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孝文化浅谈

2024-04-30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共5篇)

篇1:中国的孝文化浅谈

孝敬我们的父母这是作为子女的责任,父母将我们含辛茹苦地养大,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延续繁衍的伟大之人,终将有一日,作为孩子的我们也会成为父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的孝文化国旗下的讲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的孝文化国旗下的讲话1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我演讲的题目是《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还为婆婆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当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在为奶奶洗脚时,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一簸一簸的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为你洗脚!”这一场景令人感动,也让人深省,我们长这么大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我们有几个人能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吃的东西?父母穿多大的鞋?这些看似很微不足道的事,却表现了我们是否对父母有一份孝心。

星期天,和妈妈去书店,突然发现马路两边出现了很多的宣传广告画,和以前看到的各类广告不一样的是,这些广告画上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从事各行各业的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为什么这些叔叔阿姨,伯伯爷爷的照片被贴出来了呢?

妈妈告诉我,他们都是绍兴市的首届道德模范,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社会,善待他人的普通人。这些叔叔阿姨们对身边不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能这么热情周到,我们对自己的父母能做些什么呢?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还是小学生,怎么能够成为孝老爱亲的模范?其实,我们只要从小事做起,哪怕是为我们的父母垂垂肩,洗洗碗,给他们唱段曲儿,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也算是尽到了一份孝心。

在父母疲劳时,为他们洗洗脚,捶捶背;在父母生日时,为他们送上自己亲手做的贺卡;当父母生病时,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用心学习,不让他们为我的操心;我抢着洗碗拣菜,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我经常哼哼小曲,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我尽我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

同学们,让我们用一个个细小的进步,一天天的长大懂事,一次次的优异成绩来回报父母,感恩父母吧!感恩父母,希望天下父母一切都好!

中国的孝文化国旗下的讲话2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孝道、孝心、孝敬,孝字,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个儿子的“子”字。意思就是说,当晚辈的应当孝敬长辈。巍巍中华、泱泱华夏。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孝道的民族。“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在古代,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在这天,韩瑜老师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毅然将自我的左肾,捐给了生命垂危的父亲,被誉为“大孝女”;大学生孟佩杰“带着瘫痪的养母上大学”,租住房子给予养母悉心照料,被誉为恪守孝道的“最美女孩”。古往今来,感天动地的孝道故事、感人肺腑的孝心楷模,不胜枚举。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教育我,其恩重如山,其爱深似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受恩不忘,知恩图报,羊、鸦亦如此,何况我们人呢?仔细回想,夏天那一盘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温热的牛奶,学习时那一句关心的问候,玩耍时那一声留意的叮咛……父母总是在暗处默默地做我们成长的基石,多少苦累,却从未说过一次。对于如此莫大的恩情,我们怎能不给予回报呢?

我的爸爸是一个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我的妈妈是一位小学教师,每一天工作都十分繁忙。每一天下班回来,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既要加班工作,又要操劳家务;既要照顾年迈的婆婆爷爷,又要给我辅导功课。每当我看见爸爸的两鬓又增添了白发,妈妈的脸上又新长了皱纹,我就内心就像针扎一样,感到无比的内疚。爸爸的日复一日的咳嗽、妈妈的一遍一遍的唠叨告诉我:他们累了。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安慰。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此刻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母,尽自我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来减轻父母的一点负担;我们能够出门时说一声“再见”,进门时抱一个微笑,让爸爸妈妈的心里充满阳光;我们能够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我们能够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其实并不难做到。

孝敬父母,让我们从这天开始吧!

中国的孝文化国旗下的讲话3

大家好!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我非常喜欢这首童谣,因为父母给了我无尽的爱。

父爱如山!爸爸是一家驾校的教练,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是为了让我能够幸福地生活,他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还要不断地“充电”,不仅要开车很好,还要学会入库倒车。我心疼爸爸,劝爸爸不要熬夜,爸爸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不要紧,我的身体棒着呢!”爸爸生活很节俭,但每次送给我的礼物都很昂贵。

夜深了,人静了,窗外漆黑,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妈妈仍在操劳。一觉醒来,看见灯光下工作的妈妈,我仿佛看见妈妈所经历的风霜和艰辛;仿佛看见我生病时,妈妈日夜守护着我的情景;仿佛看见无论刮风下雨,妈妈都在放学路上翘首等待我的情形……

我一阵心酸,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而泪光中妈妈的白发是那样的耀眼!妈妈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为我做饭。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她也知道累,但决不停下来。“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是我催白了妈妈的黑发……

如今我长大了,懂得了孝敬父母。在爸爸四十岁生日那天,我冒着倾盆大雨,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个松软甜美的大蛋糕送给爸爸。爸爸收到这份意外的惊喜,不禁心潮澎湃,激动地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了,这是我平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三八”节那天,我亲手制作了一张贺卡送给妈妈,并对她深情地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礼轻情意重,妈妈瞬间留下了热泪。我知道,这是妈妈幸福的眼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父母,我会在漫漫求学路上去迎接挑战。我一定会报答他们,让他们永远健康、幸福!

中国的孝文化国旗下的讲话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孝心?孝道。

是谁教会了我们吖吖学语?

是谁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们?

又是谁将自己的年华飞逝换来了我们成长着的生命?

是父母!人们说:母爱如水,滋润生长;父爱如山,遮风挡雨。我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杯咖啡,静静地向周围弥漫特殊的芳香,它的味道稍带苦涩,而它的糖份却积存在杯底,只有喝到最后,才能品出它那香甜的滋味。

仔细回想,夏天那一盘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温热的牛奶,学习时那一句关心的问候,玩耍时那一声小心的叮咛……父母总是在暗处默默地做我们成长的基石,多少苦累,却从未说过一次。对于如此莫大的恩情,我们怎能不给予回报呢?

苏辙曾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还记得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吗?田世国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爱已经坚如磐石。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只不过,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飞尘所掩盖了。可是在我们同学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时常发生,有些同学厌烦父母的唠叨,常常与父母顶嘴,殊不知,那些唠叨满载着父母的爱;有些同学从未关怀过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金库,殊不知,爱不是无底洞;有些同学视父母的爱为理所当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爱……这样的事时常发生,不由得令人心忧。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孝心,并非是长大后才有的责任,也并非是用金钱就能弥补。孝心的终极奥义,就是爱。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5分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接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真诚的爱!这才是给予父母的礼物!

当然,我们要孝敬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关心、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对于他们我们同样也要敬孝心,讲孝道。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爱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国的孝文化国旗下的讲话5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孝敬父母》。

有一种爱,付出很多却不求回报,那就是父母的爱。寒冷时,父母给我们温暖;困难时,父母给我们支持;生病时,父母给我们照顾-------父母对子女的爱真是比天高,比海深。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最有名的_子路小的时候,由于他的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怎么办?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我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即使自己当了元帅,还是亲自为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洗脏衣裤,从来不要自己的下属去做,他就是孝顺父母的楷模。

孝顺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美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顺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优异的成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朋友,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一颗感恩之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祝愿全天下的父母永远健康幸福!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中国的孝文化国旗下的讲话

篇2:中国的孝文化浅谈

一、孝文化与现代广告融合的意义 在需求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外资的介入,产品竞争力的加大,推销层次的提高,简单告知式的广告已成为历史,在中国广告业与外来广告业竞争的手段和途径上,中国广告人提出了“中国广告本土化”的声音,以来更接近受众的心理,二来可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作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都相对弱势的中国广告业,这似乎是最好的应对策略了。而纵观近几年出现的广告作品,确实有不少运用传统文化的广告都收到了奇效。比如央视——品牌的力量篇运用水墨山水很好地对其形象进行了宣传,得到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上世纪80年代威力洗衣机因为“献给母亲的爱”为主题的广告打动了千万中国人的心而名声大震,堪称中国广告的经典。不仅如此,外来广告也开始模仿本土广告,纷纷贴上“中国特色”的标签,意欲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打开中国消费者的心扉,所以我们在可口可乐的贺岁广告中看到了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在哈根达斯月饼广告中看到了青花器、嫦娥的元素。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更具有根源性、综合性与代表性,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广告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孝文化增进广告效果。目前我国广告业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广告公司规模和技术都有待 发展,大部分广告都是模仿西方,缺乏创新和创意。在一个标新立异的时代广告必须要有个性和特色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吸引并打动观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创造中国特色的丰富源泉。同时传统文化拉近了广告与受众的距离,是广告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例如雕牌洗衣粉的广告“下岗篇”,通过小女孩用雕牌洗衣粉帮下岗后找工作的妈妈洗衣服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消费者和观众,其利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拉近了广告与消费者的距离,与市面上那些个一个劲儿的吹捧洗衣粉去污能力有多强的广告相比,这则广告显得亲切而富有“创意”。孝文化对中国广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感动与深思中增进广告效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广告宣扬孝文化。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发扬光大而不该丢弃,孝文化 不仅可以作为家庭和代际关系的的润滑剂,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保障。随着人们对孝文化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全国各地竞相开办起了免费的传统文化孝敬父母的研习班,试图通过开展相关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发扬孝文化,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有些流于表面,最终的结果是“学”难以致“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孝依然被慢慢的遗弃。相比之下,间接地教育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广告就是间接教育的方式之一。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广告本身的性质,它的目的最重要宣传自己的产品,消费者所有的抵触和戒备往往都在广告所要宣传的产品身上,而对广告创意本身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性的“反抗”,这对于反叛性比较强的80后90后而言,这种间接性的宣传和教育更容易打动他们,比直接教育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二、孝文化在广告中运用的形式

1、用礼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深深地奠基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之中,无疑是 中国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标准,孝敬父母是这个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它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将孝敬父母运用于广告,以其作为抓住消费者心理的利益点。保健品广告涉足对孝的解释,是表现“孝”最多的一类商业广告。“父母为其疾而忧”孝敬父母,首先最基本的是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注 重养生与保荐。将保健品作为礼品送给父母或长辈,是子女孝敬父母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无怪乎很多品牌如椰岛鹿龟酒,五粮液黄金酒在市面上投放的广告都是以“孝”为主题的。从椰岛鹿龟酒电视广告中两个老棋友对女儿好还是儿子好的争论到它的广告语“椰岛鹿龟酒,父亲的补酒”再到五粮液黄金酒的轰炸式的投放频率及它经典的广告语“送长辈,黄金酒”都是直接把产品定位在孝敬父母上,不仅可以传达儿女的一片孝心,也是父母与儿女在在心灵上有了沟通与交流,很容易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当然子女送给长辈的礼品不只局限于保健品,家电、化妆品、保险等也称为子女孝敬父母的范畴之内,可以看出子女为父母想得更周到,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2、身体力行,体贴父母。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而且在精神上也要给予他们支持、安慰与鼓励,为他们分忧解劳,比送礼品更能让他们欣慰与感动。雕牌洗衣粉广告《下岗篇》中就以下岗女工和懂事孝顺的的女儿为主人公,用一句稚嫩的语言“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用一点点,就能洗好多好多的衣服”和让人眼角酸酸的留言“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表达了一个很小的孩子对父母的孝心,不仅可以为妈妈分忧,更在心灵上给了妈妈极大的安慰,由此,它突破了洗衣粉生硬的宣传其功效的常规,在情感上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成功地将品牌形象植入消费者心中。

3、用心关爱老人,从现在开始。孔子认为,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就是不能让老人在感情上受到 任何伤害和产生孤独感。现代人由于与老人分开居住、工作繁忙压力大、忙于照顾自己的家庭,早已疏于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甚至较少探望。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们更多的关心、体贴与陪伴。于是很多广告商抓住了这一诉求心理,制作出了立意鲜明温暖的的作品来,爱立信早年的广告“沟通就是关怀”篇,傅彪主演的儿子由于发了财,给父亲买了很多电器保健品,但是送完东西就匆忙离开了,父亲脸上信息的表情瞬间变得沮丧起来,一会儿子回来了,乐呵呵的对父亲说“爸,我跟他们说了,今天我哪也不去,爸,咱先做饭,吃完我再陪您杀两盘”父亲开心的笑了。不管你送父母再多的东西,都比不上陪他们吃顿饭,聊聊天,下下棋,孝敬父母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要以实际行动关怀他们,爱立信的这则广告充满的亲情的温情,很容易让人动之以情。

三、孝文化在广告表现中的运用方式 广告表现是指广告创意与广告制作形成的,最终与广告受众见面、并能说服或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方式。

广告画面、广告语及广告音乐都是广告表现的方式,孝文化在广告中的表现和融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孝文化与广告画面的融合。总结中国的广告,以孝敬为题材的创意并不少见,但大都以给父母 送礼的形式出现,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到“孝敬爸妈脑白金”就重磅打出了用脑白金孝敬爸妈的招牌,但是广告画面,仍然以一对木偶老年人为主,给人很机械的感觉,画面始终是他们在跳舞,没有任何情节,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看后仍然给人一种空洞俗套的感觉,儿女对父母的孝心也全然感觉不出来。

论孝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广告学1101 王伟 16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广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广告的表现手段和内容上,越来越多的广告融合了孝文化,不仅可以接近受众的心理,赢取受众的好感,还可以加强对该品牌的美誉度建设,同时还能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广告,提高中国广告行业的竞争力,对社会文化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优化也起到的重要作用,探究孝文化在广告中应用的原因,在于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当今社会却出现了孝文化缺失的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孝文化都能在广告中得到良好的应用,在应用中,要注意取材于生活、加强形式的表现,进行感性诉求和选择好投放时机,同时,也要避免孝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其他文明相比,孝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行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高速阶段,当前,越来越多的广告以孝文化为诉求策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减少了受众对广告的排斥性,而且在塑造社会风气和产品美誉度上,也起到了重大的广告效果,因此,孝文化越来越成为广告人的宠儿。

一、孝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制民族,“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一项基本道德规范。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已经具备了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成为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范畴,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在历史上发挥了社会保障功能。孝文化发展到今天,对家庭对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孝文化可以调节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才有基础和保障。其次,孝文化可以调节代际关系,促进代际关系和谐,而代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社会上的青年人与老年人是存在代沟的。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异,对事物的看法、利益的取向各不相同,所以,他们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孝文化提倡养老、尊老、敬老,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正可以调节这一不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青年人与老年人实现代际和谐。

二、孝道文化在广告创作中的意义 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光靠广告创作就能达到销售目的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很多产品来说,在广告诉求中,光有理性诉求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么才能顺应消费者观念及需求才是广告的重要诉求策略。孝道,这种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机制,由于孝道的含义又非常丰富,可以从家庭扩展到整个国家及社会,而且儒家孝道在中国人心中是个核心观念,所以在广告中得到了很多的继承与弘扬。孝文化在广告创作中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增强广告效果;二是通过广告弘扬了孝道,广告成为宣传载体,实现了社会价值。1、孝文化增进广告效果 广告必须要有个性和特色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吸引并打动受众。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拉近广告与受众的距离,使广告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例如:雕牌洗衣的广告下岗篇,通过小女孩用雕牌洗衣粉帮下岗后找工作的妈妈洗衣服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消费者,其立意运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立刻拉近了广告与消费者的距离,与那些一个劲地吹捧洗衣粉去污能力有多强的广告相比,这则广告显得亲切而富有“创意”。再比如,威力洗衣机因为“献给母亲的爱”而名声大振。不仅如此,许多外来广告也开始模仿本土广告,纷纷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意欲通过中国的传统的孝文化打开中国消费者的心扉,走本土化广告策略,所以我们在可口可乐的贺岁广告中看到了温馨的家庭,相互关心的家人等传统家庭文化思想的体现。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能够巧妙地将其融入广告当中,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广告弘扬了孝道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发扬而不该丢弃,孝文化不仅可以作为家庭和代际关系的润滑剂,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剂。随着对孝文化研究的深入,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大部分学者提出通过开展相关学习和

教育的方式发扬孝文化,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加强孝文化的灌输和教育。这种建议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方式也往往流于表面,最终的结果是“学”难以致“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孝依然被抛弃。相比之下,间接的“教育”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广告就是间接的“教育”方式之一。这对于反叛性比较强的80后和90后而言,这种间接的“宣传”和“教育”更容易打动他们,比直接的“教育”要容易接受得多。

三、孝道文化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 简单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运用孝道的广告有以下几种类型:1、用礼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顺,无疑是中国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标准,广告中如果抓住“买礼物孝顺父母”无疑就抓住了消费者的利益点。例如保健品广告,就是用这种方式表现最多的行业。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孝敬爸妈,脑白金”,“黄金搭档送老人,腰好腿好身体好”。静心口服液的“礼物篇”,广告画面先是一个小女孩高唱“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后镜头转换,很快女儿长大了,和母亲相依相偎,广告旁白是女儿大了,妈妈却老了,孝敬妈妈不能等,接着出现广告词“爱妈妈,送静心”。表现的主题是:小时候不能为母亲做什么,只能用“世上只有妈妈好”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女儿长大了,妈妈却老了,赶快送静心来表达对母亲的关爱。“椰岛鹿龟酒广告:老人甲和老人乙像个小孩子一样争起来,老人甲说:女儿好,老人乙说:儿子好,吵累了,老人甲问道:那你儿子给你送的什么啊?老人乙拿出一瓶椰岛鹿龟酒,甲大吃一惊,也拿出一瓶。原来二人的子女都送的是椰岛鹿龟酒,两人相视一笑,说:“女儿儿子一样好!” 当然,子女送礼物也不仅仅局限在保健品,例如家电,保险以及房地产广告,很多都是诉求让子女为父母想的更周到,对父母更多关心。2、身体力行来体贴父母 这类型的广告一般都是温馨感人的感性诉求。广告的主要利益点在于教导子女要对长辈孝顺,不仅仅是要在物质上照顾父母,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在他们工作生活不顺心的时候,能够为他们分忧解难,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 持,让长辈欣慰快乐。通过产品的优质性能,让父母体会到子女对他们的用心关爱。当然,这比只送礼物要让他们感动的多。这类广告内容多是讲述子女长大了,能够帮助家长做家务,能够体贴家长的故事。广告传播的思想是培养孝道要从孩子抓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要言传身教,孝敬公婆,勤俭持家等等。典型的广告内容有: 雕牌洗衣粉的“下岗篇”。年轻的妈妈下岗了,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懂事的小女儿心疼妈妈,帮妈妈洗衣服,天真可爱的童音说出:“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要一点点就能洗好多好多的衣服,可省钱了!”门帘轻动,妈妈无果而回,正想亲吻熟睡中的爱女,看见女儿的留言——“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妈妈的眼泪不禁滚落眼眶。最后画面出现“只选对的,不买贵的”的广告语并配合雕牌洗衣粉包装袋。广告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懂事”传递了孝的精神,传承了孝的文化,引人怜,引人思,更引人爱,广告画面的情节性比较强,传达的思想委婉含蓄,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接受心理。哈药六厂的公益广告“洗脚篇”讲述一个小男孩看见妈妈耐心的为行动不方便的奶奶洗脚,优秀的美德注入了孩子的心间,于是他也模仿妈妈,在妈妈辛苦一下下班回家的时候,吃力的端着一盆洗脚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是一则非常成功的广告,因为它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底蕴,而且抛开了很多广告喜欢用的“说教”的形式,用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一个片段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告诉人们爱心可以传递的道理,引人深思。这则公益广告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可见,这种诉求的广告要比只送产品,要高明一些。俗话说“动之以情”,情是人间永恒的话题,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所以,广告在传达思想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富有情节和情感,才能吸引人。其次是创意的表现相对含蓄委婉更能迎合中国受众的接受心理,间接地通过情节将广告宣传产品与表达对父母的关爱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直接将关爱父母与送父母礼物画上等号。3、关爱老人常回家看看 如今大家生活节奏都非常快,家庭结构也从家族式变成了三口之家,那么对于老人来说,最好的关心不是买东西和做家务,而是常回家看看。人们心中都了解,对父母对好的孝顺就是不让老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和产生孤独感。现在人由

于工作繁忙,已经很少和老人沟通,如此,许多广告便通过这一诉求,来宣传品牌形象。例如:可口可乐过年片。老人在家做好饺子等着孩子们回家过年。孩子们却偏偏打来电话,说有事在身不能回家过年。于是老人们失望之极。正在此时,门铃响了,孩子们每个人手中都抱着一瓶可乐,笑呵呵的站在门口。老人于是激动万分。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诉求方式。首先它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次,它关心了老人的心理健康,让老人从心理得到温暖。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亲不在。不要真的等到那一天才后悔莫及。如今的诸多借口,最后也唤不回曾经的美好。

四、孝文化在广告中运用应该注意的要素 并不是所有以亲情为诉求的广告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想达到广告的良好效果,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广告要就要取材于生活,才能够与受众更好地沟通,使受众在广告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融入到广告中去;第二,注意形式的表现,合理的利用音乐和音响,先声夺人,渲染广告整体气氛,增强其艺术感染力;第三,采用感性诉求,避免单纯说教,了解受众的心理,将产品与情感合理的结合起来;最后,在投放时间上,最好在逢年过节的手候进行投放,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会增强广告的效果。例如公益广告

篇3:中国的孝文化浅谈

1 中华凤文化源头

中华凤文化的源头是先民的凤图腾崇拜。凤的形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与社会生活中,通过幻想创作出的一种巫术仪式化的虚拟神鸟。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可见凤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代表,是承载高尚道德的神鸟。《大荒西经》云:“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莺鸟,一曰凤鸟。”后来,人们把雄者称凤,雌者称皇(通“凰”字),合称“凤凰”。《左传》、《史记》、《尚书》、《论语》、《诗经》、《山海经》、《南山经》等都有对凤凰的描绘、赞美与记载,凤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与思维模式都有重要影响。

“图腾”(totem)源于印第安语,其本义是亲宗,“图腾崇拜”的本质是祖先崇拜。人类从何而来?谁是人类祖先?人类追问祖先的意识产生于人类“启智”阶段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群婚状态”使人对“婚”、“育”的关联非常模糊,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但智力初开的先民已能将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区别开来,而且想象着人类自身诞生于外界之物,故而把人类的产生或始祖归于先民喜欢的某种自然物,最早的图腾祟拜由此产生。

有学者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研究发现,“凤文化的源头主要是东夷人的凤图腾崇拜;东夷是生活繁衍在华夏东部沿海地区的古老部落,以今山东为中心,北到辽东半岛,南到苏皖北部,后来逐渐扩大;当时生活在东部沿海(主要是今山东境内)的有太昊、少昊(翙)等部落联盟,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即以龙为图腾;而“少翙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即以凤鸟为图腾”。据此认定,东夷少昊氏将凤鸟视为己祖的凤图腾崇拜,是中华凤文化的起源。

2 湖北凤文化探源:楚人崇凤的孝文化传播

人类“视凤为祖”的例证,主要有“玄鸟生商”和秦人先祖来历的故事。“鸟人”之说也就有了根据:传说商的始祖契,其母为有娥氏之女,沐浴时见玄鸟卵,吞而食之,有孕生契,故商人后世崇拜玄鸟,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这里表明秦的先祖大业为玄鸟之子(郭沫若:玄鸟即凤凰)。

追溯湖北凤文化的源头,“楚人的祖先是祝融,祝融正是凤的化身;《白虎通·五行篇》曰:‘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为凤,因此楚人崇凤,首先是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楚人也曾臣服于商,商人崇凤有‘玄鸟生商’之说,楚人有可能接受了商人关于凤鸟崇拜的信仰并将之带到南方;此外,楚国位于南方,是南方大国,从上古时代起南方就有广泛的凤图腾崇拜存在;在楚人的神话、文学、艺术中,凤是最常见的主题;在出土的楚国文物上,凤的图案形象多到数不胜数,远非周代其他各国可比”。楚人敬祖崇凤,既是湖北凤文化的起源,也是中华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凤文化根源是先民的“崇宗敬祖”,它体现的是一种最原始最普世的孝文化传播。中华孝文化的传承,先后经历了商周“尊宗敬祖”的宗教信仰、周之后“善事父母”的家族伦理、汉之后“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教化、唐“孝的式微”、宋明清“孝达极致”、当下“孝的批判与重建”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孝文化由最初的崇宗敬祖与宗教信仰,演化至今天的道德自律和修身之道。追溯湖北凤文化起源,实质是寻根湖北孝文化。可以说,湖北凤文化的源头是湖北孝文化的起源。

因此,探讨湖北凤文化中的“楚人崇凤”现象,不可忽视湖北孝文化传播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的研讨。而且,湖北的孝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古二十四孝”中,湖北孝子占其五,当今湖北的全国孝德楷模层出不穷,湖北孝感更有“中华孝文化名城”之誉。如何将湖北凤文化研究与湖北孝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为湖北文化发展和文明湖北建设贡献智库力量,也当是题中之义。比如,探讨象征和谐吉祥的凤凰与“家和万事兴”的孝文化关联,及其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意义等。

3 湖北凤文化资源考

凤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凤文化资源。物质形态的凤文化资源,如凤文化遗址、古迹、文物、建筑等;非物质形态的凤文化资源,如浸润着凤文化的文学、艺术、命名、思想、观念等。依此类举湖北凤文化资源如下:

3.1 凤凰山

武汉共有五座凤凰山,分布在武昌、江夏、汉阳、洪山、青山等地。咸宁的凤凰山数不胜数。

3.2 凤凰台

“凤台(程台)夜月”是孝感古八景之一,相传孝感的凤凰台以其“碧水环流、绿树成荫和鸟语花香引来一对美丽的凤凰,产下九个凤凰蛋”而著称,因是宋代儒家程颢、程颐兄弟读书之处,又名“程台”。孝感的另三处凤凰台分布在安陆、云梦、大悟等地。此外,鄂州的凤凰台,建于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与周瑜、鲁肃、张昭于城东虎头山商议建都大计,闻凤鸣,遂筑凤凰台”。

3.3 凤楼亭

武汉黄陂区有“双凤亭”,纪念出生于黄陂的宋明理学家程灏、程颐两兄弟,《凤凰涅梁》的作者郭沫若题写亭名。再如“黄鹤楼”是以鸟命名的楼,如果与凤关联,也可以圈进凤文化资源里。

3.4 凤文物

楚人的凤图腾崇拜,可见于楚国文物中的凤形象。从出土的楚国文物来看,展现凤艺术的文物图案、绣像、雕塑不胜枚举。例如,战国时期楚国的“虎座凤鼓架”,“虎座立凤”、楚国丝织与刺绣中的“风斗龙虎”图,马山一号墓以凤为主体的艺术元素,等等,凤艺术被视为“楚艺术的装饰母题”。

3.5 凤文学

凤文学,见于楚国文学家屈原和宋玉的叙文中。屈原《天问》云:“简狄在台,誉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嘉?”《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宋玉《对楚王问》曰:“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3.6 凤命名

以“凤”命名的地方,湖北有恩施的来凤县、罗田的凤山镇、孝感闵集乡的凤凰台村等。人以“凤”命名的,最熟悉的是湖北人的“九头鸟”称号。“九头鸟”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九凤”。民间流行“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说法。

4 湖北凤文化资源开发的当代价值

风文化资源开发,即对凤文化资源的修复、重建、整合和再利用。其当代价值在于如何传承湖北人文精神、打造特色文化景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4.1 传承湖北人文精神

如果说楚人的祖先是凤的化身,那么湖北精神实质是以凤为标识的楚文化精神。即“‘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的‘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凤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的‘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的‘鸣将惊人’的创新精神、‘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的‘和众安民’的和谐精神”。

4.2 打造特色文化景观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景观,已成为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共识。不同地区都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凤文化资源开发当与本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方使人文景观具有文化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比如,湖北凤文化资源开发与汉口“盘龙城文化”结合,可打造“龙凤呈祥”景观,还可与黄陂“二程(双凤)文化”、孝感的“孝文化”、秭归的屈原文化、宜城的宋玉文化、随州认根寻祖的“炎帝文化”等结合起来,都能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景观。而且,各地相互联系的文化资源,还可以凤文化为主线串成圈,形成彼此呼应的“凤文化景观带”。

4.3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凤的外形体现了阴柔之美,而风的精神却有阳刚之美,凤这种外柔内刚的审美形象,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开发凤文化资源,发展凤文化产业,重要的是发展凤文化创意产业,将凤文化创意用于日常用品、家具门窗、环境装饰、书画雕塑、影视传播等。比如,有人设计出武汉城市圈的银行卡(公交卡)名为“九凤卡”;有人“将凤文化融入到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中,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的居住环境”。

摘要:楚人敬祖崇凤,既是湖北凤文化的起源,也是中华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境内的凤文化资源不胜枚举,开发利用凤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传承湖北人文精神,而且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湖北,凤文化,资源开发,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于联凯,于澎.凤文化琐谈[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2).

[2]王生铁.荆楚文化百问[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1).

[3]李银安.湖北二程文化资源考[J].长江论坛,2005(2).

[4]刘玉堂.凤文化是楚文化精髓[N].湖北日报,2012.

[5]张姝娴.凤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

篇4:《孝经》中的孝文化

《孝经》即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孝文化的古代名著。它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根基,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并对人们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等等。

传承并发展中国的孝文化,本文以何为“孝”、如何“孝”、“孝”之用为线索,重新研读《孝经》中的经典名句,希望对我们今日的社会与家庭养老、敬老有所启示。

何为“孝”

《孝经》中回答了“孝”是什么、“孝”源于哪里、“孝”通达哪里,三个大本大源的问题。

“孝”是什么?

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德之本”。孝道源于天地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产生的根源;在人类的行为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孝是第一自然法则,第一道德法则,第一行为法则。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应将“孝”作为道德修行、生命实践的第一课目。

“孝”源于哪里?

孝“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的情感,从年幼相依父母双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的尊重与爱敬。

如此观之,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是儿女对父母血亲之爱的感知、尊重、回报,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恒久、坚固的情感。由此生发出的伦理道德是人性的根本体现。

“孝”通达哪里?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如此看来,孝是人类最重大的生命实践活动,这个实践达到了极至,即可通达神明、光照天下。不仅能够感知父母之心,而且可以感知天下人之心,感知神明和上天之心。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即参天、参地、参己、参人。那么,如何“参”呢?一切都从“孝”开始,因为它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人类自然朴素的情感。只有能够回归人之天性、人之根本的道德才是真的道德。

如何“孝”

《孝經》中关于如何“孝”的问题,包括“生前”与“死后”两个阶段,这里主要论述“生前”如何“尽孝”。概言之,就是要做到“安其心、敬其居、养其乐、忧其病”。

重在一个“安”字。

“生则亲安之。”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

父母步入晚年,内心中核心的诉求,唯有一个“安”字。身安、心安、神安;安身、安心、安神。之于现代社会,让父母双亲感受到“安”。第一,要有良好的保障。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经济保障、财产保障等等。第二,要有良好的照料。包括身与心的照料,贯穿老人从生活能完全自理、到半自理、以及完全不能自理整个生命历程之中。第三,要有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产品,丰富、精致化老年人每一天的生活。

居则敬、养则乐、病则忧。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

以“安”为统领,在父母双亲在世时,“孝”体现在父母的起居家住、饮食生活、疾病照料等各个方面。“孝”首先是发自内心中的一种情感,情为先,才能达到孝的目的。这个情,体现在:以恭敬之心对待老人的起居家住;以愉悦之心对待老人的饮食生活;以忧虑之心对待老人的身体病痛。现代社会,科技产品高度发达,但对于老年人的事业,根本出发点还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安”、“敬”、“爱”、“乐”、“忧”,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孝之情、孝之礼、孝之道,对自己的父母如此,对天下人的父母亦如此。

孝的实践在于敬天下人。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

让天下的父母都得到“尊敬”与“爱护”;敬爱一个人,使与之相关的千万人感到高兴愉快,这就是君子对“孝”的实践。爱天下人的父母,同时使天下父母的儿女得到安心、放心、悦心,这也是当今社会推行孝道的实践意义所在。每个儿女心中都有“孝心”,但迫于现实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压力,“行孝”必然要借助国家、社会、机构、市场的力量才能如愿;而作为现代养老机构,“为天下儿女分忧、为天下父母尽孝”,正是其存在的缘由与归宿所在。

“孝”之用

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孝”道,将之视为“众德之首”。因为孝是修身之本、齐家之本、治国之本、平天下之本。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是讲: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爱敬尽于事亲,然后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是讲: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以孝治天下。”是讲: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

以上语句对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国家的领导阶层、执政党,如何治理天下?应以孝治天下!

篇5:中国古代儒家的孝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关键词:孝 儒学 伦理道德 《孝经》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社会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孝”字简释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

二 阐发儒家孝道观的主要经典著作《孝经》

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孝经》“是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引起的争议最多的著作”。其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学术价值上,而是在社会价值上。以致其面世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

《孝经》成书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但“今文《孝经》经过刘向整理后,才确定了后来流行本的规模”。东汉时,《孝经》就被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当时流行的是孔安国传郑玄注。自那以后,《孝经》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到唐代,玄宗亲自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学者邢昺为之作疏。现今流行的《孝经》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由于《孝经》将家庭与社会人伦道德紧密结合,加上统治者的积极宣扬,故《孝经》几乎成了封建时代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

对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证伪的官司。笔者则认为《孝经》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们且看两例有力的证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司马迁是位大史学家,治学严谨,考证确凿,加上离春秋战国时代较近,资料转抄讹误甚少,当不会有错。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书》言“为曾子陈孝道”,即《史记》载“故授之业”。从马、班两位史学大家的记载可以看出,《孝经》的最初作者实际上应为两人: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将孝道口述给曾子,曾子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间或插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就是所谓的孔子“述而不作”。他们两人的关系类似于当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关系。故笔者认为《孝经》的最初作者应是孔子和曾子。当然,曾子的门人可能也参与了整理《孝经》的工作,于是也有他们的观点及其在书中对他们先生的尊称。今本《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对于《孝经》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皆传文”。《孝经》一书,对于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之间的各个阶层的孝行都有明确规定。但其基本倾向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那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从而达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得到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

三 孝为德之本 历代儒学之士大力宣扬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仁也。” 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简明概括。而他又认为 “孝”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既然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那么,为了这种理念价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体最直接的行为要求。

儒学创始者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诚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所以他又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孟子对孔子仁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因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又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推已及人,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孟子孝道观的独到见解。故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孟以后,宣扬孝道观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学领袖关中张载、洛阳二程都大力阐发孔孟儒学孝道观,从而使孝悌观念在民众中得以迅速传播,并打下深刻的烙印。

张载则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 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为仁之本”与“仁之本”是有区别,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又说:“人无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尽孝尽悌也不可。”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清朝名儒魏源也对孝道有所阐发,他说:“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把侍奉双亲的“孝”和“敬”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魏源的新见解。

四 孝为政之本,统治者对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观念也是统治者为政的根本。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用孝悌观念来影响社会政治,就是参政了。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学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指出了“孝”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而“孝道”对封建政治的重要性在《孝经·三才章》里则体现得更为具体。《孝经·三才章》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以孝行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孝经·孝治章》载:“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只要推行孝悌,就会国泰民安,政治清明。有子也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历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对于稳定其统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汉代统治者为表示推崇孝道,自惠帝始,给多数皇帝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等等。《汉书·艺文志》载:“汉文帝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孝经》受到重视。同时将行孝与否作为选吏的依据,行孝者可以被举为“孝廉”,由朝廷任命为官。更有甚者,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注解《孝经》的也屡见不鲜,如晋元帝、梁武帝、唐玄宗等都曾为之作注。

封建统治者重视“孝道”的宣传,主要是为了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大学》里的“三纲八目”。

《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为三纲。就是一要修明天赋善德,二要治国安民,三要达到以上两项所应当达到的目标。

《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而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治国必先齐其家”指出了以孝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孝者,所以事君也”,把人们行孝的对象直接指向为君主。《礼记·祭义》则说 “事君不忠,非孝也。”更加明确地指出对君主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现。当然,统治者要推行孝道,还需以身作则,广敬博爱,规范天下。“所谓平天下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正因为如此,历代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做出了许多诸如上述一些宣扬孝道孝行的姿态。

除了用一些非强制性手段外,统治者还运用了强制性手段来推行孝道,那就是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刑律中,制订了对“不孝”作出惩罚的法律条文。秦代便继承先秦“惩治不孝”的传统,专有惩罚不孝的规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就载: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惩治,官府按其所告查办,“将其子断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论之”。其后历朝都有对“不孝”作出惩治的法律条文,而且更加繁密严厉。历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稳定其统治。但不可否认这一行为在客观上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五 儒家孝道观的民间影响

历代儒学之士在理论上的大力阐发,封建帝王在行动上的推崇,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广为流传。

《二十四孝》始成于元代,多数人认为是郭居敬撰辑。

《二十四孝》在民间的影响巨大,流传甚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它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稳定统治的需要,历代帝王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二是经过几代儒学之士的阐发,孝悌观念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在一般民众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宣扬这一观念的《二十四孝》自然容易被民众接受。《二十四孝》所选孝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说,包括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孝子;从社会地位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从年龄上说,孝子中有幼童,有成年,还有老人;老莱子戏彩娱亲,汉文帝亲尝汤药等等典型事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二十四孝》为各式各样的人物树立了孝行榜样。

然而,《二十四孝》的流传具有双重性,它既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人们心目中人道性的“孝”的观念,从而导致了“愚忠”“愚孝”现象的发生。

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文献参考:

[1]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荣宝斋,1979.[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3] 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4] 黎靖德.朱子语类[M].长沙:岳麓书社,1997.[5] 朱 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6] 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7] 徐仪明.孔孟仁孝观与宋儒的重医倾向[J].孔子研究,2000(5):96-106.[8] 何本方.文史英华·学案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9]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 魏源.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论语》心得——孝道

作者:薄荷轻叶 提交日期:2007-8-19 21:10:00 | 分类:未分类 | 访问量:5

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讲了12节孝道。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和根本。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学习孝道,把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以使自己修身养德。特把《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归纳总结,熟记于心。

孔子提倡的孝道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有些需要我们后代人学习传承;有些因不符合时代需要贬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一个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么就有了实践仁德的基础和根本,有了这种基础和根本,就不会惹是生非,去干逆反常理的勾当。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和做学问两者之间,道德修养是第一位的。年轻人应该把学会做人摆在第一位,实践这些德行以后,还有精力,就去学习知识,学会成才。

平日有了爱父母的一片孝心,爱兄弟姐妹的一番弟道,爱朋友的忠诚信义,爱国家,爱民族的满腔热忱,便有了做人的根本。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少数中小学自发开展“四心”活动,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人民,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在行动上首先要求学生料理好自己的生活,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凸出对孝心的培养。例如替父母分担家务劳动;对父母养成“出必告,返必面”的好习惯,把父母生日牢记在心,到时主动表示祝贺。

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也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他做到后面几点,即使他自己没有学习过,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可见,孔子不仅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把他的道德修养也传给弟子,学生们也赞同他的思想。就是今天的先成人再成才。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即不要违背礼节。父母年迈,儿女要尽孝养之责;父母疾病,儿女要及时求医尽心护理;父母亡故,要认真处理后事,每年四时八节,要依照民族的习俗,进行默念和祭祀,以追念父母生养教导之恩。《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老百姓对生养死葬表示满意,是国家兴旺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的起点。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这里,孔子提出“敬,要孝敬父母。”尽孝包括:养亲,事亲,尊亲,敬亲。即供养父母,服侍父母,尊重父母,敬重父母。既有物质和事务层面,也有精神层面。尊亲表现在外表,敬亲表现在内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色难其实是心理难。《礼记.祭文》:“孝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是尊亲的标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女要为父母健在,享受了人生的寿辰而喜;也要为人生的大限总是无情,儿女报答父母的深恩日少一日而忧。

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主德要道,是百行之本,万善之先。自古以来,凡开明,圣明的统治者,都以孝弟之道治国。他们认为“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汉唐以来,有一条选拔人才的不成文规定,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孔子十分重视孝弟之道。孝弟之道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打下了万古长青的基石。可以说,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故旧,爱故乡梓里,是爱国主义的土壤。而这些情感源于孝弟。一个在孝弟氛围中长大的人,他的感情最深沉,最执着。这份感情扩而充之,光大发扬,便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内心世界的充实和涵养,都与亲情有关。推行孝弟之道,对提高个人的人格观念,稳定社会人心,进而使政治清明,政通人和,都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孝经》把孝的重要意义提到如许高度:“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以上摘要了我们要继承的孝弟文化。《论语》中也有我们现在要贬弃的孝的思想。“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行,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鲁迅曾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曲说,是腿婴的病根。”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天的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趋向多元化,社会保障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当中,通讯和交通事业日趋发达。“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不合时宜。但儿女对父母的晚年生活的侍奉和临终关怀不能不有所顾虑。这是中国伦常社会的特点,也是中国人凝聚力所在,是西方人终究无法理解的。

儒家孝文化中还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割股疗亲”如此种种,应予分析和否定。应当宣扬现实社会中业已形成的新型孝道的典型事例,如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够经受父母久病的艰难考验,支持丧偶的老人再婚,劝告走入歧途的父母改过自新,改邪归正,对养父养母同亲生父母,等等。着力归纳了儒家的孝道,其实这只是肤浅的表面知识,真正的孝还要自己在读了孝的内容后牢记于心,在自己身边善待亲人,尊重长辈。这才是学到了孝的精髓,才是学到了《论语》的至高境界

这一节里,我觉得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孟子给双亲办个丧事,如此私人的行为怎么会被上纲上线到这样一个高度?

——这就是礼制啊,我们所谓“礼仪之邦”,这正是一个“礼仪”的典型体现。就孟子的思想来说,他讲这个“孝”字还是有人情味儿的,但还是苛刻得可以,像“守孝三年”就是他极力主张的,这在后文当中会有细说。可中国人谈“孝道”,后来就发展到了《二十四孝》那种极端的地步,前面已经讲过郭巨的例子,简直就是变态。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走极端的人自然会有,这本不足为奇,可怕的是,把极端的例子当成典型来推广,以极端的例子作为标准来要求大众。后世所谓“孝道”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这些年还经常有人呼吁什么寻找传统、呼唤孝道之类的,用心虽好,却不知我们传统的孝道实在是可怕得很啊。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本来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在西方那些从无孝道之说的国家,做子女的也很少有因为缺乏孝道教育就打爹骂娘的吧?一种自然的感情被一大堆形式给框框住,出了这些框框就成了不孝,这就很容易在本来已经泛滥成灾的假仁假义之外再增加一个假孝。——极端的例子本来就没几个人学得来,社会还非要去鼓励这些,导致的结果自然就是作伪成风。

对孝道的批评自古有之,不过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确实屈指可数,王充、孔融,这都是时代的大另类,还有过禅师认为母亲之身是寄宿之处(相反,佛家也有宣扬亲恩和孝道的经文,佛学发展成佛教,在思想上是个开放系统,时间越长,论调也就越多越杂,有出入是很正常的),在近代,胡适也为这个话题掀起过论战。“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口水大战,反对者众。

但是,我又要出来调和了,反对这种观点的人通常都会犯一个逻辑错误,那就是:认为如果承认父母于子女无恩就意味着反对子女对父母尽孝。

——其实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我就认为父母对子女无恩,但我是一个孝顺孩子。为什么呢?无恩不等于无情啊!一家人一起生活这么多年,互相关照,感情亲密,所以呢,用不着宣传什么孝道,做孩子的自然就对父母有一份关心。当然,如果父母成天打骂子女,再怎么宣传孝道,孩子也孝不起来。所以说,这本来都是最自然不过的感情,何必非要搞成那么可怕的孝道呢?

再说“无恩”,王充、孔融他们时代太早,所以见解还浅,胡适的说法也嫌不够通透,倒是芥川龙之介有一篇叫做《河童》的小说,我觉得很能给人启发。

二、孝道的神话与实质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它代表了一整套思想和行为模式。

第一,按照孝道,亲子关系是“绝对密不可分的”(杜维明语),因而是无法逃脱的。夫妻关系可以破裂,但亲子关系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中止。所以,行孝要贯穿一个人生命的始终。事实上,在父母死后,还要继续孝敬他们:为他们报仇雪恨,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遵循他们生前坚持的原则,祭奠祖先。

第二,行孝意味着维护父亲的权威地位。父辈的权威是不可挑战的,在某种程度上,薛仁贵的故事就表明了这一点。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按照孝的伦理,子女必须从自己身上去寻找原因,想办法修补关系。子女首先要问的是,“我做错了什么?”“我有什么缺点?”而不是问父母有什么错。正如俗话所说:“天底下没有错误的父母。”舜就是反躬自省的典范。对于家人对他不好一事,舜责备自己,而不是责备家人。他认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己不完美,而不是由于他父亲和弟弟的恶毒。哪怕得不到善意的理解,甚至遭到敌意的拒绝,也要坚持不懈地行孝,实际上,正是敌意的拒绝突出了孝行的伟大。在这方面,儒家的英雄颇象那种“别人打你的左脸,再把右脸伸给他”的基督徒。但是,应该注意到,基督徒理应对所有的敌人都这样做,而儒家的英雄只有对自己的家人才以孝报怨。

第三,行孝还意味着子女的一切行动都要为父母的幸福着想。一方面,子女应该努力争取生活上的成功,给家庭带来荣耀。越成功,荣耀越高,孝行就越大。在谈到舜时,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另一方面,为了父母的幸福,子女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此外,在某些条件下,一个孝子可以违背父母的意愿。如果顺从父母的某些意愿会导致对父母不好的结果的话,违背这些意愿就甚至成为行孝的义务。因此,虽然瞽瞍想谋杀舜,舜却不让他得逞,否则就会使他的父亲更不配当父亲。孔子指出,当父亲发怒要打人时,孝子应该保证自己的身体少受伤害。正如《孝经》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且,如果父亲对子女体罚得太厉害,也有违父慈的伦理,所以,躲开父亲的体罚是有利于父亲的行为。

舜的婚姻大事也没有事先告诉父母。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不遵守“父母之命”的行为,会被认为是不孝之举。但是,孟子为舜做了这样的辩护:“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他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万章上)不管是躲开父母的体罚,还是背着父母结婚以延续香火,孝子都遵循着一个基本原则:一切行动都要为父母的最终利益着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孝道并不只是敬爱父母的人之常情,而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平等的权力结构,行孝的结果可能并非和谐的天伦之乐,而是相当残酷的人间悲剧。那么,为什么还要行孝呢?儒家的辩护是:示范性的孝行符合天意,终将得到善报。对舜来说,这种善报就是继承帝位。一开始,使尧注意到舜的正是他孝子的名声。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第十七章)与此类似,孟子认为将天下交给舜的是天,而不是尧:“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孝行不仅符合天意,而且可以感动人心。舜的传说就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孝行具有将悲剧转化为喜剧的力量。《孝经》中记载,舜坚定不移的孝行起到了一定的道德感化作用。

三、对孝道的现代争辩

当代中国对于有关舜的传说而引发的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是传统主义的,一是反传统主义的。杜维明是传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舜是儒家倡导的自我修养的典范。舜所面对的极其艰难的逆境,为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机会。他的观点可以简述如下:自我修养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内容,它是实现人性潜能的必经之路。尽管家庭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但是,它却并非儒家思想的终点。家庭 是个人成长和相互支持的自然的、必需的最合适的环境。自我修养是规范亲密关系、使之和谐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尤为重要的是,父子关系具有绝对密不可分的性质,处理好父子关系是自我修养和精神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舜遵循孝的伦理,“追求道德的完善”,克服了各种困难,设法协调与父亲的关系。通过这种努力,他终于使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从当代有关人的个性发展的观点来看,孝道具有负面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孝道与认知保守性密切相关,深受孝道影响的人认知保守性强,认知改变的阻力较大。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孝道是以权威主义道德观为特征的社会化模式的主要基础。这一模式强调冲动控制,而非自我表达;强调道德上的正确,而非心理上的灵敏;强调对父母的服从和报答,而非自我实现。其负面的结果是造成个人情感与角色行为相分离而可能造成父 子关系中出现情感疏远、紧张和敌对等问题。

儒家将父子关系视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求尽力使之和谐;而 在实际生活中,父子关系不是亲密,而多是疏远。中国传统的文化规范与其心理反应之间存在矛盾。孝道本身压抑了对这个矛盾的意识,同时它造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研究的盲点。

舜之类的故事对于文化盲点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些故事中,道德正确是最重要所在。遵循传统道德戒律,而使内在的情感变得无关紧要。在无形的传统价值观的熏陶之下,儿童会形成这样的 观念:生活就是听话、守规矩,个人的意志、情感和需要必须被压抑。他们需学会从社会和道德需要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个人心理方面的意识则逐渐淡漠。临床观察表明,绝对的父母权威造成的中国儿童有一些典型的反应类型:在情感上疏远父母,特别是父亲;出现害怕权威 人物的普遍化趋势;面对权威的指示,采取沉默、否定、消极抵抗的行为方式;出现将攻击内向化的趋势;情感与角色相分离。在代际关系充满紧张、缺少关爱的情形下,情感与角色的分离,是应付孝道规范的一种心理机制。它使人可以不带情感地去完成孝行,扮演孝子孝女的角色。

在谈到舜的故事时,孟子说:“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俟。”(《孟子》,万章上)。孟子用一种描述性 的口气来表达规范性的主张,把应然当做了实然。也就是说,应该做的被说成了已经做的,不应该做的被说成了没有做的:“对弟弟愤怒、抱怨是不对的,违背了仁义道德”,所以,“这种愤怒、抱怨就不存在。”因此,中国的社会化模式特别强调对攻击冲动的控制。而且,儒家没有将错误的思想与错误的行为区分开来。错误的行为要禁止,错误的思想也不可接受。正如孔子所说:“思无邪”(思想纯正)。因此,必须消灭心中所有错误的、不纯洁的思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看,孔子所强调的就是思想控制。

但是,如何才能使要不得的(错误的、不纯的)思想和感情变纯洁呢?我们能够找到一把清洁思想的“心灵刷子”吗?人心毕竟不是机器!说“坏”思想不应该存在,并不意味着“坏”思想就真的不存 在。思想可以被压抑,但不会因此而消失。心理学上的实然,必须跟伦理学上的应然区分开来。

更严重的是,被压抑的思想仍然可能起作用,它们会继续引起心理冲突和紧张,对心灵造成更大的危害。人际关系的真正和谐,要求人们认识清楚自己对于他人的情感,并妥善解决其中的问题。否则,我们就会否认自己的负面情感和敌意冲动,所谓的和谐就会蜕变为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的虚假的和谐。

对于思想控制的看法,儒家思想与心理分析学派的差别是很明显 的。心理分析主张完全根除对思想的一切限制: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想的。它对思想和行为作了基本的区分。我们认为,由自我(ego)控制的、有意识的思想,本身是无害的。只有在行为的领域,才需要控制。在今天,敢于想那些不可想的问题,是创造力的源头。内在的 思想控制只会扼杀创造力,导致精神上的杀子。

二十四孝讲了二十四个故事,我觉得与现代社会最有可参行的是“劝姑孝祖 ”:

读百家史 纳千家言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 昔时英才 终属幽灵 明日文坛 我主沉浮

上一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下一篇:迪特工业设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