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玉文化原文

2024-04-26

浅谈中国玉文化原文(精选6篇)

篇1:浅谈中国玉文化原文

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概念及成因 个人理解 举例说明

玉石,科学定义是自然界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色泽洁润、坚韧耐磨,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石(多晶)。《说文解字》有言:“石之美者,玉也”。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就已经出现,甲骨文出现的时候才有三千年的历史,而玉的历史已有一万多年。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的国家。中国一直都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有五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就代表着美好,带玉的字词一定是一个好字词。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玉之五德----即,仁、义、智、勇、洁。“润泽以温,仁也;鰓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君子玉不离身。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对玉石就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而远古时代先民对于玉的崇拜更多是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有着深厚情感。其中,有一种特别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那么玉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山海经》最早就指出彘身而载玉,在一万两千多年前玉就被作为工具使用或者是被做成好看的首饰佩戴了。但真正能称之为玉器时代的时期,是八千年左右,在兴隆洼出土了一系列上百件玉器。这时候开始玉器已经深深和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而要说玉的历史发展长卷中最突出的时期,那就不得不说“红山文化”时期了。红山文化的最显著标就是c型玉龙的成型,这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玉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龙标志物,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而与之可以并称的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其简洁奇妙的形体无形中就透露着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汉代玉器则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 “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

玉石文化给我国历史从不同方面带来了不同层次的影响。首先。玉文化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而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意义。其次,玉意识能够演化成国家意识。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再之。玉的性质推动社会的发展。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玉器文化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包括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还有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 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 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中 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 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 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篇2:浅谈中国玉文化原文

富有魅力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石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记录和抒写了对宝玉石的审美感受,以玉描述人自然的美妙景观,描述人的美貌,描述人的美德,这说明珠宝玉石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据考古资料证实,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龙潭发掘的一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已发现有用水晶、玛瑙和玉髓制作的器物。从原始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珠宝审美意识了。

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先秦时期,美丽奢华的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如《崧高》中:“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

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也是朴素的。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此外,他们还把玉作为喻人、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君王的出场是:“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君子的赠物是“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对君子的祝福是“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等等。先哲们还用玉来说明事理:“伯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从事。

屈原是我国在诗赋中撰写玉最早的诗人,他在《离骚》、《天问》、《九歌》中有关玉的描述俯拾即是。在《楚辞.离骚》中描述到:“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岂颙美之能当”,“颙”就是一种美玉。《楚辞•九歌》中有更丰富的玉石审美感受。如在《大司命》中:“便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这里诗人写出了玉饰品七彩杂踏“光怪陆离”的审美感受。

魏晋以后,出现了灿若繁星的玉文化名作与名家。如,隋朝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唐朝李白的《赠瑕丘王少府》:“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北宋王安石的《欲韵子履远寄之作》:“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篇3:浅析中国传统玉文化

玉所具有的“神灵”特质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 玉器以她特有的外在属性, 被古人奉为瑞宝, 作为沟通天人的媒介, 成为祭祀天地的“神物”。古人认为用玉器来祭祀预示着吉祥征兆且可避凶化吉。《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 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 以白虎礼西方, 以玄璜礼北方。”由此可见, 古人在祭祀时, 不同的器形和颜色代表不同的神灵, 玉器不仅被赋予了神的特性, 也同时暗示出了古人视玉器以不同的等级。

玉所具有的神灵特质还体现在古代丧葬方面。古人由于历史观的限制, 希望死后能够有人陪伴, 永生不朽。由此以玉敛葬的风俗习惯大肆流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 则死者为之不朽。”正是对这种丧葬制度的记载。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古人对玉的狂热莫过于把玉吃下去, “服金者寿如金, 服玉者寿如玉”, 在他们看来玉是一种仙药, 食之便可长命百岁。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古人食玉的几种方法: (1) 把玉拌乌米酒化之为水; (2) 以葱浆消之为饴; (3) 把玉粉做成丸状; (4) 把玉烧成粉吃。

玉是美的象征

玉是美的象征, 首先是由玉的温润外表和坚韧质地决定的。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了玉所具有的美德。“玉, 石之美有五德者。”古人对玉石的界定范围比较宽泛, 从外在表现来说, 只要具有坚韧的质地、明亮的光泽、绚丽的颜色、舒扬的声音者, 都可称之为玉。古人对玉的审美, 除了侧重玉的外在属性美之外, 也同样注重玉器的质地美。即玉器的美既体现在质地上, 也同时体现在色泽上, 这就是古人所推崇的辨玉标准:“符”与“德”。由此可见, 古人对于玉的审美是兼顾外在和内在的双重属性的。而在这两者中, 玉器的内在美似乎更胜一筹。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内涵、气质、心灵等内在美的民族。玉器以她特有的内在美折服着我们, 这也是玉器上万年来流传至今的关键性因素, 也同时成为美好象征物的代言者。在我国古代书籍中有很多关于玉作为美好事物代名词的描述。据《诗·召南》记载“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这里以玉来比喻容貌秀美的女子。汉语词汇中的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粉妆玉琢等也是对此种美的直接描绘。除此之外, 玉作为美好的象征物还一度成为古代情人间相互赠送的信物, 据《诗·卫风·木瓜》记载:“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之。”由此可见, 古代情人间期盼以玉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爱情和姻缘。

玉是伦理道德的象征

玉器具有伦理道德标准的属性源于春秋时期孔子的“君子比德于玉”说。君子比德与玉是用玉这种温润美丽的自然属性来比喻君子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的美好品格。也即玉器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 成为君子的代名词。在孔子看来, 玉的美好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一方面:“温润而泽, 仁也;缜密以栗, 知也;廉而不秽, 义也;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 忠也;孚尹旁达, 信也;其如长虹, 天也;精神见于山川, 地也;圭璋特达, 德也;天下莫不贵者, 道也。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是孔子关于“君子比德与玉说”的全部, 它时刻提醒着古人要以玉的品性来要求自己, 这种学说对春秋以后的玉器文化发展以及儒家“仁”的思想的推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玉象征着财富

玉是宝贝, 玉是财富。首先是由玉石的名贵特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 玉石稀少且不易雕刻, 再加上玉器美丽通润的自然属性, 使玉器自然成为宝物。古人视玉为宝物, 在古书《天工开物》《艺文类聚》等著作中都不约而同地把玉器归纳为“珠玉”“宝货”“珍宝”类, 于此同时, 战国时期“和氏璧”以及卞和献玉璞的故事也体现出了玉的价值连城。玉是财富的象征, 这种文化属性至今流传, 当代人对与玉器的追捧除了玉器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之外, 还和它自身所代表的财富密不可分。玉器象征着财富, 这种属性在当代的表现方式就是玉器收藏和拍卖行业的疯狂, 由于玉器经济价值的驱使, 致使玉器收藏成为继中国书画和瓷器之后最热门的收藏之一。收藏与拍卖两种外在形式推动了玉器价值的攀升, 而玉器价值的攀升带动了收藏及拍卖行业的发展, 从而有效地带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玉是等级名位的象征

玉具有温润美丽的自然属性, 一旦被统治阶级拥有, 赋予社会属性之后就毫无疑问地成为等级名位的象征, 具有高低贵贱之别。在中国古代, 玉器因稀少及难于加工等特点被人们视为宝物, 一直为达官贵人, 氏族贵族所占有, 被打上了权利的烙印。《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对玉器的所属者做了严格规定:“以玉作六瑞, 以等邦国。玉执镇圭, 公执桓圭, 侯执信圭, 伯执躬圭, 子执政谷璧, 男执蒲璧。”由此可见, 官位的高低和所持有的玉器形状是一一对应的, 成为官员等级名位的象征。

中国的玉文化自远古发展至今,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精髓, 体现出的是君子风度, 深刻内涵、儒家文化。中国的玉文化为什么能代代相传, 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玉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因素之外, 还与玉文化中所具有的“实质性传统”特质密不可分。

希尔斯在《论传统》中对实质性传统 (substantivetradition) 的论述如下:“一种宗教信仰、一种哲学思想、一种艺术风格、一种社会制度, 在其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既发生了种种变异, 又保持了某些共同的主题, 共同的渊源, 相近的表现方式和出发点, 从而它们的各种变体之间仍有一条共同的连锁联结其间。”中国玉文化也遵循了这样的传统。中国传统玉文化所体现出的“神灵”特质、美好事物的象征、伦理道德的标志、财富名位的代言等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 虽然各个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但几千年来连绵不断, 时至今日, 玉文化传统中体现出的君子风度、儒家文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虽然发生过变异甚至突变, 但它仍然与中国传统玉文化密切相连。正如希尔斯所说“距今万年的远古传统在千年的古典传统甚至所谓百年的现代传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只是在各自不同的阶段又有着各自主流的传统特征”。

摘要:中国玉文化中所包涵的广度和深度涵盖了政治、礼仪、宗教、信仰、风俗、审美意识诸多方面,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玉是神灵的化身、玉是美的象征、玉是伦理道德的标志、玉是等级名位的“护照”玉蕴育着财富。玉文化自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为何能连绵不断, 贯彻始终?究其原因, 除了玉器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之外, 还与中国玉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实质性传统因素有着密切关联。正是由于这种实质性传统的存在, 中国玉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

关键词:传统,玉文化,实质性传统

参考文献

①殷之强《说玉道器》,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朱怡芳:《西周宗法结构下的玉石文化特征分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

③叶舒宪《神话意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篇4:中国玉文化

价值连城的玉石

由于原材料的不断减少和市场需求量急增,近年来玉石价格正以惊人的速度上涨。据有关资料显示,同样的一级和田白玉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价格为100元左右1公斤,1995年涨到6000元,2000年涨到1万元以上,而目前价格已超过每公斤100万元,30年时间价格翻了1万倍,且仍在继续上涨。另外相对于国内出产的白玉而言,缅甸出产的翡翠更是珍品中的珍品,价格要超过白玉10倍乃至百倍。

中国是一个玉石之国,其特有的玉文化,拥有7000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山上见到一只凤凰落在一块石头上。由于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不会落在普通的石头上,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块美玉。于是卞和捧着这块美玉去献给他的国王。国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国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国王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卞和再次捧着这块玉石去见新国王,国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新国王死后,他的儿子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美玉在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并加工这块“石头”,果真得稀世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成为稀世国宝,后来辗转流传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由于秦国比赵国强大,和氏璧最终落入秦国之手。和氏璧只不过是一块玉石,却价值十五座城,所以“价值连城”就成了成语,用来形容一件东西具有极高的价值。

秦国得到了和氏璧,并将其制成传国玉玺。秦代亡国之君将传国玉玺献给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直到西汉(前206~8年)末年,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在皇权争夺中被摔掉一角,后来工匠用黄金补上了摔坏的部分,自此便产生了一种玉上镶嵌黄金的玉石工艺——金镶玉,也正是北京奥运奖牌所采用的工艺。

玉的“五德”

目前地球上的岩石种类也有数千种,但能被称作玉的岩石也只有上百种,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也就是说漂亮的石头,具有玉的五德,就可以称为玉。至于一块石头漂亮不漂亮,漂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玉,这就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生产、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审美观点、社会需求等因素来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不是玉的石头可能被当作玉。比较典型的实例是百合玉、珊瑚玉、叠层玉。这些原来用于烧石灰、铺路、盖房子的石头现在则由于具有特殊的生物化石和漂亮的花纹以及特定的历史含义从而被当作玉石来看待。

天然的玉石如果质量不尽人意也可以进行优化处理,这样就出现了玉石的等级。以翡翠为例,天然翡翠经过切割、雕刻、抛光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处理的就是A货,A货翡翠在颜色、结构、材质上均保持天然本色。翡翠如果经酸、碱漂洗,再经合成树脂充填孔隙处理过就是B货,翡翠B货在市场上也称“漂洗翡翠”或“洗过澡”的翡翠,质检证上常注明:“漂白充填处理”。经染色处理过的翡翠为C货,此外还有覆膜处理——“穿衣翡翠”。翡翠的质量评估要从颜色、透明度、结构、净度、切工、重量六个方面进行。

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对玉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认为玉有五德,人只有具备了玉的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为君子,实现人的最高境界。所以玉的一个定义除了是“石之美者”,还应具玉的“五德”。

许慎所说的玉的五德主要是根据玉的五种力学和光学特征来比喻人的五种道德品质:用玉的光泽来代表君子的仁;用玉的透明度来代表君子的义;用玉的声音来代表君子的智慧;玉的韧性和硬度来代表君子的勇气;用玉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来表明君子的廉洁和自我约束。

“君子比德于玉”。喜欢玉的人,都要以玉的“仁、义、智、勇、洁”来自比,远离非德之为。

玉与生活

玉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用玉石做成的器具主要可分为佩饰、摆件、文玩、生活器皿、礼器五大类。

佩饰是最常见的玉器,古人把玉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又认为玉有祛灾辟邪的护身功能。中国人的佩玉之风历经千年,至明清时更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明代佩玉很发达,是冠服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皇帝冕服、皇后礼服均佩之,皇族成员及文武大臣也以等级的不同而佩有不同玉料的玉饰。现在见到最多的是玉带和带钩。清代佩饰玉更加丰富多彩,有香囊、扁方、扳指、带钩以及各种玉佩等。扳指为圆筒形,一端略薄,可套于手指,拉弓搭箭用。清代玉佩种类繁多,有双鱼佩、鸡心佩、英雄佩等,大多是寓意吉祥的图案。目前流行的玉佩饰主要是吊坠和手镯等,远没有过去复杂。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最流行的玉是和田玉和翡翠,其次有岫玉、独山玉、青金石、绿松石等。

和田玉因其主要产于新疆和田而得名,青海、四川、辽宁等地以及俄罗斯均有产出,辽宁岫岩县产“老玉”、甘肃产的“祁连玉”、台湾产的“台湾翠”等都是和田玉。此外波兰、德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也出产和田玉,尤其俄罗斯产和田玉质量最好。

和田玉的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是按颜色和花纹划分,划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黑玉、黄玉、糖玉、花玉等。其中透明度高、油润度好的优质白玉叫做羊脂白玉,是和田玉的最高级别。现在,和田玉仍然是市场上的主流玉种,由于常年开采和滥采滥挖的问题,新疆和田玉面临着资源枯竭、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

翡翠一词来源于翡翠鸟,这种鸟的毛色十分美丽,雄性呈艳红色,称为翡鸟;雌性呈艳绿色,称为翠鸟。自然界产出的翡翠多为绿色和红色,因此而得名。翡翠在中国的利用历史很短,其发现是在明末清初年间,迄今约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清以后,翡翠开始流行,逐渐成为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且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中国古代以翠玉为护身符,认为佩戴它能驱灾避险,这既是对美满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养生益寿的祈求,此民间传统延续至今。

篇5:诗人玉屑原文和翻译

原文节选

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翻译

欧阳修刚到滁洲做官的时候,自己叫自己“醉翁”,(此时他)年纪大了,而且身体衰弱又得了病,马上退居颖州,于是又改外号为“六一居士”。有人问他:“六一指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收藏了一万多本藏书,又收集了尧舜禹三代以来一千多份碑文刻拓,还有一张琴,一局棋,经常在房间放一壶酒。”别人说:“这才五个一啊,怎么是(六一)?”欧阳修说:“还有我这一个老头,老头在这五种器物之间,难道不能称为六一吗?”别人笑着说:“你想避世逃名吗?难怪你经常改外号,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怕影子出现而在日头正中走路,我将会看到你快跑、然后大声喘气,而被渴死。但是你的名声在外,是逃不掉的。”

欧阳修说:“我当然知道名声是逃不掉的,但也知道根本就不用逃。我以此做外号,不过闲极无聊了,既提醒自己,又图一乐耳。

《诗人玉屑》内容

该书分类辑录宋人诗论。卷1至11分为诗辨、诗法、诗体等门类;卷12以下品评历代诗人诗作,大体以时代为序。《苕溪渔隐丛话》多录北宋人语,该书多录南宋人语,“二书相辅,宋人论诗之概亦略具矣”。《诗人玉屑》集诸家论诗之成,其排比大致有叙,可以当作宋以前的中国诗歌史资料来看,从中可获得关于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和许多关于诗歌体裁的知识。如:

卷一《诗辨》引《沧浪诗话》的说法,指出“诗之法有五”。

卷二《诗法》引用晦庵(朱熹)关于诗歌分段的说、关于诗的作法、禁忌。

卷二《诗体》谈各种诗体的起源和沿变。

卷十二《品藻古今人物》,对历史上著名的诗人都作了评论。

《诗人玉屑》据《四库提要》说,约成于南宋度宗赵禥(1265—1274)时,但本书卷前却有黄升作于淳佑甲辰(1244)的序,按理,没有先于成书二十年之久的序,因而,《诗人玉屑》当成于理宗淳佑年间。它评论的对象,上自《诗经》、《楚辞》,下迄南宋诸家。一至十一卷论诗艺、体裁、格律及表现方法,十二卷以后,评论两汉以下的具体作家和作品。它博采两宋诸家论诗的短札和谈片,在现在不少书已难以寻觅的情况下,《诗人玉屑》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的重要资料。魏庆之的辑录,并非大段大段地抄录和摘取,而是将其“有补于诗道者”,根据他自己对诗歌理论的见解,以诗格和作法分类,排比成卷,渗透了他对诗的形成、体裁、韵律及历史诗作的看法。

篇6:唐诗疏影苔枝缀玉原文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③。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上一篇:仓库基本常识培训资料下一篇:省考公务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