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2024-04-28

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精选7篇)

篇1: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大红山地区是甘肃省重要铜成矿区之一,在分析大红山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大红山铜矿的规模与成矿特征,侵入岩提供的热源,对震旦、石碳、奥陶系地层的.浸位,为成矿提供了导矿、容矿空间,多期次构造对成矿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提出大红山--酒地红山地区为甘肃铜矿实现有利的找矿靶区.

作 者:白生顺 Bai Shengshun 作者单位:甘肃省核地质212大队,甘肃,武威,733000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5(15)分类号:P618.41关键词:岩浆作用 地层 找矿方向 铜矿成矿

篇2: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洋坑埠头地区金银成矿远景浅析

松阳县西南部关塘-蛤湖构造带是一重要的成矿构造带,包含四个Ⅱ-Ⅲ级金银、银铅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洋坑埠头地区即位于此构造带内的`叶明山金银Ⅱ级成矿远景区内.通过对洋坑埠头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成矿模式的探讨,提出本区金银成矿远景.

作 者:张方君 王岳勇 付军宁 作者单位: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丽水,323000刊 名:四川建材英文刊名: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年,卷(期):35(5)分类号:P618.51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 矿体特征 成矿模式 成矿远景

篇3: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关键词:东乌旗 铜多金属 地质特征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内蒙古东乌旗地区属大兴安岭铜多金属成矿带的西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铜、银、铅、锌、铁、钨、锡矿矿集中区之一。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古生代蒙古弧形构造带的东段,即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增生带及二连~贺根山板块对接带北缘,南部即为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区域构造线方向呈北东东向—北东向。西北部与蒙古南戈壁省努库特达斑岩成矿带毗邻。已发现的矿床和矿点,除碱性花岗岩铜铌钇矿床外,主要类型可划分为斑岩型、次火山热液型和夕卡岩型等,可统一视为燕山期深源中酸性浅成—超浅成斑岩铜多金屬成矿系列。

本区是在成矿物质丰富的老基底构造层和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基础上,叠加了中生代火山~岩浆构造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铜、银、铅、锌、锡多金属矿化集中区,成矿作用与地层、构造和岩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2. 控矿条件分析

地层 本区最早地层为下一中奥陶统,主要为浅海相火山碎屑岩建造和形成于较强拉张环境中的优地槽型细碧角斑岩建造(由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夹碎屑岩、灰岩组成),分为铜山组、多宝山组和乌宾敖包组;志留系上统为卧都河组砂岩夹粉砂岩、板岩组合;泥盆系为一套巨厚的浅海相、滨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分为中—下统泥鳅河组、中—上统特尔巴格特组和上统安格尔音乌拉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可分为两个组,即宝力格庙组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黑色砂板岩和格根敖包组浅海、滨海相中性—中酸性火山岩(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火山碎屑岩夹碎屑岩、生物灰岩透镜体;侏罗系中下统为断陷盆地中沉积的含煤碎屑岩,上侏罗统为陆相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古生界呈北东东向带状展布,是古生代陆缘增生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中生代火山岩大面积集中分布于东部,构成大兴安岭火山岩浆岩带西部(西坡)的一部分。本区内,泥盆系、石炭—二叠系岛弧型海相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细碧角斑岩系)以及奥陶系岛弧型火山岩—细碧角斑岩系是有利的赋矿围岩及含矿岩石建造,亦是寻找古生代海相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层位。其中,上白垩统、泥盆系在本区分布最为广泛、厚度大,具有较高的Cu、Ag多金属丰度值,是主要的控矿地层之一。

构造 区内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极为密切。构造控制着富含铜、铅、锌、银多金属元素地层的形成和分布,也控制着地层的褶皱与岩浆侵入活动。晚石炭世以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沿查干敖包—阿荣旗深断裂俯冲、碰撞,兴蒙海槽闭合,东乌旗早华力西地槽回返,本区中部沿宝力格一带发生了较大规模以陆相安山岩为主的火山活动,伴随有华力西(中晚)期中、酸性岩浆的侵入。中生代受环太平洋边缘构造活动的影响,转入构造活化阶段。大陆裂谷活动自中晚侏罗世开始,在继承古生代基底构造基础上,受NE向断裂差异性升降活动作用,形成以NE向为主的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受其控制,晚侏罗世发生了大规模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火山旋回末期,伴随花岗质岩浆强烈侵入,形成本区以燕山期为主的多金属成矿活动。

本地区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均较发育,构造格架表现为以NE向、NW向为主,EW向次之,共同控制Cu、Ag多金属成矿作用。褶皱构造主要为NE—SW向延伸的吉尔嘎郎敖包—额尔登陶勒盖复背斜;NE向的毕力格—查干敖包、包日恩乌拉—巴润额仁两条大断裂控制区域上中生代断陷与隆起,也控制着晚侏罗世火山岩和不同时代侵入岩的分布,是本区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成矿带上分布有朝不楞大(中)型铁锌矿、吉林宝力格和奥由特银矿、乌兰陶勒盖铜银多金属矿、达来铜多金属矿等多金属矿点10余处。

岩浆岩 区内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非常强烈。华力西期岩浆侵入活动以晚期最强烈,多形成岩基状花岗岩,另有少量中性闪长岩沿区内EW向和部分NE向构造侵入。副矿物组合类型主要为磷灰石—锆石—榍石型。晚期零星基性、超基性岩类沿区内EW向深大断裂带两侧分布。该期岩浆活动的特点是岩类比较单一。

燕山期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都甚为剧烈,侵入岩多呈小岩基、小岩体(株)群、杂岩套,以分布广泛、岩类多、分异性强、并常与火山活动形影相随为特点。燕山期侵入活动可分为三次,以第一次最强烈,随后依次减弱。岩性以二长花岗岩、黑云钾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副矿物组合类型主要为榍石—锆石—独居石型。早期岩类复杂,与区内有色、贵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晚期则较为简单。岩体受区内NE向构造的严格控制,少量也分布于EW向构造中。

从成矿时代专属性来看,华力西晚期的侵入活动在泥盆纪、二叠纪地层中发育了宽度不同的接触变质带并产生一些铜矿化,例如巴颜都兰铜矿点和塔尔巴格吐铜矿点。而与燕山早期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化情况比较复杂,一些为热液交代的夕卡岩型铁矿、铜矿的成矿母岩,如朝不愣铁矿床、查干敖包铁锌矿床;另一些在侵入活动中,为产于外接触带的热液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和流体,例如查干陶勒盖铅矿点。在燕山中晚期,与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岩杂岩体密切相关的银铜矿化也十分普遍,如吉林宝力格和奥由特银矿。

从岩性的成矿专属性看,铅、锌矿化多与二长花岗岩有关,而铁铜矿化多与黑云母花岗岩关系密切,闪长岩(或闪长玢岩)多与铜银矿化有关。

在多数矿区中,中—酸性岩脉的发育程度对矿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 矿产分布与类型划分

区内铜、银多金属矿主要分布于NE向隆起带及坳陷带中。有朝不楞大(中)型铁、铜、锌多金属矿床和沙麦中型钨矿床;小型矿床有查干敖包铁、锌多金属矿,乌兰陶勒盖铜、银多金属矿及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床等。另有众多矿点、矿化点及众多化探异常。上述矿床按成因类型划分,主要为夕卡岩型(朝不楞、查干敖包等矿床)、次火山热液型及斑岩型(代表性矿床有乌兰陶勒盖、吉林宝力格、奥由特银铜多金属矿)。在额尔登陶勒盖发现了与蚀变正长花岗岩有关的斑岩铜矿化,在奥由特矿区,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化。

4. 结束语

本区是在成矿物质丰富的老基底构造层和华力西期地槽褶皱带基础上,叠加了中生代火山—岩浆构造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铜、锡、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特别是有色金属成矿作用与地层、构造和岩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泥盆纪巨厚的类复理石沉积,多种元素富集,是有利的铜多金属矿床赋矿地层。EW向、NE向区域性深大断裂长期反复活动,使区内火山—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既为成矿提供热源,也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经过多次承袭、利用和改造早期构造、后期挤压—俯冲、推覆和拉伸—断陷作用,使本区形成复杂的构造系统,控制了岩浆活动,同时为成矿提供了赋矿空间。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尤其在燕山期,多旋回火山—岩浆侵入活动是在强烈的构造一岩浆活化背景下发生、发展、演化的,为本区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提供动力来源。

近年来,随着本区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多金属矿床被人们发现、利用,同时针对实际特点的成矿环境、成矿模式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对在本区寻找铜多金属矿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 赵一呜等.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3] 王守光,黄占起.一条值得重视的跨国境成矿带一南戈壁.东乌旗铜多金属成矿带.地学前缘,2004.

篇4: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通过对西准包古图地区铜金矿床(点)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区铜金矿属与中酸性小岩体有关的铜金矿成矿系列,自岩体至围岩岩石蚀变、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组合均具一定的分带性,对该区铜金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区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作 者:成勇 张锐 CHENG Yong ZHANG Rui 作者单位:成勇,CHENG Yong(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新疆有色地质矿产勘查院,乌鲁木齐,830000)

张锐,ZHANG Rui(新疆有色地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

篇5: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特征;元素迁移规律;新疆包古图地区

0.引言

新疆包古图地区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生产斑岩型铜矿床,矿区范围内分布了多个矿化侵入体。四号岩体的蚀变矿化不高,只有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信息,而九号岩体的矿体则记录了该阶段的完整信息。文章主要以四号和九号岩体为对象,分析了该地区斑岩型铜矿化特征,并采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比法,研究了不同阶段成矿元素的迁移规律。

1.不同岩体的矿化特征

1.1四号岩体的矿化特征

四号岩体的蚀变矿化类型较多,有黑云母、绢云母、白云母、方解石化等,且类型不一的蚀变矿化是能相互融合的。原声的自行角闪石蚀变能分解成石英和黑云母等,该岩体的蚀变矿物粒度较小,主要以集合体的形式存在[1]。该岩体的矿化特征是全岩矿化,有丰富多样的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磁黄铁矿、闪锌矿等,主要是以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形式存在,而黄铜矿是最主要的。黄铜矿的产出方式有三种,一是和金红石等氧化物共生,二是和黄铁矿等硫化物共生,三是呈乳滴状分布在闪锌矿中,第二种是最为常见的形式。黝铜矿的含量不多,能交代早期形成的黄铁矿和黄铜矿,斑铜矿也比较罕见,交代于早期的黄铜矿等,见图1。

图1 四号岩体中硫化物产出状态

1.2九号岩体的矿化特征

九号岩體的矿化特征同样具有全岩矿化的特点,深部主要是浸染状、细网脉状的矿化,而浅部是单纯的浸染状矿化,深浅部的高度分割点为250m,在岩体边部和外接触带有发育脉状矿化。岩体内部较为常见的是硫化物脉。该岩体的矿化和蚀变是有明显分带性的,蚀变带的多被晚期蚀变交代,边界并不清楚,蚀变的黑云母一般粒度不大,是呈浸染状或者次生云母脉状分布在蚀变岩石中的,蚀变后的黑云母中有高含量的Si、Cr等元素,但是Fe和Ti的含量不高。矿体的集中分布区域是钾硅酸盐化带,金属矿物大量结晶。

2.不同阶段的元素迁移

2.1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元素迁移

上地壳侵位后,中酸性岩浆就会受到浮力作用不断向浅部位迁移,促使在岩浆中溶解的挥发达到饱和并分离,这就是岩浆-热液过度阶段。在新疆包古图地区,酸性侵入体在岩浆作用晚期阶段,挥发分会持续增加,并在局部聚集,生成大量的水矿物结晶,这是岩浆向早期热液过度的阶段。将该阶段的蚀变后的花岗闪长岩和未蚀变前对象,能探讨出元素的迁移规律。大离子亲石元素有很高的相容性,如Cs、Ba、Rb,这希尔元素在流体内有很强的活动性。四号岩体的稀土元素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出溶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迁移。Nb、Zr、T、Hf等元素被锆石控制,呈亏损的趋势。成矿元素,如Cu、Mo、Bi等整体呈富集趋势,其中Bi的富集最显著,Mo有微弱亏损,这表明了在该阶段下,成矿流体能促使Cu和Bi的矿化,而Mo等容易被迁移。

2.2钾化阶段的元素迁移

钾化阶段会生成大量的黑云母,该阶段蚀变后的花岗闪长岩与未蚀变后相比,Cs、Ba、Rb等元素在富集或亏损变化上有很大差异。其中Cs和Ba主要是赋存在黑云母和钾长石中的,因此在钾化阶段容易富集,且Ba在黑云母中有很高的含量。该阶段的HREE较为稳定,表明钾化对这些元素的影响不大,而LREE有小幅亏损,被迁移。高场强元素,如Nb、Zr、T、Hf在该阶段表现稳定,影响不大。成矿元素,如Cu、Mo、Bi等大量富集,很好的印证的钾化控制成矿的效果。

2.3硅化阶段的元素迁移

硅化发生在岩浆-热液的晚期阶段,斑岩铜矿床通过硅化蚀变而成,蚀变后的硅化花岗闪长岩与未被蚀变的岩体相比,在钾化阶段含量较高的两个元素(Cs和Rb)明显亏损,其活动性不断弱化,而Ba元素则富集。稀土元素里,HREE(Sm、Tm、Eu、Yb、Gd、Lu)稳定,LREE(La、Pr、Ce、Nd)微弱富集,暗示了元素La和Ce会随着流体的迁移在硅化阶段沉淀[2]。在整个岩浆-热液作用下,HREE较为稳定性,表明了可以用这些元素来反应流体的来源和性质。硅化后的Sc、Co、V、Ni含量要低于未蚀变前,因蚀变后,这些元素会被逐渐分接成小样的黑云母和石英,造成含量流失;元素Sb和Zn的含量升高,表明了这些元素有很强的活动性,会在硅化阶段富集;Cu、Bi和Mo的含量不高,主要是因这些元素在钾化阶段就积淀成矿了,无迁移活动。此外,高场强元素,如Nb、Zr、T、Hf被锆石等矿物的控制,并未形成明显的变化趋势。

3.结语

总之,新疆包古图地区斑岩铜矿不同岩体的矿化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四号岩体的矿化表现中等,主要是雌黄铁矿、黄铜矿和浸染状黄铁矿为主,九号岩体的矿化特点明显,能和围岩膨胀形成大型铜矿床,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岩浆-热液过度期开始成矿,大量离子亲石元素如Cs、Ba、Rb等在挥发相中聚集,Cu、Bi聚集最为显著,稀土元素未被迁移,而Sb和Mo两种元素被流体冲走,该阶段的重稀土元素稳定,未被迁移。轻稀土元素在硅化阶段富集,在钾化阶段被迁移。钾化过程中,Ta、Hf、Zr等元素表现稳定,未被迁移,Cu、Bi和Mo富集沉淀成矿。

【参考文献】

[1]安芳.新疆包古图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研究[J].矿床地质,2014,22(04):19-20.

[2]吴军鹏,周万新.斑岩型铜矿的成矿规律——以我国新疆地区为例[J].科技创业家,2014,24(09):35-36.

作者简介

谢德胜(1981-09-13),男,山东济南人,工程师,毕业于长安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地质矿产勘查,作者单位: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九地质大队。

篇6: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关键词:修水地区 碳硅泥岩型铀矿 成矿地质条件 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118-03

前人在该区先后开展了铀矿普查找矿工作,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该区曾在盆地多处进行了地表槽探揭露及深部钻探探索,发现了一大批铀矿异常点、带,提交了数个矿床,但由于国家铀矿勘查方针调整,重点北移,本区铀矿勘查停滞下来,未有更大的突破性的进展。近几年,我队在修水郭家坪地区承担了中央财政补助地方铀矿勘查项目,该区的铀矿地质勘查又取得了新进展,对铀成矿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在该区及邻区各种找矿资料的分析类比,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真研究了该地区的铀矿化特征和铀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而分析该区成矿作用,指出下一步找矿方向。

1 区域地质背景

修水郭家坪地区位于江西省西北地区,属下扬子坳陷带(Ⅰ)的江南台背斜(Ⅱ)之修水—都昌台陷(Ⅲ)的修水—武宁武宁复向斜(Ⅳ)内的修水复向斜中,修水复向斜由三个雁形排列小向斜组成(东港—董坑向斜、东津—杭口向斜、修水—庙岭向斜)。南与九岭穹断束相邻,北近九宫穹断束,是大地构造强变异部位(图1)。

铀矿化主要产于该带的上震旦(Z2)—下寒武统(1)富铀地层中,属典型的湿热潮下浅水海盆环境沉积—改造“叠生”型缓倾斜层控铀成矿(区)带。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岩性特征

地层岩性特征见表1。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寒武系及第三系,地层总体走向NEE向,倾向NNW,倾角100~200。震旦系分布于区内的南部,分为下统硐门组(浅表海相碎屑沉积的长石石英砂岩)和南沱组(冰水沉积的冰碛砂岩),上统陡山沱组(为一套浅海潮坪相还原环境下的碳酸盐细碎屑沉积物,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白云岩、泥硅质白云岩)和灯影组(以浅海相的含炭硅质岩为主),岩石中富含黄铁矿且硬、脆、软相间,易形成层间破碎带,是区域上重要赋铀层位。下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区内的中部,为高炭质泥岩,

富含黄铁矿夹多层含炭质硅质岩及一层磷结核,铀、钒含量高,是区域上重要的“富铀层”,也是区域上重要含矿层。区内的北部及北西部为下第三系武宁群红色砂砾岩覆盖。

2.2 构造特征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根据其产出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区域性断裂,它控制着区内地层及其它断裂的展布,也是区内的控盆构造,该组断裂走向NNE,倾向NWW,倾角700左右,具张扭性特征。

二是一组NNE-NE向大致平行的断裂构造,其走向NE15°~30°,倾向SE,倾角70°~85°。构造规模不大,一般延伸几十米至几百米,走向上往往断续出现或尖灭再现,带宽数米,主要表现为原岩破碎为主,呈构造破碎角砾岩带,局部为片理化带和密集的陡裂隙组出现,地层位移不明显,带内物质成分与围岩基本一致。虽然该组断裂带内未见有铀矿化产出,但区内的工业铀矿体主要产于该组断裂的发育区段。

三是由于古地理环境的差距,使得区内岩石的物理性能差距较大,在成岩期和后期的构造作用下,在不同的岩性接触部位常形成层间破碎带,主要分布于王音铺组底部与灯影组上部、灯影组底部与陡山沱组顶部、陡山沱组第四层、第五层局部、陡山沱组底部等。层间破碎带发育部位,也是区内铀矿(化)体富集的场所。

3 铀矿化特征

3.1 鈾矿体的产出特征

(1)区内的铀矿体主要以盲矿体产出,地表除在下寒武系王音铺组地层中局部见铀矿化外,其它地层均未见铀矿化产出。

(2)工业铀矿体的产出主要分布在立新水库以西地区,虽然与断裂构造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但赋矿地段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一组近于平行的NE-NNE向断裂构造的发育地段。

(3)区内铀矿(化)体赋存的地层及层位较多,从震旦系下统南沱组—下寒武统王音铺组地层均有铀矿化产出,工业铀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底部及陡山沱组第七层、陡山沱组第四层、下震旦统南沱组地层中。其中陡山沱组第四层为主要赋矿层位。矿(化)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4)矿体多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的延伸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但矿体的厚度变化较大,最小厚度只有0.39m,最大厚度为7.24m,一般2m。矿体品位一般为0.05%~0.2%,最高为0.99%。见表2。

3.2 铀矿石特征

矿石的物质成分与围岩基本一致,根据赋矿层位的不同,区内可划分出三种不同的矿石类型:微晶白云岩型矿石、冰碛砂岩型矿石及硅岩型矿石。

(1)微晶白云岩矿石:矿体主产于陡山沱组地层中,矿石为微晶白云岩,主要由碳酸盐(白云石)、暗色矿物、石英及金属矿物(黄铁矿、闪锌矿等)组成,碳酸盐占70%以上,呈微晶颗粒状,暗色矿物定向排列,使岩石显条带状构造。镜下观察,岩石中的碳酸盐有两期两种成分,早期碳酸盐(白云石)为微晶粒状,颜色较暗,后期的碳酸盐(为方解石)较干净,呈脉状穿插在早期的碳酸盐中。黄铁矿主要有两种类型和两种存在形式,极细的浸染状和自形—半自形小颗粒状,呈浸染状和小脉状分布。闪锌矿也有两种分布形式,一种是呈浸染状(形成较早)分布于岩石中,另一种是呈小颗粒状(形成较晚)穿插在晚期的碳酸盐脉内。石英也有两种,一种是呈微脉状产出;另一种分布于晚期的碳酸盐脉呈小团块状。

(2)冰碛砂岩型矿石:矿石为冰碛砂岩、粉砂岩,深灰色、灰绿色,粉砂泥质结构。碎屑成份主要是石英,个别长石,其次为泥岩、碳质泥岩、泥硅岩、硅岩等,含量占50%以上,碎屑粒度为0.01~1mm以粉砂及砂级碎屑为主,少量砾石大于2mm,多为硅岩、花岗岩、泥硅岩等。碎屑呈棱角状分选性差。胶结物由泥质物水云母及铁质氧化物组成,呈基底式胶结。

(3)硅岩型矿石:矿体主要赋存于灯影组中部地层中,原岩为硅质岩或泥质硅岩,隐晶质或泥质结构,显微条带状构造,岩石由晶质、非晶质硅质物及泥状物质(高岭石)组成,含少量水云母,泥质物被铁的氧化物浸染呈褐黄色,隐晶石英重结晶,此外还偶见方镁石。

3.3 铀的赋存状态

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少量的铀石的形式存在,铀矿物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布:(1)围绕在黄铁矿的周围分布;(2)围绕在闪锌矿的周围及闪锌矿的裂隙中分布;(3)充填表在岩石中的微裂隙和岩石中的空洞中。(见图2,3)。

4 铀的成矿条件分析

通过认真研究分析本地区的地质背景和铀矿化特征,认为该区有较好的铀成矿地质条件,是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的有利地区。

4.1 区域成矿条件

赣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的成矿区,修水地区位于该成矿区的西段,处于区域铀成矿的有利部位。

4.2 铀源条件

区域内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是重要的富铀层,特别是下寒武系地层比正常沉积岩中铀的丰度值高出12~15倍,同时通过对修水地区各地层原岩铀和现代铀含量的研究,说明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在成岩后均产生了丢失铀的现象,表3。区内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发育,从而说明区内铀源条件充足。

4.3 古地理条件

区内自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一直处于古陆边缘的陆海—潮坪环境,形成了一套含铀碳硅泥岩沉积建造和有利于铀富集成矿的岩性系列组合。如上震旦系陡山沱组下部的灰黑色含炭泥质白云岩(底板)——中部灰白色富含黄铁矿的微晶白云岩(产矿层)——中上部硅质白云岩(顶板)组合。该岩序组合由于在物质成分、机械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差别,利于成岩期后层间构造的发育,提供成矿的有利空间和地球化学障壁,有利于铀的成矿作用。

4.4 有利的含矿岩性条件

区内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不仅是极重要的铀源层而且是极其良好的储铀层。

(1)主要含矿岩层为一套簿-中层状,岩性为泥岩、白云岩、硅岩交替出现,造成了岩层的机械物理性质及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而易形成破碎帶和节理、裂隙密集带,特别微细原生裂隙发育,是铀富集的有利场所。

(2)主要含矿岩石的矿物成份主要为白云石,在地下水作用下,白云石溶蚀,形成较发育的空洞及间隙,是铀的有利容矿空间,电子探针显示铀矿物就产于岩石的空洞中。

(3)岩石中富含有机质、粘土矿物、黄铁矿、闪锌矿等聚铀剂,特别是黄铁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其含量一般为5%~8%,高者达15%~20%,矿石电子探针资料表明,铀矿物(沥青铀矿、铀石等)大多与黄铁矿、闪锌矿密切相关。因为硫化物在氧化条件下被氧化,使地下水酸度增大,利于岩石中分散的铀浸出;在还原条件下则又利于含铀地下水中的铀还原沉淀,富集成矿。所以硫化物在铀的成矿过程中既起了氧化剂的作用又起了还原剂的作用。

4.5 构造条件

(1)该区由于处于区域铀成矿构造带内,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断裂构造、层间构造、节理、裂隙带发育,特别是区内铀矿体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一组近于平行的NE-NNE向断裂构造的发育地段。虽然在该组构造带内无明显的铀矿化产出,但不可否认断裂构造在铀成矿过程中的控制作用。

(2)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岩性变化复杂,特别是震旦系上统硅质岩、泥岩、白云岩等交替出现,因此在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作用下,这套地层中层间破碎带非常发育,为铀矿体的赋存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特别是当陡倾斜的裂隙带迭加于层间破碎带之上,常形成厚度大、品位富的铀矿体。

5 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预测

5.1 成矿作用

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认真分析郭家坪地区的铀成矿地质特征并与邻区的董坑铀矿床类比,认为区内铀的成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既有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的预富集、更有地下热液改造成矿作用的叠加、也不排除有地表水和地下水淋积成矿作用的存在。

5.2 找矿方向

认真总结该地区的找矿成果,分析铀成矿特征,研究铀成矿规律,我们认为本区尚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具备大中型铀矿床的成矿条件,下步的找矿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是该类型铀矿床的“铀源层”和赋铀层,铀矿体的产出与该地层的分布息息相关,其分布地区是寻找该类型铀矿床的有利地区。

(2)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被一组平行展布的NE-NNE向断裂构造发育地段的有利岩性中,是寻找该类型铀矿体的有利地段。

(3)不同物理性质的岩性接触部位,即层间破碎带发育部位,及其与陡倾斜的密集裂隙带相交部位,是该类铀矿床矿体富集的有利空间。

(4)研究区要注重其红层覆盖区下部的上震旦下寒武系地层中的深部找矿工作,研究NE—NNE向构造的延伸和发育情况。

6 结语

综上所述,修水盆地处于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位置,上震旦下寒系地层广泛分布,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通过前期的铀矿普查找矿工作,已在区内的西南部震旦系地层中找到了多个工业铀矿体,但在其北部特别是NE—NNE向构造向北部延伸区及红层覆盖区尚处在找矿的盲区。研究认为,该区段具有工业铀矿体赋存的各种有利条件,是下步找矿工作的首选区,应加强对该区段的基础地质研究和深部找矿揭露工作。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区域地质志,1982,7.

[2]华东铀矿地质志,2005.

[3]EJ/T832-94.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指南,1994,12.

[4]DZ/T0199—2002.铀矿地质勘查规范,2002,12.

[5]修水地区碳硅泥岩型金(铀)矿形成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北京研究所]1992.

[6]江西省修水县郭家坪铀矿点评价报告,1977,12.

篇7:大红山地区铜成矿浅析

摘要:店梁地区分布于AP10与AP11中的金、铜矿化主要赋存于晚元古代侵入岩弱片麻状斜长花岗岩(Pt1γo)和中细粒石英闪长岩(Pt2hδo)中,严格受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控制,构造作用是区内金、铜矿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关键词:金、铜异常;韧性剪切带

店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小佘太乡境内色尔腾山西段,属中高山区,工区内山势起伏较大,地形切割剧烈,残坡积较为发育。

一、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色尔腾山群,为一套中级变质岩系。岩性为带状斜长角闪片岩,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岩性为变质石英砂砾岩、变质石英砂岩,第四系冲积、冲洪积砂砾石层等[1]。工作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早元古界侵入的弱片麻状斜长花岗岩(Pt1γo),广泛分布于工作区中部地区,侵入下元古界色尔腾山群柳树沟组一岩段(Ar3l1)角闪斜长片岩中,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岩性为灰白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弱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和少量角闪石,经区域变质具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化。少量中元古界侵入岩,主要为中细粒变质石英闪长岩(Pt2dηγ)及蚀变花岗斑岩(Pt2Mγπ)。脉岩主要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脉。

工作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台隆西段店梁至公益明向背斜构造店梁处,断裂及韧性剪切带十分发育,呈东西向展布,规模不等,除分布有东西向贯穿全工作区的韧性剪切带外,尚有多条东西向、北西向断层分布。剪切带附近混合岩化现象普遍,同时见有不同期次,不同岩性的岩脉充填,以及后期的热液蚀变[2]。

二、地球化学特征

全区共采集了5600件土壤样品,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特征值统计后,发现在剔除异常特征值前后,Au的标准离差及变化系数变化幅度较大;Cu的标准离差变化较大,变化系数变化幅度较小,但剔除高值后变化系数任到0.73,分异性较强。说明Au、Cu这两种元素在局部富集的可能性较大,提供了良好的地球化学条件,是本区的主要成矿元素。

通过对异常的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结合工作区地质背景及元素的分布特征。选取2×10-9与40×10-6分别作为元素Au与Cu的异常下限,圈定了单元素异常。该区金三级以上异常、铜二级以上异常均多达15个以上,均分布在晚元古代侵入岩弱片麻状斜长花岗岩(Pt1γo)和中细粒石英闪长岩(Pt2hδo)中,从而为寻找金铜矿床提供了方向。

在圈定的金的四级异常中,发现了多条小金矿体看,均分布在晚元古代侵入岩弱片麻状斜长花岗岩(Pt1γo)和中细粒石英闪长岩(Pt2hδo)中,与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方向近一致,说明东西向构造作用是区内金矿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发现的铜矿体分布在晚元古代侵入岩弱片麻状斜长花岗岩(Pt1γo)中,方向近南北向,与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的次一级构造有关,与铜的二级异常套合较好[3]。

综合工作区地质背景及构造条件,结合元素组合特征及成矿元素共伴生关系,在工作区共圈定了AP1~AP12共十二处化探综合异常(如图1所示),以Au作为主要元素的异常有AP4、AP8、AP10、AP11;以Cu作为主要元素的异常有AP2、AP4、AP10、AP11。其中,AP10与AP11主要元素异常强度较大,是工作区的重点异常。之后对AP10及AP11异常查证过程中进行了槽探揭露。

在异常AP10布设的TC24和PM10探槽中,发现了Cu矿体,编号为Ⅶ。TC24中六个刻槽样显示铜矿化体宽5.30米,最高品位0.82%,最低0.10%,平均0.44%。PM10中四个刻槽样分析结果显示,Ⅶ号铜矿化体宽4.10m,最高品位0.38%,最低0.14%,平均0.24%。分析显示,TC24探槽和PM10两工程在一条矿化带中,近南北走向。

在对AP11施工的其中四个探槽发现了Au矿体,均为近东西向分布,分述如下:在TC11-2、TC11-4探槽中,发现了Au矿体两条,编号为Ⅲ、Ⅳ矿体。其中,Ⅲ号矿体由样TC11-2H02、TC11-4H07控制,位于石英脉中,Au矿体宽0.80m~0.30m,平均0.55m,最高品位18.74×10-9,最低0.43×10-9,平均5.27×10-9。样品TC11-4H03为Ⅳ号矿体采集,矿体宽1.00m,品位2.53×10-9,矿体近东西向,矿体长30米以上。Ⅳ号矿体宽1.60米,品位平均5.59×10-9。矿体近东西向,推测矿体长20米以上。在TC11-8探槽中,发现的Au矿体编号为Ⅴ,由TC11-8H02控制,矿体宽1.60米,Au品位平均5.59/10-6。在TC11-10探槽中,发现的Au矿体编号为Ⅵ,由样TC11-10H03控制,矿体宽约0.50米,品位平均1.69×10-9。

三、结论

工作区内剪切带、断裂带十分发育,为金、铜等金属热液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空间。工作区岩浆岩较发育,为成矿提供了热动力。

构造作用是区内金、铜矿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无论蚀变岩型,还是石英脉型金矿位于构造破碎带上或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特别是多期活动的韧性变形活动带。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2] 乔秀夫,姚培毅,王成述等.内蒙古渣尔泰山群层序地层学及构造环境[J].地质学报,1991,65(1):1-14.

上一篇:2016年检察工作报告下一篇:把选择交给学生的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