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2024-05-07

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通用9篇)

篇1: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 薄弱学校 问题 内容提要:

农村教育始终是中国教育的主体部分,中国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教育上。农村初级中学的问题既代表义务阶段教育,又代表中学阶段教育,可以综合反应出整个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征,因而最具有代表性。我国农村乡镇中学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时期,因区域的特殊性等因素导致各学校发展的不均衡,从而产生了薄弱学校。其中,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地方政府办学力度不强、教育的不公平、校长权责不相等、教学评价简单而单

一、师资不足、硬件和软件投入不足、教师敬业精神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愿景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影响了现代教育的推进速度,亟待解决。

1998年11月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每一所学校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以下简称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是全面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依法维护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促进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有效措施;是推进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缓解“择校”矛盾,治理

1.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它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的最严重表现。

2.城镇居民的工作单位性质是我国社会分层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其子女的教育机会。

3.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了的教育不公平。

4.由于行业和职位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归纳起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别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

此外,由于县以上高完中均从各乡镇中学选拔优秀教师补充师资,这使得各乡镇中学本就严重不足的师资雪上加霜;再者,各县区都在打造示范学校,从硬件、软件投入和师资配备、生源选拔等各方面都向示范学校倾斜;在师资方面,许多乡镇中学无音乐、美术、地理、生物专业的教师,而这些学科都将纳入中考科目,农村的孩子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拼命往县以上中学挤;造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如此恶性循环。

三、校长权责不相等

“一位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温家宝)。校长的素质、思维、工作积极性等,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时下我国乡镇中学校长的责任无限大,若干个“一票否决”和除教学外的若干繁杂事务,压得校长们喘不过气来,这必然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

从校长的权利方面看,乡镇中学校长只有工作权而无人事权,的学习进修机会缺乏,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业务素养的提高相对困难,教师素质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新意,对新课程难以接受,教师教学科研空白。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不科学,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进步与改革,导致教学质量、学生发展与学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薄弱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待遇低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教师待遇相对更低,而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待遇尤为低下。教师的住房也比较差,大城市的各级教师或公务员都有福利分房或货币分房,而农村中小学教师一般不仅不能拥有购买公有住房权(实际上也没有相应的住房资源),而且连一般住宿学校都解决不了,许多学校教师是两人一间房,有的学校是让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住集体宿舍。如果讲安居乐业,则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无居可安。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往往也因县一级财政问题、管理问题,得不到保障,多数不能按时发放,部分地方不能足额发放,少数地方强行扣(费)、捐(款)、缴(金)、集(资)、订(报、书)还比较突出,这样教师们的工资实际能到手养家糊口的就更少了;教师们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有待改善,现在许多地方教育系统将教师医疗统一交付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制定出诸多不利于受保人的条款,如必须到指定的医院,必须是重病住院才能支付部分医疗费,而教师们在工作生活中一般性的医药费开支则远大于符合报销条件的部分,这样,教师的医药费主要还是靠自己来保障。

在职称方面,对于薄弱学校而言,教师职称问题是总体重心偏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薄弱学校教师待遇偏低,优秀

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注重结果的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只有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3、强调横向评价,忽视纵向评价。横向评价是一种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确立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纵向评价是一种自我评价,通过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了解个人的发展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而传统教学评价往往是把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完全处于被评的地位,有时教师指名道姓的横向评价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强调常规评价,忽视特色评价。常规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所以在评价中常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在活动中能动性发挥的不同,使不同学生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但是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常规评价,而忽视特色评价,没有充分重视反映不同类型学生特点的“特色评价”,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5、强调单一评价,忽视多样评价。传统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往往是在一个阶段、一个单元的教学或整个学期的教学结束之后,通过笔试的形式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对于有确定目标的结构性教学来讲,也许是适应的,但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来讲,显然是不足的。因为对于每种个性特征的评价方式可能是不同的,而且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常常是不规范的,也不可能有统一标

对保障和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在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时候,应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与发展水平;在研究素质教育的时候,应促进政府保证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为只能应试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松绑;在研究新课程、推行新课程的时候,多研究农村的教育实际,尽量保证课程标准具有中国农村的特色、符合农村的条件、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行创优争先活动、提倡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的时候,为教育投入、教育环境、教师的困难、学校的办公条件着想,真正落实“国兴科教、科教兴国”的战略。

篇2: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已受到普遍关注的时候,我们应当农村关注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同步,使教育强县工程全面辅开。目前,在农村存在着部分薄弱学校,其表现在:校舍及教学设施等硬件薄弱、经费投入严重短缺、教师队伍素质薄弱、生活基础薄弱、学校管理薄弱、教育教学质量薄弱。这种严峻的现实导致农村学校学生择校问题越来越严重,学生辍学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农民送子女上学的负担。诸如此类的实际给农村中小学校长带来了许多困惑。研究和解决这些困惑已经成了实现农村教育改革目标所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农村薄弱学校校长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之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农村校长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投入少,学校的债务多,没有经费使用自主权,校长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1、教育经费投入少,学校的债务多。

一个区域,占学校总数不到20%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却占用了本区域教育经费投入的80%!那么农村薄弱学校却无力顾及,基层乡镇又无钱投入教育,导致了“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局面。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实施后,使得一些农村学校校长过去依靠学费返还、搭车收费筹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也没有了。尽管一些重点学校还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收取数额择校费的名义大收特收,而农村学校校长谁也不敢再碰这乱收费的高压线。学校的债务没有偿还,靠借钱维持,使农村学校举步维艰,办学条件严重滞后,直接形成了薄弱趋势,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2、划拨到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能自主开支。财政部门在关于学校经费使用的项目上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县则是严格地执行文件上的项目规定,凡是文件上没有的,就是开支了也不予报销。而学校需要用钱的项目千头万绪,有很多的项目是文件中所无法列出来的。

3、农村学校校长在经济上感到内外交困。一所学校就像一个家庭,开学就得花钱,上级部门检查工作需要接待、校际交流和活动需要经济保障、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需要活动经费、维护学校的安全需要聘用人员等等,没有一样不要花钱,而这些基本上都不能拿到帐面上进行唐而皇之地报销。

4、按学生人数下拨的经费逐年下降。上级财政部门下拨到学校的经费正常中按在校学生的人下拨的。近年来,随着学生大幅度地涌进城里的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呈直线下降趋势因为学校地处农村,学生数量越来越少,按在校学生数发放经费的政策使得农村学校可使用的经费也越来越少,校长利用这一经济杠杆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有的乡镇的中小学呈倍数下降。但是,财政部门的拨款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学校校长就已经成了“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了。

二、校长不能运用经济杠杆加强对学校的有效管理,增强学校活力

1、制订了明确的奖惩措施而无钱兑现。工资由县统一打到教师的个人的帐户,农村学校校长没有了经济调节的措施,对于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甚至自己不干还在影响别人的人,除了按照所规定的相关制度的要求进行批评教育,在大会小会上说些“发狠”的话之外,基本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处理方案。制订了明确的奖惩措施而无钱兑现。有些校长也在上任伊始信誓旦旦地研究、讨论、制订了一系列的奖惩规定,有许多也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到了学期结束时,对照考核的结果要按章办事时,校长则显得无可奈何:学校筹不出钱、上面也拨不下来钱。

2、工作出色的教师无法进行激励。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做加法,对于农村中小学校长来说是最理想的办法,可以省去许多因为惩罚、扣钱所带来和麻烦。但这对于没有政府拨款之外收入的农村中小学,就只能是画饼充饥了。曾有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根据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搞全员聘任,要求优秀教师优先聘任,并委以重任,差的教师落聘或待聘,并强调要在收入上拉开差距。方案实施后优秀教师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并且干得很认真,而差的教师,尤其是一些待聘的教师,一开始不仅面子上过不去,有时还有点危机感,可一个学期下来,那些干得多的也无处多得钱,干得少的甚至没干的,也还是把自己该拿的工资放进了腰包,在暗暗地高兴之余在心底里笑话那些优秀教师。对于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没有多少差别,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三、教师调配欠合理。

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教师已是“明星”荟萃,人才济济,出现了严重超编超岗。而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学校却严重缺编缺岗,师生比例几乎是翻了一番。一些农村学校费了多少年的精力,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教师,一旦小有名气,马上就会有人游说,很快就被挖走了。是教师专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农村高中教师少,校长只有到其他学校借人,或者自己学校的教初中的老师又去教高中,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乡镇中心小学都不能保证外语和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的正常开设,使得在师资调配上形成了反差。导致了农村学校形成师资的薄弱。

四、生源受到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吸收,教学质量上不去。

一所学校要发展,教学质量是关键,但是,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先扶持的一部分学校。它们凭借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名校效应,对农村薄弱学校中优秀生源进行大量的吸收,对于统考前几名实行“免交一切费用”、“享受生活补贴”、“高额奖励”等措施的出台,使农村学校优秀生源受到严重冲击,农村学校在这种不合理的竞争下,教学质量低下,滑向薄弱已是大势所趋。

五、学校管理落后、校长所承受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1、领导班子不够团结。因为农村学校暴露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农村学校校长之间、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有些涉及到职、权、利方面的问题,还引发了一些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不能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对于目前农村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改革工作是很不利的。学校管理者(指校长及中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勇气。管理软弱、人心涣散、当不好群众的领头雁,没有形成团队核心,领导力低下;中层干部上传下达、息事宁人、得过且过,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不正确。

2、干部与教师之间的凝聚力不够。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评价所引发的竞争,搞得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有不少还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尤其是一些一把手校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还要更加紧张一些。

3、师生之间的凝聚力明显不足。在农村中学,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校长不得主张把学生分成快慢班,集中精力抓尖子学生,而忽略了中差等的学生,使得优等生和中差等的学生之间变得不协调,也因此而使得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中差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趋于消极。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摆脱困境,转弱为强、对农村校长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责任,保障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薄弱学校问题对教育发展大局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解决薄弱学校问题摆到重要日程上来。制定配套性倾斜政策,加强薄弱学校软硬件建设在人事制度上,给予配套优惠政策,全力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群众办教育”为“政府办教育”,做到教育投入要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使农村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充实,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不能只满足当地孩子有学上,而是要让孩子们上好学。为此,应该更好地为农村薄弱学校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师资及生源能进得来,留得往,以便谋求新的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相对公平,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和校长的要求。作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首先是学校经费使用上要保证校长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特别是对于学校正常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开支,要给予农村学校校长有一定自由。

二、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扶持。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农村薄弱学校应从布局调整、师资配备、招生政策和教师评优晋级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逐步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差别;二是要安排城镇学校对口支援,每学年都要组织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受援学校要充分发挥支教人员在教学、教研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做好结对工作,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使农村薄弱学校尽快走出困境,摘掉薄弱帽子。要有具体的方案和提高程度的要求,决不能当作走过场式的花架子。三是加强办学行为的监督,特别是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严格招生制度,严禁吸收农村薄弱学校中的优秀学生。四是教育业务部门如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要大力指导、培训农村薄弱学校师资,坚持定期送教服务和不定期视导教育教学工作,以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师资水平。农村薄弱学校也要舍得花钱不断派教师赴外地学习、听课,以引进先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利用大众传媒,改善薄弱学校的社会形象,争取社会的资源援助 改造薄弱学校的成效,必须经过政府及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多重检验,特别是改变了社会对薄弱学校的不良印象。必须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政府改造薄弱学校的意义,及时反映改造薄弱学校的成效,注意报道先进典型,突出薄弱学校教职员工新的精神风貌,以争取社会的支持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

一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改善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这是办好薄弱学校的外因,办好薄弱学校从根本上讲还必须靠内因,即自身建设,自身建设靠的就是广大教师!因此,薄弱学校不能等、靠,要自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挖掘整个队伍中蕴藏的巨大潜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才能使薄弱学校逐渐走出薄弱,走向发展。改变社会对薄弱学校教师的印象,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打造自己学校的特色文化。主要在以下方面努力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师德水平,一个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必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献身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前提。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成长。主要是加强校本培训和教师自我学习。加强管理,形成制度。完善并落实教研组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公开教研制度、教案、作业检查制度等。在相关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尽可能做到科学化,符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使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更使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薄弱学校要将“三风”建设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把文明礼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统一起来。要在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中见爱。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所有教职工都有管理的职责,要敢管、善管,反复抓、抓反复,形成勤奋、严谨的学风。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听取学生对教学和生活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全面关心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实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四、明确指导思想,制定学校工作目标,加强内部管理 ①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质量强校”的宗旨着眼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深化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加强规范管理为保障,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②制定学校工作目标。按照“规范管理,管理规范,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上档升位”的总目标,总要求,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立足“实际、实在、实效”的工作作风,淡化权利意识,淡薄名利,强化缘份意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树立学校内涵的发展与提高,取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师的成长与成才的思想,加大教师的培训培养。大力弘扬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团结协作,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奖励和激励上让“愿办事、能办事、能办成事”的教师职工得到实惠,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重视教学的过程督导督查,唱响质量就是生命的主旋律。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推动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其迅速走上强校之路。管理建设要充分考虑学校与教职员工的利益的关系,不要在有损教职员工的利益的情况下对待改革。一般情况下,学校改革对教师利益和生活福利是有一定影响的,而教师会比较注重个人的利益和福利。要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学校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即教师的主体收益要与其教育工作质量联系起来,教师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是在维护学校的利益,达到个人与学校利益的和谐统一。

五、强化责任、提高自身素质、塑造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班子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要为薄弱学校选派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校长和其他领导成员,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领导班子要学会经营管理学校。有思路才有出路,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叫做:“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由此看来,办好学校的关键是校长,那么怎样办好一所学校,当好一名校长,尤其是薄弱学校的校长,早日摘掉“薄弱”帽子,进入“一流”或示范类学校行列?:一个称职的校长,必须坚持身先士卒、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要有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要有公正廉洁的品质、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要有正确的名利观、要有奉献精神、始终坚持财务公开、以人为本、制度管理、以情治校、民主管理、公平公正、刚柔相济、教师为本、德育为首、实事求是促进学校发展。

篇3: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 一) 对学前班教育重视不够, 给儿童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农村多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么由于客观办学条件限制, 要么因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 要求学前班孩子 “只要在学校跟着适应一下校园学习气氛, 完成一年时间的过渡就足够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成长设下障碍。从表面上看, 儿童的这一年时间在学校完成了学习目标, 但事实上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在合适的时间科学有效的启蒙儿童, 这一年时间的贻误将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被无限地放大, 对儿童后期智力发育和学习发展都将造成长期影响。

( 二) 幼儿园数量少, 且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 年) 》发布以后, 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 现在各乡镇中心基本都建立了公办幼儿园, 但是乡镇中心以外的行政村仍然无力建成规范的幼儿园, 那些偏僻农村的幼儿依旧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另外, 现已建成的幼儿园中大部分缺少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器材, 部分幼儿园存在基础设施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方只是对以前的小学校舍稍加改造便开学办园, 儿童做游戏的各种配套设施几乎空白。

( 三) 缺乏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师资队伍很难加强。

优化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历来就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大难题。虽然近两年地方教育部门初步实施了农村学前教师的补充措施, 但由于受地方财政及事业编制人数等条件的限制, 农村地区的幼儿专任教师和幼儿人数的比例总体上仍然远远达不到标准化要求。现有的幼儿园里, 幼儿教师多数是由农村小学分流出来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要么缺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如舞蹈、绘画等专业技能, 要么对幼儿教育特殊性存在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和滞后。

( 四) 管理机制不健全, 制约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由于当前学前教育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这给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障碍, 在发展初步阶段的农村地区就显得尤为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主体不明确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的宏观因素。管理本身和由此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公办与私办幼儿园同时存在且管理混乱; 办学主体无章可依, 教学没有规范标准; 督导制度空白, 缺少政府部门监管, 等等。

二、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 一) 提高相关人群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水平, 转变思想才能事半功倍。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 首先要提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水平。2010 年公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 提出重点普及学前教育。随之, 幼儿园逐步在农村出现。目前, 贫困地区的农村幼儿也开始走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但是, 在贫困地区,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期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更没有准确理解学前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此, 各级教育部门及有关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尽一切力量提高相关人群、特别是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 二) 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支持, 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学前教育全面均衡普及是当前地方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只有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古人云 “不患寡而患不均”。唯有补齐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这块”短板”才能使教育更公平。那么, 改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落后的现实即是问题的关键。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换言之, 必须加强学前教育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必须大力加强公办园舍标准化建设, 必须使教育财政投入重心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

( 三) 加快完善学前教育法规体系, 保障学前教育地位、提升教育质量。

从国家层面制定基本法规, 将会更好地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尽快制定 《学前教育法》是社会的呼声, 更是解决学前教育目前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之需要。只有完善可依的法规体系才能切实解决好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重要原则性问题: 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针; 教育教学的国家标准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办学主体及财政投入机制; 管理体制与机构; 教师编制标准及合法权益保障; 督导评估方法与责任主体等等。

( 四) 加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建设, 有效落实主体责任。

农村学前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包括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也在探索和初步建立中。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实践中必须解决好这些方面的问题: 明确省、县、乡镇三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 健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 构建有效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 改革创新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等等。尽快完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直接影响到各项行动举措的有效落实。建全的行政管理制度与高效的管理活动, 是扭转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局面的关键所在。

摘要:普及学前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能有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村地区, 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 在推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文章首先探讨了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然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以利于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推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韩爱晶.浅析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甘肃省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为例[J].长江丛刊, 2015, (34) .

篇4:浅析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困境

关键词:薄弱农村;学校发展;师资;从教环境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在农村薄弱学校工作。如今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正逐步完备,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现状分析及问题:由于生源急剧减少,造成了很多薄弱学校。所谓的薄弱,就是师资、经费、办学环境的薄弱,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师资薄弱,素质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生源少,造成教师编制少,好老师不愿意来,来了留不住,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几方面的问题:

1.薄弱农村小学不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不能配备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每位教师要教三四门课程,还必须做好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等常规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因为如此,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活动。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而“专职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素质更高,要求术科(图、音、体、英、计)的教师更多,具有专业性的教师少,新课程改革怎样得到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得到提高?这种状况使各农村小学在功课的安排上也感到非常为难,以英语课为例,大多是学校稍具英语或不具备英语教学能力的老师兼任,其他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虽然开课,也配备了很多的教学仪器设备,但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也只是应试教育的外衣。

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难以实施素质教育。留守在薄弱学校的老师,大多年龄偏大,虽然有很多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但是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近年来,虽然参加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全员培训等多种培训,但对现代教育理念、新教法接受得很缓慢,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培训的效果自然就低。在课堂上,依然穿新鞋走老路,很多先进的设备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课堂效率不高,更谈不上卓越课堂,致使更多的时间用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更多的时间是疲于应付各种检查。

3.教师职业倦怠,敬业精神缺乏,难以提高素质教育。目前在农村小学,不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教师是部分老师谋生的职业,谈不上高尚的事业心。社会整体环境缺乏对老师职业的尊重,老师微薄的薪资吸引不来优秀人员。对教师工作不能实施有效科学的评价(因为老师工作的多面性,量化标准难统一),致使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性而设置奖励性绩效工资,以及实行校长负责制、聘任制,也为了维持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等方面,经常顾此失彼,失去了调动老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二、老师面临的从教环境差

身处偏远农村的老师,常常羡慕身居繁华的同行。同一个职业,同样的报酬(目前已经有所改观,对农村教师在补贴上有所侧重),却干着不一样的工作,面临的从教环境差。

薄弱学校一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网络,也没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三、薄弱学校经费短缺,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存在的不均衡现状,网上也盛传实施最低经费保障。但薄弱农村小学由于生源少,按照学生人数拨付给学校的公用经费就必然少。该做的事情固然比规模大的学校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多事情还必须得做,只是有时候学校在某些工作上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均衡教育势在必行,而薄弱学校该如何才能均衡发展?作为一个常年工作在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百思不得其解。

参考文献:

赵乐.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金田:励志,2012(9).

篇5: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项目规划编制问题的报告

玉溪市教育局:

根据玉溪市教育局《关于转发〈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关于编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规划(2014-2018)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薄改计划”资金需求来源实行“中央补助+省级统筹+州、县自筹”的模式,现省上暂定为中央、省、州县按50:35:15来分,那么州县比例是多少?且资金的比例是按规划总资金来划分,还是按纳入薄改年度的总资金来划分?

二、2013-2015校安及美丽100规划(企业垫资BT模式建设项目)、2016-2018年的规划校舍建设性质选什么?(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其他工程)文件中提到运动场、锅炉房也属于校舍建设,大门、护坡、绿化等附属设施、加固改造、办公楼、教师宿舍选校安工程?还是其他工程?

四、云财教〔2014〕18号及有关文件精神,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规划实施范围为长期保留的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市级文件提到与校安工程、学前教育等教育专项工程相结合,那么如何界定调查范围,请明确。建议非农村、非义务教育学校不纳入规划。

五、李棋中心小学、山头小学、玉河小学需异地重建的学校是否纳入此次规划?

六、事业统计报表中瓦窑中小、春和小学等20所学校被列为城市学校,软件校验不应纳入规划,但实际属于农村学校,这部分学校是否纳入规划?

七、编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规划与玉溪市教育信息化项目同时规划,两大项目有矛盾,主要表现为:

1、两大项目中部分信息化设备(班班通设备、计算机)相互重复;

2、两大项目在资金安排比例不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规划拟资金安排比例为:国家50%、省35%、市7.5%、县(区)7.5%,市教育信息化资金安排比例为:市35%、县(区)35%、学校30%。以上原因导致安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何项目中规划难于取舍。

八、编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规划中的装备类规划无明细的参考价,无法进行统一测算与规划。主要表现为:

1、按相关文件的精神,装备类的规划依据主要是《云教〔2013〕12号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办学基本标准》中提供的教学仪器设备主要参考《云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这标准中仅提供了各科配备目录,无参考价;

篇6: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2009年8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由原来一所交通便利、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源潭镇中心学校调至下面一所地处三县交界处的教学质量比较差的一所薄弱学校——棋盘初中任校长。

源潭镇中心学校是全县的“十强”学校之一,老师们比较珍惜学校荣誉,工作起来积极主动,不计较名利,各项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学校竞争文化浓郁。与她比较,我感到现在所工作的棋盘初中团队凝聚力不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工作不积极主动,崇尚金钱,缺少奉献。有些工作虽然学校已形成决议,但还是有个别老师敢于顶牛不执行,是教育局领导眼中的“乱”校„„同处一镇,为什么两所学校的老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原因有:(1)学校所处位置较偏,交通不便利,很多老师不愿在这所学校工作。近几年招考进城,调动外流的的优秀老师有16位,人才流失严重。(2)留下来的大多是本地“土著”老师,年龄偏大,激情不再,学校教职工有51人,超过50岁的教师超过¼。(3)老师中存在小帮派和小团体现象,有点事时,沆澯一气。(4)学校原来的管理方法多年不变,行政层不作为,遇事躲着走,见利益争着上,老师对立情绪较大„„,基于这种种原因和现象,我应怎样打开工作新局面呢?

一、沟通,从心开始。

当我刚调到棋盘初中时,学校绝大部分老师对我都有一种“紧张感”,认为我这个校长比较严肃,“一天到晚板着脸”,工作很认真,从内心上有一种“抗拒不安”的心理。老师们有这样的心态是不利于学校开展工作的。所以我们积极主动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时机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在与老师沟通时,尽量避免一对一、一对多的命令式、批评式对话,而是多采用指导性、激励性的对话,还注意多在非正式场合走进教师的心灵去一对一的沟通。当老师有情绪时去沟通,当老师生活反常时去沟通,当老师有困难时去沟通,当老师在默默工作时去沟通,当老师获得成功时去沟 通„„,不失时机、平心静气,和颜悦色地沟通。通过沟通,了解老师的工作进程,了解老师的意见和看法,了解老师的快乐和困苦,吸纳老师好的建议,清除了工作间的隔阂。从而缩短了校长与老师之间的心际距离,赢得老师的信任,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也顺利多了。

在赢得老师的初步信任,实现沟通无芥蒂无障碍之后,我把沟通的级别提升到“思想碰撞”的高一级别,利用碰撞实现对老师的思想引领。

棋盘初中经过前几年的震荡,积极进取的优秀人才走失殆尽,沉淀下来的大多是不思进取、墨守成规、职业倦怠的本土老师。随之滋生的是思想守旧、漠视外界变化、牢骚满腹、负性思维的学校亚文化。振奋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状态,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正向沟通的主要内容。我们利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创先创优活动、师德培训活动的开展,组织学习专家讲座、先进人物事迹,开展“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讨论,进行党员承诺活动,形成对全体教职工的思想风暴。私下交流时,针对部分老师对人对事的消极看法,我也从不隐满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和批驳。润物细无声,渐渐地,积极的多了,消极的就退隐,主流战胜非主流,学校里怨天尤人的声音少了,主动积极的行为渐成为常态。

校长的个人行为和风范是实施正向行为影响的重要沟通途径。我知道自己时刻置身于千百师生的瞩目之中,我的行为应成为他们的标杆。两年多来,我每个正常工作日早于老师到校,迟于老师离校,并亲自授主要课程,让老师们看到了我的勤奋。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从不沮丧气馁,积极地应对解决,让老师们看到我的坚持和执着。我乐观、阳光、坦城,经常和老师诉说我的快乐和苦恼,感动和困惑,让老师看到真实的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作为校长,率先垂范、积极上进的行为作风是语言之外的一种沟通,引导着他们积极向上。

二、服务,以人为本

刚到棋盘实初中时,学校领导班子大部分成员在我面前大口苦水,认 为在这开展工作很难。各部门在贯彻学校精神时,总是遇到来自教师的阻力,有时很难真正实施下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我相信他们所说是真的,因为这种情况不但我校存在,在很多学校中也同样地存在。我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1)各中层干部工作方法有问题,造成与教师的关系紧张。(2)出现了问题,上一级没及时为下一级去协调解决。为此,我在教研组长、中层干部会议上说:你们尽管大胆开展工作,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一定会为你们“服务”协助你的解决。同时也希望大家要加强为老师“服务”的意识,管理就是服务,老师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一定要为其解决,为老师排忧解难。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真的做到了诚心为老师“服务”。其一,积极为教职工安心工作创造条件。哪个老师家庭闹矛盾了,学校党团组织及时出面,谈心说服,消除误会,促进家族和谐;老师职称评定,住房公积金申领,孩子买保险,尽量由学校统一代为办理;教师住房有困难,学校出面做工作积极协调。其二,积极为老师专业成长搭建服务平台。学校支持老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班主任培训、国培计划培训,转岗学习,报销全部学习经费。建设校园网,配备办公电脑,改善老师办公条件。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也带领老师走出去进行教育考察。通过种种途径,满足老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求,在提供服务中促进学习文化的形成。针对教师个体的成长,我们也开展针对性“服务”。我校有个班主任比较年轻,欠缺管理班级的经验,在实际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常出现让她头痛的事情,我们知道以后,除了安排一个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帮助这名年轻的教师尽快掌握班级管理工作外,学校领导也经常指导及帮助她处理一些较严重的突发事件。事实证明,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服务,全体教职工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关心和帮助,从而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制度,重在引导

以前的制度,一般都是“要老师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很生硬机械 及条条框框,给老师的感觉是束缚他们的“紧箍咒”。便很容易产生一种抗拒、反感的感觉。为此,我们对制度做了修改,突出制度的引导作用。就是将学校每一项工作除了制订相应的标准要求外,还制订相应的操作指南。使老师们不但知道每项工作要做到怎样,还知道应怎样做。我们重视建立了一些激励性制度,如《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采用比较分析法,量化分析各项数据,依据数据进行考核和奖励,促进了学校老师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

每项制度的公布实施,我们必定经过以下的程序:领导研究制订初步方案——发放到每一老师中手中讨论——收集老师们的意见再修改——修改后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这样几上几下,制度实施起来比以前顺畅多了。因为老师们讨论修改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领会过程,并且这些制度是收集老师意见修改的,是尊重绝大部分老师意见的,所以老师们也能自觉执行。

四、突破,抓住机遇

棋盘初中最近几年来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在老师们的心中已基本形成我们学校比别的学校“差”这样的思维定势。在老师中有这样的思想是很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所以我必须想办法尽快扭转老师的这样想法,恢复老师们的斗志。为此,我们分析学校的优势,寻找可突破的地方。

我刚到学校履新时,恰逢学校新教学楼落成。我们这个新教学楼是由学校所在地的一名知名人士捐建的,价值不菲,建造得气势恢宏,应该是我县初级中学里面最漂亮的一幢楼。该楼的建成直接改变了我校在校舍建设上的落后局面,学校布局变得明朗大气。以此为契机,我们不断争取资金,实施了校园环境建设,并利用校友资源争取捐赠添置了教学生活设施,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一跃而超过周边学校。办学条件的巨变,极大地振奋了学校教职工的精神,成为推动学校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优势,分析家长和社会、分析捐赠人士对学校的期望后,我提出学校下一步的努力目标“创建标准化学校,成为全县 东部的窗口学校”也是顺应民心,顺应时势的必然结果。

随后,我们抓住标准化学校创建的机遇,挥舞这杆大旗,提出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全体教职工一呼百应,积极行动,班子也空前团结,学校气象日新月异。

由于学校生源质量比镇中心学校差得多,虽然老师很努力很勤奋,但几次统一试题的质量检测,成绩总是赶不上镇中心学校,有时难免沮丧。针对这种情绪,我一直在琢磨着怎样突破,尤其是老师心理定势的突破。机会终于来了,2012年春季毕业班的第二次月考,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命题趋势,我校月考总成绩超过了镇中心学校!我立即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总结庆功会,在总结会上,我对全体师生讲:这次月考成绩说明,我们棋盘初不比中心学校差,我们老师是有水平的,我们同学也是很努力的。希望进入中考冲刺阶段后,老师要继续搜求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命题规律,课堂复习要科学高效。同学们要科学作息,保持良好状态,在中考中取得佳绩。这样,我们利用这一次取得的成绩大做文章,使全校师生看到了希望,信心倍增。对后面的复习更加抓紧,更加具有针对性。最终该年中考,我校总平均分和录取率均进入全县前10名,获得家长和社会的一致称赞,全体教职工精神风貌可以说是斗志昂扬。

篇7: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汇报材料

实施情况汇报

——河津市东光德学校

2013年,借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东风,在河津市教育局和东光德村党委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的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缩小了与城市学校的差距。现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东光德学校是河津市首家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山西省先进学校,山西省艺术教育课题研究实验校。学校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400名学生,其中寄宿学生264名,教职工总数50人,专任教师32名。学校设有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文体器材室、图书阅览室、仪器室、自然科学实验室。这次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我们配备了:体育器材26类,231件,计19317;音乐器材14类,92件,计12247元;美术器材22类,401件,计10914元;科学仪器125类,1619件,计11980元;数学仪器52类,333件;电子白板12套;卫生器材3件,1780元。总计243类,2691件,总价值达17万元。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学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权负责本项目的规划、协调和落实,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副校长负责图书室和自然科学实验室;政治主任负责音乐室、体育室和美术室;教导主任负责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白板。各室下设专任负责教师,负责教师完成教学仪器、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器材的到校移交、建卡、分类造册等相关工作;负责完成实验室和室外体育器材的安装、调试等工作。

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多媒体使用制度、图书借阅管理制度、教学应用长效机制、教师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分类整理,归类存档,规章制度全部上墙。

二、具体工作情况

1、准备工作充分。自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以来,我校从上至下高度重视,早下手、早安排,校委会专门召开多次会议,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从仪器的领取、登记、上账、摆放及各室的卫生等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积极筹措资金,在即将投入使用的教室里改造了电路,连接网线,安装防盗门窗,对原来的音体美器材室进行了重新的布置和安装,清理了陈旧的坏损的仪器,确保了新配的教学设备防盗、防潮、防火的要求,仪器室做到了规范、干净、整洁。

3、教学应用

教学仪器的配备,使教学条件极大改观,仪器设备、图书、专用教室等均设有具体的负责人,确保对仪器的日常管理。学校将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进行有效教学。首先,课堂应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按照课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课间阅读:学校结合读书写字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每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图书借阅活动,开设阅读课,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4、培训工作

为加强教学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电子白板安装到位后,我们对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进行了三次培训,要求管理人员熟悉业务,对教学设备统一管理,仪器摆放科学合理方便教学,要求做到帐、卡、物一致,并维护使用;市局安排专业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

四、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1、器材室、功能教室的建设有待改善。

2、由于音、体、美等专任教师严重短缺,几乎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教师在电子白板运用上还不能达到非常熟练,今后要加大培训力度;

4、由于资金问题,仪器柜还没有购置到位,大部分仪器还没有入柜;

五、下步打算

我校将加大器材室、功能教室及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管好用好这些图书和器材,尽快投入使用,使农村学生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有课外阅读的图书,有体育锻炼的器材;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尽快掌握电子白板应用技巧,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应用电子白板,并把应用情况纳入学期考核中;加强各功能室的开放管理,确保学生能真正使用到各类器材;开展“爱校”活动,培养全体师生爱护校产、校舍意识。

总之,学校改造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一定会齐心协力,不断完善,将学校打造成一所高质量、高品味的一流标准化学校。

篇8: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由教师课前设计教学视频, 学生在家通过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 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获取知识,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调节观看视频的速度, 或选择在家长、学伴帮助下进行学习。此过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由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 转变为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更多的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减少了, 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遵循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方向:“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我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薄弱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和许多教育工作者一样, 对“翻转课堂”这种新鲜的教学模式的了解来自于媒体和培训。那么, 如笔者所处的学校能否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呢?笔者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实践研究, 其间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 计算机及可供网络学习的硬件设备在学生家庭中的普及率不够

我校参与翻转课堂实验的四年级有四个班级, 共有学生196人。196个家庭中拥有电脑及平板设备的家庭数为67个, 约占总数的34.2%。硬件设备的普及率不够, 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家中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如图1) 。

(二) 学生自主参与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不够

参与翻转课堂实验的196名学生中, 有条件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为67人, 而实际参与了网络学习的学生数仅22人, 约占有条件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人数的32.8%。参与网络学习的学生并没有按学习任务单的提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很多学生面对网络学习, 普遍表现为自控能力与意志力不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 流于形式, 从而导致在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如图2) 。

(三) 家长对翻转课堂教学所要借助的网络学习方法支持度不够

根据实验反馈信息表中“家长是否赞成你的孩子利用网络在家进行自主学习”一栏反映, 在收回的171份问卷中, 有15份“赞同”, 38份“反对”, 118份“不知道”, “赞同”占收回有效调查总数的8.8%, “反对”占22.2%, 模糊不知道的占69%。家长对孩子在家中利用网络学习的方式, 普遍持畏惧心理, 唯恐孩子沉迷网络, 从而杜绝孩子接触网络。更多的家长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深感怀疑, 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学, 那还让教师干什么?” (如图3) 。

三、翻转课堂A+B模式教学流程案例设计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 在类似我校的农村薄弱地区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实践, 短期内很难实施。

翻转课堂A+B模式是将一节完整的课堂, 从时间上分为前后两部分, 即A课堂和B课堂。在A课堂中, 学生主要在学习任务单的提示下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在B课堂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结合学习任务单上所反馈的信息, 进行答疑解惑, 巡视指导。下面以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 (第四册) 中的第5课《认识和申请博客》为例, 阐述翻转课堂A+B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 课前准备

1.硬件设备

装有电子教室软件的学生机房, 具有投影、耳机等设备, 可以连接外网。

2.教师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 透彻分析, 制作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视频、学习任务单, 并分发到学生电脑, 同时上传至教学云盘中备用。

3.学生

根据学习任务单提示, 结合课本, 预习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做到对要学内容有所了解。

(二)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1.课堂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看视频, 了解“博客是什么?”;根据学习任务单的要求, 借助教学视频中博客的“注册”与“登录”的演示步骤, 完成博客的注册与登录, 并在学习任务单上记录“用户名”和“密码”。分小组进行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作必要的指导, 保证活动任务完成率。

2.课堂师生活动设计

(1) 学生根据自己所记录的用户名与密码, 登录自己的博客, 体验成功的喜悦。 (2) 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帮助未注册成功的同学, 查找失败的原因, 并由组长记录在任务单上。 (3) 各小组汇报本组中所遇到的问题, 教师根据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或个别交流。 (4) 师生总结注册博客时应注意的事项:注册时带*的必须填写;各项信息的填写必须符合每项内容后所说明的填写要求;所填信息要记录下来, 以防遗忘。 (5) 登录博客后, 通过“设置”菜单, 修改自己的头像, 完善个人资料等。

(三) 课后作业设计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效果做出反思和总结,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进一步的思考, 达到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认识和申请博客》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博客的含义, 成功申请博客, 修改用户的头像。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布置学生课下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一篇文章, 并在博客首页中查看自己所发表的文章是否成功, 以便为下一节课“写博文”打下基础。

四、翻转课堂 A+B 模式在农村薄弱地区学校中的应用优势

(一) 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

在农村薄弱地区学校实施翻转课堂A+B模式, 将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 由课堂之外完成转移到课堂, 即A课堂上完成, 能有效地解决农村薄弱地区学校无法普及网络学习的局限, 将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课下转移到学校机房或电子书包教室, 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

(二) 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困惑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地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学习材料等方式学习新知, 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成为农村薄弱地区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又一大困惑。翻转课堂A+B模式中的A课堂能有效解决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困惑, 将学生独立学习转变为在教师的陪同下,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间, 教师并没有闲着, 而是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监督与帮助。此过程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 因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无法完成自学任务的问题。

(三) 有利于学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性, 决定了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A课堂上将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可以将自己在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与对问题的见解和同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 不仅可以解答自己的困惑, 同时, 做到了与同伴分享知识, 让知识的掌握细节化、全面化, 从而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 做到知识的巩固与深层次挖掘。如此, 不仅可以节约教师在B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时间,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协助能力。

五、翻转课堂A+B模式在实施应用中的难点

其一, 翻转课堂A+B模式的实施过程, 需要学校机房或电子书包教室等可供网络学习的平台支持。当前,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这些硬件设备的拥有量与开展翻转课堂的需求量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 要想在各学科全面开展翻转课堂A+B模式的实践, 困难重重。我们应正确地理解翻转课堂并非是将传统课堂进行完全颠覆, 而是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 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开展翻转实践的教学内容, 用好现有资源。信息技术学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该学科教师, 应走在实践的前列, 努力探究适合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其二, 翻转课堂A+B模式的实施过程, 将传统课堂上的40分钟进行了重新分配。这样, 在一节课上属于教师所支配的时间, 较传统课堂来说就会显得紧促, 一节课上不能按期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矛盾, 除了需要教师对教材做透彻的分析之外, 还需要恰当地把握时间, 不要误把翻转课堂理解为是对整节课所有教学内容的翻转, 而是在教材分析中, 选择那些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翻转。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划分A、B课堂的时间界线, 做到收得起、放得下。

六、结束语

笔者根据个人对当前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学习研究,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以小学信息技术《认识和申请博客》一课为例, 将翻转课堂A+B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研究, 发现翻转课堂A+B模式在当前农村薄弱地区学校应用具有可行性。A+B模式突破了翻转课堂在农村薄弱地区学校实施的难点, 使其变为可行。A+B模式下, 不仅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有了更多时间去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同时, 也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 营造了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自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吸引了众多有条件的学校, 有兴趣的教师纷纷参与到相关实践研究之中。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软硬件要求较高, 许多学校及教师, 特别是农村薄弱地区的学校及教师, 若要参与该实践研究更是困难重重。本文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育理论, 针对当前农村薄弱地区学校软硬件的现状, 提出实施翻转课堂A+B模式。文章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例, 介绍了翻转课堂A+B模式的教学实践流程, 并对其教学效果与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翻转课堂,A+B模式,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参考文献

[1]毕晓.探究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J].中小学电教, 2014, (Z2) :39-40.

[2]张幸, 邹霞.《Flash软件及应用》课堂教学中的翻转课堂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14, (Z2) :47-49.

篇9: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教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培养环节和过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如果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就不能保证,培养合格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学校就谈不上发展,路子会越走越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校及一些相对较为薄弱的学校,在谈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时,总是信心不够,借口百出,教育教学工作举步不前,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探索出一条如何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

1、生源质量下降

近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使得农村薄弱学校辖区内的学龄儿童数量大幅下降,学校生源锐减,同时生源质量也大幅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携子女进城务工。同时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转入城市就读,趋向优势教育资源,剩下的在校学生又由于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因素,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均不尽人意。我校就曾有老师开玩笑时说过“现在还留在我们学校上学的学生就只有两类了,一是‘笨人’,二是穷人”。针对这些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教师水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差和农村原有优秀教师的外流,使得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缺乏。我省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都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师资队伍现状堪忧

一、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不浓,对新生事物接受得慢,教师们不求进取、固步自封。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教法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习模式

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 流失严重。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城区学校好于乡镇所在地学校,乡镇所在地学校要好于村小。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新教师不愿意来,出现队伍断层,青黄不接,老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低、观念陈旧,无法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由于农村小学大多实行包班任教,一个教师往往担任几科教学,负担较重,所以,很多教师动用各种关系,有的往城里调,有的调到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外流严重,最终导到导致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失衡。

由于年龄结构老龄化,再加上生源的减少,在本校内平行班数量减少或者一年级就只有一个班,工作效率无可比性,缺乏竞争意识,有些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虽然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准备都合格,教案基本完整,工作积极性高,敬业精神强,但是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尖,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3、办学硬件陈旧

在我县的城镇一些学校已装备多个多媒体教室,部分学校已在装备“白板”时,而像我们这类农村薄弱学校在“校校通”工程实施前,连网络都一直没通,现在通了,而在90年代购置的计算机早已成了摆设,校校通所配置的几台电脑基本满足了学校办公用,老师们想在网上下载一些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校舍基本是危房,学校每年在公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维修,但终是治标不治本。

4、农村薄弱学校的优势

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面:农村有一些更宝贵的、城镇所不及的有利因素,需要我们好好挖掘、好好研究。首先,农村学校与自然更贴近。农村孩子可以与大自然零距离地接触,这种体验是城市孩子无法体会到的。上学路上鸟儿唧唧喳喳,田野里麦子一片金黄,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村边的小溪蜿蜒曲折,泥土气息弥漫校园。这些都是农村课程改革得天独厚的资源,关键是怎么去挖掘和利用。其次,农村学校教育融入农村生产与生活当中。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在学习之余,是家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在这里,“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得到了一定的还原。农村孩子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从而得到鲜活而生动的体验,而这正是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天然方法。再者,农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城市师生间的陌生相比,农村是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教师和家长、学生同处在一个村子里,一个微型社会中,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们之间与生俱来的熟悉与信任,是课程改革要求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措施

1、营造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既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涵盖了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校纪等。良好的育人环境,会使广大师生时刻体验到校园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时刻享受到置身其中的幸福与自豪,从而对工作、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因此,作为薄弱校,要充分调动、鼓励学校广大师生,利用现有的校本资源,积极投入到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建设当中,自己动手,优化教学,培养广大师生爱校、爱教育的良好风尚,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并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校本资源,针对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找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倡导教师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情感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有调节功能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自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保护和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必须一视同仁,面向全体,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切忌高高在上,三尺讲台,惟我独尊。要经常性地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学习、解疑、交朋友,从而活跃教育教学氛围,确保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进行。

三、树立新的课程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聚焦课堂,整合课程资源,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益。湟中经验初步解决了有效教学的观念问题、时间问题、教与学的方式问题、课堂管理问题。对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教学理论意义和鲜明的针对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据教学设计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课程意识,用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丰富课程内涵,重视教学活动的生成性,以创新、发展的观点正确把握生成性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成功实践湟中经验的基本做法,确保校本教研机制和谐、有效整合,提高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投入校本教研活动,准备充分,积极参与;强化自主学习,将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立足于自我理解和内化。教师之间要分工协作、同伴互助,发挥个性特长和发扬团队精神并重,逐步形成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融合学校教研工作重心、学科特点以及本组教师的实际需要,确定学期教研工作重点,制定好活动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探索从问题确立到问题解决中的行动策略,做好资料积累;充分发挥骨干作用,与组内教师通力合作,营造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成长。教导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机构。要根据学校校本教研的总体规划,确定学年、学期的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要重视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的过程管理与指导,善于发现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并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可转化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校本教研的常规制度;要尝试建立跨学科的教研组或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使各科教师加强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和方式方法的迁移融合;要探索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结合,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教师研训体系;要研究年级组办公形式中的教研模式,切实提高教研质量。校长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教学研究工作作为学校极其重要的工作,把握学校教研工作的方向与思路;要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力量,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多层次、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形成促进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要改进工作作风,经常深入教学现场,带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教改,认真发挥领导和指导作用。(作者:李亚岭)依托校本教研,促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三、转变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地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树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课程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因素,走素质教育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对学习产生厌弃行为的现状。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除了倡导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合理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情境,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富有趣味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教学,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教师评,自己评,集体评”的激励型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爱学”、“乐学”、“勤学”、“会学”,直到“学会”、“学好”。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四、积极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许多教师、家长都很头痛。我认为,这方面,学校要花大力气鼓励教师多一份爱心,一些耐心,一点理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育人意识。

学校要多鼓励教师深入到班级、家庭、学生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耐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多亲近,多关心,多帮助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以循循善诱、和蔼诚恳的态度与他们谈心,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的心灵。另外,提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使学困生也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使他们切实尝到学习进步的愉悦,并以一次次成功的欢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经常抓,反复抓,抓经常,抓反复,时时刻刻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五、优化教育科研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

学校要发展,教研要先行。教育科研不断优化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优化过程。薄弱校要改变教育教学质量长期滞后的现状,就得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树立“教研兴校”意识,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鼓励全校教师提高认识,共同参与,大兴学习之风、教研之风,实现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全校教师要定期开展集体学习活动,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教学理念,并积极展开讨论,切实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积极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与角色的转化。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开展“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等专题研讨,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撰写小论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给自己洗脑、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时时“三省吾法”,反思自己的学法、教法和导法。

六、密切与家长配合,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平台

薄弱校要把做好家长的工作作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定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教育的政策性宣传,增强学校收费透明度,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透明度,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从而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学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各班相应地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共同商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利用家长会,对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大力进行表扬、鼓励,并给以物质奖励。另外,要求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要耐心、细心,讲究艺术,注重方式,把工作做在家长的心坎上,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生的责任心,树立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信心。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开拓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那么,我们薄弱学校一定会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之路。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策略

依靠法制和全社会的支持,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法必依,依法治教。

局部突破,以点带面,由普及外延转向提升内涵转变。如同当年由教育自然发展转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换。顺利完成这种转换必须借助外延普及的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科学制定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规划。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状态难以扭转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解决教师队伍问题的步骤可以尝试如下措施:第一,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和机制;第二,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第三,落实城乡教师轮岗互换制度;第四,通过免费师范生制度,补充高质量教师;第五,加大教师培养基地建设的力度;第六,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第七,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让农村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如果农村教师在工资待遇和高职称比例方面都不低于城市,专业发展机会和工作环境方面接近城市,农村教师就会变成比较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教师职业魅力的增加会吸引很多人来竞争农村教师职业,农村学校就有了挑选教师的余地,就可以挑选到优秀的人才做教师。

严格农村教师准入标准,审查当前教师的任职资格。当农村学校有选择教师的余地后,制定严格的农村教师队伍准入标准,不仅要考察新教师的身体状况、相关知识和普通话是否达到作为一名高素质教师的要求;还要对教师性格、信念、心理是否达到高素质教师标准进行考察。

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农村学校有一部分优秀教师,他们起点高,培训后素质提升快,很快可以脱颖而出。这些优秀农村教师往往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群体,但城市学校和县城学校如果有机会就把这些优秀教师“挖”走,从而使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人才辈出、人才缺乏”的窘境,城乡教师交流名存实亡。因此,应重点培养一批农村优秀教师,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农村教育普遍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域教师的人事分配权归县级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在新教师分配时,相关部门要考虑使不同学校的教师素质均衡,不能把优秀教师都留在县城和重点学校。

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政府的职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必须用行政手段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专项经费,并要保证经费的专项使用,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有计划地加快中小学“三室”(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体音美器材和操场等的建设。

努力营造农村教师宽松的科研氛围,积极鼓励农村教师创造性工作。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离开了教师,新课程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调动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激发教师的课改热情。

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办学中必须以教师为本,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教学反馈、考试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把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学科、每一堂课,实行科学化、制度化和精细化教学。对学生要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考试制度,对教师要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考核制度,对学校要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校长、教师考核、奖励的主要依据。

可持续推广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全面把握课程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每一所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一旦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获得大幅度提升,甚至可能会走到同类学校的前列。但这样的质量快速提升,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学校管理者就此沾沾自喜,高枕无忧起来,那么摔跟头日子就不会远了。欲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真诚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而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教师敬业精神的加强到得大幅提升以后,有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椐我的观察与思考,我以为其主要表现是:责任心加强了,时间花得多了,汗水流得多了,学生作业多了。然而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单凭一腔热血的硬拼是不行的,甚至还会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继续提高。苦干还需巧干,这个“巧干”就是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破解这些问题,这个“巧干”也就是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破冰之钥匙,就是依托校本教研。下文就如何做好校本教研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校本教研是实效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个研究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探讨和筛选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

搞好校本教研重在一个“实”字。切不可浮躁,否则费力不讨好,使教师产生厌倦情绪。

做实校本教研的关键是找到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确保发现“问题”的真实性。如果我们发现的“问题”不真实,那么,我们的校本教研就会变成摆设,劳民伤财。

“问题”的真实性很重要,关系校本教研的成功与否,在此就发现问题的策略谈谈自己的拙见。

1、比较法,任何事物只要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地找到差距。俗语说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优与劣,好与坏,成功与失败······都是比较后的产物。就拿我校来说,我们农村小学,外语教学落后,2007年我们把学校的学生外语学习现状与一二完小等先进学校比较差距很大呀!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哑巴英语。不会读,不肯读。其后我们采取了相对应的策略。2008年六年级毕业会考英语获第10名这个成绩我们是较满意的。

2、听课法,听课是发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听课制度,对因开会出差耽误的听课任务,都一节不少地补上。他认为只有经常听课才能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听课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听某教师的课或听某年级某学科的课,要连续听4-5节,这样才能听到真实的课,如果我们听课象蜻蜓点水,那样收效是很有限的。我曾经听三年级作文课,听第一节课没发现问题,连听五节课,我发现问题了,一是对学生缺乏观察引导,二是要求太高,吓倒学生了。有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干脆抄袭来应付。

3、访谈法。访谈是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访谈可以了解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困惑,分享教师成功的快乐,还可以了解教师的专业能力状况。把多个教师的访谈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访谈学生,童言无忌呀!我们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真实的学情,这样我们的分析才能周全,确保发现“问题”的真实性。

只要我们真正找到了校本教研的切入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通过发扬集体智慧,并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灵活运用。我想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便步入了快车道。

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最终归宿。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否则,竹篮打水——

一场空。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心悦诚服地投入到这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去。切实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必须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因为我们发现的问题不可能是单个出现的。往往同时发现很多问题,我们要把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分清主次,做到有计划地一个一个地解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让老师无所适从。这样坚持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障碍就会一个一个地被清除。学校教育教学将充满生机,艳阳明媚。

上一篇:高三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下一篇: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