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候教学反思

2024-05-05

世界气候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世界气候教学反思

前一段,科组内进行相互听课,我上了《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感觉不理想。课堂上还是以我表演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效果也很不理想,之后认真反思如下:

一、教材分析

结构分析:本章是初中地理的一大重点,又是一大难点。起着为世界地理学习的过度和基础作用。共分四节,本节课是前两节知识(气温和降水)的归纳。有三个标题: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的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的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的分布”这三个内容。

内容分析: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比较多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由于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因此,教材讲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为切入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这里,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介绍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对于各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没有系统讲述。但是结合中考要求,还是要求学生学会看气候直方图,通过安排学生读气候的直方图,让学生自己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那么,在此,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读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首先对于“气候”这一概念,与“天气”相对比,得出它的两个特点:短时、多变。然后通过教材活动1、2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气候”和“天气”。

其次利用教材图3.22是对不同气候特点的描述,知道气候的两大要素及描述。因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都很大,由这两者组合成的气候的地区差异当然也大。由此引出气候的地区差异,读世界气候图,认识气候的分布,通过景观图获取直观感受,并给出气候直方图,供学生分析其特点。

最后,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编制了气候歌做小结。

三、出现的问题

1、与实际生活联系少,课堂很沉闷。世界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对我来说,一直是极具规律的,极富逻辑性的知识。可是当我初次教初一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这些比较稚嫩,逻辑思维比较简单的孩子们来说,地理确实还是个难题,他们还不善于从结论中发现和总结规律。

2、气候类型繁多(有十一种),名称难记,容易搞混淆,或者根本说不完整气候名称,更不用说分布地区。

3、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性强,直观材料少,感性认识不够,学生不容易懂。

四、改进的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指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标出北京、吐鲁番、伊基托斯、东方站等四个地点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假设老师组织大家到这四个地方旅游;那么,在出发前,大家要为自己准备行李,带些衣服、日常用品等东西。但是,该带哪些衣服,这能想当然按照中山的气候特点来准备吗?由此引领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差异,这样学生会很积极的投入思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作用。

2、采用小游戏。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是本节重点,而学生自己的读图归纳能力还没有养成,怎么办?可以实现设计好表格,可以让学生们通过4个人1小组相互合作,进行读图、分析、归纳;然后选代表填写表格,进行比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得出结论。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趣闻,例如展示热带草原陆生动物迁徙的奇观,给他们讲述了卡拉哈里沙漠里的丛林土著人的故事。给他们讲了很多他们不知道的奇闻异事。让课堂丰富起来,学生也会兴趣高涨。

4、气候直方图,从中山的气候特点入手,教会学生如何区分“炎热”、“温暖”和“寒冷”等描述气温的词语。以及什么情况是“多雨”,什么情况是“湿润”。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用准确的词语表示气候特征。

5、充分利用“气候歌”,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篇2:世界气候教学反思

所以这一节内容讲解时要注重看图训练讲解,注重学生对世界气候图的理解记忆。

这一节在讲解过程中不要泛泛的讲全球各地的气候,只要学生看图能知道主要气候类型在哪有分布,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就可以了。主要以亚欧大陆为例来进行讲解,因为考试时对于咱们中国的学生考查有关亚欧大陆的内容更多些。我们教学的目的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有就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这已经接课内容的学习使我有重新认识到学生看图学地理的重要性和效率。说白了学地理就是在学地图,只有地图会看会读了才能学好地理。不会看地图永远不可能把地理学好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将强对学生读图看图能力的培养,讲课看图,做题也要多训练读图题。

篇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巧”用判断方法

判断气候类型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判断。准确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在于掌握气候特征, 而气候特征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个气象要素的统计值来表达的。因此, 判断气候类型的原则有三:

1.以“高”定球。“高”指的是一年中的最热月。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因此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若最热月出现在7月左右, 则可推断该地位于北半球;若最热月出现在1月左右, 则可推断该点位于南半球。

2.以“冷”定带。“冷”指的是一年中的最冷月气温。若一年中最冷月气温大于15℃, 则该地位于热带;介于0℃~15℃之间, 则位于亚热带;小于0℃, 则位于温带。特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由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 携带海洋中的暖湿气流对该地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使得该气候类型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同时, 需要特别注意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其最冷月平均气温均远远小于0℃, 但苔原气候的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0℃, 而冰原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小于0℃。

3.以“雨”定型。“雨”指的是降水量, 根据降水量的多少, 确定降水的类型。降水类型可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年雨型即终年多雨, 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即年降水量较少 (一般小于250mm) , 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夏雨型气候即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有热带草原气候和“三大”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温带) ;冬雨型即降水量集中在冬季, 只有地中海气候。

例1.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判断①、②、③、④地的气候类型。

首先, 以“高”定球。根据①地、②地、③地、④地高温出现在七月, 判断四地气候均属于北半球气候类型。

其次, 以“冷”定带。①地、③地、④地低温介于0~15℃之间, 判断可能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②地低温小于0℃, 判断为温带气候。

最后, 以“雨”定型。①地年降水量较多, 且七月降水量远远大于一月, 属于夏雨型。综合判断, 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②地年降水量不多, 且降水集中与夏季, 属于夏雨型。综合判断, 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③地、④地降水量较均匀, 属于年雨型。综合判断, ③地、④地均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看”破呈现方式

在高考中气候类型资料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1、图6为归为一类图。以“高”定球, 图1高温出现在夏季, 判断是北半球气候类型, 图6高温出现在1月, 判断为南半球气候类型;以“冷”定带, 图1最低温高于15℃, 判断为热带气候类型, 图6最低温介于0℃~15℃之间, 判断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以“雨”定型, 图1显示的是夏雨型, 且集中程度较高, 图6是冬雨型。综合判断, 图1所示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 图6为地中海气候。

图2、图3、图4都为一类图。通过各月所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数值可以看出, 图2和图4为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图3是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

图5包含了a、b、c、d四地的气候信息。a地全年高温, 且为年雨型, 是热带雨林气候。b地全年高温, 且为少雨型, 是热带沙漠气候。c地为地中海气候。d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图7大圆被分为12份, 用来表示一年中的12个月, 中间实线圈为各月所对的气温值的连线圈, 虚线为各月的降水量连线圈, 由图判定其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参考文献

[1]何必相.气候知识在高考中考查的特点及备考策略[J].地理教育, 2015, S1:85-86.

[2]陈少兵.气候类型图表的判读[J].地理教学, 2011, 22:18-20.

篇4:世界气候大会盘点

COP1 德国柏林·1995年

会议通过《柏林授权书》等文件,认为现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义务不充分,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采取何种行动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 瑞士日内瓦·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书》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它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 日本京都·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京都议定书》,规定2008—2012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COP4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98年

大会上一直以整体出现的发展中国家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如墨西哥、巴西和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 德国波恩·1999年

通过《公约》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协商。

COP6 荷兰海牙·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由于世界上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大幅度折扣其减排指标,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COP6(延长会议)德国波恩·2001年

会议突出成就表现为部长级会议通宵达旦达成《波恩政治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议定书框架,防止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的破裂,成为继1997年京都会议以来气候变化领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COP7 摩洛哥马拉喀什·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COP8 印度新德里·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抑制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进行,表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宣言”重申《京都议定书》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于2012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

COP9 意大利米兰·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情况下,俄罗斯不顾众多与会代表劝说,仍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未能生效。为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约了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2004年

来自150余个国家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COP11 加拿大蒙特利尔·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来自全世界189个国家的近万名代表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并最终达成40余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以进一步推动和强化各国共同行动,切实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势头。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 肯尼亚内罗毕·2006年

大会取得两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二是管理“适应基金”问题上达成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COP13 印尼巴厘岛·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 启动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COP14 波兰波兹南·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它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和通过这一目标。

COP15 丹麦哥本哈根·2009年

2009年12月7日,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COP16 墨西哥坎昆·2010年

本次会议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2011年谈判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方式进行;二是就适应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问题的谈判取得不同程度进展,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COP17 南非德班·2011年

会议主要有两方面议程,一是落实2010年墨西哥《坎昆协议》成果,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二是关于续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这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但对这一议题各国矛盾重重,达成一致并非易事。此次会议“是一次艰难的会议”。

COP 18 卡塔尔多哈·2012年

本次会议主要议题:①具体贯彻“德班平台”在2015年以前完成2020年后新气候变化公约的制定工作;②商讨制订减排新框架的具体日程;③通过《京都议定书》修正案;④停止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运作;⑤启动“德班平台”具体讨论;⑥提交绿色气候基金的初步运作报告。谈判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分歧犹存,部分主要碳排放国家拒绝参加《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一些发达国家不愿率先大幅度减排,这次会议谈判仍旧异常艰难。

COP 19 波兰华沙·2013年

华沙气候大会是一次承上启下的大会,主要任务包括:如何在2020年前落实、提高各国的减排承诺以及为2014年的实质性谈判和2015年完成新协议进行准备等。本次会议主要取得三项成果:一是德班平台基本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二是发达国家再次承认应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就损失损害补偿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判。三个议题的实质性争议尚未解决。▲

篇5: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一节难点较多,气候类型名称比较多,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常常出现“张冠李带”的现象。

经过分析与比较,我觉得先让学生在世界气候图上认识各个气候类型的分布,首先让学生找出主要的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再找出亚欧大陆东西部和大陆内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对这节课的内容行程直观的认识,最后再开始运用各自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点,这样由易到难,逐层递进,再加上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课给设计好,尽量把难的问题处理简单,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地理的快乐!

篇6:世界的气候的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虽然空间思维感和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做好了铺垫,并且学生凭生活经验对家乡的气候及气候与人类的关系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只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好设计,学生是完全可以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的。

经过教学实践,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课件利用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气候的组成要素和气候的特征,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在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是不够透彻。例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学生似乎明白,但是在做练习题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其理解的还不够透彻。

2、学生情感调动还不够。虽然利用了视频启发学生,但是情绪还不够饱满,还没有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

另外,通过课堂效果体验,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有的问题以为学生不会很知道,而其实学生的表现往往出乎老师意料,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认真钻研,充分的了解学生。

篇7: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王云丽

潞城三中

王云丽

一、教学成功之处: 1.小组讨论贯穿始终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图片,能引起学生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理解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特征。通过图片让学生更能够直观的感受每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其结论再加以分析。同学可以自己表述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看法和见解。

3.运用图表进行教学,一目了然。

板书就引用书上的图表,边教学边板书,能达到一步一个脚印的作用,而且板书也很规范,工整。

二、教学不足之处: 1.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2.出现口误:我们不能直接的说成热带荒漠气候,因为荒漠是景观,如果形容气候应该是热带沙漠气候。

3.在热带气候类型的图片,应该用比较明显的颜色进行区分几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别,这样更直观。

4.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但是有些问题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说到非洲,可以提到非洲的气候具有典型的对称分布的特点。

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先看图例,再分析名称,再对应相应的位置,深入分析;注重突破重难点;

三、以后努力方向:

1.教学语言的标准性是一定要注意的。

2.自身的不断学习也是必须的。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些东西我自己都解释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被学生问倒。

反思二: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育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而对于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反思三: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理解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特征。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能够直观的感受每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其结论再加以分析。同学可以自己表述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看法和见解。

但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进:

1.出现口误:我们不能直接的说成热带荒漠气候,因为荒漠是景观,如果形容气候应该是热带沙漠气候。

2.高原山地气候它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气候类型,不属于寒带气候类型。

3.在比较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时,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出二者的区别,仅仅从夏季降水量上分析是不准确的。

4.在热带气候类型的幻灯片中,应该用比较明显的颜色进行区分几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别,这样更直观。

5.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但是有些问题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说到非洲,可以提到非洲的气候具有典型的对称分布的特点。

6.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先看图例,再分析名称,再对应相应的位置,深入分析;注重突破重难点;板书要尽量完善。

7.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

反思四: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充分利用《世界气候分布图》、代表城市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地理图表教会学生分析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实现了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目标。

篇8:世界气候教学反思

任东东

在上过课之后,我自己的第一感觉便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上师生互动比较少。教与学重点在于学,我在课堂上讲的时间比较长,没有放手把时间给学生,从而使得课堂中我在唱独角戏,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出现一些细节漏洞,比如板书、语速以及PPT的播放等等。说到底是自己教学方式受旧方式的影响较大以及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课后我及时分别请教了主任和校长,他们说即使学生在分析总结时出错了也没有关系,正好可以把问题加以解决,让学生从错误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你再对学生的分析总结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中。我深受触动,都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没有师傅的引导,我何时才能入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起来。

这节课难度本来就比较大,比较抽象,重在学习方法,再加上我自身的因素,主要内容虽然是讲完了,但心里却一直没底。深感要想取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仍需下苦功夫提高教学能力。其次,就是学生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如讲到如何通过分析某地的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来分析其气候特征时,总是不能正确理解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正确分析气候特征。

篇9:世界气候教学反思

首先,整体上说一下自己这一堂课的情况。这堂课整体来说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教学目标与课标有些偏离,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解读课标也没有很好的研究教学参考导致的。在教学基本功上感觉自己还是语言上欠缺很多,语调太平淡,一节课始终是一种语调听不出重点,板书还是不好第一字不好,第二不整洁,第三内容不成体系。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学生上台指图时,只关注了指图的学生,这时忽视了台下的同学,使得出现台上台下学生联系不起来,互动效果不好。

其次,具体来说一下讲课过程中的问题。导入部分,采用景观图片导入较好,但是导入的太陡了,如果在同学们说出是气候不同导致的这些地方景观不同后加上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气候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导进来就比较好。接下来是“自主学习”环节,学习自学课本图3—22完成大屏幕上列出的要求,第一个问题是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学生找出是一年,接下来我让学生比较了天气与气候,然后又返回来讲的气候的两个要素,这个环节顺序安排的不好,感觉把描述气候的时间与两个要素分开了,要先了解了气候之后再对天气与气候作对比比较好。

接下来是回顾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来说的,学生指图说完后都是我对他们进行的评价他们说的不完整时也是我来补充的,这样感觉台上台下有些脱节,如果让台下的同学对台上同学的回答做个补充或评价的话,这样互动效果就会显现出来。由气温和降水差异过渡到气候的差异这个过渡还可以。接下来先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这个地方的指导读图方法比较到位。

接下来先回顾以前知识温度带名称范围也是让学生上台指图来说,让学生指图主要是为了突出地理学科中图的重要性。下面的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位于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首先我来示范如何找,指导他们如何读图,下面就由他们自己找出,然后同学交流,最后再由学生上台分别指图说出。在学生指图时往往指的是点而不是范围,而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图进行纠正。在这一环节中,对分布在每一温度带内的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位置没有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接下来具体介绍了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我先给学生从分布与特征两个方面讲解了热带雨林气候,然后观看这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加深印象。主要是教给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便于下面学生自己分析另外三种气候类型。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在一起的图,先要介绍如何读这种类型的图。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对另外三种气候类型从分布与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再找学生上台指图给大家分析,我在一旁指导纠正,这个环节台上与台下也有些脱节。

还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特征这两者处理的不好,如果把两者做个比较,把两者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效果会比较好。

接下来是对四种气候类型进行的总结,先通过动画观看总体的分布,然后再做练习对四种类型的特征进行巩固,最后对整节课内容回顾总结。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最后的练习用的时间较短。

篇10:《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以前几个课时学习的天气、气温和降水知识为基础,是对本章知识的归纳和延伸,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和中国地理做准备。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也突显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会运用前面已有知识,读图、分析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实例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气候的密切联系以及气候异常带来的灾害,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懂得热爱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气候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各地气温和降水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呢?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我想通过下面的学习和大家一起找出答案。

出示(20xx版)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1:教师引导:出示(春节期间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两极地区图片和赤道热带雨林图片),结合图3.29回答问题。

1.从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来看,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南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出示***塔里木盆地沙漠景观和河北省秦皇岛景观以及两地在中国行政区的位置图,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1. ***塔里木盆地和秦皇岛两地哪个地方距海近?(答:秦皇岛)

2. 秦皇岛和塔里木盆地哪个地方降水多?(答:秦皇岛)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小;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大。

活动3

教师引导:观察气温的变化与地形关系,结合图3.30回答问题

1.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2.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教师小结: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总结: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纬度

位置

纬度高,气温低

纬度低,气温高

赤道降水多

两极降水少

海陆

位置

海洋:气温变化幅度小,冬暖夏凉

陆地:气温变化幅度大,冬冷夏热

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地形

因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6OC/1000米)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巩固练习:

1、夏季很多内地人去北戴河海边避暑,那里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2、九江在庐山脚下,夏季九江气温比庐山高出很多.酷热难当,而庐山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其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因素 C.纬度位置 D.地形因素

3、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为什么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部则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5、家住武汉的几名同学选择了自己夏季避暑旅游的地点,大家思考他们为什么选择去这样的地方?

小明:我去峨眉山。小刚:我去青岛。小强:我去哈尔滨。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仔细阅读第67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电脑板书)

1、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3、气候异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学生阅读67页《水稻种植与气候》

活动探究:

68页活动1:

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68页活动2:

让学生认识到灾害只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就没有灾害而言,无雨或少雨的干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

引伸提问:太平洋有一个岛国图瓦卢,由于海平面的上升这里的人民不得不离开家园搬迁他处,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出示相关图片)(同学阅读68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探究活动:面对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人类该怎么办?

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温升高——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被淹没

学生探究回答:

植树造林

篇11: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内容点析

1.对于“气候”这一概念,教材处理与第一节对“天气”一致,并通过活动1、2两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气候”和“天气”。

2.图3.22是对不同气候景观的举例,并通过对气候特点的描述,使学生了解怎样去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该图三幅照片分别是:A为热带雨林气候景观;B为热带沙漠气候景观;C为温带季风气候景观。

3.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由于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因此,教材讲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为切入点。

4.世界气候分布图(图3.23)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具备了阅读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并且知道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判读各地气温降水曲线柱状图描述各地的气候特征,感受各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归纳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学会判读气温降水图曲线柱状图,并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各地气候特征。

3、具体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判读不同城市气温降水变化,描述该地气候特征,体会各地气候差异。

2、以旧带新,复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在通过活动,展示情景具体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合理运用多种格式积件课件(ppt等),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有效开展课堂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各体会各地气候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及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

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讲授新课]

一、从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入手。通过与学生谈话,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很大,因而由这二者组合成的气候特点的地区差异也就很大。各地不同的水热组合,形成了世界上气候的地区差异。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用的是哪两个要素? 气温和降水。

对,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第二节,我们学习了有关气温的知识。谁有勇气来谈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中考资源网海洋气温高。同一纬度带内,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谈的很好,这说明了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很大。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也同样差异很大,谁能具体说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的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说的非常好,气温和降水是描述一个地方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请大家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特点,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描述一下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景观。学生

两极地区的气温低,降水少,所以这里的气候特征是全年寒冷少雨。冰雪的世界。

对,两极地区形成的是全年寒冷少雨的气候。那么,在赤道地区,根据全球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这里的水热又是怎样的组合呢?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是的,请大家看课本,A小朋友的家乡就在赤道地区,这里一年到头都很热,几乎天天下雨,生长着常绿茂密的森林,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又称“雨林”,所以在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这种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请大家再看B小朋友的家乡所在的地区,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自然景象,为什么会这样? B小朋友家乡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象是一片黄沙,上面点缀着一些耐旱的植物(学生能描述出沙漠、植物稀少就行)。原因是这里一年到头很热,却极少下雨。

不错,这里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是一年到头炎热和少雨,所以B小朋友家乡所在的地区形成了全年炎热干燥的气候。

同学们,再看看C小朋友的家乡所在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和两极地区、赤道地区有什么不同?自然景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两极地区是全年寒冷少雨。赤道地区是全年高温多雨。而C小朋友家乡所在的地区却是夏季热,常下雨,林木郁郁葱葱;冬季冷,很干燥,树木叶黄枯落。

大家说的很好。我国北方的东部地区就是这种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由此可见,世界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气候,使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板书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一方面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1.投影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比较表,并让学生画到笔记本上(表见板书设计)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8图3.23“世界气候的分布”。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并对照课本最后“世界地形图”,在表中填出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1)显示闪动赤道、南、北回归线,让学生指出这是哪一带?(热带)然后依次闪动显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引导学生逐个观察、对照、填表。

(2)显示闪动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让学生指出这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闪动显示温带气候类型,让学生指出温带有哪些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继而引导学生逐个观察、对照、填表。

(3)让学生指出寒带的范围(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然后闪动显示寒带气候,让学生观察、对照、填表。

(4)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青藏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然后闪动显示高原山地气候,使学生知道其主要分布在世界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3.组织学生反馈练习,使学生记住各气候类型的名称,知道各气候类型分布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1)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分别位于北温带亚欧大陆的西岸、内部和东岸,各组说说所在地是什么样的气候类型?(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并让学生填在课本P59表中。

(2)还是分成三组学生,把课本P57A、B、C三图每小组分配一幅,根据各自小朋友对当地气候特点中气温和降水的描述,结合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知识,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讨论三位小朋友各自家乡所在的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并指出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B为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C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的东岸)

(3)教师指图,让学集体和个人回答相结合,说出所指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

(4)让学生独立完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各有哪些气候类型,名称填在课本P59表中。(5)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说说当地是什么气候类型。(6)组织学生进行说气候类型名称,指该气候类型的分布接力游戏。教师先说一个气候类型的名称,指定一名学生上来在图上指出其分布地区,该生接着说一气候类型名称,并指定下一名学生上来指图„„谁说不出名称或指不出分布,中断了游戏,表演个节目。[课堂小结]

篇12:世界气候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

1.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标分析:

气候这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利用案例学习的方法,重点突出方法的教学。尽管课标有三条要求,但在前面气温与降水的学习中,有一条课标:.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虽然前面已经学过,但原来都是单独出现,本节的两个要素在一幅图中表现出来,依然有一定的难度。尽管标题是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这里还有一项重要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第一课时 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图表,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理解气候的因素──气温和降水。

2.能运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掌握气候的分布。

3. 通过气候分布、气候特点的活动参与,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提问: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红、冬雪”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展示图片: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提问:同样是二月,影响海南、大兴安岭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同样是夏季,造成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景观差异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气温和降水就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导入: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世界的气候的地区差异。

推进新课

世界上不同的地方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而不同的气候类型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活动参与,感知规律

1.活动一:读一读,说一说──学会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课件呈现:地中海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气候特征。(以地中海气候为例来学会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如何分析一地点的气候特征。

学生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1)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描述。

(2)因为呈现的是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因此需要观察分析随时间变化,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如果有季节差异,往往用冬季、夏季来描述;如果差异不大,往往用终年、全年等。

(3)依据不同的温度,气温可以用“寒冷、炎热、高温、温和”等词来描述;降水可以用“多雨、少雨、干燥”等。

(4)仔细阅读数据,依据数据分析气候特征。

2.活动二:贴一贴,说一说──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提问:描述气候特征主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描述,运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来描述某地气候特征,并说说分析的理由。

课件呈现:多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自己来微观判断。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活动任务1:老师准备了很多写有下列文字的纸板:“终年高温”、“终年寒冷”、“冬冷夏热”、“冬季温和,夏季炎热”“终年温和”,“终年多雨”“终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等。请你根据老师呈现的每种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把这些纸板,贴在相应的气候类型的位置上。

学生活动:小组的代表分别将纸板贴到了拼图相应的位置上。请学生评价,并分析判断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描述一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点拨:通过这些气候特征的描述,联系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的知识,了解到世界各地有冷热、干湿不同的组合,说明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那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都分布在哪里?有没有规律呢?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活动参与,感知规律

1.活动一:比一比,贴一贴──认识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出世界的轮廓图)

活动要求:参考世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快速地把写有气候类型的纸板,帖在黑板中世界地图的适当位置上,看看哪个小组用的时间最短,并请介绍一下经验,有什么好方法快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活动,请班长计时,评选最快小组,交流经验,老师给予评价、点拨。)

学生归纳,教师点拨:低纬地区是热带的气候类型,高纬地区是寒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中纬地区是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随着海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是根据这些规律来拼贴的。

点评:同学们空间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很强,让我大开眼界。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完成黑板上这幅反映其分布规律的示意图。

2.活动二:想一想,填一填──感悟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师板书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3.活动三:合作探究,形成规律──理解判断气候类型的过程

点拨: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我们也已经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有所了解,反过来,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呢?

课件呈现:从热带到温带9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寻找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

温馨提示:A.怎样根据气温判断南北半球?

B.怎样能确定出气候所属的温度带?

C.怎样根据降水来确定气候类型?

学生合作探究,派代表交流,老师启发点拨形成规律。

①根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所在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②根据最冷(热)月均温确定温度带(以温定带)。

最冷月气温大于15℃为热带,最冷月气温在0—15℃为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为温带气候,最热月气温小于5℃为寒带气候。

③根据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雨定型)。

(1)年雨型(全年多雨):A.热带雨林气候,G.温带海洋性气候。

(2)夏雨型(夏季多雨):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E.亚热带季风气候,H.温带季风气候。

(3)冬雨型(冬季多雨):F地中海气候。

(4)少雨型(终年少雨):D.热带沙漠气候,I.温带大陆性气候,J.寒带气候。

巩固练习:除去气候类型名称,打乱顺序,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判断每种气候类型。并说出判断的方法。

本课小结:

上一篇:党课学习会议记录下一篇:国培计划经费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