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4-05-19

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精选8篇)

篇1: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引导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市委、市政府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党和政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特别是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截止2007年二季度末,全县非公有制企业达213家,从业人员12698余人,总资产31.69亿元。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4.36有8家非公有制企业产值过亿元。xx集团2006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新建投产的8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和3.9吨氨酸生产线达标生产后,每年将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药业千吨盐霉素、万吨沙霉素和15吨维生素B12的投产达标,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还远销北美洲、中东的30多个国家。***味精厂3万吨味精项目一期工程业已建成投产,即将扩建10万吨淀粉、5万吨谷氨酸项目。其他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延长了产加销链条,推动了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集团年消化玉米9万吨。***味精厂年消化玉米7万吨,每年增加农民收入近2000万元;**乳业所需的饲草、饲料及鸿运米业所需的水稻等都给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好政策,得益于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鼓励与引导。特别是近年来,县委政府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清除一切束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部门在增强主体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上下功夫,认真履行监管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繁荣市场、稳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其重大作用。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而且不够畅通;二是投资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三是企业制度创新乏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悖;五是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上存在差异;六是政府部门拖欠建筑行业工程款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数额巨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壮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重视,区市县党委、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党政各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识和实效。县委、政府应认真、大力宣传、贯彻好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服务观,对非公有制企业真正做到与公有制企业政治上一律平等,政策上一视同仁,服务真诚、及时、到位,努力克服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进一步优化“四个环境”。一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信息服务。要认真解决“办证难”的问题,在企业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和卫生许可证等环节上,尽量给予方便,提供快捷服务;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公布产业政策、投资方向、指导方法等信息,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三是进一步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完善相关制度,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劳务监察,协调劳动关系,做到公开透明,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尽快建立政务大厅。政务大厅的建立可以减少暗箱操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这是政府职能部门集中、依法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建立融资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建议政府成立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的机构,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还贷有保障的项目和非公有制企业给予信贷担保,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应积极支持有上市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的系列问题;积极拓宽民间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闲散资金的投向,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扩张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引导和监督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依法经营、科学经营、可持续经营。倡导诚信发展,有序竞争,严格执行政府环境保护及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规定,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要切实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合法权益;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科学决策,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企业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增加环保方面的投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党政部门要和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开辟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企业的事,党政部门也有责任,企业、部门应共同谋划加快发展的高招、良策。只要不是国家明

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党委、政府都应该鼓励、支持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

六、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些企业对引进和重用现代化管理人才认识不够,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着力实现5个转变;一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由小而全、小而散向产业化协作和公司化、集团化转变;二是在生产制度上,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三是在企业管理上,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四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五是在私营企业家和管理层素质上,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现代型转变。

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篇2: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产业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十分普遍和成熟。前些年,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我县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区域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已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地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传统产业优势不复存在,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县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具大的困难,产业升级确实迫在眉睫。

一、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大多都是行业过度竞争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品牌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领域,投资不多、技术简单、产品易于模仿,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2.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许多产业集群在囯际和国内的市场分工中,基本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大多数以加工为主,在整个价值链当中分到了很少的利润或处于无利可图的地步。

3.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备;目前我县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都非常重视,研究采取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政府部门对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公共政策框架还不够清晰,扶持措施还不够到位。迄今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亟须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形成更完善的制度环境。此外还是依赖资源性的行业。企业的融资问题依然十分困难。

二、加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引导,加快创新、创业、创优,将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形成更完善的制度环境。

2.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政府要在公共财政中拿出部份资金奖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产品,补贴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专业的展览费用,使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竟争中掌握主导权。

3.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效解决企业创新发展资金瓶颈扶持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有资金的保障。县政府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出资更多的资金扶持“县个私经济贷款担保协会”用于补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本金,使之成为我县最大的担保机构,才能受益于我县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完善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制度。继续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多渠道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全国性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增加幅度较大的,县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并营造民间借贷良好氛围,鼓励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篇3: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实现“平等待遇”是加快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前提

非公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其能动性是加快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目前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还不够宽、进入的市场还不够畅通, 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突出“瓶颈”问题, 2012年我区非公企业电力装机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5.8%, 煤炭产量占50.9%,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占46.5%。公路建设领域民间资本投资占比基本维持在12%左右。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占高校总数的21.3%, 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5%。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11.2%。民办养老机构总床位数占全部床位数的29.4%。非公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也比较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公平、平等对待非公有制经济, 保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揭示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一) 突出“服务”。其核心是强化对非公经济的服务意识, 切实消除“疑私、怕私、防私”观念

能够在认识上平等对待非公经济, 无论是工商、税务、食品药品等执法部门, 还是金融、科技、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部门, 需要真正认识非公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建立“阳光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要求, 突出抓好融资、政务、信用、科技、人力资源和维权投诉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转变执法和管理理念, 突出人性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 努力实现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重处罚向服务处罚并重转变。

(二) 突出“公平”。其核心是重点解决“名义开放, 实际限制”的问题

能够实现非公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在同同一一起起跑跑线线上上竞竞争争, , 在在市市场场准准入入、、资资源源配配给给、、资资金金供供应应、、信信息息占占有有、、税税费费标标准准、、技技术术支支持持、、法法律律制制度度、、政政策策环环境境和和公公共共服服务务等等方方面面, , 消消除除不不同同所所有有制制企企业业的的差差别别化化待待遇遇问问题题。。尤尤其其是是消消除除一一些些部部门门和和垄垄断断企企业业以以资资本本实实力力、、技技术术水水平平、、从从业业资资历历和和进进入入资资格格等等理理由由抬抬高高行行业业准准入入门门槛槛, , 如如教教育育领领域域, , 民民办办大大学学基基本本未未被被列列入入国国家家普普通通高高等等学学校校统统一一招招生生计计划划;;民民办办基基础础教教育育未未享享受受生生均均教教育育经经费费补补助助等等等等;;与与此此同同时时, , 制制定定和和出出台台新新的的政政策策, , 也也要要防防止止““矫矫枉枉过过正正””问问题题, , 出出现现新新的的政政策策不不平平等等。。

(三) 突出“市场”, 其核心是解决“开放市场”问题

在政府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方面能够让更多的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进来, 提高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切实推进市场化进程;

(四) 突出“维权”。其核心是解决“法律地位、诉求通道”问题

目前一些执法领域仍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 这就需要在规范非公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注重法律保护的有效性。为此, 需要加快建立畅通的非公企业维权通道, 在工商联加快设立非公企业维权平台。

二、遵循“藏富于民”的理念是优化非公经济政策环境的出发点

加强对非公经济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无论是从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还是金融资金的放大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够更好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但制定政策的出发点需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 突出“普惠”

制定政策的目的是让多数非公企业经营环境更规范、更宽松, 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对以往政策的梳理, 本着“大数法则”, 认真调查研究非公企业对政策落实情况的反映, 以便进一步修正及制定今后政策, 提高政策的覆盖面和惠及面。

(二) 突出“放活”

按照是否有利于激活非公经济发展活力为标准, 在制定政策上要突出非公经济发展动力的释放, 如, 在市场准入方面除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技术门槛外, 尽可能把注册场所、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注册资金、集团登记等放宽, 调动起所有想创业、有能力创业的人的主动性。

(三) 突出“惠民”

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就需要按照“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的要求, 加快居民财富的积累, 在保护人们合法权益和加大对涉及生产生活安全监管的基础上, 加快实施“轻税负、轻收费”政策, 从源头上减少非公企业的经营成本, 建立“放水养鱼”的良性循环机制, 推动非公企业由小到大, 最终实现民富区强。

三、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是实现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进一步明晰政府和市场定位, 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释放巨大发展潜能。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突出服务“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政府服务方式, 降低非公企业办理相关行政审批等事项成本。同时, 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 减少执法过程中的寻租行为。

(二) 突出管理“扁平化”

尽可能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下放审批权限, 降低审批层级, 实现政府职能扁平化管理, 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同时, 对于不能下放的审批权限, 缩短审批时限, 为非公企业抢抓市场机遇提供便利条件。

(三) 突出职能“部门化”

一方面, 本着“有加有减”的原则, 在服务上做“加法”, 在机构设置上做“减法”。比如, 继续大力推进“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 对于政府直属相关部门, 在遵循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方针下, 按照组织的职能进行内部划分, 把具有相同职能的工作岗位放在同一处室, 降低行政服务成本, 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四、加快“做大做强”是实现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核心

非公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其发展水平高低也决定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 非公企业成熟与否也反映市场化进程的快慢, 为此, 需要在培育壮大非公企业上下功夫, 突出抓好以下四点:

(一) 突出“集群”

从非公企业的发展源泉上入手, 实施“全民创业”工程, 鼓励有能力、想创业的社会成员发挥自身才智, 创办非公企业, 在规范经营的基础上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

(二) 突出“规模”

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按照“本土与埠外并兼”的原则, 一方面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民营企业, 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围绕着“专、精、特、新”, 加快培育本土龙头企业, 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品牌企业。

(三) 突出“信用”

信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也是维持非公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 为此, 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通过建设征信平台, 强化对政府对非公企业信用的监督和管理, 为执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能够规范非公企业经营行为, 实现财务、金融等管理的科学化, 为提升非公企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突出“分类”

突出分类指导原则, 根据非公企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 围绕增强非公企业发展能力, 分别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实现“大中小企业并举、国企民营并进、埠外与本土并兼”。

五、强化商会“桥梁纽带”作用是实现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点

商会作为非公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协调、自律、服务、监督、维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招商引资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为此,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 突出“纽带”

针对目前我区百万以上的非公企业, 尤其是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其对融资、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化的需求, 如何把这种需求转化为政府和其它部门的实际服务, 实现有效对接, 通过商会可以很好地解决政府及相关部门和非公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可以有针对性解决非公企业面临的难题。

(二) 突出“集聚”

一般而言, 商会按照来源地进行组建, 协会按照行业类型进行组建, 可以说是地区和行业信息的总汇集。这就需要引导商会和协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把分散的资源和单一非公企业组织起来, 促进行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 增强非公企业凝聚力。

(三) 突出“规范”

规范商会自身建设, 健全内部管理机构, 通过自我限制和相互制约、自我调整和纠正等手段, 组织和协调非公企业自觉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维护市场秩序。

(四) 突出“服务”

篇4: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保监会开始在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新疆等6个省区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扩大到14个省,目前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全国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由试点初期的6家增加到25家,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初步形成。过去10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的平均发展速度达到49%,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11.06亿亩,保险金额达到1.39万亿元,参保农户达2.14亿户次,均创历史新高。2007—2012年,农业保险累计向1.13亿户次的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对减轻农民的灾害损失、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些保险覆盖面较高的地区,农业保险赔款成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

政策性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保费补贴方式支持农业保险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列支21.5亿元预算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保费补贴预算额度已经达到98.1亿元。目前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达到15个,具体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糖料作物、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基本覆盖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亿元,其中享受财政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235亿元,所占比重高达98%。

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去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了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原则。条例规定,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限制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保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给予保费补贴;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损益,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具体的政策和办法正在制订之中。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有效分担农业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的保障程度仍属于较低水平,主要是针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物化成本”为标的提供保险,处于“保成本”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保产量”、“保收入”相比,保障水平有较大差距。以种植业保险为例,2013年河南省小麦、玉米每亩保额分别只有311元、251元,这对于分散的小农户而言尚有一定作用,但对规模经营主体来说,由于生产总成本较高,按照这个标准投保就没有什么意义,一旦发生风险,保险赔偿额远远不能弥补损失。这是一些地方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低,保险品种相对较少。按照种植面积计算,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只有50%左右。相比之下,美国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日本、韩国农民主要通过农协参加农业保险,参保率几乎100%,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保险品种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品种共有几十个(包括中央和地方提供补贴的品种),以保生产成本为主;而美国目前已经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可供选择的保险品种超过300个,农民可以选择不同的产量水平或收入水平进行投保。

三是政策支持方式比较单一。从世界上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成功的日本、美国、西班牙等的实践看,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途径,包括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再保险支持、巨灾保险分散机制等方面,而我国由于政策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支持方式相对单一,特别是农业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制度仍没有建立,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仍面临较高风险,影响保险市场的供给。

二、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通过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是保障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美、欧、日、韩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农业保险政策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生物能源开发、金融炒作等因素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加大,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内容。

(一)进一步确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近年来各国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有不断强化的趋势。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加强与农业直接补贴、价格调控等支持政策的相互协调。

(二)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保费补贴是我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突出保费补贴政策的支持重点,区别不同地区和品种,实行差别化的保费补贴政策。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对稻谷、小麦、玉米、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保费补贴力度,适当降低主产区省级财政对粮食作物、生猪的补贴比例,不再要求粮食生产大县、生猪生产大县配套补贴保费,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调动主产区政府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对于同一农产品、不同风险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险种,可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政府保费补贴的水平,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来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

(三)逐步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水平

由于发展水平不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应坚持以灾害补偿为主,重点保各类农业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但与此同时,要适应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农业风险增大的基本趋势,稳步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逐步由目前的“保物化成本”,向“保生产成本”、“保产量”、“保价格和收入”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保险机构提高享受财政补贴险种的保障水平,尽快达到“保生产成本”的程度。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财政支持的粮食、生猪、蔬菜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在目前“低保障、广覆盖”的普惠型农业保险品种基础上,鼓励保险公司开办农产品“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险种,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自主选择。

(四)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除了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之外,要逐步将区域性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品种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重点包括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设施农业、家禽养殖、肉牛肉羊、苹果、柑桔、香蕉、茶叶、蚕桑等。鼓励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品种,符合条件的由中央或地方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

(五)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缺乏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影响我国农业保险供给的重要原因。目前,为了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我国保险公司主要采取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向国际市场购买再保险的方式,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展了提取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实践探索。要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在国家层面建立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建立全国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专门向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服务。也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全国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

(六)进一步拓展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方式

篇5: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的调研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快大荔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安排,我先后深入我县非公企业、个体户以及有关单位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也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和制度所决定的,也是由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紧紧围绕“先工战略”思想,不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在政策上支持、发展上引导、环境上保护,极大地推动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繁荣城乡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渠道、富裕城乡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10年底,全县工商局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户数比上年增加23户。个体工商户比上年增加85 户。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工商登记户增长幅度很大,而且是逐年在增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4亿元,增长25.9%,2010年非公经济生产值达到1.8405亿元,同比增长17.1%,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69亿元,增长22.1%,产销率为87.7%。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6亿元,增长10.8%,实现利税总额0.5亿元。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比年初净增2户。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贡献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2、经济贡献比较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已经逐渐成为我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2012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0945万元,增长14.4%,人均财政总收入301元,增长14.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311万元,增长26.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615万元,增长25.8%;非税收收入完成1696万元,增长33.1%。非公有制经济贡献明显增强,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建设和发展。

3、社会效益不断增强。非公经济成为安臵就业的主要渠道。这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非公经济人士成为光彩事业的主导力量。富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回报社会,扶助贫困、抗灾救灾、修桥铺路、捐资助学以及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做了大量义举、善举,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赏。

4、工业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的重要抓手,2012年全年新建项目30个,总投资115.3亿元,共计到位资金29.2亿元,同比增长21.8%,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 务的104.4%。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引资思路,实行县级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单位全员抓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大荔籍在外知名人士的联谊交流,深入全国重点经济地区开展招商,结合产业资源优势,策划包装推介项目。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合理摆放项目,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企业。招商引资有效带动了全县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大荔100万头生猪农业产业化项目、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大荔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项目的签约以及大荔锂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大荔家纺工业园、大荔高科技生物肥研发及物流配送基地建设项目等项目的建设,有力推动了我县“先工战略”思想的实施。

二、我县非公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非公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非公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加上受环境、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发展观念滞后,发展环境有待加强。我县作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发展相对周围县市有一定的差距,相距沿海地区和我省的其他地区比较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和思维方式都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这样就造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改革力度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另外从来我县投资经商的和外来人口同周边县(区)相比较少的事实说明,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好,吸引外商的有利因素需进一步加强。

2、发展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从发展轨迹看,我县非公经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再加上资金、人才、市场和技术支撑后续乏力,客观上造成了其规模较小、组织离散度大、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发展现状。从企业规模看,全县大多数非公企业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整体实力不强,如全县2012年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众多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单

一、工艺简单、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低、生产耗能大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新产品研发工作相应滞后,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3、政令不够畅通,政务办事效率不高。个别职能部门或极少数办事人员目光短浅、思维落后、胸无全局,办事推诿,为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想得多,为企业发展想得少。在增强服务意识,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上,索、拿、卡、要雁过拔毛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务审批登记手续也至今没有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企业主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多头奔波,劳而无功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挫伤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创业热情。

4、信贷机制缺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县非公有制企业飞跃发展的瓶颈,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担保、抵押难,我县信贷担保机制不够健全,既没有出台政府担保机制,也没有专业的社会担保中介机构,更未出现由企业联合组建的担保共同体,致使企业无法按照企业生产需求向银行融资,因此而坐失商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调查中发现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维持日常经营周转主要靠自有资金,资金不足的只好在民间筹措,民间筹措的年息一般高达20-30%,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相当困难,扩大再生产就难上加难了。

5、管理体制不顺,服务企业能力有限。目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缺乏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对非公企业存在多头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交叉,主体责任不明,统计口径不一。个体、私营归工商局管理,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归中小企业局管理。多头的行业管理,让企业应接不暇。各个部门各有各的数字,互相重叠,相互矛盾。还有县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处在有名无实或有心无力的尴尬状态,作为一个群团组织,其服务的人力、财力都十分有限,服务手段更是缺乏。其他行政部门多数是行政监管和执法职能。由于缺乏具体而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难以形成众多政府职能服务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造成日常监管的部门多,而当企业有困难时却求助无门。

6、企业素质不高,制约企业上档升级。调查中发现我县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原始资本大多来源于家族或朋友,所以多数企业仍然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愿聘请专家、能人管理企业,排斥外部资本进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缺资缺智,也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成长壮大。加上一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存在小富即安的狭隘意识,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有些非公有制企业缺乏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人员流动性大,使必要的技能培训难予开展,造成了非公企业人才相对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增强我县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针对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先 进地区做法和大荔实际,就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实践充分证明,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必先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必须要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树立加快发展意识,用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大更新、政策措施上的大突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要突破小农意识的束缚。要克服怕人赚钱、怕人发财的狭隘意识。外商来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有利可图,别人才会来投资,来兴业办厂。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大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大局上,围绕“先工战略”这个中心来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2、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环境经济。必须坚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强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首先要优化政策环境。对非公经济要实行同等待遇,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有关非公经济各项政策,一方面要依据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大荔县情,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出生产建设用地、环保、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投资者想进来,留得住,发得了财;

其次优化政务环境。要按照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过渡,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上来。对新建投资项目,按照“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原则,精简审批手续,全程跟踪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降低准入门槛,畅通绿色通道。严格禁止利用手中权力向企业索、拿、卡、要和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行为,严禁到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要以建立“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为目标,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政务的透明度,彻底消除破坏市场秩序的“潜规则”,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不廉洁的行为发生。要将本地的发展规划、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开,让外来客商和社会各界了解我县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举措,让他们增强投资信心。

三是优化金融环境。首先,县上每年视财力状况设立一定比例的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按照分类扶持的原则,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县内新建工业项目、新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促进有市场前景、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加快发展。其次,政府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不断推进银企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对于有前景、有市场、有生产能力的投资企业要引导和鼓励银行对其发放信贷,摆脱惜贷、惧贷的思想束缚,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要按照“政府引导、多元融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和监管向民间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健康、有序和加速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四是优化法制环境。要加强平安大荔建设,从快从严查处影响大荔形象和损害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实行重大项目县委、政府班子成员联系制度,重要企业纪检监察机关和公安部门挂牌保护制度,及时化解非公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遭遇的各种矛盾和纠纷。

五是优化舆论环境。要广泛宣传非公企业家所做的社会贡献和创业事迹,除对非公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外,还应赋予非公企 业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在我县进一步彰显全社会尊重、鼓励、支持、参与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3、建立工作机制,增强发展合力。

篇6: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县通过转变农业经营理念,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和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生猪、东安鸡、毛竹、银杏、柑桔、蔬菜等七大主导产业。生态农业亮点频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4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98元,同比分别增长5.2%和17.39%。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县农业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我县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以变被动为主动。

一、目前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结构调整步子不大。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七大主导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比较落后,多数农民仍死守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经济不放,经营着温饱型农业,粮油果菜样样有一点,样样又只有一点点,零打碎敲,不成气候,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创大业意识。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往往束手无策,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易盲目跟风,普遍存在想调、怕调、又不会调。再加之农业总体比较效益低,不少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经商为主,在家从事农业的大都是老、少,由于他们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不高,市场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发展欠快。我县农业工业化发展较慢,目前全县仅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大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科技含量偏低,产业规模偏小,管理较粗放,缺乏应有的带动力和竞争力。有些企业加工同一产品,却各有品牌,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总体竞争力。外向型农业发展很慢,农产品外贸出口只有少量半成品。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不快,且规模小,无法进行规模经营。

3、农业标准化程度欠高。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我县38万亩水稻、16万亩柑桔、5.2万亩蔬菜得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舜皇米业、龙凤米业、金源米业、舜峰牌柑桔、紫皮大蒜等5个品种通过了无公害品牌认证,农民对农产品生产安全和质量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我县人均耕资源少,面对千家万户标准化真正实施起来的确还比较难,再说已认证的产品产业规模较少,难以产生较大效益。

4、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说有21家,但总体来说规模偏小,运作欠规范,抗风险能力和带动力不强。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滞后,我县有大小集贸市场22个,但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所有的集贸市场都是小型地域性市场,规模不大,设施不全,信息不灵,管理不善,流通不畅,无法形成大宗交易,难以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5、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欠健全。各乡镇农技推广体制不顺,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素质欠高、知识老化,再加之他们又大都驻村,以行政工作为主,无足够的精力指导农业,难以适应当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市场农业的新形势。

二、大力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具体对策措施

要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途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信息化。

(一)以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要按照“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的要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七大主导产业要重新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具体来说:

1、粮食生产。我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要稳定种植面积,积极抢抓“湖南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重点抓好良种推广,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着力抓好万亩高档优质稻高产示范片和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的创建,同时适当扩大效益较好的旱粮作物,如优质玉米、马铃薯等种植面积,并注重水稻轻简栽培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畜牧业。我县的“东安鸡”品牌驰名国内外,“水岭羊肉”吸引了大批周边县市的食客涌入东安,年发展生猪80万头以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做大东安鸡、优质山羊、生猪这几块养殖蛋糕,着力建好三条养殖走廊:即以井头圩、川岩、芦洪市等乡镇为主的东安鸡养殖走廊;以水岭、横塘等乡镇为主的优质山羊养殖走廊;以大庙口、白牙市、端桥铺、井头圩、芦洪市等乡镇为主的良种生猪养殖走廊。大力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努力推广标准化饲养、无公害养殖技术,加快推进我县畜牧水产业现代化进程。

3、毛竹。我县发展毛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县共有毛竹林面积24.14万亩,毛竹蓄积2472万根,可采挖竹笋资源每年在2000吨以上,毛竹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村达44个。现有竹产企业22家,主要生产竹筷、竹帘、竹胶板、竹砧板等产品,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但由于不少竹农思想欠解放,管理粗放,再加之投入过少,整体效益仍不够明显。我们要及时帮助竹农更新观念,大力推广竹林低改复壮技术措施,提高竹林单位产量。同时,正确引导竹木加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毛竹产品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创立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毛竹加工附加值,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4、银杏。我县是“中国银杏之乡”,全县银杏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年产籽1000吨以上,所开发的银杏保健荼曾获湖南省第二届农博会银奖,银杏果脯获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最畅销产品奖。开发银杏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充分挖掘我县银杏产业发展潜力,大力发展以银杏为主的中药村生 产,不失为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大亮点。可近年来因农户管理不善或放弃管理,全县银杏产业发展已呈下滑趋势,早实丰产基地建设停滞不前,银杏产品加工小打小敲。当务之急是要整体规划我县银杏早实丰产示范基地,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搞好嫁接。着力开发银杏系列产品,做大做强天健银杏食品有限公司,鼓励扶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品牌,抢占市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5、柑桔。东安县是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全省出口柑桔基地县。全县柑桔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量9.8万吨,产值9500余万元。柑桔产业也是我县唯一被列为国家级优势产业带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但目前我县柑桔生产尚存在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后环节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下一步应建立健全苗木繁育体系,尽快建立良种采穗圃、苗圃和永久性良种繁育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果园栽培管理,大力建设高标准的生态柑园;引进先进的果品贮藏保鲜和包装处理设备,采用商品化处理,提高我县柑桔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柑桔产品加工企业,拉长柑桔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

6、蔬菜。我县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5.2万亩,其中紫皮大蒜、紫云生姜在省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我县蔬菜生产在布局上各自为政,种植面积小而分散,品种多样化,缺乏主导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产品打不到外地市场;反季节蔬菜生产滞后,淡旺季产品调节能力薄弱,净菜生产尚属空白;蔬菜加工仅有几小打小敲的企业,且时产时停。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山地资源丰富,气候资源优越,土地污染少,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有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合理规划”的原则,进一步规划好高山蔬菜、设施蔬菜、早熟蔬菜的种植面积,努力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产高效蔬菜生产基地。一要围绕市场需求,选择品种。二要做到合理布局,根据地理气候条件,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方特色品种,因地制宜,确定本地主导产品。如大庙口、水岭等乡镇可以选择生产生姜、辣椒等高山蔬菜,石期市、芦洪市等乡镇可以选择生产白菜、萝卜、花菜、西红柿等;紫溪市镇、白牙市镇、东芦公路沿线发展紫皮大蒜,选择瓜类进行冬春季大棚生产。三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进行连片规模性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四要努力创办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能与菜农形成利益共享的蔬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认真抓好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农业贷款、农业订单等工作,引导农户逐步接纳大规模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市场农业的观念。

(二)坚持用开放的理论和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我县工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投入不足的现状下,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要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转变观念,克服小富即安思想,树立创大业意识。要通过专项贴息、信贷倾斜、税费优惠,积极创造条件,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促 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或“市场+公司+基地”等模式,以真正做到扶一个企业,富一方农民,活一片经济,带领更多的农民走向市场。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要把农业招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做到有人招商,有项目招商,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奖励政策,建好以七大主导产业为主的招商引资项目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并采取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三资”(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三是整合品牌,提高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目前我县农产品品牌除了“东安鸡”有较高的知名度外,其它品牌多而杂。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抓好品牌的整合,要充分利用我县稻米加工、竹木加工相对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四是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按照“农民自主,积极鼓励,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针,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益。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大中城市已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因此,大力发展“三品”农业是形势所迫,市场所需,百姓所求,是提高我县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征,也是我县农产品冲破绿色壁垒,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以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产为核心,以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为突破口,着手建设好我县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安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工质量体系和执法体系,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实行全程质量管理。一是制订有关农业标准,使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依标生产。建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做好安全农产品认证。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各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包片包户包岗制度,并及时分步制订有关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确保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县级建好检测站,各示范基地、产地市场配好速测设备,四是加大依法护农力度。加强对高毒高残留农药、饲料添加剂及养殖业中激素的监管和农贸市场的管理,以促进我县农业标准化、绿色化健康有序发展。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总体效益欠佳。可以说发展劳务经济是解放我县农村富裕劳动力,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最有效出路。一是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立足当地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当地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样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县芦洪市镇和石期市镇的“工业兴镇”,大庙口镇的“旅游兴镇”,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 继续抓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强化信息服务,千方百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等一系列优质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节假日喜欢回归大自然。我们要充分利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树德山庄等名胜古迹资源优势,做足做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这块蛋糕。一是利用好精品农业示范园区,如七里坪生态农业园、伟华生态农业园、大皇岭优质水果示范园,发展休闲观光果园,让城镇居民节假日充分享受农村的田园风光。二是利用交通发达的水库、山塘,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若干个集吃、住、玩、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园区。

(六)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加强“三新”(即新农技、新农机、新种子)推广力度,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四是抓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进一步落实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和动物防疫联场带户责任制。五是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健全乡村两级农科网,鼓励农技人员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创办农业服务实体或采用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直接参与生态农业开发。

(七)完善社会化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 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抓好规范管理。要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积极鼓励基层农技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贩销大户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他们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实行质量标准、产品品牌、生产技术、种子种苗、市场信息等各方面的统一服务,要努力规范运行机制,引导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生产服务和“产销订单”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中介组织。三是抓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要通过市场促营销,农民搞贩销,政府抓展销等途经,多层次拓宽市场领域,建好农产品产地市场,同时注重产品包装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抓好销地市场的拓展。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强领导,改进方法。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要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树立大农业、绿色农业、市场农业等观念,坚持用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等办工业的办法嫁接改造传统农业。用“反弹琵琶”的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框框。通过转移农业人口,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通过抓好一批精品基地、龙头企业、农产品产后加工营销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指导生产上也要从过去的面上指导为主,转向示范引路为主。

2、强化协调,形成合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个系统工程,光靠农业部门来抓还不够,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很重要。农口、财政、税务、科技、工商、商务、质检、国土、金融等部门要本着服务“三农”的宗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为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篇7: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的些许观点

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效益企业就无法实现长远发展。说得实际一点,企业无法获取效益、取得利润或者利润微薄,就意味着投资者投资失败。获取利润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直接也是根本目的,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如何增长效益、如何获取更多利润,就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得以长远发展,投资者获取持久回报必须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如何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在我个人看来,关键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开发与留用。只有配备必要而充足的人员,才能满足企业日常管理、技术支持、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一线生产、销售获利的需要。人员到位、人员充足是一方面,但这只是企业增效的前提而非根本,企业增效的根本在于大批有责任心、有工作能力、有创新能力、有必要的职业素养的人员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上去。所以,首先必须充实各个岗位(要求:数量充足、质量合适)。

但是,如何才能吸引合适的人员进入合适的岗位?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知名度、硬件设施(办公、食宿、休闲等)、作息、薪资、福利待遇等都是吸引人才的因素。从我们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独特、深厚的企业文化和广泛的企业知名度,从这方面无法形成招揽人才的优势。另

外,从企业的硬件配套设施来看,食宿、休闲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无法满足人员引入后的安置与拓展需求。但上述因素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并不是限制企业人才引进的根本性因素,说得直接一点,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薪资福利水平才是员工和求职者最为关注的,老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这么个道理。综上分析,企业要想引入一批实干、有潜质、有技术、有经验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套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薪酬福利体系作为支撑。

高薪资是否会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是否会消缓企业的发展进度?可以说,在企业发展初期,尽力控制人力成本支出,这样一种发展理念有其合理性,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信息透明度的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求职者对社会认知度的提升,以及求职者价值取向的改变,以上这样一种管理与发展理念已明显滞后。人力成本控制必须要有,而且必须做好,但这种控制必须建立在行业薪资具备中上水平的基础上的,要不然,人员吸引不进来,企业就谈不上发展。真正的人力成本控制则是通过岗位设置合理,人员精编来实现的。我们要用人,就必须用得起人并用得对人,对应高工资的是高要求,做不出效益的,我们及时请退。所以,在企业发展初期,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是极力招揽各类人才,而非是简单的人力成本控制。俗话说:“开源节流”,才能“日盈月满”,企业经营更是这个道理。开源节流,“开源”是关键,有人才便有生产力和利润,不开这个“源”,再怎么“节流”,这流也只能是“无源之流”,无法长久。

人员配备到位后,就涉及到如何激发其工作效率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企业管理,那么企业应该采取哪种方法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性,从而真正的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就是要让员工觉得是在给自己创造财富,让员工觉得这个企业就是自己的家。那么,如何才能让员工拥有上述心理状态,那就是将企业的效益切实与员工个人利益挂钩。企业与员工约定,在每年年底,将员工为企业创造的财富的多少成拿来作为员工个人的年终报酬,这种约定要做到两点:第一、切实可观;第二、坚决落实。这样,才能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家的感觉,而不仅仅是出卖劳动力的工具。因为企业效益越好,个人财富越多,员工才会越做越有劲,越做越游希望,越做越想做,企业也就越做越扎实!员工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良心促进的关系。当然,这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必须加强员工的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的重点在于日常工作任务的落实,所以,各部门必须定期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任务,将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并在规定时间内,部门领导督促部下员工完成相应的任务。另外,在工资上可以实施“基本工资+考核工资”的发放方式,适当提高考核工资的比例,以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发放考核工资的硬性指标,以此来督促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淘汰效率低下的员工。

概要来说,建议如下:

一、加快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薪酬福利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与落实,重点是落实,为各岗位人才的引入提供最强大、最实际的支撑;

二、拓宽招聘途径,加快企业组织架构的完善和各部门人员的充实,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加快各岗位《岗位职责》的制定与明确,做到合理分工,权责明晰;

四、建立一种将企业效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紧密挂钩的管理办法或管理制度。在车间方面,可以考虑设立月度优秀员工奖和季度优秀员工奖,激励员工,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设立企业年终效益奖,把企业效益与员工年终收益紧密挂钩的方式,来实现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合办

篇8:关于加快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当前铁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去年, 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6.1%, 比工业比重高2.2个百分点, 服务业对我国GDP增长贡献首超工业。今年上半年,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9%, 全市为43.2%, 大东区为33.1%, 皇姑区为76.1%, 沈河区为87.5%, 和平区高达91.8%, 铁西区则仅为27.7%, 在市内五区中是最低的, 而铁西区的装备制造业对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始终保持在60%以上。

数据表明, 目前, 铁西区经济发展呈现二三产业两极分化的态势, 工业仍处于优势地位, 而服务业占比明显偏低, 相对处于劣势地位,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铁西新城区与老城区共同发展的内在推动机制和良性互动机制尚不完善, 老城区发展空间有待提升, 新城区建设步伐亟待加快, “两大板块”的后发优势尚未显现。

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目前,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铁西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当前, 解决好“短板”问题、规避“木桶效应”, 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 将为铁西经济发展提供很大空间。

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一工独大”的现状, 在突出“工业强区”理念的同时强化“服务业兴区”理念, 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 即“两城”互动、“两产业”互补。所谓“两城”互动, 就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大力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所谓“两产业”互补, 就是把二产的三产化作为现实选择, 加快发展服务业, 驱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辔前行。这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战略举措, 也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方式, 更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推进铁西新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应围绕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前列目标, 扬长避短, 发挥现有工业资源优势, 激活服务业这个潜质巨大的后发优势, 加快土地征收进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深化改革创新, 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当前, 德国在蒸汽机时代工业1.0、电气化时代工业2.0、信息化时代工业3.0的基础上, 已经实施第四次工业革命, 即智能化时代的“工业4.0”。近期, 中德双方公布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 并推行“工业4.0”合作, 这意味着“工业4.0”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也意味着我国工业与智能化同步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 应把握好纲要中涉及“工业4.0”合作的4条内容, 将智能化贯穿工业发展的全过程, 在新城区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快推进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步伐, 争取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尽快向智能化迈进, 力争“十二五”末装备制造业出口额突破15亿美元、“十三五”末达到50亿美元, 并力争“十三五”末建成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应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 加快推动华晨宝马整车厂项目、发动机项目和德国慕贝尔、本特勒悬架等25个项目不断增资扩产。建立产业集群协作机制, 推进沈鼓、北方重工、沈阳远大等骨干企业与其他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兼并重组, 以激发企业发展潜能。

2.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重点发展现代建筑机械及装备、现代建材和现代建筑服务业, 推动三一挖掘机、沃得工程机械等一批支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促使现代建筑产业尽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建筑企业到国外承接道路、桥梁、电站和大型建筑等订单, 把对外工程承包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北方重工、沈阳远大、特变沈变等企业实施海外的冶金、矿山、水泥、码头、电站等基础设施成套工程, 力争在“十三五”初形成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5-10家。

3.加快推进医药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医药化工传统品牌和东药、沈化、米其林等重点企业的比较优势, 延伸产业链, 推动医药化工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龙头的大企业集团, 尽快形成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尽快启动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沈化DCC改造扩产等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台湾正新、台湾长兴、德国大陆、三橡轮胎等项目签约落地, 力争明年部分项目开工建设。

(二) 实施服务业兴区战略,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借助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试点

的有利契机, 把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 弥补服务业这块“短板”, 力争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以上。

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为此, 应加快推进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进一步推动企业内置服务分离分立, 探索建立开放式的制造业研发设计服务体系, 鼓励企业内置化服务面向社会开放, 促进装备制造业派生更多的服务业, 打造“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重点加快推进铁西金谷、滨河新城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宝马培训基地、化工线上贸易等项目落户金谷, 把金谷打造成智能型、国际化总部基地。推进华夏幸福基业未来科技城、超级云计算中心等早日落地, 力争在“十三五”末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

2.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老城区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有很大的潜力。为此, 应发挥老城区承接新城区派生出的服务业转移作用, 建立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产业联动、互动机制, 加快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科技研发和工业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提高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形成两城互动、融合发展的局面。着重培育壮大北二路汽贸产业带、兴工休闲餐饮娱乐街、西部十字金廊、专业家具建材市场等, 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同时, 结合国务院最近重点推进的六大领域消费, 着力扩大房地产销售, 稳定住房消费, 并通过保障房建设和宜居乡村、移村再建工程建设等举措,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借助国务院鼓励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 扶持重工文化体育产业街发展壮大,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 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 腾挪更多发展空间

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加强土地供应全程监管, 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

1.加快土地征收工作。应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格局, 拓展建设用地空间。重点做好装备制造业产业、现代建筑产业、医药化工产业等项目用地征收工作。推进马贝、侯家村的土地房屋征收工作, 为宝马新城营造发展空间。做好壕上、下地、土台子、翟家等村的征收工作, 确保滨河新城建设有序推进。推进东方银座、中南世纪城、澳海澜郡、日本松下、庞大汽车城等开发项目用地征收工作, 完成四号街、浑河十八街等路网以及市政设施用地的征收工作, 力争明年新增储备用地860公顷。

2.加快空间开发利用。目前, 铁西有500平方米以上的闲置楼盘66个, 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因此, 应尽快盘活存量楼宇资源, 推动原开发区出口加工大厦、铁西科教大厦等成为新的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盘活闲置土地, 承接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中心等新兴产业的转移, 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 加快普利司通轮胎、松下蓄电池等企业搬迁进度, 加快金谷地区物流企业搬迁进度, 尽快为后续服务业发展腾挪更多空间。开发城区地下空间, 加快兴华街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建设, 把地下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结合园区建设, 应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化招商, 实施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产业链招商, 进一步激活外源性动力, 积蓄经济发展能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引进来”步伐。借助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法生态产业园等平台, 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重大经贸活动。借助明年德国巴符州派经贸团和专家组来沈阳考察的机会, 加强经贸合作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与德国在机械领域, 包括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设备、重矿及煤机装备等的合作;加强包括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及汽车服务等汽车产业方面的合作。积极促进德国瓦格纳和法国万喜集团轨道交通、法国万喜能源集团机器人生产基地等项目签约。加快推进美国江森铅酸电池、德国采埃孚精密铸件等26个项目落地。加快引进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批外资银行, 力争明年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0家以上。

2.加快“走出去”步伐。借助明年3月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在德国参加Ce BIT展会的有利契机, 引导、鼓励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沈阳远大、沈阳北方重工等集团向国外拓展业务, 在国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投资建厂和设立分支机构, 尤其是推动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尽快在德国设立代表处, 以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

(五) 深化改革创新,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借助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抓住机遇, 先行先试, 大胆实践, 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1.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变审批为服务, 探索实行并联审批和无前置审批。缩短审批时限, 以审批流程最简便、行为最规范、效率最快捷的方式, 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大力推进沈鼓、机床、北方重工等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试点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 加快劣势企业和低效资产清理退出, 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加快国有资本的有机整合, 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推进铁西国资公司、开发区国资公司等国资运营平台重组。

3.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引导扶持作用, 推进创新主体市场化, 实现科研资源与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 用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升级。建立科技立项制度, 搭建集申报、评估、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推进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建设, 鼓励远大科技园扩大规模, 支持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提升发展水平, 力争“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0%以上。

上一篇:平安校园小交警.事迹 2分析下一篇:请假登记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