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酒文化

2024-04-11

浅谈中国酒文化(通用6篇)

篇1:浅谈中国酒文化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浅谈中国酒文化

内容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作为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于一身的特殊文化,酒,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民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在社会政治生活、【1】文学艺术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关键词:酒;酒文化;酒神精神;文化价值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一.中国酒文化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

【2】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二.酒之精神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三.中国酒文化承载的社会功能

酒是一种饮料,但它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是属于物质的,但它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1)酒文化与政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2)酒文化与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汉武帝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收入或酒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是引发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

(3)酒文化与文学艺术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有独特的功效,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

【3】号“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李杜诗文中,写到酒的,李白有17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强,杜甫有30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

酒后幻觉中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杜甫《饮中八仙歌》)。酒后作诗,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贺知章《春兴》:“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陆游《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中,酒的功效更是奇异。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留下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4)酒文化与礼仪

礼仪被认为来源于酒文化,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在普通老百姓家里,酒桌上的规矩(即食文化中的礼仪)也雷厉风行、冥顽不化。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与其说礼仪来源于酒,酒丰富了礼仪,还不如说,酒的礼仪折射、演绎和尊崇着尘世间的游戏规则,为中国吃人的食文化、人肉宴席提供着“理论支持”。

古今都有通过饭、菜、酒等的选料和品种多寡来体现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区别。如《周礼》强调,王公贵族讲究“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众,凡君子之食放焉。”“凡王之馔,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汤,馐用百又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又二十瓮。”而“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另外,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严格的规矩。《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民间聚会上,最有威严的是宗族中的长者,是家族这个亚【5】社会的权威。

【4】 席位的次序、酒杯及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进酒位置和平时社会地位完全吻合。在《水浒传》中,之所以有108把交椅,完全是按照进餐敬酒的顺序来划分的。

在敬酒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礼》有相应的详细记载。食文化中的礼仪总的原则可以用《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训诫来概括:“„„杯杯都敬有钱(权)人”。鲁迅先生曾经就明言:“在中国,要搬动一张桌椅都要流血。”他的本意是形容中国人的保守,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酒礼仪”的霸道,似乎一样贴切。

酒是一种文化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在中国,酒已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的载体。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的精华。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酒文化论文》,2008年7月 【2】:李争平《中国酒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年 【3】:吕思勉《中国文化通史》,海潮出版社,2008年 【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5】:郭泮溪著《中国饮酒习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篇2: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酒,如同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灼热似火,有时冷酷如冰;有时缠绵如梦影,有时狠毒似魔鬼;有时软如绸缎,有时利如剑刃。它能让人洒脱旷达,无拘无束,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能让人肆行无忌,放浪形骸,堕落到灵魂的深渊。酒文化是人类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酒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甚至性格特色,均可从酒文化中得到反映。纵观中国与世界酒文化,则会使我们领略一幅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美丽画卷。

关键词:酒俗 名酒 差异

1.1中国酒文化

1.1.1中国诗人与酒的故事

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也以善酿出名。他为官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他上任一年自惭毫无政绩,却为能酿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1.1.2中国日常饮酒习俗

在我国古代,酒的使用,是用来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的。到后来逐渐形成了酒事活动的风俗。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形成了传统的酒文化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就是其中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为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

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致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喜酒:婚嫁中是少不得酒的。《礼记•(上民下日)义》中有“合卺而酭”,就是新婚夫妇以两个瓢,各执一片,盛酒漱口,以表示自此相亲相爱的结婚仪式,后来演化出“合欢酒”、“交杯酒”。婚嫁饮酒的风习,至今未变,比如向人家去祝贺新婚,还是讲“去吃喜酒”。喜宴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来宾敬酒,双方还要喝交杯酒。三天后回门,女方也要设宴待客,称“回门酒”。

丧酒: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1.2世界酒文化

1.2.1其他国家饮酒习俗

在东方,喝酒之王国当日本和韩国莫属。这两个国家的男人几乎没有不会喝酒的,日本的女酒客也多达50%以上。在日本,酒和个人事业密切结合。日本的男人如果拒绝上司的饮酒之邀,则他的饭碗便恐有不测,甚至可能永远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在韩国,每日白酒的消耗量已居世界第一。人们喝酒不用酒杯而用大碗,而且习惯一醉方休。

意大利是一个嗜酒的国度,意大利大餐世界出名,每宴必饮酒,而且一喝起来就不计较时间,往往痛饮至深夜。他们最盛行的酒是一种叫“维诺”的葡萄酒。

法国人可称得上是世界饮酒量的冠军。其人口虽仅占世界人口的1.3%,而喝掉的酒精饮料却占世界的30%。他们视酒为一般饮料,不分昼夜想喝就喝。

你到法国作客,只要主人把酒取出来就得喝。法国酒店遍布城乡,标志鲜明。陈设华丽,营业时间也长。

英国酒店也很多,数以万计,在高峰时酒店会爆满,后来的人没有座位,只能买酒随便站着喝,如果连站的地方也没有了,就干脆到酒店门前的广场上席地而饮,英俊的服务员穿梭其间,为你服务。但英国人从不劝酒,更不灌酒,宾主喝多喝少全凭自己。

俄罗斯人则喜欢饮不掺水的烈性酒伏特加,喝时还要“不醉非好汉”,常常醉得狂欢乱舞。据新闻周刊报道,现在每名俄罗斯成年男子平均年消耗烈性酒21.25加仑。俄罗斯人喝酒时习惯拍喉咙,据说这是彼得大帝时留下来的一个传统。不过现在的人拍喉咙不是要求免费,而是显示自己的海量豪饮。

希腊人无论午餐和晚餐都饮酒,并且喜好喝酒寻欢至深夜。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开怀畅饮,如痴如狂。同希腊人谈生意也免不了陪着喝浓厚的希腊咖啡以及希腊烈性酒(ouzo),如果贸然谢绝,会被认为是对对方的羞辱。他们还把稍醉微醺作为社交的风范。

波兰人通常习惯在饭前饮烈酒,饭后吃甜酒。

德国有啤酒王国之称,所产的啤酒远销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喝啤酒也是世界出名的,其规矩是吃饭前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若饮酒次序反了,他们会认为有损健康。

世界上最爱喝葡萄酒的国家首推葡萄牙。在这个国家,人同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葡萄酒是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饮料,男女老幼、饭前饭后都爱饮酒,也喜欢用酒招待人。让人称奇的是他们十分讲究的饮酒方式:饭前要饮开胃葡萄酒,饭后要饮助消化的葡萄酒,用餐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菜肴配不同的酒,如吃肉时喝红葡萄酒,吃鱼时喝白葡萄酒,吃点心时则配葡萄汽酒。

美国人历史上也以喜欢喝烈酒著称于世,但是后来他们的饮酒习惯发生了变化,即从烈性深色酒转向非烈性浅色酒,更多人则喜欢饮啤酒、葡萄酒和果酒。

据统计,1975 年,英国威士忌在美国的消耗量达13.6%,到1985 年则降为11%。相反,近20 年来,美国低度酒的销量却上升了约30%。美国人普遍认为:“浅色酒比深色酒有益于健康”。

1.2.2世界名酒代表

Absolut绝对伏特加

瑞典酿造伏特加酒的历史可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然而,直至上世纪后半叶才由瑞典的伏特加批发商拉尔斯.奥尔森.史密斯发展出一个完善的酿造方法,酿制出一种前所未见的纯净烈酒,史密斯将之命名为绝对净化伏特加酒。专家所作的分析显示,其纯度在市场上可谓无出其右,一次绝对的成功!Johnnie Walker尊尼获加

1820年,苏格兰人John Walker开始了第一杯调配威士忌的尝试。他将调制混合茶叶的经验运用到威士忌的调配中,并发现这种经过调配的威士忌有着更深邃而精致的口味。John Walker过世后,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子承父业,并调制出一种全新的调配威士忌,命名为“老高地威士忌”,即Johnnie Walker【黑牌】的前 Chivas芝华士

享誉世界的芝华士威士忌是最具声望的苏格兰高级威士忌。创始人詹姆斯.芝华士和约翰.芝华士兄弟开当时调配艺术风气之先,创造出芝华士这一代表了醇和、独特、出众的威士忌品牌。Moet Chandon铭悦香槟

拥有250年酿酒传统的Moet Chandon,曾因法皇拿破仑的喜爱而赢得“Imperial(皇室香槟)”的美誉。到目前为止,铭悦香槟已成为法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香槟。

Remy Martin人头马

人头马是世界四大白兰地品牌中唯一一个由干邑省本地人所创建的品牌。它创立于1724年,以创始人Remy Martin的名字命名。人头马也是四大白兰地品牌中唯一一家自己种植葡萄的公司。一切都从水土“Terroir”开始,这一很难确切翻译的词包含着特定地区的土壤特性、降雨、日照、风向、气温等所有能够影响葡萄风味的因素,挑剔的调酒师甚至能辨别出每个地区每种葡萄的细微差别。Bacardi百加得

早在18世纪初,加勒比海地区的海盗们就已经被同样野性十足霸气张扬的朗姆酒征服,朗姆酒因此获得“海盗酒”的绰号。BacardiBreezer色彩鲜艳、口味清醇的朗姆预调酒会令你瞬间神魂颠倒。独饮一杯,唇齿间纯正进口的洋酒精髓混合新鲜水果原汁的怡人口感 让你成为最独特最诱人的时尚人士。Cardhu家豪威士忌

在十九世纪末,尊尼获加公司购入了家豪,当时家豪所出产的单一威士忌,已成为调制红方和黑方的主要成分。酒质能保留原有特色,因而享有盛名。中国名酒:酒千杯诗万首,且从茅台唱起头——茅台。蜂醉蝶不舞,美哉柳林酒——西凤酒 老窖放光彩,衔杯“泸州好”——泸州老窖。相共举杯酹汾酒,腾为霖雨润林田——汾酒。卧薪尝胆 立志复国,以酒酬军破吴雪耻——绍兴老酒。弼士酿酒振国威,张裕美酒夜光杯——金奖白兰地。谁能品此胜味,惟有老杜东诗楼——五粮液。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古井贡酒。酒花仙女酿美酒,醇香清冽五味醇——董酒。齐鲁多甘泉,青啤甲天下——青岛啤酒。剑南飘香春送暖,太 白在世忘归还——剑南春。桂林山水甲天下,三花美酒誉大地——三花酒。

1.3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仪狄、杜康。西方一贯主张“神造酒说”。如古埃及人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西里斯发明的;古希腊人则认为酒是酒神狄奥尼苏斯带到人间来的。上酒的规则、饮酒种类不一样 :在西方,餐桌上一般都很很多种类的酒,葡萄酒、香槟酒、鸡尾酒、威士忌、白兰地等等。在上葡萄酒时,如有多种葡萄酒,哪种酒先上,哪种酒后上,有几条国际通用规则:先上 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先上新酒,后上陈酒;先上淡酒,后上醇酒;先上干酒,后上甜酒。在中国,一般只饮一种酒,认为同时饮几种酒比较伤身。而且也没有什么上酒的规则。酿酒原料、工艺的差异 :西方的酒大都以水果为原料酿的。中国大多以粮食酿酒。在酿造工艺上,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西方重在料为核心、桶和窖为保障。中国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复式发酵方法;西方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酒的味型差异:西方酒的味型远比中国多。中国酒香型多样(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兼香,但仅止于甜、辛两味。西方酒则有 甜、酸、苦、辛、咸、涩、怪味七种味型。外国人独酌,中国人群饮 饮酒方式不一样 :在中国,主张“饮”。酒杯在手,边品边饮,浅斟低唱,慢慢的喝。在西方,主张“喝”。通常是一口喝光。中国人注重小酌,西方人更倾向于牛饮。中国很早就有劝酒的历史,但西方人并不在酒桌上相互劝酒。酒与艺术的结合力不一样。酒在中国的“微醺”和在西方的“醉昏”的差别,让酒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天囊之别。西方人以牛饮但求一醉,所以他们的酒文化很难向外层渗透。而中国的“酒中有深味”与“醉翁之意不在酒”让酒文化广泛的渗透到文学、艺术、社会等众多文化领域中。宗教对酒的区别:外国的天主教是酒的传播者,修道院一般都有当时最好的酒。传教士有一项任务就是传播 酿酒的方法。但从马丁路德新教改革之后,很多清教徒开始旷日持久的禁酒运动。认为酒是和神沟通的,葡萄酒认为是耶稣基督的血。中西酒文化的核心差异 :在中国,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在西方,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

结语:酒的属性似乎注定了酒天生就是是非之物,酒中有乐,但乐极生悲。酒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人们适量饮酒,可以起到调剂生活,振奋精神,增添喜庆情趣,和谐人际关系,没有酒的人生该是多么枯燥乏味!“花看半开,酒饮

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徘徊的境界。不醉、不困、不暇、饮酒有节,应是酒德的真谛,亦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 天龙《民间酒俗》 [2] 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

篇3:浅谈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且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体系。历经时间与空间的冲击, 它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本质。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过程中, 它不断地接受并吸收中国文化精华,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风向标。正如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老先生在他的《清式营造则例》中谈到:“中国的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 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 始终没有失掉它原有面目, 形成了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

正是由于中国建筑体系的完整性, 我们才能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 更深刻地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

建筑作为一种语言, 它诠释着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民族, 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看得极重。随着野蛮原始充满血腥的部落时代的结束, 封建儒家将“礼”作为社会准则的同时, 仍然没有忘记对生命的渴望。一方面, 儒家大肆鼓吹“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大恶”, 惟有藏其心方可有“礼”。而另一方面, 他们又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由此可见, 他们同样无法逃避对于生命的认识。

由此, 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完成主人的任务使命, 它还深深地打上了生命的印记, 它代表了对生命的渴望。

正是由于建筑没有客观永恒存在的必要, 所以中国人没有像西方人一般发展出用石头兴建的建筑。中国人很讲究天人合一, 因而建筑自然而然地就和人的寿命一样, 它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主人的起起落落就决定着建筑的生命, 当主人处于人生的低谷时, 建筑也就相对而言是寒舍、陋室, 但当主人飞黄腾达时, 建筑也就生机盎然。当主人撒手人寰之后, 建筑也归于沉寂, 终因岁月之磨蚀, 无人照料而破败。因此, 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不会腐朽的石头更加具有生命的意义, 木材作为建材也就成为必然了。

提到建筑材料木头, 就不能不联想到土。中国人历来讲建筑工程为土木工程。可见, 土与木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建材。《尚书·洪范》中, 箕子陈述上天赐给禹的“九畴”中, 第一条便提到“五行”之说。中国古人形象地联想到:木, 向上生长的树木, 代表着生命, 象征生气, 以青龙为标志, 方位为东。土, 居中央, 主方正。两者皆为吉象, 并且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同样, 古人认为石材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 它暗示着死亡, 因此墓室多用石材砌成。而且石材, 其质地近金, 有肃杀之气。即使是修筑城墙, 中国人也大都不用石材, 而是用夯土。所谓夯土建墙即指版筑夯土墙。它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 它是以木板作模, 内填粘土或灰石, 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尽管后来也有用到石材, 但那石材都是贴在夯土墙上。即所说的“砖包墙”。

生命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 比起永恒还要重要许多。除了在环境上感受到生气, 在材料的使用上执着于木材之外, 造型的生气也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 不用石材作建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太重, 不够飘逸了。大多数中国古代建筑, 东西多用实的山墙;南北多用虚的门窗, 可以开启, 让气流和光线畅通, 符合人之所需。同时, 在六朝之后, 中国建筑产生了地面用短柱支撑, 屋顶以曲线起翘, 聪明地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这无疑是一种生韵的生动表现。

由此, 不难看出, 中国古代的建筑是生命的建筑。建筑表述的是隐含着建筑者深层的观念形态, 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文化的系统意义。

中国人在几千年不断磨合的时间里, 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和人生观、文化和艺术观。并且, 中国人从来没有放下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 因而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建筑上表现出来即为“人本的精神”。

何为“人本精神”?按照西方人的解释就是以人的本位来观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在中国, 中国古人们将其解释为人与空间的和谐, 一切顺应自然, 按自然的规律行事。

在建筑上面, 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本身构成, 它都与自然和谐统一。上天赋予人体的造型, 基本上是对称的。因此在中国的古代个体建筑都是极其简单的长方形的匣子, 都成“组”出现。四合院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最起码的建筑了。每一个组合都反映着天命的观念, 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台湾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老先生曾经在他的讲演稿中提到:“建筑是文化的上层建筑。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 这是毫无疑问的。”

的确, 中国古代建筑由一张白纸被描绘得色彩斑斓, 它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同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 建筑文化的现实意义将会愈加明显, 它包罗万象, 忠实地反映了中国延续千年的优秀文化。

摘要:中国的建筑是与众不同的, 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独具生命力的顽强体系, 它诠释的是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 代表着对生命的渴望。

关键词:建筑,文化,生命,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C].百花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5月1日) .

[2]秦红岭.从人文视角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价值[A].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篇4: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关键词]文化中国画使命

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中心,也成为第三世界竞相学习的榜样。中国在大量出口物质产品的同时,似乎也应该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影响。的确有一些“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和发展,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而言,靠几所学校传播中华文化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和学习的典范,我们有必要先自我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代表着各自民族积累优秀成果,都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有各自的民族特点、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内涵而形成的,可兼而含之却不可代替。近年来,有一股潮流要求全盘西化。其实相对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先进的科学、熟练的管理来说,毫无疑问,我们不但学习,而且更要学好。但东西方文化没有可比性,更不可取代。

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并要发扬光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智慧的结晶,是优秀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中国的文化不但影响着我们的近邻,也同样影响着世界。毋庸质疑,中国的文化具有三千多年的领先地位,我们常以四大发明而自豪。

那么何谓文化呢?我们的文化有那些优点?于西方文化有何不同呢?对文化的解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内涵和体现,但是,不管如何释义,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尤其更多的指精神文明,因为精神文明更能体现文化的内涵和根本。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心是什么呢?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和感情的沉淀,它的基础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正是其在人文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文文化的独特个性,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质。它的体现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等,特别在艺术方面,尤其是中国画方面,更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画的以情喻画。以景喻画,情景交融,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内敛、含蓄、包容、中正等优良文化品质的直观体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浮星泛月的艺术长河,留下了无数旷世杰作。这些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修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有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

一、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的襟胸和包容思想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到老庄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文化思想。中国画是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现。即画家承认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而又十分重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以神写形、形神兼备”的原则。由于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以“寄情”,这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艺术的一种总的文化观念,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通过塑造形象,超越形象,重点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和内在气质。其次诗词入画,也给中国艺术文化注入强大的创作源泉,是中国画加入了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墨等等。再有书法入画、金石入画更是中国画对线的要求超出形象之外,以获得独立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真正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大家风范以及宏观把握世界的能力。

二、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的哲学思想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的特定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绘画,线条通过力度、节奏、韵律、动态、气势等等美感来表现感情的,浓淡、干湿、焦枯、拖回、侧中、长短,粗细等等,变化多端,婆娑多姿,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心声,牵动观者的思绪。只要细心地观察和体会,就能逐步深入和广泛地找出文化与绘画的内在和外部的联系。虽然西方有些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饱含了中国人文文化的特质,正所谓唐代张彦远语:“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国画为其表,文化为其质。

三、以“程式”为主的高度匠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正哲学思想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思想等一系列内功的结果,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加工,要求作者苦心经营、呕心沥血、匠心独运,为之高度意匠。

中国画的意匠手段很多,主要有:一,异乎寻常的夸张是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感人。二,大胆的剪裁,为突出主要形象,次要的东西则大胆剪裁。三,更加注重想象力的发挥。四,高度的概括,程式化。相对于西画而言,中国画对程式的运用远远超出西方在艺术绘画上的运用,中国画中,画面的构成、线条的运用、象的创造、色彩的配置等都有一定的程式,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中国画与中国文化是血肉相连,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展示了中国人文的精神。中国画作为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中的一极,长期以来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时至今日,当我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拍手叫好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曾想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否得到重视,当我们大家都在一切向“钱”看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的邻居却在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乐此不疲。前几年在小学开的毛笔课、绘画课也因为怕影响知识的学习被“枪毙”掉了,美术课成为学校的累赘,传统文化被经济的狂热所代替,在我们为经济影响世界的同时,我们的文化影响显得那样的微弱和苍白。

有谁是具有文化使命的人呢?

有谁是中国文化的领旗着呢?

篇5: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汲取有益思想,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 1 基本概念

文化(culture),从词源上讲,原指对土地的耕作,后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育,对人类心灵、知识、能力的培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关系

2.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素质,风土人情等,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潜入人心,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仍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值得我们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忧患意识,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斗进取和宽厚待人的精神等。

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继承历史遗产的任务,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正确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他的特点,有他的许多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纲领中做了全面的论证和阐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的珍贵遗产。

【4】

式来说,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胡锦涛继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必须依托认得主体性,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

二,以和为贵。中国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修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修养,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本,如儒家思想中的“五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当今社会中,人们缺少信仰、道德滑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修身”就显得愈发重要。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面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盲从权威”的教条化、绝对化的僵化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放经济特区、农村试点改革,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中,这也是对批判的继承方针的真正贯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将有机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之中,而且将融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

四,舍利取义。义利合一是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二者冲突,舍利取义。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亦可舍去,更何况利益呢?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继承,提出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个人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

3.2 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就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就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建设,对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素材的影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全球公映;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民间文化被搬上舞台,令世人称奇。这些传统文化如一颗颗明珠,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洪流中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重建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道德滑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冲蚀着人们的心灵,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人比比皆是,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律己修身、见义勇为等中国传统美德为人们提供了行事准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楷模,如建国初期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当今社会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世界文化的冲击,崇洋媚外的思想日益风靡。毫无选择的吸取西方文化,结果就导致了国人的信仰缺失,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身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国人找到精神寄托和价值信仰,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抵御和抗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

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勇于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 考 文 献]

篇6:完成浅谈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

摘要:本文试从酒的生产和酒的消费所创造出的科学技术知识,所促进的文化繁荣和人际关系文明,提炼、阐释中国酒文化主题,并论及这一主题在当今的时代性与围绕这一主题推进当今酒文化发展的意义。关于酒文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出很多差异,两者也存在相似处。世界酒文化的发展与各国的交流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国际交流对酒文化的发展大有益处,也十分必要。

关键词:酒文化;文化差异;饮酒习俗

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生产创造文化,文化指导再生产。各个具体行业、部门的文化,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性,但作为文化主题却是如一的哲学概念,例如酒文化主题,就要从酿酒生产及销售创造出酒文化;酒文化繁荣反过来刺激酒市场兴旺和酿酒业发展。

1.酒的历史

众所周知,酒是供人们享用的。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酒有益于身体健康,如降低引发心脏病的风险。酒的历史非常有趣,因为许多国家在定义当今的酒时,都有不同的看法。最新的储酒方法是用悬臂式货架和钢丝网分区,确保达到陈年佳酿的效果。酒的历史要追溯到它的发源地新月沃地(今天的中东地区),也正是从那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2.中西方酒的不同 2.1 中国酒文化 2.1.1 饮酒习俗

一直以来,喝酒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小到平民百姓,大到达官贵人。人们会把酒洒在地上来祭奠祖先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或者在写诗作曲时小酌两杯,亦或在筵席上跟亲戚朋友干杯。

2)白酒,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酒度通常为50 度左右。代表性的有:贵州茅台,山西汾酒等。

3)人们的需求,发明了酿酒;酒的消费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古代不少朝代政府实行过“酒禁”都不奏效,其原因就是社会大众的需要不能违阻。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人们祀天地山川I,祭祖宗社稷,献君王之飨,迎宾客之宴,婚嫁之合欢,庆节娱神等等,无一不饮酒,非酒事不成。明代大学者丘溶对古代人们饮酒,在《大学衍义补》中说:“酒之为物,古人造之以祀神、养老、宴宾,亦如笾豆之实,非民生日用不可无之物也”此说十分正确,酒虽然不是人们日常必须,如米麦豆梁一类的食物,但生活中却不可没有此物。酒是一种特殊饮料,闻之芳(醇)香令人愉悦,饮之令人兴奋,刺激感情,它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蒸馏酒发明后,有药用方面的需要)。从古至今,文人学者的脑力劳动,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酒的兴奋力大有助于脑力劳动产品的质量提高和数量增加,促进文化繁荣。殷商人以酒洒地祭天,求诸阴神,遗留下甲骨文,周朝人用酒宴飨合欢,在《诗经》中留下几多美好的诗句。《尚书》、《周礼》、《春秋》、《左传》以及秦汉以降的“二十四史”中记载着多少饮酒而发生的社会大事,天子践位,诸侯会盟,肉林酒池,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等等,著史者饮酒,饮酒为历史学增添了多少成果和精彩。

2.1.3 中国的饮酒器皿

1)青铜器皿,在商周时期用于祭祖,一般放在祠堂内,用于各项筵席或宴会。

2)漆制酒器,秦汉时期在中国南方,漆酒流行起来,漆制耳杯是最常见的,耳杯形通常是椭圆形,两侧有耳的弧形。

3)瓷制酒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宋代是其生产的鼎盛时期。明代瓷制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有法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瓷。

2.2 西方酒文化 2.2.1 饮酒习俗

西方人注重酒仪,在正餐开始前,主人举杯欢迎每一位客人,在正餐结束、上甜点前,主人再次举杯向贵宾(主客)单独表达敬意。对于西方人来说,普遍的做法是,干杯时只需举起酒杯,适量即可,不能喝酒的,可以用非酒精饮料来代替,只需要把举杯相祝的诚意表达出来即可。在宴请中,主人单独向贵宾敬酒时,贵宾不用起立,也不用喝酒,这是一种谦卑的表现。

2.2.2 酒的种类

1)威士忌是一种只用谷物作为原料、含酒精的饮料,属于蒸馏酒类。使用大麦、黑麦、玉米等谷物为原料,发酵、蒸馏后放入旧的木桶中进行酵化而酿成的。2)白兰地是一种采用果汁或水果残渣发酵,蒸馏至95% 以内,其馏出液具有本产品典型特色的酒精饮料。白兰地起源于法国,是由法国政府立法为其命名的。

3)兰姆酒是以甘蔗糖料为原料,经处理、酒精发酵、蒸馏取酒、入橡木桶陈酿后形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蒸馏酒,又译为朗姆酒或罗姆酒。

2.2.3 饮酒器皿

西方人认为,使用何种饮酒器皿依酒的种类而定,这是一种“酒礼”。例如红葡萄酒一般用长型圆脚杯,白酒用半圆高脚杯,如果只喝一种酒使用半圆高脚杯最佳,莱茵、摸索尔两种德国白酒用超长半圆高脚杯,烈性的葡萄酒多用漏斗型酒杯,如雪莉和波特酒,白兰地等烈性酒用半高大肚酒杯,香槟酒用长脚杯喝,啤酒多用有把手的大玻璃杯,鸡尾酒所用杯子各式各样。

3.中西方酒文化的相似之处

酒神精神是一种文化象征,各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酒神精神处处可见,融自由、艺术、美丽于一体,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工匠。酒与中国古代的文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古代的王侯将相设酒宴的必需品,也是普通百姓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东西。许多诗人的著作都是在醉酒之后完成的,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因其酷爱酒,被称为“酒仙”。除了品酒,他们还注重饮酒的过程,饮酒时探讨历史、文学、音乐和诗歌都是常见的事。古代打仗前,将军一般都会宴请战士们喝酒吃肉,如果打了胜仗,会以好酒作为奖赏;如果有战士不幸在战争中身亡,战友们会撒酒在地,作为祭奠仪式的一部分。

4.发扬酒文化的路径 4.1 促进国际交流

酒文化的发展取决于各个国家的相互交流,我们应该发动国际会议对酒文化进行研究。这是推动酒文化发展最直接的方式。

4.2 发扬创新理念

为了维持酒的旺盛生命力,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创新该从何下手呢?首先,酿酒工艺的改进与观念创新相结合。人们的消费心理不断变化,对酒的安全、卫生要求越来越高,愈发提倡绿色健康消费。其二,创新与技术相结合。工艺技术的创新能够推动酿酒制造的进程,为酒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酒文化的创新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国内外企业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

5.结论

在国外,饮用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较淡的酒再浓郁的酒、先饮短年份的酒再饮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充分舒展的滗酒器、乃至为葡萄酒温度而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都足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在西方极少见到餐桌上互相敬酒,大家通常都足各喝各的。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这样的时刻通常是在某人致辞之后,大家交相举杯,祝福某人,为某人某事庆贺。

在中国,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顺序是要受罚的。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酒时酒要满,表示对被敬酒者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者更尽兴。显然。中国酒文化深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者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酒是上帝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自从有了酒,酒文化就应运而生了。而中西方的酒文化在酿酒材料、饮酒习俗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分析中西方的酒文化差异,有助于了解各国的生活习俗,促进社会文明的延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Haeger.North American Pinot Noir.Langman, 2004.[2] 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王守国.酒文化与艺术精神[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

[4]李映发.十三至十五世纪亚洲酿酒技术考察(J].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上一篇:英文诗歌:紫罗兰下一篇:赵官镇中学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