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5-03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通用6篇)

篇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服务业办公室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成为当前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型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文化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等原因,现阶段发展还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严重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人仍然将文化看作是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的多种功能和经济属性缺乏全面了解,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二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及其观念的影响,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确立起文化产业应有的战略地位,缺乏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对政府管文化,社会多元化办文化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虽然转制为企业,但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经营理念较差,管理不到位,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核心竞争力低下。一是产业规模小。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形成知名文化品牌,也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目前尚无经营规模过亿元的文化企业。二是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较低,文化服务功能单一,文化产品有效供应不足;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资源整合差。条块分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四是要素市场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社会资本未能大举进入文化领域,民营文化企业所占比重低。

3、人力资源匮乏。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我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趋于老化,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懂经营、懂文化的优秀经营和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我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1、振兴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省市也指出,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环境。

2、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得以凸显,大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余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出台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采取更有力的助推措施,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3、文化需求的扩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转向以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2012年,我县人均GDP已经接近5000美元,达到了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临界点。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文化市场将空前繁荣,文化产业的市场动力将不断增强,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在眉睫。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文化旅游业。围绕打造“泰山之阳、圣人故邻”文化旅 游品牌,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区 一带一圈”的旅游发展格局(“一区”,即以文庙为中心,辅以宁阳文化中心、孔子乡饮处、“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蟋蟀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县城及周边文化产业聚集区;“一 带”,即以禹王古镇为龙头,串联堡头文化遗址、蒋集镇白 鹭保护区、陨石观光园、颜林颜庙、琵琶山、琵琶湖的沿汶 河旅游观光带;“一圈”,即以神童山为中心,辐射蟠龙山、彩山、凤仙山、贤士湖的中部生态旅游观光圈)。做好葛石 镇、鹤山乡“山”、“水”文章,培植“山水相宜”特色文化 旅游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大泰山旅游圈,大力发展节庆文 化旅游。做大做强农业旅游产业,着重抓好蒋集镇郑龙村、葛石镇神童山农业旅游示范点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宾馆、星级餐馆、星级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不断培育 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拉长旅游产业 链条,壮大旅游市场体系。

休闲娱乐业。整合文化演艺资源,与知名品牌演艺公司 联合打造体现特色、高水平、有影响的大型室内文化演艺项 目,带动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表演项目。加快推进电 玩城、KTV、酒吧、歌舞厅等休闲娱乐设施项目建设。积极 发展休闲养生文化,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基地。

节庆会展业。办好大禹文化节、梨花节、十字绣艺术节、蟋蟀文化节、大枣文化节、彩山登山节等节庆活动,形成特 色鲜明的节庆经济和节庆文化。规划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策划创意特色会展品牌。积极承办省内外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及综合性、专业性展览,广泛汇聚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带动城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广告、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现代传媒业。大力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和城区 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步伐。广播电视逐步形成节目制作、广告 经营、网络媒体三大主业并举、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顺应数字化趋势,积极发展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在线娱乐、移动电视、互动电视、手机报等新闻媒体业务。推动电影发 行放映改革,组建以县电影公司为主体的大型影业文化企业 集团。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数字影院。

民俗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文化项目品牌。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鼓励和支持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和演示活动。对宁阳木偶戏、宁阳斗蟋、四八宴席、大禹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市场开发、宣传营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印刷复制业。整合印刷复制业资源,推动印刷复制业技 术改造升级,建立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模式的出版物印刷、复 制、发行网络。引进和发展外商投资印刷复制企业,培育和 发展一批示范性大型印务包装集团。积极发展数字印刷、即 时印刷等先进印刷技术,发展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促进印 刷复制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体育业。大力发展文化演艺业,组建宁阳剧团等专 业演出队伍,鼓励创办文艺专业团体和农村庄户剧团。围绕 神童山、皋山、琵琶湖等,创意策划一批特色运动项目。争 取更多的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体育赛事在宁阳举办。积 极发展体育彩票、竞赛表演等产业门类。加快体育健身娱乐 业发展,鼓励开办各类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正确引导群众 体育健身消费。

(二)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积极引进大型知名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催生形成一批新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支持已进驻企业扩大业务领域,开拓发展市场;支持本地文化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扩大发展规模,提升整体实力。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强化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山东金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三)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建设宁阳文化中心、禹王古镇、蟋蟀古镇、好运枣圆、皋山文化社区城等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全力打造“全国十字绣成品加工基地”,建设泰山十字绣一条街。每年确定 2-3 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完善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每年争取 2-3 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扶持范围。

(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围绕做大做强禹王文化、蟋蟀文化、大枣文化等文化品牌,打响泰山十字绣、灵芝盆景、苗木花卉、龟山砚、梨木制品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品牌;创新活动形式,完善丰富内容,提升山东宁阳大禹文化节等六大节庆活动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好的文化企业品牌。到2015 年,打造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5个以上文化产品品牌、3个以上文化活动品牌和2个以上文化企业品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品牌体系。

(五)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引导、鼓励产业要素集聚,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重点打造以禹王古镇为龙头,集文化展示、法物流通、宗教书画、休闲娱乐于一体,祈福风调雨顺、实现一生安顺愿望的禹王文化产业园;以中华蟋蟀主题馆为载体,集蟋蟀养殖、交易、娱乐和蟋蟀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蟋蟀文化产业园和以好运枣圆为依托,集大枣文化研究、枣制品生产销售、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中华大枣养生文化产业园,争取 2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市级示范园区(基地),1 个文化产业园列入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完善信息、资本、技术、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文化中介和行业组织建设,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 化消费意识。加快培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促 进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各项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层层落实责任,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科学发展水平、衡量科学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组织、宣传、编办、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统计、环保、规划、建设、旅游、体育、国资、经信、商务、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要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规定,探索、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要根据财力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贴息贷款、项目补贴、奖励等形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用好 300 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 40 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金融业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县委、县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做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果认定工作,兑现有关奖励政策。

(三)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围绕七大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搞好项目策划包装,不断充实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推出一批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采取媒体推介、会展推介、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外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广开渠道、创新形式,全方位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宣传推介,广泛宣传我县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到我县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战略规划。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以及具有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服务领域。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库,完善选拔聘用机制,鼓励优秀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完善 人才管理机制,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的具 体办法。

(五)营造浓厚氛围。各级宣传部门和单位要把促进文 化产业振兴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大力 宣传中央和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阐释各项政策 措施,大力宣传各级各部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成功经验和 做法,动员全社会凝聚力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 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推广一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典型和思想解放、善于创新、勇立发展潮头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优秀企业家,在全社会 营造振兴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

篇2: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的一年中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他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如何凝聚和发展城市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成长,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弘扬城市文化、加强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职责,以切实提升城市文化的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现代化。

一、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形式

一般认为,城市文化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一座城市所具有的抗衡和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并在文化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占据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文化价值的能力。可从城市形象、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三个层次概括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文化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意在营造城市人文环境,追求城市文化之美,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说,城市形象要建立在城市文化功能及城市文化定位的基础上,鲜明的城市形象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其对于凝聚人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因此,应把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城市形象的设计和维护,这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产业是将广义的文化产业化的结果,它将文化和经济融合在一起,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为目标,强调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带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一般而言,文化产业主要包括科技、文学艺术、旅游业、影视业、图书出版业、大众传播、娱乐休闲、体育、信息服务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出来,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建设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其对城市人文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要求,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经济与人文条件;而反过来说,文化产业也具有明显的辐射效应,即文化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准,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特色文化是从当地特有的人文和历史特点出发,结合城市形象定位和文化积淀,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并在本地区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的文化形态。特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标志,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若一座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或品牌文化,就很难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在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在发展城市特色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苏州、青岛、温州等城市之所以有很高的知名度,就是因为各具特色,比如苏州的戏曲与园林文化、青岛的啤酒文化、温州的商业文化等。显然,在城市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创建特色城市,展现城市个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总之,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应通过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的进一步现代化。

二、大连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城市文化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有准确认识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才能积极有效地发展城市文化。

总体说来,大连市城市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与自然优势。大连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宜人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良的地理位置,为大连市文化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二是历史与人文优势。大连历史悠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大连也留下了很多文化痕迹,同时,大连人文科技发达,高等院校众多,专业人才丰富,市民文化与文明素质较高,这些历史与人文优势是大连市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挖掘。三是城市品牌优势。近年来,大连城市品牌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浪漫之都,时尚大连”、“北方明珠”、“服装城”、“足球城”等成为被公众广泛接受的大连城市名片,这些城市品牌资源凝聚着大连前期文化建设的成果,也为下一步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发展机遇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为大连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大连市有机会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率先发展,这为大连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然,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大连市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强。在文化建设层面,近年来,城市之间的城市特色与品牌文化建设形成了重叠和交叉的局面,城市文化趋同和城市文化复制对大连市的传统城市文化优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文化建设物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使城市文化建设的难度加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建设的认知和需求不断发生质的变化,城市文化建设正在走向以内涵建设和品牌维护为主的高端建设阶段,大连市文化建设的复杂性也不断提高。再次,大连市的一些优势文化资源面临重新整合的重大挑战。比如在教育与人才建设方面,高等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就使大连市的人文优势受到一定的冲击。最后,在统筹城乡发

展和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大连市文化建设层次多、任务重,尤其是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加快大连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的来说,大连市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大连市的城市文化建设:

1.继续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大连的城市品牌建设起步较早,成绩突出。下一步要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城市品牌建设与维护。在此方面,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双管齐下。在硬件方面,要着重规划和发展服务于城市文化实力提升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有助于扩展城市影响力和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项目要提前规划和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大连市文化实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应进一步加大对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交通、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多的功能完善的文化站、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以及体育场馆,为大连市文化品牌提供更多的硬件保障。在软件建设方面,要有完整的城市文化发展规划,既要保持城市发展的内在和谐,又要重视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到大连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来。在此过程中,还要积极谋划和争取标志性的大型城市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全球性的活动、赛事等形式不断扩展大连的城市文化影响力。在此方面,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城市文化建设而言,无论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其辐射功能的形成,均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大连市近些年的产业结构发展和构成状况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辽宁省平均水平,但现代服务业产业构成的优化程度还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了确立大连市的文化竞争力,大连市应当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促进金融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3.发展特色文化事业。大连的体育文化、影视文化、海洋文化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发展这些特色文化事业不仅有助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近年来,大连的体育文化事业有突破但也有不足,比如大连的足球文化就面临着如何继续保持和发展的问题,对于这些曾经引领全国目光的文化品牌,我们要倍加珍惜。大连的影视文化和影视产业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丰富多样的影视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生活激情和工作热情,是城市文化品牌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有利于影视文化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大连特色影视文化。大连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大连的海洋文化也深入人心,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当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发展海洋文化,对各种海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的亮点。要建设好一批海洋文化中心设施,努力把大连市打造成具有海滨风情、浪漫情调、独特风格的现代化海洋城市。

4.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区别对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主体明确,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次,要扶持和发展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优势文化产业,依托于大连市的IT产业优势,鼓励文化创新,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再次,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共享、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组织和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大连市优势和特色文化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最后,政府要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以提升大连市文化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

篇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特别是自我国加入WTO, 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也逐年加大, 实施各种传统文化保护工程, 开展普及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但由于历史的、管理机制待诸多原因,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结当前的实际, 就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

文化产业是指提供以文化为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部门或行业。按照生产和经营的目的与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型, 即社会福利型与商业公司型。其范围可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等。文化内涵具有广泛性, 从产业角度看文化产业具有非物质性、服务性、经济、经营、商品性、

保山应结合本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 开发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深厚的民俗旅游产品, 对优秀民俗文化如哀牢文化、永昌文化等, 更应重视保护和传承;应该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 合理规划和开发有当地民族特色、能够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文化魅力的特色民俗旅游项目。保山的民俗旅游开发还需在特色上多下工夫, 开发一批体验型、高品位、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产品;在市容规划、交通服务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树立良好形象, 从而提高保山民俗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 提高保山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保山民俗旅游要健康发展, 就必须提高旅游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这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培养或引进民俗旅游人才;第二, 加强对民俗旅游经营业主的培训;第三, 在导游持证上岗的基础上, 可定期对导游人员进行民俗旅游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山的民俗文化。

(五)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合理的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广泛、独立性等特征。

2004年,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意见》, 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范围、对象、内容等确定了统计标准。根据这个意见的规范,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云南的文化产业范围涉及制造业,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科学研究等行业大类。具体应包括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社会娱乐服务业、旅游业、体育等行业。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特色浓郁, 充满迷人色彩, 极具历史文化内涵, 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古老国度。中国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尤其是在九十年代, 国家颁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政策, 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了大幅度提高, 文化消费国家场能力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后文化产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有效拉动了内需, 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走向成功和辉煌, 中国正在向世界张开双手, 向世界展示东方力量, 中国的魅力不仅在乎山水之间, 更在乎人文的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起步比较晚的文化产业国家, 国家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建立较晚, 各地各省文化产业体系的形成也都比较晚, 当前的文化产业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 我国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扩展的大动作, 这些动作, 充分显示了中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信心和实力。文博

道路。一方面及时制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 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 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 使社区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 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使保山的民俗旅游产品持久的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为保山的旅游添上亮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唐定国.保山发现之旅丛书/保山发现之旅丛书[M].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0.

[2]魏国彬.保山西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与战略[J].保山学院学报, 2010, 1:57-62.

[3]唐凡茗.论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54-57.

[4]钟声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 2000, 1:114-118.

[5]马晓京.论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社会科学,

会的成功举办, 也无疑对我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发展程度的高低, 越来越成为区域间竞争的关键因素。近年来, 虽然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不少喜人之处, 但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培育壮大的初级发展阶段, 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强势产业,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近年来, 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总量规模持续攀升, 文化产业大框架初显,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不充分, 在GDP中所占的份额比重依然较低, 与国内先进城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同时, 我国家文化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强势产业, 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专家呼吁, 要提升我国家的整体文化竞争力, 必须在核心文化和新兴文化产业方面狠下功夫。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要提升全国文化产业规模水平, 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这其中, 特别需要加快文化经营性单位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通过加大产业运作的力度, 解决政策性的诸多问题, 用改革促进发展, 无疑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有力的双翼。大型文化企业、跨国集团与国际社会相比仍然显得凤毛麟角。从世界范围来看, 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团化和规模化, 而我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目前却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居多, 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普遍较小。相反, 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较少, 目前, 仅有很小比例堵塞文化产业集团。面对巨大的国家场需求和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竞争, 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 面对我国家该领域的薄弱环节, 如何抓住“十二五”这个黄金时间, 把文化产业发展得更好, 这还需要我们政府尽快地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以激励、促进和推动产业的发展, 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在此基础上, 通过专家和学者的有力论证, 寻找、确定符合中国特色的重点产业, 通盘考虑全国和各区 (国家) 的发展重点, 也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解决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完善了各项制度, 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才有可能针对中国的国家特色和文化资源的现状, 切实地确定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发展重点, 真正地把文化产业发展好。

(一)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 以资源开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 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 是我们吸取人文资源的广阔海洋。“将文化与多种资源相结合, 借以打造文化内涵, 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是发展思路的核心精神。”目前, 这一思路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内附诸实施。文化与旅游、休闲、度假相结合, 如各种休闲旅游度假区、各种浪漫有情调的欧式风情咖啡街、专门的休闲娱乐区以及各种量贩式KTV;文化与体育、奥运, 与城市精神相结合, 如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 北京各项奥运基地在会前会后的利用和挖掘;各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民族风俗旅游度假活动, 都是以资源开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范例。

(二) 突出中国特色, 面向世界促发展

针对中国的国家特色, 将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资源相结合, 做为吸引世界眼球的焦点和闪光点。充分发挥中国悠久历史的山文化、海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特色, 巧妙地增加一些人文因素, 甚至把各项演出和会展等灵活的形式都与部分文化链连接起来, 实现中国的文化与旅游联姻, 中国文化与历史联姻只有这样, 真正吸引高端游客客群, 结束目前绝大多数游客偏中、低档的现状, 吸引国内外朋友感受中国文化,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好。

(三) 打造文化品牌, 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要花大力气, 加大投入, 打造在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如安徽的黄山, 山东的泰山, 云南的丽江、香格里拉等。通过文化品牌的树立, 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不断拓展我国的文化市场。

(四)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增加中下层人群收入, 刺激社会大众文化消费需求

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上, 常常出现文化消费疲软, 文化演出市场不繁荣的局面, 各种形式的演出, 如音乐会、演唱会、文艺晚会、名人讲演等等, 在场次和票房上始终掀不起波澜。中国的文化消费潜力有待挖掘, 面对我国家人口结构以产业工人、中低收入家庭为主, 整体可支配的文化资金不多的现状, 怎样来激活文化消费, 拉动文化产业的增长, 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研究好、解决好的问题, 一旦问题解决了, 产生的正面效应也将是巨大的。

(五) 加快对艺术院校改革步伐, 大力培养创意人才, 不断发展创意产业

目前我国的艺术院校, 多数还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技艺培养, 而轻创作人才, 特别是创意人才的培养, 创意人才的紧缺, 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应加快对艺术院校的改革步伐, 调整人才教育结构, 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 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 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严格执行版权法, 加大对创意人员劳动成果的保护力度。

(六) 加强特色文化产业建设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 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 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 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 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 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 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 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 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 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 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就像一个刚刚站立起来的婴孩, 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蹒跚学步, 可谓任重而道远, 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若干潜力有待我们去挖掘, 这其间, 定要经历许多过程, 历尽几多风雨。临沧是一块宝地, 只要我们具备一双慧眼。只要我们对现有的资源深入挖掘, 合理利用、科学整合, 就一定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 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嘉荣, 陈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解析—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启示录.云南民族出版社.

[2]谢名家.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人民出版社.

[3]李向民.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4: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文化市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16-03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所以它们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①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入,文化发展异军突起。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例如: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排在出口贸易额的第二位;日本的娱乐业也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1]3-4。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各方面基础薄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潜力等待挖掘,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只要我们能制定出一个好的战略规划,文化产业必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由此可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繁荣文化市场,还是对增强文化传播力、提高国家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没能幸免,沿海制造业出口出现困难,大批货物堆积,工厂由于收不回货款而纷纷面临倒闭,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而在此时,我国文化产业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中国电影产业持续七年高速增长,增幅达到49.3%;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动漫网络以40%左右的速度上升;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网络音乐用户数较上年增长6700万,网络视频用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000万[2]260。从这些数字里面,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化产业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增加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具有重大意义。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国文化产业已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为翩翩少年,一路荆棘,一路坎坷,但也收获颇丰,尤其是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表明文化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最近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05年以后,文化产业的增长率已经超过GDP的增长率,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潮中。②这个规划描述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指明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产业来对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十年,文化产业也必将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提高经济的增长,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未来社会局面的殷切期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实质的提高,尤其在近十年,中国人民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此时此刻,我们本应该在享受经济改革的成功所带来的胜利果实,但由于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时候突显出来,文化建设的不同步导致一部分人贪污腐败,诚信缺失,炫富、权色交易等不知廉耻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精神上的空虚也使得封建迷信、吸毒贩毒到处泛滥,这些丑恶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必将损害社会、毒害人民、危害国家安全。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重要途径[2]56。文化产业在被国家提到战略层面的同时,也在政策上保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触,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吸收,从而形成“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局面,让人民能思想、能说话、能创造,这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而且还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广泛传播对抵制社会不良思想有重要作用,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也积极拒绝“假恶丑”等思想毒瘤,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主流文化传播和普及的保证,是社会呈现积极向上局面的保证,是国家稳定发展、繁荣富强的保证,也是人民自由、积极、进步的保证。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传播力的重要途径。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美国作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国家,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总体实力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其抗衡。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4]161。在美国主导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上合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并成为这些组织里面的主要成员国,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使中国对外将变得更加开放,因此中国文化产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古老的中国曾经孕育出中华文明,但在近代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虽然是文化大国,但已经不是文化强国,而且中华文明有被世界边缘化的危险。面对这种状况,中国急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来增强我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力度。

二、当前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定,国家目前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都是围绕着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文化产业将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个搞文化产业的人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在目前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糟粕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不完善、文化市场的不健全、文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原因。

1.文化体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缓慢。主要表现在:(1)所有制结构面的问题。单一公有制,演员生存没有压力,干与不干待遇一样,做多做少工资一样,没有形成竞争机制。在人事上,没有奖惩制度,演员没有竞争意识,做事没有积极性。以上两方面导致文化机构僵化,没有活力,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2)文化市场开放及文化市场主体问题。文化市场不够开放,限制性条款比较多,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些老旧思想得不到及时创新。市场主体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市场概念,一味追求大、多,而忽视文化建设的质量。(3)文化行政职能问题。文化行政部门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行政化、机关化严重,对文化工作不够重视。文化部门行政职能划分不清,责任不明确,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这使得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很难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2.文化市场不健全。(1)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来看,国内文化市场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具有浓郁乡土人情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消费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长江以北具有很高的收视率,而长江以南却并非如此[5]231。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也不平衡,过度重视城市文化而忽略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而白白浪费了资源。(2)文化体制改革中,没有很好地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有的过分看重经济利益。一些文化产品样式追求新奇刺激,价值内涵流于庸俗,甚至明显背离道德底线,但由于可能获得颇为可观的市场效益,便呈现泛滥的趋势。无论是曾风行一时的某些“选秀”,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相亲”,一波接一波的热潮过后,反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3)文化产品的出口渠道单一,没有完整的配套产销链,文化产品不能及时走出国门,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对国际市场文化的走向关注不够,跟不上世界文化潮流,抓不住国际市场的脉搏。

3.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1)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失衡造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明显,尤其是城乡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文化资源闲置、开发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地方文化资源紧缺,满足不了人民大众的日常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已经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2)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由于生产效率的低下,科技含量的不足,我国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非常小。所赚得的利润很难满足企业的日常开支,或者仅够维持文化企业的日常运转,一旦市场出现大的波动,这些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1)构建“公有、非公有、股份制”等多种文化企业共同竞争、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积极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好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积极建设文化公共事业。例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购书量、观赏戏剧和电影场次、电视覆盖率等[6]244,都应该一一加强落实,最后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保持企业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政府尽量做引导工作,不要经常参与文化企业的工作决策,给文化企业一定的自由度,增大文化企业的发展空间。

2.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效益。(1)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是文化生产所必需的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进行交易的场所,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包括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建立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制度等;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品市场。要鼓励发展城镇各类书店和农村各类发行点,拓展城乡出版物市场,提高文化产业效益;(2)拓展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7],提高文化竞争力。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1年,台湾导演李安的武侠片《卧虎藏龙》在好莱坞电影节上赢得“最佳外语电影”、“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道具装饰”、“最佳原创音乐”四个奥斯卡奖项[8];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北美放映的头三天,票房收入达1780万美元,成为北美票房的新冠军[9]。这些例子说明,中国的文化产品只要创新好、制作好、营销得当,必然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3)构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体系。文化产品的消费价值是其文化内容和精神因素对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影响,这种价值很难在文化产品市场交换中进行等价计量,它包含着一种超经济的价值诉求。因此,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除了以其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衡量外,还要建立与社会价值相匹配的评估体系,以保持和促进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优质的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提高优质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3.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支柱产业。(1)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原有的行业分类,文化与旅游、文化服务与文化休闲、文化与娱乐结合,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扶持地方带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做到资源分配合理最大化,从而带动文化企业利润最大化;(2)大力发展文化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消费实际上是观念、理念和价值观的传递,需要借助一定形式和媒介来实现。当代文化产业链条上众多行业,包括文化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包括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光纤通信设备制造商等都将随着文化产业大发展而获益,使文化产业能够为相关产业扩大规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发展机遇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2]张晓明,等.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邹广文,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6.

[5]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苗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扩大文化消费[J].经济日报,2011,(11).

[8]《卧虎藏龙》获奖:好莱坞阴谋?[EB/OL].中国新闻网,2001-04-09.

[9]《英雄》北美票房逞英雄——3天坐收1780万美元[N].晶报,2004-08-31.

[10]邹广文,任丽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产业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篇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两湖”开发建设使我们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县在经济发展中抢抓“两湖”开发建设新机遇,大力实施“膨引并举”措施,坚持突出特色、高效生态、优势互补的原则,迅速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经济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1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元,地方税收收入完成亿元,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二)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我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县农业形成以肉牛、鸭梨、优质麦和生猪的重点产业集群。突出发展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家。油气化工、电子信息、古典家具、食品深加工、不锈钢餐具、家纺地毯等成为我县主导产业。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我县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面积达到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建设了个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大基-1-

础设施项目,德大高速和德龙烟铁路也在紧张建设之中。

(四)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夕阳国际大酒店、降龙公园和商贸城等项目建设使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各乡镇都建立了工贸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加强。各单位部门都将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招商软环境明显提升。

二、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GDP的%,与省市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内部结构不优,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地方财力不足,税源结构亟待调整。我县地方税收对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一次性税源、重点税源和投资、资源型企业的依赖性过大,较为稳定的工业企业税源占当期地税收入的比重较低,可持续税源后劲不足。旅游、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行业企业占了绝大比重,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低,受外部环境

影响较大,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全县乡镇经济总量普遍偏小,镇域经济发展在区域上分布上也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东西部差距明显。

(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承载能力不强。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农业、交通、电力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承接项目转移的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落地,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三、我县经济发展思路

(一)加快工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

我县工业化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主要依赖几个化工、电子、餐具企业如力工燃化、东川电子、发威餐具。所以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我县各乡镇企业大多雷同,难以形成资源集聚效益,反而易引发相互竞争,挤占市场的问题。因此各乡镇可根据各地的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程度各不相同,找出各自的强项与弱项,经济的支柱与潜力,区位的优势与劣势。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

(二)办好特色产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捷径。产业园区易融合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易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集聚。所以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加快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是促进产业化,可实现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我县可结合实际,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可在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大力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历史上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业、交通、电力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承接项目转移的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落地,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抓住“两湖”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多元化交通大格局。抓住方成铁路和方安高速纵穿我县南北的现状,规划建设特色工贸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为县域经济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着力构建城乡发展新体系。

(四)培育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县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注重培育本地小企业。消除

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鼓励全民创业,形成创业集群,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纳入法治轨道。

(五)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建设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发展中,我县应要治理和建设好自然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走“先破坏后建设”的路子。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县域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要有长远眼光,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阶段实施。

(六)重视我县农村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中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也是我县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城市化比重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发展滞后。所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土地流转思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健

全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七)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器。不论壮大农业规模,还是引进工业项目、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都需要招商引资强力推进。我县招商引资中应选准县域发展特点和优势。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载体,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实现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新突破。突出我县地方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集团衔接配套,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

篇6: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背景之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势在必行。国发〔2009〕3号文件,专门针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制定了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战略”,彭水作为重庆市的一个贫困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彭水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以工促农具有非常大的艰巨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彭水经济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如今,彭水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弱。近年来,彭水工业发展迅速、增长明显,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彭水经济总体水平仍保持增长的势头。据《彭水县规模以上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09年彭水工业经济运行势态良好:除原煤生产同比下降2.7%之外,发电量、水泥、供电、复烤片烟、食用植物油和钡盐产品都呈增长的势态。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明彭水工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方面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空间大,同时也表明彭水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比如有规模的企业太少,大唐公司一只独秀,支撑着彭水工业的总量;特别是流动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一直制约彭水工业发展的瓶颈。

彭水的农业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彭水农村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从气候特征来看,彭水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0℃,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这些条件有利农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业科技成分含量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耕地和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5.58%,园地占农用地2.45%,牧草地占农用地的0.78%,这种农用地结构过

于单一,不利于全县农业的综合发展。

彭水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果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城乡发展特点,政府领导各部门积极推进城乡经济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稳步发展、农业发展迅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改革措施方面。根据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彭水政府各部门协同,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构建新的基层党组织。为了适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彭水县政府、各乡镇部门建立新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确立主要负责人、专职干部队伍。并且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吸引杰出人才回乡创业、大学生考村官等途径,为基层党组织组建了一批后备之才,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证了充实的人才队伍。二是户籍改革。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关系到彭水千百万农民幸福生活的工程,是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转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耕地、林地和宅基地入手。林地方面,推进木材砍伐管理改革,确立采伐指标,办砍伐证的审批环节简化;同时创新木材经营模式,实行家庭与企业联合经营,走合作化道路,农民与公司按比例分成。宅基地方面,严格执行一个农户一个住宅的制度,通过政府补贴,清理闲置农宅,为建设新农村做好“清洁卫生”。耕地方面,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地、系统地、高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使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农民创造财

产、为农民增收。

(二)资金筹措方面。在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资金的筹措是多方面的:向上级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向银行贷款、人民投资等等。流动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瓶颈。彭水县属于财政补贴区,上级的财政拨款是个大项。彭水政府从中央给重庆的一百多项优惠政策中,梳理出九十几个对彭水的优惠政策,向上级争资近亿元。其次是招商引

资。近年来,彭水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参加中国第一届“西旅会”,引资3亿元;参加渝洽会,签定引资项目23个,涉及资金24亿元。再次是银行贷款。2010年3月4日,彭水自治县举行“农发行重庆分行与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金融服务计划签约仪式”。彭水共获农发行重庆市分行授信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54.35亿元。其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6个,分别为农村公路建设、森林工程建设、龙虎水库、职教中心建设、摩围山风

景区、土地整理项目,授信资金达13.1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通畅工程300公里、通达工程300公里,乡镇通畅率提高到90%,行政村通达率提高到65%。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已建成4万亩烟水配套设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三是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完成“一池三改”3000户。四是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五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万亩。六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完成农机

具推广300台,机耕23万亩,机插0.4万亩,机收0.1万亩。

(四)产业发展方面。几年来,彭水工业稳步增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彭水工业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拉动全县GDP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8%;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28.7%,完成全县目标任务的103.7%,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5.9%。农业经济发展势态较好。通过抓好传统根基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政府引导农民万元增收,彭水农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一是强化传统主导产业:2008年,粮食产量29.05万吨,同比增长3.9%;油菜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14.0%。;收购烤烟28.03万担,比上年增加42.9%;出栏肉猪52.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1.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008年建成商品蔬菜基地3.8万亩。12个乡镇、38个村建成了魔芋基地,发展魔芋种子繁育基地1100亩,种植商品魔芋基地1.6万亩,实现产值1400万元。

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推行,制约彭水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工业与农业得到较快地发展。可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挖

掘空间,各项措施有待强化,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

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彭水工业与农业基础薄弱,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但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多层次地把政策向西部倾斜;并借助“中央一号文件”与“国发 [2009]3号”文件的东风,这个渝东南地区的贫困县又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加上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彭水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有据可依、有路可行的。现就对加快彭水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

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两个角色定位

农民为主角,政府为导角。这两者的关系不可颠倒,意义重大。农民是主角,提高其文化素质是发展的第一步;政府为导角,就要利用其职能为农民服务,发挥其引导作用和主导

作用。针对这两个角色定位,谈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抓教育,提高主角文化素质。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农村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根据彭水经济发展的现状,普及高中教育还有很大的难度。2001年,全县高中入学率仅仅为13.36%,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中入学率逐年提高。另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较小。针对彭水教育落后的现状,彭水县教委围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重庆南开中学与彭水第一中学“捆绑发展”;县职教中心与重庆交通大学协商,构建“统筹城乡职业

教育发展试点办学基地”;统筹城乡师资培养培训,对学校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面向全国招录大学生毕业生、引进特殊人才和选派大学生共391名等等。提高彭水人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彭水县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要求。重抓中职教育,成为快速提高彭水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彭水县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加大了中职教育工作的力度。县教委创新招生思路,将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辍学生及复转军人、返乡农村青年等纳入招生范畴。并鼓励职业学校与初中学校合作,采用初三提前分流的作法,按照学校引导、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把初三学贫困生或潜在的流失生单独编入职业教育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教育担负着重任。政策铺路,教育应当先。彭水教委提出了很好的方案,应当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使一系列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为彭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下坚

实的基础。

2.发挥导角的引导作用。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搞活农业经济示范区。由于大山的隔阻,历史以来的小农经济意识,彭水县农民把自给自足当作终极的追求。他们没有能力把农业产业化,甚至连这样的念头都不敢起。政府须发挥其导角的作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增强改革意识。政府的引导,不能单靠开一个会,发一个宣传册子,给一本理论书籍,要通过政府牵头,引进有经验的企业或是激励当地有创业热情的杰出人才,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不搞形式主义,全力投入工作,细化措施,切实为百姓作想。让农业经济示范区建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目前,彭水政府已经对建立农业经济示范区有了不少的构想。建设6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每个示范园各1000亩,共6000亩。构想需要胆识与创新,实现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有效地领导,农民必然会有序地跟进。对于彭水县来说,农业经济示范区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让其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重大的工程、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工程,政府各部门须引起高度地重视。

3.发挥导角的主导作用。政府对于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于从政策上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彭水农业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它还是一个“初生婴儿”,显得弱不禁风,需要政府从资金上扶持,从政策给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亲民富民的政策举措,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拥护。其内容涉及15个政策大项、163个政策文件、400余个政策项目、1100余项具体政策条款。彭水县政府已经成立专家小组,对这些惠农强农政策进行解读,梳理出对彭水有利的政策,具体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一是施行补贴政策,二是施行奖励政策,三是

实行技术帮扶,四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优惠。

过去常讲“走出去,天地宽”,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打工仔。现在我们应该说“走回来,天地宽”,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规划了崭新的蓝图。但是,政府的惠农政策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深入。不可以一蹴而就,惠民政策不是诱饵,“钓”住农民之后就置之不理;更不可以搞表面文章,有规划、有政策,却没有或少有实际行动。农民的创业之路,初见雏形,道路还很坎坷、前路还不够明朗。政府发挥导角的作用,要给农民鼓励、给农民支持、给农民保障。在创业的路上,政府是大后方,要大力

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其铺路、为其掌灯。

(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效仿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政策手段对农业经济长达几十年的剥夺。大量的农业资源廉价流入城市:廉价的农产品、廉价的劳动力等等。于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拉大,工业与农业发展失衡。为了让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政府调控,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大力整合农村内部资源,分析地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在城乡的经济融合中自立自强。

1.彭水县资源要素分析。自然资源是彭水所有资源中的主体部分。全县现有耕地9.20万公顷,水域0.44万公顷,草地3.12万公顷,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有终年不断流、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流长359.70公里。全县水资源总量481.48亿立方米;野生动物103种,鱼类69种,饲养畜禽品种13个。有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高钙石灰石、盐、铁、钾、铜及部分稀有金属等矿产,其中煤总储量2.60亿吨;从人力资源来看,较为贫乏。彭水县人口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比重小。对于开发现代工业与农业经济而言,彭水人力资源是相对落后的;从信息资源的层面看,彭水县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但是彭水的油桐产量居全国第一,素有“油桐之乡”的美称。同时旅游资源蕴含丰富:有郁山盐丹文化、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别是彭水近几年对第三产业的大力开发,使鞍子庙寨、乌江画廊、阿依河风景区声名远播;至于资本,对彭水来说,这是一个资源的大缺口。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彭水经济的发展,许多项目都是因为资金不能落实,导致迟迟拖延开发时间,甚至放弃开发;从社会资源的层面讲,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彭水属于“一圈两翼”区域,拥有政策优势;二是彭水县处于渝东南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319线以及乌江航线为彭水提供交通便利,与兄弟县、其它省市的联系紧密。

2.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十七大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非常重视资源向农村流动。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症结,彭水县政府必须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措施,切实做好“资源三下乡”:资金下乡、文化下乡、人才下乡。第一项资金下乡,一方面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落实各项惠农资金。另一方面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一步步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政府职能,让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为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府出面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第二项,文化下乡。一方面向村或居委分发图书,建设图书管,让老百姓用读书来替代打牌赌博,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好电视的媒介作用,家电下乡,让电视先进门。用电视打开老百姓瞭望外界的窗口,让其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让文化关怀弱势群——这是文化下乡最本质的意义。在中国,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都遭受到歧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因为经济力量的薄弱,社会主流文化向城市、向小资阶层靠拢,农村越来越被边缘化。文化下乡,就是要通过政府的舆论宣传、亲民政策的引领,把更多的目光吸引到农村来。文化艺术的创作,要积极关注农民的生活,传达他们内心深处的哀鸣、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对于彭水文化下乡而言,要大力培养县文联队伍,让他们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不要在斗室里面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去听老百姓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带去通俗易懂的、老百姓能欣赏的艺术品。在与老百姓的频繁交流中,不仅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还能给老百姓精神安慰、文化熏陶。第三项人才下乡。这方面,彭水县作出了一些成绩。比如说选派干部到基层,考村官,支教等等。但是彭水一些政策措施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每年从乡镇借调、考调老师进城以支持县城发展的举措,有悖于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理念。教育是发展之本,惠农政策本应加大教育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某的乡镇,教育渐渐走上快速发展的正轨,成绩喜人,因为一批批地抽调教师进城,导致学校人才资源缺乏,教学实力不断减弱,恢复元气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一来,乡镇倒成了培养人才的摇篮,城市对农村人才资源的剥夺仍在继续。其实,彭水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换一种人才奖励机制,改变乡镇教师把进城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上级部门应该关心下级工作人员的疾苦,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奖励范围,一步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农村。

3.整合农村内部资源。挖掘村落或社区的内部资源,并达到各种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农村不是政府的新农村,不是企业家的新农村,而是老百姓

自己的新农村。正如前面谈到的,农民才是建设发展的主体。如果农村的发展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人才支援、文化支援,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村的内部资源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农民成为“吃自来食的娃娃鱼”,那么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的。彭水县整合农村内部资源,依然从三方面入手:经济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彭水县农村所有资源中,经济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来源分为:农业资源的转化和民间资金的筹集。彭水县农业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只是待挖掘而已。政府的财政倾斜,要紧跟农业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这一过程,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上的扶持是不可少的。政府对农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政府激活了农业资源高效地向经济资本的转化,那么农村经济就能蓬勃发展。所以农业资源是农村经济资源的基础,是一个大项,要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少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走向了富裕。在农村,这批人相对来说拥有较为丰厚的资本。怎样让这笔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是政府值得思考的问题。彭水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人员实施“回引”工程。比如成功人士肖仕斌回乡创业就是一个例子。他投资1300万元修建太原乡政府综合楼和移民街,能解决3000名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对于“回引”工程,政府要加强保障措施,竭力让返乡的成功人士在当地创业谋到实惠,才能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返乡,“回引”工程才有生命力。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要注意一个问题,既要发扬黔中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对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因为区域的差异,在新农村建设上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模式、全国各地一个样是绝对不可行的。要结合彭水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同时对那些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习俗持批判的态度。比如彭水农村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鬼神观念以及部分文人心中的把贫穷当诗意、把落后当淳朴的思想都是亟待转变的。由于彭水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特点,多年来靠体力劳动推动农业的发展。这铸造了彭水人豪爽,粗犷、勤劳的性格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些美好的品格是值得发扬的。同时,以体力主导的农村,也形成了严重的男权思想,从骨子里面对女性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现代经济建设中人才的合理利用;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的迷信思想,把丰收寄托了鬼神,不利于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部分文化人消极思想作祟,安于现状,降低了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等等一系列不良文化是需要排斥的、摒弃的。对于人才资源的整合,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才,不可舍近求远。以其人治其地,本身就蕴含科学的因素。当地杰出人才与政府的支援型人才相结合,外来经

验与本土行情相结合,共同探讨一条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三)以城“代”乡促发展

这里的“以城„代‟乡”就是要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放眼整个中国,“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更不必说彭水城乡的差距了。用城市化建设的理念建设农村,首先就是要提升乡村形象,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新农村;其次要让农民享受城市人同等的政策待遇,拆掉户籍门槛,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速度;再次是

要给农村一个现代化的灵魂,发展农业经济,提升其软实力。

1.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此项工作难度极大,必须先因地制宜地规划,方能集中有效地建设。两山夹一沟,是彭水的特殊地貌。针对这个地理特点,实施高山大移民政策,农民汇集于平坝居住。生活区域择优并集中化,有三个优势。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有利于政府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人群集中方能经济地、集中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第三,有利于农民之间的交流特别是经济往来,发展农村商业贸易。彭水政府提出的“高山生态,半山生产,平坝生活”的理念结合了彭水的实际,是非常科学的。但是要把这个科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从长远看,高山大移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基础,是建设新农村走的第一步。这一步必须走好,走坚实,政府方能大力把资金向农村建

设投入。

这几年,彭水政府为了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开发劳动力资源,大力就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经验的总结。电视能到的地方,政府的信息就能到;汽车能到的地方,政府的管理才能到。在县域内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做到村村通路;另一方面要提高公路的质量,不要把公路修来放牛。2008年,彭水已经实现乡镇公路油化和硬化,完成了“两小时彭水”的任务。到目前为止,村级公路的硬化才正在起步,政府须加大力度,努力为百姓完成通达工程。水乃生命之源,加快农村水里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彭水政府的规划,2010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着力构建基本农田灌溉保障体系。对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彭水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的监管力度,不能让水利设施成为空架子,不少地方出现水库无水可装或者是装不住水的现象。政府大力地争资立项搞惠民工程,还需加大监管力度,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能源利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走进彭水的农村,发现成群结对上山砍柴的现象没有了,绝大多数家庭由过去的烧柴做饭转变成用电用气做饭。特别是电力,已成为农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一系列家电进入家家户户,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同样刻不容缓。只要政府做好彭水县高山大移民、合理规划农民居住环境之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便会高效有序地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会落到实处,贫穷落后的农村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2.加快“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村人享受城市户籍的优待。《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指出:“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提出了“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五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自愿有偿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之一。当农民具备向城市户籍转变的基础之后,户籍改革才可能实现。地方政府一定要遵守该原则,不能为了图政绩而用行政手段,带强迫性地让农民接受户籍转变。否则,将有一大堆后患,直接导致的应该现象就是成批的城市流浪者。因为户籍转变的基础是经济实力。部分农民已经具备城市生活的能力,并且多年在城市谋生,而因为农村户籍享受不到城市户籍的优待,对他们而言,户籍改革已成为逼在眼前的需要。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文件精神,户籍改革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差异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彭水政府当深化户籍改革前期工作: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乡镇各部门配合拟定改

革受惠的农户数额,为推进户籍改革做好充分准备、打下基础。

上一篇:小学教师职业规划文章下一篇:不予法律援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