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4-05-21

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共11篇)

篇1: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

建议

大建设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建筑业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完善显示公平价格的调价机制

建筑工程因施工工期长的特点,决定其受材料、人工价格因素影响很大。而影响材料、人工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是施工企业无法预测的,如:政策变化、国际环境、节能减排、需求变化、矿产资源管理、地方建设规模等等。建筑工程实行包死价、施工企业承担无限风险是不科学和不公平的,其结果是偷工减料、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各种纠纷不断等情况发生。因此,完善显示公平价格的调价机制十分必要。建设主管部门应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规定施工企业承担风险的幅度和范围,并加强监管,保证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外来企业的管理

建筑市场是过度开放的市场,市场准入标准低、不落实,全国各地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各地建筑市场,皮包公司、违法挂靠,造成建筑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恶劣,阻碍了地方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

1、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严格的审查、监督机制,选择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进入市场。

外省进入本地建筑市场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是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外省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必须设有一定规模的固定经营场所及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和一级建造师,并应缴纳不低于150万元的保证金。进入本地市场的外省企业应是注册地省级以上先进施工企业,近三年完成过不少于三项单项合同额1.5亿元以上的房建工程或市政工程,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优质工程不少于2项。建设主管部门应严格市场准入标准的审查和落实,对外来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2、建立市场清出机制,维护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建立外来施工企业定期考核制度,对进境满一年未承接施工任务、皮包公司、违法挂靠、行为不良、扰乱招投标市场、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合同违约、拖欠民工工资、违反建筑市场管理规章的施工企业予以清出市场,外来施工企业必须持经考核合格的《进境备案证》方可参与投标和承接工程任务,维护正常的建筑市场秩序。

三、合理确定“合理低价”

推行的“合理低价”中标的招标办法已经演变为“最低价中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一套科学的商务标评标办法和合理的评标过程,专家评委难以确定“合理低价”。

1、招投标管理部门应组织有丰富造价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商务标评标规则和办法,为合理确

定“合理低价”提供依据。

2、改变“即投即开”的招投标方式,为专家评委提供一个合理的评标过程。专家评委在未熟悉图纸、不知道现场条件、没有时间仔细研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情况下,其评标结果不可能是合理的。

3、提高专家评委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在以商务标为主要评标因素的评标过程中,要求专家评委要有很高的造价专业水平和能力。专家评委的管理部门除选择有较强造价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专家评委外,还应不断加强对专家评委的专业培训,提高评标质量。

4、清单控制价编制单位除严格按清单规范编制清单控制价外,还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以合理低价为原则拟定合理报价范围,专家评委有权对合理报价范围进行必要的审查和调整,投标报价在专家评委最终确定的合理报价范围内为有效报价,然后以抽签方式在最终确定的合理报价范围内确定中标价,这是当前比较合理的商务标评标办法,可以防止恶意低价竞争。

四、建立优选承包商制度,扶持地方企业发展

地方建筑施工企业是地方建筑业发展的主力军。保护和扶持地方建筑施工企业是促进地方建筑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很多外省市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均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立优选承包商制度,不仅可以扶持地方企业发展,也

可保证政府项目的建设。优选承包商是以地方施工企业为主,经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综合评价产生的(外省企业可以占10%左右)。除特殊工程外,政府建设项目均由优选承包商承建,承包价格以合理低价为原则由政府确定,施工单位从优选承包商中摇号产生。优选承包商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评选一次,过程中实行违规清出制度。

五、加强对建设工程审计审价工作的监管,保障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是引起建筑业材料款、农民工工资等纠纷的症结所在,也是阻碍建筑业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设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应有作用,加强对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管理。建设主管部门应要求建设单位在办理竣工备案前完成与施工单位的竣工审计决算,并签订剩余工程款的支付协议,否则,不予办理竣工备案手续。

六、明确劳务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劳务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管

劳务公司应承担劳务组织、工人的技能培训、安全教育、工资管理等责任和义务。在本地建筑市场,劳务公司只收取管理费,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建设主管部门有责任加强劳务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管,特别要规范劳务公司对农民工工资的管理和其应承担的责任。

篇2: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型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赵魁

工业园区是指工业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在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立足旗情实际,充分挖掘潜力,狠抓国家、自治区、以及包头市关于推进新型中等城市建设的政策机遇,科学利用优势,这是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促进工业经济提档升级的必由之路。以下是我个人总 结的几点建议:

一、着力思想解放。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环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对于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促进劳动力转移等具有积极作用。加强和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对提高我旗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向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学习成功经验,充分认识到工业园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建设工业园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强化理念更新。在发展园区经济的过程中,要以旗委全委会,旗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为指导,遵循经济规律,提倡自主创新,不断探索结合地方实际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园区发展的要素关系,在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发展期、定位、园区管理、产业关联、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开展研究,切实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建设一流的企业发展平台,真正使工业园区起到工业企业的孵化器、项目建设的助推器

和招商引资的催化剂的综合效益,最终达到引进优势项目,拉伸产业链条,集约作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业效率的目的。

三、高起点规划。

(一)是发展工业园区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的指导原则,用科学的理念和态度指导园区建设。要结合自身在资源、环境、政策方面的实际情况,高起点前瞻性的进行研究规划,着力体现自身优势特色。如与周边旗县区相比,我旗的煤炭、电力,水资源,区位,交通等资源就是优势。

(二)是规划制定后,要形成有效的保证手段,一以贯之的认真加以执行。坚持避免常规化、乱建设的局面。要按照规划要求,形成制度保障,不因为人为的因素影响园区的长远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评估机制,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完善。

(四)是要做到基础设施规划与产业同步实施,同步建设。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要求,着重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文章,延伸链条,达到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消耗的最小化。

四、发挥载体作用,推进产业集聚。真正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和项目载体作用,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宽园区的项目承载力,逐步形成全过程和多产业的生产加工格局,进而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食品加工、液化天然气、煤炭深加工、重化工产业集群,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拉动地区经济更快发展。

五、健全体制机制。首先,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统筹协调和管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园区日常管理等项目事宜。其次,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特事特办,减少中间环节,推行一站式办公,实行项目手续代办制,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再次,还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在旗级权限范围内,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土地、环境等宏观管理手段,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另外,还要加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园区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强规化管理和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和项目。

六、创新招商理念。要在总结以往招商引资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招商理念,努力创新招商方法,丰富招商内容,活化载体形式,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和水平,重点是继续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为投资者创造好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在坚持完善领导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形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活动招商、不论资金来源,不限资金规模,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园区发展的项目,都要热忱欢迎。另外,还要努力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上下工夫,重点是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竞争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于引进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七、多方融汇资金。要坚持走多元融资之路,在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提倡政府规划,企业建设,统一管理,不提倡只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要建立多元投入的融资机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推行招商引资,进行市场开发,把园区基础建设推向市场,做到谁建设谁受益,谁投资谁享受优惠政策。在园区的企业项目发展上,要遵循国家的产业及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诚信评估担保体系,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拓宽资渠道,努力为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篇3:加快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生存困境

由于入住率不高、优惠政策难落实、医保定点难申请、老年公寓医护费拖欠严重等原因, 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营中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具体表现为:

1、入住率不高导致经济上入不敷出。

民办养老机构由于费用过高、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医疗设施等的匮乏以及品牌没有建立导致公信力低下等原因造成入住率不高, 经济上入不敷出的困局。

2、医保定点难申请。

经调查发现, 只有少数养老机构具备定点医疗的资质, 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服务机构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老人患病不得不去定点医院就医, 既拖延时间又很折腾人。

(二) 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环境差距较大

在硬件设施上, 公办养老机构更为完善和集中;在资金上, 前期投入已远不能满足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需求, 其更多的依靠入住老人所交费用运营, 导致那些本已存在先天缺陷的民办养老机构举步维艰;在政策层面上, 国家的优惠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民办养老机构微利甚至负债。

(三) 养老机构自身建设不完善

1、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硬件设施落后满足不了老人们的需求。其中, 最为突出的是医疗设备的不健全, 一些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需要花时间专门去医院开药、进行常规检查。而对于在养老机构突然发病的老人来说, 往往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救治。

2、养老机构缺少对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大多致力于给老人提供优越的硬件设施, 却忽略了对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

3、专业护理人员培养不足, 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从事护工行业的相关人员很少, 国家对社会中护理培训的扶持不到位;且我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 由于接受教育不足等原因导致个人素质相对较低, 在护理老人过程中, 一些护理人员动作、语言简单粗暴, 甚至会有虐待老人的事件发生。

二、加快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具体思路

(一) 加大监管和扶持力度, 确保民办养老机构良性发展

1、做好统筹规划安排, 加强监督管理。

根据我国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和养老服务需求状况, 将各省市各地区的民办养老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并严格按照规划和建设标准完善养老机构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其中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申办的规定、审查、审理和监督;二要在养老机构运行期间要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

2、加大财政投入, 实现补贴政策的倾斜。

首先, 在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进行一次性补助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已经建成的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补助;其次, 在制定政策时, 针对发展显失均衡的民办养老机构, 制定弹性化的扶持政策;最后, 针对目前还缺乏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的地区, 政府应担负起建设养老机构和保障养老服务的责任, 避免出现某些地区养老机构空白的现象。

3、完善政策法规, 改善养老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

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养老机构的准入政策、规模、设施标准进行规范, 防止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时尽快通过并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同时, 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组织网络等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系统。

(二) 加强专业化建设, 确保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功能

1、合理分配养老资源, 保障养老资源的全民享有。

政府的财政力量不可能覆盖所有老人, 这就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加入其中, 政府应把重点放到基本的养老公共服务上。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托底功能, 同时将政府财政投入逐步从养老机构的建设转向老年人的统筹与健康评估上, 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全社会的养老资源。

2、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 避免资源浪费。

政府公共财政应该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在养老投入方面要保障公平、避免浪费。并通过建立第三方机构来监督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 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三) 加快养老机构自身建设, 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1、在硬件建设方面, 进行改造和扩建 (改建) , 全面提升硬件设施质量。

通过建设标准化卧室、餐厅、卫生间、文娱活动中心, 配备浴室、医务室等, 以良好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让老人安度晚年。同时, 也应开办老年休闲场地, 按一定的时间给老人们补充一定的营养, 做到一日三餐合理膳食, 增加医疗团队, 医疗药品, 医疗器具等, 给予老人们必要的健康保障。

2、在软件建设方面,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建立心理咨询室, 并据实建立各类心理咨询健康档案, 为老人们解决实际难题;每周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观看电影、文艺晚会等活动;定期组织老人做早操、健身锻炼、下象棋;组织义工、志愿者来养老机构打扫卫生, 沟通交流, 与老人们同乐;定期为每位老人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 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确保入院老人的身体健康。

3、在专业护理人员方面, 重视专业护理人员培养, 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首先, 应加强对从业人员在诚信服务与职业道德教育。给每个从业人员建立相应的诚信档案。对于道德败坏、缺乏诚信的从业人员应严格拒绝录用。其次, 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 鼓励和扶持社会中介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 定期对养老机构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 从长远来看, 要规范专业办学, 高校应为在校学生开设有关老年服务基础知识的相关课程, 并为目前各类在职老年服务人员和有此方面求职意向的人员开设专业培训项目, 促进养老机构服务体系的规范化, 专业化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 越来越多的城市独居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如何养老的难题, 养老问题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生存困境;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环境差距较大;养老机构自身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关键词:养老机构,现状,自身建设,生存困境

参考文献

[1]祁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10年07期;

篇4: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保监会开始在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新疆等6个省区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7年扩大到14个省,目前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全国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由试点初期的6家增加到25家,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初步形成。过去10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的平均发展速度达到49%,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达到11.06亿亩,保险金额达到1.39万亿元,参保农户达2.14亿户次,均创历史新高。2007—2012年,农业保险累计向1.13亿户次的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对减轻农民的灾害损失、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些保险覆盖面较高的地区,农业保险赔款成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

政策性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保费补贴方式支持农业保险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列支21.5亿元预算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保费补贴预算额度已经达到98.1亿元。目前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达到15个,具体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糖料作物、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基本覆盖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亿元,其中享受财政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235亿元,所占比重高达98%。

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去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了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原则。条例规定,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限制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保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给予保费补贴;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损益,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具体的政策和办法正在制订之中。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有效分担农业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民的保障程度仍属于较低水平,主要是针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物化成本”为标的提供保险,处于“保成本”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保产量”、“保收入”相比,保障水平有较大差距。以种植业保险为例,2013年河南省小麦、玉米每亩保额分别只有311元、251元,这对于分散的小农户而言尚有一定作用,但对规模经营主体来说,由于生产总成本较高,按照这个标准投保就没有什么意义,一旦发生风险,保险赔偿额远远不能弥补损失。这是一些地方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低,保险品种相对较少。按照种植面积计算,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只有50%左右。相比之下,美国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达到80%以上;日本、韩国农民主要通过农协参加农业保险,参保率几乎100%,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保险品种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品种共有几十个(包括中央和地方提供补贴的品种),以保生产成本为主;而美国目前已经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可供选择的保险品种超过300个,农民可以选择不同的产量水平或收入水平进行投保。

三是政策支持方式比较单一。从世界上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成功的日本、美国、西班牙等的实践看,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途径,包括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再保险支持、巨灾保险分散机制等方面,而我国由于政策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支持方式相对单一,特别是农业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制度仍没有建立,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仍面临较高风险,影响保险市场的供给。

二、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通过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是保障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美、欧、日、韩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农业保险政策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生物能源开发、金融炒作等因素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加大,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内容。

(一)进一步确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近年来各国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有不断强化的趋势。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加强与农业直接补贴、价格调控等支持政策的相互协调。

(二)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保费补贴是我国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突出保费补贴政策的支持重点,区别不同地区和品种,实行差别化的保费补贴政策。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对稻谷、小麦、玉米、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保费补贴力度,适当降低主产区省级财政对粮食作物、生猪的补贴比例,不再要求粮食生产大县、生猪生产大县配套补贴保费,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调动主产区政府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对于同一农产品、不同风险保障水平的农业保险险种,可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政府保费补贴的水平,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来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

(三)逐步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水平

由于发展水平不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应坚持以灾害补偿为主,重点保各类农业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但与此同时,要适应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农业风险增大的基本趋势,稳步提高风险保障水平,逐步由目前的“保物化成本”,向“保生产成本”、“保产量”、“保价格和收入”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保险机构提高享受财政补贴险种的保障水平,尽快达到“保生产成本”的程度。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财政支持的粮食、生猪、蔬菜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在目前“低保障、广覆盖”的普惠型农业保险品种基础上,鼓励保险公司开办农产品“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保障水平较高的新型险种,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自主选择。

(四)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除了主要的种植业、畜牧业产品之外,要逐步将区域性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品种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重点包括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设施农业、家禽养殖、肉牛肉羊、苹果、柑桔、香蕉、茶叶、蚕桑等。鼓励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保险品种,符合条件的由中央或地方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

(五)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缺乏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影响我国农业保险供给的重要原因。目前,为了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我国保险公司主要采取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向国际市场购买再保险的方式,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展了提取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实践探索。要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在国家层面建立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建立全国性的农业再保险公司,专门向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服务。也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全国性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

(六)进一步拓展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具体方式

篇5: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保证职工工资、强化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为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要按时、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兑现工资调整工资;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城镇中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城镇化可以说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继续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块状经济发展,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牢固树立抓县域经济主要就是抓民营经济的观念,充分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凝聚民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七)营造良好县域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投资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汇集人才的关键。为此,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

(八)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永恒的主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县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要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扩大招商引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把握当前国内外资本流动的趋势,创新招商理念,拓展招商空间,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质量。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种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县域经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县域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之路。人才是经

篇6: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优质农畜产品农业带、优质农畜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品加工企业315户,农产品加工能力165万吨,实现产值165亿元,2015年我市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虽然我市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步伐不适应,长期以来,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耕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使我市粮食稳产高产缺少根本保证;二是农业机械化整体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市农机装备较差,配套比例不足,小型的多,大型的少,闲置的多,利用的少,单作业的多,综合利用的少。据统计,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大型拖拉机6800万台,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77.6%;三是产业经营水平低,目前我市农业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没有从整体上形成相互间的专业合作,这种分散的小生产和小经营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仅使信息闭塞,而且也形成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更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四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我市 农业生产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经营方式粗放,这样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也是造成农业生产“质量不高成本高、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的主要根源。

鉴于我市农业实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要根据我市“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天然屏障,可以通过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引水和灌区改造,促进中低产农田改造升级,增加水浇地和水田的面积。以国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使基本农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同时也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将科学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有力时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事业的优惠政策,也要做好购机补贴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要全力做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带动示范效应,全面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彻底解决我市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化,并合理有效开 发利用农业资源。要充分利用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粮变肉”工程,加快粮食的“过腹转化”增值。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发展,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他协调生产,联接市场和捕捉信息方面的中介作用。

篇7: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4、做到节约集约。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标准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篇8:加快赣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纠正误区, 跳出传统, 着力发展多功能现代农业

实现赣州农业从传统型向效益化、规模化、生态化、现代化转变, 应做到“三个必须”: (1) 必须增强重农意识。不断增强“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的重农意识, 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形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2) 必须开发农业新功能。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 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优先重点发展果业、生猪、甜叶菊、纸业原料林、油茶、蔬菜等六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培植烟叶、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区域特色产业, 继续提高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功能, 努力开发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不断扩充农业产量, 提升产品效益, 打破产业界限, 把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 如发展石城白莲观光、安远脐橙采摘、大余花卉观赏等旅游休闲农业。 (3) 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实施“阳光工程”, 鼓励培养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家替代传统农民, 增强农业吸纳先进科技, 运用现代设施、机械和管理技术的能力, 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的能力。

二、着眼对接, 提升水平,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持续建设“五大体系”: (1) 强化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建设, 健全工作机制, 逐步对进入超市、高校的农产品开展安全抽检工作。 (2) 完善标准体系。从生产环境、种子种苗、种养技术、药物残留、保鲜、贮运、加工等环节开展研究, 制定脐橙、黄鸡等主导和特色产品标准, 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 (3) 健全推广体系。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利用“生物防治、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等技术的能力, 推广“以螨治螨”、畜牧“四化一园”小区等生态技术, 提高对基层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力, 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4) 畅通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和建设, 在现有赣州市水果批发市场的基础上, 组建花卉市场、畜禽鲜活类和加工类市场, 在有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县市组建区域市场, 规范农产品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物流网络建设。 (5) 严格执法体系。组建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形成“市有支队、县有大队”的格局, 加强对市、县两级农业执法的监督, 对市场、基地开展农业综合执法, 打击伪劣农资, 保障农产品安全。

三、增加投入, 夯实基础, 努力提高发展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做到“四个坚持”, 提高发展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1) 坚持投入渠道。通过财政、金融、民间资本等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提高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 发挥农村小额信贷对农业的支持作用, 做好招商和项目农业两篇文章。 (2) 坚持建设内容。重点建设影响农业长效性、公益性、服务性、辐射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如农业机械、河道疏浚、农田改造、病险水库维修等, 全面提高农田增产增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 (3) 坚持主攻方向。结合“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 发展高效生态、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4) 坚持节约理念。树立集约化生态循环理念, 发展节约型农业, 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 推广秸杆还田能源建设项目, 倡导“猪沼果”、“猪沼鱼”立体养殖, 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项目等。

四、深化改革, 更新观念, 增强现代农业建设活力

建设与加工、运输、服务、信息等二、三产业紧密融为一体, 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高效益的“大农业”, 实现农业、休闲业交叉融合, 农业生产与城乡绿化相融, 先进的科技、设施与先进农艺交融, 实现城乡相互渗透和融合。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必须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稳定的基础上,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采取转让、租赁、承包、入股、转包、联户开发和国家征用等形式, 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二是培植农业品牌。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步伐, 走农业精品化、品牌化的道路, 争取有一批新的农业企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IS09000、IS014000、HACCP、GAP等方面的认证。三是建设沿海和港澳农产品供应的承接地,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民实用技能培训, 鼓励农民外出务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

篇9: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由于建筑市场招投标及劳务用工不规范和改制后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使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在起重机械、模板支撑、基坑防护等施工环节上重大事故有上升趋势。令人担忧的安全生产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薄弱,没有相适应的安全发展措施。

1.2部分施工企业,应当配备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人数不足或管理与技术素质较差。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处于监督不力或监管失控的状态。

1.3不少施工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安全,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十分突出。

1.4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的方式、内容、考核没有针对性。

1.5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2.主要原因:双重压力

造成以上令人担忧的安全生产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

2.1老问题

一是施工企業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二是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三是安全监管措施不落实。

2.2新挑战

其一,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科技含量较高的高、大、深和特殊结构工程项目大量出现,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与落后的安全监管方法矛盾突出。其二,施工企业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矛盾突出,安全管理新问题日益凸现。其三,施工企业经营规模扩张与相应管理必需的资源投入矛盾突出。其四,施工企业设备产权与设备维修、保养矛盾突出。其五,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与安监队伍的稳定矛盾突出。其六、工程总承包与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责任主体单位协调管理的矛盾突出。

3.思考 安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安全发展是企业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发展必须有安全谋略作保证。

3.1提高安全意识是治本

安全生产责任制得不到落实、安全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思想根源,源自错误的经济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理念。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理念是一个企业全面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安全生产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砝码。在“僧多粥少”的市场状态下,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者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基础上,以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作为创新安全理念的动力。面临严竣的安全生产形势,建筑施工企业应转变思想观点,创新安全理念,树立“安全工作必须百分之百”、“隐患就是事故”、“企业的经济发展兴衰,成在安全,败在事故”的安全管理理念。作为高危行业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大力宣传安全管理新思想、新理念,用新思想、新理念来引领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这是建筑施工企业今后安全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保证企业经济长足发展最根本的安全谋略。

3.2强化安全责任是关键

安全责任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灵魂,是加强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单位,这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建筑施工企业在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时,应当牢固树立“企业安全生产主体地位”的观念,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创新安全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安全绩效考核、考评体系,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真正落实。

3.3加大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考核力度

在安全生产责任考核上,应当始终坚持“管理不放松,考核不削弱,领导员工一个样”的考核原则。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牢固树立“安全是保障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管理思想,在实施责任考核时要坚持考核标准,不能有经济效益大于安全责任的考核臆念;在落实责任考核结果时,要坚持按原则办事。对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执行企业安全规章而发生安全事故的部门或个人,应根据所负安全责任的情况,在职务上该撤的撤,该降级的降级,在薪酬上该扣罚的扣罚,在评先上该取消的取消,在提升提级上实行一票否决。通过加大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和考核力度,促使各级管理干部对安全生产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考核体系有效运行。

3.4施工企业应建立管理干部安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测评现场安全绩效为重点的安全评价体系

运用系统安全管理方法,制定适应管理干部工作特点的评价标准。企业应成立安全评价小组,专门评价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工作和责任落实情况。通过阶段性安全评价,规范企业安全管理系统中的组织管理、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监管检查、安全教育培训、分包与劳务管理、安全投入、人员与设施配备、职业健康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行为。通过企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时消除管理缺陷和事故隐患,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3.5施工企业应建立安全合约化监管机制

在工程开工前,应用安全合同管理模式,明确各方责任主体间的安全管理职责和责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用安全合同管理模式实施安全监管,各方责任主体严格履约安全合同中的条款,保证工程建设中安全动态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这是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创新,是一种安全合约化监管机制,也是今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监管模式上的发展方向。

3.6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预警制度

针对不同施工时段,不同环境及时发布安全生产的预警提示,指导各部门和项目部有针对性开展安全检查,组织安全活动。项目部应建立安全分析会制度,及时分析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研究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解决突出矛盾,抓住监控重点,制定监控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事故。

3.7施工企业应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

项目负责人应按建设项目的规模、施工难易程度、工期等综合情况,确定风险值,按风险值大小向企业或经企业法人委托设置的分支机构分公司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企业运用风险抵押金管理手段可以增加项目安全管理的动力。

3.8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安全监管人员素质偏低、工作地点分散和监管不力的特点,对安全监管人员实行垂直管理的机制

施工企业对经企业法人委托机构的分公司安全负责人实行委派制,经企业法人委托设置的分公司,可以对项目部全人员实行委派制。施工企业通过建立垂直管理机制,可以加强安监队伍思想素质、技术业务能力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安全管理政令畅通,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3.9建筑施工企业应组织建立专业性较强的起重机械拆装队伍

集团化的施工企业,应当以某个区域市场的分公司负责建立专业拆装队伍,有条件的区域市场的分公司也可以将起重机械拆装施工分包给具备起重机械拆装资质的单位。通过专业化的组织施工(拆装),确保实现大型机械拆装过程中安全无事故的目标。

3.10建筑施工企业应推进企业劳务用工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篇10: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化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集团年消化玉米9万吨。***味精厂年消化玉米7万吨,每年增加农民收入近2000万元;**乳业所需的饲草、饲料及鸿运米业所需的水稻等都给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好政策,得益于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鼓励与引导。特别是近年来,县委政府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清除一切束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部门在增强主体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上下功夫,认真履行监管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繁荣市场、稳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其重大作用。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而且不够畅通;二是投资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三是企业制度创新乏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悖;五是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上存在差异;六是政府部门拖欠建筑行业工程款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数额巨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壮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重视,区市县党委、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党政各部门及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识和实效。县委、政府应认真、大力宣传、贯彻好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服务观,对非公有制企业真正做到与公有制企业政治上一律平等,政策上一视同仁,服务真诚、及时、到位,努力克服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进一步优化“四个环境”。一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信息服务。要认真解决“办证难”的问题,在企业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和卫生许可证等环节上,尽量给予方便,提供快捷服务;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向企业公布产业政策、投资方向、指导方法等信息,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三是进一步转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完善相关制度,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劳务监察,协调劳动关系,做到公开透明,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尽快建立政务大厅。政务大厅的建立可以减少暗箱操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这是政府职能部门集中、依法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建立融资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建议政府成立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的机构,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还贷有保障的项目和非公有制企业给予信贷担保,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应积极支持有上市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的系列问题;积极拓宽民间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闲散资金的投向,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扩张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引导和监督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依法经营、科学经营、可持续经营。倡导诚信发展,有序竞争,严格执行政府环境保护及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规定,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要切实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合法权益;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科学决策,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企业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增加环保方面的投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党政部门要和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开辟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企业的事,党政部门也有责任,企业、部门应共同谋划加快发展的高招、良策。只要不是国家明

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党委、政府都应该鼓励、支持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

六、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些企业对引进和重用现代化管理人才认识不够,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着力实现5个转变;一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由小而全、小而散向产业化协作和公司化、集团化转变;二是在生产制度上,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三是在企业管理上,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四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五是在私营企业家和管理层素质上,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现代型转变。

篇11: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具体表在:

1、湖北白酒总产量已跃居全国第6位,有两个重点企业进入全国白酒10强。2007年,我省白酒总产量20.78万千升,位居全国第6位.,从今年的发展形势来看,位次有可能继续前移。按照销售收入排序,2007年,稻花香、枝江位列全国白酒10强,分别位于第6位和第7位。今年1——5月,稻花香上升到全国第4位,枝江位列第8位。湖北酒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2、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有4个企业的利税总额突破亿元。仅今年一季度,主要白酒企业的利税就达到了1.37亿元,同比有较大的增幅。白酒骨干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中高档产品,档次提高,价格上涨。出厂价格40元/瓶的产品销量占到了总量的20%以上。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大于销量的增长幅度。

3、鄂酒在全国的影响力得到提升。枝江、稻花香、白云边、劲酒、黄鹤楼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鄂酒在全国各地市场的销量大幅攀升;枝江、稻花香、白云边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全国白酒10强,湖北占有两席;鄂酒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白酒的平均增长幅度,位次前移。

4、鄂酒的品牌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骨干企业纷纷挖掘自己品牌的文化价值,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广泛传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5、科研实力增强,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几个骨干企业纷纷投入巨资,组建自己的技术中心,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围绕自己的核心技术深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有的已经形成了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从几次全省产品质量抽查来看,我省白酒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特色和个性更加突出,新香型的研究也有了突破。我省白酒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梯队结构合理,全国白酒专家,全国酿酒大师,全国评酒委员的总数,博士、硕士生、大学生的数量在全国是靠前的。这是我省白酒发展的人才保证。

6、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各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我省白酒企业基本实行了民营化,在全省三项竞赛活动的推动下,纷纷投入巨资广大再生产,总投入超过了10亿元。增强了我省白酒发展的后劲。从骨干企业的“十一五”规划来看,都有自己的大手笔。

7、湖北的代表性香型——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发展速度加快。从全国来看,2007年,兼香型同比增长了40.53%,高于浓香30个百分点。从我省情况来看,有6个厂家在生产浓酱兼香型白酒,产量增幅高于全国水平。我省已经成为了浓酱兼香型白酒生产大省。

8、通过调整和改造,一批企业重现发展生机。黄鹤楼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黄山头已全面恢复生产和销售,新产品已隆重上市,宣传力度较大,今年有望突破5000万元的销售收入;石花大曲发展势头强劲;关公坊后来居上。他们为湖北白酒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9、湖北白酒业呈现出非常和谐的发展局面。企业间的关系融洽,竞争有序,相互协作,顾全大局。小企业得到了大企业的支持,龙头企业承担了推动湖北酒业发展的重任。

10、我省振兴酒的举措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外省纷纷向我们取经。协会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服务质量提高,在推动技术交流,技术协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湖北酒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1、白酒总量仍然偏小,在全国有影响的核心企业不多。从总产量来看,我们只有四川的24%,山东的25%,河南的49.2%,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目前我省白酒企业还没有一家过20亿元的,在全国的份量不够,话语权太小。

2、高档产品的比例太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不多。类似于“1573”、“水井坊”、“洋河蓝色经典”的产品还没有出现。

3、科研水平、技术开发能力与先进省份比较有明显的差距。四川、江苏不仅有国家级、省级的科研单位,专门从事白酒的研究,而且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十分强大,他们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投入大,成果多,技术进步对白酒发展的贡献大。单从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来看,湖北的排位比较靠后。

4、鄂酒板块的概念没有形成,鄂酒板块的个性特色不鲜明。以川酒、黔酒、苏酒等为代表的白酒板块已是客观存在,它对推动白酒板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我们对鄂酒的研究和推广是不够的。

5、一金一银的消失以及黄鹤楼的发展滞后,使鄂酒丧失了发展的大好机遇。金奖园林青、银奖西陵特曲已退出了白酒舞台,金奖黄鹤楼没有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湖北的名优酒本来就不多,现在显得更加势单力薄。

6、白酒、露酒企业上市工作进展缓慢。应该说湖北酒业的资本经营能力是比较差的,湖北酒业的发展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虽然稳妥,但不可能超常发展。

7、企业改制后的税负明显加重。我分别走访了几个骨干企业,改制后入库税收大幅增加,有的企业入库税收由改制前的10%上升到20%。省里出台的支持白酒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度不够。

8、多数企业在省外市场的表现不佳。

三、对加快湖北酒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湖北酒业总体发展思路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减少污染,保障安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鼓励优势企业提高生产的集中度,加快名优白酒的发展,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企业。制订有利于白酒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白酒企业向“优质、安全、低消耗、可循环”的方向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白酒产品应坚持“绿色化、个性化、系列化、节约化”的发展方向。坚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促进白酒工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加大监管力度,依法维护生产经营秩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监督管理体系。合理赋税,公平竞争。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重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引导白酒企业进军全国市场,实现由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的跨越。

2、加强鄂酒板块的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要借鉴其它白酒板块的发展经验,把鄂酒的旗帜树起来。

⑴组织力量研究鄂酒板块的理论创新。

⑵提炼鄂酒板块的核心价值。

⑶研究总结鄂酒板块的个性特色。

⑷召开多个层次的研讨会,研究讨论鄂酒板块的形成和发展。

⑸制定鄂酒板块的发展战略。

⑹积极探索鄂酒板块新的组织方式。

3、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要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白酒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要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和鼓励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增加对白酒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特别是骨干企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要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制订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落实资金,培训人才。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智力资源,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共同开展白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按照“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速建设白酒创新体系,增强白酒行业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使白酒这个古老的产品焕发新的青春,增添新的活力。从而全面提升白酒行业的竞争能力。

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白酒事业的发展要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科研技术人才。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企业家队伍。要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一批白酒科研高级人才的培训基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人才。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要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吸引高层人才到企业开展科学研究。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倡导白酒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行业协会要树立一批学术带头人。全行业要为人才的茁壮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

4、继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中高档产品的比例,增强产品的盈利能力。要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成长的根基,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同,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提高产品质量,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赢得用户的信任,从而战胜竞争对手。

5、白酒企业要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说起来虚无飘渺,但它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维准则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对客观条件的反映,作为企业实践的结果,又影响企业未来的实践。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会产生独立于人、大于人的力量。一个现代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企业之所以难以长大,正是缺乏这种文化的创造和积累。

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形象和精神。企业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是靠 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的。我们企业展示在公众面前的一切,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领导风范、员工素质、企业声誉、厂容厂貌、社会责任感等等,无不渗透企业文化,而这些恰恰是企业形象的具体体现。良好的企业形象,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和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

6、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提高生产的集中度。白酒骨干企业是行业的中流砥柱,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这些骨干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市场等多方面具备了发展的优势。要扶持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控股等多种方式,在同行业内实行联合,不断提高生产的集中度,通过生产的集约化,实现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和高效益。要帮助优势企业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确立发展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配置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要在资金、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名优白酒企业进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总结和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在行业内形成争先恐后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7、加强品牌宣传,提升产品形象。湖北白酒的品牌宣传近几年有了极大的进步,在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都有湖北白酒的风采,湖北白酒露酒走向全国的步伐明显加快。协会能不能在整合资源,开通新的媒体等方面做一些尝试呢?同时白酒企业

8、抢抓机遇,迅速完成新一轮的技术改造工程,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几个骨干白酒露酒企业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技术改造,投入规模较大,一旦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湖北酒业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一定要加快建设进度,尽快投产效益。抓住白酒市场发展的大好机遇,把企业的实力做大做强。

9、积极拓展省外销售市场。鄂酒要发展,要壮大,不走出湖北不行,不成为全国品牌不行,没有市场占有率不行。所以白酒企业一定要分步走出去,既增加销售,又扩大影响。我们要把鄂的旗帜插遍全国。

10、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采取更加得力的、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支持、协助中小企业,加大加快投入,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最佳发展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企业的成长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我们有条件的企业要看准时机,加快发展。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今年恰逢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加之物价上涨,成本上升,各企业遇到了前

所未有的困难。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寻找新的突破口,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确保湖北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走在全国的前列。

11、积极寻找资本经营的突破口。我省还没有一家白酒露酒企业上市,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欠佳。要鼓励和帮助企业积极筹备上市,只有从资本市场上获取大量的资金,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

上一篇:团组织生活会系总结下一篇:云南省特岗教师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