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

2024-04-30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通用14篇)

篇1: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

欧亨利小说集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欧亨利”这个名字,是在语文课的阅读赏析中。“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标准答案上标红的一句话,是我第一次与欧亨利的邂逅。自此之后,我便开始痴迷他的小说。区别于普通作品,拘泥于男女私情,讲求情节拖沓曲折,弯弯绕绕,欧亨利的小说具有简洁、出人意外的感觉。每每感觉抓到了作者写作脉络时,他却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了意料不及、画龙点睛的结局,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惊喜。

《麦琪的礼物》,让我真正体会到爱可以超越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圣诞节来临,德拉为了给丈夫杰姆买个表链配他最爱的金表,剪掉自己最心爱的犹如瀑布般美丽的长发,卖了20元替杰姆买了表链。杰姆为了给妻子德拉买套梳子梳她美丽的长发,当掉了自己最心爱的金表,替德拉买了套梳子。当杰姆和德拉互换礼物时,彼此都惊呆了。梳子无法再梳美丽的长发了,表链也无法再配闪亮的金表了,可是这时的他们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在分享甜蜜的爱情。也许这是一个含有点点遗憾的故事,可无不透露点点的感动呢?

在《二十年后》中,让我了解到,当友谊与正义相碰撞时,人性的本善和正义。命运作弄了这一对昔日的好伙伴,二十年后成为势不两立的警察与匪徒,他们的人生路都是有迹可寻的。威尔斯坚持了原则,也顾及了友谊。两人的个性预示了不同的人生取向,犯罪者的心理倾向于主动剖白自己,鲍勃志得意满过分的自信减弱了应有的警愓。场景昏暗的灯光模糊了视线,燃点香烟的细节却让威尔斯看得一清二楚,鲍勃不经意的财富显露也让他露馅,威尔斯正直的个性和职业的历练让他冷静地面对犯罪的朋友。在当下社会,是否每个人都能做到在感情面前坚守原则? 欧·亨利歌颂着小人物在贫困生存中的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朴品格,尽管不无苍凉的苦笑;他揭露着那些“社会宠儿”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的卑劣本质,虽然表面上轻松乃至调侃;他怒斥着社会的丑恶黑暗,却以“鬼脸”戏谑;他赞美着草原上的健美﹑剽悍的生命体现,又暗中不无“逝者如斯”的喟叹……他的作品无一不让人在凄凉一笑后,反省深思。

但由于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欧亨利的个别作品我有些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在阅读大量他的文章之后,我总觉得欧亨利的作品情节引人入胜有余,但新意不足。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结尾的转折略显生硬,千篇一律,失去了一开始的惊艳之感。但总的来说,欧亨利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说作家,身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名副其实。

篇2: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

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任务书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专业:计算机网络 班级:612312 姓名:周欣 指导老师:周艳

摘要:每次读完他的小说,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双深邃的眼睛,紧盯桌子上的稿件,行书如行云流水一般,笔锋一转,画龙点睛。戛然而止,他捧起稿件,轻轻地读,微微笑出声来,————他便是“美国的莫泊桑”欧亨利。关键字:欧.亨利 短篇小说 苏比

1862年1月11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上,一个婴儿“呱呱”地哭着出生。“是个男孩!”他的医生父亲兴奋地在旁搓着手,走过去安慰脸色苍白而洋溢着快乐的妻子,——威廉•西德尼•波特诞生了,他便是未来的欧亨利。身体虚弱的母亲没能给他太多的母爱,便在他幼年时撒手人寰,次后他便与父兄移居祖母和姑妈家。姑妈激发了幼小的他对文学的兴趣,父亲传授他医学知识,他很快在亲人的关爱中长大,并在19岁获得药剂师的行业执照。20岁,他移居到西部,感受到西部的风土人情,在他的记忆和小说里刻下重重的一笔。22岁后他因工作交替而奔波7年,终于当上银行出纳员,有了妻子和孩子。好景不长,仅仅三年后,他便被法院离奇传讯。次年,他潜入拉丁美洲避难。可两年后,因妻子病重便回到妻子身边并受到传讯。妻子死后,他离开孩子,进入监狱,并在医务室工作。工作之余,他开始写短篇小说贴补孩子生活费用。期间,他使用笔名欧•亨利,从此,欧•亨利这颗新星冉冉升起,在文学的夜幕中划出了一道璀璨的星痕!

漫步在麦迪逊广场,你可能会看到一个睡在长凳上的流浪汉,一片枯叶唤醒了他,便开始盘算如何闯入监狱。不要惊讶,这是《警察与赞美诗》。再向前走走,你可能遇到一位画技一流,却因此一无所有的画家,这不是童话,这是《麦迪逊广场上的天方夜谭》„„欧亭利看清世间的恶,人性的缺点,便将其在他的小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苏比是位流浪汉,可他不愿接受所谓慈善机构的布施,更愿作法律的客人——进入监狱来度过三个月的寒冬,于是他便竭尽全力挑起事端引起警察注意,可这天往日严格的命运之神,突然网开一面,他每次都成一条漏网之鱼,终于,警察无缘无故地逮捕了他——可惜已在赞美诗的熏陶下,改过自新。而迎接他的,却是监狱中无所事事的三个月。警察是这个黑白不分的社会的代表,而流浪汉则是无辜的牺牲品。

画家普鲁默拥有高超的画技,却因为拥有了神技而身无分文。只要是他画的肖像画都可以映射出人们深藏不露的内心。他就像一台显微镜,将人们心中的丑恶公之于众。这是天方夜谭吗?不是!现实中不也有这样的人吗?他们揭露虚假,却遭到不公正的待遇。

当然,现实中不仅只有恶,亦有善。你会在华盛顿广场西面胡同墙上 的枯藤上看到唯一的一片藤叶,它永不落下。是的,那是假的,那是一片画上的藤叶——老头贝尔曼一生唯一的﹑最后的﹑伟大的杰作。他为了鼓舞正遭受肺炎折磨的琼姗,在一个狂风肆虐的夜晚,在最后一片藤叶飘落时将它用可在墙上,自己却染上肺炎而如一片藤叶般飘落„„则就是《最后一片藤叶》。

欧亨利对所处的社会中种种对金钱极度崇拜的现象极度不满,便对此讽刺——在《我们选择的道路》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为钱财而不惜杀害老同伴的强盗“鲨鱼”多德森,突然笔锋一转——原来只是华尔街经纪人多德森的梦,可他醒来后便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朋友弄得倾家荡产。欧亨利明写强盗,实写心狠手辣的资本家。

在《卖官鬻爵》中,杰夫和安迪为朋友去买官,并利用一名国会议员轻松地完成。可没想到,小骗子上了大骗子的当——他们买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官职!欧亨利一笔勾勒出官场的黑暗。

欧亨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家,他也更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也以底层人物的视角落笔,也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和人生百态。欧亨利令人称赞的不仅是其小说的内容,更绝妙的是小说的结构。其结尾更是令人叫绝,他小说的结尾,被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文章中有画龙点睛之妙。

又是一件关于杰夫的事,他伪装成一名江湖医生,用“高超”的“催眠术”为镇长治疗,骗些钱财。可没想到,一旁的侦探趁机把他逮捕,要将他送往警察局——但文章并未结束,那侦探是伪装的安迪,是杰夫的朋友!受骗的是镇长!读后让人拍案叫绝。

《二十年后》是个读完让人忍不住叹息的故事,一个警察在巡逻时在一个饭店门口碰到了等待朋友的鲍勃,他在等候老朋友杰米,去完成二十年前的约定。警察了解后走开了,鲍勃则继续等候。终于杰米来了,两人欢快地交谈着——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美好。可当两人走到路灯下时,“杰米”逮捕了鲍勃。原来,二十年中,杰米成为了哪位开头出现的警察,而鲍勃则成了一个罪犯。当杰米发现鲍勃时,他不忍心下手,便找了一名便衣代替他逮捕鲍勃。欧亨利巧妙设置的结局让人感叹。

这就是欧亨利的小说,故事合情合理却又妙不可言,别样的写法使之与众不同。

合上书书中一篇篇小说的情节在脑中浮现,冲涌着奇妙的浪潮。放下笔,我又不禁翻开了书„„

《爱的牺牲》

在此小说中,作者描绘的情节:“可是我怎么办呢?你认为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我以般范纽都·切利尼的骨头赌咒,决不能够!我想我以卖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和“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让梳妆台坍下来作为弹子桌;让火炉架改作练习划船的机器;让写字桌充当临时的卧榻,洗脸架充当竖式钢琴;如果可能的话,让四堵墙壁挤拢来,你和你的德丽雅仍旧在里面。”以及“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我以为我把品克奈将军和克蕾门蒂娜两个人编造得很好呢,可不是吗,乔?今天下午,洗衣作里一个姑娘的热熨斗烫了我的手,我一路上就编出那个烘奶酪的故事。你不会生我的气吧,乔?如果我不去做工,你也许不可能把你的画卖给那个庇奥利亚来的人。”和“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的炉子房烧火。”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对热衷于艺术的青年夫妇,背井离乡到纽约深造。可是为家境所迫,妻子就主动中断学业要去赚钱。她骗丈夫说她在伯爵家教音乐,而她的丈夫则因为她所赚的钱继续学习,画的画也买了不少的钱。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人都被揭穿了谎言。原来她在洗衣作坊熨烫衣服,而丈夫则在同一家里烧火。虽然互相都撒谎了,但这却正好可以证明爱的伟大力量。正如艺术对于他们来说,一旦这个成为他们的爱好的时候,任何的付出都不在话下,当我们遇上了唯一的深爱的人的时候,自己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自己也从不把它们当作是困境了。

如今的我们,也应该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爱有多纯粹,对于无私的爱,我们又有多少歪曲的思想玷污了它,经济利益已经深入骨髓,可是,在自己的心底留出那么一点点的空间,装着温暖的爱又是多么的重要!

财神和爱神 小说中的情节:

“正如我刚才所说,你是上流社会的人。人们说,三代人才造就一个上流人物。他们错了。有了钱办什么事都很灵便,就像肥皂的油脂一样润滑。钱使你成了上流人物。啊,差点也使我成了上流人物。不过,我几乎同住在我们两边的荷兰佬不相上下,语言粗俗,行为古怪,举止无礼。他们两个晚上连觉也睡不着,因为我在他们中间购置了房地产。”

“我始终相信钱能通神。我查遍了百科全书,已经查到字母Y,还没有发现过金钱办不到的事;下星期我还要查补遗。我绝对相信金钱能对付世上的一切。” “老头子说道,声音缓和了下来。“我叫你来就是为了这个。最近,你有点对劲,孩子。我已经注意观察你两个星期了,说出来吧。我想,在二十四小时内,可以调动一千一百万美元,房地产还不算。要是你的肝病发了,《逍遥号》就停泊在海湾,而且上足了煤,两天时间就可以送你到巴哈马群岛。”

这些都表明了老安东尼的思想:钱是万能的。

“有些事情即使有了钱也办不到,”小罗克韦尔相当抑郁地说。

“我吗?”凯利说。“我能揍那发明贫困的家伙。”

“理查德起身站在马车里,望了望四周,看见百老汇街、第六大街和第三十四街的交叉口那大片地段给各式各样的货车、卡车、马车、搬运车和街车挤得水泄不通,有如一个二十六英寸腰围的姑娘硬要扎一根二十二英寸的腰带一样。而且在这几条街上还有车辆正飞速驶来,投入这一难分难解的车阵、马阵之中,在原有的喧嚣之中,又加进了新的咒骂声和吼叫声。曼哈顿的全部车辆似乎都挤压在这儿了。人行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纽约人,成千上万,其中资格最老的人也记不清哪次的阻塞规模能与之媲美。”

“有些人迷失在金钱里。而有些人迷失在爱情里。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小罗克韦尔始终坚信金钱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正如他想见那位有名的姑娘。小伙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向女孩子示爱,他的父亲则答应用尽自己一生的财富去帮助儿子完成心愿。小伙子接到了姑娘,但一路上都,没有说话,但他发现戒指掉了,就请求了一分钟的时间去捡,没有想到路上就突然地堵车,借着这一时刻他表白了,终于感动了姑娘,可是谁知道,这个堵车事件却是他父亲花钱买的。”

篇3:试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欧·亨利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合情合理地违背常理”。就本篇来说, 情节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 也是有口皆碑的艺术特点。故事开头, 躺在广场长凳上过夜的流浪汉苏比, 既无法抵御严寒, 却又厌恶慈善机构的“施舍”, 只想通过犯罪去当“法律的客人”。这悖情悖理的怪现象.系起了全篇反常情节的纽带, 也为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合理依据, 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动人悬念。奇怪的是, 尽管他苦心向法律挑战, 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却偏偏不肯落到他身上, 被捕入狱始终是一个“绯色的梦。”恰在此时, 苏比被教堂的赞美诗感动, 决心“做一个好样儿的人”。平庸的作家或许会让故事到此结束, 倒也不失美妙之处:圣洁的赞美诗, 无意中拯救了一颗坠入罪恶的心!谁知情节刹那间产生令人目瞪口呆的倒转: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了他三个月监禁。小说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 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使人情不自禁想起白居易的诗“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是一个超凡脱俗、震聋发聩的独特结尾!就象隆隆雷声之后的一道闪电。给作品带来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第一, 它照亮了小说主题。在闪电之前, 作者无非是描述了一个失业的流浪汉一文不名, 无以安身立命的悲惨遭遇, 这在贫富悬殊的美国“悲惨世界”中, 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新鲜事。但是, 结尾的闪光却使得平凡的故事顿时放出异彩:主人公反复犯法不被抓, 真心悔改反遭害, 这是多么巨大的转折!多么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被捕, 带给苏比的, 是巨大的失望;留给读者的, 是含泪的苦笑。电光闪亮,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冷酷现实一下子跃然纸上。苏比的意外奇遇, 成了黑暗社会中失业群众遭遇的“情理之中”的真实写照, 资产阶级法律制度腐朽虚伪的本质也随之暴露无遗。

第二, 它照亮了人物性格。苏比是纽约千百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他虽然是个失意的小人物, 但仍然有自己高尚的人格, 仍然具有穷苦人的品质:善良、乐观, 对生活并无奢望。他没有堕落, 他甚至不愿意“付出精神上的屈辱”去换取“施舍”。他并非真心作恶, 只是迫于生活而“厚着脸皮”把那一套套恶心的勾当“表演”下去。可是他每干一次坏事, 读者的同情心便减少一分, 其仅有的精神美也将丧失殆尽。然而在闪电的照射下, 苏比的人性美得到了升华:尽管身处冷峻的现实, 面临严寒的威胁, 他仍不甘堕落, 他渴求劳动, 他热爱生活……作家以快速的节奏, 运用一连串的“他要”, 让苏比纵情显露他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灵魂本色, 发出他渴望劳动、幸福的呼唤。这样, 当苏比被捕时, 读者才会陷入比他更深的失望之中。

第三, 它还照亮了读者的心。如果说读者从苏比连续作案而警察无动于衷中看到警察的失职、糊涂, 那么很可能同时为他追求被捕的“低俗欲望”的破灭而庆幸。但是, 当苏比迸发心灵火花, 渴求新生的高尚愿望 (且不说这体现了作者美化宗教的思想局限) 横遭扑灭时, 人们就不能不为这真正的悲剧震惊, 从而猛然醒悟:所谓的资产阶级法律, 就是对为非作歹、男盗女娼、巧取豪夺者的熟视无睹、宽宏大量;就是对善良无辜、饥寒交迫、灵魂纯洁的劳苦大众的残酷无情、横加迫害!警察和法官, 分明是虐杀善良人性的屠夫, 在他们背后, 正是一张吞噬劳动群众的不合理制度的血盆大口!

其次, 欧·亨利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还在于情节的反复蓄势和层层铺垫。欧·亨利不愧是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 他安排苏比六次冒险, 每次都“合情合理地违背常理”, 却又内容各具特色, 材料剪裁适度, 繁简相间, 手法迥异, 给入留下难忘的印象:苏比先是到“灯火辉煌的餐馆”去骗食, 却作案未遂 (虚写) ;接着拣石子打碎玻璃, 可警察不信 (略写) ;在“不起眼的饭馆”骗食成功, 但侍者不愿“麻烦”警察 (详写) ;有意“扰乱治安”, 警察却允许吵闹 (巧合) ;不得已“调戏妇女”、“讹诈雨伞”, 哪知遇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妓女和一个小偷 (反巧合) 。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离奇情节, 与其说是苏比的煞费苦心, 倒不如说是作者为了掀起结尾波澜的匠心独运。一连串同方向的情节曲折, 为结局骤变巧作铺垫, 犹如山间一道溪流, 迂回曲折, 跌宕跳荡, 蓄积了巨大的能量, 然而在把读者带到目的地一一作品结尾的时候, 却陡然来一个猛烈的倒转, 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把读者的惊奇感推到悬空的位置, 从而不得不重新回味、探索曲折情节中的隐秘, 发现作者针砭现实的良苦用心。

最后, 在关注探讨欧·亨利小说结尾艺术的时候, 还应该看到机智、幽默、优美的叙述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也使作品增色不少。但是, “欧·亨利手法”的魅力, 无疑是使小说取得强烈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知道, “欧·亨利手法”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既不能离开精湛的语言形式独奏其效, 更不意味着可以凭空编造、随意为之。它必须是作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精细观察和研究分析的结果。事实上, 欧·亨利是在监狱里开始短篇小说创作的, 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虚伪腐败具有深切的感受。正是凭着对社会生活深刻而独特的经验, 才能写出《警察和赞美诗》这样优秀的作品。唯其如此, 欧·亨利的优秀短篇小说才能广泛流传, 享有极高的艺术声誉。

摘要:欧·亨利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合情合理的违背常理”其次, 还在于作者擅长于情节的反复蓄势和层层铺垫。当然, 还应该看到机智、幽默、优美的叙述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也使作品增色不少。笔者选取其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警察与赞美诗》为例, 试对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做一探析。

篇4: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冷与暖

关键词:心理学欧亨利感觉冷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原因:个人和社会

欧亨利是生活在美国社会的苦命且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辛与妥协。他在幼年饱尝母亲早逝,父亲堕落,婶婶嫌弃的辛酸,性格比较孤僻;人到中年,他未享受婚姻的快乐就因为莫须有的“盗用公款”罪名过早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他没赶上看爱妻的最后一面,就被抓进了牢狱,在牢狱里体验到了最恶劣的生活状态并为他小女儿的抚养费而尝试写作;提前出狱后,他隐姓埋名继续写作,那个时期堪称他写作的丰产期,优秀作品如泉涌出;他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因此他在四十八岁病逝于纽约,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和悲壮旋律的一生。正因为欧亨利的生活经历是如此丰富曲折,所以他对人事、社会、情感的思考就比别人更深一层,更广阔些。他对求生的理解,远远高于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贵族;对家庭的理解,远远高于沉浸在柔情蜜意里的青年;对社会阴暗面的透视,远远高于煞有介事的政府官员。

2欧亨利小说鲜明的冷暖表现:作品中的人情和作者的感情

作为一个有着不幸童年和坎坷成年经历的传奇作家,其对生活的憧憬和对人情的渴望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他的带有残缺感的心理在写作中寻求一种满足和皈依,因此他寄予了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唯美温情,并让这种温情滋润自己也滋润别人,给他们些许的希望和安慰。

在温暖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是充满人情美的悲剧,几年过后,那个曾经被人误解实际上却是杀匪英雄的年轻人的骷髅和骷髅上唱着哀歌的忠诚的角蟾构成了一幅让人心碎又感动的画面;《双料骗子》中的骗子原本冷酷无情的心在母爱的感召下究竟是软化了,骗子珍视自己骗来的亲情,并下定决心好好改造自己,赎回良心上的罪过;《婚姻手册》讲了一个怎样凭一本《婚姻手册》就能征服一个女人芳心的故事,这是表面的,实际上获得爱情的真正法宝是一颗关爱的心和真诚的态度,有了这些,闹点“把亚麻籽放在外眼角”的小错误又何妨呢;《爱的奉献》和《麦琪的礼物》也都是悲剧化的人情“暖”剧,在漫漫的人生的旅程中,饥饿和贫贱给人刺骨的寒冷,但彼此的爱的关照和心的相印却能驱走严寒带来温暖;《剪亮的灯盏》是写给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有两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姑娘,一个终于钓到了“真爱”的大鱼,另一个只是钓到了“金钱”的大鱼,在爱神面前,一个是富翁一个是乞丐;《最后的常春藤叶》告诉我们友情的可贵,苏艾和琼珊的友情,老贝尔曼和这两个女孩的“忘年交”,它们在当时那个冷漠的社会是多么的宝贵,故事最末的一曲生命的绝响亦是唱给友情的。

当然有温暖的感觉就会有寒冷的感觉与之相对。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欧亨利必然要对当时那个严酷的冰冷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痛快淋漓地揭露,因此其作品必然有很大一部份是揭露阴暗面的,辛辣挖苦的,愤怒痛斥的。他留恋与幻想完温暖之后,纠正了自己的这种倾向,开始了严肃的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在寒冷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感恩节的两个绅士》那凄苦又心酸的虚荣,老绅士风光不再,但还要忍饥挨饿地请穷人在感恩节吃大餐,皮特酒足饭饱之后仍无法拒绝老绅士的盛邀最终胀得一命呜呼,贫寒和奢侈可以如此完美包容又如此尖锐抵触;《汽车等候的时候》和《华而不实》都写出了小人物对上流社会的滑稽而漏洞百出的模仿,揭露了他们的劣根性和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尤其是当爱情遇到金钱后,往往不堪一击;《精确的婚姻学》更是把结婚的商业价值挖掘到家,两千块钱在转手间已经把爱情的神圣意味摧残无余;《供应家具的房间》里,房租主人对租房者的态度的冷漠令人发指,生命在他们看来远没有金钱那么实在,那么有用,因此生命纯粹就是一种可以淡忘的谈资。

3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调制方式:语言

如果说温度的冷和暖是由温度来调制的,色彩的冷和暖是由颜料调制的,那么欧亨利小说中的冷和暖则是由语言调制的。

欧亨利喜欢用幽默作为其语言的特色标志。卓别林曾经语出惊人:“幽默是从戏谑性的痛楚中产生的”。 因此我感受到作者能在作品中随意地将痛楚和欢笑随意转换,将冷和热随意调制,用的就是幽默的手段,且运用得炉火纯青。如他在《感恩节的两个绅士》中寫到“他的感恩节的胃口并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位占有优先权的慈祥的老先生,因为即使不根据实际的起诉期限法,也得考虑到既定习俗的全部神圣权利,不错,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可是为了建立传统,总得有人当循环小数呀。”调侃中已经把美国社会的“传统”揭露得一览无余;“他那坚定、明亮的棕色的眼睛里有一种清澈的吸引力,和蔼的面相非常适合担任知己和安慰者的角色,冷静而近似牧师的安宁带着潜在的威严。(《剪亮的灯盏》)看似是捡了便宜的欢愉,实则包含了困窘的无奈,在明朗的暖的背后是丝丝的寒意。

欧亨利的语言除了非常幽默外,也能写得非常优美,在优美的句子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冷或者暖。“她身上有一种温柔而羞怯的光辉,她的眼睛梦也似的晶莹,她的脸颊桃花般的娇艳,脸上还带着幸福的神色和追怀的情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流淌的是人在悲观绝望时心灵的寒流;“在往后的年月里,凶手的假话像一颗小星星,在爱情的坟墓上空闪烁,给她慰藉,争取她的原谅,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提线木偶》)它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凄冷的,但其中却隐藏着很深沉的温暖的感情,值得珍藏一辈子。

4小结

欧亨利小说像童年的多棱镜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对欧亨利小说的理解、阐释。本论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小说给人的感觉差异:冷和暖。冷是其深刻性的体现,而暖是其抒情性的体现;冷是作者面对严酷社会的铠甲,暖是作者为自己的生命采摘的鲜花;冷是现实的揭露,暖是理想的期待。当然,冷和暖也会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冷时而侵袭暖,暖时而感化冷,两者矛盾而痛苦地共存,因为当时那个社会是如此让作者既失望又希望。

参考文献

[1][美]欧亨利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意识》,作者:李艳云、欧阳友珍,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6月

[3]《简评欧亨利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作者:白莉,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月

[4]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作者:邹积艳 学术期刊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5期

篇5: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在一盏夜灯下,今夜终于拜读完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好像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了块小石子,辗转反侧,有太多的感想。在每一片的小说中,它的结局总是让我出乎意料,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沧桑,我有幸能读到欧亨利的小说。

一翻开,一个个短故事就吸引到了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麦琪的礼物》(又称《贤人的礼物》)。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两人对对方爱使原本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因此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萨尔丹曾说过:“什么是爱,爱就是无限的宽容,些许之事亦能带来的喜悦。爱就是无意识的善意,自我的彻底忘却。”他们之间这种纯洁真挚的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世界需要爱,也需要我们奉献爱,每个心中都应有爱,不仅对自己,对他人,对是生活也应如此。

继续往后翻,感动我的是一篇名为《爱的牺牲》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对追逐艺术的青年,夫妻十分热爱艺术,却因贫困而无法施展抱负。为了生计,为了艺术,他们为对方制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妻子为了让丈夫不放弃艺术生涯宁愿中断自己的音乐学业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店烫衬衣;丈夫也为了让妻子不至于完全放弃艺术而停止学画以“到公园去画画出售”为名在洗衣店做烧火工。一起偶然的烫伤手腕的事故使事情真相大白。严酷的生活使他们都放弃了艺术,但他们相互为爱所作的牺牲却感人至深。我十分欣赏其中的一句话:“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在我理解看来,当某一事物成了我们的爱好时,我们就会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但其实我们的身边都有一些这样的人,只是还没发现,最懂你的人,总是会一直的在你身边守护你,不让你有一丝的委屈;真正爱你的人,也许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却会做许多爱你的事。

欧亨利的小说虽然短小,但是细读起来却意味深长,并且一些常常被人遗忘的词语中其实暗藏着作品对其的深刻的评价,虽然我水平有限但是仍然能丛中窥其一二,作品可以说是一个作家的思想结晶,这一点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一生所著的作品虽然称不上很多。但却都可以称的上是精华之物。我由衷地敬佩这位伟大的作家。

篇6:《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他们互相为对方牺牲,他们的爱,充斥着浓情与温暖。

……

这只是一些爱的碎片,还有很多很多的爱的故事上演着,作者欧・亨利用精湛的技巧,为主人公惨白的爱添上一抹柔和的粉红色。不管是怎样的故事,热情、矜持、荒唐...故事中都牵挂着爱的影子,温暖你我的心灵。即使故事中挂着幽蓝的哀伤,咧着嘴哭着也是微微笑着的。

我拥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我不想与别人分享,我只想你会了解我的心意。我开始了解亲情、友情、爱情的幸福定义。对于爱的了解,我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自然不敌前辈们的深刻。但是,我从欧・亨利小说中找到了单纯的爱,特别的爱。

欧・亨利的小说是独特的,它既没有莫泊桑的尖锐,也不似契科夫的悲惨,他的文章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像是嚼薄荷叶,一开始心里一阵麻麻的快感,再接着,薄荷清甜的味道便爬上全身,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欢乐中带着淡淡的忧伤,连眼泪,都是挂着笑的。又像是久久萦绕不去的旋律,一直带给你别样的感受。这就是爱的感觉啊。

篇7: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推荐)

青岛二中 高一16 王家祺

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篇幅不不长,但总能带给你长篇小说般绵长的美好回忆;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读去普通,却总能在结尾给你带来极大的震撼;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没有侦探小说的神秘,没有塑造显赫的大人物,但他笔下的每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都让我们在含泪的阅读中绽放温暖的微笑……他就是欧亨利和他的短篇小说。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树叶可以永远翠绿不会凋零,那是伟大却极其贫穷的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的画笔描画的,这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唤起了琼西生的欲望;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我知道了原来有一种付出是可以割舍自我的: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一头美丽的长发,那是“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的长发”;同时,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的美丽长发配上爱慕已久的玳瑁发梳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只求付出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谁能说这对穷夫妻不是度过了最为幸福的圣诞节呢?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我知道有一种承诺是可以用生命捍卫的。没落的财主尽管自己也食不果腹,但他依然铭记每年在感恩节要让一个流浪汉饱餐一顿,结果自己却饿晕了;而穷光蛋为了感谢财主的恩赐,尽管自己已经受施舍填饱肚子,但还是大快朵颐了财主的美餐以致胀破了肚子……

篇8: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研究

欧·亨利以其幽默的写作风格,生动活泼的文字,妙趣横生的语言,快节奏的情节发展,赢得了读者的喜爱。特别是他小说的结尾往往以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令读者拍案叫绝;引发读者在惊愕之后掩卷深思,因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极大地升华。这种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结尾可谓是画龙点睛,使其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他小说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历代读者,其作品历经一百多年仍在世界文学上独占一席,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手法,“人们把他开创的这些艺术手法称之为欧亨利式的艺术”。概括起来,“欧亨利式的艺术”在其作品中体现为:

一、看似荒谬却又合理的艺术夸张

欧·亨利夸张的创作手法不仅体现在一些细节的描写上,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和情节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夸张。有些地方的夸张几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读后联系整个作品细细想来,却又不得不令人叹服其夸张手法的精到。这种夸张既显得荒谬,却又合情合理地符合生活的真实。在《警察与赞美诗》中,穷困潦倒,衣不蔽体的苏比吃白食后,被饭店的侍者从店里扠出来,“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这样夸张的细节描写,即突出了侍者的凶狠,又传神地写出了苏比被打的惨状。小说描写苏比的一系列举动会令人感到荒谬和滑稽可笑。更难以置信的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想去温暖的布莱克威尔岛上的监狱里度过三个月的寒冬,“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故意去吃白食两次,疯狂地去砸商店橱窗的玻璃,故意耍流氓,扮醉鬼,偷雨伞。这个小丑式的苏比在狂乱中极尽表演所能,目的就是为了被捕进岛上的监狱。可是,尽管他已极尽所能,而“被捕仿佛只是一个绛色的梦,那个岛远在天边”。后来在教堂外聆听赞美诗使其心灵受到洗涤,想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无故逮捕了他。被判送去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关押三个月。这些几近荒谬的情节和极度的夸张虽令人不可思议,然而一旦在小说结尾所产生的悲剧意识的反衬下,这些夸张的描写不仅令人信服,而且还觉得作者的这种夸张本来就是他合乎情理的杰作。

在《麦琪的礼物》里,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俩各自为了给深爱着的对方送上一份节日的礼物,他们都毅然舍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妻子德拉最珍贵的是自己那能“使示巴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的一头长发。德拉剪下自己的秀发变卖后,给丈夫买了一条能配得上金表的白金表链;丈夫吉姆最珍贵的东西则是能使那在“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的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的一块祖传的金表。丈夫卖了金表,买了一套妻子早已“见过并羡慕得要死”的,能配上妻子美丽长发的精美梳子。这样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小说结尾而精心社下的伏笔。两人都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做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但互送礼物时,才知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故事的情节有些夸张、偶然。小说中,两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在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然而这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夫妻却拥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真挚温暖的爱情面前,贫困已变得微不足道。通过这个带有悲剧情调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感受到欧·亨利这篇作品所传达出的,从苍凉中透出的温暖,即“礼物”真正的价值。虽然情节的结果是夫妻双方精心准备的礼物暂时没有了使用的价值,但它们却成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礼物,成为了一份真挚的“爱”赠给了对方。凸显出了夫妻间感情的诚笃和深挚。读来催人泪下。“麦琪”本来是指圣婴基督出生时来自东方送礼的三位贤人。欧·亨利把他们称作是“麦琪”,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给这对夫妻的礼物披上了神圣的色彩。

二、令人惊愕却符合情理的故事结局

欧·亨利最令人叹服的创作手法就是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结局。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不由得拍案叫绝。这种“出奇制胜的结尾把小说的思想境界和人物形象升华到顶点,让读者惊叹不止”。欧·亨利小说的情节发展较快,而在快节奏的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掩卷深思,不能不承认故事情节的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这种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结尾可谓是画龙点睛,使其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赢得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美誉。这种结尾在欧·亨利的小说中俯拾皆是,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爱的牺牲》、《最后一片藤叶》、《人生的波澜》等名篇的结尾无不如此。

在《人生的波澜》中,作品叙述的情节是:山民兰西与老婆爱丽拉去治安官那儿闹离婚,治安官要去了兰西唯一的一张5元钞票作为手续费。判决离婚后,又要兰西付给他老婆5元钱做为赡养费。兰西此时已无力支付这5元钱。无奈之下,兰西在夜间假扮强盗从治安官那儿抢回了那张5元钞票,在第二天判决时付给了离婚的老婆。故事本该到此结束,可就在夫妻最后分手的时候,多年感情的纽带又把他们连接在了一起。故事到此又可以结束,但出人意料的是治安官却以办理重新结婚收取手续费为由,把那5元钱又要了回去。故事的结局是,本来是去离婚的兰西夫妻却又重新结婚。兰西本已抢回的5元钱却又被治安官夺回。兰西虽失去了5元钱却赢回了与老婆的感情。小说精妙的结尾升华了主题,使这篇小说成了一首赞美小人物,赞美劳动者的颂歌。

《爱的牺牲》叙述的是,有绘画天赋的乔·拉雷毕和有音乐天赋的德丽雅·加鲁塞斯各自带着家里给的一笔小钱到纽约深造。两人一见钟情并结了婚,婚后过着甜蜜而浪漫的生活。乔的绘画和德丽雅的钢琴还没学完,但两人的钱却已经用完了。德丽雅决定出去教授钢琴挣钱来供乔继续深造,乔也偶尔到公园里卖画挣钱供德丽雅继续学习音乐。一天,德丽雅因手受伤回家,乔才知道原来德丽雅并没有找到可收费的学生,只是在洗衣房辛苦挣钱来提供乔的学费;乔也告诉德丽雅,他也没有卖掉任何一幅画,而只是在洗衣房里烧锅炉挣钱。他们都为了深爱的对方放弃了爱好,放弃了艺术,各自都为对方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两位年轻人都为对方所做的爱的牺牲而感动,更加坚定了对艺术的追求。他们相互的爱感人至深,使人唏嘘不已。欧·亨利使用巧妙的结尾和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爱”的伟大力量。

三、欧·亨利小说使人“含泪的笑”

欧·亨利的小说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针砭和讽刺。这种讽刺有时是十分尖锐、辛辣的,既能使读者产生克制不住的笑声,但在笑过之后再细想,却又体味到一种深沉的悲哀,眼中不禁泛起概叹的泪水。比如对《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谁也不能否认他行为的荒唐可笑,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他遭遇的可悲;《麦琪的礼物》中的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各自舍弃了珍贵的东西,精心为对方准备了礼物,最后礼物却失去了使用的价值。这使读者失声微笑,但在笑的同时又不能不为他们拮据的生活而概叹;《爱的牺牲》里乔·拉雷毕夫妇互相善意欺骗的过程让读者欣慰和微笑,谎言揭晓时又为他们困窘的生活而叹息;《最后一片藤叶》中老贝尔曼的唠叨和俏皮话,以及他一辈子也没完成的、画一幅杰作的吹嘘让读者莞尔,但紧跟着的是他悄悄做好事后的死亡,也可以说是他用生命完成的杰作(风雨之夜,他拖着病体在墙上画上拯救琼珊的绿叶),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流泪。

欧·亨利的小说所运用的幽默和讽刺是对美国社会面貌的曲折反映。小说中那些幽默可笑的人物所做出的可笑的举动,使我们在笑的同时又不免带着悲哀和痛苦。所以,欧·亨利小说使我们的笑既是会心的笑又是痛苦的感慨的笑。从含泪的笑中,表达了欧·亨利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四、结语

欧·亨利以人道主义战士的姿态,抱着对美国社会千百万小人物的极大同情来描写他们的命运。他一生困顿,经历坎坷,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所以能使读者透过他的小说对美国当时的社会有所了解。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独特的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小说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尽管他的作品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由于他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还不够深刻,以至于有些作品显得比较浅薄,他自己也说“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但这无损于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在很多文学论著里,欧·亨利虽然没有独占大的篇章,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仍然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独享风骚,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9:欧?亨利三篇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文体特征

作者简介:贾晓雯(1994.8-),女,河北沧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欧·亨利在文学史上被誉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的作品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并且还被拍成了电影,他的写作风格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写作方式受到学者和读者的赞赏。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作品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颂扬了百姓的真诚、英勇就义的精神。作者本着人道主义思想,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小人物形象,透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备受欺凌的艰苦生活。亨利出版了300多篇短篇小说,通过扭曲的情节来讽刺现实的偶然。一部伟大的作品都具有自身独有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词汇、句子和语法等等,本文选取了三篇欧·亨利比较著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警察与赞美诗》,借助语言学、文体学理论,分别从字系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语义层面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更加明确的探讨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文体特征。

1、欧·亨利三篇短篇小说的字系层面分析

从三篇短篇小说的分段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警察与赞美诗》的段落长度最长(47.40个字),这是因为其故事中对谈话环境和背景的描述有关,最短的长度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44.09个字)。可以看出亨利习惯用一句话用作为一个段落,小说写作并不同于诗歌、报道,它有着自身的格式,亨利习惯用一句话或是几个字来用作为一个段落,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2、欧·亨利三篇短篇小说的词汇层面分析

词汇是本文文体的基础和必要,在词汇层面,亨利短篇小说有明显的特征。本文选取的三个短篇小说的词汇均在2000多个字,总共为6734个词汇。词汇在影响文本的难度和接受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亨利善于短篇小说的写作,他的故事简单易懂,层次清晰,几乎没有难以理解的文字,这也是他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亨利以简洁、精湛的词语使故事更加生动,并且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以短词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在三个文本中,词类的分布比较明显,名词的比例相对较高,与其他作者的文本词类相比,代词的出现明显突出。亨利大量的使用了名词来描述环境和人物,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思想,消弭了误解和混淆的可能性。

3、欧·亨利三篇短篇小说的语义层面分析

衔接是文本所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衔接将一个文本元素与另一个元素进行连接。在英语中有五种类型的衔接用语,包括参考、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在构建故事的过程中,亨利十分严谨的衔接赋予了故事逻辑性和内容一致性,避免重复,为读者创作了一个简单易懂的文本情境。

话语模式是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不同的话语有不同的组织方式。话语不仅是指简单的对话和语境,其还涉及到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书面交流。小说的作者虽然处于暗中,但是能够以模拟读者的身份来进行文学传播,让读者能够轻松的从小说中获得信息。通常情况下,故事的叙述者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亨利的这三篇小说都是采取的第三人称叙述,话语模式和故事模式都非常吸引读者,作品的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魅力。

曲折的结局是亨利短篇小说的最为鲜明的特征,他的故事总能给出让人惊讶的结局,为平淡的故事赋予颠覆式的结尾,当读者再次重温故事时,又觉故事的结局顺理成章。亨利的短篇小说构思巧妙,结局令人惊讶但并不可笑,这是他写作的独有特征。《麦琪的礼物》中,尽管会为两位主人公失去自己宝物而感到怅惘,同时也会被他们真挚的爱情所感动,荒谬的现实与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掩卷沉思,在读者的心里产生激烈的碰撞。《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和《警察与赞美诗》同样有一个曲折的结局,亨利的短篇小说几乎都被赋予了这种极具艺术魅力的曲折结局。

4、结语

本文对选定的亨利的三篇短篇小说进行文体分析,从字系、词汇、语义三个层面进行解释。在选定的三篇小说中,逗号和句号的使用最为频繁,与其他文本相比,使用率最高的是引号、问号和感叹号。词汇层面中,三个文本所用的短词和短句最多,这也是亨利最擅长之处,体现了作者降低理解难度的用意。词义层面上,亨利在写作时多以第三人称为叙述者,并且赋予故事一个曲折的结局,可以说结尾是亨利小说的重点部分,也是亨利智慧的体现。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常常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发生重大的转变,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句话还在牵动着读者的心,这是亨利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对亨利小说作品文体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及风格的培养,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欣赏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黎黎,黄永新.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2:47-48.

篇10:《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

导语: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

打开第一页,你便会被欧·亨利,这样一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细腻的文字所吸引,又会被他那辛辣讽刺的描写所折服。

欧·亨利将社会上那些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丑恶行径揭露无遗。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读者展现了“文明社会”的黑暗与滑稽本质,弱肉强食与天良丧尽的现实,并喻示在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和畸变。

然而在众多对丑恶人性的描写之中,也不乏许多使人肃然起敬的“小人物”,让人对荒诞,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后,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故事讲了两位美国绅士——其中一人根本不能称之为绅士,他只能说是一个常年受饥饿折磨的穷人。在他们之间有个奇怪的约定——每年感恩节,穷人便会坐在联邦广场喷水池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等待着老绅士的到来。老绅士来了之后,会带这位饥肠辘辘的穷人饱餐一顿。这就是他们之间神圣的约定。对老绅士而言,一顿饭钱简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却从其中找到了助人的乐趣。而穷人的目的也并不完全是在于那顿丰盛的饭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愿。

这个传统延续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节,穷人照惯例走在去约会地点的路上。可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半路上,穷人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请进了门,并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原来住宅的主人——两位老太太,也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在正午把第一个饥饿的路人请进门,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但正因为穷人正在饱餐之时,他忘了和老绅士的约定。但穷人仍然去负约了,还装出很饿的样子狼吞虎咽起来。尽管穷人那时只剩下挪动身子和呼吸的力气。穷人吃饭后,老绅士付了账,两人便到了别。

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晕了过去,被送进了医院。穷人是因为吃得太撑,几乎撑破了胃,而老绅士,一位在前些日子还家财万贯的富翁则是因为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身体脱虚,而在路上倒了下来。

读这篇文章就好像是在嚼一只橄榄,甜味中带了一丝酸涩,让人在漠然一笑之后,思索良久。

文中的主人公,充其量不过是两个“小人物”,然而反映初等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性魅力却是那些“大人物”,“权贵们”所无法匹敌的。

那位绅士身上散发着诚信的光芒,而那个穷人,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受什么教育,但是他比任何受过良好教育的“权贵”都充满魅力——那是人性的魅力,也许这很可笑,可是却是不是多么伟大,多么令人钦佩。不求活得轰轰烈烈,但求真真实实,充满意义,有所追求!

欧·亨利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个人性的舞台,各种人性的善恶美丑都会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欧·亨利的作品更多的是教会了我懂得了我们要去关爱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爱我们,正是有了爱,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理解,人与人之间才有温情。人与动物之间也是因为有了爱,动物才会信任人类,不伤害人类,与人类和平相处。爱的力量真的是很伟大的,有一首歌里面就唱到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

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篇幅不不长,但总能带给你长篇小说般绵长的美好回忆;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读去普通,却总能在结尾给你带来极大的震撼;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没有侦探小说的神秘,没有塑造显赫的大人物,但他笔下的每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都让我们在含泪的阅读中绽放温暖的微笑„„他就是欧亨利和他的短篇小说。

初识欧亨利还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书最后的选学课文中有一篇叫做《一件运动衫》的小说,文笔朴实,但读完后,那只昂头的麋鹿便在我的脑海里深深扎根了。

于是,阅读欧亨利一发不可收拾。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树叶可以永远翠绿不会凋零,那是伟大却极其贫穷的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的画笔描画的,这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唤起了琼西生的欲望;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我知道了原来有一种付出是可以割舍自我的: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一头美丽的长发,那是“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的长发”;同时,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的美丽长发配上爱慕已久的玳瑁发梳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只求付出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谁能说这对穷夫妻不是度过了最为幸福的圣诞节呢?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我知道有一种承诺是可以用生命捍卫的。没落的财主尽管自己也食不果腹,但他依然铭记每年在感恩节要让一个流浪汉饱餐一顿,结果自己却饿晕了;而穷光蛋为了感谢财主的恩赐,尽管自己已经受施舍填饱肚子,但还是大快朵颐了财主的美餐以致胀破了肚子„„

有人说,欧亨利的小说,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出其不意的结尾,正因为这样的结尾,所以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尾”。说实话,起初我也被小说的结尾深深吸引,因为他总是在你认定了结局时出其不意地给你惊喜。但在我一次又一次阅读他朴实但精致,雷同却神秘的故事后,我想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震撼了,这份震撼恰恰来自欧亨利笔下那群贫穷、卑微的小人物,他们个个充满爱心、充满毅力,就这样温暖而坚定地走进读者的心灵。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欧亨利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真正打动人心的恰恰是你的心灵。一个纯洁高尚的灵魂,即使他衣不蔽体,即使她食不果腹,他也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巨人。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

欧·亨利--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麦琪的礼物》:一对穷困夫妻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为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作者运用了巧合和悬念,使不复杂的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从而赞美了主人公纯洁的爱情。这个故事记得在我还是学生时就在当时还叫《读者文摘》的那本杂志上读过,虽然我那时还是花样季节但也被那浓浓的爱深深的打动,憧憬着能拥有世间最真挚的爱情。

有人曾说过,爱的真谛是给予而不是索取。杰姆和德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这套梳子是德拉心仪已久但又要不可机的东西,这条表链是杰姆相中多时但却不敢奢望的东西,他们为了使对方的愿望实现,舍弃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他们之间这种纯洁真挚的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世界需要爱,也需要我们奉献爱,每个心中都应有爱,不仅对自己,对他人,对是生活也应如此。瓦西夫在《情爱论》中表明过这样的观点:爱的最高境界是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

篇11: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精选

1。画面感画面感画面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每个好的段子必须要有一个扎实的场景,能让人很快地身临其境。

2。好的画面感来自于对细节到位的描述。比如“一个美女”就没有“她穿着灰色连衣裙,足够简单,看不出任何样式和尺寸上的瑕疵。一张大大的网格面纱从她的无边帽上罩下来,隐约透出一张恬静的脸庞,散发着不经意间的美。她每个黄昏都会在这个安静小公园的无人小角落的长椅上出现,看半个小时的书,日落之前还有半小时的余晖,够她看清书上的字。”值得意淫。

3。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风马牛不相及的奇葩结局。

汽车等待时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小公园里一对年轻男女的邂逅相遇的经过。富家子弟帕肯斯塔克被在一位公园里看书的恬静美丽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他借着帮姑娘捡书的机会与她攀谈起来,方知姑娘是出身于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的富家小姐,因厌倦了身份和财富的束缚而向往平民的生活。看到这里,似乎有一段童话般的浪漫爱情故事要展开了,但“欧・亨利式的结尾”绝对不会如此平淡。为了博得姑娘的好感,这位年轻人声称自己是饭店里的出纳员。不久,这位因怕暴露身份而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姑娘称有急事,要马上坐公园外面一辆白色的汽车离开。年轻人悄悄尾随在后。令他失望的是,姑娘走进一家平价饭店开始了她出纳员值夜班的工作。他迟疑片刻,坐上了姑娘所指的白色汽车离开。两人在谈话中都极力地掩饰着自己的身份,却又恰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最后结局峰回路转,两人各自回归自己的社会角色。

篇12:《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打开第一页,我就被欧亨利,这样一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细腻的文字所吸引,又会被他那辛辣讽刺的描述所折服。

在欧亨利的笔下,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富人的贪婪,穷苦人民的善良,社会的黑暗。当翻开第一个故事《麦琪的礼物》时,我不由得为这对年轻夫妇感到悲哀,两人昔日感到彼此珍贵的东西到此刻却成了无用的东西;但我又为两人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得到了比表链和梳子套装更珍贵的东西爱,他们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这难道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么?

平凡的人也能伟岸。其貌不扬又臭脾气的老贝尔曼,是位失意的画家。平常生活中,他显得粗鲁又固执。然而,当邻居琼西患病奄奄一息,等待与最后一片常青藤叶一齐飘陨时,他却在一个风雨之夜,在墙壁上完成了其毕生最杰出的作品――一片永不飘落的常青藤叶。琼西获得了生的勇气,而老贝尔曼却患上伤寒去世了。结局又是那番峰回路转,带着几分伤感意味。画家老贝尔曼的形象一瞬间高大起来。小说是虚构的,但它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们身边就有小说中平凡但却伟岸的人在。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中,涌现了一大批平民英雄,他们无私、英勇,让人敬仰。

篇13: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读后感

关键词:欧·亨利,《二十年后》,《重新做人》,折射内涵,情与法

《二十年后》讲述的是:有两个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在纽约一起长大。其中一个叫鲍勃 (Bob) 的要去西部闯荡, 于是在出发前晚相聚在一个小餐馆, 约定二十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 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二十年后, 去西部的男子鲍勃按期按时回到了原地。这时, 小餐馆已经变成了一个店铺, 他就在那里等候老朋友吉米·维尔斯 (Jimmy Wells) 。此时, 有个执勤的警察经过, 发现了男子的脸部某些特征, 两人聊起了20年前的那个约定, 之后警察不露声色地走开了。不久, 来了一个高个子男子, 与鲍勃相认, 但鲍勃很快识破此人不是吉米。高个子亮出了警察的身份, 逮捕了鲍勃。原来鲍勃正是芝加哥警方通缉的罪犯。在去警察局之前, 便衣给了鲍勃一张纸条, 上面写到, 刚才那名巡逻警察竟是吉米, 他本是来赴约的, 但发现鲍勃本人正是通缉犯, 又不忍心自己亲自下手, 便让另一个便衣警察逮捕了鲍勃。

与《二十年后》不同, 《重新做人》讲述了一个回头浪子的故事。保险柜盗窃案惯犯吉米·瓦伦汀 (Jimmy Valentine) 在监狱坐了将近10个月的牢后, 经州长签署了赦免状后获得释放。吉米·瓦伦汀一开始并没有金盆洗手, 出狱后的三个星期里三桩保险箱盗窃案, 银行损失从几百上升至数千, 数字也越来越高, 引起了警方的重视。侦探本·普赖斯 (Ben Price) 不得不插手干预。

吉米·瓦伦汀改名换姓拉尔夫·斯潘塞 (Ralph Spencer) , 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他开了鞋店, 生意兴隆。社交成功, 赢得了当地银行家亚当斯的女儿安娜贝尔小姐 (Annabel) 的扉心。他决心金盆洗手, 开始新的人生。不料, 安娜贝尔姐姐的小女儿阿加莎 (Agatha) 被意外锁进保险库。危机时刻, 吉米冒着被大家识破的风险, 用他曾使用过的盗窃专门工具打开了保险库, 救出了小女孩。然后坦然地走向侦探本·普赖斯—一直等待抓捕他的警察。就在这时本·普赖斯在看到吉米的解救行为之后, 良心发泄、改变主意, 放他一马, 装作不认识他, 自己悄然离开了。

1 两篇小说意外结局的对比

第一篇小说的结尾, 两个谜底被揭开, 一是:原来值勤的警察就是鲍勃在二十年后要晤面的朋友—吉米。二是:两个朋友的二十年后的重聚是警察将通缉犯鲍勃绳之以法。而缉捕者与被缉捕者曾经是老朋友。这是“法”战胜了“情”, 吉米他让警察的职责战胜了朋友间的私情, 毅然决然逮捕了鲍勃。这结局是出乎读者的意料的。

第二篇小说的结尾, 是通过侦探良心的发泄, 放了吉米·瓦伦汀, 使其免于刑事拘捕。这是因为警探本·普赖斯的内心深处受到吉米行为的感染, 此时“情”与“法”似乎前者重于后者。这结局同样是让读者意料不到的。

2 两篇小说折射的不同内涵

怎么会有以上两种决然不同的结局?让我们来对两篇小说折射的不同内涵加以分析。在《二十年后》欧·亨利对通缉犯鲍勃自犯法受通缉以来, 没有任何悔改或“重新做人”的只言片语的提及, 这样的通缉犯只有抓到监狱进行改造了。因此, 作者针对不同的人和事, 小说折射出不同的内涵, 这里给出不同的结果是情有可原的。

在《重新做人》里主人公最终免于刑事拘捕。其实, 这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警探的良心触动的个人行为。而是要客观地看故事的发展是通过三次转机而逐渐发生变化的。第一次转机是朝对吉米·瓦伦汀不利的方向发展的:三次重大银行保险箱盗窃案它们分别是:发生在印第安纳州里士满 (Richmond, Indiana) 失窃八百元;洛根斯波特 (Logansport) 失窃一千五百元;以及使杰弗逊城 (Jefferson City) 损失五千元。盗窃案手法如此纯熟老练、技艺如此高招敏捷使吉米·瓦伦汀脱不了干系。第二次转机是朝对吉米·瓦伦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吉米·瓦伦汀改名换姓像爱情之火把原来的吉米·瓦伦汀烧成了灰烬, 灰烬中飞出了火凤凰—全新的拉尔夫·斯潘塞。第三次转机的出现是在他与安娜贝尔结婚前夕一次突发的事件引发的, 而这次转机表面上对吉米不利。他冒险重操盗窃工具, 不是为窃取钱财, 而是为救人一命。其行为感动了前来拘捕他的警官普赖斯先生。

可知道, 吉米可以不这么做, 他已隐姓埋名。可他为了营救别人, 把自己暴露无遗, 并无所谓。吉米·瓦伦汀的转变可以从他自己跟朋友写信说的:“现在即使给我一百万, 我也不会去碰人家的一块钱了。” (王永年译) 这不正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吗?故事的三次转机后, 从对他不利到有利, 再到最有利。其最后的转机表面上对他不利, 其实赢得了警官普赖斯先生的信任。在爱与宽容的关怀下, 人性中向善的本质得以激发。 (杨波, et al, 2014) 要知道抓走他, 在监狱进行改造和惩罚, 远远不如在社会上对他心底的真正改造来的真实有效。这正是欧·亨利在此两篇故事中折射出的不同内涵。

3 结束语

欧·亨利让我们相信, 法律重于泰山, 不可因私枉法。在另一方面他又阐释了人性比法律更具强大的改造力量的一面。在他的笔下, 在真情真爱面前浪子回头“金不换”, 重新走上正轨。在人性的力量面前, 法律也脱去了冰冷的外衣。这正反映出了欧·亨利的“以柔克刚”从“内心瓦解”的一种折射内涵。

说来颇具讽刺性, 今天放吉米一条生路的正是这位当年用武力逮捕他时, 这位著名的侦探本·普赖斯的衬衫上的一颗纽扣被扯了下来。今天的放人和当年的“强制执行”是有天壤之别的。普赖斯没有任何报复心理, 他用平静的心态、和客观的意识, 审视着吉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动之以情, 情更深;晓之以理, 理更切。这时, 在第二个故事里我们得反过来这样分析:普赖斯让警察的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战胜了人为的、严厉的法律, 使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钱歌川, 译注.英美小说选 (Modern English and American Short Stories) [M].香港: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5.

[2]Robert, Jane S.North American Short Stories[M].Nelson Ltd, Hong Kong, 1976.

[3]Fred M.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文学简介)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5.

[4]孔庆华.英美文学经典丛书:欧·亨利短篇小说[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5]王永年, 译.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6]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7]任诚刚, 王玉敏.杰作里的真正杰作——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赏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

篇14: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修辞技巧

关键词:欧·亨利 短篇小说 修辞技巧 表达效果

一.引言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三百余篇短篇小说,与莫泊桑、契诃夫并列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作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他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是“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在创作过程中,他通过诙谐的笔调,生动的描绘,幽默夸张的语言以及精彩绝伦的结构设计将街头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二.修辞技巧分析

文学作品中运用修辞格往往能唤起生动的意象,使语言文字新鲜活泼,意蕴优美,发挥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取得艺术性的表达效果(李观仪,1995:27)。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将多种修辞手法混合使用,使语言变得滑稽可笑,轻松诙谐。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一种妙趣横生的幽默感,赢得了读者的一致青睐与喜爱。

1.拟人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既简单又风趣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欧·亨利将“肺炎”拟化成一个既冷酷又让人无法看见的“陌生人”,“用他那冰冷的手指头碰碰这里摸摸那里…”(欧·亨利,2009:39)赋予了“肺炎”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变得既生动又具体。又如在《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中,作者将织布机拟化成生产商,写道地毯破烂至极,连织布机都不愿承认那是自己的作品。这里的拟人让文章更加活泼,使作者的情感表达自然充分。

2.夸张

夸张这一写作手法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也是无处不见的,例如为了体现主人公的伤心,作者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里写道:“苏的泪水将一条日本餐巾都弄成了纸浆”(欧·亨利,2009:39),这种夸张描写就很容易将气氛渲染到极致,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苏的极度悲痛与难过。又例如在《财神与爱神》中的一幕,老安东尼为了说明钱是万能的,他说自己翻遍了整本百科全书,直到查到字母Y也没有发现任何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欧·亨利,2009:62)。这种夸张描写加强了老安东尼对于钱的绝对肯定,若只是用一句简单的“老安东尼认为钱是万能的”来代替,文章或许就会显得平淡无奇,甚至会带有稍许的枯燥无味。

3.比喻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作为文学大家的欧·亨利,经他之手的比喻值得我们去认真推敲与学习。在《财神与爱神》中,他将大堵车的场面转化成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比喻——好像一个腰围为26英寸的姑娘却硬要扎一根22英寸长的腰带(欧·亨利,2009:68)。读到这里,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过度丰满的腰部和一个被堵的水泄不通的街道,将两者联系起来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在《两位感恩节绅士》中,侍者把饱餐好几顿的斯塔弗像扭陀螺似地转过来推到门口(欧·亨利,2009:118),这样的比喻使得故事充满诙谐幽默感,读起来轻松自然,不免会哈哈一笑,但是回过神来我们则不得不感叹欧·亨利的写作功底之深厚,比喻创作之精妙。

4.讽刺

作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家,欧·亨利也不忘在文章中披露一些社会矛盾,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黑暗现实并以冷嘲热讽的笔调进行讽刺,发人深省。例如在《繁忙经纪人的罗曼史》中,“坐在办公桌前的人简直成了一部机器;它是一个忙碌的纽约市的经纪人”(欧·亨利,2009:138)。作者将经纪人比作机器,暗示了他的冷漠,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情感的淡薄,一心工作只想挣钱,笔锋深刻而辛辣,值得后人反思。《警察与赞美诗》开头写道,当冬天来临时,没有海豹皮衣的女人就会对丈夫更加温存(欧·亨利,2009:24),这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下虚伪的婚姻关系,批判以金钱为纽带所维系的无爱婚姻。此外,从他对参议员脖子上特有脂肪组织的描写以及苏比对慈善机构的排斥可以看出欧·亨利对当时社会政治领域的强烈不满。作者运用讽刺的修辞手法,借小说人物之口,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败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与反思。

5.典故引用

典故是指将具有一定历史的词语以及各类诗歌中体现的古代故事情节进行再利用。阅读完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典故,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更精湛,内容更丰富,文化色彩也更加鲜明。

在《公主与美洲狮》中,当吉文斯准备通过和狮子决斗来向心仪的公主展现自己的勇猛时,公主却掏出手枪打爆了狮子的头,之后向他露出挑衅和嘲讽的笑意。文中写道“这本来是他的机会,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可是掌管这个机会的不是丘比特而成了莫摩斯。毫无疑问,森林里的精灵们一定正在捧腹大笑”(欧·亨利,2009:103)。其中莫摩斯就源于希腊神话,在神话中他是嘲弄之神。相传他嘲讽宙斯在造牛时没有把牛眼置于角上以便让牛能看见撞到什么地方;批评普罗米修斯在造人时应该把心挂在外面好让每个人心中的想法表露出来。欧·亨利在这里运用莫摩斯这个典故旨在表示吉文斯认为全世界都在嘲笑他刚才滑稽的闹剧,因此感到很丢脸,无地自容。这一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段落简练,并且增加了一定的文化气息与幽默诙谐感。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一开始,作者就提到贫穷的房客们 “他们的葡萄藤是攀绕在阔边帽上的装饰;他们的无花果树只是一株橡皮盆景”,(欧·亨利,2009:80)这里就引用了《圣经》的典故,《列王记上》有“所罗门在世的日子……犹太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圣经》旧约 列王记上4:25)葡萄树和无花果树是安定生活的象征。而对于文章中生活在纽约西区的居民来说他们的家当只有阔边帽和盆景,而且整天过着居无定所的租赁日子,每每搬迁时,却还哼唱着爵士乐曲。作者运用这一典故,制造了一个充满讽刺的对比:安稳舒适与动荡不定,表达了自己对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三.小结

欧·亨利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他在语言的支配上挥洒自如,能够熟练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格,融汇进自己的喜怒哀乐,使得作品语言更富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让作品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给人以不尽的余韵。他那高超且游刃有余的修辞技巧值得每一位英语爱好者去反复发掘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孔韶辉,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第1期。

[2]李观仪著,《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欧·亨利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集》,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上一篇:反倾销应诉下一篇:中国的孝文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