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教案

2024-04-26

《气候》教案(通用10篇)

篇1:《气候》教案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因素

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

4.洋流因素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说明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差异?(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终年严寒,降水也少。)

世界各地气候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篇2:《气候》教案

1、通过图表阅读,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理解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

2、能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3、通过参与气候分布、气候特点的活动,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提问: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红、冬雪”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展示图片: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提问:同样是二月,造成海南、大兴安岭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同样是夏季,造成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景观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降水)?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转承:中国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会更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推进新课

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人们根据气候特征将世界气候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活动参与,感知规律

1、活动一:读一读,说一说──学会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课件呈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气候特征。(以地中海气候为例,学习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如何分析一地的气候特征。

学生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1)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因为呈现的是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因此需要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即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差异。如果有季节差异,往往用冬季、夏季来描述;如果差异不大,往往用终年、全年等来描述。

(3)依据不同的气温,可以用“寒冷、炎热、高温、温和”等词来描述;降水可以用“多雨、少雨、干燥”等。

(4)仔细阅读数据,依据数据分析气候特征。

2、活动二:贴一贴,说一说──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提问:描述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描述,运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来描述某地气候特征,并说说分析的理由。

课件呈现:多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自己判断。(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活动任务1:老师准备了很多写有下列文字的纸板:“终年高温”“终年寒冷”“冬冷夏热”“冬季温和,夏季炎热”“终年温和”“终年多雨”“终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等。请你根据老师呈现的某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把这些纸板贴在相应的气候类型的位置上。

学生活动:各小组的代表分别将纸板贴到拼图相应的位置上。学生评价,并分析判断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描述一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点拨:通过这些气候特征的描述,联系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的知识,我们了解到世界各地有冷热、干湿的差异,说明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都分布在哪里?有没有规律呢?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活动参与,感知规律

1、活动一:比一比,贴一贴──认识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出世界的轮廓图)

活动要求:参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请同学们快速地把写有气候类型的纸板,贴在黑板上世界地图的适当位置上,看看哪个小组用的时间最短,并请该小组介绍经验。

(学生活动,请班长计时,评选最快小组,交流经验,老师给予评价、点拨。)

学生归纳,教师点拨:低纬地区分布着热带的气候类型,高纬地区分布着寒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中纬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海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是根据这些规律来粘贴的。

点评:同学们空间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很强,让我大开眼界。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完成黑板上的示意图。

2、活动二:想一想,填一填──感悟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师板书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合作探究,认识规律。

3、活动三:合作探究,认识规律──理解判断气候类型的过程

点拨: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我们已经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有所了解,反过来,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呢?

课件呈现:从热带到寒带10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寻找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A、怎样根据气温判断南北半球?

B、怎样确定其所属的温度带?

C、怎样根据降水来确定其气候类型?

学生合作探究,派代表发言,老师启发点拨,让学生认识规律。

①根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所在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②根据最冷(热)月均温确定温度带(以温定带)。

最冷月气温大于15℃为热带,最冷月气温在0~15℃为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为温带气候,最热月气温小于15℃为寒带气候。

③根据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雨定型)。

年雨型(全年多雨):A、热带雨林气候,G、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E、亚热带季风气候,H、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F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D、热带沙漠气候,I、温带大陆性气候,J、寒带气候。

巩固练习:除去气候类型名称,打乱顺序,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判断每种气候类型,并说出判断方法。

课后小结

篇3:《气候》教案

2015年春季 (3~5月) , 全省平均气温为10.4℃, 比常年偏高0.9℃。3月中下旬, 春小麦顶凌播种, 3月末水稻育秧工作从北到南展开。春播始期的4月上旬气温偏低, 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日期 (玉米适宜播种界限温度) 比常年偏晚4天, 大田播种和水稻育秧开局缓慢, 5月中后期气温回升, 旱田春播和水稻移栽顺利收尾。

2015年春季, 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08.3毫米, 接近常年。2015年辽宁省第一场透雨日期出现在4月2号, 较常年 (4月9日) 偏早7天。

二、当前苗情分析

截止6月18日, 全省大部地区玉米处于七叶期到拔节期, 水稻处于返青至分蘖期;均以一、二类苗居多, 受前期阶段性高低温波动及播种高峰期少雨影响, 玉米二类苗比例较去年偏高;发育进程参差不齐, 大部地区较常年偏晚1~13天。

6月上旬农田实际调查发现, 农民普遍感觉“抓不住苗”。春播关键期透雨偏晚加上地温偏低, 导致辽宁省今年玉米主产区普遍出苗率偏低。辽宁省玉米主产区出苗率为70%-80%, 缺苗断垄明显, 补种现象比较普遍;出苗较差或受风灾影响较大地块出苗率仅有50%, 严重地块毁种2次以上。与4月播种地块相比, 5月12日雨前播种的玉米长势最好。

三、夏季气候预测及农业关注重点

据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预测, 2015年夏季 (6~8月) , 全省降水量为410~430毫米, 接近常年;其中沈阳、抚顺、本溪、铁岭地区偏多1~2成, 其他地区偏少1~2成。平均气温为23.2~23.6℃, 较常年偏高0.3~0.7℃。

建议农业生产关注重点:

1.辽西辽南地区需关注夏旱

夏季为各类作物旺盛生长阶段, 需水量增加。目前预测, 7月份阜新、朝阳、葫芦岛地区降雨偏少2~3成;8月份大连、阜新、朝阳、葫芦岛地区偏少2~3成。以上地区盛夏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2.辽宁省内主要流域发洪水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预测7月、8月全省降水量均呈偏少态势, 发洪水的可能性较小。

3.关注短时强对流性灾害天气

7~8月正值大田作物苗期及抽穗灌浆期, 也是经济林果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 需高度关注盛夏的短时强对流天气, 根据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降低冰雹、大风、雷电及局地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4.东北部地区关注阶段性低温

篇4:《气候》教案

“气候”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定地区里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高度,地形等有关。《实用地理词典》解释为: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综合,包括其平均状况,反复变化的常态及极端变化。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以及人类活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对气候作如下描述:气候是指大气平均的物理状态长时间的综合表现,与天气形成明显对比。无论哪一种解释,我们都能从中总结出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况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不同的地区,气温降水的状况不同,气候特点也就不同,而对此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我们根据气候成因和特点,又可把气候分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等不同类别,现就其中的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作一分析。

二、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类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影响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北半球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海洋气候有以下特点:

1.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極值一般比大陆后延一个月,如北半球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在高纬度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如旧金山)。秋季暖与春季。

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3.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4.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邻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侯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由于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全球比较典型,现作如下分析:

西欧全年降水均匀,气候湿润,降水量比较稳定,因此带来以下几方面地影响:①它有利于西欧多汁牧草生长,促进了西欧的畜牧业发展,西欧许多国家出口的畜产品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如丹麦、法国和德国等;②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纺织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由于草场广布,加上西欧本身地形地势平坦,有利于足球场地建设,促进了西欧足球文化的发展;③西欧地形地势平坦,降水量均匀,使该地河流水量丰富,推进了西欧发达的内河交通运输网络。

三、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般也就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显著。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类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日变化也很大,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夏至或冬至后不久。北半球最热月为7 月,最冷月为1月。

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与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一天中的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如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轮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同时本洲又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削弱了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的影响。根据纬度越高和距海岸越远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广大的内陆和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与其它大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具有强烈的大陆性。俄罗斯的维尔霍杨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地处高纬,冬季受热很少,又位于亚洲的东北部,很难受到西风暖流的影响。从环流因素上讲,冬季这里是处在强大的反气旋控制下,剧烈的冷却作用而引起低温;而这里向北倾斜的盆地和洼地地形,更有利于冷空气的集中和反气旋的发展。因此,使这里成为北半球最寒冷和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

我国的季风气候受大陆性影响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冬夏季风更替明显,冬季气流来源于高纬度地区,风向偏北,寒冷干燥,容易出现灾害性天气,即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生产不利。夏季气流主要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上,风向偏南,温暖湿润。

2.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

3.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台湾山脉东坡和喜马拉雅山南坡达到20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其中,塔里木盆地不足5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冬季降水量在10%以下,降水量的年季变化大,多雨的江南地区年降水量变率也有10%~15%,少雨的北部和西北内陆地区,全年降水变率达30%以上。

4.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在人类聚居比较集中的主要气候类型之间相比而言,大陆性气候的自然舒适度比较低。由于我国的大陆性特征在全球中表现最为明显,导致我国相当大的区域,包括三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区的采暖日数或空调度日数都很高。在我国气候区中除面积极小的温和地区(云南、广西)外,建筑一般都有采暖或空调的要求,这就导致我国的建筑热工能耗(包括采暖和制冷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绝大部分,且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我们可以发现: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春天姗姗来迟,夏天消退也较慢,春季气温一般低于秋季气温。相反,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春来早,夏去也早,春温高于秋温。受海洋气团和暖湿气流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多,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且以冬季降水较多;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且以夏季降水为最多。其主要原因是:海洋与陆地表面性质不同,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在同样的太阳辐射下,它们增温和散热的情况大不相同。海水吸收热量的本领要比陆地强得多,辐射到海洋上的太阳热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过海水的波动,把热量储存在海洋内部。这样,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温度也不会骤然升高。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洋里温度的变化要小许多。到了冬季,虽然太阳辐射减少了,但海洋里所储存的大量热量开始稳定的释放出来,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温度比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地区要高。因此,海洋犹如一个巨大的温度自动调节器,使附近地区的气温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特点。

四、季风气候

还有一种气候是介于大陆性与海洋性之间的气候类型——季风气候,它是一种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一种气候,既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又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在冬季时,地面向外辐射长波辐射而迅速冷却降温,形成高气压,海洋上相对较为温暖,形成低气压,就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一样,空气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冬季风。夏天,则因陆地接受太阳辐射强烈增温形成低压,海洋上增温较慢成为高压,风从海上吹向陆地,这就是夏季风。这种季风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最为明显。

季风气候地区农业生产较发达,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林业资源也相对丰富,而同纬度的西亚和北非则是干旱的沙漠,成为回归线上的“沙漠和绿洲”景观。

篇5: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环节

一、歌曲引入新课(幻灯片1~2)。

幻灯片1: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哪些和今天的课堂内容有关?

幻灯片2:欣赏海尔兄弟动画片主题曲。引入本节课堂的话题——天气与气候。

环节

二、天气的概念及与人类的关系(幻灯片3~8)。

幻灯片3~4:天气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

幻灯片5:思考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幻灯片6~8: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环节

三、天气预报(幻灯片9~23)。

幻灯片9:过渡与转折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0~11:知识拓展——过去民间了解未来天气的主要依靠天气谚语,了解常见的天气谚语。并在11片转折提问,这样能正确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引入天气预报的概念。

幻灯片12~15: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几种主要的形式:电视、广播、电话、报纸、网络。在15片引导学生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内容。

幻灯片16~17:掌握几种主要的天气预报符号。

幻灯片18:学生活动,模拟电视城市天气预报过程。

幻灯片19~22:电视天气预报中卫星云图的识别。

幻灯片23: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环节

四、我国的气候特点(幻灯片24~34)。

幻灯片24~25:为26片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提供知识铺垫。

幻灯片26:我国气候特点之一——气候类型多样。

幻灯片27:通过做练习、复习旧知识(气温与降水)来总结我国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问题答案:1.广州、2.北京、3.海口、4.武汉、5.哈尔滨。共同之处是气温高时降水多,季风气候显著)

幻灯片28~33: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其特点——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期,季风气候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也有影响。

幻灯片34:我国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

五、知识小结(幻灯片35)。

环节

篇6:气候教案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类型分布、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

气温分布特点集成因、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三章中国的气候

提问:气候的成因有哪些?

一、气候特点:

 气候复杂多样。

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

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在空白图中画出来)

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寒区六种温度带。跨越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种地区。(在空白图中用点颜色的比画出来)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东部季风气候区与同纬度的大陆西岸相比,具有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年温差的的特点。(结合地形图找到这些山脉并画在中国政区图中个)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亚热带地区,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相比,具有降水丰沛的特点。高温期与多雨一致。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形成季风气候的原因。

二、灾害性天气多

旱涝、暴雨、寒潮、台风频繁发生。

季风活动不稳定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太强,常形成北涝南旱;夏季风太弱,常形成南涝北旱。此外,华北地区的春旱和长江流域的伏旱几乎年年都发生。

寒潮是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强冷空气活动。寒潮经过时,气温大幅度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降水天气,有时也出现黄沙弥漫的沙暴天气。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是源于热带洋面上的空气大漩涡,是热带低压发展成的。

作业:导练77页双基

一、选择 全做

能力

一、选择1至6题。

三、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1、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冬季:

分布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寒冷。东部地区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1月0℃等温线位于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我国北方、西北、及青藏高原1月气温都在0℃以下。

成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较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全国普遍寒冷。

北方太阳高度角小于南方,北方白昼时间短,北方接近冬季风源地,所以南北温差大,北方较南方寒冷。

夏季:

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成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白昼较长,获得的太阳辐射与南方相差不多。

青藏高原因地势特别高气温低。

2、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地区分布规律---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季节变化特征---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短,集中在7~8月。成因---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自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弱,所以降水越来越少。

夏季风首先登陆南方地区,形成锋面雨带向北推移,所以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夏季风势力强弱导致进退异常对雨季长短和降水量对少影响很大,所以,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

篇7: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课程名称:全球气候变化

教师:胡成 教授年纪:高一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以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涉及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又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原因有一定的感性上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没学会说呢过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之中,2.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课本上以及教师提供的大量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大量素材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树立学生的环境观、全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法

教具安排:

投影仪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不断在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近百年来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一章讲过的包括上一章的内容都是只讲自然地理的自然现象,没有涉及到人类的参与。其实,涉及到人类参与的地理知识有很多,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会向大家介绍一个。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视频。(2--3分钟)老师:视频看完了,请问视频的内容反应了什么现象? 学生: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老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其实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球上的气候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一幅图是气候变化的长期演变图,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变现在冷暖和干湿的变化,它的变化特点是一直处于波动的变化。

老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化有些时段在变暖,有些时段是在变冷,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冷或者变暖都是很正常的一种自然现象。气候变化按照时间尺度划分的话,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它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包含的时间尺度为千年,万年,上亿年的气候变化。另一种是近现代气候变化,它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一二百年的气候变化,也是人类最关心的气候变化。这一张图就是最近百年来气温变化图。看图并思考:在哪些时段,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学生:1860--1880年,1910--1940年,从1950年至今,这三个时段气温有明显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在升高。

老师:这两幅图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表示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状态。那是不是各个地区的变化都是这样呢?请看ppt。以我国为例:1951年至1990年间,北方各地年平均气温呈增暖趋势,而西南地区则呈变冷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夏季大部分地区变为变冷趋势。这说明区域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很复杂,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

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出来了。前面我们提到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暖还是变冷,都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近百年气候总趋势是在变暖,也许现在的地球就是处于正在变暖的这个时段,这不是很正常吗? 有哪位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不正常,因为近百年气候变暖的幅度远大于以前地球变暖时段的幅度。老师:那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的影响。老师:回答非常好。那又是什么引起了气候变暖呢? 学生:二氧化碳。

老师: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时气温增高。相信这其中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近几百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变化图。思考两个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与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人类的哪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

学生:自186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比较吻合,说明两者有比较好的相关关系,证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升温是一个主导原因。燃烧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砍伐森林等活动。

老师:现在,人类如此密切关注近百年的气温,说明全球气温的上升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那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不妨看看电影导演眼中的场景。(播放电影后天里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的片段)

看完了电影片段,相信在座的各位心有余悸。刚才那是电影导演假象出来的场景,难免有些夸张,但是这些场景的出现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确实很严重。那么事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给在座各位几个关键词:海平面,农作物,水循环。现在全班前后两排形成一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组1:我们选择的是海平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时因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的海水上升现象。

小组2:我们选择的是农作物。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无疑是有力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得作物减产。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小组3: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老师:这三组同学说的的都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请看ppt。

老师:电影当中的情景我们看了,也分析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必须得做点什么。下面我们来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小组1:我们小组讨论得出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停止砍伐。

小组2:我们小组得出的答案是:要尽可能用公共交通工具,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老师:同学们讲的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要做到防止森林火灾,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运用公共交通工具。

全球气候不断的处于变化之中是地球气候变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但是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显得很大,这和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希望我们不要犯错。最后以影片“后天”最后总统的讲话作为结尾。

本节课就到此结束!

教学板书:

一 全球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的反应 表现:冷暖

干湿

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以千 万 亿为单位近现代气候变化:时间较短

气象观测站 二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海平面

农业

水循环 三

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防止森林火灾 开发新能源 植树造林 运用公共交通工具

篇8:《气候》教案

松嫩平原位于42°30′~51°20′N,121°40′~128°30′E,属于黑龙江生态脆弱带。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3]。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是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依据之一,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温、水三要素的数量及其相互配合协调的程度[5]。对一个地区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其结果不仅可以直接反映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水平和光、温、水资源配合协调的程度及其地区差异,还可以分析出不同要素对生产力影响的大小,从而找出一个地区或某种作物生产中的主导限制因素。

1 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所属县市36个气象站点1951~2005年的月平均气象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生态分区概况

按生态特征和空间分布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划分为两大农业区。

2.1 .1 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包括五大连池、嫩江、绥棱、庆安、五常、阿城、宾县、巴彦、木兰、讷河、依安、克山、北安、克东、拜泉、海伦、绥化、望奎、哈尔滨、双城等20县(市),是黑龙江省玉米、大豆主产区。

2.1.2 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

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齐齐哈尔、龙江、泰来、甘南、富裕、绥化、安达、肇东、兰西、青冈、明水、大庆、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2.2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2.2.1 松嫩平原5~9月平均气温变化

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变幅由17.46(1951年)~18.59(2005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2000年20.32℃)比最低的年份(1957年16.43℃)高 3.89℃。44年松嫩平原平均气温与各年平均气温(18.07℃)上升了 0.51℃,由图 1可见,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与各年平均相比上升0.26℃的,进入 80~90年代之后与各年平均相比上升0.24℃,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各年平均相比上升0.80℃。由图1可见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平均气温>松嫩平原平均气温>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平均气温。44年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平均气温与松嫩平原各年平均气温(18.07℃)相比上升了0.75℃,44年松嫩平原黑土带农业区平均气温与松嫩平原各年平均气温(18.07℃)相比上升了0.49℃,90年代后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平均气温松嫩平原各年平均气温(18.07℃)相比上升了 1.15℃,44年松嫩平原黑土带农业区平均气温与松嫩平原各年平均气温(18.07℃)相比上升了0.84℃。

2.2.2 5~9月总平均降水量变化

由图 2可见,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各年平均降水量(426.6878 mm)<松嫩平原各年平均降水量(443.048 mm)<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各年平均降水量(459.4082 mm)。1950~2005年松嫩平原年平均降水量呈递减趋势,但总体减幅不大,与各年平均相比44年降水只减少了0.00043 mm,但年际间变化较大,与各年平均相比2000~2005年降水减少了314.839 mm,而1990~2000年降水与各年平均相比却增加了235.0072 mm。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与各年平均相比减少较大(899.813 mm),而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与各年平均相比却增加了899.8122 mm。

2.3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

松嫩平原由于南北跨度大,各地气候生产潜力随气候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见图3)。三种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差异较大,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与其光温生产潜力空间变异分布相近,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变化程度呈带状降低趋势,除龙江县外。这与龙江县气温较高、降水变化幅度不大有关;玉米和大豆的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相近,从西北向东南变化幅度减小。西南部三种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的稳定性较高。

2.4 松嫩平原气候生产潜力时间变化

2.4.1 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间变化

由图4知,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各年平均玉米气候生产潜力(12 452.24 kg·hm-2)>松嫩平原各年平均玉米气候生产潜力(12 306.84 kg·hm-2)>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各年平均玉米光温生产潜力(12 161.43 kg·hm-2)。

松嫩平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呈递增趋势,由1951年的10 314.96 kg·hm-2上升到2005年的14 563.77 kg·hm-2。虽然松嫩平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各年际的增幅不同,1990~1994年与各年平均相比平均增加920.01 kg·hm-2,1995~1999年与各年平均相比平均增加1 194.78 kg·hm-2,而2000~2005年与各年平均相比平均增加465.61 kg·hm-2。

2.4.2 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时间变化

由图5可知,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各年平均水稻气候生产潜力(17 621.36 kg·hm-2)>松嫩平原各年平均水稻气候生产潜力(16 443.13 kg·hm-2)>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各年平均水稻光温生产潜力(15 264.89 kg·hm-2)。

虽然松嫩平原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各年际的增幅不同,1990~1994年与各年平均相比平均增加212.31 kg·hm-2,1995~1999年与各年平均相比平均增加1 362.78 kg·hm-2,而2000~2005年与各年相比平均增加2 282.97 kg·hm-2。可见,近10年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增加较大。

2.4.3 大豆气候生产潜力时间变化

由图6可知,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各年平均大豆气候生产潜力(3 394.24 kg·hm-2)>松嫩平原各年平均大豆气候生产潜力(3 371.34 kg·hm-2)>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各年平均大豆光温生产潜力(3 348.43 kg·hm-2)。

虽然松嫩平原大豆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递增趋势,但与各年平均相比增幅并不大,只增加了0.000451 kg·hm-2,且各年际的增减不同,1990~1994年与各年相比平均增加270.51 kg·hm-2, 1995~1999年与各年平均相比平均增加221.43 kg·hm-2,而2000~2005年与各年相比平均减少23.19 kg·hm-2。

3 气候因子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影响

对于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来说,气温对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产生正效应、而降水则起负作用,且温度影响显著;对于大豆气候生产潜力来说,气温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产生负效应、而降水则起正作用,且温度影响不显著;对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来说,温度、降水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均起正作用,但降水影响不显著。因此松嫩平原在气候变化的相同条件下(温度升高、降水减少),三种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区别较大(见表2)。

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三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

玉米气候生产潜力Y=-3233.270+4.172X1+1149.379X2(P=0.0001<0.01)

水稻气候生产潜力Y=-10025-0.574X1+2246.882X2(P=0.0001<0.01)

大豆气候生产潜力Y=2740.185+2.413X1-23.021X2(P=0.0017<0.01)

其中X1为5~9月总降水量,X2为5~9月平均气温。

4 结论

4.1 三种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差异较大,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与其光温生产潜力空间变异分布相近,由东北向西南变化程度呈带状降低趋势。玉米和大豆的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相近,从西北向东南变化幅度减小。西南部三种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的稳定性较高。

4.2 三种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均是松嫩平原脆弱带农业区>松嫩平原>松嫩平原黑土农业区。

4.3 对于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来说,气温对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产生正效应、而降水则起负效应,且温度影响显著;对于大豆气候生产潜力来说,气温对大豆气候生产潜力产生负效应、而降水则起正作用,且温度影响不显著;对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来说,温度、降水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均起正作用,但气温影响显著。

摘要:根据松嫩平原19512005年3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度、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机制法,计算了松嫩平原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在MAPGIS、SAS的支持下,探讨了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建立了气候因子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回归模型。

关键词:气候生产潜力,松嫩平原,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1]Houghton J T,Ding Y,Griggs D J,et al.Climate Change2001:TheScientific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05-130.

[2]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2):228-236.

[3]王瑞平.黑龙江省地图[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

[4]刘兴土,何岩,邓伟,等.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Schulze R.Transcending scales of space and time in impace studies ofclimate and climate change on agrohydrological response.Agriculture[J].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82:185-212.

[6]李三爱,居辉,池宝亮.作物生产潜力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学报,2005,26(2):106-111.

[7]James W H,James W J.Scaling-up Crop Models for Climate Predic-tion Applications[C]∥Sivakumar MVK.Climate Predic-tion andAgriculture.Washington DC,USA:International START Secretari-at,2000:77-117.

[8]马树庆.东北区农业气候土壤资源潜力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3):243-252.

[9]党安荣,阎守邕,吴宏歧,等.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6):910-915.

[10]郑海霞,封志明,游松财.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4):400-407.

篇9:辨别气候界线 把握气候特征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差异、东西变化都很大。在学习我国气候这部分内容时要善于从复杂性中寻找规律性,辨别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熟悉我国气候的特征。

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季风是指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我国东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倚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属于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该线东南为季风区,西北为非季风区。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特点。

我国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气候大,最冷月出现在1月,最热月出现在7--8月,秋季气温高于春季气温。

季风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条件配合好。夏季全國普遍高温,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冬季气温低,对防止病虫害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每年夏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不一,故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比较频繁,常常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

二、气温和热量带的分界线

我国气温总的分布规律是北冷南热,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达30℃以上。

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1月0℃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0℃等温线大体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该分界线以南冬季气温高于0℃,河流不结冰;以北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结冰。秦岭一淮河一线也是亚热带湿润区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分界线。

按照≥10℃积温的不同,我国大陆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热量带,还有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由于我国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所以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这是我国气候大陆性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降水量和干湿区的分界线

我国的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5--9月的夏秋两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此线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属湿润区;以北降水量在80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属半湿润区。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2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东部。这条界线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3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从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量极少,地表植被稀疏。

篇10: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与学目标:

1、学会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教与学重点: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温度带的划分。教与学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教与学方法:

情景导入、对比讲解、读图分析 教与学准备:

景观图片、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教与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哈尔滨的 冰雕展览和广州的花卉展),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 时间?(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 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说明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2页图2—22“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 和第33页图2—23中国的“七月平均气温图”,解决以 下问题:

(1)33页活动题1、2、3。

(2)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却 南北普遍高温?

(2)教师点拨:

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 间逐渐变短,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自南向 北,白昼时间逐渐变长。

阳光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离阳光直射点 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热量就 越少。

此外,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3)探究结论:

受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读图,加深对温度带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是哪里?为什空 么?

〈二〉学习任务二: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4页 “中国的温度带”,解决以下问题:

(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主要分布

在哪些地区?

(3)我们肥城属于哪个温度带?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作物熟制怎样?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为什么海南岛上农作物能一年三熟,而东北平原上 只能一年一熟?(2)教师点拨:

海南岛属于热带,积温值在8000以上,农作物的生长期长,而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积温值介于1600和3400之间,农作物生长期短。(3)结论:

海南岛和东北平原的纬度位置不同,积温值差异很大,所以农作物的熟制不同。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影响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的原因是难点。学习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储备,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小组交流的形式、概括总结出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利用列表格的形式对比讲解,得出影响气温分布的原因;温度带的分布主要通过我国的地形图,反复间分布的记忆。

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填充图第10页。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纬度因素、冬季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纬度因素

二、温度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2、名称及分布:

3、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教与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气候》教案】相关文章:

气候高考复习教案07-11

八上地理气候教案06-23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08-27

河南省的气候教案07-03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05-11

气候设计05-01

气候评价05-11

气候效应范文05-17

天象气候谚语04-30

气候资源05-01

上一篇:例句让英语写作手到擒来下一篇:求平均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