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的英语教学

2024-04-16

有生命的英语教学(共8篇)

篇1:有生命的英语教学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

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关资料。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今天,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篇2:有生命的英语教学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问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是“活的”。这是他们以往对有生命物体的认识积累。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探求学生对有生命的的已有认知,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到某一具体环境中去寻找他们认为有生命的物体,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寻找过程中,“有生命的物体”成为任务驱动,这种认知上“是与不是”的冲突会有利于后续正确概念的形成。

在活动前,我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在校园里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填到教科书第12页的表格中。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够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杨树、竹子、悬铃木、兰花、茄子、辣椒、丝瓜、蚂蚁、蝴蝶、麻雀、鸽子、蜗牛……校园里的生命体被同学们一一发现。惊呼声、笑声、交流的悄悄话,此起彼伏,气氛甚是热烈。

带着寻找到的结果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这实际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的东西。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中依据生物的`本质特征、对于有生命的物体基本特征的表述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哪几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个活动与寻找活动是一体的,有了前面的“实地作战”,这里才不会“纸上谈兵”。

我最后安排学生对第13页列举的一些物体进行辨析: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这是前面活动的延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明确了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才能够说出它们有没有生命的理由。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相当不错。

篇3:热闹的教学就一定有生命力吗?

一、电教热

目前的公开课, 几乎每一堂都离不开多媒体。由此可见,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趋势, 是目前方兴未艾而能各显神通的教学方法, 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时代已经过去, 代替的是先进的硬件辅助。在课件中画面设计可谓精彩纷呈, 文字色彩各不相同, 整个上课过程就是课件不断转换的过程, 一幅接一幅, 图像显示有静态有动态, 文字出现或飞入或旋转, 让人眼花缭乱, 可以想象得出, 老师们为公开课狠下了工夫。一堂课45分钟, 容量大得惊人, 文字量、问题量、练习量等都是靠多媒体的支撑, 否则是绝对完不成的。但在整个过程中, 没有阅读, 没有思考, 没有反馈的时间, 没有做笔记的时间, 整堂课, 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样的多媒体课上, 幻灯字幕代替了板书, 画面欣赏代替了阅读欣赏, 观看代替了思考, 学生脱离了文本, 没有了“读”“感”“悟”的过程 , 游离于课本之外看图画 , 一问一答节奏似乎很紧凑, 但是这样的语文课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思考:学生究竟能够接受多少? 进入学生脑海究竟有多少?

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 电化手段应用于教学, 无疑是高科技带给传统教学手段的福音, 动静皆宜, 图文并茂, 给语文课锦上添花, 但是不能喧宾夺主, 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 这种多“电化”少“人化”的电教热应适可而止。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取代了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 动不动就是画面或结论的所谓时时呈现, 这是时髦的“乌云”, 遮蔽了语文本性的“阳光”。电教不能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 电教课并不一定是好课, 电化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 为教学服务。

二、探究热

自主学习也罢, 探究性学习也罢, 都是新课改下出现的新名词。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形式, 把探究性学习当做是一种时尚, 动不动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 也不充分地把握教材, 把握文本, 思考所学材料知识是否适合这样的学习方式, 有些材料主旨集中单一, 信息明确, 一目了然, 靠听讲、阅读、理解等常规的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地方都要组织学生探究, 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教师要理解探究的主旨, 探就要探在重点、探在难点、探在疑点上。在探究性学习中, 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 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并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没有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无从发现和无从探究。语文教师要站在智慧的高地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价值的问题。

三、对话热

“对话”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理论文本和人们的口头语中, 对话教学理念也进入教师们的头脑中, 但有些教师却忽略其真实内涵, 认为对话就是问答, 一问一答贯穿着整堂课有些问题通俗易懂, 一目了然, 答案唾手可得, 老师也要提问让学生回答。岂不知, 这样毫无意义的提问, 既浪费了时间, 又流于形式, 还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对话需要深层次的交流碰撞, 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用自己的智慧相互碰撞否则只能是浮在表面, 蜻蜓点水, 徒有虚名, 是两个个性生命形式上的简单位移。

反观语文教育现状, 不难发现:所谓的对话其实只是启发式甚至是满堂灌的一种新包装, 换汤不换药;很多学生的时间浪费在少部分甚至是个别学的话语霸权上, 看上去似是一呼百应, 其实是众口一词;所谓的“对话”丧失在无原则的迁就上, 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 都进行所谓的正面积极评价, 如“对对对”、“是是是”, 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争论辩论。

四、互动热

师生互动合作、平等对话沟通使学生的智慧产生的基质性也是原初性的要素。互动的理念用于课堂, 冲击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 有人就认为,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动”就好, 动就不会冷场, 动就不会没戏。只要动, 就认定学生已被调动, 积极性就会高。公开课上动不动就是掌声雷动, 笑声阵阵, 表面上学生虽然参与了, 师生互动了, 但没有了思考的时间, 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活跃起来。“沉思”是沉浸于思考, 是一种凝神苦思, 在这样热闹的氛围下学生怎能“沉”得下去 , “思”得起来呢 ?

五、活动热

我们观摩公开课的时候, 常会看到一些老师花大量的精力设计活动, 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 演讲、课本剧、辩论等, 花样繁多, 层出不穷, 学生一会儿忙这, 一会儿忙那, 课堂似乎充满盎然生机, 课文也置于一边, 一堂课下来, 只见活动的热闹, 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 活动的目的性很差, 没有体会和反思, 事实上这是一种无效劳动。如果课堂上时时只是专注于活动, 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造花样, 脱离偏离、忽略文本, 无异于本末倒置。

纵观目前语文课堂上的新花样, 可谓层出不穷,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老师注重语文课程改革, 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头脑, 并用于教学, 固然是好的, 但是应正确理解其实质内涵, 把握其本质, 灵活运用。在常规教学中,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课程课改新理念, 把握学科特点, 达成共识:语文就是语文, 语文姓“语”, 语文课必须上成语文课。把握教材 , 把握文本 , 了解学生 , 精心设计 每一堂课 , 胸有成竹 地走进课 堂 , 丰厚自己 的文化底蕴, 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样的常规教学, 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摘要:本文深入探究了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闹现象, 揭示了在热闹的表象下存在的华而不实的东西, 对电教、探究、对话、互动、活动等目前倡导的教学形式进行了剖析, 指出了热闹的教学并不一定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4:做有生命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生命;写作兴趣;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62-01

小学作文教学,往往以命题作文为主。老师首先给出作文题目,接着帮助学生审题,再读几篇范文,然后让学生自由写作。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失去选择性学习的余地,缺乏感受体验生活的过程,因此对写作也就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教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方式要灵活,要做有生命的作文教学,即要灵活多变,把写作自主权还给学生,要教会学生写出与生活息息相关富有生气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一设定,主要强调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培养上。对此,教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说真话——作文的确切表达

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并鼓励学生说真心话,让学生结合实际写出真实想法。把自己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表达出来,教者把这些归纳为“三亲”。教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欣赏大自然的美,让学生从大自然中选材,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在生活中练习,去写那些有趣味、有意义的事。这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说的时候自然流畅,写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处落笔。教者曾听过田玉博士的两节作文课,感触颇多。田博士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互赠礼品的方式,给每位学生送一个礼品,让学生拿在手上认真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时学生的语言比较单一,经过田博士的引导,充分调动感官,让学生真实确切的表达自己看到、听到、闻到、触到以及尝到的感觉,并表明真实准确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这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起来。这就是要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多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强化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写作也就充满了兴趣。

二、叙真情——作文的真情流露

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孩子说真话、表真情,坚持“我手写我言,我笔表我心”的原则。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写出好的习作的精魂所在,学生只有在亲眼看到之后,才能触景生情,言之有物。

比如学完《雨点》一课,教者将教学拓展到课外,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感受这盎然春意,使作文教学与情景教学交融在一起。教者预先布置了“我是小诗人”的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自己亲眼去看,在写作时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果真收到了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学生这样写到:雨点落在桃树上,点红了桃花;雨点落在树梢上,染绿了柳枝;雨点落到屋檐上,一起愉快地滑滑梯;雨点落进书包里,和我们一起藏猫猫;雨点落进脸盆里,唱一曲动听的歌……学生的习作让教者感到兴奋,由此教者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只要你愿意去看、去听、去感受,你就能收获这种美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让学生的情操得到良好的陶冶,使学生在习作中得以充实自己,其精神世界也越来越饱满。

三、想象——作文的五彩纷呈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实现学生创造性作文的一条通道。如:由喝茶想到社会上的某些人,水刚倒入茶杯时,一部分茶叶浮在水面,散发香味的那些茶叶却是那些沉入水底的茶叶。由此现象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人有点成就就挂在嘴边,四处炫耀,而有真实本领的反而埋头苦干,乐于奉献,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

作为充满活力的小学生,假若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在记忆的仓库里留下的只是空白,也就写不出血肉丰满的文章。教者要引领他们走进广阔无垠的生活,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增强体验,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体验这个世界的奇妙,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也能让学生有感而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作文自然也就会五彩纷呈。

四、鼓励表扬——作文的充分认可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上进心,特别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与赞赏。对于写作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在鼓励学生抒写生活的同时,激发其创作的热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生活、体悟生活。教者认为,每次习作,只要发现学生们有点滴的进步,教师就应当及时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要找出每一个学生优点,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给学生的作文评出各类奖项——进步奖、构思奖、语言组织奖、最佳真实奖等等。要能够深入确切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并挖掘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另外,小学生多善模仿,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优美的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使其缺乏趣味的语言变得优美流畅,单调干巴的情节变得迂回曲折,在学生有所进步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充分的表扬,可以使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

篇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教学反思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地球以外有生命吗”导入,通过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调查和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组织学生探究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是否有生命。这种探究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的研究,寻找外星球生命存在的证据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发布信息、交流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最后通过设计制作地球信息卡,激励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动,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整个教学结构清晰,目标明确,既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学习特点,又充分展现了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虽然地球以外有无生命还没有定论,但学生已经懂得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并通过网络展现,让自己的研究更令人信服,圆满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也渗透了“科学是发展的”这一教学思想,体现了新科学教学的理念。但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还要注意适时调控,确保学生不游离于教学之外,提高探讨交流的时效性。在出现网络故障时更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篇6:阅读生命,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李政涛教授的这本《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身边的点滴之事取材,以建造教育的“理想国”为目标,像朋友一样和老师恳切“交谈”,把教育理念蕴藏在事例中娓娓道来,让人读来亲切,有滋味,心中也产生了不少共鸣。

一、浸润传统的河流,享受汉语的快乐

李教授的《教育者的文化乡愁》和《让学生享受汉语》让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国际元素:年轻的家长们以孩子学会几句英语而到处炫耀,中学生更是哈韩哈日,网络上的火星文字也侵入了现代学生的生活。我常常觉得汉语的被忽视是社会问题,不可逆转。但李教授却告诉我,要让学生享受汉语,教师除了自己要理解汉语的美,还要把自身对汉语美的理解和感悟转化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去,成为其美的体验结构的一部分。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让魅力汉语、精美汉语、优雅汉语充满课堂的话,学生就能从小开始喜欢汉语,爱上汉语,如果影响足够深远,他们足以在以后的成长中不会忽视汉语的魅力和重要。

在《教育者的文化乡愁》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异乡的生活图景,给我们讲述了在韩国人交往时“夸张”的礼仪以及他们保护传统,尊重传统的那颗执着的民族心。韩国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我们弃之不顾的东西他们却视若珍宝。中国的思想、语言以及某些传统礼仪,早已撕去中国标签,变成韩国传统的一部分。而现在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渐渐消失,善良、谦逊、节俭等美德在一代又一代身上渐渐不见。作为教育者,让学生正视传统具备传统美德,不要让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消失,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静下心来,体验“文化乡愁”,心怀悲悯,守护残存的文明和教养,展现教育无穷大的力量。

二、教育之花的三种绽放

作为专家的李教授,把听课当成一种美的欣赏和享受,他视角独特,把教师看做生命的花朵,把课堂分成三种与花有关的境界:一个老花骨朵和一群小花骨朵的课堂,一朵大花和一群小花骨朵的课堂,一朵大花和一群小花的课堂。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有谁愿意自己枯萎呢?谁不希望自己和一群花骨朵儿一同绽放呢?所以,我们不光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还要用教学智慧催生每一朵小花,尤其是在课堂上不能只有自己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流,启发学生的思考,让自己思维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学生热爱课堂,绽开最灿烂的花朵。

三、阅读生命,做有生命感的教师

原本以为教育是一个灌输知识的简单过程,很难把教育和生命联系起来。生命,多么令人敬畏的词语啊!“新基础教育”提倡“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果我们能够正视生命,阅读生命,让自己的教育心充实着生命感,也许我们能够改变很多,从而学生也会改变很多。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在意的不只是分数,我们会留意每个生命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会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捕捉他们的欢笑和哭泣;当我们看到生命,我们会期待生命最绚丽地绽放,最茁壮地成长,我们会把自己的生命和他们联系起来,在成长的路上彼此为伴,分享生命成长中的幸福。

篇7:建构有生命的课堂

作者:苏维 来源:宿州二中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点击数: 838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启迪学生的性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构有生命的课堂。本文以《边城》为例分析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变成课前、课堂、课后的双向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等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使语文教学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关键词】有效课堂双主体性角色策略课前课堂课后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课堂无疑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目前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不是一潭死水就是华而不实,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是指教师上课的那45分钟,现在要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分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段,并且始终牢记教师学生两种角色的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下面以《边城》为例,从三个时段(课前课堂 课后)的利用,两种角色(教师 学生)的分工,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

《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必修5第三课节选了其中的三至六节,篇幅较长,主题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边城》全文来准确理解。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1、备自己备教材定目标——教师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打铁须得功夫硬。”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才能居高临下,真正把握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抓住特点,落实知识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前,我把《边城》全文看了三遍,结合多种评论文章,深入理解把握作者意图“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及重难点——品味作品中淳朴的人情、人性美,作者为人们生活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即对小说主题的探求,努力找到自己对主要人物(翠翠爷爷 二老傩送 大老天保)和小说主题的解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但这些都是零散的知识点,需要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理顺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要求,《边城》教学目标的设想如下:

⑴结合课外资料如《世纪金榜》,积累常见字词,正确使用词语,巩固基础知识。并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⑵课文较长,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先让学生预习,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

⑶《边城》在形式和内容上特点都比较突出,如它的散文化倾向,它的乡土意味。这些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但不要作为教学重点。作者不满意庸俗化的现代城市文明,把湘西这样质朴的乡村作为他理想的世界,因此,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人情美、人性美。

⑷品味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并学习其方法。

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应鼓励学生阅读全书,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备学情备学生定任务——教师和学生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所以,学生的参与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边城》有兴趣,但只停留在了解情节上,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物、环境、主题等问题。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情节的兴趣,在小自习的时间,把《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按我的理解复述了一遍,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后,找到自己理解和老师理解不同的地方,再做进一步探索。这不仅激发了他们更大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对作品深入思考和进行个性化解读。针对课文节选部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有部分同学对知识记忆有困难,需记住的东西太多,他们记不住。于是,就给他们提供一些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归类记忆、分段记忆。甚至对有些同学就让他们摘抄课本知识,让他们在摘抄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通过不断的抄写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降低教学要求,同时,多给予他们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非常细微的都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成就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采用问题教学法,多设计一些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如:结合翠翠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其形象;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看待它的;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等问题。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学科能力。对这部分同学,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和自身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让他们独立思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又让他们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在讨论或辩论中,相互启发,促进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性,既要有一定梯度,又要体现一定思维难度,有时还需要打破教材体系的限制,设置一些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的问题,这才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二、课堂

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已有的教学目标,进入课堂45 分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遵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师生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情感的调整。实现课堂高效率,千万不能忽视情感的调控。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端庄的仪表出现在全体同学面前,给学生以严肃、精神振奋之感,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状态,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切忌对学生讽刺挖苦。还应及时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1、导入——教师学生

教师导入: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了大量湘西的风景画、民俗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我再让学生走到画面中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生活。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模仿、交际,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导入:高二18班的尹甜同学唱起了黄磊的《等等等等》。“„„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秋|等过第二秋|等到黄叶滑落|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会唱的同学都跟着唱起来,到最后声音几乎哽咽,这首歌把学生带入了情景之中。歌曲教学是一种艺术型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符合情景的歌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支鲜艳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吸引着学生求知的目光,熏陶着学生稚嫩的心灵。

2、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解读

基础积累:

先让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好的同学汇报自己梳理的基础知识和作者沈从文的简介,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勾画记忆。

信息筛选: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再读、熟悉选文。

⑴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⑵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⑶小说的题目是边城,结合作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几个问题要求能力不太高,可采用全班抢答的方式,这样既增加动力又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表达意见,其他组员补充。

⑴边城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性美。请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赏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⑶作者沈从文描绘湘西纯朴的环境、人民,用意是什么?

让整个课堂贯穿的是“问题-情境-实践-交流-运用,”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叹一下气,根据学生的这些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集中精神掌握知识很关键。能力提升:

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让学生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思、议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追求。因为,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发问。在《边城》的教学课堂上,基于前面的读、思、议、悟,学生自主提出了以下问题。

⑴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翠翠情窦初开,有着朦胧的情愫,课文是怎么体现的?

⑵本文的语言很美,像是一首乡土抒情诗,试品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由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解决并达成共识。当然,教师还要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起提示、启发、点拨等作用,如可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予以评价,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加以指点。

三、课后

教师反思: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2、掌握好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受控制对象的实际水平及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接受的最有效信息量,充分发挥教学艺术才能,使师生双边都处于一种最佳的信息交换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平衡。

3、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得关注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上课后的两三分钟,第二个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第三个是临下课前的三四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兴奋点的创设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有所得,回味无穷。只要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4、坚持赏识激励的教育方法

鼓励赏识永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最好的隐性评价,我们也经常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学生心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就是作为人的自尊心。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学生巩固: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除了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外,课后学生通过课本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巩固已有经验和感悟。

有效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总之,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为,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每一个年轻的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沈从文 《边城》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

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以《边城》为例,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苏维 来源:宿州二中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点击数: 838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启迪学生的性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构有生命的课堂。本文以《边城》为例分析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变成课前、课堂、课后的双向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等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使语文教学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关键词】有效课堂双主体性角色策略课前课堂课后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课堂无疑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目前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不是一潭死水就是华而不实,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是指教师上课的那45分钟,现在要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分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段,并且始终牢记教师学生两种角色的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下面以《边城》为例,从三个时段(课前课堂 课后)的利用,两种角色(教师 学生)的分工,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

《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必修5第三课节选了其中的三至六节,篇幅较长,主题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边城》全文来准确理解。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1、备自己备教材定目标——教师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打铁须得功夫硬。”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才能居高临下,真正把握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抓住特点,落实知识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前,我把《边城》全文看了三遍,结合多种评论文章,深入理解把握作者意图“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及重难点——品味作品中淳朴的人情、人性美,作者为人们生活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即对小说主题的探求,努力找到自己对主要人物(翠翠爷爷 二老傩送 大老天保)和小说主题的解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但这些都是零散的知识点,需要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理顺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要求,《边城》教学目标的设想如下:

⑴结合课外资料如《世纪金榜》,积累常见字词,正确使用词语,巩固基础知识。并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

⑵课文较长,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先让学生预习,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

⑶《边城》在形式和内容上特点都比较突出,如它的散文化倾向,它的乡土意味。这些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但不要作为教学重点。作者不满意庸俗化的现代城市文明,把湘西这样质朴的乡村作为他理想的世界,因此,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人情美、人性美。⑷品味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并学习其方法。

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应鼓励学生阅读全书,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备学情备学生定任务——教师和学生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所以,学生的参与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边城》有兴趣,但只停留在了解情节上,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物、环境、主题等问题。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情节的兴趣,在小自习的时间,把《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按我的理解复述了一遍,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后,找到自己理解和老师理解不同的地方,再做进一步探索。这不仅激发了他们更大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对作品深入思考和进行个性化解读。针对课文节选部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有部分同学对知识记忆有困难,需记住的东西太多,他们记不住。于是,就给他们提供一些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归类记忆、分段记忆。甚至对有些同学就让他们摘抄课本知识,让他们在摘抄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通过不断的抄写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降低教学要求,同时,多给予他们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非常细微的都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成就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采用问题教学法,多设计一些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如:结合翠翠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其形象;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看待它的;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等问题。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学科能力。对这部分同学,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和自身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让他们独立思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又让他们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在讨论或辩论中,相互启发,促进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性,既要有一定梯度,又要体现一定思维难度,有时还需要打破教材体系的限制,设置一些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的问题,这才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二、课堂

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已有的教学目标,进入课堂45 分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遵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师生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情感的调整。实现课堂高效率,千万不能忽视情感的调控。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端庄的仪表出现在全体同学面前,给学生以严肃、精神振奋之感,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状态,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切忌对学生讽刺挖苦。还应及时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1、导入——教师学生

教师导入: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了大量湘西的风景画、民俗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我再让学生走到画面中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生活。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模仿、交际,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导入:高二18班的尹甜同学唱起了黄磊的《等等等等》。“„„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秋|等过第二秋|等到黄叶滑落|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会唱的同学都跟着唱起来,到最后声音几乎哽咽,这首歌把学生带入了情景之中。歌曲教学是一种艺术型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符合情景的歌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支鲜艳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吸引着学生求知的目光,熏陶着学生稚嫩的心灵。

2、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解读

基础积累:

先让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好的同学汇报自己梳理的基础知识和作者沈从文的简介,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勾画记忆。信息筛选: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再读、熟悉选文。

⑴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⑵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⑶小说的题目是边城,结合作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几个问题要求能力不太高,可采用全班抢答的方式,这样既增加动力又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表达意见,其他组员补充。

⑴边城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性美。请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赏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⑶作者沈从文描绘湘西纯朴的环境、人民,用意是什么?

让整个课堂贯穿的是“问题-情境-实践-交流-运用,”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叹一下气,根据学生的这些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集中精神掌握知识很关键。能力提升:

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让学生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思、议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追求。因为,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发问。在《边城》的教学课堂上,基于前面的读、思、议、悟,学生自主提出了以下问题。

⑴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翠翠情窦初开,有着朦胧的情愫,课文是怎么体现的?

⑵本文的语言很美,像是一首乡土抒情诗,试品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由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解决并达成共识。当然,教师还要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起提示、启发、点拨等作用,如可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予以评价,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加以指点。

三、课后

教师反思: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2、掌握好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受控制对象的实际水平及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接受的最有效信息量,充分发挥教学艺术才能,使师生双边都处于一种最佳的信息交换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平衡。

3、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得关注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上课后的两三分钟,第二个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第三个是临下课前的三四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兴奋点的创设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有所得,回味无穷。只要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4、坚持赏识激励的教育方法

鼓励赏识永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最好的隐性评价,我们也经常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学生心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就是作为人的自尊心。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学生巩固: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除了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外,课后学生通过课本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巩固已有经验和感悟。

有效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总之,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为,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每一个年轻的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沈从文 《边城》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

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以《边城》为例,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苏维 来源:宿州二中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点击数: 838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启迪学生的性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构有生命的课堂。本文以《边城》为例分析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变成课前、课堂、课后的双向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等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使语文教学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关键词】有效课堂双主体性角色策略课前课堂课后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课堂无疑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目前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不是一潭死水就是华而不实,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是指教师上课的那45分钟,现在要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分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段,并且始终牢记教师学生两种角色的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下面以《边城》为例,从三个时段(课前课堂 课后)的利用,两种角色(教师 学生)的分工,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

《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必修5第三课节选了其中的三至六节,篇幅较长,主题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边城》全文来准确理解。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1、备自己备教材定目标——教师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打铁须得功夫硬。”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才能居高临下,真正把握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抓住特点,落实知识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前,我把《边城》全文看了三遍,结合多种评论文章,深入理解把握作者意图“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及重难点——品味作品中淳朴的人情、人性美,作者为人们生活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即对小说主题的探求,努力找到自己对主要人物(翠翠爷爷 二老傩送 大老天保)和小说主题的解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但这些都是零散的知识点,需要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理顺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要求,《边城》教学目标的设想如下:

⑴结合课外资料如《世纪金榜》,积累常见字词,正确使用词语,巩固基础知识。并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

⑵课文较长,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先让学生预习,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

⑶《边城》在形式和内容上特点都比较突出,如它的散文化倾向,它的乡土意味。这些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但不要作为教学重点。作者不满意庸俗化的现代城市文明,把湘西这样质朴的乡村作为他理想的世界,因此,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人情美、人性美。

⑷品味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并学习其方法。

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应鼓励学生阅读全书,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备学情备学生定任务——教师和学生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所以,学生的参与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边城》有兴趣,但只停留在了解情节上,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物、环境、主题等问题。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情节的兴趣,在小自习的时间,把《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按我的理解复述了一遍,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后,找到自己理解和老师理解不同的地方,再做进一步探索。这不仅激发了他们更大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对作品深入思考和进行个性化解读。针对课文节选部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有部分同学对知识记忆有困难,需记住的东西太多,他们记不住。于是,就给他们提供一些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归类记忆、分段记忆。甚至对有些同学就让他们摘抄课本知识,让他们在摘抄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通过不断的抄写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降低教学要求,同时,多给予他们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非常细微的都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成就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采用问题教学法,多设计一些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如:结合翠翠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其形象;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看待它的;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等问题。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学科能力。对这部分同学,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和自身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让他们独立思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又让他们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在讨论或辩论中,相互启发,促进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性,既要有一定梯度,又要体现一定思维难度,有时还需要打破教材体系的限制,设置一些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的问题,这才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二、课堂

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已有的教学目标,进入课堂45 分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遵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师生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情感的调整。实现课堂高效率,千万不能忽视情感的调控。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端庄的仪表出现在全体同学面前,给学生以严肃、精神振奋之感,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状态,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切忌对学生讽刺挖苦。还应及时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1、导入——教师学生

教师导入: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了大量湘西的风景画、民俗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我再让学生走到画面中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生活。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模仿、交际,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导入:高二18班的尹甜同学唱起了黄磊的《等等等等》。“„„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秋|等过第二秋|等到黄叶滑落|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会唱的同学都跟着唱起来,到最后声音几乎哽咽,这首歌把学生带入了情景之中。歌曲教学是一种艺术型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符合情景的歌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支鲜艳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吸引着学生求知的目光,熏陶着学生稚嫩的心灵。

2、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解读

基础积累:

先让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好的同学汇报自己梳理的基础知识和作者沈从文的简介,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勾画记忆。

信息筛选: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再读、熟悉选文。

⑴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⑵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⑶小说的题目是边城,结合作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几个问题要求能力不太高,可采用全班抢答的方式,这样既增加动力又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表达意见,其他组员补充。

⑴边城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性美。请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赏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⑶作者沈从文描绘湘西纯朴的环境、人民,用意是什么?

让整个课堂贯穿的是“问题-情境-实践-交流-运用,”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叹一下气,根据学生的这些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集中精神掌握知识很关键。能力提升:

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让学生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思、议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追求。因为,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发问。在《边城》的教学课堂上,基于前面的读、思、议、悟,学生自主提出了以下问题。

⑴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翠翠情窦初开,有着朦胧的情愫,课文是怎么体现的?

⑵本文的语言很美,像是一首乡土抒情诗,试品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由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解决并达成共识。当然,教师还要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起提示、启发、点拨等作用,如可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予以评价,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加以指点。

三、课后

教师反思: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2、掌握好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受控制对象的实际水平及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接受的最有效信息量,充分发挥教学艺术才能,使师生双边都处于一种最佳的信息交换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平衡。

3、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得关注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上课后的两三分钟,第二个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第三个是临下课前的三四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兴奋点的创设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有所得,回味无穷。只要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4、坚持赏识激励的教育方法

鼓励赏识永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最好的隐性评价,我们也经常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学生心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就是作为人的自尊心。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学生巩固: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除了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外,课后学生通过课本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巩固已有经验和感悟。

有效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总之,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为,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每一个年轻的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沈从文 《边城》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

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篇8:有生命的英语教学

1 关心学生, 让学生在自信中产生学习的动力

有些学生基础差, 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既要正视现实, 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护学生的自尊, 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 对待学生应该保持民主。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首先是要理解、尊重、宽容、善待他们, 不要让他们有压抑感。无数事实证明学困生有消极性, 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也有守纪律的愿望。因此, 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普遍关心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要同他们交朋友, 不歧视他们, 不责备他们, 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尽量不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发现个别学生在做小动作或跟旁边的同学讲话, 虽然我很生气, 但我会控制自己, 绝不会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们。而是走到他们旁边给与暗示, 使其静下来听课。然后, 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叫他们回答, 树立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毕竟是十多岁的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2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动力。心理研究表明, 兴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极大地接受教育信息。许多学生不愿意学英语, 关键在于他们对英语不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培养兴趣成为提高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本人在教九年级U6 I like mu sic that I can dance to第一课时时, 通过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两只蝴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 为学生拓展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和形象空间, 自然地引出I prefer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并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广阔的英语学习的天地。接着让学生结合图片边听边回答并说出这些音乐的特点, 从而创设了that语言知识实际运用的和谐的语言环境, 替换了语法教学之类的说教。音乐倍添了课堂教学的魅力与风采,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感知语言, 有效地掌握语言知识, 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用所学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文本之间达成“精神敞开”、“彼此互纳”, 才能在真情对话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生命活力。课堂上,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本人在教九年级U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第一课时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 了解了音乐, 领悟了音乐的魅力, 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叫学生谈论他们所喜欢的音乐、歌星、组合、音乐家这一话题。学生在口头操练中, 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了问题, 区分了以who、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先行词的不同之处。最后, 学生通过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在那天课堂上, 学生以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通过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避免了机械的句型操练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 学生的参与率提高了, 英语课堂充满了生机勃勃, 充满了活力。

4 适时使用肯定性评语,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经常对学生实施肯定性评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把学生潜在学习需要和要求充分调动起来, 加上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获得成就感, 树立起自信心, 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 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取得成功。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它主张正面教育、启发疏导, 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使用肯定性评语是英语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针对性地使用肯定性的评语,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自然采取和老师合作的态度, 共同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

5 挖掘创造性因素,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有位哲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如何学”,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景, 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创造。例如, 在教过去进行时的时候, 出示一幅简笔画, 这幅画的内容是:一位学生在学习, 他的爸爸在旁边看报。在出示这个图时, 我们可以先把这个学生在干什么盖住一半, 然后问:What was the boy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 再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教师只要更新思想观念, 在教学中大胆创新, 通过多种手段, 激活课堂教学, 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 学习成绩就会明显提高。

新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经常进行反思, 进而改革和创新, 才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也才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摘要: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英语教师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 真正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

上一篇:蓬头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美国汉语学习人数猛增 将成第三大外语(ICL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