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2024-05-07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共8篇)

篇1: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文/田安国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

[提要]近几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与农户的积极参与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加速本文以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的架构和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运营;模式F32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

原标题: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以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为例

收录日期:7月25日

优质种羊,每年为养羊社员举办技术培训大学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引领社员发展山羊生产,使养羊社员每年每户平均收入达到5万元。目致富。

(二)合作社的规模。目前,合作社拥有11家分社,网络山羊养殖大户723户;拥有核心000多平方米,科研育肥基地繁殖基地2,

7,800平方米,天然山林草场3,000多亩,年存栏山羊3.7万只,年出栏肉羊4.5万只,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成为以罗田为中心,辐射带动麻城等周边县市及安徽金寨等地的龙头合作社。

(三)合作社的荣誉。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化山羊养殖示范基地”

是服务类合作社:通过各种劳务、服务等方式,提供给社员生产生活一定便利条件的合作社。(二)“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的架构。农户以合作的方式,生产、销售同样的产品,联合采购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甚至自己发展一些初级的加工生产,通过合作来形成相对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加强自己讨价还价的能力,提高产品销售价格,降低生产资料采购价格,更方便地获得技术服务,从而增加自己的“合作社+收入,就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这就是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这个运营模式的基本架构就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良好互动。

模式的基本架构:以“合作社+基地+农户”

罗田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主要负责产品销售,基地负责繁育种羊和防疫工作,养,统一生产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整体回购,解决农民卖羊难的问题。在这个基本架构下,该合作社进一步创新了利益联合机制,对于有山林资源,并且建起了羊舍,想进行规种羊品改,负责技术和回收;对于想养羊而资金不足的农户,合作社与银行接洽,帮助融资贷款,并争取扶贫贷款。

(三)“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的特点。这类模式合作社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生并按标准收购或代销社员产品。零成本、包销归纳起来,售,这种发展模式让农民受益匪浅。这种模式主要的特点有三点:一是适合种植、养殖等生产类合作社的运营。这种模式,通过基地的种植、养殖、生产,能够很好地把合作社与农户结合起来;二是适合规模化生产提高品牌效益,通过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品种改良、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质量,该模式容易扩大产业规模;三是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农户基本不需要投入什么成本,基地的种苗统一采价格合理,产品卖不出去时可以卖购,质量好、

已有139户贫困社员通过养羊实现了脱贫态势,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前,

、“农业部标准湖北省黄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湖北省十佳畜牧专业合作社”要的优质粮油基地,蚕茧、板栗、茯苓、花生、油菜、淡水珍珠等农产品产量居湖北之冠。近年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社的发展,将其列入市委、程,作为农村的一项生要工作来抓。截至206月30日,黄冈市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246户,其中占据前三位的是养殖业出资总额为431,761万元,合作社成员有22,227人。

一、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7月,刘锦秀联合当地5个养羊大户,在罗田县工商局注册成立了“罗田县锦秀,这是罗田乃至黄冈首家以林牧专业合作社”

养羊为主的专业合作社。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屠宰包装及销售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充分发挥山区荒坡荒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已成为全县山羊养殖的龙头企业。

(一)合作社的模式。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以“服务社员、致富农民”为宗旨,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为社员提供

系科研基地”、“湖北省五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则负责养殖。基地免费发放种羊给农户喂省首家能繁殖母羊保险试点单位”、“湖北省种。刘锦秀个人也先后被授羊场示范推广基地”

予“黄冈市十大创业标兵”、“湖北十大杰出青

,合作社还被指定为“湖北来,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黄冈市诚信企业”

年”、“黄冈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模化养殖的农户,合作社免费指导标准建设、奖,被推选为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二、“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林牧专业合作社是作为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经营类类型派生出来的运营模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种类型。以生养殖、采类:一是生产类合作社:即从事种植、集、渔猎、加工、建筑等生产活动的各类合作社;二是流通类合作社:从事推销、运输、购买等流通领域服务业务的合作社;三是信用类合作社:接受社员存款、贷款给社员的合作社;四

《合作经济与科技》

、“中国杰出青年农民”提名901户,种植业883户,农产品销售类395户,“全国青年委员”

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合作社通过生产基地,指导农户生产,利用者,自愿联合、产基地,

“合作社+基地+农户”又是由这种生产经营合作社为湖北省首家集山羊科研育种、养殖、型,

再生产环节为标准,可以将合作社分为四资源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产、

22

年10月号上(总第450期)

经济/产业

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共赢研究

□文/孙振杰1董国英2李秀娥3

(1.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2.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3.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提要]区域旅游协作是旅游深度发展具有旅游协作发展的良好基础。基于共生理论,本文对京津冀旅游协作发展的共生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京津冀旅游共生共赢的`模式,以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旅游协作;共生;共赢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HB11YJ053)成果目(项目编号: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京津冀旅游协作的共生共赢研究收录日期:2012年7月23日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区域旅游往往是先锋队,是最容易切入的协作领域。这是旅游本身的规律要求,也是区域发展的要求。按照

城市之间、景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

不断创新,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在区域协作的浪潮下,处于中国旅天津以及河北三个游业发展龙头地位的北京、

行政区,长期以来,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协作,京津冀旅游协作的共生共赢发展是旅游界关注的热点及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共生与区域旅游发展

共生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生物学界,意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进行物质交换、能,是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需要按照某量传递”

种方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共生环境和共生同演化的关系,由共生单元、模式三要素构成。共生组织之间的这种相互依

和物质结构,提高共生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系统中,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共生思想开始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研究的诸多领域。

区域旅游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旅游发展现象,旅游供给的分割性和游客对整体旅游产品的依赖性,决定了旅游协作是可持续旅游的重不同主要元素。在区域旅游协作发展过程中,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自然人等)为实现更大的共同利益,将旅游系统中的生产力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形成规模区域旅游协作的机理在更大的旅游市场体系。

于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系统,由若干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单元构成,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是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是客观事实。共生理论所研究的生物种群

的必然趋势。京津冀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协作逐渐形成共识,在一些地区,协作形式

能够产生新的共生能量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给基地和合作社,销售上没有后顾之忧。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引导、支持、规范其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规范,才能不断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扶持和引导,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更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农民高层次发展。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围绕工作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合作意识。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实施办法》普及宣传,加大引导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引导更多的组织和能人带头领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确实落实配套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让农民切实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二)坚持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必须确保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为农民群众服务,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现专业合作上,不搞行政命令,要按照“适度发展,在规范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同时,要对现有使用“合作社”字样的其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名称进行清理规范。

(三)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

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借助龙头企业等外力的推动,才可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对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市场开拓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水平高、社就可以解决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难题。主要参考文献:

[1]卢志雄,叶建辉.大别山上牧羊―记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锦秀[J].楚天主人,2010.7.

[2]毕美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新模式鼓起农民钱包[N].农村新报,2011.7.12.

[4]胡丹.刘锦秀:我是牧羊人[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10.

务,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同心协力,积极引导、社与会员的共同发展。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指导思想,对农产品吞吐量大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作社,政府应当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要充

推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总结推作社发展。

(四)借助外力,加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合作经济与科技》

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3]刘志军.“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发展

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断提高发展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

2012年10月号上(总第450期)

23

篇2: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红安县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829-03

湖北省黄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油基地,蚕茧、板栗、茯苓、花生、油菜、淡水珍珠等农产品产量居湖北之冠。近年来,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其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村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截至2012年6月30日,黄冈市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 246个,其中占据前3位的是养殖业901个,种植业883个,农产品销售类395个,出资总额为431 761万元,合作社成员有22 227人。

1 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2009年5月,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时间,红安大布声名鹊起,需求量大增。华家河镇供销社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在县供销社的指导下,适时组建了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和引领农村妇女加入到织锦行业,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1.1 合作社的模式

红安将军红土布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织布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织布增收。向她们提供优质棉纱,织成布后,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目前,土布产品进入北京总社广盛园华夏特产湖北馆和黄商集团超市展销。土布专业合作社在分散的农户和广阔的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产销对接的桥梁。

1.2 合作社的规模

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目前加工不同花色、规格的“土韵”牌大布床单、衬衣、三件套、四件套、刺绣四件套等系列产品及绣花鞋垫,已辐射到全镇36个村,带动农户700余户,投入300余台古老木质织布机进行生产加工,年产值达650万元,常年织布的社员人均年纯收入8 000元以上。

1.3 合作社的荣誉

2010年10月14日,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系列产品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土韵”商标。这标志着土布系列产品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同时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产权将得到有效的保护。2012年5月,红安“土韵”牌土布获得“2011年中国合作经济成就奖”之“中国具有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奖。现在,正在积极配合红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将“红安大布”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将借入选省社50家示范专业合作社、申报全国示范社的契机,不断创新合作社发展机制,继续寻求产业化发展之路,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县域经济建设。

2 “市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专业合作社作为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种经营类型,“市场+合作社+农户”又是由这种生产经营类型派生出来的运营模式。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种类型

以生产、再生产环节为标准,可以将合作社分为4类:一是生产类合作社,即从事种植、养殖、采集、渔猎、加工、建筑等生产活动的各类合作社;二是流通类合作社,从事推销、运输、购买等流通领域服务的合作社;三是信用类合作社,接受社员存款、贷款等服务的合作社;四是服务类合作社,通过各种劳务、服务等方式,提供给社员生产生活一定便利条件的合作社[1]。

2.2 “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架构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运动,采取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客观地说,“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维护了农民的部分利益。但同时这种形式也具有先天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农户地位的不平等和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契约难以持久[2]。这就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合作社+农户”逐步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主导模式。

“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基本架构:以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织布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织布增收,向她们提供优质棉纱,织成布后,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一头是农户,一头是市场,中间就是农业合作社架起的科技“高速路”[3]。

“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组织分散农户,形成规模经营。合作社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劳动、技术、营销和资本合作,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超对接”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市场发展的具体实践[4],也是“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变形。

2.3 “市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特点

这类组织模式中,农户主要通过自己的合作社把产品销往市场,具有鲜明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特点。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避免地位不对称,降低市场风险。合作社作为一个比较强势的主体参与市场时,可以增加讨价还价的能力,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节约交易费用。合作社在联结农户和市场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以及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形成规模生产、专业服务、集约经营,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经营效益。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社利用自身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如产前服务,从市场信息、订单签订、统一供应;产中服务,技术支持、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产后服务,产品包装、品牌打造、价格定位、信用建设等方面。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4点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引导、支持、规范其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同心协力,才能不断促进其健康发展[5]。

3.1 高度重视,政策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扶持和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更高层次发展。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合作意识。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实施办法》普及宣传,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规范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更多的组织和能人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确实落实配套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让农民切实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3.2 坚持原则,积极引导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必须确保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为农民群众服务,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现专业合作社与会员的共同发展。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不搞行政命令,要按照“适度发展,在规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同时要对现有使用“合作社”字样的其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名称进行清理规范。

3.3 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应当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推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它们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4 借助外力,加速发展

篇3: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1 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发展现状

国家对糖料蔗基地的投资近年来不论是在资金还是在技术上都有明显的增长, 以广西的糖料蔗“双高”基地的投资为例, 广西的糖料蔗基地分布占地总共3.33万hm2, 制糖片区总共有55个, 其中公司经营的片区占51个, 而合作社经营为121个, 国家除了划出一大片土地资源支持糖料蔗产业的发展, 更对不良土质的土地开展积极的整治工作, 为了保证糖料蔗的高产高效, 国家还加大了对水利工程修建的投资, 不仅增修了更多的水利工程项目, 更对垦荒地区进行积极拨款投资, 糖料蔗基地的发展不仅在土地资源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更在品种上不断得到了优化, 在土地开采过程中, 国家加大开采土地的机械化投入, 帮助糖料蔗“双高”基地的高效建成[1]。

从国家对广西地区的糖料蔗“双高”基地的投入力度来看, 糖料蔗的产业的发展不论是在物质资源上还是技术上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糖料蔗“双高”基地的建设面积十分宽泛, 仅通过国家的拨款来维持生产经营, 在许多情况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在糖料蔗的“双高”基地的建设中, 国家拨款是基地发展的唯一资金来源, 而面对那么宽泛的糖料蔗基地, 仅凭借国家的单方面宏观调控, 对有些较为偏远的地区而言还是会存在筹资困难的局面, 许多的地区完全依靠自治区的拨款来办事[2], 抱着“等、要、靠”的思想观念开展建设, 有多少钱, 办多少事, 有些甚至连工作的经费也依靠自治区的拨款, 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严重的建设经费短缺的问题。

面对庞大的建设基地,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 基地使用的土地在流转过程中难度较大。一般“双高”建设基地的制糖业往往由制糖企业、专业种植公司、种植大户等形式来承包经营的。因此, 在经营过程中, 必须事先对土地流转才能开展土地的整治工作, 但随着土地流转的量不断增多, 问题就会滋生, 土地在流转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租金的额度、翻种补偿的费用以及田埂的打破等等细节上的问题, 由于许多的种植农户在思想观念上仍然过于狭隘, 群众的思想难以统一, 因此土地流转的速度慢, 难度大。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到企业、合作社及农户之间的共同管理经营, 这种管理模式开展管理的主要思路是管理主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龙头, 以农户 (基地) 为基础,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通过集成创新, 最终形成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产业化经营和行业协调“五位一体”,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共赢的局面, 这是农业发展经营的新模式, 是目前现代化农业实现产业化的最佳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 农户的经营、合作社的经营以及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有效的整合, 并充分释放出三者的经营优势,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科学经营与高效率的发展, 是对过去企业-农户间单一经营模式的创新与突破[3]。在实际的管理经营中, 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与农户进行沟通交流, 避免过去企业直接与分散的农民打交道, 这样便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效率;同时, 增强了企业与农户间的连接空间, 如企业与农户可以选择同时入股合作社, 这样公司既可以通过合同或技术扶持等形式来稳定与农户间的关系, 又可以通过股权来增进与农户的合作关系。

3 糖料蔗“双高”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管理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在糖料蔗“双高”基地的建设经营中对促进基地建设的发展注入新优势, 通过引入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新型合作经营管理模式, 能有效促进产品生产的流通, 为实现糖料蔗“双高”基地的高产高效建设打下良好的管理基础[4]。

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管理模式在糖料蔗“双高”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由企业负责土地的承包工作, 由专业合作社对个体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工作的分配, 个体农户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沟通;同时, 在“双高”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企业利用投资关系, 加大对基地的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扶持;同时, 企业与个体农户可以通过集体入股合作社形成固定而井然有序的合作关系, 企业通过对农户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扶持来维护与农户间的关系。这样一来, 既可以缓解基地建设过程中资金与技术短缺的问题, 又可以加强土地流转的速度, 对提升“双高”基地的建设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4 结语

糖料蔗“双高”基地的建设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基地的投入力度, 但由于基地面积过广, 在经营建设中依然出现资金与土地问题,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的引入, 对打破当前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翀.发挥农机化在钦州市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中作用的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5 (4) :15.

[2]谢小清.良圻农场开展甘蔗“双高”示范基地建设浅谈[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4 (13) :136-137.

[3]赵霓虹.崇左市组织万台农机投入“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5 (5) :1.

[4]丁春华, 白志刚, 段兆祜, 等.对加快甘蔗品种改良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糖料, 2013 (4) :77-79.

篇4: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自主农合组织是在相对封闭落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以农民自主构建、自主运营、自主管理、自主分配为主体,以外来投资经济为辅助,形成“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格局。

这类模式的特点是农民联合起来兴办专业合作社,再由若干个合作社联合起来办龙头加工企业,吸纳外来企业加盟,形成“产+销+集约化”的模式,把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一体化经营体系。

二、以农民为主体的自主农合组织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组织构建

在产权中采取股份制形式,以参加组织者所出的土地、房产、劳动工具和资金等折算为股份,归在本户名下,其中为保护农民权益,当地农户每户所占股份总额不应超出1%。并在原则上尽可能分散和平均。同时欢迎本地有实力的相关经营企业参与,但所占股份不应超出10%,并在决策权上享受各户农户的平均表决权。

组织在经营上采取聘请职业经理人为经营核心的形式。经理人为企业雇员,不担任组织股东,在经营上享有决策权。并受组织董事会监督,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

组织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出相应的章程,在章程中就会员、组织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范围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并在章程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或各部门岗位责任制,全面明确政府、组织、入股农户、企业和其他参与者的责权利。

(二)运行机制

1投资机制

自主农合组织的经费来源可以考虑内部投资和外界投资两个途径。内部投资主要是指合作组织的成员投资。成员投资包括会费和股金两种形式。其中,股金数额相对应高些。一般一股在几十元到数百元之间;会费则应较低,一般可象征性地在数元到几十元之间。

外界资金也是自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运行的重要经费来源。外界资金包括外援资金和外界投资两种。有关部门拨款和赞助以及银行贷款等,都是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常见的外援资金。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自主专业合作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外界投资,如吸收非社员投资和法人单位的投资。这些投资也就构成了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先股和法人股。

2组织与决策机制

自主农合组织的组织基础是社员。一般设有社员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作为自主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作为合作组织的执行机构,理事长为组织的法人代表。合作组织需设有监事会。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以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3经营与管理机制

目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合作组织大都未聘用专职经理人,而是由理事长负责合作组织的日常经营与管理。由于理事长较多的牵涉到组织内的杂项事务,并且对市场运营常常不具备专业的经验和素养,聘任职业经理人仍然是农村自主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要求。

本模式以当地农民为主体,以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为导向,既可在组织发展、农民增收方面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更在经营方向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环境改变的影响。

自主农合组织的职能不仅仅是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储运、加工等服务,保证成员专业生产正常运行,更要求以现代企业的形式把零散的农户组织在一起,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和强大的集团竞争力,进而形成从产品设计研发、原材料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这些业务构成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

本模式设计了一个自主农和组织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其核心思想为:第一,由采购控制、生产控制、分销控制和物流控制形成的业务回路,主要解决上游种子购进、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储存、分销、物流运输的集成化;第二,由团队协作、需求响应、集成信息、风险预警组成的管理回路,主要解决社员团队合作、需求响应性、信息技术集成、市场敏捷性、动态联盟的优化运作;第三,在每一个业务回路的节点形成性能评价回路,通过每一部分的评价机制,达到抵御市场风险,反映需求,获得竞争优势。

4利润分配机制

国际通用的合作社分配原则是资本报酬有限、按交易额比例分配盈余。自主专业合作组织把农合组织视为一个现代新型企业,用现代企业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与会农户既是企业职工,又是企业股东,完全可采取“工资+股金红利+按惠顾额返还”的方式参与组织分配。

篇5: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内部资金互助模式分析

资金互助会兴办背景

天津市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前身是民盛肉鸡产销协会,由于协会作为社团组织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2005年4月该协会变更登记,经工商宝坻分局批准成立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在区农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借助区域优势和与大成集团天津公司合作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有成员320户,仅2008年合作社年出栏肉鸡达到600万只,每个成员户纯收入可超过7万元。合作社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成员有扩大养鸡规模的意愿,但是受限于资金短缺及向商业银行贷款难等问题,产业发展陷入被动。专业合作社结合其区域内农户养鸡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针对部分养殖户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情况,在合作社的制度框架内并借鉴其它地方的经验,在天津市宝坻区农业局的支持下,于2009年上半年依托天津市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发起成立资金互助会。该资金互助会发展路径和作法是将一部分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资金以入股的方式集中起来,实行内部成员贷款互助,以合作金融资本缓解成员养殖资金紧张的问题。目前该资金互助会在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吸纳入股成员50名,股金合计110万元,累计向成员放贷55人次,贷款额达170多万元。使更多的养殖户扩大了生产,促进了社区肉鸡养殖的发展。

资金互助会运作机制

天津市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是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的,以合作社内部成员为主体,非合作社成员不得入股与借款;坚持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原则;坚持入股资金与自营业务相结合的原则。互助会主要在专业合作社成员间调解资金余缺,缓解合作社成员从事肉鸡养殖资金紧张的问题,这一运转方式采用“会员集资再服务会员”的办法,真正为合作社内部成员生产资金的需求提供了帮助。

资金互助会的组织架构由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组成。成员大会由全体入股成员组成,经授权,成员代表大会可以履行成员大会职权,其中代表由若干成员小组直接选举产生。

合作社内部成员自愿入股,成员需求资金在其股金额内实行信用制度。超过股金借款需有合作社成员用股金担保,担保人的股金总和必须大于或等于借款金额。每户成员最高借款不超过万元。在合作社内非入股成员借款,每项借款不超过10万元,需要用入股成员股金担保,股金数额必须大于或等于借款数额。实行自担责任、互担责任和共担责任机制。无论任何情况造成成员所借款项不能按期偿还的,合作社将用其本人的股金和收购其产品的销售资金抵还,数额不足部分由该项借款担保人的股金补齐。

资金互助会存款(股金)利率为5‰,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为8.37‰,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根据肉食鸡养殖周期,资金互助会规定贷款资金两个月为一个周期,到期还款,以尽可能提高贷款资金周转率。

区别于民间借贷和非法融资组织:资金互助会是经济的联合体,有内部规章和明晰的运行机制来约束成员行为及防范风险,进行民主管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信用度高;入股成员不得利息,只按股额获得红利或弥补亏损。

区别于银监会框架下的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会是在合作社内部发育起来的,其服务对象不仅有互助会成员,也有非互助会成员的合作社成员;没有过高的准入成本;发展初期政府对其进行财政、培训等多方的扶持。

资金互助会管理问题

对刚刚起步的天津市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而言,合作金融的发展探索还只是破了个题,调研中发现了可能影响今后发展的潜在问题:

没有明确的身份认证。资金互助会是在相关政府单位的支持下作为试点成立的,不同于银监会框架下的资金互助社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有金融许可证、是法人;也不同于专业协会可在民政部门注册。尽管资金互助会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但至今没有明确的“身份证”,只是附属于专业合作社(实际上产权独立)。因此,业务活动、发展方向等都会受此限定。

组织边界和利益关系界定不清。一方面,专业合作社与资金互助会成员有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伴生格局,但似乎资金互助会又不为专业合作社所有,而为专业合作社部分成员所有;另一方面,互助资金会是以合作社为依托开展业务活动,借贷关系涉及到专业合作社成员。理论上,资金互助会与合作社组织边界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组织边界中的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关系。但实际运行中,由于两个组织的理事长是同一个,且资金互助会与专业合作社在固定资产、政府扶持资金使用等严重重合,使得两个实体组织边界因产权关系纠葛而变得不清。运行结果可能是,随着互助资金组织业务范围的拓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壮大,其所依托的专业合作组织载体因并不能对资金互助会新增资产享有权益,而使专业合作社成员有可能对资金互助会提出利益分割要求,或者资金互助会出现经营风险,同样对专业合作社将产生资产损失和其它负面影响。这有可能将会成为今后影响彼此发展的突出问题。

风险控制手段少,内部组织制度不完善。作为资金互助试点,其风险控制和组织制度尚有不足之处。农业是风险产业,养肉食鸡更是如此。但目前看,该合作社成立的资金互助会对贷款风险的控制,除了加强技术服务和担保外,没有其它手段,一旦出现大规模疫病,贷款资金将面临较大风险。此外,制度建设需要做的工作也不少。例如《资金互助会管理办法(试行)》的第五章第三条规定:接纳的外部无偿资助,均按接收时的现值入账,作为自有资产。这里既没有涉及外部无偿资助资金折股量化问题,更不会有作为盈余分配时考虑的依据。在财务管理制度中亦无对外部无偿资助金额的明确规定,故在处理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时稍显模糊。

资金互助会发展建议

(一)明确政府行为,扶持不干预

资金互助会作为政府的支持下的产物,尽管本着为合作社成员服务为目的,但是要坚决避免大量行政干预行为,不能为追求政绩而违背合作金融的基本理念和资金互助会成立的初衷。此外,作为新生儿,政府也需要在政策、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如给予资金互助会合法的身份、免征营业税等。同时,作为破解农民贷款难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资金互助会已经起到了良好的“杠杆”作用,需政府部门加大力度积极推广。

(二)理顺内部关系,界定产权、划清边界、完善制度

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兴办的资金互助会,应办成入股资金互助会成员的,同时应坚持入股者与利用者的“同一原则”。作为合作金融,资金互助会必须始终坚持办社宗旨,为成员服务,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始终坚持合作社基本原则,明确“三会”制度,对资金互助会的实际运行过程实施严格监督,强化风险监管机制,不能使会员代表大会形同虚设和流于形式。对合作金融的股金、存款、贷款的去向,利率利息,收益分配等定期向村民公开。

(三)增强竞争能力,扩大资本金来源,降低经营风险

为解决资金互助会资本金不足问题,可以考虑依托合作社作为担保从事农村商业银行批发贷款业务,也可以引入战略投资人或优先股股东(不参与合作社决策,享有优先分红和取得高于同期银行的存款利息)。目前,互助会的资本金主要是成员股金,没有一定的自有资金,一旦发生风险,将使入股会员受到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互助会的长远发展和示范效应。因此,互助会也可以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创立产业发展风险金等形式,多渠道分散贷款风险。

(四)加大宣传力度,坚定信心,消除疑虑

篇6: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目前的各级政府也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不断提高覆盖率和带动力。

X县XX镇XX村位于X县县城北郊,距县城X公里,村域面积X平方公里,共X个村民组,795户,总人口2257人,共有农业耕地面积2551亩,其中水田1714亩,旱地837亩,林地2070亩,以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和养猪、养鸡为主,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力带动了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但经营模式还是粗放型的散打散闹,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效益也无法提高。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组织化的平台、集团化的优势、规模化的效益,可以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是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小生产、大市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征。分散生产难免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相对增加、市场竞争话语权相对削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组织体系,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提升谈判地位,增强吸引客户能力,提高产品销售价格,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可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分散生产难免产生分散权益,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控制力逐渐减弱。成立农业合作社,合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基层 1

组织可以通过协调专业合作社,促进基层组织管理措施的执行、发展战略的落实、经营效益的增加,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三是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分散生产导致生产者水平差距大、经济实力分散。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利于改进生产、推广先进技术,又有利于集中财力,更新农业机械、投资农田基本建设、组织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家庭经营品种庞杂,标准不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单元联合起来,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生产标准、产品标准,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有利于建立农产品质量追踪系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可以解决家庭经营管理、服务缺位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管理人员逐步精简、管理半径增加,造成部分地方家庭经营管理、服务缺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弥补人员不足,服务缺位问题。

二、现有农业经济运行格局难以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1、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不大。我村种植业受耕地面积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各种产量此起彼落,经济总量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养殖业特别是畜牧生产,分散养殖急剧萎缩,发展规模养殖在填补分散养殖数量减少的同时,使更多农户失去了养殖业收入,而且规模养殖大多数是老板经济,多数农民很难从中获益。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转移,应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不是短期见效的。因此,靠农业增量增收很艰难,不现实。

2、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增收空间不大。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不可阻挡,靠农产品价格增收也不现实。

3、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名无实,农民处于买卖关系的不利地位。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流通、加工企业的利润是恒定的,“波动”只是和农民的利益相关,吃亏的总是农民。

4、靠政策增收的效应不断弱化。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补贴,与2003年相比,2008年农民从国家政策补贴增收人均在300元左右,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补贴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不变基数,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已经明显下降,再靠财政对农民补贴增收极其有限。

总结这些年来,农民增收构成,主要是打工、政策、农产品价格三个方面所得。受上述四个方面的制约,农民增收已进入最为艰难的新时期。

三、如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我村目前还没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在礼品瓜、蔬菜种植、蛋鸡和生猪养殖等已形成稳固的市场供应链,却一直未形成真正的合作组织,农民无法从合作组织中获得更多利益。但通过现实的掌握,通过合作组织来引导种养殖业,能切切实实为农民带来增收,农民可以得到真正的实惠。我认为在我村目前的情况下,要改变小打小闹的分散种养殖,实现增收,一定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进和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层层组建农民合作社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办好示范样板,总结先进典型。以农村各类基地为基础,县、镇为主体,组建不同产业跨地域的专业合作联合社,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功能,强化合作实力。像日本农协那样,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创办

产品营销市场,发展规模经营,不断向产加销一体经营深入,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2、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上级财政设立农民合作组织专项资金,扶持示范合作社建设及贷款贴息,引导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经营。二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的政策要求,小额贷款优先安排到合作社成员。三是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办微型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四是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扩大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财产抵押贷款品种。

3、切实落实现有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各项政策。国家和省级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创办种养殖业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需要的用地,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允许农民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合作社从事种养殖业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

4、切实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行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运作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的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实际,依法制定或修改章程,坚持严格按章程办事。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法宝”,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

鼻子”,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加强指导,积极扶持。

一是抓宣传。向干部群众宣传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向农民群众讲清楚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产生机制、运行方式。形成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氛围,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性。讲清楚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克服个人力量弱小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单个农民进入市场是要吃大亏的,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二是抓典型。要注意总结示范专业合作社的典型。一方面,要引导所树的典型不断完善升级。形成实践探索、总结提升、再实践、再提升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引导其它人员学习典型。让身边的事启发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要依法坚持“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力求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有组织、办公有机构、经营有场地、运作有章程、政府有扶持、风险有补偿、营销有网络”。

三是抓指导。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产业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指导群众自愿组建有现实需要、有生存条件、有发展空间的或大、或小、或综合、或专一的专业合作社,避免一轰而起,一轰而下。特别要注意对专业合作社发起人的收集、培养和激励,促进其脱颖而出。通过具体指导,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抓服务。在促进专业合作社、公司、协会等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县委、县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县委、县政府根据经济承受能力,适当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文件政策,税务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级、整理、初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不改变农产品形状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和畜禽防治等业务免征营业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其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等企业,凡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应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公安交管部门对农民专业组织运销农产品,应优先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

篇7: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

关键词:中级职称论文,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数据包络分析),效率评价

1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1.1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1]。由于西部地区受经济增长水平、历史发展等各方面的限制,该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以专业协会居多。西部地区的6个省份宁夏、四川、云南、甘肃、贵州、内蒙古,其中,在贵州、内蒙古地区发展合作社的比例较低,分别占17.78%、16.19%。甘肃地区发展合作社的比例最低,专业合作社数量占总数量才只有11.09%,而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典型的、组建长久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占比例则会更低。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1.2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资源成立的组织,他们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自家土地、资金等作为参股形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劳动力能力及技术等也作为参股主要形式,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但是这些形式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2-3]。

1.2.2 利益分享出现偏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间在利益分享过程中通常存在这样的特征,诸如非公平、非均等及共同利益受损等特征。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来说,他们的合法利益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更加严重的是利益分配不均衡,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诉求手段,同时有一些经济组织只对贡献较大者的利益较强保护,对外围成员的利益却视而不见,因此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在利益分享过程中的偏失。

1.2.3 内部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

篇8: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运营的策略

关键词:运营现状,运营机制,策略建议

1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现状

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调整, 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转向区域化、规模化, 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也从原来的小买小卖走向市场大量批发。这一转变过程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的产生, 也就是中介组织应运而生。这些中介组织通过与生产者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 得到更多的同类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环节的产业链条的形成过程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1.1 农民专业合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 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但目前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 究其原因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下, 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远远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在这种背景下,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寻找适应市场的主体。在适应农村市场主体方面, 合作社组织成了进行市场对接的较好选择。一方面它是建立在一家一户经营基础上的一种服务组织, 对接千千万万的小农户, 能充分了解地域的农业产业结构, 了解农民需求, 能够维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合作社可以经营的项目非常多, 面对的是大市场, 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可以打通农业整个产业链, 为自己的乡亲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 增强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依托合作社这一组织的优势, 可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很快适应市场并在这一组织形式下获利尝到甜头。合作社不仅仅可以发挥经济功能, 在聚集广大社员的基础上, 更可以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这样农村专业合作社便有了信誉, 在老百姓心里树立了威望。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了农业经营, 开拓了市场, 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 特色农业产业提速发展, 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合作社依靠地方农民种植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 寻找销售市场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组织农户在专家指导下遵循统一种植标准, 到工商有关部门注册商标统一品牌, 组织农产品统一价格对接市场销售, 给广大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 帮助农民较好地解决农产品难卖、贱卖等问题。产供销一体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做到对内联系农民、对外接应市场, 使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销售市场实现及时有效的对接, 农产品后期的销售市场有了保障, 让农民专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管理, 产后市场交由合作社担当。合作社掌握着原产地稳定的原料供应、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把关、规模化生产等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 合作社在这种态势下规模日益壮大。这不仅助推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日益提高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合作社的规范引导下, 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逐渐实现了土地规模化、全程机械化。在生产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经营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外务工的农民可以把土地放心地交给合作社管理, 也可以土地入股, 年底获得分红, 而继续务农的农民还可以到合作社工作, 获得两份收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益规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加完善, 扶贫开发工作更加合理有序。更多的合作社能够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各项财务制度, 颁发合作社《会员证》, 明确各级股权关系。在办公设施、社员管理、档案管理等多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运营。通过赋予农民合作社更多的组织功能, 既可以增加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又可以按照农民最为满意的方式, 把国家支农扶农的钱用在点子上。特别是很多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资金, 将来会更多地通过合作社惠及千家万户。合作社的规范管理经营, 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合作社的实力也不断壮大, 农民收入也日益增长。

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取得了快速发展, 注册数量突飞猛进, 所覆盖的产业逐步扩展。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存在着经营规模偏小、经济实力较弱、市场影响力竞争力较弱、产业链条较短、服务层次较低、带动能力不够等突出问题。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弱, 资金来源困难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成为面向市场经营服务的主导实体, 没有与市场充分接轨, 这样就难以形成市场主体, 在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这样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另外参加各种观摩活动、农产品检测、建合作社网站等等都需要统筹协调和经费的支持。但政府对合作社的奖励有限, 大部分合作社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特别是办社启动资金困难, 得不到金融信贷部门的支持。因办贷审批时间长、合作社抵押物权属确认有难度等问题, 商业银行对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寥寥无几。许多合作社希望依靠贷款解决资金问题, 但银行因合作社前期投入高、见效慢、风险大的特点谨慎行事, 没有保障的投资银行也承担不起。而合作社发展起步阶段, 农民手里积蓄不多, 不能为后续投资做储备。有些合作社采取向农民分摊的方式, 但现实保守的农民在没有成功模式的带动下, 不愿意去冒险, 所以单单依靠村民集资的方式也难以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资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

合作社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的人才来进行运作和管理。合作社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缺乏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农民专业合作社, 乍一听还真觉得像一家银行, 可实际上, 国家法律规定它只能从事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本来是服务于农民, 提高农民收入的好政策, 却被一些有不良用心的人利用, 成了非法吸取公众存款的工具。这一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让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民为贪图眼前利益, 把自己的血汗钱用于非法集资, 结果是上当受骗, 血本无归。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利益驱动”现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者只顾眼前利益。目前专业合作社自己拥有商标的并不少, 但合作社带头人并没有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不论是商品包装, 还是对外宣传都没有进行统一, 也没有商品的自我标准, 拥有自己品牌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样产品就无法形成拳头优势, 导致合作社止步不前。有的合作社领导完全不知道每位合作社成员都具有平等管理合作社的权利, 一言堂的工作作风让合作社成员反感。部分农民合作社发起者的目的也很明确, 就是为了享受既得的眼前利益, 不知还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没有参与管理合作社建设的意识, 没有为合作社奉献的责任感。还有些是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担任合作社的领导者, 在肤浅地了解国家政策后, 看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资金扶持, 于是盲目注册专业合作社, 由于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急功近利导致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利益驱动”现象。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意识不强难以形成规模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区域发展不平衡,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真正上规模、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只有极少数。同一乡镇不同村组之间发展优劣不一、差异较大。有的地方一个村社中注册多个合作社, 创办目的不纯, 发展同一产业, 合作意识淡薄, 造成同村之间恶性竞争, 扰乱市场秩序, 损害农民利益。尽管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但由于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对法律认识存在着很大误区, 因此造成了典型的“一人合作社”、“空壳社”、“家族社”等不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意识不强, 阻碍高位发展。社员对打造农产品品牌的意识淡薄, 适应和开拓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发展趋于盲从, 难以形成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 部分成员为了享受政策优惠, 盲目成立, 不求质量, 大小一起上, 各自发展, 有利则合, 无利则散, 影响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运营发展的建议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让合作社真正发挥组织带头作用, 带动农民致富。

3.1 抓好典型示范, 增强带动功能

抓紧培育一些让农民可看、可学的, 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利益链接比较紧密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典型引导, 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 激发农民的合作意向。通过新闻媒介等手段大力做好宣传工作。突出宣传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贡献, 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 让广大农民对合作社有深刻认识, 并以积极心态踊跃加入合作社。要及时总结和推广示范合作社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通过表彰奖励等多种形式, 增加合作社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示范带动更多的合作社规范发展, 力争做到合作社之间的扶持协作, 做到互惠互利, 互相交流, 共同发展。

3.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的普及

由于农民所处地域环境不同, 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不强, 科学普及不到位, 导致信息流的不通畅, 远远不能认识到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甚至还存在认识上的很多偏差。这些认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因此, 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增强广大农民依法办社的意识, 增强广大农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部门要把“两学一创”的工作纳入合作社工作中, 除组织农民参与授课培训外, 对项目扶持、国家扶持政策等内容还要专门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培训指导。通过科技富民传播行动组织科技下乡, 真正为农民的学习和创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3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

上一篇:浅析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下一篇:祝福母亲80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