结合物流企业管理教学, 多次开展学生专业竞赛、技能达标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渗入企业的社会实践、企业实训、参观访问、与身边的创业成功者座谈、进行市场调查等教学活动。

2.目标性与重点性原则

在物流企业管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以培养身心健康、待人有礼、技能过硬的物流专业人员为教育目标。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是如此, 最终德育的目标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 这样才能将思想、态度、审美、精神、情操、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等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另外, 对于不同的学生德育的重点也有所侧重, 这样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不会使德育渗透牵强附会、流于形式, 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系统性与持续性原则

良好且稳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 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过程。因此, 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 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只有长期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熏陶, 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在所教授的两门专业课中始终坚持两个“传统”:一是课前3分钟演讲;二是课后拓展PPT。坚持课前演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 训练学生行为形象、口才与交际、礼仪礼节和气质。课后拓展的内容比较宽泛, 主要用简单的故事来引申人生的道理,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并勇于探索与创新。

4.计划性与生成性原则

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与特点, 认真挖掘德育资源, 需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理出脉络, 将智育与德育融为一体;同时课堂上的生成与随机性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补充, 这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在课堂上, 学生追求真善美, 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 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的氛围, 无疑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方法

1.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传需要适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比如, 在《集装箱运输实务》的第一节课, 笔者便用麦克莱恩和他的第一支集装箱船队“理想6号”的故事导入新课, 并引用一个教授的话来启发学生:“储运行业也有一条铁律:货物储运量接近运输所能承受的极值, 就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也就是我所说的集装箱效应。人生也莫不如是。做人就是要把自己潜在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才会拥有集装箱人生, 得到沉甸甸的收获。”

教师的“身教”从某种程度上说更重于“言教”。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思想、言论、道德、品行可能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 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专业课堂绝不仅传授知识, 教师举手投足都能显示出德行及品性, 良好品行对学生的熏陶与“言传”相得益彰, 是对学生最好的感召。

2.企业环境对接

简单说就是将物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机渗透到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使之与班级建设相融合, 让学生以物流理论知识为依托、校企合作为平台、班级管理为实践起点, 将企业需求与德育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将班级管理打上企业烙印, 以此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拉近学生与社会要求的差距。笔者所在学校教学部的具体做法是:

(1) 结合物流企业管理理论知识, 提倡企业式班级管理, 采用企业式组织结构模式构建班级管理体系, 设立总经理和副经理与部门经理等头衔。

(2) 将学生的实训基地设在企业办公楼内, 学生入学第一年就将有在企业实训基地教室接受的学科教学。

(3) 在教学中吸纳物流企业所奉行的一些先进理念, 借助广播、报纸、文艺表演、宣传橱窗、黑板报和手抄报等各种手段及有关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宣传, 在早锻的运动场上, 学生喊出的“又好又快, 不是又快又好”“效率、素养”等都是来源于企业理念。

(4) 在笔者班级, 物流现场管理教学的课后作业就是设计5S海报, 并将学生优秀海报张贴于班级, 作为班级管理的规范之一。

几种做法的目的, 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结合所学专业学科知识, 真切体验到企业文化和环境, 理解企业对员工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的要求, 并依此作为个人发展的目标。由于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管理的磨炼, 学生进入企业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大大缩短了企业适应期, 我们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成为了我们德育教育的一个特色及亮点。

3.学生自我探究

德育强调, 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 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 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在传统教学中。过去, 教学主体是教师, 实行“填鸭式”教学法。今天, 根据《新课标》理念,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老师的职责就是贵在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 采用探究式学习法, 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笔者学校倡导的行动导向法 (包括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张贴版法等) 就是以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这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互助意识、开放性思维、创新技能、领导组织才能、语言逻辑能力、发展人的个性等都有着突出的效果。同时, 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展示过程中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体会到其中德育价值。比如, 笔者的公开课中, 学生通过采访、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 真正理解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含义和作用, 他们懂得了激励是管理艺术的核心, 明白了激励与尊重别人永远比蔑视和挑剔更可取, 同时他们能将所学用于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去。

在广东职业教育论坛上, 一位企业负责人谈道:“一个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 如果技能不过关, 对接岗位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如果职业素养不合格, 对接岗位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中职学校要非常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段话对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要求,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社会, 怎样成为合格的“物流人”, 是我们面对的课题。每个物流专业教师, 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与技能外, 都应该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让学生处在充满企业文化, 充满德育气息的环境中, 让常规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融合起来, 并渗透到物流学科教学每个角落中, 真正将德育进行到底。

摘要:在中职物流专业学科教学中, 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更应该注重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渗透其中。学科教师应该挖掘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掌握德育渗透的原则, 采用合适的方法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观念和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的目标, 为他们日后走向企业做好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方面的准备。

关键词:物流学科教学,德育,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N].中国教育报, 2001-07-27 ( 2) .

上一篇:##书记在“三严三实”民主生活会通报会上的讲话下一篇:3工程竣工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