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特点气候

2024-05-13

高中地理的特点气候(通用8篇)

篇1:高中地理的特点气候

1.为什么亚洲季风气候最显著?

原因: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别显著所致。

表现:东亚: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雨热同期;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有明显的干湿季。

2.为什么亚洲有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其他洲没有?

仅亚洲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南亚地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北季风,夏季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往南亚地区,带来降水。而其他大洲的该纬度地区,均处于信风带的上风向地区,海陆面积较小,故不能形成热带季风。

仅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亚洲处于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能延伸到较高纬度,而其它大洲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较小。故只有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

3.世界各地的季风气候风向如何变化?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南半球的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北风,冬季吹偏南风。

4.塔尔沙漠的成因?

塔尔沙漠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

(1)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

(2)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

5.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原因?

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以及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西侧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东侧为红海,但因水体较小,因此气候较干燥,降水稀少。

6.撒哈拉沙漠的成因?

(1)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2)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

(3)红海为狭窄水体,东北为阿拉伯沙漠区,东北信风吹来干燥气流,处于副热带海区,高温高盐,大气稳定。

(4)南部的副高可达18oN。

7.纳米布沙漠的成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

8.阿塔卡马沙漠的成因和向北延伸到赤道的原因?

因寒流经过沿岸,使近地面成为冷源,因此在近海面出现了大气逆温现象,导致大气不能够不断地上升,形成热带沿海多雾性荒漠区。

9.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

本区域身居内陆,既受不到大陆东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的影响,又无法受到大陆西岸三圈环流中西风的影响,故降水稀少,形成了温带内陆荒漠区。

10.纳米布沙漠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1)受南非高原地形的阻挡,干热气流不可以影响到东海岸。

(2)东岸地区沿岸有暖流经过,带来充沛的水汽。

11.红海两岸成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两岸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蒸发旺盛,炎热干旱。且红海的水面狭窄,不能给两岸地区带来降水。

12.加利福尼亚沙漠的成因?

受副高的影响以及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13.澳大利亚中西部成为沙漠气候的原因?

受副高、信风带以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

14.刚果盆地雨林气候的成因和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处于南北纬10o之间,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

(1)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来自几内亚湾的气流,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在沿海有降水,但难以进入东非高原。

(2)西南气流本较浅薄,进入东非高原就更薄,故降水少,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夏南冬时处于18oN,北冬南夏时向南移,经过东非高原的时间短,降水量少。

15.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逊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16.马达加斯加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处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且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故降雨较多。而西岸则处于背风坡的位置,且吹的风主离岸风,故降水较少。

17.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夏季时,受到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冬季时,东北部受到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海洋吹来,水汽较充足,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加大了其水汽的含量,故澳大利亚东部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18.巴西高原东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常年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纬度低,气温高。

19.与同纬度的印度半岛相比,为什么阿拉伯半岛多沙漠,而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

阿拉伯半岛三面被陆地所包围,常年受到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风从陆地吹到阿拉伯半岛,水汽含量少。

印度半岛三面为海洋,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风,风从北印度洋吹向印度半岛,带来充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使印度半岛受东北信风带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且此时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气流向四周辐散,影响印度半岛,使其降水少,形成干季。

20.东部非洲赤道地区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沿岸的暖湿水汽难以进入东非高原,使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1.非洲几内亚湾北部成为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受到几内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22.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而在其他洲分布面积狭小的原因?

地中海沿岸地区刚好处在开口向西的地中海沿岸,冬季受西风带影响的时候,水汽能进入地中海并影响沿岸地区。而其它地区则受地形的影响,面积较狭小的。

23.日本气温南北差异大,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

(1)日本地形狭长,地形复杂,南北所处纬度不同,故南北气温差异大。

(2)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是:日本的季风性气候具有海洋性。日本地形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山脉走向与列岛排列方向一致,均为南北延伸。夏季时,东南部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降水较多,西北部位于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冬季时,西北部位于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后,水汽含量增大,使西北地区冬季的降雪较多,而东南部处于背风一侧,降水少。但总的来说,日本降水西北较东南少。

24.朝鲜半岛南北气候差异大的原因?

朝鲜半岛南北所跨纬度较大,南部纬度较低,且沿岸受日本暖流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离海较远且纬度较高,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故冬季气温较低,属温带季风气候。

25.爪哇岛冬夏季风向的差异和原因?

夏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吹东南季风,冬季东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成西北季风,影响爪哇岛。成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6.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欧亚大陆分布最广的原因?

亚欧大陆东西所跨过的经度范围最广,地形较复杂,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较难进入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且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故亚欧大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7.蒙古和哈萨克形成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表现?

蒙古和哈萨克地处亚欧大陆内陆,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量少,集中于夏季。冬季离亚洲高压寒冷中心较近,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故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8.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地形:北美洲的基本地形由三部分组成:西部的高山,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和山地。

该地常年受大陆气团的影响,气候干燥。

受地形的影响,冬季寒冷中心气流可影响到北美洲北部东海岸地区,且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的经过,减温减湿,使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时,因北美所处大陆面积及大西洋的面积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小,故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较小,夏季风的势力较亚洲弱,不能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区,使其夏季降水较少,故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29.伊朗沿海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冬季时受到亚洲高压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时,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但受到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季风所经海区面积狭小,不能给沿海地区带来降水,故形成了全年温差较大,降水量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0.伊比利亚半岛内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为梅塞塔高原,北部、南部为山地,地形闭塞,为盆地状高原地形。冬季因地势高,使高原内部成为相对高压,从大西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不能进入高原,故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篇2:高中地理的特点气候

0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

特点: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0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

特点: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0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

特点: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0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

特点: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

0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

特点: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0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

特点: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0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

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0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

特点: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0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

特点: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篇3:高中地理的特点气候

初中倾向于“是什么”,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高中更倾向于“为什么”, 着重于综合分析能力。与初中相比, 深度掘进, 广度拓宽, 梯度增强, 角度多维。往往学生在学习关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感觉到非常困难, 很难获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教师往往会仅仅选择将初中的相关气候知识再回顾一遍, 而这种教学行为打破正常教学程序, 产生低效教学效益。面对师生都很纠结的知识点, 更需要教师师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 将初高中相关气候的进行重组融合。

一、注重初高中气候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从课程标准来进行比较两学段要求不同点。初中地理只需要了解气候名称、分布, 气候是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 也是重要的工具性、规律性知识点, 是学习中的难点, 需要掌握气候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判读以及会分析气候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影响。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将初中与高中相关气候知识叠加与罗列。因此在教学前应该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情况, 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情适时将初中内容穿插进去, 并进行一定的拓宽延伸, 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又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 加深印象。课后对学生在课堂或者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暴露的问题作以记录, 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做到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 有目的性, 有效率性。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影响, 所以初中教学内容通常形象直观, 学生只需要掌握“是什么, 在哪里”即可, 更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老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的方法, 同学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高中地理则要求更重于“为什么, 怎么办”, 要求能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 学会原理性、规律性知识, 而后以此去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 所以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单纯初中形象直观甚至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做大幅度的调整, 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启发性、自主性、课堂充满浓郁的探究氛围, 更倾向于对学生的方法的指导与能力提高。

三、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衔接

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 高中地理比较抽象, 理论性强, 深度、广度显著增加, 很多同学因为初中不重视, 地理基础知识薄弱, 基本素养欠缺,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于地理学科无所适从, 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这门相对“陌生”的学科, 以至于在分科选科时, 选择地理的同学非常少。所以高一的教师在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尤其重要。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核心思想是: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 由“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第一, 学习任何知识点, 都需要心中有图, 更要会用图, 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灵魂。第二, 必须要理解高中地理课程中概念、法则、原理产生的原因, 并非只是初中时要求识记。第三, 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由个体向一般规律总结归纳。第四, 要有一般向特殊深度思考, 甚至有针对性进行逆向性思维。第五, 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运用所学原理性知识。

学生学习气候的一般方法指导:

1是什么气候, 在哪里? (气候表征、区域定位)

2在该区域为什么形成这种气候? (灵活运用地图分析)

3以此推理其他种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同一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不同、分布规律不一致的原因。 (发现问题, 由一般到特殊深度思考)

5能够依据分布、特点等判断气候类型。 (逆向思维)

6解决分析某一具体区域气候的特点、成因、影响等。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引导, 不仅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更是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 学会了“会学”的本领。

四、注重评价的衔接

初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 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深度研究和调整。初中阶段地理课堂对于学生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呈现的结果, 而对于呈现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通常不会太多关心, 更不用说评价。而高中阶段最主要任务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过程中, 所以评价应该是发展的, 不仅关注结果, 更注重整个发展变化过程, 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的、即时的、动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 使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摘要:由于初中地理的教学不规范与不重视, 使得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明显脱节感,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产生极大的困难, 尤其是遇到类似“气候”相对复杂的知识点时。所以教师准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衔接, 要注重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注重评价的衔接等。

关键词: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

参考文献

[1]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 (11) :9-11.

篇4:高中地理的特点气候

【关键词】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感觉到因为学生能力与知识的欠缺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开展下去,而解决这类问题却常常又十分的棘手。尤其是涉及区域地理原理知识和规律的分析、理解、应用时,学生往往表现的无从下手,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地球运动、气候、洋流分布与影响、自然带的学习;人文地理中城市、工、农业、交通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地理中以区域作为载体研究区域间的环境与发展差异、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其主要原因在于:1.相关地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缺乏;2.地球基础知识和原理、规律掌握薄弱;3.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以形象记忆为主;4.教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没有兼顾到与初中地理的很好的融合与衔接。

初中倾向于“是什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高中更倾向于“为什么”,着重于综合分析能力。与初中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往往学生在学习关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感觉到非常困难,很难获得理想的课堂效果,教师往往会仅仅选择将初中的相关气候知识再回顾一遍,而这种教学行为打破正常教学程序,产生低效教学效益。面对师生都很纠结的知识点,更需要教师师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将初高中相关气候的进行重组融合。

一、注重初高中气候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课程标准来进行比较两学段要求不同点。初中地理只需要了解气候名称、分布,气候是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也是重要的工具性、规律性知识点,是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掌握气候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判读以及会分析气候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影响。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将初中与高中相关气候知识叠加与罗列。因此在教学前应该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情适时将初中内容穿插进去,并进行一定的拓宽延伸,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课后对学生在课堂或者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暴露的问题作以记录,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做到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效率性。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影响,所以初中教学内容通常形象直观,学生只需要掌握“是什么,在哪里”即可,更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老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的方法,同学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高中地理则要求更重于“为什么,怎么办”,要求能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学会原理性、规律性知识,而后以此去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所以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单纯初中形象直观甚至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做大幅度的调整,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启发性、自主性、课堂充满浓郁的探究氛围,更倾向于对学生的方法的指导与能力提高。

三、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衔接

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高中地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深度、广度显著增加,很多同学因为初中不重视,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素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于地理学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这门相对“陌生”的学科,以至于在分科选科时,选择地理的同学非常少。所以高一的教师在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尤其重要。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核心思想是: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第一,学习任何知识点,都需要心中有图,更要会用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灵魂。第二,必须要理解高中地理课程中概念、法则、原理产生的原因,并非只是初中时要求识记。第三,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个体向一般规律总结归纳。第四,要有一般向特殊深度思考,甚至有针对性进行逆向性思维。第五,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运用所学原理性知识。

学生学习气候的一般方法指导:

①是什么气候,在哪里?(气候表征、区域定位)

②在该区域为什么形成这种气候?(灵活运用地图分析)

③以此推理其他种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④同一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不同、分布规律不一致的原因。(发现问题,由一般到特殊深度思考)

⑤能够依据分布、特点等判断气候类型。(逆向思维)

⑥解决分析某一具体区域气候的特点、成因、影响等。(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引导,不仅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学会了“会学”的本领。

四、注重评价的衔接

初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深度研究和调整。初中阶段地理课堂对于学生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呈现的结果,而对于呈现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通常不会太多关心,更不用说评价。而高中阶段最主要任务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过程中,所以评价应该是发展的,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的、即时的、动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9-1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2002.

篇5:高中世界地理气候总结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高一世界地理重要知识点:气候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纬度高,热量小;

②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篇6:高中地理世界气候类型的测试题

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A.终年炎热B.冬暖夏凉C.终年寒冷D.冬冷夏热

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A.根系不发达B.叶质坚硬,树皮厚C.板状根大,树干长D.叶面宽大,多气孔

3.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性质C.距海远近D.地形差异下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4~5题。4、读图所示气候类型可能位于()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大洋洲A、①②④C、①③④

B、②③⑤D、②④⑤

5、该地1月份气温比11月份低,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高度角较小B、白昼时间较短

C、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D、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6~7题。

6.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小B.最冷月气温大于18℃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D.夏季降水丰富

7.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读下图,回答8~9题。8.图示地区主要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9.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C.地形D.大气环流

和20夏季奥运会分别在雅典和北京举行,下图是两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10~11题。

10、雅典所属的气候类型,适宜生长的水果是()A、柑橘

B、香蕉

C、椰子

D、荔枝

11、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下表为四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12~15题。

12、城市①平均气温最高月最有可能为()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3、城市②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4、城市③可能是()A、广州

B、珀斯

C、布宜诺斯艾利斯D、洛杉矶B、温带落叶阔叶林D、温带草原

15、城市④1月降水多于7月的原因是()A、1月气旋活动频繁

C、1月空气对流旺盛,多对流雨

B、1月台风活动频繁

D、1月受夏季风影响,多锋面雨

读下图中的I、II两图,回答16~17题。新课标第一网

16、图I中,②陆地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距海远近不同B、地势高低不同

C、纬度差异D、大气环流不同

17、当①海岸在图II中的甲时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陆地东岸正值小麦播种季节C、③海洋上副高西进北移

B、④处小麦正处于生长旺季

D、由⑤海洋驶向①海域船舶顺风顺水

读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柱状图,回答18~20题。

18、四个地区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19、四个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20、四个地区中,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1~5、ABBDC6~10、CCBCA

11~15、BDCBA16~20、

篇7: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3、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4、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5、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6、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7、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篇8:高中地理的特点气候

一、全球气候变暖

(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

全球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人类大量的燃烧含有化石的燃料, 或者是大量地砍伐森林并大量焚烧树木, 在这些物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这些二氧化碳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即温室效应。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 从而导致温度上升, 就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二)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导致因素便是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口的增加同样也严重地威胁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平衡。因为每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以惊人的速速增长, 直接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 进而直接影响了地球表面的气候环境。

2.大气环境污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球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人类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固体废弃物质被倒入海洋, 这些物质中大部分为有毒有害的物质。同时今年发生在海洋中的重大漏油事件以及人类对近海岸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可以对海洋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4.地球的公转轨迹变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 距离太阳更近。根据科学家的研究, 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 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5.土地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地表植物能够起到保持水土流失的作用, 而大量的不适当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例如, 人类大量过度砍伐树木、过度放牧以及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对于地表的植物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6.森林资源锐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类对于森林的大量破坏或者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森林面积锐减, 都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

7.酸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早在20世纪的时候多集中在北美洲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 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也在大面积地蔓延, 众所周知, 酸雨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可以导致湖泊酸化, 森林被毁以及生物大量死亡, 已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

8.物种加速灭绝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 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9.水污染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监测系统对水质系统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表明, 全球有10%左右的河水正在受到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人类用水量的急剧增加, 以及环境的水系统的污染面积的大量扩大, 导致了人类对于淡水的供需矛盾。

10.有毒废料污染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有毒化学品的不断增加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而且也严重地危害着地球的环境。

(三) 全球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可能会通过两种过程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北极及南极洲上的冰川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

2.生态环境。冰川的消融导致海平面的升高, 进而引起红树林和珊瑚礁、海岸滩涂湿地等生态群丧失, 海岸受到侵蚀, 海水入侵到沿海地下淡水层, 导致沿海土地盐渍化等, 进而导致海岸、海湾、河口等自然生态环境失衡, 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灾难。

3.水循环。全球变暖会影响全球总体水循环, 使全球蒸发量加大,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空间分布格局, 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 蒸发增强, 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4.气候。全球气候变暖使有的区域极端气候事件 (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 频率发生且强度不断增加。

5.农作物。全球的气候变暖对作物的生长影响有利有弊。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系统, 使有的区域频发旱灾或洪灾, 导致农作物不断地减产, 且温度过高严重影响种子生长。温度的增加有利于高纬地区喜湿热的农作物提高产量。

6.人体健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区域夏季高温频现, 引发心脏病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四) 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国家社会。第一, 降低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现在最直接的办法是大面积的植树造林, 扩大绿地面积, 禁止滥砍滥伐树木。利用大自然的光合作用固定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用清洁能源,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第二, 适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当地的作物品种和类别, 使其慢慢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 例如, 日本的北部本来因为夏季温度较低, 并不适宜种植水稻, 即便是种植产量也非常得低下。但是当地有目的地引进了抗寒的水稻品种, 现在北海道不但可以种植水稻, 就连最北端的北海道的水稻产量也非常得高。气候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只有及早地预测出气候的变化趋势, 才能找到适宜的对策并顺利实施。第三,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国际上通过签订一些公约来自我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如《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巴厘路线图》《哥本哈根议定书》。

2.公民。植树种草, 保护森林, 合理节约地使用木、纸制用品。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合理使用纸张和木材, 拒绝一次性筷子。使用再生纸, 用手帕代替纸巾。商店购物减少使用过度包装。减少消费, 减少废弃物排放。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选购车辆时选择排量小的汽车, 每月少开一天车。使用节能的电器、合理地使用电器。在家随手关灯, 选用节能洗衣机, 合理使用空调。尽量少用电梯, 使用冰箱注意节能。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适时将电器断电。

二、酸雨

(一) 酸雨的概念:人们一般把p 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不单指“雨”, 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二) 形成酸雨的物质: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三) 酸雨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酸雨是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 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 因为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华中酸雨区目前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 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四) 酸雨的危害

1.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 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乃至大量死亡。

2.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 造成养分淋失, 影响微生物的活性, 使土壤肥力降低, 导致农作物减产。

3.植物生长:腐蚀树叶, 使光合作用受阻, 影响森林生长, 林木成片死亡。

4.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 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5.人体健康: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力下降, 易感染慢性咽炎和支气管哮喘, 致使老人眼睛、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五) 酸雨的防治措施

1.开发新能源, 如太阳能, 水能, 潮汐能, 地热能等。

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

4.少开车, 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 少用煤。

三、臭氧层破坏

(一) 臭氧层的概念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自然界中的臭氧层大多分布在离地20~50km千米的高空,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

(二) 臭氧层的作用

1.保护作用, 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臭氧层阻挡紫外线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 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的紫外线 (UV-A) 和少数中波紫外线 (UV-B) 能够辐射到地球表面, 中波的紫外线对于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长波的紫外线要严重得多。臭氧层对于中波紫外线的阻挡无形中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 促进了生物的繁衍。

2.加热作用。臭氧对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吸收可以将其转变成热能, 对大气起到加热的作用, 正是由于这种作用, 使大气层在50千米的高度形成一个峰值, 是地球表面上空的15-50千米处产生一个升温层。臭氧的存在促使了地球表面平流层的产生, 而地球以外的空间由于没有臭氧和氧气, 故也不存在平流层。同时大气的这种臭氧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3.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的顶部和平流层下部的区域, 臭氧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高度的臭氧大量减少, 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可见, 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波长的紫外线辐射, 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但另一方面, 臭氧遍布整个对流层, 却起着温室气体的不利作用。在平流层中臭氧耗损, 主要是通过动态迁移到对流层, 在那里得到大部分具有活性催化作用的基质和载体分子, 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耗掉。

(三)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1.当氟氯碳化物漂浮在空气中时, 由于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影响, 开始分解释出氯原子出来。

2.这些氯原子的活性极大, 常喜欢与其他物质结合。因此, 当他遇到臭氧的时候, 便开始产生化学变化。

3.臭氧被迫分解成一个氧原子及一个氧分子, 而氯原子就与氧原子相结合。

4.可是当其他的氧原子遇到这个氯氧化和的分子, 就又把氧原子抢回来, 组成一个氧分子, 而恢复成单身的氯原子就又可以去破坏其他的臭氧了。

(四) 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 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 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 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影响。1.对人的神奇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 可引发皮肤癌、眼部疾病、传染疾病;2.少数的陆上植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番茄、瓜类、土豆、甜菜等等;可导致森林草地等的衰退。危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平衡;3.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使海洋中的低级事物数量严重减少, 浅水中的贝类和鱼类的活动受到影响, 导致大量死亡;4.加速合成材料的老化, 例如, 导致喷涂材料、包装材料以及建筑材料的老化。5.全球气候变暖, 产生“温室效应”, 海平面上升。

(五) 解决臭氧层破坏问题的防治措施

1.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尽早开发代用品。代用品的开发应考虑: (1) 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 (2) 价格适宜, 能被市场接受; (3) 对臭氧破坏潜能 (ODP) 低; (4) 温室效应潜能 (GWP) 低。

2.合理使用, 控制排放。氯氟烃的代用品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取代氯氟烃, 因此, 在此期间内合理节省使用氯氟烃及在运输、保管、使用、维修、制品废弃各环节控制排放也是一项重要措施。

3.回收和再生。开发氯氟烃回收再生技术对控制排放, 节省资源, 降低制品成本, 代用品顺利转换等均有重要意义, 而且这项技术还可应用于代用品回收。回收和再生方法是依据氯氟烃的种类、排气量、浓度、产生源来选择的, 以求经济合理及保证再生品质量。

4.分解和破坏。在氯氟烃混有多种杂质或回收后的二次处理等不适于采用回收再生技术的情况下, 采用分解破坏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摘要: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应, 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关乎到人类的未来。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内容比较分散, 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上一篇:项目稽察下一篇: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