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2024-04-21

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进而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本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本篇文章原本是初一语文的一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感悟透彻实在很难,在选课时,年组的老师不同意我选这节课,但倔强的我还是想接受这种挑战,我在备课时下了许多的功夫,自己研读课文,阅读教学参考书,上网到中学的教育网络查找关于这篇课文的资料,又经过年组的老师的指导帮助,终于在周二讲完了这节课。课中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也有许多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的优点。

一、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使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教学设计中我仅仅抓住“生命”这一主题,在学生谈到对课文“飞蛾求生”一部分的理解时,我问学生:“此时,作者看到这一幕会想到什么?”在“瓜子破土”的理解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透过自己倾听心态,感受到对自己生命的惊喜(此处,应该再多找几名学生倾听自己的心跳),进一步感悟作者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说出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理解,以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怎样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学生谈得很实在,也很深入,特别是王佳月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始有所改变。

在教学“飞蛾求生”、“瓜子破土”的结尾处,通过我的语言过渡,使学生两次齐读课堂,呼唤生命,紧扣课文主题。

四、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

课文结束之时,学生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迹,以及生活中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以“生命因――――而美丽”,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谈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别人服务而美丽、生命因为诚实而美丽、生命因努力学习而美丽、生命因奋发图强而美丽、生命因珍惜时间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

但在此处设计中,我没有把我所准备的人物介绍一一介绍出来,总觉得有些失去了课堂的亮点。

五、教学中的不足

1、学生发言有些拘谨,不够精彩。也许是课文难度太大,也许是学生紧张,总之,学生的语言没有平时有序,没有形成很多的亮点。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规范,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2、学生对教材的分析挖掘不透,教师应及时作好调控,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更利用挖掘教学内涵。

3、对于这样的讲课,我以不是一次的经历,但紧张的情绪日益加剧,这与自己的心态有直接关系,欲速则不达,同时,也显现了自己的自信心不足。自己也更要多多锻炼自己。

4、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的纰漏,还是很合理的。但教学之后我总会琢磨,如果再换一种途径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试想如果抓住“我常常思考生命是什么呢?”这句话进行教学,同时,在课文分析之中,反问学生“作者从飞蛾求生、瓜子破土就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吗?”,也许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其实,每个教师都会在执教之前和执教的过程中很迷茫,教学之后或有深深的感悟,虽然课已经讲完,但这样的反思会促进教学进步。我会通过自己的进一步的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精彩!

篇2: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应该说,课前我做的准备是充分的,课中我的思路是明晰的,但纵观全课,仍感觉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调动未能达到期待的效果。这使我大为震惊、深感疑惑。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问题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中质疑不到位:课文一开始,作者就设问:“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此处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对每一种回答予以充分关注和肯定。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并激发他们探索文本的兴趣。再如,第一个事例不妨设问:作者起先是怎么对待那只飞蛾的,为什么这样对待?后来又是怎么对待的,那又是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想作者之所想,深深地感悟到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感受到“蝼蚁尚且惜生”!

篇3: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从七年级学生认知角度看, 生命就是一个有机体从诞生到结束的过称。简单地说, 就是“活着”。其实, 生命的过程, 不仅包括诞生、活着, 还包括死亡。只有完整地理解整个生命的过程, 才能更好地珍爱与呵护生命。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是美好的, 在生命持续的过程中, 生命体可以感受世界的灿烂与多姿, 可以体会生命参与世界、改变世界的快乐, 但生命终究会老去, 也会步入最后的结局———死亡。只有正确对待生命的最后结局, 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 感悟生命的珍贵, 真正做到热爱、尊重、呵护生命。正如法国哲学家加谬所说:“我们必须清楚: 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 生命的美丽灿烂才有绽放的可能, 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须承担之重, 赋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朋友、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 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可贵机会, 也昭示了生命的分量———责任, 沉重而幸福……”在教学过程中, 突破对生命前半部分的关注, 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衰退与死亡, 是教师在这一单元中, 借助教材提供的角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完整性的一个较好契机。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了解完整的生命过程是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死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 除了让其了解生命孕育与成长外, 适当地解读生命的死亡, 是让未成年人真实地了解生命过程, 正确地解读生命归宿的必需, 也是加深对生命感悟的必要成分。未成年人因简短的生活经历, 能感知生命的美好, 因而在接受生命美好未来方面有切实体会。生命不仅存在开始, 而且存在结束, 不了解生命的完整过程, 缺乏对生命短暂的敬畏, 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观念。

对生命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自身的体会。帮助与指导学生思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是最深入 解读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最有效辅助手段。两位美国少年杰瑞米和强尼在十六秒中的精彩表现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在 校车司机驾车接送小学生上学途中, 司机突发心脏病。危急关头, 两个十三岁少年挺身而出。在拯救全车同学及司机过程中, 良好地反映出西方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在报道中, 记者写道:“就学校教育而言, 美国中小学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 让学生关注死亡, 体悟人生, 珍惜生命, 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 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 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 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当紧急状况出现后, 训练有素的杰瑞米和强尼能够表现出色, 尤其是杰瑞米, 在与死神的博弈中, 他凭着自己的机警和能力, 掌控了宝贵的16秒, 从而化险为夷, 有效地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1]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 对生命认识的讲解远远大于对生命保护措施的实践, 新教材中安排了“溺水、火灾、触电”等专题, 使学生一旦遭遇真实的突发事件, 知道能用理论上讲的内容操作。从这一点看, 根据教材中引入的主题, 由教师帮助整理救助知识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 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理念。可聘请专业人士进入课堂作示范与讲解, 安排独立的章节用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保护生命的知识。

对生命的保护, 只是解读生命的一个章节。对生命死亡, 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对未成年人而言, 也太过遥远。但在生命内容的叙述中, 引入这一话题, 帮助未成年人理解死亡, 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每个未成年人都有一个家庭, 甚至会几代同堂。当家庭中的老人去世或者家长出现不幸, 怎样正确面对这种悲哀, 尤为重要。应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成熟的生命观。死亡是生命的 必然, 生理机能的衰老、疾病的突发、意外事故是导致死亡的基本原因。死亡是生命个体再也无法感知外界的精彩。它不仅表现为生命个体在某个时间的凝滞, 而且反映为生命个体在这个世界的消失。当家庭或周边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 未成年人往往不会体会到那种死亡的恐惧, 甚至没有对去世者应有的哀伤。他们往往不会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针对这种情 况,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可贵, 更好地体会生命需要呵护、需要珍爱就显得必需。从存在的对立面感知生命的脆弱, 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珍惜生命, 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也是解除未成年人在遭遇挫折时草率地用生命抗争这种行为的良药。同时, 能让未成年人知道在生命存在的时间里, 对长辈多关心与孝顺, 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遗憾成为心头永远的阴影, 从而更好地推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现代家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收养宠物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未成年人因为一时心动, 或收养一只宠物犬, 或收养一只玉兔, 但往往在三两天初始的热情后, 不再有热忱照顾宠物;或者因耗费太多的时间关注宠物, 引起家长的反感。最终家中宠物或者被遗弃, 或者非正常死亡。这种行为恰恰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宠物, 特别是犬类, 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正常的宠物犬, 一般有相当于四五岁孩子的智商, 它们也有感情与需要。饲养它们, 是培养一种对生命呵护、对生命珍爱态度的很好方式。宠物犬不仅需要喂养食物、清理身体, 而且需要交流情感。收养宠物犬, 是一个辛苦的也是漫长的培育生命的过程。未成年人在收养宠物犬过程中, 可以培养责任意识、爱心意识等多种优秀品质, 习得相关生物知识、卫生知识, 更好地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 收藏培养生命成长中的快乐点滴。与此相反的行为, 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未成年人对生命的珍视。可以说, 收养宠物是一次“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最好的实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安排与组织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 用专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次交流, 可以更好地加深未成年人对生命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 通过设立“热爱生命”单元, 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引导师生思考贴近生活的问题, 又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师生可以更充分地享受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与学的快乐, 不仅可以让学生关注、思考、解决身边切实的问题, 而且可以激发教师设计安排相关内容的热情, 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更使教师深切体会“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同时, 教师在备课资源的开发方面能充分享受自主乐趣。总之, 新视角必然能发展新能力, 新方式必然能激发新活力。

摘要:七年级《热爱生命》单元设置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主题, 并预留了讨论范围, 为教师实践“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提供了空间。

关键词:七年级《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生命专题教育

参考文献

篇4:《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关键词]生命 感知 感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4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生命 生命》,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之所以选编这篇课文,其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教会他们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人生智慧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目标。

目标怎样确定?正如薛法根老师所提倡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不必教;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能会的,也不必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太抽象。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化解重点的办法必须立足文本,依据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努力创设情境,精心选取“鲜花盛开”“竹子破土”“小鸟喂食”这三个极具代表性、极具象征性的场景,让学生驻足欣赏,用心体会。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那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揭题:“一粒种子要冲破多少阻碍才能看见阳光,一朵小花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绽放美丽,这些感人的画面,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同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美好、旺盛,它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一同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深刻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沙漠中的仙人掌,生命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松,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

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掌心中的飞蛾,就是落入砖缝中的那颗种子,然后感受自己的心跳,谈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如何做才能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教师再适时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与作者同喜共悲。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豁然开朗,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不屈的抗争,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是一份坚持,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拼搏,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超越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领悟。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几句话无不包含着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呐喊。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将得以升华:生命是一种担当,生命是一份责任,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回归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自我认识。

最后,教师设计了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训练。课尾的这道训练题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两个感叹号,因为我要反复强调要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因为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这两个标点符号,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也有的说:“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由此可见,一个文题,只要设计得当,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教学智慧。

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谱写。这课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自己。

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教师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篇5: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但上完课,我自我感觉很不好,现实的课堂与理想中相差甚远,连学生也感觉到了我的紧张。课堂上的我按部就班,努力演绎着教案中设计好的环节,当然很快就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但回顾教学内容后,却发现了我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情感把握好时,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想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即使有几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也没有做到有感而发。

其次,受制于3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拓展延伸部分,没能充分挖掘。我想最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其他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当前语文教学倡导“以读代讲”的理论支撑,但想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

篇6:四年级《生命生命》课堂教学反思

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今天在教学完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后,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教学《生命,生命》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去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我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纯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因此我力求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7: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 的中心词是“壮歌”,“壮”含有壮烈的意思,可见,课文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在这一总标题下还有两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故 事,即“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是形象的说法,提示我们蚂蚁家族可不是松散的组合,在特定时刻,人人都会为这个群体作出贡献。作者将“英雄”这 一光荣称号赋予蚂蚁,暗示它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饱含赞颂之情。“生命桥”中的“桥”不是普通的桥梁,而是羚羊们用来维系生命的。用“桥”来比喻羚羊用 来维系生命的纽带,形象生动,读来有撼人心魄的感觉。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

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 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 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体会出如上的文本意蕴,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关键语 句。首先要抓住描写动物面临危险时的表现。《蚁国英雄》中,蚂蚁面对肆虐的火舌没有束手待毙,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团”,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生命桥》 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动物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通过这些无 私无畏的动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动物的伟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场面描写语句体会。

《蚁国英雄》中,作者多次进行了场面描写,如“河面上升腾起一 层薄薄的烟雾”,无疑,此处作者将蚂蚁突出火舌的重围比作了一场战争,硝烟散后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显然,是蚂蚁们。在《“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 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 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 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本文的两个故事都十分感人,虽读过几遍,却仍然动容。如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是在教学的`重点。

《蚁国英雄》只有一段读起来有点难度。首先我引导学生分层: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层。学生自学进行交流,效果很好。弄清楚每一层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了解的故事内容之后才能感悟。第二步我问:那段文字最打动你?多读多思,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自学之后交流:“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 焦臭气味。”中的“肆虐、焦臭”说明火势很大,蚂蚁死伤惨重;“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 围。”中的“区区弱者”说明蚂蚁是渺小的、弱小的。“竟、迅速、突围”表现出蚂蚁的自救本领和面对灾难的态度。……文中有很多这样令人动容的语句,学生能 抓住字眼理解和感受,再这个基础上我重点是引导他们读好语句。读出情感才能走进心灵。

篇8: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三年级起点的译林版英语教材, 每个单元由固定的“Story time”“Fun time”“Cartoon time”“Checkout time”以及“Ticking time”五个板块组成, 其中Story time板块是单元教学的“重头戏”。“Story time”板块通过对话、短剧、短文等, 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语用能力。指向儿童生命成长的英语故事教学必须关注儿童的生活存在、生命差异, 关注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征。指向儿童生命成长的英语教学从英语故事板块——“Story time”学习历程开始。

一、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故事

Story time板块应该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板块, 但当下这个板块的教学充满着浓浓的“学科味”“教学味”。例如教师在新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前往往会和学生复习相关的词汇、语法知识等;教学中往往是拓展词汇量, 加强典型句型、语法的训练等;教学后往往是巩固语言结构、剖析语病等。以译林版四年级英语教材上Unit 7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为例, 本单元呈现了以爱心义卖为场景的购物活动。教学中, 教师首先复习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饮料、水果、食品等单词, 并展开综合操练, 然后让学生两两活动, 操练句型和词汇。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的板块处理内容越位, 本该“Fun time和Cartoon time”处理的内容被教师前置。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导致教师对语篇的故事关注不够, 解读不到位, “Story time”的故事味缺失了, 儿童体验不到故事的故事性。基于此, 笔者在教学时并不层层铺垫, 而是仅仅围绕故事文本, 设置了一个义卖现场, 让学生角色扮演, 故事教学充溢着故事味、现场感。教学中教师并不刻意强化词汇, 而是让学生随文识意, 在运用中逐步掌握。

S1:Can I help you?

S2:I’d like…How much is it/are they?

S1:It’s/They’re…

在这个过程中, 我教育学生做一个礼貌的营业员, “Can I help you?”“Nice to meet you!”等, 鼓励学生说出物品的特点 (This umbrella is…these socks are…) , 如wonderful/beautiful/very nice…通过故事味、现场感的实践活动, 评选“最佳营业员”。如此,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他们积极表现, 英语故事教学简简单单、一目了然。

二、在“换位体验”中领会故事

英语Story time板块教学不应当仅仅关照故事本身的逻辑、内涵, 更应让故事本身的逻辑、内涵与儿童的内心情感体验联通起来, 让儿童对故事中的主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思想产生共振。情感是儿童英语学习的催化剂, 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例如教学译林版四年级英语教材下的Unit 7 What’s the matter?中的Story time板块, 本单元的话题是询问和表达“感受”“感觉”。教学中我一改通常诸如范式朗读、跟录音读、自由读等教法, 引领儿童揣摩文本,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Taotao的礼貌——Can I have some water, Mum?妈妈的温柔——Here you are.Taotao拿到水后的高兴——Thank you, Mum.妈妈的关爱、担忧——What’s the matter, Taotao?Are you ill?Taotao的疲劳、无精打采——No, but I’m tired.I want to go to bed.通过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和换位情感体验, 这一日常生活中亲人之间关怀的对话和交往故事意蕴逐渐被儿童所间接体验到。在朗读中学生自觉地尝试变换心情 (移情) , 由此呈现出儿童理解故事情意后的动情朗读场景。这一场景是儿童机械模仿英语文本故事语篇中的人物对话的语音语调所无法形成的。孩子们在读中悟情、读中感悟, 在读中展开对故事的再体验。

三、在“文本想象”中创造故事

儿童是“想象的王子”, 英语教学应当能够放飞儿童囚禁的情愫, 开启儿童幽闭的心智。而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 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故事为载体, 让儿童围绕Story time板块的主题丰富故事、续编故事、创造故事, 让故事文本具有发展性、连续性。如在上述案例中, 一位教师这样设计结尾:It’s five o’clock.Mum is busy with cooking.Dad is back home from work.Taotao is watching TV.What will they talk about?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故事文本中的人物, 对话形式是儿童已经掌握的, 而对话的内容则是儿童自己根据日常生活体验而生发的。这样的故事教学不再和儿童的生活相脱离, 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另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 呈现不同的人与人相互帮助的场景, 如在学校帮助同学和老师、在路上帮助老弱人士、在家里帮助家人等,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展开想象, 创编对话, 并根据创编的对话展开分角色扮演。如

S1 (做不开心状)

S2:What’s the matter?Are you ill?

S1:No, I’m not.

S3:Are you tired?

S1:No, I’m not tired.

S4:Are you hungry?

S1:Yes, I’m hungry.

不难看出, 通过点击故事插图、紧扣故事词句和故事留白等多种手段可以让儿童对故事进行充实、完善, 这既是对英语知识的复习巩固, 又是儿童对英语故事的二次加工、二次表达, 二次创作, 有效促进了儿童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

结语

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不仅仅要让儿童掌握英语的语词语汇和语法, 更为重要的是点化儿童心智、放飞儿童心灵、润泽儿童的生命。Story time板块作为译林版教材单元板块中的重中之重, 理应肩负起发展儿童情意、培植儿童人格的教学使命。因此, 以微型故事语篇为载体, 通过让儿童体验故事、感悟故事、领会故事、创造故事, 能够生成儿童洞察幽微的睿智和深刻, 进而让英语教学指向儿童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莉娟.如何让Story time教学根据“故事味”[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 (8) .

[2]耿钰钰.追寻“故事味”的英语故事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教学版, 2015 (8) .

篇9: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生命

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jìnɡ jìn)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chàng chàn),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bàn bànɡ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安静的手指悄(qiǎo qiāo)然合拢,( )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一个盲女孩儿( )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 ),安静的脸上充满了( )。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 )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反义词填空。

合拢( ) 流畅( ) 准确( )

3.仿照例子,写出同类词语。

磕磕绊绊:

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5.把这段话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并谈谈理由。

大墙下的小花苗

春风把一粒花种吹到一面墙的阴影里。

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棵小花苗。大墙外边,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

“你干吗哭呀?”蜜蜂问。“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蜜蜂用力推起来。大墙纹丝不动!小蜜蜂只好飞走了。

“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墙顶上小蜗牛说。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有一天,它终于爬上了高高的墙顶。阳光下真温暖!小花苗使劲长,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棵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

1.反义词填空。

温暖——( ) 难过——(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全文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第( )段是小花苗和蜜蜂的对话。

②在大墙的阴影里,小花苗( ),它靠自己的( )爬到墙顶上以后,小花苗( ),孩子们夸小花苗( )。

3.假如你是小花苗,爬上了墙顶,你会说些什么?

【读写链接】

在日常生活中,深深触动心灵的事,你一定看到过、听到过,甚至经历过。选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写下来。

篇10: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体会出如上的文本意蕴,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关键语句。首先要抓住描写动物面临危险时的表现。《蚁国英雄》中,蚂蚁面对肆虐的火舌没有束手待毙,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团”,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生命桥》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动物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通过这些无私无畏的动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动物的伟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场面描写语句体会。

《蚁国英雄》中,作者多次进行了场面描写,如“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无疑,此处作者将蚂蚁突出火舌的重围比作了一场战争,硝烟散后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显然,是蚂蚁们。在《“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本文的两个故事都十分感人,虽读过几遍,却仍然动容。如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是在教学的重点。

《蚁国英雄》只有一段读起来有点难度。首先我引导学生分层: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层。学生自学进行交流,效果很好。弄清楚每一层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了解的故事内容之后才能感悟。第二步我问:那段文字最打动你?多读多思,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自学之后交流:“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中的“肆虐、焦臭”说明火势很大,蚂蚁死伤惨重;“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中的“区区弱者”说明蚂蚁是渺小的、弱小的。“竟、迅速、突围”表现出蚂蚁的自救本领和面对灾难的态度。……文中有很多这样令人动容的语句,学生能抓住字眼理解和感受,再这个基础上我重点是引导他们读好语句。读出情感才能走进心灵。

《生命桥》的重点是“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把羚羊跳跃时所划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在教学中,我们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谈感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老羚羊的视死如归、勇于奉献的精神,也体会到整个羚羊群的默契合作。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2

《生命的壮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从分辨入手,激活了学生储存在大脑之中的词语,让他们在表达、分类之中加深认识了“壮”,为后面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下了伏笔,让教学活动先入同学们的心。入心方能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投入。

2.在对“壮”有了温习、加深和拓展之后,有了这个基础,老师的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到了具体的情境中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壮”就有了新的思考,也就说,把学生的思维延伸了,拉长了,一环扣一环,波澜不断,信息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大脑。

3.在初读阶段,学生再一次抓住“壮”字,在游历课文的过程之中,围绕着“壮”字,积极思索,深入思考,潜心会读,用心感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的抉择,生与死的意义,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之中进入了人类终极的思考,感受到了死的伟大,死的哲学意义。所以,在学生有了这些较为深入地思考之后,自然就唱起了生命的颂歌——颂扬之歌,庄严之歌,悲壮之歌,赞美之歌,壮勇之歌,壮举之歌,美好之歌,神圣之歌!

二、成功之处。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抓住“壮”字,先入情入心,然后通过知识的学习,课文的阅读,大脑的思考与感悟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抓住了知识学习这个“把手”,在扎实的研读过程之中,借助了思维、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就生成了,感受如有源之水,从学生的嘴巴里自然唱出了对生命的赞歌。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故事中的“人”,没有让学生看看故事中人的变化。

四、改进措施。

篇11: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从分辨入手,激活了学生储存在大脑之中的词语,让他们在表达、分类之中加深认识了“壮”,为后面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下了伏笔,让教学活动先入同学们的心。入心方能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投入。

2.在对“壮”有了温习、加深和拓展之后,有了这个基础,老师的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到了具体的情境中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壮”就有了新的思考,也就说,把学生的思维延伸了,拉长了,一环扣一环,波澜不断,信息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大脑。

3.在初读阶段,学生再一次抓住“壮”字,在游历课文的过程之中,围绕着“壮”字,积极思索,深入思考,潜心会读,用心感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的抉择,生与死的意义,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之中进入了人类终极的思考,感受到了死的伟大,死的哲学意义。所以,在学生有了这些较为深入地思考之后,自然就唱起了生命的颂歌——颂扬之歌,庄严之歌,悲壮之歌,赞美之歌,壮勇之歌,壮举之歌,美好之歌,神圣之歌!

二、成功之处。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抓住“壮”字,先入情入心,然后通过知识的学习,课文的阅读,大脑的思考与感悟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抓住了知识学习这个“把手”,在扎实的研读过程之中,借助了思维、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就生成了,感受如有源之水,从学生的嘴巴里自然唱出了对生命的赞歌。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故事中的“人”,没有让学生看看故事中人的变化。

四、改进措施。

篇12: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1、能借助字典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赋予”、“焦虑”、“衰竭”、“不假思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那伟大的爱。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母亲十月怀胎,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你们想对伟大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媒体出示:5、我的第二次生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请脉络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轻声朗读课文。

2、交流

媒体出示:

( )给了我第一次生命,父亲在我( )时,把( )给了我,并且( )我,是他赋予了我( )。

(1)“赋”字右半部分的笔顺;“衰”的部首;(媒体展示)

出示词语等。

(2)理解“赋予”、“衰竭”的意思

(赋予:交给;衰竭: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

(3)了解“肾功能衰竭”这种疾病。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理解“赋予”、“如愿以偿”、“排斥”等词义。

4、通读全文,边读边想:父亲几次挽救了女儿的生命?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救的?

才5天 严重的肺炎 医生开了一种注射剂,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

那天,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10岁那年 肾功能衰竭:“的活路,就是接受肾移植。” 爸爸不假思索:“让我来吧!”

爸爸坚持由他来捐肾。“她是我的女儿!”他只有一句话。

“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父亲三次挽救了我的生命?哪一次让你最感动呢?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内容。

2、媒体出示:

当时我们住在郊区,医生开了一种注射剂,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那天,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交流体会父亲对我的爱。

(点击“跑了一整天”、“相拥而哭”变红)

感情朗读。

3、媒体出示:

爸爸不假思索地说:“让我来吧!”

“他是我的女儿!”他只有一句话。

“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逐一出示)

(1)理解“不假思索”的意思。(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果断。)

(2)师:为什么经过检验发现有3个人的肾脏适合我,而爸爸还是坚持把自己的肾给我呢?

(3)爸爸口中的 “排斥”和我口中的 “排斥”意思一样吗?

(4)朗读爸爸说的话,读出他的坚决。

4、师:是呀!正是爸爸对我的这份伟大的爱,让他如此乐于为自己的孩子作出贡献,也让他如此坚决地作出牺牲。让我们看看爸爸当时的心声。

媒体出示:

爸爸说:“通常是做母亲的怀胎10月,赋予孩子第一次生命;而我比许多父亲幸运,因为我有机会赋予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爸爸对孩子无私的爱。

5、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幸运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帮助别人的行列当中,因为他们知道因为自己捐献的器官能够一个本来绝望的病人获得第二次生命,对这样一些人,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小学四年级语文《我的第二次生命》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语言,重自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我课前思考的问题,也是力求在本堂课上达到的目标。通过课堂实践,我感到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成功之处

1、重视文本,注重读读悟悟。

“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语言。”是本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分“读通课文,读清意思,读出感受”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明确的目标,螺旋上升,步步提升。学生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乃至于读出感情,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整个读书过程。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地触摸语言,感悟文本,表达情感。

《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不过故事中的好多感人之处都隐含在父亲的言语、行动中。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研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过程。文章读好了,课文也就理解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2、注重拓展延伸,强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地阅读。本课最后一环节适时补充的拓展阅读文章,一方面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和思想情感的升华,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途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阅读资源。

二、不足之处

篇13:四年级课文《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语言文字是富有生命和情感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领孩子去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颖悟语言文字的秘妙,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佳妙。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勾写出一篇篇言语佳作,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孩子通过课堂明白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颖悟言语形式表达的佳妙。这样的阅读课堂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一直我们的语文课堂只关注了文本写了什么,我们的阅读课堂成了平移式的教学活动,文本写了什么学生一目了然,却整堂课都围绕写了什么反复地无效教学,对孩子的写作、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效果。写作本位理念下的阅读课堂教学并非割舍内容乏味地、枯燥地、理论化地讲文本形式,我们的课堂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只关注文章的内容,而是将文本的形式融合在内容中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感受作者的写作和言语的心跳。

教学目标:

1.正确体悟“流连、穿梭、悄然合拢、流畅”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研读安静的行为背后的意义,体会安静的内心世界。

3.颍悟作者的表达形式,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去体会作者怎么写的。

教学研究: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简洁的语言,隽美的意境将生命的意义阐述透彻。篇幅短小精悍,含义深刻,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文本传达的深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引领孩子在对话中、在情境中学习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表达文本的形式以及在具体情景中领悟安静的内心世界去体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本文是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融合,在本堂课中我引领孩子在学习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深刻含义的对话中、活动中将体悟文本形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中,整堂课围绕中心句展开了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入境学文,提领中心

设置情境,激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情境中一开始就提领中心,整堂课围绕中心展开学习,让孩子潜移默化中明白整篇文章的文字都是围绕“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个主题展开写作的。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欣赏一段录像,请用心感受,仔细体会。

(学生观看千手观音录像)

师:《千手观音》这完美的舞姿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一群聋哑人完成的,(学生发出惊叹声)他们做到了正常人才能做到的事,听了这些,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生:真的是个奇迹!

师:你们内心都充满了惊讶,《触摸春天》中作者面对一个盲童女孩创造的奇迹也同样发出了和你们一样的感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读读文中作者看到盲女孩的举止对生命感悟最深刻的话语。

(学生自发读起文中那句中心句。)

师:是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课件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学生齐读此句。

板书:缤纷世界

第二环节:围绕中心,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盲童安静八岁的春天,这个残疾女孩创造哪些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请拿出笔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安静在触摸春天中创造了哪些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师:恩!盲童拢蝶。还有吗?(板书:悄然拢蝶)

生:在花丛中穿梭,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恩!穿梭走动,还有吗?(板书:穿梭走动)

生: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师板书:放蝶张望)

师:文中的安静太了不起了,竟然能创造这么多缤纷的世界,这些都是正常人才能做到的,有的甚至正常人都做不到。此时你内心的感触是什么?

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师引导全班齐读此句。)

第三环节:围绕中心,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师:让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感受,安静创造的哪处缤纷世界拨动你心中的那根弦,请做一做批注,等一会我们请你说说内心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并做批注)

师:安静创造的缤纷世界哪处让你很有感触?

(1)穿梭走动

生:我感触很深的是安静是个盲人却能在花丛中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是这一段吗?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安静是个盲童可怎么走路像个正常人。

师:哪几个词让你感触很深,让你感觉她这个盲童像个正常人的?

生: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很流畅。

师:怎么样的走才叫做穿梭走动,谁来示范一下。

(学生到上面来回很流畅的走。)

师:这样的走动就叫

生:穿梭走动、走得流畅、没有磕磕绊绊。

师:可安静是个盲童呀,按理盲童是怎么走的?谁来示范?

(学生闭眼走路,走得磕磕绊绊,差点摔倒。)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他走得怎样?

生:要绊倒似的,走路很不稳当,要用手摸摸旁边是否有障碍物。

师:可安静呢?

生:穿梭走动,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走得很流畅。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太令人惊讶了,简直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师:带着你的惊讶读读此句。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神奇了,简直不能相信。

师:带着你不能置信的心情再读读这句。

师:安静是个盲童,却能像正常人一样穿梭走动,太不可思议了。带着你们的惊讶、不可思议的心情我们一起读。(全班读安静穿梭走动的句子。)

师: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能那么厉害,怎么能像正常人那样穿梭走动呢?联系上下文赶紧读一读,找一找。

师:什么原因安静能像正常人那样穿梭走动?

生:因为他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流连这个词用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安静很喜欢外面的世界,她舍不得回家。

师:能给流连找找伙伴吗?

生:流连往返。

生:恋恋不舍。

师:从“流连”这个词你看出安静的内心怎样?

生:很乐观。

生:很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感受自然。

师:你读懂了安静的内心世界,请你来读读这句。(一名学生读)

师:“整天”这个词你读得又重又长,让我看到这盲女孩活泼天真的画面。

师:还有哪位也读懂了这位乐观开朗的盲女孩的内心世界?

(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的朗读声让我仿佛也置身花丛舍不得回家。

师:我们读懂了这是一位客观、开朗、喜欢待在外面世界的女孩,我们一起把你此刻感触融进去读出来。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悄然拢蝶

师:刚才我们学过的这段中还有哪里也让你感触深刻的?(课件返回第三自然段)

生: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师:哪个词让你体会很深?

生:极其准确。

师:什么叫极其准确?

生:非常准确,没有一点偏差。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读一读。

(一学生朗读)

师:极其准确读得特别好,听出了安静的举止让你感到惊讶。

师:还有谁能自信得读得更加准确的?

(指名一学生朗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浮现一个小女孩慢慢小心翼翼伸出双手的画面,特小心,为什么那么小心?

生:怕折坏花草。

师:你真会读书,能读懂简单语言背后的意思。

师:盲女孩竟然能极其准确地把手伸向月季花,我们把自己的感受也送进去读一读。

(全班齐读)

师:还有哪些缤纷世界也让你感受深刻的?找找语句。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悄”在这个词里要读第三声,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盲人怎么能拢住蝴蝶?安静悄然合拢竟然就抓住了,谁来学着安静来做做这个动作。

(学生上来示范)

师:说说刚才这个同学怎么拢的?

生:慢慢地。

生:悄无声息的。

师:这样慢慢地,悄悄地,悄无声息地,我们就叫做——

生:悄然合拢。

师:我们一起也来做做。

(学生齐做悄然无声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太普通,太平凡了,大家都能做到,但你们这样做抓住过蝴蝶吗?

生:没有。

师:说说你的感受,你抓的时候为什么就抓不住?

生:蝴蝶会飞,我只会跑,追不上它。

生:蝴蝶很机灵。

师:我们正常人都抓不住蝴蝶,可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却被盲童安静拢住了,太不可思议了。用课文作者的话说就是

生:真是一个奇迹!

师: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家了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带着你对安静此举不可思议的感受谁能读好这个感叹号?

(一名学生读)

师:拢得不够轻,不够慢,要吓跑蝴蝶的。

师:还有谁也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好这个感叹号?

(指名所有男同学读)

师:你们的朗读中这个感叹号在此句中的味道我感受到了,太令人惊叹不已了!女同学也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好这个感叹号。

(女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读中悄然拢合一词加了重音,感觉到安静行为的神奇,太不可思议了,太令人惊讶了。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安静,感受她的内心世界,此时你就是安静,请你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拢蝶,此时在经历着什么请用心感受。(老师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请学生闭眼拢蝶。)

师:同学们请用笔写下此刻你拢蝶后的感受。

师:谁来说说当蝴蝶在你指间扑腾,你的内心感受到了什么?

生:啊!这是什么?我怎么把它给抓住了。

生:啊!它在我的手心扑腾,这是一个生命,这就是春天的生命,自然太神奇了。仿佛这只蝴蝶就是春天跳动的音符。

师:同学们你们的感受太丰富了。安静拢住的仅仅是一只蝴蝶吗?

生:对生命的热爱。

生:感受跳动的生命。

生:拢住了生活的希望和快乐。

师引读:是的安静拢住的是一个春天跳动的脉搏,对她来说—生齐读:这是一个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师:是的,安静拢住的是她对生活的希望,对她来说——生齐读:这是一个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3)放蝶张望

师:蝴蝶带给她春天,带给她生命的气息,带给她春天跳动的脉搏,如果你是安静会怎么对待这只蝴蝶?

生:放了它,因为它也有生命。

生:不放它走,因为好不容易才拢住的。

师:文中的安静怎么做了,请自由读读第六自然段。

生:放了它。

师:安静不喜欢这只蝴蝶吗?赶紧到课文里找找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喜欢蝴蝶,我从许久感受到。许久不放是因为她舍不得放它走,想放手心再多感受一阵子。

师:是的生命是可贵的,即便安静多么喜欢这只蝴蝶她也敬畏生命的可贵放走了它。

师:你们还可以从哪个词感受到安静喜欢这只蝴蝶可又敬畏生命的可贵而放走了它?

生:张望,我感受到安静虽然看不到蝴蝶,但是他舍不得很想再次张望它,看到它。

师:张望,盲童怎么能张望呢?你觉得这个词用这里对吗?

生:我觉得她的眼睛虽然张望不到,但是她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心却能让她张望到。

生:我觉得她能张望到,因为她用心感受着自然和世界。

师:是的,现实为安静关闭了她的双眼,可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那就是心灵之窗。让我们一起祝愿安静,祝愿她能张望到这美好的世界。

(配乐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第四环节:围绕中心,前后呼应,深化主题

师:这只蝴蝶在安静八岁的人生划过一条美丽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我们相信这只蝴蝶同样在我们每个孩子的心中划过了一条优美的曲线,把你此刻心中涌动的感慨快点在脑海中理一理,说一说。

生:生命无价,加以珍惜疼爱,就会绽放光彩。

生:无论谁都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很美好,只要我们向自然向世界敞开心扉。

师:作者也有许多感慨,赶紧读读这段。作者感触最深的语句我们一起读。(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教学反思:

(一)篇章秘妙——巧

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我们要让语文走回家的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很多老师只片面理解成课堂中多注重字词教学,有的甚至只知道字词句机械训练。语文的本味不是仅仅简单地让孩子掌握一些字词句,而是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渗透,让孩子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怎么写”,让孩子感悟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这就是篇章的“秘妙”。第二个片断中导入一开始通过《千手观音》录像引孩子进入学习情境,等孩子内心和作者有类似情感储备时,我再让他们到文章中找出作者感悟最深的那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学习课文一开始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后找出这句话,使孩子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潜移默化感受到作者写了那么多的缤纷世界,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教孩子这是中心句,整篇文章都围绕这句话来写,我们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在诗意的课堂中去感悟去体验,不留痕迹地渗透。整堂课我都从文中中心句提到的“缤纷世界”为切入口,而且这个体法贯穿始终,为的就是让孩子结合那句中心句感悟文章结构,感悟作者“怎么写”。并且最后整篇文章学完,我又引领孩子回到那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而让孩子在精品课文后再度感悟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首尾呼应的感悟,给了孩子一个完整地渗透。

(二)句段秘妙——准

潘新和老师以及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读写互动观念中也一再强调要让孩子不仅从文章整体感知作者怎么写,更要把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渗透期间,让孩子感受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构成的。从而达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目的。教学中围绕整体切入口——“缤纷世界”准确抓住了重点句段,让孩子从篇章整体感受作者怎么写,更是再度深化从篇到段再到句感悟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承载具体的写作内容。如教学中“早晨,我在绿地里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些都是描写安静创造缤纷世界的语句,这些都是围绕文章秘妙语句展开的具体写作。在教学的呈现中学生找到了这些关键语句,我先呈现段,再呈现句,从而深化体悟。高段的文章不可能每句话细细地教,文章语句一部分为安静的行为,一部分为作者的感悟。依据那句文章秘妙语句,教学要围绕缤纷世界展开,安静行为的体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体会了安静的行为,作者的感悟也就内化成了读者自己的感悟。

(三)文字秘妙——活

王崧舟老师强调:“我觉得,‘言语秘妙’是实现读写互动的一个支点。作为阅读,要理解‘言语秘妙’;作为写作,要运用‘言语秘妙’。”王崧舟老师提到的秘妙是文章语句和字词的秘妙、情趣、神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孩子理解“言语秘妙”?该如何活鲜“言语秘妙”词句之生命?语文不是知识的堆砌,语文是以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她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卷,读起来是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歌曲。我们要咬文嚼字地品,创设情境地悟,不是理性的分析。在教学中“穿梭”、“流连”、“悄然合拢”、“张望”等词的教学在具体情境感性化下体悟。如教学中“悄然合拢”一词,我先让孩子们做做体会此举的简单容易,再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是否也用这个动作拢住过蝴蝶,紧接着我让孩子们闭眼听老师配乐朗读“拢蝶”的课文第四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孩子置身花园中感悟安静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写作用词的妙处。

篇14:关注生命教育,勤于教学反思

关键词:反思;经验;沟通

我们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凭借原有的教学经验难以驾驭新课改模式,这就导致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反思可以从业务知识、教学经验、教学感悟、某个教学环节、教学成功之处、教学失败之笔等方面来书写,通过不同渠道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仅靠经验掌控课堂,会适得其反

对于带了好几年初三的老教师来说,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固然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但是过多的教学经验会使你的教学课堂变得呆板和墨守成规,这样的课堂往往不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老师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想起往届学生在这块往往常犯的错误或容易出现理解偏差,老师就会无意识强调或反复强调,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学生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因为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学生自己主观上的重视,所以,老师的反复强调反而会让学生反感。

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经验,并能根据所带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让新奇与经验并存于课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多一分关心,多一份沟通,多一分收获

尽管我带的都是A层学生,无论从数学基础上还是从能力上都应该是最好的,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往往与你的想象是相背离的,在每次月考下来之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都远远不如B层学生的成绩,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长期老师忽略与学生沟通,或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比如让学生完成一套试卷后發现错误较多时,老师就会抱怨:你们做得这么差连C层学生都不如,等等这样的话语,老师可能不经意间就说出来了,过后老师就会不了了之,但这些话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反感老师,甚至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无论带哪个层次学生的数学老师,都应该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尤其对于班级里哪些比较敏感的学生,更应该耐心与之沟通交流,找到问题,踏踏实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乐学、善学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科长对数学课堂的监管作用

近年来,无论在收缴和检查学案方面还是展示课展示任务分配方面,我都是靠我和各班的课代表来完成的,刚开始学生展示课的积极性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时间一长,这种仅由老师和三个课代表构成的课堂结构模式学生已经厌烦了,因为课代表安排的展示小组总限于固定的小组,时间一长其他小组也不闻不问,反正课代表又不安排我们小组,从而导致展示的学生像完成一项任务一样,而下面听的同学也不与讲的同学形成互动,不管自己会不会都不去听,从而使展示失去意义。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忽略了学科长和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往往学科长和组长代表着学生的主体,因为他们经常和组内学生一道学习和交流,他们的展示作用和管理作用的发挥就意味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四、善于和学生交流,乐于接受学生建议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们要做一名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并不仅仅是得到学校对我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得到学生对我们的认可,因为我们是学生的服务者,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是否满意,多让学生给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建议,这样的大道理可能每一个老师都很明白,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或真正做到恐怕并非是大多数老师能做到的,往往教了多年的老教师还没有刚来的年轻教师受学生欢迎,我想原因正是如此吧。

五、听取同头课,吸收新理念

长期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一种思维定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听别的学科教师的课,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提供一些参考,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变得更灵活,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更受学生喜爱。当然我们学科内的课更应多听,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总之,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勤于反思就是更新观念、提升自身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教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4).

上一篇:我路过你的全世界散文随笔下一篇:改:五园大班音乐教学活动《森林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