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2024-04-19

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共7篇)

篇1: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笔者通过对成都“三圣花乡”等地的实地考察,结合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发现贫困山区的乡村旅游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重视程度、经营理念、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经营理念落后,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缺乏,乡村意象不够;市场定位不准,挖掘资源不深,活动项目雷同,产品质量低劣;个体经营为主,发展规模不大,家族管理粗放,市场竞争脆弱;业主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各自为阵;业主与旅游管理部门实质性配合不多。从深层次分析,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发展氛围不浓。全社会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可行性认识不够,“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尚未理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具体明确,经营业主遇到困难,诉求渠道不畅通,解决途径不明确。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关心、投资、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还不够高涨。二是规划编制滞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普遍缺乏规划,全县尚无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业主盲目开发和建设,乡村旅游字人发展,无序发展,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不够。同时,全县的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也没有较好地体现旅游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光辉村的农家乐是靠新农村建设带动起来的,公路太窄,无法错车,一遇周末和黄金周,5分钟的路程却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

三是建设资金不足。现有业主大多是自筹资金开发产品,政府支持补助也仅是杯水车薪。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 提供。发展资金紧张,不仅导致旅游产品层次低下,开发粗放,许多高价值旅游资源处于原始状态,好项目上不去,精品特色形不成,而且导致市场营销资金投入不足,客源市场范围狭小、单一,严重影响乡村旅游更快更大发展。

四是服务技能低下。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和服务员都是从一亩三分地走出、挽袖卷裤直接从事旅游服务,没有经过什么培训,旅游服务有何要求、标准、技巧无从知晓,“土”味走样,“洋”相百出,形形色色,参差不齐。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

篇2: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湖北武当山旅游景点游览之所感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旅游部门对发展国内旅游重要性认识不够,发展国内旅游的方针、政策、措施不具体和缺乏力度,对发展国内旅游宏观管理和正确引导不够,制约着国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本人有幸游历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南,武当山最早的寺观为唐代所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宫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武当山,共建造7宫,2观,36庵和72崖庙等建筑群。

作为旅游胜地,武当山主要有两方面的特色。宏伟的古建筑群: 一是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据说,在建筑的规模上,超过了五岳。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了五龙祠,宣扬道教。以后道教逐渐增多,武当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玉龙宫、遇真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33处大建筑群。此外,还建了39座桥梁,12座台,铺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座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天上瑶台金阙: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传说这颗宝珠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其实山风吹不进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铸件,非常严密、精确。金殿内有“真武”铜像,重达10吨。殿外是白玉石栏杆台,台下是长约1500米的紫金城。城墙由巨大的长方形条石依山势垒砌而成。这座金殿建在武当山群峰中最雄奇险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瑶台金阙”的效果。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武当山的主要宫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共有殿宇、楼阁、廊庑860间,规模宏伟,气派非凡。

二是山峦清秀,风光壮丽。自然景观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九泉等。而这些自然景观又与精致的古建筑融为一体。如被认为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南岩,就有一座建于元朝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雄踞在悬崖之上。在绝崖旁边,有一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龙头香”。过去,有些香客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竟冒着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游客来到后,一般都要来游览南岩,观看此险。此外到武当山,如果不吃一顿正宗的“道家斋饭”,真是一大遗憾。武当道教斋 饭原料来源主要是山生山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 足植物生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足植物生

长所需 营养,诸如盐干笋、鹿尾笋、九仙子、冻豆腐、核桃、板栗、猕猴桃、木耳、香 菇、黄精等,油料一律选用植物油,寓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反朴归真”于饮食起居。

然而,武当山虽然是个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但是由于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滞后,只有武当山在一带独领风骚,不能有效的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收入的提高。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民族贫困山区如何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要进一步加深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实践证明,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且旅游资源可永续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富县富民。武当特区自1985年开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10余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亿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累计为财政提供税收近200万元,同时,一部分农户依靠旅游服务摆脱了贫困。二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商贸、金融等产业的快速崛起。1995年,武当特区交通运输业实现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3%,邮电通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三是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对外开放。民族贫困山区要扩大开放的制约条件很多,但通过发展旅游业,同样能够加快对外开放步戊。武当特区“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发展路子已初见成效。四是发展旅游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旁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会更大。旅游业是劳动集型产业,能促进劳动就业。近几年来,武当特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共新安置劳动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综上所迹,具有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山区应该而且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特色的宣传。民族贫困山区一般都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武当特区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其古建筑群被收录为世界遗产目录,声名远播。此外,武当特区至会仍保留着道教和武术的许多传统文化,如2008年10月,国际武当艺术节在武当山拉开序幕。出席的不仅有国内知名部门的领导,10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等。为此,武当特区将继续把旅游贸源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争取猛洞河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该县旅游观光。

三、要进一步加快旅游设施的建设。民族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给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民族贫困山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从而为施行者提供便利条件。近几年来,武当特区入投入数千万修建旅游公路,投资40万元对县城至老司城的公路进行了改造。同时,新建了星级的宾馆,修建了30间高档浴池,整修了1座码头,兴建了1处接待站。增辟了30多个旅游新景点。

四、要进一步加速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是一项综合消费过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永顺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人竞相开发旅游商品的势头。每到一个城市旅游大家总忘不了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回家,到了武当山你也不会空手而归的。武当山之旅沿线城市具有特色的商品也不少,有中华猕猴桃、蜜桔、茶叶等,另外烙画工艺品和玉雕工艺品亦很有收藏价值。同时,自产自给的板栗、酸菜等土特产品也摇身一变,成了畅销商品。特区旅游商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在系列开发和规模开发方面还将继续研究和努力。

篇3: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该研究以阜平县朱家营村为例, 运用SWOT分析法, 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 对朱家营村的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阜平县朱家营村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1 阜平县朱家营村旅游开发现状

朱家营村位于著名革命老区阜平县西部的天生桥镇, 地处太行深山区, 总面积为32.3 km2, 植被覆盖面积占该村土地总面积的95%以上。该村风景秀丽, 区域周边有著名国家级地质公园———天生桥景区 (AAAA级景区) , 气候宜人, 年平均温度在12.5℃左右, 年最高温度不超过26℃。近些年, 朱家营村以打造“天生桥乡村旅游第一村”为目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2013年全村共有休闲度假服务企业21家, 改扩建停车场5家。但由于该村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整体旅游区域缺乏较为系统的开发规划, 旅游资源整合程度比较低, 没有将当地独有特色融入到旅游开发中去, 主要以简单的田园风景观赏和农事劳动体验为主, 无法体现出当地独有的特色。

2 朱家营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2.1 朱家营村旅游开发中的优势 (S)

(1) 自然资源优势。朱家营村位于阜平县西部的天生桥镇, 地处太行深山区, 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景区年平均温度在12.5℃左右, 植被覆盖面积在95%以上, 山峰、峡谷、瀑布、古树、珍稀禽类众多。其中主峰百草坨海拔2 144 m, 地势险峻, 是1927年奉军和晋军的战场, 周边有国家级自然公园、地质公园天生桥瀑布群景区 (AAAA级景区) , 天桥瑶台瀑布落差高达112.5 m, 气势磅礴, 景色壮观。

(2) 人文资源优势。朱家营村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附近的古代御道是当年康熙、乾隆出巡五台山时留下的遗迹。景区周围有明长城、南北温泉、古北岳恒山等景点。此外, 朱家营村还是传统的革命老区, 附近有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边区政府旧址等众多红色旅游景点。

(3) 区位及交通优势。朱家营村位于保定市西南约130km处, 周边有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多个城市, 通过保阜高速可直达各个城市。

2.2 朱家营村旅游开发中的劣势 (W)

(1) 景区开发资金有限、基础服务设施薄弱。朱家营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50%以上。景区整体开发资金比较短缺, 由此导致景区内的供水、排水设备、通讯设备、垃圾处理设备等相关的必要服务设施落后。

(2) 宣传机制不到位, 知名度有待提高。近些年, 随着朱家营村旅游开发项目的推进, 景区在保定、石家庄、太原等城市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是从营销的角度来看, 景区还未建立有效的宣传与推广机制, 宣传不到位。

(3) 景区缺乏整体规划, 资源开发不到位。旅游服务区整体缺乏经营规划, 景点建筑风格与周边居民房屋的建筑风格有较大差异。多数企业并没有清晰理解乡村旅游的内涵, 大都是仅仅在对现有资源进行粗略整合就开始营业, 既没有包含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 也没有现代景区的气势, 无法满足游客对新鲜感和差异感的追求。

2.3 朱家营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机遇 (O)

(1) 旅游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周边城市居民对城市忙碌生活的厌倦和对绿色、低碳生活的追求, 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朱家营村以其原始山区的独特生态资源优势, 必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 政策对朱家营旅游开发的支持。2012年新出台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规划》中提出太行山地区应打造精品旅游路线。2013年阜平县还被定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2014阜平县在旅游规划中明确说明打造天生桥5A景区。

2.4 朱家营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挑战 (T)

(1) 乡村旅游客源竞争激烈。近些年, 随着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太行山地区涌现出众多深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如涞源的白石山、涞水的野三坡、易县的狼牙山等。

(2) 景区环境受到破坏。天生桥景区周边一些山体由于采矿, 植被和灌木非常稀少, 使得景区内和与周边这些山体的色调差异很大。此外天生桥景区内以天然瀑布和原始森林为主要景观, 景区主要呈现“白”、“绿”2种色调, 而由于周边居民带的过度开发, 植被受到破坏, 使得景区和居民带的色彩极不协调。

3 朱家营村旅游开发策略选择

通过对阜平县朱家营村旅游开发条件的优势 (S) 、劣势 (W) 、机遇 (O) 和挑战 (T) 进行SWOT分析, 提出如下策略。

3.1 依托景区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品牌 (SO)

随着人们对健康绿色生活的追求, 乡村旅游市场越来越繁荣, 朱家营村应依托其独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优势, 利用当前的机遇, 实施差异化战略, 开发朱家营特色的旅游产品, 突出“乡土味”、“新奇”、“健康”, 树立“红色圣地, 原真乡村—朱家营村”的景区形象。例如, 依托该地血花剧社的游击队、村民智斗敌人等红色剧目, 打造“太行深处红色风情—天生桥公园”特色旅游品牌, 利用品牌推动地区旅游发展[2]。

3.2 依托扶贫政策, 提升景区质量 (WO)

近些年, 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贫困山区经济发展非常重视, 出台了众多帮扶政策。朱家营村应当抓住扶贫机遇, 有计划地利用好相关扶贫政策和帮扶资金[3], 完善朱家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更换和淘汰景区落后旅游服务设施;依托人才扶贫规划, 积极吸纳优秀旅游从业人员, 提高天生桥景区管理水平, 将景区由4A级景区晋升为5A级景区。

3.3 立足太行, 发展大旅游 (ST)

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行业, 只有与周边景区进行联动, 根据旅游资源划分不同的协作区域[4],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朱家营村地处太行深山区, 拥有众多的优势人文资源、自然资源, 但是仅依托自身资源无法与大规模的景区相竞争。朱家营村应当与地处太行山的唐县、顺平、满城等县域的旅游景点进行合作, 实现资源互补, 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应对市场挑战。

3.4 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满足不同顾客需求 (ST)

旅游开发应依据顾客的特点, 开发相应的产品,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5]。对于青年人来说, 忙碌的工作使其对都市生活感到厌倦, 旅游观光是缓解他们工作与生活疲劳的重要方式。这一类人的特征是“忙里偷闲”, 对于这一客源市场, 朱家营村应当开发侧重休闲、放松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有空有钱”银发老年市场, 朱家营村应当开发突出健康、养生的产品。

3.5 保护式开发景区, 永续发展 (WT)

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健全景区生态环境检测、监督制度[6], 保护式开发景区资源。朱家营村应当合理地规划景区设计, 保护好当地水资源、天然珍贵动植物, 使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现旅游开发的永续发展。此外, 朱家营村还应当对景区内乱搭、乱建现象进行治理, 合理规划村庄建筑布局,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3.6 构建宣传竞争策略, 迎接市场挑战 (WT)

朱家营村应当运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促销, 以提高景区的竞争力, 如:在通往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等客源城市的高速通道路口设置合适的广告牌、指示牌;在主要客源市场的长途车站候车厅、公交车站牌、出租车灯箱等位置制作宣传广告;在e龙、携程等旅游门户网站发布广告信息等[7]。

参考文献

[1]马德生.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 2009 (7) :151-153.

[2]顾晓明.临潼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08 (12) :215-216.

[3]王荣娟.北京山区旅游规划的SWOT分析与战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 :73-78.

[4]陈景, 葛京凤, 深彦庆.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 :122-125.

[5]杨佩群.潮州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北方经济, 2009 (2) :52-53.

[6]罗勇, 鄢和琳.环贡嘎山山地生态旅游带联合开发刍议[J].生态经济, 2002 (12) :125-128.

篇4: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宁夏南部山区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宁夏南部山区是回族人口聚居区,回族占南部8县总人口的48.7%,占全区人口的一半。自同治回民起义被镇压以来,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这里的政治、经济自成一体,地方观念絮结难解,民族宗教十分复杂,与宁夏北部川区形成了鲜明对比。探讨制约这一地区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旨在为人们了解、认识和研究近代以来宁夏南部山区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参照。

一、自然灾害频繁

地震。1920年12月16日,在东起庆阳、南至西和,西起兰州、北达宁武的今宁夏、甘肃、陕西3省区域内发生了8.5级的海原大地震。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地震共死伤273465+9700人,压死牲畜1104068+76000多头,倒塌房屋总计为590635余间。海原、固原、静宁、会宁4县不仅城池尽毁,其周边众多的乡村也大都覆没无存,形成“数十里人烟断绝”的惨象,隆德城外甚至出现“山川移徙,峰谷互换”的奇观,其西北村镇东西山口地震时竟骤然合而为,形成大圆冢,将300余户人家丛葬于其中。马罗立先生惊叹,“中国差不多真是打破一切法式的奇特的地方,因为在甘肃底穷乡僻壤的农村地方,受地震之灾,倒反最重”。且大震过后,小震不断,据《固原县志》记载:“民国9年冬至民国十年冬1年间,已得360余次,震数之大,洵足惊人”。大震之后,固原县署尹氏详细记录了地震次数,从民国九年冬12月16日至10年11月20日共震513次,其中较大之震204次,数震309次。

清未。旱灾,宁夏南部山区屡遭旱灾。据《清实录》记载,1801-1890年的90年内,宁夏南部山区有灾年份达39年。1928年至1930年,宁夏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据《海原县志》记载,民国17年(1928),春秋未雨,麦苗晒枯,秋田不能下种,民众多以检草籽、炒糠秕和剥树皮为食;18年(1929),继上年之旱,^自成特大旱灾;4月4日,海原县代电:“旱魑为虐,全年未雨,秋夏田禾颗粒无收,四乡民众多有乏食之虑,虽欲食糟咽糠,尚不可得;典田当地无主承受,鬻男买女无人过问……及至冬间,饥寒交迫,饿殍盈野,尸骸暴露,触目伤心,惨不忍睹。”19年(1930),灾情继续扩大,全村、全族、全户死绝者比比皆是,民谣“人吃人。狗吃狗,鸦儿老鸹啃石头”的真实写照。

虫害、雹灾。据民国33年(1944)统计,甘肃省春麦区内普遍发生黑穗病,发病率平均达10%,固原县最轻者18%以上,最重达36%以上;隆德县发病面积山地为4/10,川地为3/10;民国35年(1946),固原县北区_-带,小麦发生腥黑穗病,发病重者达五至六成。在这一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瘟疫流行也很多,据民间调查:“清末至民国年间,有病害流行。特别是春小麦腥黑穗病严重,一些重灾区减产60%~70%”。

民国十年(1921),是年夏秋以来,海原、同原、隆德遭受雹灾,有的地方连续降雹,灾情严重。雹粒大如拳头,小似鸡卵,毁坏房屋和庄稼。民国24年(1935),海原县于午后4时,遭雷雨冰雹,历时3小时,雹积30多厘米。夏秋粮食均遭毁,房屋与畜圈倒塌。民国25年(1936)6月,海原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区遭雹灾,冰雹大如拳、卵、枣,惟第六区陶家堡一带大如碗碟间夹数10斤冰块,毁房折树,打绝夏禾及秋苗,牛羊牲畜伤死惨重。可见,虫害、雹灾的破坏力也是不可忽略的。

灾荒期间人口的过量死亡和大规模流离,对灾区劳动者是最直接的摧残,导致灾后劳动力的锐减和奇缺。灾后幸存的人口。也国营养不良和疾病缠磨,身体健康备受摧残,体能下降,有的部分甚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从整体上进一步削弱了农业劳动力的水平,如“宁夏南部5个县,1947年统计,有废疾、残缺、聋哑、盲翳、痴狂、羊痫、低能及症状不明等残疾者共有7545人。某些地区当年甲状腺肿大症非常流行”。至于灾民特别足精壮劳动力大量离村而导致的灾区人口年龄结构的严重失调,也是农村劳动力受损的一个重耍方而。

灾害对人工自然的破坏,还蕴涵着对农舍损害和破坏,因为在旧中囝的农村,农舍不仅仅是农民们蔽雨遮风的栖息场所,也是一种用于储藏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蓄养牲畜家禽乃至积产肥料的多功能生产性场所。所以对于灾民来说,房倒屋塌也就是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扫荡,其后果不言而喻。据《民国日报》(1921年2月22日)报道:固原“去冬七日忽遭地震,城楼倒塌,垛墙全无,衙署摇乎,民房荡尽。……城关内共死人300余名。三里步之碑楼亦倒,十里步宫保之碑楼倒塌过半。东南两乡轻,西北两乡重,如头营、三营杨老庄、七营等处均摇为平地,沙沟两山摇合,死人2000余,所有住窑之家,活人无几。”虽然固原县城是明三边总制、清陕西提督驻地,房屋质量较好,但毁坏还是很严重,计有41处城垣塌陷,毁坏衙署公所14处,学校9处,公产房22处,庙宇31处。西北两乡土房及土窑全数皆塌;东乡房塌约50%,窑塌80%;南乡最轻,房倒窑塌仅30%~40%。

灾害对农业生产力最大的破坏,是造成灾区土地的大量荒芜,因为上地即是地球上地表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宁夏南部山区的上地荒芜程度是属于几乎失去利用价值的不毛之地,或称之为废地,石田、沙荒、淤荒、盐碱地等即属此类。

二、生态环境的恶化

宁南山区在历史上处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接处,经常发生政权的更迭和战乱,加之生产方式的不稳定,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一种积累一破坏—积累一破坏的恶性循环中,且愈演愈烈。

清初大规模的开垦,森林大而积的砍伐,林地大面积的锐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到同治、光绪年间,甘肃数十里不见人烟,荒芜土地增多,“官树砍伐罄尽,山则童山,野则旷野,民间炊爨,悉赖搜辟荆榛”,农业生产一幅衰败景象。西北回民起义后,左宗棠将起义失败后的回旅群众“分起安置”,实施所谓的“善后”,迁徙他们至“水草不乏”处开垦荒地,被迁徙的回族群众都给以赈粮资斧,大口每口八两,小口每口五两,对前往垦荒者按照所垦地市发给籽种,所需农具及各器具“必不可少者一律酌给”。迁徙者定居之后,均按一般招徕垦荒之例,减免赋税两年,也根据领地承粮之数,许以入籍应试之条件。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宁南山区农业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讲,无疑是起了反作用。顾名思义“水草不乏”之地,往往意味着土层薄,沙层浅,大量的移民垦殖,反而加大了土地沙化的程度。再者,由于实行垦荒,很多草场、林地继续变为农田,黄土丘陵开荒到山顶,移民为求温饱,毁林开荒,伐木烧炭,六盘山深部森林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清末该地区原有的原始针叶林景观已荡然无存,次生林分布范围日渐缩小,农村能源紧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虽然受左宗棠兴水利、造树林的影响,固原数任直隶州知州如王学伊、张祥、萧承恩等人,在同原城郊搞育苗试验场,育树苗栽树,在现在的西兰公路六盘山、和尚铺、平银公路、清水河沿线等栽种了大量的杨、柳、榆、椿、杏等;固原城周围、东岳山等处也栽种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驻固原的军队也加入了植树行列。同时,还恢复马场,以恢复生态。但由于各种原因,比起偌大的固原山川,终属杯水车薪民国年间,地方政府既不倡导植树,也没有进行森林管护,使清末所植之树“存者仅十分之一二耳”。生态退化越来越严重,留给后人的是“童山濯濯,沙土皆紫色”的山川。这一恶果也延续至今,日前宁夏南部山区仍然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困难,贫困程度居全国之冠,被列入黄河流域126个贫困县,黄土高原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列。

三、结论

篇5: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药科学院药物制剂 06(2)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在满足与单一的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到出门,进行短中期的休闲度假游,由此带来了我国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产业中同样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相对贫困的山区等出现了严重的差距,山区的落后使得旅游业发展缓慢,同样旅游业的发展缓慢也使得山区经济的停滞不前,如此恶性循环使经济无法发展。最主要的人民的生活质量无法提高,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受到损伤。

就此问题,2007年7,8月间至安徽天柱山,上海,厦门及福建龙岩市永定以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方式进行研究,通过两个贫困山区及两个发达城市间旅游经济的对比调查得出本论文的结论及思考。

一.我国旅游业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觉大部分市民在近一年内就有外出旅游的计划。

1.有百分之九十的市民已经考虑在未来一年内进行外出旅游,然在计划外出旅行的人数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二的市民打算去山区旅行。

由此可见虽然大量市民有外出旅游计划,但仅不到三分之一的市民想去山区旅游。这对贫困的山区旅游经济来说是一个急大的制约点。因此即使在当今旅游业如此迅速发展,旅游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我国的山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无法享受到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腾飞,而依然是大大落后与城市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表1:外出游目的地选择

未来一年内你是否计划外出短中期旅游?若是打算去什么地方?

未来一年内你是否计划外出短中期旅游?若是打算去什么地方?

90%

山区旅游

32%

大中城市旅游

68%

                                                                                                                                                                                                                                               

90%

山区旅游

32%

大中城市旅游

68%

10%

 

1.绝大部分人已经或者希望打算每年出游两次或以上,人们的除外游频率增高

根据表2数据结果得出,几乎所有市民在一年内都会外出旅游1到2次,一小部分人百分之十在一年内旅游2次以上,另外只有百分之十八的人在一年内只想旅游一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想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旅游,几乎没有人不想旅游的。同时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空闲时间进行的一次短暂的2,3天的旅游成了如今的热门活动。并且大多数人希望能够每年有多过1次旅游活动。由此明显可知旅游也是多么兴旺发达前途无量。贫困山区靠旅游业致富完全是可行的。

表2:市民一年外出旅游次数调查表

平均每年外出旅游多少次?

希望在一年内旅游几次

1次都没有

8%

2%

1次

47%

18%

2次

35%

35%

2次以上

10%

45%

2.全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并没有给山区旅游业带来同样强劲的发展态势,山区旅游业从事人员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快速增长。

旅游人数增多,旅游收入提高,但人数与收入的增长都仅仅在大中城市中。就以2000年上海,厦门,安徽天柱山,福建永定县旅游年收入为例。上海2005年旅游年收入近1600亿,厦门市旅游年收入为200多亿,安徽天柱山不到3亿整个安徽为200多亿,福建永定县为2亿多。安徽天柱山以及福建永定的旅游年收入仅为上海的千分之2都不到,只是厦门的百分之一多点。由此可见,贫困山区的旅游仍然处于旅游业的底部,虽然如今人人都外出游,旅游业一片红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山区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始终无法从旅游业中得到大利益。从表3看出,城市旅游工作者的收入都比较高,高收入人群较多,而在山区旅游工作者中大多为低收入者。在上海80%的工作者月薪超过2000,在厦门有60%,而在安徽天柱山和福建永定有75%的旅游工作者月薪不足2000圆元。甚至各有35%和30%的人月薪低于1000元。在城市的旅游工作者高薪的有很多甚至能达到10000以上,而在山区很多人只有区区几百元。城市与贫困山区间旅游工作者的贫富差距之大真是难以想像。

表3:旅游工作者月收入调查表

 

月收入

上海旅游工作者月收入

安徽天柱山旅游工作者月收入

厦门旅游工作者月收入

福建永定县旅游工作者月收入

1000以下

0

35%

10%

30%

1000—2000

20%

40%

30%

45%

2000—3000

50%

15%

40%

15%

3000以上

30%

10%

20%

10%

二.影响贫困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1.衣食住行方面

外出旅游就是短暂的在外生活几天,也就是衣食住行都要考虑而且还要另外注意游玩。

从表4中可以看出,人们出外旅游,绝大多数人都因衣食住行游的问题而选择旅游地。3%的人选择城市放弃山区是因为在吃方面不习惯,城市在食物上有充足的选择,39%的人因为交通问题而选择了城市旅游,31%的人由于晚间住宿的考虑而选择城市旅游,12%的人由于担心山区的安全性比城市差而放弃了山区旅游,7%的人认为山区景点不能吸引他们而选择城市,另外有8%的人因为其他原因而选择城市旅游。

表4:放弃山区游选择城市游的原因调查表

什么原因使你放弃山区旅游而选择大中城市旅游?

平时饮食问题

3%

外出交通问题

39%

晚间住宿问题

31%

出游安全问题

12%

风景喜好问题

7%

其他

8%

2.当地人对旅游发展经济的认识不够

从表5可以得出贫困山区当地人对当地的旅游业十分模糊,绝大部分人对于如何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来发展经济知之甚少。65%的人不了解当地有哪些可利用的旅游资源,80%的.人不知道发展旅游业会有什么影响,85%的人不懂得如何去靠旅游来发展自己的经济,90%的人不知道发展旅游业要注意些什么事项,90%的人不懂得如何是自己生活的地方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

在缺乏旅游方面的知识下,贫困山区的旅游业难以得到有效发展,即使遍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不懂得如何开发利用,不懂得如何持续发展,从旅游业中得到丰富经济利益,使得贫困山区的旅游发展缓慢,更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萎缩。

表5:贫困山区人对旅游业的认识调查表

 

是否了解当地有什么好的旅游景点能开发利用

是否了解旅游业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是否了解如何靠旅游业来发展经济

是否了解发展旅游业要注意了解些什么

是否了解如何使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来

很了解

35%

20%

15%

10%

10%

不清楚

55%

65%

70%

55%

50%

完全不懂

10%

15%

15%

35%

40%

3.当地政府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从表6可知政府对于旅游业的干预是十分有影响的。90%的公众认为政府在当地做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经济的发展,85%的人认为政府所做的政策决定对当地旅游经济启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有10%的人认为政府的活动导致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从数据显示,政府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好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表6:政府对旅游业的影响调查

当地政府的政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力

当地政府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贡献程度

非常有影响力

75%

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55%

影响力一般

15%

有一点促进作用

30%

几乎没有影响力

5%

没作用

5%

完全没影响

5%

启到消极作用

10%

4.贫困山区旅游的宣传,推广

许多好东西之所以无法发展就是因为没人知道了解,所以问者稀少。对于贫困山区的旅游景点就是因为太缺少大量的宣传和推广,很少人知道,所以景点无人问津。

表7数据显示,只有30%的人有些了解山区景点,然而更多的60%的人只是偶尔碰巧听说过几个山区旅游景点的名称,甚至有15%的人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完全一无所知。

表7:山区旅游的宣传调查

你是否知道国内有哪些贫困山区旅游景点

知道很多有些了解

5%

仅仅知道一些地方

25%

听说过几个

55%

完全不知道

15%

三.对于贫困山区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1.完善贫困山区旅游的基础设施。

外出旅游就是换个地方进行短暂的生活,既然是生活就一定缺少不得基础的生活必备设施。旅游是一个休闲时光的娱乐方式之一,拥有这种娱乐方式的也一定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游客,这样的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所以山区旅游地的设施一定不能马虎。

出外旅行首先要考虑的就交通与住宿问题。不管从那个地方到达旅游景点一定要方便快捷,方便快捷的交通才不会浪费游客的时间,不会耽误游客的行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到来旅游。有些景点需要过夜才能赏游到,因此方便舒适的住宿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脏乱也不能太高收费。除此之外,旅游地的安全性以及旅游景点的可游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出门在外是,人人都会考虑安全问题,这是对人生的保障,谁都不愿出意外。对于旅游景点的价值也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因素之一,旅游也不是经常的事,所以这难得的赏玩一定要有价值,有收获才能让人欢欣鼓舞,才有人愿意到出旅游,发展贫困山区的旅游经济。

2.对与旅游开发方向的研究。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根据不同情况发展不同的旅游方式。现在人出门旅游有很多原因。例如工作繁忙出去休闲度假,放松身心,又或者是因为节假日闲来没事外出旅游以增长见识兼休闲游玩,每人旅游的目的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发展不同的旅游方向,有些贫困山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可以发展成文化游,在如今地球村的潮流中,回顾一下历史文化,感受过去独特的文化也是许多都市人的向往追求,也是传扬民族精神的好方式。有些贫困山区没有浓厚的历史底蕴,但是风景秀美,安静祥宁,这样的地方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休闲度假村,当代社会年轻人总是牢于奔波,整日精神紧绷,找一个安静,舒适的休闲度假村是工作之余最棒最便捷的放松方式。而且年轻一族正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一族,靠休闲度假游来发展贫困山区经济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除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游还有其他诸如红色游等等,丰富多样的旅游方式是保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必须的。

3.旅游的服务指导

旅游通常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就不得不遇到许多的磕磕碰碰,为了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对于旅游的服务就越来越重要,成为锦上添花之笔,尤其是在贫困山区的旅游,完善的服务更是不可或却的。在贫困山区旅游对于山路的指点,以及对与景点的解说,这些许多导游是无法办到的。因此需要当地人来充当导游一职,同时为游客安排行程,计划线路等,这些都是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服务的好坏决定了游客是否会再次到来旅游,也就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这对贫困山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4.旅游周边产品发展促进旅游经济

在贫困山区旅游完全不同于城市旅游,城市有几乎都大同小异,景点都为人造景物,风景的观赏度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城市旅游的经济却让山区游望尘莫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旅游的周边产业,诸如特产,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对于贫困山区而言应该是更为有利才对,贫困山区旅游拥有更为独的特色,在开发旅游纪念品,特产等更具优势。

在欣赏风景,浏览景致之余采购一点当地特产,带回一点纪念品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且几乎每个游客都会带上一两件,甚至更多的纪念品,特产回家,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购物,更是对一次旅游的纪念,意义非凡。所以发展旅游纪念品,特产等旅游周边产品是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快速,最稳定的方式之之。普通山区老百姓,旅游工作者等都能从中直接享受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收益。只是旅游经济发展最直观的体现。

5.山区旅游地百姓对旅游也的认识及开发意识

旅游离不开游客,同样也离不开当地百姓。对于贫困山区来说没有人能够比山区当地人更了解山区了,因此想要发展山区的旅游一定要靠山区当地人自己。这就需要山区人民对贫困山区旅游经济的了解认识,一定要了解如何发展当地的旅游,利用当地的优势,结合天时地理打造出优秀旅游景点,在开发景点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对环境等的保护,发展可持续的旅游业。由于山区比较落后,所以当地人民只有有限的知识,这是就需要从其他地方调转具有专业旅游知识,懂得如何发展旅游经济的人来指挥领导贫困山区的旅游发展,在聘请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快当地人的专业培训,在不久的未来使当地人也有丰富的旅游经济知识,由此靠自己来发展旅游经济。

6.旅游的宣传

要想搞好旅游经济不搞宣传是不行的,对于刚刚开发完成的山区旅游不能饿搞抄做,但是也决不能缺少了宣传,推广,再好的东西如果不传播出去也等于废物,好的宣传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一旅游信息,优秀的宣传能让人产生向往的心里,能让人在知道这一旅游消息后就有一股冲动,就有对此的向往,如此以来旅游的人就会大量增多,只有旅游人数增长,消费增多,经济才能增长。要想快速的发展贫困山区旅游经济没有宣传是不行的,宣传做好了就能提高知名度才会有人来,游客增多了才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

若能全面有序的从基础设施,文化,宣传等全面发展,贫困山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突飞猛进就在眼前。

调查人姓名及学号

篇6:浅析贫困山区畜牧业发展

专业:农学姓名:龙慧

贫困山区一般具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居住分散、经济落后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草山草坡面积大、农副产品丰富,剩余劳力充足的状况,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况且,畜牧业投资小、周期短、销路好、见效快,符合千家万户的生产利益要求。因而,它对于增加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贫困山区如何发展畜牧业,使其成为一个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值得实践与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试从分析大悟县畜牧业现状入手,来谈谈贫困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黎平县地处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云贵高原的一个贫困山区县。55万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山多田少。,农村人平纯收入600元左右。建国以来,特别是“七·五”以来,黎平县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仍未摆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着种植业生产的发展。黎平县历来对猪禽的生产较为重视,可从两个方面数字说明这一点。一是把猪牛羊禽的饲养量按牛单位折算,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业产值结构中,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猪禽的发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种植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多少。四九年,粮食生产水平低,年产4.4万吨,牲猪年末存栏只有2.5万头。五七年,粮食产量达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产量11.22万吨,牲猪年末存栏达到该年代最高水平,为9.6万头。五八年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使粮食由10.33万吨下降到七万吨,牲猪年末存栏也从7.8万头降到2.6万头。七o年至七二年,粮食产量过15万吨大关,牲猪年末存栏也过10万头大关。八o年至二00一年,粮食产量连年上升,由14.9万吨上升到20.4万吨,牲猪存栏也由13.2万头上升到24.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植业的制约。

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小,宏观控制难以实现。大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单纯靠粮食就是绣出一朵花来,也只能解决温饱,但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却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积大,有天然草场124万亩,据测算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饲料来源广,大悟县是全省三大花生生产县之一,年产农副产品等饲料5亿公斤,但实际用于养畜的只占47%,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通常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畜牧产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业内部,只重视粮食畜禽的发展,忽视食草畜禽的发展。按牛单位计算四九年食粮畜禽与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为2.57:1,九0年为1.26:1,与当前耕地面积与草场可利用面积之比0.51:1不相称。

对于农业结构,大悟县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调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综合素质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目的。

三、千家万户饲养、小群分散经营、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出栏率、商品率低。大悟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种千家万户饲养,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环境、剩余劳力、农副产品、残剩食物、简便畜舍等生产出小量的畜禽产品。但是,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大多数农民还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点油盐钱”的生产观念。饲养方式多采用,喂猪“一瓢水,一把糠,一篮菜”,耕牛全靠稻草养命,养鸡“白

天自找食,进笼一把谷”。因而,长期以来,牲猪出栏率未超过75%,商品率未超过80%,耕牛出栏率、商品率均未超过10%,山羊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50%,家禽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20%。

四、畜禽品种杂乱差。大悟县畜禽品种主要来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由于农民的科学养畜水平低,畜禽乱交乱配、近亲繁殖,使畜禽品种普遍存在“杂、乱、差”的现象。品种低劣,导致饲养时间长,生产性能低。出栏一头250斤左右的肥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饲养,耕牛个体象驴子,山羊长得象狗子,鸡蛋象麻雀蛋。

五、草山草坡面积大,自然牧草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大。大悟县山场宽阔,各类草场毛面积124万亩,可利用面积10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连片草场有37处。草场年亩产鲜草695公斤,平均14亩载一个黄牛单位,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实际只利用了60%。其原因主要是成片草场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区,而牲畜又多集中在村庄周围放牧,放牧半径小,群众又不懂制作青干草喂畜的技术,而在十月份后,牧草已老化,被砍回家当柴火烧掉了。

六、畜牧产品销售半径小,流通渠道狭窄。大悟县畜禽产品主要是内销,外销很少,而且是个体商贩占了大头,商业、外贸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以外销量最大的牲猪为例,八三年外调量为32897头,八五年下降到转自:http://9693头,九二年后一直徘徊在2万头左右,只占牲猪出栏数的10%左右。从牲猪内销看,个体屠夫垄断了牲猪收购市场,压价压秤赚黑钱,农民养猪一年,不如屠夫杀猪一天。

七、畜牧部门基础差,服务功能低。八0年以后,大悟县畜牧业防、繁、管、治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了,基层技术人员为千家万户服务,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县财政投入低,政策性收费又难以收起,导致正常工作难以运转,技术人员外流严重,诊疗设备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服务功能较低。

二、大悟县畜牧业的现状,是贫困山区畜牧业的缩影。因此,在发展山区畜牧业上要针对山区的现状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在制定措施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要求上,必须逐步实行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养畜观念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转变到现代商品生产的意识中来。二是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方式转移到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方式上来。三是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效益转变到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上来,并逐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四是从当前的生产初级畜产品转变到深度加工上来。

〈一〉根据资源特点合理区划、布局,重点放在潜在优势上。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若干自然经济小区,发展不同项目和品种。

1、城镇郊区:交通、能源、信息等都比较发达,人才、技术、资金条件都较好,市场对肉蛋奶需求量大,应重点发展生猪、奶牛、禽的饲养及畜禽产品加工业等。

2、低山丘陵区:农业较发达,人平耕地面积较大,农副产品多,应重点发展猪、水牛、禽等畜牧业。

3、中山、高山区:山高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农业落后,但草山草坡面积大,牧草丰富。重点发展牛、羊、兔、鹅食草动物,可建立肉牛、奶牛、肉羊、草禽等基地。

〈二〉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点放在发展草食动物,走种草养畜的道路上。过去,一讲到发展种植业就单一抓粮,发展畜牧业就单一抓猪。而牲猪发展的好坏与粮食的丰欠有密切的依赖关系。因此,要保持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重点放在发展食草动物上。这是因为,一方面食草动物对粗饲料的转化率是食粮动物的五倍以上,成本低、饲料报酬高。另一方面,山区有广阔的山场,有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的数量多少,要以草场载畜量的多少来定。在荒山荒坡水源好,土层厚的地方可人工种植品种优质,产量高的豆科牧草,种草养畜既可提高养畜饲养水平,又可提高载畜量。http://

〈三〉在发展千家万户饲养的同时,重点放在建设资源相对集中的规模畜牧业上。畜牧业具有投资小、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农民目前的生产要求。如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发展较快的养畜专业户和专业村典型引路,一定能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发展规模畜牧业。如在连片草场的地方建立食草畜禽场,在城郊区和低山丘陵区建立食粮畜禽场。适度规模地集约式经营有利于提高科学化和商品化生产程度。

〈四〉改良畜禽品种,重点放在提高畜禽产品率上。畜牧业与种植业一样,品种问题至关重要。要改变长期形成的畜禽品种“杂、乱、差”现象,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繁殖率、出栏率、产肉率、产蛋率。就必须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经济杂交。

〈五〉处理好畜牧业与它业的关系,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往往与种植业发生矛盾,如与种植业争夺面积,人畜争粮的矛盾等等。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在合理区划,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走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增值的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是处理好牧林关系。在山区,往往会出现放牧与兴林,种草与栽树之间的矛盾。可在树间种草,分区轮牧解决这一矛盾。这样既可保持水土流失,又可以“以短养长”,还可以用畜粪肥林,以牧养林。

其次是处理好牧粮关系。主要是表现在种草与种粮、人畜争粮的矛盾上。解决这个矛盾主要是在满足人们食粮的基础上采用种草养畜和种粮养畜。种草养畜可以超出种粮两倍以上的效益;种粮养畜,如种玉米作鸡饲料、种大麦作猪饲料等等。在紧张的地方可套种间作。

〈五〉优化外部环境,重点放在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上。发展山区畜牧业必须把投资、技术、物质、品种、饲料、防治、加工、销售、税收等方面配套起来进行,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基础上,从产前、产中、产后上搞好服务,使畜牧业生产有一个优化的外部环境。

篇7: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为基础和依托,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观光、体验与度假需求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旅游业态,它是一种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密切相连的新型产业形态。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涉及农村景致观光、农业生产体验、农产品购物、农村娱乐休闲等多种形态。乡村旅游对丰富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业态类型向多元化发展,发展方式也由过去的农村自发型向规模化转变,经营规模由过去的分散经营、零星分布向集约经营、集群分布转变。目前,全国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共有8.5万个,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业内从业人员达到2600万人,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达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2160亿元。我国的乡村旅游正在由粗放的自发式发展向规范化特色化方向转变,乡村旅游正逐渐发展成为大产业。

2 乡村旅游的形式与特点

根据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活动安排,乡村旅游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乡村生活体验形式。主要是通过在乡村地居留,感受乡村生活,体验乡村文化气息,甚至是参与乡村生产生活项目,享受淳朴、自然的农家饮食和生活方式。二是农业园采摘形式。主要是针对季节性特点,选择适当的农产品,如草莓、葡萄、橘子、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水果或蔬菜,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和设备进行采摘,从而享受自己采摘的劳动成果。三是生态花卉园形式。主要是以展示农业园艺和栽培技术,以特色花卉和树木培植为主要环境,以花卉树苗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生态花卉园。四是畜牧观赏与狩猎形式,利用农家养殖场、牧场、狩猎场等场地,为游人提供参与牧业生活和休闲娱乐的情趣。

乡村旅游有以下特点:一是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生活着从事农、林、牧、渔等多种产业的农民,与他们世代生活的农村自然环境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这些乡土景观与当地的民族特色相结合,就形成了各具风格的乡村人文气息。乡村旅游本身是结合自然景观与人类农业生活为一体的产业形态,有物质成分,更有非物质成分的存在,因此,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样化组合形式成就了乡村旅游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形式的多种多样。二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地域性特色十分鲜明。由于乡村旅游与农村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因环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景观类型,因气候带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带,因此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加之不同乡村地区因历史、传统、民族和人口、经济等差异性,会形成与当地人文特征极为相符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与地域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三是季节性不明显。传统旅游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乡村旅游因结合了大量的人为非物质性因素,而造就了它特有的风格,在各个季节都能为都市人们展现出不同的乡村文化风貌,给都市人们提供不同的乡村体验经历,因此乡村旅游的淡季和旺季区分不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3 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3.1 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

乡村旅游涉及方面众多,涉及乡村社区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规划发展,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承担协调管理职责,但从目前各地情况来看,乡村旅游还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尚缺乏统一健全的机构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尚缺乏有力的法律予以规范,各地也应该出台因地制宜的实施细则,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予以约束,对游客的权益予以保护,对双方矛盾进行有效界定和调节。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和有效的法律规范,乡村旅游在总体规划上还存在不足,低层次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对环境破坏严重,导致旅游产品定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不长,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

3.2 缺乏科学的认知观念和经营理念

不少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缺乏整体性的经营理念和安排,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区位条件、本地乡村旅游市场以及本地乡村旅游的优势之处认识不清,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挖掘不够深入,在发展规划上缺乏长远打算和整体安排。在经营理念上,对乡村旅游对象的定位不够准确,乡村旅游经营者往往认为中小城市的市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但殊不知,中小城市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市民对乡村旅游环境和内容相对较为熟知,因此乡村旅游对他们的吸引力反倒并不强,而大城市的居民因远离乡村,加之城市竞争压力大,他们更有到乡村去放松休闲的愿望,因此乡村旅游应将目标定位于大城市的居民。另外,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注重主体建筑投资,但对经营特色以及服务质量等软件方面重视不够,对树立乡村旅游的品牌性挖掘意识不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和持续经营。

3.3 盲目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乡村旅游因缺乏长远开发和管理理念,给当地社区带来的环境以及人文等负面影响正日益加剧。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乡村原有的自然、清新的空气品质正受到污染,游客进入乡村所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尘埃污染以及乡村饭店等排放的烟尘都正在影响着当地的空气质量。游客所带来的饮料瓶、食品袋等固体废弃物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路边、河里、田间等随处可见,严重污染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此外,大量具有高消费能力和新消费方式的城市人们进入农村,他们的装束、行为、娱乐方式等逐渐渗透给当地乡村居民,使朴实的民风和自然的生活秩序受到破坏,由于缺乏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正确的引导理念,极易对一些乡村居民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他们不满自己的生活现状,盲目模仿甚至刻意追求城市人们的行为方式,极易产生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影响乡村社区的稳定发展。

3.4 产品的特色化尚待提高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单一,个性化不强,乡村的优势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内容大多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这样的普遍模式导致产品过于雷同和重复,无法满足游客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需求。不少乡村旅游区只是对原有生产条件进行简单修改和表面修饰,缺乏创新规划和深度开发,产品粗糙,缺乏文化元素的注入,特色优势不明显,难以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导致在市场开发方面,无法通过有效策划包装走出去进行市场宣传,影响乡村旅游的品位提升和产业升级。

4 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策略选择

4.1 旅游产品的优化与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必须走出单一化、重复化的开发建设道路,塑造个性化,有文化内涵的,集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发展道路。要进行系统科学的整体性规划,与乡村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认真策划、精心安排旅游开发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在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的体现上做好文章,深挖乡土文化内涵,将农事体验、农家观光等与当地习俗和传统风俗结合起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格调。在提升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乡村本色的保护,避免乡村景致的城市化倾向,保持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它在城市人眼中的吸引力。要科学引导和进行专业指导,强化差异性产品的开发,突出乡村天然和野趣的风格,展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4.2 旅游市场的挖掘与开发

深刻分析乡村旅游市场的特征和个性化需求,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必须引入科学的分析理念和评估策略,根据当地游客的来源、年龄、职业、主要消费领域等深入剖析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打造适宜的旅游产品。同时应定量、定期对游客的满意度进行回访,根据他们意见和建议改进产品和服务,充分重视分析与游客的每一个接触点,运用不同的主题来吸引游客。另外,市场的细化与分级也相当重要,应依据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年龄特点等因素,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差异性的价格标准和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档次、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4.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拓展

乡村旅游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农业资源开发,要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客源,应将其与区域内其它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借助已有的旅游资源壮大自身,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新格局。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小城镇建设应按照乡村旅游风貌进行规划,使小城镇本身成为乡村旅游的依托和吸引物,成为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生产以及旅游商业发展的聚集地,使小城镇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面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应适当引入新型农产品产销体系,延伸农业资源的产业链条,可在邻近市区或区县中心区,设立一些乡村旅游产品超市或代销柜台,集中宣传并销售当地乡村旅游特色农副产品或纪念品,利用经济、交通和信息等资源扩大乡村旅游知名度,争取更多客源,同时增加收益。

4.4 营销方式的改进与深化

必须改变乡村旅游在市场营销方面普遍存在的被动性特点,增强主动性,改进营销方式,推广品牌形象。应优化现有的信息平台,引导乡村旅游经营者利用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宣传和展示自身。在乡村旅游的游客中,以家庭自助驾车游居多,他们在出行之前往往都会到互联网上进行搜索,确定目的地和行程路线,因此互联网的宣传和展示至关重要,必须依赖强大的信息平台使游客了解并产生来此旅游的动力。应全面建设乡村旅游网站体系,加强网站的维护和信息更新,开展在线客户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4.5 经营方式的集约与科学

乡村旅游应尽快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形成政府管理引导、知名企业带动、农户广泛参与的现代经营格局,整合资源优势,以群体力量促进形成规模化效应,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整个业态的竞争力。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与农业开发、农村建设和农民进步高度结合,要将乡村旅游做大、做活、做好,必须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参与力度,因为农民是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和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经营方式上必须重视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将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坚决杜绝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应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道路和原则,使乡村旅游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伍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 2007 (3) .

[2]赵承辉, 陈晓月, 周艳波.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

上一篇:2024大学毕业感言佳句下一篇:我的表情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