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2024-04-22

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共8篇)

篇1: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朱新峰

一、农村改革调研要先行。改革能否保持正确的方向,理论先行是关键。目前,农村改革理论滞后,农村开错药方、吃错药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已经渡过了边摸索边建设的阶段,任何大的涉及到群众利益的改革,都应该首先在理论上予以探讨,进行理论突破,集思广益,在改革措施推行之前就应该对可能产生的相应后果进行评价分析,选择应对预案,尽量避免政策推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做到未雨绸缪。

二、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乡镇的职能和责任定位,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不是多了,而是严重不够,甚至萎缩,建设新农村就需要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应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转变管理方式,全方位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提供服务。农村目前科技服务平台摇摇欲坠,群众有困难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不规范的帮扶措施,不和谐的管理手段,导致农村许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许多农村乡镇工作人员大量精力放到了应付检查,达标升级,弄虚作假等上面,干了大量干不好、干不了、不须干的事情,依然采用过时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办法,必然出现诸多问题。

三、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稳定的基础,那种认为农村完全可以进行海选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解决好巩固和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问题,解决好民主自治和依法治理的问题,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实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建立上传下达的信息服务网络的条件。农村点多面广,只有建立灵敏的上传下达的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真正的民主监督体系,真正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信息服务的基础。

五、要解决农村社区大环境问题。

一是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目前农村出现的诸多问题,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而应该采取辨证施治的办法,综合治理。不能一刀切,不然简单地把每个人投票就当作充分发挥了民主是不对的,至少是浅视。农村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最关键的应该是民主监督问题。群众有了真正的监督权,基层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让农民能够真正起到监督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新农村建设有其必然规律,那就是需要公正的司法环境。要让农民打得起官司,上得起访,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总结为什么农民触犯法律现象增多,为什么普法在农村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切忌知法犯法现象泛滥。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必然要求新一轮的法律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等5项要求,就必须为三农提供公正公平的法律环境和严谨缜密的制度环境,并以法律和制度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动力,保护农村人口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工作,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救济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人享有平等的社会生活保障权力。

四是以科技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严禁打着改革的旗号强行对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断奶分流,保护农技推广平台,使之能够在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等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中发挥出科技平台作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农民增收。

六、要转变农村工作方法。

一要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绝非新村建设。随着农民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自然村变化较大,许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变化情况,那种边建边拆边建边挖的重复浪费现象应该得到严禁,以避免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的浪费。这就要科学规划,谋划全局,兼顾长远,统筹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避免一拥而上又一哄而下的短期行为发生。

二要因地制宜。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别的地方和国外的经验不一定就适合本地的情况。要顾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切实尊重农民的主题意愿,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兴一业就要造福一方,让全体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严防豆腐渣工程发生,新农村建设才不至于走过场,搞形式,才能真正造福于民,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要稳步前进。切忌盲目冒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严重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严重的形式主义,要严禁“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等政绩工程现象产生,对于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和项目,就应当允许群众等等看看,比较比较,统一了意见,明确了目标,再进行统一建设,切忌大搞劳民伤财的官逼民富工程。

四要实事求是。具体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严禁欺上瞒下的不正之风泛滥,坚决查处好高骛远的达标升级短期行为和虚报浮夸等腐败现象,努力塑造政府诚信形象。

五要加强公职人员的纪律建设。建立缜密的监督约束纪律,细化不合格干部的处理程序和规定,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国家公职人员行为规范细则,对于群众意见较大的赌博嫖娼贪污腐败等事件,一经发现坚决清理出干部队伍,纯洁净化干部队伍,用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为人民服务的队伍。

六要教育农民。要大力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同时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支持补助标准。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品德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要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严防教育乱收费。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文化活动,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向上的社会

风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供稿人:朱新峰(060910)单位:新疆青河县人大科工委

篇2: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众所周知,边远地区学校与城镇学校从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是没法比的。但是,作为学生,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边远地区,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是一样的。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那么,作为边远地区学校的老师,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一条适应边远地区学校特点的发展之路,从而让当地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呢? 我从多年在边远地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悟。

一要人心稳定

首先教师的心要稳定,古语说:“既来之,则安之”,教师的心稳定了,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教师的心都不稳定,谈什么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是学生的心要稳定,学生的心稳定是在教师的心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的心不稳定,今天走五个,明天走十个,学生都跑光了,你几个教师教啥呢?所以在稳定教师的心得同时,要求教师稳定学生的心。我们教师的态度改变了,工作作风转变了,一心一意地把心思放在教育工作上了,学生、家长自然会用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待老师,学生才会相信老师,尊重老师,他们求学的心才会稳定下来。

第三,要稳定家长的心,只要我们教师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工作,全心全意地却关心和爱护学生,家长们才可能吧他们的子女放心的交给你。要知道,天下父母皆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谁会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一个一无所为,无所事事的教师呢?

要使学校蒸蒸日上,就需要我们老师有一颗稳定的心。不要成天怨声载道,我是在一个不如别人的地方工作,我在这个地方工作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了。

事实并不是这样,条件艰苦的地方也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看过《教育愚公》的人都知道,主人公一身投身于山区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通过他多年的努力,学校照样办的红红火火。在米坪乡的一个村级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几个代课教师,初中毕业,学校差老师请来代课,他们就凭着一颗负责任的心,一边干农活一边教书,在他们代课的几年时间里,所教学科的成绩不是全乡第一就是全乡第二,其他村的学生乃至外乡的学生也慕名来该校就读。

我们现在许多教师,工作条件比他们优越,工资比他们优厚,生活条件比他们优越,知识结构比他们优越,我们为什么不能向他们那样出成绩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心不稳定。我们自己多找一下自己的原因,我相信,我们的学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门庭若市。因为我深信,好酒不怕巷子深!

二要团结

首先教师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我们提倡的团结精神,就是要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取长补短,群策群力。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许多人组成一个团队时就会有许多份力量结合在一起,成功就变得很容易了。古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今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连孩童嘴里也念叨着这样的童谣:“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摇来又摇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送洞里。”这就是对团结的力量的诠释,教师团结了,大家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会一心一意的去专研教学。教师团结了,学校的教学计划才能更好的得以实施。各种教研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会正常有序的进行,教学效果才可能得到提高。

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团结,学生团结了,那些优秀的学生就会主动去帮助那些落后的学生,使大家共同进步,这样,学校的整体水平才会提高,这样,才有和同行竞争的资本。

第三、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在工作上要争取家长们的支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使学校成为教师工作及学生学习的一片净土,这样教师才能有一个较为安定舒适的工作环境,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学生才能有一个较为安定舒适的学习环境,才能把更多更好的精力用于学习。

三要理解互信

首先,同事之间要相互理解,我们经常讲,能在一起共事是缘份,应该珍惜机缘。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彼此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在日常工作中既要有团结的意识,也要有克己容人的处世态度,对他人一味地求全责备,就没有人能和你共事,让良好的人际关系渗透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使人人都坦诚相见、彼此理解、相互信任,这样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将相和”的佳话流传至今,不是廉颇的骁勇善战,也不是蔺相如的口若悬河,而是两人保江山为社稷为百姓,同仇敌忾,团结的胸怀。如果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争权夺利,只顾自己利益,国家都有可能因此灭亡,更别提两人自己的一己私利了。这个典故和说明了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工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发挥优势,尤其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无私地支持他人、帮助他人,共同把事情办好,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能够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其次,老师与同学之间也要相互理解,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老师在为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只顾着教课授业,有时甚至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不理解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对于成绩好的同学就

篇3: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从地理位置来看, 位于偏远的地区, 地广人稀, 人口居住分散。通过建设农村社区更有效的促进社区整合。第二, 从社会性来看, 居住在远离大都市的少数民族, 社会分化的减少, 传统价值观念的保留以及社会流动的加快,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进而加强了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力度。第三, 从综合性来看, 必须是一个全方位的建设, 包括服务、管理、文化以及环境整治等多方面的内容, 建设需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社会等手段进行。根据边远民族地区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及特点, 通过发现问题, 寻找适合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道路。

1 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社区建设缺乏资金, 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 资金缺乏是制约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农村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村容村貌改善和公共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资金由谁来投入?投入能否见效?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政府投入不足,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比较偏远, 政府财力有限, 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集体经济薄弱, 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使得农民增收困难, 导致农民没有富余的钱用于社区建设。三是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经济鼓励, 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和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社区建设由于资金的不到位, 导致农村社区的日常办公、配套生活、配套服务等设施建设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 导致村内道路建设落后, 社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弱, 以及村容村貌的脏、乱、差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另外, 农村社区的统一规划、生活用水、绿化条件等都相对落后;文体娱乐设施几乎空白;社区医疗站、社区警务室也不能满足社区建设的要求。

1.2 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 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乡镇政府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发展, 但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观念还比较落后, 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水平不高。有些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管理还比较陌生, 仍存在农民认为农村社区管理是政府的事, 跟自己关系不大的现象;有些基层干部认为农村社区管理理念超前, 农村现在条件还不成熟;有些认为农村社区管理是图形式、走过场, 简单地将农民身份转为居民身份而已。此外, 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 大多没有明确界定社区设施的经营管理权和使用权, 人人都可行使使用权, 但却没有人对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规定, 往往由村委会统而管之, 而没有相关的农村社区组织者。另外, 管理模式没有创新, 绝大多数村干部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社区管理的相关培训, 基本上是无偿服务。农村多数是以村务管理的老办法来对待新事物, 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上, 容易以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 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1.3 农村社区人员综合素质低,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农村社区人员包括三类: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居民。这三类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来说都比较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普遍偏低, 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不足。农村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来源渠道较窄、层次低、参与率不高, 缺乏管理人才。在工作中, 不能利用系统的专业知识帮助群众, 这不仅损害了农村社区管理者的威望和形象, 还伤害了广大居民的利益, 同时不利于农村社区事业的发展。在边远民族地区, 由于受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水平低和封闭传统观念的影响, 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民主管理, 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把参加民主选举看成是自己在行使正当的民主权利, 而是认为那是村干部的事情, 缺乏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不积极参与的状况, 这些状况是事前没有对农村社区居民的期望进行调查和了解, 削弱了农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2 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 全面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边远民族农村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慢, 公共事业不发达和穷多富少等问题。农村社区既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 又需要发展农村经济。因此, 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落实财政部门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 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机制, 将财政投入、市场、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居民等社会力量整合, 实现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和投入。另外吸引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一些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 吸纳各类行业资本的介入;一些项目可动员社区精英参与, 完全有能力来参与社区的建设和治理。

社区建设投入的资金还需要将其用到关键的地方,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 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只有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多途径筹措资金来改善农村社区的村容村貌、“五通”等, 才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加大医疗站、警务室的配套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促使农村社区建设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切实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2.2 改变社区居民的思维观念, 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

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 干部群众要认真探索和总结经验, 政府要端正态度, 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树立全面的科学政绩观, 坚决杜绝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现象。具体做到:第一, 积极探索各种体制创新。社区居民思想观念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效果。第二,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理顺社区管理的关系。要实现社区管理中各个层次职责明确, 不至于出现多头领导, 管理混乱, 效率低下的问题, 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管理体制。第三, 遏止农村社区宗族势力, 做到社区管理的权力为民所有、所用。对社区管理班子不团结的, 要及时做出调整, 对利用宗族势力有意造成管理队伍不团结的要严肃处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2.3 提高社区人员综合素质, 增强农村居民社区建设的参与意识

为了提高社区人员的综合素质, 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提高居民对社区活动、社区民间组织的参与意识, 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要不断深入,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社区人员的工作技能, 改变社区人员的工作态度, 提升社区人员的发展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居民也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人人都要了解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内容, 个个都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让居民对农村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第二, 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 然后才是做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应实行双语教育, 大力发展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保障每个孩子有学上, 能学习到更多知识。第三, 人才引进。一要利用本地优秀人才, 因为他们比较熟悉本地的居民, 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让他们意识到社区是我家, 美好靠大家。二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应 (往) 届大中专毕业生, 让高素质人才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 给他们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和机会。另外, 大学生文化知识多样, 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加强居民间的交流, 增强居民间的相互了解。

总之, 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区人员素质较低和人才缺乏等诸多困难, 使农村社区建设的难度更大。只有当地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以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积极领导社区工作人员科学合理地工作, 组织当地社区居民热情地参与, 牢牢抓住农村社区建设给农村带来的优势。这样, 在社区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密切配合下, 边远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越走越好, 农村社会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02) :23-25.

[2]黄宝强.北方平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2.

[3]张国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 2010 (03) :54-57.

[4]赵倩, 陈晓菁, 张婷.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 :248-250.

[5]潘国亮.福建省沿海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 2008 (03) :46-47.

篇4: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关键词] 金融支持 新农村建设 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的核心,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杠杆支持作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金融对支持新农村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当今广大农民群众比较关注的焦点。笔者就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应把握好的几方面关系进行浅谈。

一、要把握好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财政、金融是国民经济调控的两大手段,其调控方式和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财政对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险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税收对于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直接的效应,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支持对于金融资金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而这些领域对于以偿还为特点的金融资金而言是不宜的,但财政资金的适时适度介入对于改善金融环境、吸引金融资金的持续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具有资金实力强大、投入迅速、见效快的突出特点,但信贷资金的偿还性限定了它对于一些领域的充分进入。所以,对于新农村建设这样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不注意财政金融的有效配合,单纯依靠金融资金,很可能造成金融风险的累积增加,形成“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的相互转嫁的机制,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财政和金融分工协作的原则,财政创造条件、金融有序投入,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要把握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的关系

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作为平台。从目前看,农村金融体系是不健全的,在相当的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作用的发挥。以承德市为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目前农村资本市场尚不规范,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绝大部分融资依靠银行间接融资,民间融资多以地下融资、小范围入股融资为主;二是资金市场残缺,银行业机构大幅度萎缩,2005年全市银行业经营网点比2000年减少了156家,下降了25%,农村信用代办机构全部被取消,大部分县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是保险市场尚不健全,还没有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专业保险的机构。

搭建一个较为完善的金融平台,还需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把整个农村金融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对新農村建设的支持作用。但从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来看,这个机制还远没有建立起来: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农业银行还承担着扶贫开发性业务;二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退出与农村民营金融进入不对称,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任重道远,形成了“一农难支三农”的局面;三是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门槛儿”过高,过分强调抵押,形成了“典当式”放贷,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必要资金得不到满足;四是农村资金通过不同的渠道大量外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形成一个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政策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资金共同参与,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为支撑的农村体系和运行机制,引导和保证信贷资金向“三农”的持续投入。

三、要把握好金融产品创新和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关系

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方面的金融创新需求,这些需求推动了金融创新。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对金融创新提出的新需求也会逐渐增加。从目前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围绕“三农”的工商业发展快于传统农业发展;二是畜牧业发展快于种植业发展;三是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信息、技术、储藏、运输等产业的发展。这样就给金融业提出了在信贷融资以外的现代结算业务、进出口相关金融业务、现代理财业务等等新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的需求。可以说,城乡金融需求的差别正在模糊化,进一步地趋向一体化。即使在传统的信贷领域,一些新的变化也要求金融适时跟进。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要求进一步提高信贷投入的的集约化;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要求重视并加大对涉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农村基础性投入的持续增加,要求提高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要求加大对非农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都需要现代金融体系实事求是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金融发展观念、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业务工具等各方面跟上农村金融需求变化的步伐,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抢占发展先机。

四、要把握好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与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关系

篇5: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以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为例

孙文学1罗炎华

2(1.长江大学湖北省农村职业技术师资培训中心,湖北荆州市,434025;2.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湖北荆门市,448004)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农村职

业教育的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农村职业学校要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明确目标,把握要点,切实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服务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实践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繁荣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中起到发很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既体现了国家对今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为例,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几个要点作一些探讨。* 项目来源:湖北省“十一五”职业教育科研规划项目“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研究”。

作者简介:孙文学(1965—),男,汉族,湖北天门人,长江大学湖北省农村职业技术师资培训中心研究

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

罗炎华(1964—),男,汉族,湖北天门人,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职业高中。学校位于荆门市城区北郊,融职、成教一体,具有多种教育综合功能。学校占地300余亩,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学历合格率100%。高、中级教师占80%。学校坚持“按市场需求办学,为振兴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强育素质,学有专长,全面发展,质量兴校”的办学特色,在教学和为“三农”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该校以纯朴宁静的乡村校园造就了一批批“种植、养殖、电子修理、农村实用技术”的致富能人,深受当地群众好评和欢迎,学校曾获得湖北省“农村先进职业高中”等多种荣誉称号。作为一所农村职业高中,他们是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呢?为此我们结合该校的一些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调整目标,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切入点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围绕“四大工程”做好服务工作,即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做好服务的关键是要找准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切入点,根据“服务宗旨” “市场驱动”来合理论证、开发新的专业,保留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传统专业,并使之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为当地“三农”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近年来,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高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根据当地需要,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45期,参训人数达12837人,参训人员中,已有82人招聘为乡镇(含职能部门)干部,679人成了农村科技致富带

头人,162人被聘为企业技术员,19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50人任村组干部。农学专业毕业生刘虎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回乡务农优秀毕业生”称号,陈丹丹的科学论文《确保茶树扦插成活的关键》和郑新的科学论文《适当移植能加速果树优化进程》双双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三等奖。

正确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为当地解决了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实力。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壮大自己。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职业学校要转变观念,积极促进办学思想转型,坚定不移地确立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就业拉动来代替升学拉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为根本目的,努力为广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各类实用人才。

二、苦炼内功,以培养“双师型”师资为着力点

从人才培养来看,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形成与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与职业技能及能力适应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要通过学历文凭和岗位技能双证书来体现。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理论教学水平,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即具备“双师型”素质,才能承担得起培养中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重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来看,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服务能力的高低,搞好服务,必须建立一支实力劲的师资队伍。

在现代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中,仍然没有很好的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工作重点大多放在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较少关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知识更新、技术装备更新等问题,造成理论教师知识陈旧,实践操作技能低下。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普通初中,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只能跟着老师转,教师的知识能力问题被掩

盖了。教师的知识陈旧,实践技能缺乏,既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高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放在培养“双师型”师资上,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一是采取项目制的形式,学校拿出资金为教师找试验项目,加强对项目的管理,通过项目试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采取校企合作制,将学校教师分期分批派到企业或基层农村进行实践学习;三是聘请社会能人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也为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贴近“三农”,以农民增收为服务点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当地“三农”实际,该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据中国科协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农民总数的0.4%,有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农民中真正能够掌握农作物常规技术的劳动力只占41.3%,掌握1~2门特色种养技术的仅占2.3%,熟悉1~2项农业新技术的不到5%,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年龄在40岁左右的当家农民,外出打工没技术,在家种田只能跟着别人走,他们多是改革开放后踏人社会的,没有参加农作物常规技术专业培训。学校所处的镇辖区内总人口6.2万,其中劳动力40163人。由于农业机械普及,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劳动生产率提高,加上本地庄稼为一年两熟,农闲时间较长,形成了剩余劳动力总人数达15078人。剩余劳动力多,技术能力差,极大影响了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高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近几年来,学校共转移培训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学到技术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受到了用工单位的好评。

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投资4.4亿的荆门市众和纺织项目完成了在当地东宝区子陵的选址、土地平整和厂房框架搭建,原材料供应将是一块大蛋糕,彩色棉是本身具有天然色彩的棉花,在加工成纺织品的过程中无需印染,成品中不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是典型的绿色环保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好。和白棉相比,彩棉抗病虫能力强,基本不需农药,每亩增收节支400元以上。为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学校争取到了3亩彩色棉的试种指标,试种活动的开展,将为当地农户增收寻找到一个新的亮点。但是本地是粮食产区,农民对棉花的栽培技术不是十分熟悉,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在当地南桥村开展了棉花栽培技术培训,培训棉农100多人,发放技术资料300多份。学校的这次活动的得到子陵镇政府的肯定,镇政府决定将以后的棉花栽培技术培训安排在该校。学校所处的镇是养猪大镇,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100多户,生猪的品质不高,出现的新型流行病不能预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养殖水平急需提高。他们针对实际,在湖北省农村职业技术师资培训中心的支持下,聘请了长江大学教授开展了养猪高级班培训,社会反响很好,效果十分显著。

三是充分发挥星火科技的示范功能,积极引种、试验、推广农产品的优良品种。通过科技示范,带动了当地大棚蔬菜栽培和早玉米栽培;茶叶无性繁殖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如翠扇大豆、无蔓豌豆、886红薯、肉鸽、美国鮰鱼、华梨1号、黑稻、薄壳核桃等项目的推广,为农民增收找到了致富途径。

四是提高农民工职业素质。学校深刻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所处的镇有大小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达万人,多是职业素质不高的农民工,在从业过程中各种事故、纠纷时有发生,在职农民工培训迫在眉睫。根

据这一情况,学校配合当地镇政府开展了多期职工培训,在文化、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融入政策、法律法规、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地企业领导非常感激,一位煤矿经理说:经过培训员工懂得了操作程序,懂得了法律,提高了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农民工的素质的提高,也为农民增收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高的这一实践说明,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职业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中心和基地,只有把握了要点,才能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杜中一.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05).[2]卢建平.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17).[3]杨开祖.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新农村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8).[4]梁修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第一作者简介:孙文学(1965--),男,长江大学湖北省农村职业技术师资培训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联系电话:0716-8066314;***。

通讯地址: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学院省农村职业技术师资培训中心。邮编:434025。

篇6: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化,民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民兵担负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对新形势和任务,“建设什么样的民兵、怎样建设民兵”,这是具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结合自己在人武部的工作实践,我感到,加强新形势下的民兵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民兵的职能作用,必须始终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把民兵作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来建设 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重要基础。它既是一支战略威慑力量,也是一支实战力量,既是一支保障力量,也是一支动员力量,平时还是一支维稳力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按照武装力量建设的要求建设民兵,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几代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贯方针,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民兵的重要职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民兵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民兵的作用不可替代;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实现祖国统一,民兵的作用不可替代;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兵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民兵在未来作战中担负的任务更加明确、具体。“养兵一日,用兵一时”,如果一旦需要,民兵这支队伍必须确保拉得出、用的上、起作用。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民兵的地位不是低了,而是高了;作用不是小了,而是更加重要了;前景不是窄了,而是更加广阔了。民兵的工作大有作为。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民兵是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的观念,切实按照武装力量建设的规律和特点要求建设民兵,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这个重要思想。省军区、军分区和人武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省军区系统的主要职能就是做民兵工作的指示精神,以主要时间、主要力量、主要精力抓好民兵工作。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切实把民兵这支武装力量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真正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二、必须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建设民兵 协调发展是党的一贯方针。民兵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贯彻协调发展的思想。具体讲,就是民兵组织建设、军事训练、装备建设和动员使用这四个方面,既组、训、装、管、用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组织建设是生成战斗力的前提,动员使用是检阅战斗力的轨道标准,如果哪一个环节短缺,就会形成木桶的“短板效应”,直接影响民兵质量建设,影响民兵的战斗力。因此,必须以任务为牵引,以提高战斗力为目的,贯彻协调发展的思想,建设民兵这支武装力量。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编用统一、作战一致、人武结合、训练配套,组、训、装、管、用协调发展。比如民兵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民兵担负的任务编组,编组起来的队伍要真正管用,不能随意编,更不能凑人数。

三、必须下大力抓好民兵规范化建设

我国民兵建设经过一系列调整改革,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快速动员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也应当看到,用武装力量建设的要求来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也是明显的。这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是客观方面的因素,必须通过规范化建设逐步加以解决。从大的方面来讲,加强民兵规范化建设,就要加强民兵工作法制建设,下大力抓好民兵组织、军事训练、装备建设、经济管理等规范化建设,使民兵工作有法可依。

一是组织建设要规范化。民兵组织是民兵工作的基础。总参谋部专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搞好民兵组织整顿工作的意见》,对民兵组织整顿工作的意义、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是加强民兵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更是我们搞好民兵组织建设的基本依据。

二是军事训练要规范化。在抓民兵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民兵军事训练规范化问题,切实提高民兵训练水平和整体执行任务的能力

三是装备建设要规范化。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民兵建设十分重视,针对目前民兵武器装备存在的陈旧老化不配套、难以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问题,要逐步改善主要的方向、重点地区的民兵武装装备。

四是经费管理使用要规范化。目前,长期制约民兵的训练经费已经得到解决。现在的问题是,一定要把这笔经费使用好、管理好、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效益。各级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总参谋部的规定和要求,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把有限的经费真正用到民兵建设上。五是民兵使用要规范化。民兵使用要规范化。民兵是一支武装力量,平时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各级要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规定,需要动用民兵时,该报哪一级批准备案,就要报告到一级,绝对不允许超越权限随意动用。

总之,要通过规范化建设,创新和完善民兵工作机制,推进我国民兵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四、必须紧贴任务突出抓好重点队伍建设

民兵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尤其是在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把主要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要着眼民兵参加防空作战、海上作战、边境作战、信息作战和随行部队战勤保障、兵员补充、维稳反恐、抢险救灾等任务需要,突出抓好那些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队伍。从地域上讲,要重点抓好大中城市的民兵;从队伍上讲,要重点抓好基干民兵,特别是基干民兵中的重点队伍。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支队伍。一是要抓好民兵防空队伍。参加城市和要地防空作战,是未来战争中民兵担负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总部有关规定和要求,进一步优化民兵防空队伍的组织布局和结构,落实军事训练,抓紧装备更新改造,建立健全指挥机构,加强侦察、指挥、抗击、防护配套建设,不断提高民兵防空作战的能力。二是要抓好军兵种民兵对口专业分队,以便战时配合和保障军兵种部队作战。三是要抓好民兵应急分队。民兵应急分队要适应维护稳定和反恐的需要,进一步健全组织,落实编制,抓好训练,调整装备,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雄厚的信息资源,抓好民兵信息战分队建设,要从未来作战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精干、管用的原则组建。

篇7: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任务最艰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子该怎么走、从哪里突破,结合罗城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不一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因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以我们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我们全县共有11个乡镇,东部龙岸、长小安、黄金几个乡镇土地广袤肥沃,加上地沿接近柳州,受柳州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优势的辐射以及农民接受的知识和信息丰富,生产生活发展较快,经济基础较好,农民生生活质量较高。而西部由于地处喀斯特地区,大部分是大石山区,近年来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抗病抗灾力低,生活质量不高,而东门、四把等中部地区原部分群众靠山吃山,开小煤窑被迫关停整顿,再加上许多依靠煤矿生产销售维持生活的农民群众又未能及时转复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致使部分群众收入锐减。形成了罗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新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因此,在目标要求上,要分层次、分阶段。分层次,就是针对新农村建设起点有先后、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的实际,在标准制定上不搞“一刀切”,使各地的标准既积极又科学,并从发展实力、收

1入水平、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量化,以便落到实处。分阶段,就是贯彻村镇规划是龙头、基础设施是保障、发展经济是根本、富裕农民是关键的要求,分步实施发展规划,防止出现人们担心的“一阵风”、“搞突击”甚至大拆大建等问题,决不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方式上方法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如针对罗城西部地区的现状,鼓励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特优产业、壮大经济,扩充经济容量,宜林则林、宜烟则烟、宜果则果,做到多种经营同步发展,而后利用试点的成功经验在面上铺开。

二、充分认识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建设富裕新农村,必须狠抓经济发展不放松,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发展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罗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全县有36.22万人口,31.48万人在农村,占总人口的87%,全县农村人口比重大。罗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

1、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开发利用罗城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糖蔗、野生毛葡萄、林果、牧鱼、桑蚕、烤烟、木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产业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

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真正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第一生产力加以重视、发展。大力推广良种、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等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3、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罗城农业基础设施较差,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旱涝保收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4、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从近年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外出务工管理,做好劳务输出的各项服务工作,引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三、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制度;抓好乡风文明建设,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健康和生态意识、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我们罗城结合本县实际,将利用了3至5年的时间,开展20251省道公路沿线精神文明示范带创建活动,以此推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示范带创建活动的目标:一是把省道公路沿线的四把、东门、小长安等3个乡镇建成市级文明乡镇,完成“八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广播电视站、一个宣传文化站、一个图书馆、一个电影院、一个科技培训中心、一个圩日宣传点、一个宣传长廊、一个运动场所)。二是沿线11个村民委全部建成县级文明村,力争2个村创建成自治区文明村,5个村创建成市级文明村。全部完成“四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广播电视接收站、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宣传栏、一个运动场)。三是沿线59个自然屯,要有70%的屯建成县级文明屯,90%的屯做好巷道硬化建设,40%的屯建有文化室,“三户”(遵纪守法、科技致富户、小康文明户)评比面达100%,沼气入户率达90%以上,村民饮用安全卫生水达100%,使用卫生厕所达90%以上,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充分认识基层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强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选好配强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保险制度,从便民、利民角度出发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减负增收为目的,完善农村税负政策;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保证农民物权收益;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

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保护农民利益。

六、充分认识政府引导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文明建设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篇8: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城镇建设注重集约化

2000~2010年, 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78%, 而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9%。土地的城镇化速度, 要远快于人的城镇化速度。目前现实中, 一些地方没有树立科学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城镇化发展缺乏规划指引, 规划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认为只有变成城市、建设得像城市的模样才算城镇化, 盲目加快城镇化建设, 允许小产权房和集资合作建房, 只要符合规划和建设标准, 自然人和法人可直接购地建设住宅等, 导致很多地方缺乏城镇化的区域整合能力:一是人防、消防、垃圾与污水处理、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20%的小城镇无集中供水, 86%的小城镇无污水处理设施, 小城镇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入仅为城市的20%。二是商品房极少, 多以私人买地的自建私宅支撑。边远地区一般都是江河水源地, 基础设施缺失的城镇化对下游的城市生活安全造成深远影响。以私宅建设为主的城镇化建设, 造成各式各样的有规模、无质量、简单粗放的“村落式”城镇, 背离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理念, 严重浪费土地资源, 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 因土地资源稀缺性带来的地利也将形成新的食利阶层而加大收入和财富差距。关于这一点在边远山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反思。

二、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需求

社会存在文化屏障,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 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诺斯指出:“非正规制约来自于价值的文化遗传和用于解决具体交换问题的正规规则的延拓与应用, 也来自于解决简单协作问题的方案。总体来讲, 它们对于制度结构具有普遍的影响”。非正式制度, 或称“非制度化规则”、“非正式约束”等, 是指在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不成文的行为规范。非正式制度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常常成为正式制度安排的指导思想和承载物。从历史上看, 在正式制度产生之前, 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靠非正式制度安排来约束的。即使在现代社会, 正式制度约束也只占整个社会约束的小部分, 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还是由非正式制度安排来约束的。非正式制度可以构成某种正式制度的理论基础或最高准则, 在正式制度中无法给出定义的范围内起着规范人们行为作用的标准, 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宗教信仰是非正式制度的内容之一。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具有较系统和完整教义与固定的经典 (古兰经、新旧约全书、圣经、佛经等) 、有一定的组织与团体 (教堂、寺庙、清真寺等) 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它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在内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不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但宗教信仰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一经形成以后, 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其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 而且衰落演变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潮流日益猛烈的冲击下, 整个社会结构, 包括文化系统、思想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宗教信仰会其形成强烈冲击, 但宗教信仰依然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地存在。我国是有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大国, 宗教文化中, 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与神灵等, 宗教信仰多元。因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多居于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的宗教意识宗教文化氛围远远浓于内地。宗教具有整合和控制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和文化交往功能。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情感与教义, 能使各种社会势力、团体、集团聚集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成宗教共同体。在宗教共同体内, 能唤起一种强烈的认同意识, 建立共同的思想信念。宗教组织通过特定的教规约束宗教信徒, 促使宗教组织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并影响世俗社会。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宗教与宗教信仰在维系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合作、增强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制度确保对人力进行有效配置、确保人力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 公共政策在思考如何管理民众生计方式改变的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去满足人们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的宗教文化需要。尊重和满足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宗教文化需求是城市安全、社会安全的基础。在边远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基础设施建设要兼顾少数民族宗家信仰问题, 配套建设各种宗教文化场所。

三、基于民族融合构建税收优惠政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在于推动城镇地理空间的扩大、人口的聚集, 更在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就业方式的拓展, 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宜居环境的塑造、公共交往的丰富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实, 其根本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没有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就没有城镇化, 更没有高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问题, 在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之前, 数量庞大的农民中没有几个愿意继续在老地方谋生又要放弃祖辈的家业而以不菲的投资换得去离老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远的镇上生活。那种把城镇化的就业特征表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 把城镇化的生活方式特征描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的观点, 是不严谨、不现实和不负责的。作为社会现代化载体的企业, 考虑的是经济效益, 考虑交通成本的高低、市场的远近、工人技术的生疏与熟练、基础设施的好坏等多种因素, 基于基础条件的不对等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受市场调节的以获利为宗旨的企业, 在没有激励机制的合理干预下, 不可能自发地充分满足边远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政策干预是必须的。政策干预方式主要有税收与产业的优惠政策。税收优惠通过减少投资者的各项税收, 增加工商企业的税后收益吸引投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通过推行“梯度推移”战略,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倾斜性的区域性税收优惠, 在大幅度提高沿海地区的投资回报率的同时, 也大幅度降低了在东部投资的政策与财务风险, 相应降低了在西部投资的经济可行性, 进而促进资本、技术在区域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向东部地区快速聚集。其结果是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更加扩大了同边远地区的发展差距。现行的边远地区税收优惠的政策手段单一, 主要集中于所得税, 而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导向性不明且未充分体现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等突出问题。由于过分偏爱区域税收优惠而忽略了产业税收优惠, 在某种程度上给边远地区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秩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且在税收优惠政策中, 没有考虑文化等因素。经济发展的自相矛盾在于, 经济价值观不足以保证经济发展, 而人们接受什么价值观或不接受什么价值观, 这属于文化的事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繁荣, 文化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素, 因为文化影响国民心态的改变, 影响到个人对风险、报酬和机会的看法, 影响人们遵循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原则。优惠政策在鼓励企业发展创造效益的同时, 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人力资源的差异性。社会的经济制度确保对人力进行有效配置的前提是确保有民众生计方式改变的路径。T.W.舒尔茨说过:“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 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困的关键。”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与内地民族一样渴求富裕和幸福的生活, 但他们对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仍然比较严重地受到他们民族初期思想的影响, 边远地区落后的一个内在原因就是文化上的落后。各民族发展初期并没有智力差异, 但一定发展条件下产生了民族在文化水平方面的差异, 许多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自身漫长进化过程形成的思想特点阻碍了他们的与时俱进, 区域间人力资本差距大。社会需要建立现代制度使之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 市场化和城市化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而企业是桥梁。在优惠政策中, 我们只有针对残疾人有相关制度安排。鼓励企业聘用和培养少数民族员工, 促进边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需要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 以企业少数民族职工数量为依据, 构建从隐性向显性、从刚性向柔性、从间接向直接转变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在中国, 小城镇是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中心, 是农副产品的加工地和集散地。由于地理区位、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 在资金市场化、商品市场化、原材料市场化、劳动力市场化的市场利益机制驱使下, 边远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多数仍处在欠发达状态。这些地区经济上基本上以技术含量不高、盈利空间和收益弹性很低的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为主。边远山区的城镇化建设在加快农副产品的流动的同时, 可以减少农业劳动力及农村人口。而更少的农村劳动力使用既定的农业资源有利于提高农村和农牧业的劳动力效率, 有利于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边远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 与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农牧业经济专业化区域化建设有机地结合, 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 与区域发展程度有机地结合, 与整个社会长远和谐发展有机地结合, 有序、有重点的推进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信仰、文化、语言、习俗上有很大差别。由于历史的原因, 边远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 经济发展水平多数仍处在欠发达状态。在边远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不应追求某一方面的最大发展, 而要考虑社会环境的脆弱性, 在各种目标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关键词: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新型城镇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敬琏, 俞可平.罗伯特·福格尔, 等.中国未来三十年 (第1版)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2]吴季松.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摸着科学与知识的石头过河[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大学生足球协会社团章程下一篇:企业和融资项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