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自序

书法本是传统文化,两者之关系为整体与部分之关系,两者并列成一文题似乎欠通。然我之本意是思考中暂将书法从传统文化中抽出,论其对其他传统文化之依赖,与其他传统文化对它的制约与助益,类似体育运动中之“综合训练与举重”这样的提法。

我在《书法研究1986年第2期所发《模糊·虚无·无限》—文中曾云:“书法家为什么特别需要学问与修养?这是多年来—直在议论的问题。”“盖书法为虚无之象,虚无境界由无限充实升华而成,而所谓修养,正谓不断地充实自己,必至一定火候,方能发展成为虚无,加以长期技法锻炼,人心营构之象于是而生。它不似文学有社会生活凭借,不似绘画有实物借鉴,它是控制一体化,完全由自己于过程中„临阵决机,将书审势‟,特别依赖于施控者自身的主观条件。书法作品没有遮盖,不得躲避,是全裸的艺术,好比一个人裸体,连身上几个小痣也看得清清楚楚。同样的东西放在屋子里显得多,放在露天更显得少,书法又好比在露天的陈列品,要特别多的„有‟。我想,这些正是特别需要学问修养的„特别‟二字的着落。”时间过去了七八年,我想把话说得更具体与深入。

在此,我先要感谢恩师陆维钊先生。是他带有指令性地教我把主要精力与时间学传统文化,后再去搞书法。此一苦心与厚望我于60岁后才深刻地体会到。

首先是作为一名书家的知识结构。主张如何,必先问自己如何,最好能亮出自己已经如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为我知识结构之亮相,自是当然。但此结构是自然形成,并非为造就书家特意设计。故我之结构如此,未必别人应该如此,更未必结构愈高大,书艺水平愈高。在这里,笔者很难给出一个底线,只能以鄙人之知识结构提供一个参考而已。因为书法作为一种手工操作尚有其自身的规律,又有其特殊的天赋与功力之要求。然欲达传统技艺之最高境界,则少了传统文化之修养,必不可能。抑又有进者,夫艺术欲达最高之境,必又与全人格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聪明秀出之辈,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以自养,实乃天性使然;而此种养分又促使其人格发展之健全,至最后,文化、技艺、人格混然为一,从而成就其“全人格”。

我言“全人格”,是“人格”一词之广义。一般言“人格”,多指人之品德或德性、德行。舍己救人为高尚品德,但扑入井中救人,品德高矣,于全人格则未能称完善。又如一植物学家于悬崖采集稀有之标本,竟忘自身之安危,因未预设安全措施而丧身,其狭义之人格高尚(现称“敬业”),而全人格之未能称完善与之同理。又学者、专家之全人格中尚有学术品格,亦与称一般人之品格有异,即必具备学术之前提,没有学术,其品格再高尚,也不能以学术品格称之。今举“医德”为例言之:必先精通医术,方有医德或无医德可言。外科大夫,手术高超,然术后收受红包,则医德大亏。诊断准确,但一无遮栏与病人直言:“你是癌症晚期,最多能活三个月。”亦于医德有亏。医生捐款扶持贫困学生三名,不称医德。医生对某女子进行性骚扰,亦无关医德;但若骚扰对象为女病人,则不仅医德大亏,且将负法律之责任。我赘言如此,足有见于目前书坛对人品与书品及学问与书艺之关系纠缠不清。

书法是一“慢熟”的艺术,却碰上了一个“快吃”的时代。书法,无论如何的“热”它,还是慢熟。“热”,只是形象地显现了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快吃”的心理。经济驱动的力量大得不可阻挡。青年朋友们碰到具体问题也实在太多。行色匆匆,正在急速地丧失细细品味的时间、耐心与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太厚重,它既是财富,也是一种巨大的负荷。我一方面对青年朋友期望颇殷,另—方面又不忍劝导过甚。关于“书内功”与“书外工”的关系,在我的著述中自可读到。我不希望看到的是,由于听了我的话,一位青年朋友,十年寒窗,清贫故我;而与他同辈的年轻人却凭各种识时务的活动,都成了款爷。我看到一些读书种子、业务尖子,由于缺少另一种能力,而被目为失败者。所以,近些年来,我已不再劝青年朋友要“耐得清贫”这样的话。但另一方面,我又相信那么多青年人,总有人为了这门传统的书法艺术而耐得清贫的。

第二篇: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于书法中的“和谐”美学相一致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

一、贵和尚中。

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中国书法中“儒释道”精神的阐释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1

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书法可以抒发心性,陶冶情操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2

第三篇: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崔瑗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时代,造就了两个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此后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钟繇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他的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

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而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通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孙过庭。欧阳询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他的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颜真卿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宋元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转折时期,书家追求笔墨情趣,文人意识成为书法的主流。

宋代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卓然独立的大家;元代以赵孟頫、鲜于枢、倪瓒等成就最为突出。苏轼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黄庭坚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米芾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 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明清两代是书法艺术继承和求变的时期,明人书法大多以姿媚为上,标举高格,有祝允明、文征明、徐渭、董其昌等一大批杰出书家。清代书法经历重大蜕变,开创了碑学,傅山、朱耷、王铎、郑燮、何绍基、康有为等都在书法史上有崇高地位。

中国书法得发展大致就是这样几个阶段,书法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二、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中国书法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其影响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它所显露出的或古拙、或秀媚、或端雅、或玄妙、或艰深,其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虚与实、奇与正,意境无限,美妙无比,与绘画一同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之魂,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一)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

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很宽、很广,我觉得它的价值首先来源于它本身的美。书法的美表现于多方多面,不同的欣赏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着不同的技艺,感悟着不同的境地。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它是综合了文学、史学、艺术、哲学等内容,其一笔一画都有起、行、转、收的运笔动态和抑扬顿挫的旋律节奏,如行云流水,似平沙落雁,或激昂慷慨,或笔断意连,或余意不尽,或无声胜有声。所以我们说这样一幅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书法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其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出中国艺术最为潇洒和灵活的自由精神,而且能展现出历代书法大家当时的社会风尚、人生处境以及空灵的艺术趣味、精神人格价值等方面的许多内容。然而也正是书法艺术的这种独具风格的魅力,使它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代艺术之坛中东方人精神所追求的艺术,以达到更高层次人生境界的提升。

中国书法那飞动的线条,直接是书家个人情感的迹化。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墨痕的轻重坚柔、光润带色都能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是作者的个性风貌和精神意志的表现。而用笔、用墨、就所谓的笔意墨象使中国的书法成为一种精神形式,完全出入书家那无言独化的气韵境界和美学意境,是其他手段和工具都无法替代和实现的。

我是学国画专业的学生,非常地喜爱书法,在学习和其他时间都时常地练习书法,也知道学习书法和写得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可是我曾经有听到一些同学说,现在练字已没什么重要性了,因为到了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写什么大多用的都是电脑,因此练字只是那些书画家的事情了。况且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要把书法练到一定的水平,不是短时间之内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与其花费时间来练习毛笔字,还不如把时间拿来做一些对将来自己的人生发展有帮助的事情。 有时想想,别人说的的确有些道理,在从前,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密不可分,人们写书信、写文章、写碑文等都离不开书法的运用。可是现在,随着各种硬笔和电脑实用功能的普及,书法的实用性被取代了,使得它逐渐成了一种纯艺术的创作。

因为书法的实用与艺术产生了分流,自然失去了像从前那样的群众基础,不再有那么多的人去运用它,接触它,关注它,欣赏者也就会跟着大大减少了,有人便产生疑问——书法的发展前途会不会因此而产生局限性或者直接受到牵制和威胁?对于这一点我们现任于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的金开诚教授结合当前的时势分析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对于这点到不一定,因为喜欢听音乐的人未必会唱歌,喜欢观赏绘画的人未必会作画,那书法也一样,喜欢书法的人不一定就练过字。以前的古人,凡是有点知识文化的几乎都不同程度的练过字,但他们不是为了当书法家,而纯粹只是为了书写起来更流畅和美观些。而到了当代,包括很多有文化的人中,为了实用而练

(1)字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为了艺术练字的人却越来越多。”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独具的艺术魅力使它站牢了根基,也有了广阔的群众基础。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在中国占有很大的文化地位,它不仅负载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文人气息,而且蕴含和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和价值。

经历了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发现和感受到,像我们这样一个具有独立文化体系的国家,无论社会形态怎么变化,只要有中国文化存在的一天,其实用性就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形式字样,从简单的成语、整句、诗词、歌赋、楹联、散文、传记、游记、文献等都具有文化信息传播的功能。民间楹联,旅游题词,个人签字,家庭装饰,文化活动等,使书法具有广大的空间,让我们看得到在接受与使用层面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二)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重要作用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中国书法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它集中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被许多人视为必备的文化修养。在实用功能被逐渐取代而凸显其艺术价值的今天,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我们,如人性精神的提升和书法教育方面的陶冶等。

1、人性精神提升

中国书法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生命不断高扬的历史。人们在欣赏和创作书法中,把自己还原成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倾听者和追问者,在书艺审美和书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是一个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那个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不是在读“古董”,不是在一味怀古幽思,相反,当我们用心去感悟了、领悟了,就是作品向理解它的欣赏者敞开之时,它就是将艺术和世界双重奥秘展示出来,并指明走向人的精神提升的诗意栖居之路。

当今世界笼罩着一种形式化、规格化的气氛,人变得空虚并被虚无化,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科层化的文明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憧憬,是面向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书法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的艺术,有极丰厚的文化历史意味和文化精神。当我们在看一块拓片、一帖古代书法的时候,透过那斑驳失据的点画,那墨色依稀的笔画,感悟到的不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么?其次,书法在点线飞舞、墨色枯润的表现手法中能将审美情感迹化、将空间时间化,以有限去指涉无限,并通过无限反观有限。再者,中国书法深蕴中国哲学精神,就是老子的为道日损,损而又损,至于无为,“反者道之动”,庄子的“心斋”“凝神”。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王岳川教授总结的:“书家们仰观万物,独出机杼,将大千世界精约为道之动、道之气、道之迹,而使人在诗意凝神的瞬间与道相通,与生命本源相通,使那

:(2)为日常生活所遮蔽的气息重返心灵世界。”

练习书法,学习书法简史,能使我们了解到祖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史,能感受到古诗词和优美文章中的诗情画意,不仅陶冶情操,得到艺术享受,而且还能提高艺术素质、强身益智。正如大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书法为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千百年来,根植于民族土壤的书法,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渗透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2、书法教育陶冶

一部中国书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部文人书法教育史。一方面,书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基,从文字形式、从结构到精神、从感悟到人性修为,可谓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最终结穴于人文陶冶的教育上。另一方面,它也是书法传承的历史,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都是要拿那种为人们所共识、所认同的东西作为规范性教材,所选用的教育范本都是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精神高度,艺术高度和经典高度的作品。所以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就达到了书法传承的意义。

书法艺术属于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在教育领域中,书法艺术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人们常说:“书如其人”是指一个人所写的字与他的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书品及人品。正如近代于右任先生说的:“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学问达到一定的程度气质则自然不同了,说的正是通过书法艺术素质教育能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从书法的训练技能方面来看,直接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书法艺术人人可以学,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男女老少都可以通过学习书法获得收益。夫人《笔阵图》称:“下笔点画波撤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就是说书法训练时要用力气,而且讲究一定的姿势,全身运动的协调,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挥毫运笔须凝神静思,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心境处在一个相对松弛平和的状态。是一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

从书法艺术的欣赏角度来看,它是书法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书艺欣赏来抒发情感、陶冶性情,使得他们在精神上远离了现实的喧嚣,进入忘我的境界,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愉悦。不仅可以增加食欲,有利于睡眠,而且也能提高工作和生活的兴致。通过书法教育,受教育者感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不断开掘和培养了人性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的东西,使得在与人交往中,能够以更纯洁的心灵相待,这同时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前提和重要途径。

就我们现在的教学教育发展而言,许多学生都非常的聪明,可是大部分却做什么都草草了事、粗枝大叶,不认真和专心于学习或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而练字时强调的刚好就是必须全身心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的去对待,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可养成学生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同时,就我们自身可感受到我们大学阶段是相当缺少耐力和坚韧的时期,而又恰恰是我们人生跨步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问题不容忽视,而且迫切有待解决,然而恰好通过书法艺术的一点一画的练字的过程来获得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及练习书法还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现在许多学校已经把书法教育列入了一门重要的课程,书法将在中国重新获得价值和地位等方面的认同。

(三)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社会地位

全世界文字书写中可以成为审美的艺术——书法艺术,只有中国,别的国家是没有专门的书法艺术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特产,为中国所独具,它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身份。一提到中国的书法,就会令人由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精神也为之振奋,书法在当今社会中,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与心灵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当今世界是一个正在走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发生的全球化在技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交往跨国化等特点之下,书法艺术昔日的文化创造、传递、解读方式也遭到了重大的挑战,书法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即汉字还需不需要?是否需要拼音化等这些问题的接踵而来.... 如果汉字真的拼音化,那么我们的书法将在一夜之间丧失文化地基——不能想象用毛笔写拼音的书法精品,也不能想象传统国学的拼音文化怎么保存。在之前汉字不断被简化的过程中已使得大部分的青年学生不认识中国的古籍,读不懂古书。这样一来,不仅使得中国文化萎缩,更为西方化的扩展,甚至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空洞。

照此下去可能只需要三十至六十年,中华民族一些优秀的、经典的“文化”就会无人理解。因此,中国汉字拼音化是危险的,拼音化的结果可能使两三代人之后文化素质将大大降低。所以,我们是有必要重新恢复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字。可是汉子从简化到今天,恢复起来的难度可能会比较大,但重点是幸好有我们的书法,因为书法写的都是正书,而且大部分写的都是繁体字。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说:一代年轻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一下由简化字造成阅读古籍的困难。这也使得汉字拼音化局势不会再进一步加剧,巩固了汉字存在的价值和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争争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书法已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其原因是我们只是从表面上很浮浅地来看待书法,只认为书法是书写文字的工具,忽略了书法还是一门艺术,有它自己的内涵和价值。

今后电脑的发展能到达何种境界,我们都难以预料,可是我们知道,电脑模拟的东西,无论特征表现得多么准确,它都终究是模式化的,不仅线条不能像书法家手写的那样生动灵活,更不能表现书家在每个特定的创作情况中所流动着的意绪和情感,因此也更加映衬对比出书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也都知道,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数码相机的出现,绘画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因此淘汰,还反而给绘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在写生的时候看到了美丽的风景画面却来不及画时,我们可以先用照相机拍下来,之后洗成照片或等回到家输入电脑,一张张漂亮的风景映入眼帘,如同回到大自然般的感觉,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写生的范围,为绘画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和便利条件,使得绘画更快地向前发展。在书法上也如此,纵观书法从远古一直流传发展到今天,就足以说明书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只是说由于今天电脑的使用,书法已失去了必须用手书写的功能,就自然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那么我要说只要对中国书法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将知道这样的说法是片面和极端的,电脑的出现,不但不会使得书法退出,而且和绘画一样,反而会促进、加快书法的发展,使书法学起来更加方便。也就是说科学和艺术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两只翅膀,少了那一只翅膀都不能飞翔。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切感触到我们平时应该多注意和了解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精神,从心底崇尚和追求艺术之魂!

中国书法代表了东方文化当中最具有特色的一方面,也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一方面,中国人可以通过书法这种方式来进行灵魂、精神的沟通、交流。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其本身已变成一个国家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表征,因此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字的毛笔书写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人作为人类的重要成员,情感丰富,对生老病死有深切的感受,并试图通过书法这种艺术的方式,来获得一种灵魂上的交流,因此书法又是生命的艺术,是文化的表达。

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并且书法艺术作为唯一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跨国性文化的今天,我们当代大学生对其有着悠久历史的书法艺术更应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当前信息数字化的普及给予了书法艺术的展示和发展提供了方便而有利的条件,所以普及和提高书法艺术,教会更多的人去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领略书法的美,是非常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的。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广阔,在世界上会越来越显示出更重要的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意义。

第四篇: 中国书法艺术与标志设计

标志是一种大众传播符号,通过精炼的形象表达一定的含义。在处理现代标志设计造型时,如果仅仅是狭义的从字形、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性的角度来着手设计,这样的标志设计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较强但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都在尝试着将中过传统文化观念和元素融入标志设计中去。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书法艺术作为华夏文化特有的艺术门类,对现代标志的影响也逐渐增强。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球村”的出现,促使全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科学、文化、艺术交流日趋频繁,各种姊妹艺术相互交融,互为贯通,彼此借鉴。中国的整体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加入WTO 后,国内商品要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除产品质量外,其设计是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在借鉴国外设计的新手法、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必须在设计中加入强烈的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中国设计水平有了新的突破,我们才更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标志设计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大至国家形象,小至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都需要个性鲜明的标志。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造型艺术,以其或古朴、清雅、苍劲、灵动的艺术风格区别于一般的电脑美术字。可以说,真、草、隶、行、篆等多种书体的异彩纷呈,使得简单的黑白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书法艺术本身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着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墨迹美、空间美和意境美,才能完美组合成书法艺术标志。似书似画,亦书亦画,成为书法图形极富现代风貌的表现样式。在具体设计中,造型、笔墨、肌理、色彩、构成,都是成为书法艺术标志创作的重要元素。如果将书法艺术进行创意改进融入多种设计元素打破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界限,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可以形象的传达字意与语义,跨越了人类交流的障碍,使思想感情通过书法艺术得以快速传达,也使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走向世界。

标志设计也可以利用汉字结构的图案性,按照平面构成的构图原理和美学原则在字形、结构、笔画上加以夸张、变形、装饰使原本就具有图案性的文字更加具有艺术造型的美感。如陈汉民设计的中国银行行徽。这个标志由三枚古钱币的的外形对应构成一个汉字“人”形的图案。由于“人”字结构本来就具有对称的形式美,经过艺术的加工,更具有对称、平衡、重复、和谐等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感和动感。同时,该行行徽还准确、鲜明、简练的表显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基本概念和特定要素,表现出标志语言的魅力。极具民族内涵和时代气息,也显示了汉

1 字标志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标志设计中还可以利用笔画形态进行抽象的表现,借助结构特征进行形式上的加工,甚至将文字转化为形象,形成新的“意象字”,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与之相关联的抽象概念,从而引起人们的联想,唤起社会的广泛认可。标志设计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创意,选择相应的汉字、字体和表现形式,如“致美斋”、“古汉酒”这类老字号的商标都充分表现出了中国的传统特色,从而引起人们对品牌产生古老名贵之感。

中国书法艺术对标志设计,以及其它类别的现代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汉字与生俱来的图形特征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传递民族文化理念的最佳手段,创造中国民族风格的重要途径。不仅是现代的标志设计,包括现今的平面设计要走出自己的特色,都必须吸收本国的传统艺术思想,并把它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西方设计。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和一个对设计的学习者和探索者真心的希望把我国书法艺术与设计运用在一起让他们之间产生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把我们本民族自己的东西更很好的融入于这个领域。而标志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标志语言,在运用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他的国际性,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在运用我国书法设计作品的同时又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别的地区的文化。把中国书法艺术的神韵意境和精神内涵与标志设计相结合融汇不仅使设计的文化底蕴有所提升,而且可以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的任务。

第五篇: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中国汉字书写艺术,又称“书法”。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由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从狭义讲,书法一般多指后世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

另外,有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以及源于中华汉字书法派生的日本书道。

上一篇: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下一篇: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