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024-04-12

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11篇)

篇1: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谈悬念在语文课上的运用论文

悬念是一种吸引人高度注意的艺术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悬念,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悬念这一教学技能,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学生不同年级层次灵活运用。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先尝后买

即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结果或文中某个突出的片段讲给学生,让学生尝到甜头,产生穷根究底的愿望。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开课就借用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过《祖国花朵》这部影片吗?在影片中有一首很好听的插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中描绘了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吗?”几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当学生知道这歌词就是要学习的课文时,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二、一反常态

即把意外事件或一种违背常理的“怪现象”摆列到学生面前,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学《”科学怪人“》一课时,我是这样来导入课文,引出学生探究兴趣的。首先我问学生“科学怪人”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不是。)那“科学怪人”指的是谁?(开文迪许。)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开文迪许真得很“怪”吗?他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怪”表现呢?学生面对这个”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了较好的教学气氛。

三、重重迷雾

即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的发条。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先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设问:这里有几段?(两段。)讲了谁和谁?(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撒下第一重迷雾:“肉明明在乌鸦嘴里,怎么被狐狸叼走了?”学生读完第一遍课文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接着教师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狐狸用什么办法叼走肉的?”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几次对话,在朗读中让学生揭解开了迷雾。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又撒下最后一重迷雾:“乌鸦值得我们去同情吗?”让学生回应全文找答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险象横生

此法适用于教学情节比较复杂紧张的课文。例如在教学《我也是普通一兵》一课时,可抓住江上遇险、情况危急、抢险之时的情节设下悬念,让学生在朗读解疑中感受少奇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五、他山之石

有时课文本身艺术吸引力不大,如一些知识短文、说明文等,教这些课文时,就可巧借他山之石,即利用讲故事、说新闻等方式布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求知欲。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江苏省盐城这个美丽的地方。那一年,有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带着一颗热情的心来到了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那儿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她朝夕与丹顶鹤为伴,悉心照料那被人所喜爱的丹顶鹤。可是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有一天,有一只丹顶鹤因受伤而落水了,这位勇敢的女大学生为了救这只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心的真实故事啊!可是这位女大学生为何如此拼命相救丹顶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纷纷讨论起来,他们非常想知道丹顶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女大学生为何舍命相救呢?利用这个悬念,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稀禽类,也初步树立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六、逆水行舟

即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触发学生探讨的兴趣。有位教师教《愚公移山》时,故意问:愚公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移山,何苦呢?搬家不是更省事吗?他这样做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问题一出教室像开了锅,最后那位老师引导学生统一了认识:愚公并不愚,而是大智若愚。

七、余音饶梁

即在一篇课文结束时留下悬念,像钟一样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留下不绝于脑的思索。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学生讨论归纳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主题后,教师布下一疑:“如果这个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的前途又将会怎样呢?”课文虽已结束,但这个悬念却在学生头脑中萦绕不息。课后,学生展开了对比联想,懂得了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的道理。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总而言之,悬念是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技能。平淡容易使思维懒惰,消磨一个人的锐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悬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激起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延伸,认识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篇2: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互文”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格,在古代诗文中广泛地运用着,尤其是诗词和文学性较强的散文更为突出。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之规定,教材中,前者古诗文占30%,后者占40%,然而中学语文大纲对古代诗文中“互文”的运用没有作明确的要求,教材的编写对课文中的“互文”或未作注释,或注释不详,甚至有误。教师在教学时,对古诗文中的“互文”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或轻描谈写、一掠而过,导致学生对“互文”的特点及其规律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这不但影响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且还产生了误解。为了准确地注解有关互文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力,笔者拟就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为例,谈谈“互文”的特征和运用。

一、“互文”及其基本格式

什么是“互文”?所谓的“互文”是指在古代诗文中,古人为了避免词语的单调和呆板,增强语势,常故意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句子的两个地方而相互成文的修辞形式。

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对此所下的定义是:“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倪宝元先生在其《大学修辞》中对互文作了这样的说明:“‘互参成文’,即在表达上下文中各省去一部分有关词语,互相包含,互为补充,在理解时上下文有关词语可以互换,以补充省去词语的.含义;‘合而见义’即前后相关的词语和各自省略的词语要联合起来理解,有关词语可以彼此相加,方能综合诗文的完整意思。”从以上两先生对互文特点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出其句子前后词语表达的意思比较隐含,又彼此渗透、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因此,我们在理解诗文意思时,要联系上下句,注意其相互拼合补充之处,才能使句子表达的思想完整。

郭锡良和倪宝元两位先生对互文特征的概括用语虽有所不同,但都从内涵上揭示了互文存在的两种基本格式,即“同义互文”和“互补互文”。

以下就两者的特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1.同义互文

所谓的“同义互文”是指上下文句(或同一文句中的对应词语)对举成文,其文字不同,但其意义相同或相近,它们之间相互参照、相互训释。如:

(1)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李斯《谏逐客书》)。“充”和“实”都是“盈满”的意思,两者相互训释。

(2)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竭”与“尽”字不同而义相同,都是“竭尽”、“用尽”之意。 从以上例子可见,运用“同义互文”这种修辞方式能避免用字遣词的重复,使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而不板滞。

2.互补互文

所谓“互补互文”是指上下文句(或同一文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相互贯穿、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并常构成对偶形式,联缀而成完整的一体。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此句上下句相互补充,应译为:“(坟墓的)东西左右种植松、柏和梧桐。”而不能割开误译为:“(坟墓的)东边西边种着松柏,左边右边种着梧桐。”

二、互文的运用

从内涵分析,我们知道“同义互文”和“互补互文”是互文两种最基本的格式。然而,互文在古诗文中的出现是多姿多彩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互文现象,准确地注解互文的内容,我们从外延上将中学语文古诗文里的互文进行归纳得出,它常常以单句(独句)、双句(对句)、多句(排比)的形式出现,以下略举数例加以简单阐述。

1.单句互文

也叫独句互文,这类互文一般包含着两个结构,理解时要把句子结构中相关的内容调整后再译。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应理解为:“秦时汉时明月关”,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2.双句互文

也叫对句互文,理解时要照应前后两句,把相关的内容调整搭配理解后再翻译。如: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此句为互补互文,应理解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即“枝枝叶叶互相覆盖,互相交错”。

3.排比互文

也叫多句互文,指三句以上的互文,理解时要整体照应,不能只单顾其中一句。如: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而“宇内”、“四海”、“八荒”都是指天下,此句是同义互文,意思是“(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通过对以上中学教材中例子的简析,可以看出互文在古代诗文中是常用的重要的修辞方法,运用它可以使语句简洁凝练,语意含蓄丰富,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我们在阅读或教学中,把握了互文的特征及存在的形式,即将一个意思分在几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两个结构中,在理解时注意其前后照应、相互交错、相互补充,就能准确地体会诗文的凝练含蓄和错落有致之美,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篇3: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种悬念设置

1. 巧设妙门, 引爆激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开端的新课导入环节是每节课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例如在教七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时, 针对很多学生非常喜欢篮球明星姚明的现象, 设计问题情境。先出示姚明的资料:身高226cm, 体重125kg, 臂展221cm, 腿长141cm。然后提问:有人说姚明的步子大, 一步能走3米, 你信吗?说明理由。问题一出来, 马上吸引了学生。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由腿长和步幅的关系引入三角型概念。学生带着一种疑问和冲动, 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三角形及三边关系的学习中。

2. 以疑启思设悬念。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 大疑则大悟, 小疑则小悟, 无疑则不悟。教七年级数学《同底幂的乘法》时, 出计算题: (1) 102×102; (2) 102×103。学生计算出结果后, 老师设疑:102×102=104可以有几种解法?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出现了两种解答:102×102=102+2, 102×102=102×2。但通过观察式子102×103=105, 而否定了后一种。这个设计从掌握乘方和乘法知识出发, 合理启发引导, 使学生正常的思维产生了认知冲突, 形成同底幂相乘的初步感性认识, 走进了最近发展区, 为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从而总结出同底幂相乘法则。

3. 单刀直入设悬念。

课堂上预设过多, 则出现生成不够的问题, 问题过多、过浅, 容易导致课堂形成满堂问的局面。如在教学“弦、弧、圆心角之间的关系”时, 就直入主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圆相关的一些概念, 这一节我们学习弦、弧、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圆存在有旋转不变性, 那么由此性质引导出弦、弧、圆心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性质?学生探究、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渐入课堂佳境。

4. 制造错误引悬念。

5. 层层递进设悬念。

例如在进行几何问题解决时, 由于这类问题比较抽象, 学习起来容易乏味或不易听懂, 教学中一步一步设置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寻求所需条件和理论依据。课堂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消除了课堂的疲倦, 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几何常用的分析方法,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结尾布白留悬念。

在每节课结束时, 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 为下节课涂上“神秘”的色彩, 使学生产生一种自然的向往感, 激励学生积极地寻求新知识和新方法。这种新旧的过渡可收到“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达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 使得课课相连, 承上启下。

二、悬念设置把握好以下原则

1. 知识性原则。

所设置的悬念应当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与教材内容相适应,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调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 创设悬念, 使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还可渗透到其他学科, 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 可以衬映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适应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水准的阶段性, 深挖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教材, 精心设置导入问题, 所设悬念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反映出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做到发展数学“优生”特长, 调动“学困生”兴趣, 使全体学生得以进步和发展。

3. 趣味性原则。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联系密切的故事片断或生活中的趣事设置问题, 收到寓教于乐之效, 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进入教学活动, 会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越来越喜欢。

4. 应用性原则。

数学的发展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 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 并有信心获得数学的能力。在悬念设置时, 应遵循应用性原则,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发现世界周围的数学, 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从而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道理,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总之, 设置悬念比一般的提问更具有艺术魅力,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收集典型的数学问题, 并将其运用到数学课堂中;经常寻找一些能吸引学生注意的、直观生动的、能使学生感兴趣的、能够验所学数学知识的问题, 将这些问题设置成悬念, 引入课堂, 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数学课堂中设置悬念, 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还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 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 优化课堂效果。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设计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 巧妙设问题悬念, 更能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同时把握好创设悬念的原则, 使教学更有效。

篇4: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悬念 辅助教学 技巧

悬念是在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中,作者为了激活读者或观众“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表现技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艺术手段,可有效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悬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创设了悬念后,学生就会对悬念问题产生兴趣,并渴望得到一个合理解释,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悬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创设了悬念后,学生会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主动地去探索,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能主动学习。

3.悬念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当老师创设了悬念后,不论是老师通过推理去解释悬念,还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获得悬念的解释,学生都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二、悬念创设的原则

1.适用、适度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悬念应遵守适用、适度的原则。适用是指教师创设的悬念应与教学内容相关。适度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教师创设悬念的频率要适当,不能过于频繁;二是指教师创设的悬念,在解释时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就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失去创设悬念的作用。

2.适时、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悬念还要遵守适时、有趣的原则。适时是指教师创设悬念要与当时的教学情景一致。有趣是指教师创设的悬念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例如某老师在上等比数列课时,导入采用国际象棋的一个传说。传说国际象棋的发明人是古代印度的大臣西萨·班·达依尔。舍罕王为了表彰大臣达依尔的功绩,准备对他进行奖赏,达依尔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照后一格子内的麦粒数是前一格子内的麦粒数的2倍的规律,放满棋盘的64个格子,并把这些麦粒赏给您的仆人”。国王觉得并不难,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这传说讲完后,老师创设了一个悬念: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这个悬念的解释就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三、悬念创设的艺术

1.课始创设悬念——抛砖引玉

悬念导入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以悬念提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通过“一条余弦定理夺走了十四条生命”的通信报道产生数学悬念:在某刊物上曾有这样一篇报道:在某前线,有一个班守卫着一个山头,当敌人的两个炮兵营扑向这个山头时只要求班长把敌人的位置报告给指挥部,敌人就会全部被消灭,然而焦急的指挥部只听见报话机里说“就在那个地方,就在那个地方”。指挥员火了:“把敌人的位置报告过来!”好半天数字报告过来了,指挥员进行复算,吓了一跳,要是按这个数字按下电键开炮击中的正是自己的兄弟部队,后果不堪设想。眼看敌人就要上来了,而这个班十四名战士竟全被余弦定理卡住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睁睁看着敌人竖起了炮口……一条余弦定理夺走了十四条生命!可悲啊,山上多了十四座不该出现的坟墓。像上述通过具体事件创设悬念,既提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中创设悬念——承前启后

在课中适当创设悬念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一些神秘色彩,以吸引学生,使学生增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和差角公式后,老师一般会举例说明公式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某老师举例为:已知a、b、x、y∈R,a2+b2=1,x2+y2=1,求证:|ax+by|≤1。笔者作了一番说明并创设了一个悬念:今天我们要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证明它,如何证明?这个悬念的设置把代数与三角函数有机地联系起来。当学生在笔者引导下完成了证明后,笔者还继续给出悬念:这道题还可用哪些方法去证明?这个悬念的设置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课后能继续探究。

3.课尾创设悬念——余音绕梁

说书时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能吊起听众的胃口。在课尾创设悬念,同样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例如在上完三角函数倍角公式后,可创设悬念:在cos2α=1-2sin2α=2cos2α-1中,令α=θ/2,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课尾创设类似这样的悬念,能促使学生预习课文,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悬念解释的艺术

1.悬念创设后要留白让学生思考

所谓留白是指老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自动脑思考的时间,创设悬念后要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思考。像利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布计数原理解决概率问题的题目都不难,教师可以留时间让学生思考,若老师一面创设悬念一面给出答案,学生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还未形成就有了结果,这样会失去创设悬念的意义,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

2.悬念创设后要引导学生思考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有些悬念创设后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会很难独自解释。例如上述已知a、b、x、y∈R,a2+b2=1,x2+y2=1,求证:|ax+by|≤1。如何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证明它?面对这样的悬念,要学生用三角函数知识解释,学生很难把代数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比较sin2α+cos2α=1与a2+b2=1,sin2β+cos2β=1与x2+y2=1,使学生明白sin2α与a2、cos2α与b2等同,sin2β与x2、cos2β与y2等同,于是可设a2=sin2α,b2=cos2α,x2=sin2β,y2=cos2β,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个假设代入ax+by,通过推理使学生得出这就是余弦函数差角公式。

3.悬念解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悬念创设后,要让学生去探索去解释,老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启发与提示,这样学生在解释悬念后才会产生获得成功快乐,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难,难在学生不愿学、不想学。因此想办法让学生愿学、想学是关键。釆用创设悬念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尝试。

参考文献:

[1]赵文莲.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结尾初探[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08(6).

[2]林婷.课堂精彩源于有效生成[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0(5).

[3]廖普成.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零陵学院学报,1980.

篇5: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德育内涵非常广泛,涵盖学生劳动、品格、爱心、自立、理想、人格、集体、人生观、世界观、社会公德等多项内容,涉及家庭、学校、社区各个领域,不能不说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以一切学生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发挥各个层次的功能。因此,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重点,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

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是:

1.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3.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4.集体主义、纪律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5.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6.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意志品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勇敢坚毅,吃苦耐劳,自尊自强。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球类、游戏、拔河等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校园集体舞是美育和体育的相互B透,但不像竞技体育那样激烈,既可以建立学生友谊、锻炼身体,又能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确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一个人的陋习有时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相反,好的习惯则会为人生增色。正如严谨务实的习惯能使人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待人真诚的习惯能使人多几个真正的朋友和一份心灵的宁静,待事豁达的习惯能使人乐观向上……,同时,正是一些生活细微之处的习惯展示着一个人的素质。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活动。通过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等礼貌用语告别陋习。告别陋习是自尊、自爱的表现,更是对他人、对集体的尊重和爱护。

五、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六、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例如:比赛时有同学认为裁判不公当场退出比赛,马上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要求学生要尊重裁判、服从裁判,以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健康成长。

七、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则,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统一的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重要的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八、以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学校举行的诸如运动会、篮球对抗赛中,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凝聚力,把他们团结合作、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在赛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应教育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的精神不要只停留在赛场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应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点怨恨,让我们的班级、校园更加和谐。

总之,体育学科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强身健体。体育老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发掘,从体育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要寓德育于正常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上体育课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镜流.李树珍.心理学导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篇6: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1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点,创新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的整合,不可避免地涉及地理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秉承素质教育理念,传统的灌输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服务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图片、音影、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然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因此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一些地理过程进行模拟,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这些载体,极大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网络资源,实现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极大的助力,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询相关资料,借鉴一些学术成果,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当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交互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在这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根据各种方式的交流功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借鉴、合作。

2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新课改的理念上入手,没有课程整合的意识,这就导致在地理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但是整合质量不高,甚至很多教师仅仅把多媒体当成一个演示平台和工具,多媒体就是一块电子黑板,这显然与课程整合要求背道而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打造成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载体,打造成合作探究的工具。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包含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也包含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自主获取。这样在自主学习之后,学生进入相互交流、质疑、合作、探究的环节,各个学习小组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评选出最佳探究小组和探究结论。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起着一个协调、引导、参与探究、共同总结的作用。如在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具特色的民居景观,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民居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读教材,网络资料查询,并进行信息加工,形成小组探究结论。然后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展示,并进行交流、比较、讨论,取长补短,总结出民居和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科学和完备的结论,从而实现意义建构。当然,可能还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索发现,或者学生在课下利用课堂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3围绕教材知识进行资料积累,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地理教学,不仅是在教学模式上有变革突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上也应该适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和现实资料的补充,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料库,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资源积累上可以建立专题的资料库。比如学习“黄河的治理”,建立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库,有黄河的各种图片、河水的统计资料、黄河决口的视频、黄河历史变迁的记载。另外还要通过拓展练习,探索自己家乡的河流,通过自己的拍摄、记录、查询等形成家乡河流的资料。很多学生能够结合黄河的历史变化,探索到家乡河流的变化,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进而提出科学措施,探讨家乡河流的治理。可以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资料库,不仅对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形成极大的补充,让教学更直观形象,而且对于教师制作教学课件起到极为便利的作用。当然除了网络资源外,师生结合教材,联系乡土,将拍摄的图片、搜集的材料上传到相关课堂的资料库中,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锻炼。

4联系各科兼容并蓄,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整合效果的最优化

篇7: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1.1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为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计算机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实现这些目的关键还是要有整合的环境。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及时了解国内、国外的风云变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定教育信念。特别是教育的专题报道,让我们及时的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动态和教育的政策与法规,这样便于自己及时调整教育行为,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2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本作为引导学生阅读其它书籍、积累更多知识的引子,完全可以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内化功效。如我在教学《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一文时,让学生课前找到相关资料,“红色的大街”等文革信息,了解梁小兵、舒婷等为代表“朦胧派”诗风特点,了解作者在文革时期思想受到禁锢的故事,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有的学生通过教师的链接在网上搜索,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查询,有的请教家长。同时利用图文、布局、色彩,《二泉映月》配乐等手段,让诗歌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真正进入学生头脑中。联系课文,笔者设计了比较阅读这一环节,通过互联网下载了《狱中题壁》这是诗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制成幻灯片充实与课件内,课上展示作品内容,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并通过填充表格的方式与课文从五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写作时间,刻画对象,命运结局,情感倾向,主题)。归纳整理学生讨论的结果,明确了诗人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以及控诉了的苦难。构建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多元感悟,主动投情,既了解了诗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鲜活知识。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创新阶段,把各种有效资源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开放教学内容,对课程、教材、学习方式、互动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构建新的学习环境。既是教师业务提高和自我反思的理论源泉,又是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学习范本。教师还可以反复学习提炼这些资源,用扬弃的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节约了教育经费,又学到了丰富的业务知识。

2.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备课

现在广大农村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的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教育平台上的“教学参考”资源,能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还能帮助教师走出教学的陈旧圈子,大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教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同时,平台上还有课文背景、作者情况等丰富的辅助资料,减少了教师在备课中繁琐的资料查找过程。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比其它资料快捷、方便、直观,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所以它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它是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首选。

3.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资料、课件资源辅助教学

随着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广大农村中学大多是经济版的教材,而经济版教材一般以黑白的方式来代替丰富、精美的语文课文主题图,使得原本绚丽多彩、雄伟壮观的图画变得“雾蒙蒙”无立体感的“死”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将空洞的文字叙述变为精彩的动画展示,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倍感亲切,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更使我们的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以先用动画形式展示一些想象中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后,再动笔写一写,这时学生就不会感觉无从下笔了。

4.运用远教的其它资源组织语文学科活动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空间、时间以及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进行了重新认识后,明确提出了四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的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练兵场。“校园之声广播”、“春之声读书报告会”、“青春的旋律文艺晚会”、书画展览、演讲比赛、新年贺词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等,每一项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到总结的过程,都渗透着语文学习的丰富的内涵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学习了描写风景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去网上观察、描写本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学习了记叙英雄模范或伟人传记后,可以让学生浏览最具时代气息的先进人物,用手中的笔为他们树碑立传;学习记叙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文章后,让学生访问风俗人情、方言俚语、传统文化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处处留心皆学问。常说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网络更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比如: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背影》时,模仿他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设计,在“名师”的引导下,按他们的环节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大胆进行革新,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结合校本实际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运用语言文字,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运用资源打破作文教学 “以本为本”的方式,直接利用资源中的场景,学生在情景中实践运用理解知识。比如,在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以先用动画形式展示一些想象中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后,再动笔写一写,这时学生就不会感觉无从下笔了。这些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更使我们的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

5.共享“同步课堂”,师生共同反思、发展

“同步课堂”与我们的教学同步进行,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加强师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自己定时收看,学习优秀教师们的授课艺术、育人理念,了解新课堂发展的动态,掌握教法、学法转变的方式和实现这一转变的具体做法。每看一节课都对其进行认真的评课,结合自己的课堂情况进行再反思,重建后运用于课堂教学,再反思、再运用的方法循环进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让学生享受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与远程伙伴们一起操作、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配合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和点评,完成语文课文的学习,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

总之,远程教育好像清风活水,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异彩纷呈。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东西部教育的差距,远程教育的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朋友。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远教资源上的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尽量让资源直接服务于学生。但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资源,成为资源的搬运公司,而应该根据实际对资源进行重新建构。让远程资源、校本资源、人力资源三者整合为一体,成为最优的课堂资源。我想只要我们适时、适当、科学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一定能提高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篇8: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通过对报纸发行市场的调查, 人们发现, 五步十秒之内, 吸引人眼球的, 是突出的一行大标题和一张中心图, 把目光留住三五分钟的, 靠的主要是标题, 读报的人花上半小时以上, 他可能看了一篇或几篇他感兴趣的文章。从办报人的角度看, 当然希望读者阅读所有的报道、文章, 但客观事实是办报有专攻、阅读有选择。这就对新闻的加工制作提出了挑战, 标题竞争由此而生。悬念式新闻标题是指将新闻中最引人的内容, 先在标题中来个提示或暗示, 在读者心中悬下疑团, 诱发读者的好奇心, 跟着你的思路走下去的制题方式。

陈述式。这类标题使用陈述句, 如2004年全国大专辩论会首场复赛精彩不断, 正反双方热辩“合作与竞争”, 《中国青年报》对其报道的标题为《最佳辩手赛后落下泪》, 既然已经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 泪又为何而落呢?这不就是一个悬念吗?这个悬念怎能不吸引人入文呢?又如在报道缉捕公安部A级逃犯马加爵时, 有媒体为便于动员公众参与侦破, 一条新闻标题做成《看清“马脑壳”莫让他跑脱》。看题之后, 人们自然会关心“马脑壳”是什么样, 想知道吗?请看下文。这类标题其实是抓住热点事件中的核心事件来吸引人们阅读。

疑问式。在对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报道中, 《经济日报》一则新闻标题为《谁是“最”紧张的观众?》如果只看标题, 谁会想到它竟是一篇经济报道。然而这却是一篇主标设悬, “谜底”深藏文中的经济新闻。它好就好在设悬巧妙, 角度新颖。报道产品质量的经济新闻很难引人入胜, 这篇新闻却独树一帜, 记者把这一难使人感兴趣的新闻放在扣人心弦的体操大赛中去写, 通过对特殊身份的观众——天津青合体育用品厂厂长刘小明在体操大赛中的活动、表情的描述, 以及外国运动员的赞誉, 集中反映了该厂生产的全套体操器械终于经受住了质量的严峻考验, 并当场就有外国朋友要与他们订货的事。再如北京一家报纸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做了这样一条标题《这样的大学生谁敢聘用?》, 说的是天津一名20岁的大学生跟父亲到一家公司应聘后与父亲走散了, 这名大学生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家。最后求助巡警联系家长后, 才由父亲接回家。看标题的时候人们会想:哪样的大学生?为什么不敢用?然后会深入报道中求解, 这种疑问悬念恰到好处。

二、在新闻导语或开头设置悬念

导语是吸引和指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媒介, 有“导读之语”的意义。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 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多为消息, 通讯则是在开头设置悬念。

提问设置悬念。这是新闻导语悬念设置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疑问提得好, 能把读者引入“问题情境”, 激发好奇心, 从而调动阅读新闻的积极性。

矛盾设置悬念。悬念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概括。在新闻作品中设置矛盾, 必然引起心灵上的冲突, 给读者带来悬念。一些社会现象看起来似乎矛盾, 令人难以置信, 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 正是作者要营造悬念吸引人的地方。

利用修辞制造悬念。有时运用巧合、夸张、冲突、误会、谐音等修辞手段设置悬念, 跌宕有“戏”, 同样引人入胜。《楚天都市报》2004年9月9日新闻《校牌带来意外烦恼——女孩分到“438”》, 就是利用修辞来制造悬念的:“工号、警号……以号码作为人的代称, 本是常见之事, 武昌的一名女初中生, 却为此苦恼不已——她的校牌编号是‘438’”。读了这个导语, 读者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待看完新闻后才明白:原来这条新闻是在用谐音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在港台片中, 经常出现针对女性的粗话“死三八”, 这条新闻在写作中就是利用“438”的谐音,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把新闻看下去的。

运用反常设置悬念。写新闻时要把悬念“悬”在反常的事情之中。文以反常为趣, 我们在运用悬念的技术技巧时, 也要巧于进行反常的艺术处理, 把那些违反常规常理的表面现象, 放在前面, 悬在明处, 而将其符合逻辑的本质隐于其后。

运用画面切入的方式构成悬念。这种方法就是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个断面切入, 或是一个特写镜头, 或是一个场面, 运用描写的方法, 勾勒出一幅速写的画面, 而将悬念寄寓在画面之中。例如第17届通讯三等奖作品《申纪兰的市场观》一稿, 在开头这样运用画面切入构成悬念:鸡叫过三遍, 申纪兰就起床了。她穿上藏青西服, 裹上那条嫣紫色转帖, 像往常一样, 用一把锁虚挂在家门上——这是向找她的人传递一种信息:她出门了。

利用倒叙设置悬念。利用倒叙设置悬念就是在制作导语时打破正常秩序, 或是先“果”后“因”, 或中间切入, 把某个紧要关头提到前面, 以此形成悬念。尔后再缓缓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三、在新闻的文中或结尾设置悬念

在文中设置悬念, 是通讯、特写等报道体裁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这方面写作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讯第一部分写北京王府井北口的国营特种药品商店, 突然接到山西平陆县委的长途电话, 说那里有61名民工发生食中毒, 急需1000支“二硫基丙醇”, 越快越好, 全店职工闻讯动员起来准备药品。由于六十一个民工的生命危在旦夕, 非空运不可, 但是又怎么空运呢?第二部分把上面正在发展中的悬念, 突然搁置起来, 插进山西平陆县委和县医院、公社医院抢救六十一名民工的情景以及这些民工之中毒的经过。医生们在会诊后断定非特效用药“二硫基丙醇”不可, 可是当地医院没有这种药, 向附近的县城和地区联系也没有找到, 该怎么办呢?这又出现一个悬念。第三部分写卫生部接到平陆县打来的求援电话, 这个部的药政管理局一面通知特种药品商店备好药, 一面找民航局支援送药。不巧, 当天民航没有航班, 空军得到这个信息后立即决定连夜空运这批药品向平陆县空投。下面几个部分又叙述空军某部和平陆县联系空投药品的经过以及药品准时送到当地医院, 马上挽救了六十一名民工生命的情景。这篇通讯在描述抢救中毒民工的过程中, 穿插一个又一个悬念, 然后又交叉或跳跃式的“释念”, 形成“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紧张气氛, 生动地反映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

摘要:悬念在当前纸媒体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形式和方法为在新闻标题中设置悬念、在新闻导语或开头中设置悬念、在文中或结尾设置悬念、题材本身为悬念式报道。

篇9:悬念意识在电视节目策划中的运用

关键词:悬念意识;电视节目策划;运用

目前,电视节目策划工作人员常常运用在电视节目中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悬念的设置能够提高观众对节目的关注程度,并且有助于制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提高电视节目的影响力。

一、悬念意识的概述

(一)悬念

在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设计悬念的表现手法,悬念的概念是多种多样。通常来说,人们常常所说的悬念指的是艺术家设计的,由许多已经知晓的事物来引发出一些未知的情境。悬念是在事物发展的重要步骤中有意识的制造一些唤起兴趣的未知细节,并且把详细情况留在后半部分叙述的一种表现手法。悬念也可以称为是人体的感觉,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也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之中。悬念就是在多种环境影响下,人们在感觉的过程中形成了探索的欲望。电视节目中的悬念指的是通过预告等方式来唤起观众的收看欲望。

(二)悬念的作用

设置悬念是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电视节目策划中设置悬念可以牢牢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并且这一途径在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显得十分的重要。通过建立悬念不但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看欲望,让他们成为电视节目的忠实观众,从而促进收视率的提高,还有助于打造出优秀的电视节目,并且促进了相关品牌的营销,使得电视媒体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目前,新媒体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以其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模式以及快捷的参与性等,使得电视节目受到了较大的威胁,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思维是电视节目生存的灵魂。在目前流行电视剧以及娱乐节目的时代,所有的电视台工作人员都在努力让自己的电视节目变得新颖、有创意,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电视频道,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球。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想要不断创新出同时具备社会效益与经济利润的电视节目是十分具有难度的。具有新颖性的电视在某家电视台播放后,通常都会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收视率攀升,这就导致了其他电视节目的效仿,许多电视节目都是在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观众对收看节目的欲望急剧下降[1]。在电视节目的创新方面,题材与形式等内容容易被模仿,然而怎么样依据自己节目的内容有效地在节目中设置悬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设置悬念成为了创新电视节目的重要策略。例如,中央卫视科学频道播放的《探索发现》等节目,都是收视率高、社会效益良好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就融入了悬念的设置。在节目的开头部分用疑问的方式抛出了悬念,随着节目的展开有规律地给出相关信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悬念作出判断,在悬念好像即将要揭开蒙面纱的时候却有发现判断错误,从而又形成了新的悬念。通过这样不断给出新悬念,使得观众的收看欲望一直处于巅峰状态,一直到节目的最后。这样的方式看起来只是一个模式,然而随着节目内容的变化,同一模式下设置的悬念却不一样,这样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二、悬念意识在电视节目策划中的运用

(一)在节目包装宣传中应用悬念

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过程中最先注意的就是电视节目的包装内容。包装内容有节目的名称、片头、片花以及有关的内容宣传。在节目开播之前,电视台已经制作出了相关的宣传活动,宣传中会把节目名称等内容轰炸式的告知观众。这样的做法使得在任何时间段选台观众都可以了解到节目的大致信息,从而使其有了进一步想要继续收看节目的欲望。节目正式开播前通常还会制作与节目嘉宾有关的广告以及有关的花絮,通常会在播放重要情节的时候播放观众比较感兴趣的嘉宾画面,播放一两句重要的话语,这样就为观众展现了具有悬念的预告。对嘉宾和节目内容充满了兴趣了观众,就会在节目开播的第一时间守在电视机前。这样的悬念设置是有效的,可以不断唤起观众收看的积极性,也是为本频道的电视节目营销推广开展了新的道路。通过节目包装可以看出悬念运用于画面以及配音剪切的过程中。第一步是截取不同片段的画面,运用画面的不连续性来引导观众去想象与补充并增强其收看欲望来实现画面的完整[2]。第二步,应当在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文字与描述上来播放相关的画面,通过有关的技术来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此外,在配音的过程中应当运用符合内在特征的音乐,这样才能够唤起观众观看的兴趣。

(二)在节目叙事编辑中应用悬念

电视节目内容的完整性主要是依靠节目在描述方面的策划来实现的。不一样的电视节目由于其要求的不同而需要设置不同的悬念。例如,对于新闻类节目来说,不应当展开夸大虚构与过分加工的方式,只需要把悬念融入到对新闻报道的事件描述过程中,建立起完整的叙事程序即可。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描述时的语言风格来提供节目的质量。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关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使得融入悬念意识有了新的进展,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节目往往都是将某个事件改编成为几段章节,把新闻变为故事。对于调查性新闻节目来说,节目形式与上述所描述的形式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新闻节目中应当重点展现事件的突发性,进一步激发已有矛盾,从而使得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明确时间的内容。随着叙事的推进,节目通常通过制造各种冲突来增强悬念,使得观众产生质疑,从而保持收看的欲望。

(三)不同类型电视节目悬念意识的运用

1.综艺类电视节目悬念意识的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节目的形式、环节、邀请著名的嘉宾以及热烈的现场气氛等等。当前,许多平民化的选秀类节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此类节目竞争非常激烈。比如,在以前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快乐男声》节目中,现场PK环节需要与观众进行互动来觉得选手是否能够晋级时,策划工作人员的悬念意识也获得了充分的体现。每当进入倒数阶段,这漫长了几秒钟让所有人把目光集聚在一起,期望着自己喜爱的选手能够晋级[3]。然而如此的悬念设置,已经在许多节目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2.纪实类节目。纪实类节目必须播放的是记录真实的实践,通过有关事件来展开说教。一切悬念的设置应当适当合理,应当针对事件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信息来设置悬念。例如,中央卫视1套中的《今日说法》是最具特色的纪实类节目,其悬念的设置通常是选择案件的受害者,案件的经过、与受害者有关的人员、破案的方式等多方面来实现。纪实类的电视节目描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实践,悬念应当利用事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点来建立,应当做到真实可信,不能够故弄玄虚。例如,众所周知的《走进科学》节目,它是利用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现象以及人们对现象的认识等来建立悬念的。这些都是真正发生了的事件,节目只是依据当时的情景进行描述。

三、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电视媒体应当在电视节目中悬念设置方面做足功夫,从而牢牢吸引观众的研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设置悬念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观众的收看心理,以观众的喜好为中心,唤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从而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李晓岑.浅析电视节目策划中的悬念设置[J].新闻研究导刊,2013,(06),79-80

[2]曹正文.电视节目中悬念设置的要点[J].新闻与写作,2013,(05),47-49

篇10: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1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

1.1 朴实、稚拙的特点

贵州民间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质朴,由于地理特点和环境的限制,贵州民间创作的工艺品大多受到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限制而显得很粗糙,甚至感觉稚拙。然而,粗糙的外表中却透着质朴的贵州人民的特点。

1.2 充满想象和夸张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民间艺人的想象中,糅杂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品。例如,刺绣、挑花、剪纸等艺术,他们可以把石榴、鱼儿、桃花等各种物品放在同一个空间中,还能叫出很美的名字,或者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其表现手法也极其夸张。

1.3 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篇11: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英语组 赵靓

浅谈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雁一中 英语组 赵靓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即要“授之以渔”。

一、运用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所以改变这种现状成为了当前英语课改的重点。而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班策略,不仅可以改进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现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

了解学习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了解,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渗透学习策略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择策略必须遵循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具体性与一般性相结合、有效性与可教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加强反思和监控;第三,注重交流与相互学习;第四,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同时在教学中要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

三、英语学科中常用的学习策略

(一) 基础知识的学习策略

1、语音学习策略。国际音标非常抽象,记忆有难度,若按歌诀形式记忆就容易多了:“国际音标48,元音单双20整,辅音清浊28;单元音分前中后,双元音集中又合口;辅音六爆破十摩擦,还有一舌二半三鼻音。”

2、词汇记忆策略。A.“五到”记忆策略,即心到、眼到、耳到、中到、手到。B.重复记忆策略。C.读音记忆策略。根据单词的读音和字母组合发音来记忆单词,既快,效果又好。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方法。D.“字形”记忆策略。英语与汉字一样也有许多“集形字”,如bed:“bed”很像一架床,这样就把字形、字音、字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易忘记。再如news:来自于东西南北的信息就是“新闻”(news: n---north; e---east; w---west; s---south)。E. 情景记忆策略。如information(在格子里的东西就是信息)。F. 图表记忆策略。运用图表的方式来记忆词汇,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直观、简明的印象,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二) 语法记忆策略

1. 歌诀记忆策略即将所记的内容编成概括性强、琅琅上口的歌诀。如1)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省“to”的动词可编成歌诀:省“to”动词很重要,“注意”、“观察”不可少;“三看”、“二听”、“一感觉”,还有“三让”要记牢(注意--notice;观察--observe;三“看”--see, watch, look at)。2)学a和an:a 和an很想像,两者用法不一样;辅音单数a提前,元音单数an优先;代在名词来相伴,a 和an看不见。3)序数词:一、二、三特殊记,遇九时去掉e;五和十二记仔细,f来把ve替;ty换成tie,后面再加th;几十几变个位就可以。

2. 联想记忆法,即根据内容编出“生动鲜明,新颖独特,离奇可笑,违背逻辑”的话语。如:1)hang。由于意思的不同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悬挂”hung hung;“绞刑”hanged hanged,可以编成“悬挂”无规则,“绞刑”有规则这样的顺口溜。2)lie。“撒谎”,人人一生中都要撒谎,普遍规律:lied/lied;“躺”,不同人躺的姿势不同,极不“规则”:lay/lain。3)主谓一致的就近原则:not only…but also…,there be,or/either…or…,nor/neither…nor…连接并列主语时可以编成“不仅有or,而且有nor”。4)主谓一致“就远原则”:except/but/besides/together with/along with;as well as/including;like/such as连接主语时可以编成“除了with,另外包括like”。

(三) 听力策略

1、放松情绪,集中精力。

2、组合响亮词策略。在听的时候并非每个词都需听得很清晰,尽量“捕捉”读得最响亮的词,然后组合这些词再加以推测,便可基本了解录音的大概内容。

3、全听、选听、精听策略。

4、语篇理解的“五步”、“五边”及五个“W”策略。

1)“五步”策略:第一步:听前快速浏览各小题选项,推测各小题需要选听的信息;第二步:组合各小题信息,猜测题文大概意思;第三步:预测各小题可选答案;第四步:仔细听,修正预测;第五步:回忆所听内容,做出最后选择。

2)“五边”策略:边听、边理解、边记录、边推测、边抉择。

3)“五个W”:在听短文时,必须注意短文中有关 who(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件),why(原因)的信息。

(四) 口语训练策略

1、大胆开口,克服害羞心理。

2、多说多练。

3、开设口语角和口语课。

4、“cluster”策略。

(五) 阅读策略

1、扫描式粗略阅读。

2、跳读:寻找特定的数字、符号、日期、事由和特定的个人信息。

3、精读: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反复阅读,仔细推敲。

(六) 写作策略

1、利用课文进行写作训练策略。

2、书面表达写作策略:判断体裁,注意格式;整理要点,拟成提纲;准确灵活,逐点译出;围绕动词,扩点成句;遵循逻辑,连句成篇。

上一篇:板厂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下一篇:关于迎新年的2021春节对联_2021牛年春节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