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设计

2024-05-01

气候设计(精选十篇)

气候设计 篇1

关键词:生物气候设计方法,热舒适,建筑设计,气候适应,建筑节能

1建筑设计与气候的关系

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开始, 建筑作为一种承载种种活动的载体, 给人类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从最初发展的历史来看, 必须是要满足物理性能的, 也就是人们最直接能够体会到的感受, 伴随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建筑居所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满足物理体验, 在功能和审美上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且不谈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后,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造达到了一种比较高的程度, 随着人工调节技术的发展, 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基本上交给了机械设备和暖通的设计师, 建筑师很少在气候条件上对建筑的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可以这样说, 建筑设计成了一种越来越强调视觉效果的一种劳动创造, 由于在一般的设计过程中, 对气候条件的考虑和建筑自身的调节能力的忽视, 直接影响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在机械手段上的依赖, 在传统的资源角度下, 人们尽情享受自然资源带来的舒适, 这些方面成了现在能源问题的一个大的影响因素, 从历史经验来看, 我国现在有一些建筑师对这个方面越来越重视, 长期的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和对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学习, 以及对地域气候条件的关注, 不断的改善住宅的节能方式, 气候适应性建筑在建筑设计的方法上同样有了一些进步。

2传统建筑节能方式

传统建筑体现出来的节能技术和手段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等几个方面

2.1建筑布局我国传统的建筑节能在布局上的一线比较强调和自然的联系, 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建筑朝向、间距、风向、太阳照射、还有外部的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营造, 通过在整体上进行把控形成居住空间的微气候环境。

2.2空间设计建筑被作为一个复杂的空间构筑系统, 一方面以一种整体形式的有机组合模式存在, 另外一方面其各构成空间的组成每一个小部分又可作为人们具体感知的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而这些小部分正是传统建筑在空间设计上的巧妙之处, 我们国家传统建筑的布局一般是比较看中群体的布置而忽视了单体的布局思想, 这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使得大部分的传统建筑造型比较简单, 在空间的节奏韵律上没有体现太多的变化, 。也就造成了建筑的体型系数比较的小, 在传热的过程中, 传热面积比较小, 在热工性能上的体现也就比较的优秀。北方的建筑由于寒冷气候的影响, 大多进深不太大, 长宽比例大, 为了使得南向受热面积加大, 在冬季享受阳光的辐射, 同样对避寒是很有用处的, 而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建筑的朝向通常以向东和东南为主要方向, 在保证冬季的阳光照射外, 避免夏季阳光的直射, 在空间上体现出开间小, 进深比较大, 传热耗能值比较低, 能耗不大。

2.3构造设计在构造措施上面主要体现为建筑围护结构和通风降温以及建筑温度的保持和传热的分隔这两个大的方面, 围护结构在节能技术上的体现主要在于如何选择屋面、门窗、墙体、等一些部位的材料的选择, 同时在材料的搭配上也是有讲究的。屋面的构造设计是对于围护结构体现整体的热工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传统的屋面通常由瓦面和瓦下塑砖构成, 望砖和瓦面之间有一定空气夹层加强了保温隔热的性能, 通过这种方法, 夏天的直射光线造成了构造内有一定的温差。空气夹层的设置加强了通风效果, 在保温性能方面做得比较好。墙体的构造使得不像现代的建筑, 木构体系没有构造柱和圈梁所形成的“热桥效应“, 这样的一些构造对保温隔热显然也是大有裨益的。谈到门窗的节能构造效应, 我国传统的门窗的材料主要采用木材为主, 木材的隔热性能好, 在外形上可以进行精雕细琢, 有一定的美观性, 同时, 兼具密封性, 我国传统的构造做法一般体现在减少开创面积, 有些地区会在窗棂的平

面形状上采用三角形的构造用来满足通风、采光和避免视线干扰的要求。

3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方法

在当今社会, 物质和信息不是工业化链条中最高处流向低处的一种单向的流动, 现而是一种多向性的、非匀质的资源库, 在这种资源环境里, 除了文化、地域、传统、材料等方面, 建筑师还应对经济和传统文化在系统资源里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了解, 新的时代, 建筑师要对建造需要的最新的模式进行摸索, 这个模式要求建筑师了解环境气候等状况例如对气候的考察、地形地貌、绿化环境等, 学习和继承传统建筑里所蕴含的生态智慧, 采用低糟践或者是价格适当的技术组合和材料, 在现代, 这个模式具有经济节约, 易于普及的明显优势,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是尤适用的。以”气候设计“为出发点使得这种模式有了新的意义。这种新模式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下面的几个方面。适用当地可用以及适用的资源, 设计方案和当地气候相适应设计应该符合当地的习惯、思想传统

丢弃万能设计思想, 开拓新的设计思维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 主要体现在降低能耗的设计上引入新的节能技术, 发展和气候相适应的思想

3.1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特性地域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是和我国的经济条件相符合、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注重生态保护、被动式优先, 采用许多生态方式, 营造出节能省材、环保、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在建筑和环境的联系上面, 细致的观察周围环境和气候的特征, 充分利用场地的积极因素并且转化其本身所带的消极因素。考虑建筑和环境置换性能的影响, 同时采用现代的技术, 对自然环境做出生态补偿。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点:1建筑和气候要素关系的研究通过对气候的一些要素如太阳的辐射、温度、空气湿度、降雨量、风的分析来探究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以及气候环境和建筑特征之间的关系, 以形成气候适应性建筑的基本概念。2设计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建筑设计历程与变革的分析, 研究气候分析和建筑决策之间的额关系以及科学的建筑设计策划过程, 从设的层次入手, 在生态和物理环境、场地规划、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维护结构, 细部设计等一些方面研究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原理, 并且通过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案例分析对设计原理进行验证。3西南地区 (特别是四川) 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从研究西南地区的地域性气候特征以及传统民居的影响入手, 分析川西传统民居的自然观以及基本类型, 归纳总结西南传统建筑的节能设计方法。并且分析该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现状, 研究居住建筑的整体环境规划和单体设计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4.建筑设计与气候和节能

热舒适:是指人们对所处的微小气候产生的不冷不热的主观感觉。

4.1成都气候概况

成都属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4%BA%9A%E7%83%AD%E5%B8%A6&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亚热带湿润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5%AD%A3%E9%A3%8E%E6%B0%94%E5%80%99&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6%97%A0%E9%9C%9C%E6%9C%9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无霜期长、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9%9B%A8%E9%8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 年最高气温为37.3℃,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 最热月出现在7~8月, 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 最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5%86%B7%E6%9C%88&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冷月出现在1月, , 月平均气温5.6℃;年总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9%99%8D%E6%B0%B4%E9%8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降水量为918.2毫米, 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9%9B%A8%E9%8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 月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9%99%8D%E9%9B%A8%E9%8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 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 月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9%99%8D%E9%9B%A8%E9%87%8F&hl_tag=textlink&tn=SE_hldp01350_v6v6zkg6"t"_blank"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 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 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结语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行业, 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在这样的一个转折时期, 通过对地域气候和建筑设计关系的思考, 更深刻的关意识到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方法的意义的重要性, 它使得设计的整个逻辑的七点有所改变, 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设计城垛的评估体系和设计原则、, 甚至是审美标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伯纳德·鲁本等.设计与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布莱恩·爱德华兹 (英) .可持续性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阿尔温德·克里尚 (美) .建筑节能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气候教学设计 篇2

课题:《第二节

气候》

学科:地理

年级:七年级

授课教师:程玉香 时间:9月23日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特征是根据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首先考虑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而后是气温特征的概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情分析:我执教的班级是七年级三班,大部分地理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本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3、气候也是较抽象的名词,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⑴.阅读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图,通过分析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⑵.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B.能力目标: ⑴.掌握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⑵.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

⑵.通过探究我国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能欣赏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我国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分 析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冬夏季气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资源:教材内容、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设计表格

2、教学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设计理念:

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结合学校的“三六一“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流程:

㈠情景展现,导入新课: [情景展现一]:

1、今天早晨同学们来上学的路上,气温怎么样?有什么感觉?(气温较低,感觉到冷)中午的时候有什么变化?(气温高了,暖和了)

2、哈尔滨和广州每年冬天的景象是怎样的呢?看图2、12(哈尔滨每年都是冰天雪地,广州每年都是鲜花盛开的景象。)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情景展现二]:中国地大物博,气候是复杂多样的,在同一时间,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是截然不同,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的一些景观图片: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以下四幅图片:

(1)热的可以在石头上烙大饼的图片(2)冷的可以呵气成冰的景象

(3)干旱的百年享受不到滴雨之恩(沙漠景观)(4)湿润的几乎天天都下雨的图片(5)一月份黑龙江省冰天雪地的景象(6)一月份海南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象

通过以上图片景观的对比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别,并初步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 ————气候。

教师讲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是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的,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和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㈡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展示课题] 第二节

气候

一、气温分布特点:

(一)冬季气温分布:

1、课件展示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

2、引导学生先读图例,图例的颜色主要有冷暖两种色调,知道不同的色调代表不同的气温。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读图思考]:(1)、找到0℃等温线,看它大体经过哪些山脉和河流?(课件上动画演示秦岭—淮河 一线

(2)、此线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气温如何?此线以北和以南的河流的在冬季会有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以北的气温越往北气温越低,以南的气温越往南气温越高,以北的河流在冬季有封冻想象,以南的河流在冬季没有结冰现象。)

(3)、找到漠河镇、海口市两个地方,读出它们1月份的平均气温值?计算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动画演示两地相差近50℃)

(4)、我国一月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地方,纬度怎样?和气温有关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5)、由此你能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吗?(冬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气寒冷)

3、[探索无极限]:

观察等温线的疏密情况,及其与纬线之间的联系。(1)引导学生观察0℃等温线以北的等温线的特点。(2)引导学生观察0℃等温线以南的等温线的特点。

4、教师总结: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不同的是0℃等温线以南的等温线稍向东倾斜。(原因:东部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受海陆因素的影响)

5、[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到我国冬季的气温?(提示:从冬季风影响的角度谈一谈。)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6、[归纳]:

(一)、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先由学生自己说出,后教师小结归纳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原因: a、纬度因素:

南方纬度低,气温高,北方纬度高,气温低

b、冬季风影响:寒冷的冬季风南下,北方影响比南方大,因此北方气温比南方低

.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

[过渡]: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那我国夏季的气温又是如何呢?引入夏季气温的学习。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

1、展示七月份年平均气温图2、14,引导学生观察图例上呈现的颜色(全是暖色调,说明夏季全国气温很高。)

2、[读图思考]:

(1)、漠河镇和海口市七月的平均气温各约是多少?两者相差多少度?

(2)、找出七月气温值最低的地区?该地区与同纬度的地区气温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夏季,气温的最低值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3)、同一月相比,七月南北温差怎么样?为什么?(温差小)(4)、由此你能得出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吗?

3、[你知道吗]:展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中国夏季气温最高值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和最低值在哪里?

(教师讲解并用课件展示夏季的最高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地方:吐鲁番、青藏高原)

4、[归纳]: 板书: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

原因:⑴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

⑵北方昼较南方长

夏季,最热在吐鲁番盆地,最冷在青藏高原 [过渡][看图回答问题]:

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造就了南北热量差异,因而也对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以下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课件展示图片)葡萄、水稻、小麦、柑橘、苹果、(以上的植物生长的非常旺盛,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各自都找到了非常适宜它们生长的土壤和温度,农作物一年中≥10℃的积温又称活动积温,是把≥10℃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就叫积温。)

我国的科学家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了我国的温度带。从而引入温度带的学习。

(二)温度带

1、课件展示我国的温度带的分布图。

2、[读图并说出]:根据左下角图例,你了解到我国有哪些温度带吗?(请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学生观察并说出中国有哪些温度带。)

3、教师讲解我国的温度带: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合作讨论】

(1)、请将下列各温度带的地形区对号入座到图上:

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海南岛、云贵高原、东北平原。

(2)、学生分析讨论后,学生说答案,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到图上的相应的位置上。

4、【观察讨论:】

请你结合一月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一月份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5、山东处在什么温度带?(师生共同小结:山东属暖温带)。

6、多样的气候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1)展示多样的气候和动植物图片让学生来理解。

(2)展示多样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1、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夏季表现尤为突出。

(四)接受挑战、再创新高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考考你】

1、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 越,夏季南北。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_______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

_________带和_________带的分界线 【实战演练】

1、一月底,家住哈尔滨的小红想到海南去旅游,妈妈让她多带些厚衣服,请问妈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一月份,家住海南的王明想到北京参观访问,临行前爸爸也让带些厚衣服,请问爸爸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动手连一连】

2、请讲下列各省区与对应的温度带连线。

湖南省

寒温带

青海省

中温带 河北省

高原气候区 海南省

暖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

亚热带

内蒙古自治区

热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一、中国的气温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一)冬季的气候分布特点:

1、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

(二)温度带

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活动积温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天气的概念。

2.记住天气的状况与特点。

3.记住气候的概念。

4.记住气候的状况与特点。

5.利用地图的判断和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57天气类型图及景观图,认识天气类型及其体现形式。

2.通过活动、图片等各种方式了解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科学原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例分析,体会自己体会,初步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与生产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名称、特点以及体现形式。

2.教学难点:实记主要天气符号。

第二部分: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中央电台的天气预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体会不同于身边的天气。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并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走入当堂内容。

2.天气与气候具有差异性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世界各地天气图),提问:为什么世界各地天气千差万别?

学生活动:观赏图片并思考,得出结论:各地天气和气候不同,使世界的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天气与气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认识到天气与气候的多样性,从而过渡到天气与气候的不同的学习。培养从图片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1)活动一:天气的特点、气候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表格,组织学生自学填表。

学生活动:

①天气:多变。

②气候:相对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

①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处理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地理语言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2)活动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

①几个城市的预报情况。

②介绍这些符号的意思。

③提问:如何判断其他几种符号呢?(让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活动:

①找出几种相似常用符号。(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尘暴)

②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呢?如何区分呢?(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

①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的探究发散到一般规律的总结。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提问: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总结总结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从而渗透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课堂练习题。

学生活动: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当堂教学知识。

(作者单位 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雍安育才高级中学)

气候设计 篇4

我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 无水不成景”之说。我国江南的美丽离不开水的滋养。正如古人白居易在诗中所描绘的“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从古至今, 无论“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的钱塘, 还是“春风十里”的扬州, 亦或是“彩舟云淡, 星河婺起”的金陵, 都是因水而美丽。就连苏州的拙政园, 原本是一块平地, 建造时也人为的挖出一条水沟来。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可是, 就我目前所居住生活的这个地处我国东北城市而言, 一些水景的现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却不够和谐。

近年来, 经济发展, 城市小区建设日新月异。由于人们普遍的与生俱来的亲水本性, 因此, 设计师在一些小区里仿效江南水乡, 设计并建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小桥流水、高压喷泉等水景观。如本市某知名小区等。就连本市某小区广场里也建造了三十米长, 十米宽的两个喷泉水池。乍一看, 却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 随着气候的转冷, 人们再也提不起短暂夏日里对水的那份热情了。因为人们不愿意在“三九、四九冻死狗”的冬日里, 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 趟着过膝的大雪去“欣赏”喷泉的美景。更何况喷泉喷出的水落到地面上, 一会儿功夫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冰了。还会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不便。有些小区的喷泉水池在冬天里被冻裂, 几只喷头顶着寒冷的北风在干涸的水池中鸣叫。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设计建造水景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 忽视了南北方的温度差异所造成的。

二、对策及建议

一般地说, 就近几年城市小区景观设计、建造中, 多为百花齐放, 各自为政。缺乏全局性的系统的规划、研究和指导。因而在相当一部分新建小区中出现了夏天臭水沟, 冬天冷喷泉的不和谐因素。

那么, 在我所居住的这个四季分明, 冬季滴水成冰的东北城市就不能设计建造所谓“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居者, 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北宋画家郭熙、郭思《林泉高致》谓之的可居之地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此, 我想就我们所处的这个不利水景设计建造的气候条件和具有松花江水资源充沛的有利条件的城市, 怎样搞好水景建设做一些探讨。

1、整体规划, 因地制宜的原则

就本市水景观设计建造而言, 应有一个整体的、合理性的规划, 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到有机的结合。并充分展现出设计的科学性, 多元性, 创新性, 地域性和艺术性等特点。

2、宜大不宜小的原则

所谓宜“大”不宜“小”的原则, 指的是在设计水体时, 应多考虑设计大的水体, 并与该区域的自然水体相联系。如根据松花江成S型流经本市的特点, 可在城市繁华区域的江边小区、江边公园、江水流经的市政中心对面等处建设音乐喷泉、景观瀑布等大型水景。形成山水相应的壮观的美丽水景, 这样不仅能够充分的利用了自然资源, 而且, 最大限度的美化了城市环境。成为本市标志性景观。或再把江水引入社区, 设计建造水上公园, 把死水变活水。真正形成夏有小桥流水人家, 冬赏“雾凇”、“树挂”的“仙人”意境。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原头活水来”的目的。即提升了城市品位, 还可促进本市旅游业的发展。

3、园林、水景相结合的原则。

本市属于典形的山水城市, 水资源丰富。在二零零九年全国最宜居住城市评比中, 我市排行第六。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清朝乾隆皇帝祭祖的小白山及望祭殿就座落在本市的南郊;吉林北山古庙群闻名全国;更有南朱雀, 北玄武, 左青龙, 右白虎四山的环抱。因此, 在景观设计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山水结合的原则;远近, 大小, 高矮和谐的原则。形成水影山、山罩水的美丽景观。

4、遵循自然的原则

水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提高生活的质量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 作为栖居地的景观, 是人与人, 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在水景设计与建造中应遵循自然的原则, 尽可能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景观与自然的统一。

三、结束语

水景设计是多元的, 但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和四季温度差异。如沿海多台风, 应考虑到景观的高度及逆风性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北方多寒冷, 无霜期短。如我目前所居住的城市一年有半年是在寒冷中度过的。因此, 在水景设计建造中应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 设计建造出美丽的, 人性化的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水景。

设计建造和谐、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原望和宿愿。正如约翰·O·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 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 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摘要:水景在城市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充分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及表达出栖居地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 气候条件千差万别。因此, 在城市水景观设计建造中, 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对气候条件予以充分的考虑。本文只是根据南北温度差异较大的特点, 就本地区水景观设计建造的一些具体情况及现象从一个小的侧面做个简单的分析及思考,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天气预报的学习,指导学生读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又是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读图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知道地理知识的作用,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问题解决法和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11月8日天气忽然变冷的录像,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然后转而说明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地球表层覆盖的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感受大自然给予恩泽的同时,又遭受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电脑展示:

1、天气预报的天气多长时间?(24小时)

2、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气温、降水、风、等等,导出哪些是描述天气的语言)过度:根据天气预报录像,我们来归纳一下天气的含义。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天气?(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段内的具体状况)

2、对天气状况我们怎么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

3、天气的特点有哪些?(短时间,不稳定、多变)

过度:那么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

1、气候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概括)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表格(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3、天气和气候描述语,(让学生上台连线)。

过度: 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请同学根据教材49页的图,你们快速记忆这些常用天气符号,一会儿进行抢答。

4、卫星云图

(根据颜色判断天气,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

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可以补充:春季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用黄色表示。让学生判断青藏高原和河南的天气状况)

过度:学习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现在同学们来当一次天气预报员。

播放:教材58页图4—3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请一位同学起来说:北京、东京、纽约和悉尼的天气情况)

播放: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师生一起讨论)

本节课堂的总结

七、板书设计

4.1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天气符号

2、卫星云图

三、气候

1、概念

2、特点

八、教学小结及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以同学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天气预报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是怎样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利用多种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和多媒体教学是本节课的特色。

气候设计 篇6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对气候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以适应气候为主要目的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探讨以适应气候为主要目的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据此,有利于保障建筑设计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的要求,减少气候变化对建筑所造成的消极影响,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率。

关键词:气候;主要目的;建筑设计;有效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环境、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全世界开始杜绝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大力开发和节约能源,以实现有效的节能减排。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状况,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必须从各方面来加以控制。在环境恶劣、气候异常的今天,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保障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必须在建筑设计方面进行改革。建筑设计要与施工当地的气候相适应,协调建筑设计和气候之间的关系,从实际出发,以制定出科学而合理的建筑设计。以适应气候为主要目标的建筑设计,是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区域常年保持的一种大气环境和状态,展现了此区域大气统计的平均数据,主要包括对温度、降水等的计量。气候具有规律性,类型十分多。每一地区都可以根据降水量、温度、太阳辐射等来研究其气候特征,并据此划分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该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因素和地形因素。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主要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去,夏季受太平洋和印度洋气流的影响,冬季受西伯利亚和冬季风的影响,但影响比较小。在南方地区的东部、南部等区域,易受到台风的影响,六月份常出现梅雨天气,而六月之后南方地区可能出现伏旱现象。

二、气候与建筑设计

(一)气候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地区的都有其獨特的气候特点,气候是一种长期的、固定的大气环境,但是其仍然存在着变化。按照一般的定义,气候通常是指某一个区域里长时间的大气特征。与之相关的还有一种概念被称为微气候。所谓微气候则与建筑密切相关,其是对建筑室外和室内的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固定范围,既包含了群体建筑的大气环境,也涵盖了单体建筑的环境。虽然人类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不可能改善整体的气候特点,但却能对局限范围内的气候进行改善,以保障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

表一 气候系统分类

气候系统气候对建筑影响的水平范围尺度(km)气候对建筑影响的处置范围尺度(km)时间范围

全球气候21005~121至5个月

地区气候550~10002~101至6个月

地形气候1~90.03~11至24个小时

建筑室内微气候0.2~10.21天

建筑室外微气候0.02~0.10.021天

(二)以适应气候为主要目的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以适应气候为主要目标的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是保障人们居住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不仅要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还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尽可能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的消耗量。在建筑设计的重要目标在于改善自然环境,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制定建筑设计方案的时候,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能确保建筑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以适应气候为主要目的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根据气候的特点来选择建筑的地址和朝向

以适应气候为主要目标的建筑设计,要求其在建筑的选址和朝向上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的变化特点。在建筑选址的过程中,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首先,在进行建筑选址的时候要考虑到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将会影响建筑外部的热环境,其是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气候因素。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对于冬天比较寒冷的地方,就必须将其建筑放置于能够充分吸收太阳辐射的区域;对于夏季比较热的地区,则要避免将建筑地址选在太阳辐射强的地方,以免户主在夏日的时候过热。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大多是夏热冬冷的气候状况,因而建筑的选址因选择太阳辐射均匀的区域;其次,建筑选址还要考虑到风向的问题。人们需要有一定的风源,但是风不可过多,不能携带太多的灰尘。鉴于这种状况在选择建筑地质的时候,不可选在风口或是风速过大的区域,也不可将其置于隘口地形。在建筑选址的时候,要选择受冬季主导风影响比较小,夏季主导风不受污染的地方。对于南方地方地区来说,则要考虑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特点;最后,还要考虑到降水因素。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来研究其降水分布特点,寻找该地区的降水规律,以选择合适的建筑地址。

在设计建筑的朝向的时候,也要充分结合气候的特点。建筑的朝向设计主要是考虑气候的太阳辐射和风两个因素。在我国建筑朝向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面朝南面,这是以我国整体气候特点为依据。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一般设计建筑朝向的时候,都会选择能够拥有良好通风环境的一面,通常设计在45度的夏季风入射角上。南方地区的建筑物多是呈行列式,面对这种布局方式的建筑物,在设计朝向的时候,要考虑到南方夏季主导风的流动风向,从而选择能够保障通风的朝向。此时多是将其朝向设计于30度夏季风入射角至60度夏季风入射角之间.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太阳辐射这一因素,要根据该地区的日照时间来选择朝向,因而我国建筑物多是坐北朝南。

图一 行列式布局

(二)建筑群体和单体的设计策略

在建筑群体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将街道作为通风廊道,主要用于降低建筑的温度,洁净空气。主要采取中心辐射的方式。另外,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更要全面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注意高层建筑所引起的转角效应和峡口效应等。在制定建筑群体设计方案的时候,建筑物的高度不可超过风向建筑平均高度的两倍。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树木、围墙等来实施有效的挡风措施,根据该地区的风向来进行布置。

在建筑单体的而设计过程中,要在气候特征的基础上设计风压通风。要以风向为依据,充分掌握建筑的平面设计图,以确定建筑通风口的位置。在建筑光纤的问题上,可通过对建筑室内的玻璃的选择,调整侧窗的高度、大小来进行采光。

(三)以某市为例来分析其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

从建筑总体布局设计来说,必须考虑到某市的气候状况。某市的气温相对来说比较高,湿度比较大,风速并不快,所受到的日照也比较少。因而,在建筑总体布局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例如,夏季的时候要避免过强的太阳辐射,做好通风工作;冬季则要补充太阳辐射,通风要适度。另外某地区多是山地,要注意建筑群的外部气候。某地区多是采用开放式布局,这也受其气候的而影响。这种开放式的建筑布局可使人们在夏季的时候于树荫下乘凉。某地区充分利用地形来形成地形风。在建筑设计的时候,通常不会选在山脊或是山顶,多是选于山谷,因地形起伏而增强日照辐射强度,又温度不均而形成地形风。利用地形风可以缓解某地区的湿热状况,通风效果比较好,使居民感觉舒适。某建筑物的朝向需要在夏季减少太阳辐射,而冬季则要增加日照,为此其朝向的范围通常在向南偏东37°至南偏西37°。

结束语

在建筑行業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要满足生态系统的要求,不可因建设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建筑设计以气候为主要目的,是指其必须充分利用气候所提供的资源,利用气候的作用来完善建筑设计,并且避免建筑物受气候的不好影响,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保障人们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这种以适应气候为主要目标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资源紧缺的问题,其尽可能避免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维护,以实现建筑的节能性。总而言之,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气候因素,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来制定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勇勤,叶彩涛.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2]李桃.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J].城市建设,2013,(15)

[3]叶守森.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3,(10)

气候设计 篇7

1.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

2.知道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划分标准

3.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5.学会掌握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读图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小品:梅雨导入

2.分析季风气候的不同特征

3.模拟梅雨形成示意图

4.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界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2.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锁定重点、难点:

重点:

1.季风的特征

2.季风气候的优缺点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难点:

1.季风气候在实践上的配合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季风气候显著

【导入新课】小品《梅雨》

【教师】这个小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要用这节课的时间来解决, 前面我们讲了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 简单地复习一下: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夏季的特点是?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学生】受纬度的影响, 南北温差大。除青藏高原外, 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有南北差异, 也有东西向的差异, 但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季风气候显著。在学习本节内之前,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城市。

【展示图片】如右图。

【教师】在这张图上我选取了这两个城市:埃及开罗和我们生活的城市南京, 观察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看看有没有共性的地方?

【学生回答】有, 大概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教师】对, 它们的纬度位置大概一致, 那它们的自然景观会相同吗?南京我们很熟悉, 我找了一张图片, 猜猜看这是南京的什么地方?我还找到了一张埃及开罗的图片, 金字塔背景, 我没去过埃及, 但这张照片应该是真实图片, 金字塔附近是沙漠。

【教师承转】为什么纬度相同的两个城市, 它们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季风的内容。

【教师】首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季风。

【学生回答】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黑板上用图示)

【教师】其次, 我们了解一下季风的成因, 关于季风的成因比较复杂, 根据我们已学知识我们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个成因就可以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即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什么性质呢?指的是海洋和陆地升温和降温速度的快慢不一样。为了验证一下到底谁升温快, 谁升温慢, 我们几个同学做了一个实验, 在展示实验结果之前, 你猜测一下, 同是一盆水和一盆沙子, 放在阳光下, 谁升温快?下面, 我们有请李子昂把实验的过程向同学们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虽然这个实验有些地方没能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出现结果, 但至少说明沙子和水的升温快慢是不一样的, 这仅仅是一盆沙子和一盆水, 如果我们把沙子和水的面积无限放大, 大到沙子有亚欧大陆那么大, 水的面积和太平洋一样大, 这种温度的变化会更明显。

【教师承转】由于陆地和海洋性质的差异, 形成了季风, 那在我国季风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图片】我国冬夏季风图。

学生讨论, 并将表格填好。

【教师】我国的冬夏季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展示图片】

【教师】根据这两张图片, 你能说一说冬夏季风会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学生回答】冬季风使得我国寒冷干燥, 夏季风使得我国温暖湿润。

【教师承转】其实在我国, 冬夏季风的承转不是在瞬间内完成的, 它有一个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里冬夏季风必然有个相遇的过程, 这样就形成了降水。我国大部分的降水属于锋面雨。

【展示图片】

【教师承转】南京的梅雨就属于锋面雨。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讲了冬夏季风, 那么在我国是不是所有的地风都能受到季风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这里就涉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

【展示图片】

【教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标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到的范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那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呢?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这两张图片的对比就非常明显, 玉门关在非季风区内, 南京在季风区内, 一边是茫茫的沙漠, 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学生】南京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 而夏季风吹不到玉门关。

【教师小结】本节课了解了季风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剩下来的时间完成填充图册作业。

【教学反思】

一、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本课对应的课标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由于我国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各种气候的特征及地理条件存在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分析气候特征的方式和手段也必然不同, 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却有明显的特征, 因此对教材的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就如本节课而言, 为什么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温暖湿润;为什么梅雨和伏旱发生的典型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问题, 尽管上课时不一定讲, 但学生如果问起来, 你应该能够回答。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新课程已经走过了八年多, 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避免教师主宰着课堂, 怎样设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 怎样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何提出一些对初中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如何出现教师利用学生差异或学生背景资源等即兴生成, 从而出现“没有预约的精彩”以及“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这两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次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关于情景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地理课堂来讲, 学生的兴趣可能来自教师精美图片的展示, 独特风情的描述;来自教师严密的思维, 师生愉快的互动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 “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 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因此建立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我认为设置教学情境, 赋予学科内容生活意义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次课堂教学中的小品《梅雨》的设计、学生实验的组织和展示、夏季风冬季风性质的分析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

四、关于问题设计与高级思维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节课是否是好课, 就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好,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为什么引人入胜, 关键就在于他问得好, 正面问, 反面问, 于无疑问处问, 于有问题处深入问, 问得巧妙、恰当。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也一定要有思维容量, 有挑战性,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 在提出高难度的问题时还要用投影打出来或重复一次, 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老师问什么, 好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课本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 学生应该比较、分析、综合后再进行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活动, 或自主学习, 或讨论。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是教学重点, 是学生最有话可说的, 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避免疲劳, 形成课堂高潮, 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 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低思维品质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用是不大的。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有其优越性, 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用在什么地方, 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还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比如, 是不是问题的答案都要打上去, 是不是非用PPT来代替板书, PPT上的内容是否要完整等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

六、关于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练习, 就能及时调整后继教学, 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有针对性、有趣、高质量的训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一节课45分钟, 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是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 有两个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较大, 其中更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一个导向。对于本节课, 季风气候这节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这个课程标准上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维目标, 在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效果和效率最优化的追求, 所以课堂环节的设计“应该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这就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品《梅雨》通过三个学生模拟古代三位秀才的吟诗作对, 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也对学生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 在学生表演后, “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棒棒糖) ”这些都使学生处于课堂的最佳投入状态。

本节课的重点是季风气候的特征, 此处设计南京和开罗气候的比较, 则是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是否转换为学生的目标”以及“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现有资源”,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特征。

此处再次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并且通过这个实验和学生互动, 建立一个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体现课堂的公平和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 关注学生的声音。沟通渠道的通畅, 让其他学生也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

有效课堂教学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和技巧, 这个小结实际上是对学生展示实验结果的一个预见, 教师做好应对性, 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 从而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此处课堂反馈的设计, 贴近本节课教学目标, 并且在题目设计上体现了一定的梯度, 通过学生的反馈, 可以关注后续教学过程, 从而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这个课堂反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种检测, 也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是否得以实现。

此承转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来贯彻上课的逻辑, 使上课能达到形云流水的感觉, 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由前面的可能性转换成必然性。

学生分析《约客》从而分析梅雨的形成地点以及伏旱的形成原因,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这个能力目标, 让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而达到精讲教材的目的。

此处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从而达成“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通过玉门关和南京气候的分析, 达成“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这个能力目标, 这样避免了教学目标呈现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的问题, 避免不顾内容、不顾时机地呈现教学目标, 就目标讲目标的形式。

园林地形地貌小气候的设计与营造 篇8

1 园林地形地貌的作用

地形地貌的处理是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工作之一。它们在园林中的作用是:利用地形自然排水, 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园林用途, 同时具灌溉、抗旱、防灾作用[1];改善植物种植条件, 提供干、湿、以至水中, 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创造园林活动项目, 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园林空间, 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2 园林地形设计的原则

园林地形和改造应全面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美观”的城市建设的总原则。园林地形的特殊性, 还应贯彻:利用为主, 改造为辅;因地制宜, 顺其自然;节约;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2]。

园林地貌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对其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那么我们仅就地貌的构成元素和设计原则两方面作以论述。

3 园林地貌的种类

3.1 平地

平地是指公园内坡度比较平缓的用地, 这种地形在新型园林中应用较多。为了组织群众进行文体活动及游览风景, 便于接纳和疏散群众, 公园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平地, 平地过少就难于满足广大群众的活动要求[3]。园林中的平地大致有草地、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建筑用地等。

园林中的平地不同于一般建筑物室内的地面, 它实际上是具有较小坡度的缓坡地, 其坡度一般介于1%~7%之间, 以利排水。园林绿地内一般均设有一定比例的平地, 便于群众性的活动和人流集散。同时平地的设置也可形成较开朗的园林空间, 而且平坦的地貌具有多方向发展的张力感地形。在凸形的地貌可创造景观中构图的焦点, 地形形象十分突出;凹形地貌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 能在观景上产生舞台效果;在谷地中会产生神秘孤独感;在开阔地会使人生起坦荡豪放的情愫;而在台地梯阶上又能使人情绪起伏, 增强错落而有韵律的感染力。

3.2 坡地

坡地按坡度可分为陡坡和缓坡两类。缓坡坡度介于平地与陡坡之间, 仍可作为一些活动的场地。而在坡度12%以上的陡坡开展一些活动较困难。陡坡与缓坡、山体、水体等组合可形成较优美的园林地形景观。尤其陡坡在地形设计中视做土山的余脉、主峰的配景、平地的外缘, 在进行规划造景构图之际, 不仅注意地形的方圆偏正, 而且要注意陡坡的走向去势, 园林用地唯陡坡最胜, 只要“略成小筑, 足微大观”。

3.3 掇山、叠石

在自然风景中, 山体能构成风景、组织空间、丰富园林景观, 所以我国古典园林和现代造园中常设置山——景, 人们常把园林中人工创造的山称作“假山”。人们通常称呼的假山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个部分。一般地说, 假山的体量大而集中, 可观可游, 使人有置身于自然山林之感。置石则主要以观赏为主, 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 体量较小而分散。掇山、叠石应注意不能孤立而行, 和自然界中的真山相比, 体量不大, 然而却有石骨嶙峋、植被苍翠的特征, 加之独立或散点的置石形式, 一样会使游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深山幽林、奇峰怪石等自然景观, 体验到自然山林之意趣。

园林中, 大凡构成绮丽风景的, 几乎都离不开山, 而有山又有水, 山水相映, 更能显出景观的妩媚动人, 山水之间是相互依存而相得益彰, 故有“山以水为血脉, 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颜面, 故水得山而媚”, 可见山和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3.4 理水

理水是地形设计的主要内容, 前面提及, 掇山必同理水, 所谓“山脉之通, 按其水径;水道之达, 理其山形”。从自然山水风景到人工造园, 山水始终是景观表现的主题素材。水与凝重敦厚的山相比, 显得逶迤婉转, 妩媚动人, 别有情调。园林中的理水和掇山叠石一样, 不是对自然界的简单模仿, 而是对自然界作抒情写意的艺术再现。经过园林艺术加工而创造的不同水型景观, 予人以不同情趣的感受。水体不仅作为重要的造园素材, 它还有一定的使用功能, 如可开展水上活动, 增大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吸尘等等。

园林中的水景, 多为就天然水体略加人工改造或就低掘池而形成的。水景的形式相当丰富, 按水体的形式可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按水流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

4 园林地貌设计的原则

4.1 因地制宜

园林地貌处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宜山则山, 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 进行适当的改造。中国有不少古典园林是因地制宜造园的佳例。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 (原称瓮山) 是北京西山的余脉。在修建清漪园 (颐和园前身) 以前, 山南地势低洼, 附近的玉泉和龙泉泉水汇集, 形成瓮山泊, 乾隆十五年 (1750) 兴修清漪园时, 结合兴修水利进行了地形改造工程, 加以浚深, 并向东、西拓宽。挖出的湖土除留筑湖上三岛和东、西堤外, 部分增筑于瓮山东麓。又在瓮山北麓挖出一条河 (原称后溪河, 即今后湖) , 所出土方沿北园墙堆筑了一列土丘。原来单调的地形经过这些改造, 顿然改观, 形成山环水抱之势。

园林地貌是园林的骨架, 我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的一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貌。因此进行园林规划时, 首先要考虑到园林内自然地貌条件的特点:原有地貌或平坦或起伏, 有山岗、沼泽等, 可能基本符合或部分符合设计要求, 这就应在原有的地貌基础上, 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 加以利用和改造, 可就低掘池, 因势掇山, “宜亭则亭, 宜榭则榭”。使之“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 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其中改造地貌, 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挖湖堆山, 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非常大, 所以设计时更要考虑到财力等条件, 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都力求依山就势, 高低错落, 疏密起伏, 自由布局, 引造出坡陇坪谷, 矶渚洲岛、溪涧池湾、山峦平台、叠嶂错层、林中空地、疏林草地等等。同时应根据需要和可能, 进行全面分析, 并贯彻对原地貌坚持“利用为主, 改造为辅”的原则, 使土方工程量降到最小限度。若需改造的地貌, 也应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4]。

城市和郊区园林绿地对原有地貌的利用, 因随各自的性质、功能要求以及面积大小等而有较大的差异。如城市中的公园、花园、小游园等在利用原地貌的基础上, 还需有一定的改造, 以满足使用和造景等方面的要求。而郊区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休疗养地等在较大程度上是追求自然景观, 所以它不必大兴土木, 应偏重于对原有地貌的利用, 做到因地制宜, 就低挖池, 就势堆山。

4.2 满足园林使用功能的要求

游人在园林内进行各种游憩活动时, 对园林空间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 因此园林地貌的设计要尽可能为游人创造出各种游憩活动所需的不同地貌环境。如游人开展集体活动、野餐、唱歌、日光浴等活动, 就需要有一个较大面积的草坪广场;进行泛舟、游泳等水上活动, 则需要有一定面积的水面;登高远眺常需要有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的层次丰富的山林等等。同时为使不同性质的活动互不干扰, 可利用地貌的变化来分隔园林空间。在一个高密度的小区中, 可用的绿化空间很小, 那么园林就要充分利用地形, 分割制造出较多空间, 为小区营造出有各种使用功能的空问。

4.3 满足园林景观的要求

园林应以优美的园林景观来丰富游人的游憩活动, 所以在园林设计中, 应力求创造出游憩活动广场、水面、山林等开敞、郁闭或半开敞的园林空间境域, 以便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使园林布局更趋完美。广厦林立的城市中, 绿色显得那么宝贵, 因此, 园林设计中更要注意地形地貌, 最大限度的营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 做到步步有景, 步步不同。地形景观设计必须与景园建筑及平立面设计同步进行, 使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浑成一体, 形成一幅具有人文气息的山水画。

4.4 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

园林地貌在满足使用和景观需要的同时, 必须使其符合园林施工上的要求。如山高与坡度的关系、各类园林广场的排水坡度、水岸坡度的合理稳定性等问题, 都需严格地推敲, 以免发生如陆地内涝、水面泛溢或枯竭、岸坡崩坍等工程事故。切不可不顾后果, 执意要求景观效果。

4.5 创造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

首先要考虑因“绿”制宜, 保护自然植物群落有利于生态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在1∶200地形图上做方案, 在1∶100地形图上复核绿地率和大树破坏情况, 尽可能保留或避让或结合于人工地形之中、使树木得以重点保护, 维持原有风貌。对长有古树名木的位置, 就更应保持它们原有的地形标高, 以免古树名木遭到破坏。另外, 丰富的园林地貌, 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 从而有利于不同生态习性的园林植物生长, 因此创新的植物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园林植物有耐荫、喜光、耐湿、耐旱等类型, 根据园林景观需要, 在园林中各自适宜的环境中配置, 或与其它园林素材结合配置, 构成意趣不同的园景。

园林地貌的效果作用还有很多, 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加以分析, 综合利用, 结合施工, 营造出优美宜人的景观环境。

摘要:简述园林地形地貌的概念、作用以及园林地形地貌的设计原则, 并阐述了园林地貌的分类和园林地形设计以及营造方法, 提出了国内一些典型绿地建设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实例, 并说明了地形地貌特征对园林地形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地形,地貌,设计与营造

参考文献

[1]杜恒俭, 陈华慧, 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146.

[2]杨湘桃.风景地貌学[M].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11.

[3]刘清新.新编园林工程设计规范与施工安装标准图集、图解实用全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108-114.

回应气候的山地城镇与建筑设计探讨 篇9

1 回应气候与山地城镇的建筑设计

1.1 回应气候

回应气候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回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环境, 在城镇的建筑设计中将城镇的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入到当地城镇的建筑设计中, 也符合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回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式可以将当地城市特色与建筑特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这个城镇的建筑设计也因此获得较好的一种存在方式, 与当地的城镇环境, 尤其是气候环境与地理环境更加地融洽, 更加自然与舒适, 这个城镇的建筑也更加具有地方特色[1]。

1.2 山地城镇的建筑设计

在山地的城镇建筑设计中, 设计者依据回应气候的建筑设计原理, 在设计中借鉴山地设计以及有关的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应理论完成有关的建筑设计活动。设计者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应用一些建筑设计的图解分析方法以及建筑设计的综合演绎方式来对城镇建筑设计进行项目建设的选址、建筑的布局、建筑的朝向以及建筑的外观形体进行有关的专业设计。建筑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很好地考察这个城镇的山地气候以及地理环境, 尤其是对这个山地城镇的夏季通风、冬季的防风、山地城镇的日照时间、光热的强度、山地城镇的景观分布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调研, 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因素很好地融合在建筑设计中, 并且可以在建筑设计作品中较好地体现出来。另外, 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较好地掌握好山地气候的城市规划原理以及当地的城市规划布局, 在结合建筑设计的相关设计原理进行建筑设计。山地城镇有着比较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 主要表现就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 设计出一种冬暖夏凉的山地城镇建筑, 让山地城镇的居民居住在这些建筑中更加舒适与愉悦。在建筑设计中要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要将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将建筑与自然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应用现代建筑设计技艺来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益, 创建一种节能环保的生态建筑设计[2]。

2 山地城镇的建筑设计策略分析

2.1 在山地城镇中发展气候建筑

气候建筑主要就是说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与当地的山地气候之间的回应, 建筑与当地的山地环境尤其是气候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山地城镇中发展气候建筑, 建筑设计者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气候优势, 利用山地环境中丰富的气候资源以及一些可再生的资源, 对于不利的气候环境进行改良, 依据建筑设计的原理以及建筑设计的技术对不良气候进行某种程度的改善。这样可以对山地城镇的建筑环境进行改善, 尤其是对室内的微气候进行相应的调整, 让当地的山地城镇建筑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达到气候与建筑之间某种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气候建筑可以很好地降低建筑能量的消耗, 是一种健康环保的设计方式, 是一种符合现代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类型, 也是一种生态建筑设计方式, 值得推广与应用。

2.2 在建筑设计中进行气候回应的策略

建筑设计中将山地气候回应在山地城镇建筑中进行很好的贯彻, 这样山地城镇的建筑在室内外的热量交换才会更加通畅, 建筑的使用者也更加舒适与愉悦。例如, 江西省就是一个山地地理环境的省份区域, 南昌市是一个山地城市, 南昌市具有显著的山地环境特征, 冬季湿冷并且受到冬季风影响较大, 因此冬季的南昌风力也是较强的;夏季酷热, 南昌市与南京、重庆等火炉城市一样, 在夏季非常得炎热, 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在南昌市进行气候建筑设计中需要注重建筑与气候之间的回应, 让建筑在室内与室外进行自由的热量交换。建筑设计者在进行气候建筑设计时需要将南昌市的气候特征进行详细的了解, 对于南昌市每个季节、每个月、每周的气候变化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将南昌市的光照条件、通风措施、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以及建筑材料市场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 从而在建筑设计上更好地回应南昌的气候环境, 对建筑物的室内外环境进行微气候的调整。对于南昌市夏季炎热, 冬季寒冷的气候进行改善, 主要是需要建筑设计者在设计中对建筑的热量进行控制, 对于建筑的通风对流进行设计与改良, 对于建筑材料的选取要科学合理, 与南昌市的气候环境要契合, 这样才可以较好地设计出与南昌市气候相互回应的山地城镇建筑。

2.3 建筑设计的通风策略

对于山地城镇在建筑设计中的通风设计主要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与设计。例如, 在南昌市的城市建筑设计, 因为南昌市主要是受到大陆性的季风气候影响较大,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进行建筑设计的改良。南昌市的夏季主要是受东南风的影响, 冬季主要是受到西北风的影响, 因此设计者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利用南昌市冬季与夏季风向的差别进行建筑布局的设计, 利用主导风向让建筑可以实现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为了引导建筑的通风方向, 南昌的建筑的朝向最好与夏季东南风方向之间保持0-60°的角度差, 再结合南昌市的山地等高线, 将建筑的夹角与正南方向之间保持在30°角的范围内, 这样建筑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然通风效果, 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2.4 注重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

在气候建筑中是非常强调建筑的与当地气候环境的融合, 在设计中也强调自然、和谐、绿色以及环保的发展理念, 将建筑设计与山地城镇特色很好地进行融合, 也发挥建筑的美学价值以及节能环保价值。设计者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将山地城镇的阳光、热量、资源、气候环境、地理环境以及湿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很好地融合, 顺应山地气候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进行规划与设计, 将建筑与环境很好地配置在一起。通过建筑设计技艺来改善不利的气候环境, 为山地城镇的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这样也在很大程度实现了建筑的节能环保效果。

3 结束语

回应气候的山地建筑设计可以节约建筑的能源消耗, 发展与倡导生态建筑理念, 提高建筑与山地环境之间的融合度, 也为山地城镇的居民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 这样的建筑设计的探究对于山地城镇的发展与生活来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摘要:本文首先对回应气候以及山地城镇的建筑设计进行有关的介绍, 接着主要是对山地城镇在建筑设计中如何更好地回应山地气候进行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回应气候,山地城镇,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徐炜, 余刚.城镇住宅建筑设计探讨[J].科技资讯.2010, (17) :96.

微气候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篇10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它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一个人的高度、重量、循环、呼吸及是否适应环境等因素都与气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气候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很早就有了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

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辐射的倾斜程度有关。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倾斜的角度不同,以及海、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是不容置疑的”。幸运的是,高效利用土地和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调查数据不难发现,气候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是一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现有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能源的浪费,建设环保可持续的现代景观。

景观设计最终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它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条能够达到共同发展的道路。气候在人类的面前是强大的,不容人们去抗拒的,人们只能通过和气候不断的接触,总结气候的特征,为人所用。气候不仅控制着环境,而且对人的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决定了人们行为的范围。由于热量和水分结合的差异和地表形态的不同,地球分为若干个气候带,在这些气候带中,有适于人类生存的,相反的也有人们无法适应的气候环境,这就决定了人们生存的范围,限定了人们生活的地区。人们聚集的群落,最初也是通过选择适于生存、适宜耕种的地方而聚集起来的,在历史的不断演变过程中,最终形成今天的城市格局;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同时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也受到了气候的影响。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气候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础,而且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保护气候是人们必须履行的义务。规划一个适宜生活的环境时无论是什么气候还是天气条件下,都应该采用有益的气候学原则,尽最大努力减少对气候的破坏,缓解气候的压力。

1)减少热量损失。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现有的地理条件,将其优点发挥到最大,例如所要规划的地块坡度比较大,则可以把主体建筑设置在主导风向的背风坡,避免建筑物暴露于主导风和坡面的下泄冷气流,使建筑物朝向南方和东南方,利用地表结构和现有的林区作风屏,尽可能减少使建筑物在冬季所损失的热量,相应的节约冬季为补充所需热量造成的能源损耗和大气污染。在建筑物的周围提供开放空间以利于空气流动和冬季阳光照射。2)减少制冷需要。重视对自然气流的引入,合理恰当的利用自然气流,可以使夏季空气制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建筑物、地面造型、景墙、护栏和植物时,使夏季的微风穿过内部和外部空间。其次,植被和水体景观的引入,对缓解夏季炎热的气候也会有所帮助。大型的乔木可以提供树荫,为建筑物形成一个天然的遮阳伞,阻挡阳光的直接射入,同时可以利用疏松的土壤、地表植被和灌溉,提高蒸发作用,以降低气温。水景同样也会起到降低气温的作用。白天,太阳辐射使地表升温,暖空气上升,附近水体的冷温空气则向陆地运动,以填充这些空隙。夜间,植被覆盖的陆地的冷空气流向水体,这样就达到了热量的平衡,缓解了夏季的酷热。3)利用自然能量。自然界中的能源是有限的,有些能源在人们无度的需索中被耗尽,而它基本上是不可能重生的,或者其重生所需要的时间是极为漫长的。而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则是取之不竭的,从合理利用能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应该大力开发对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技术。

每一个小范围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微气候,这依赖于方位、风速和风向、地表结构、植被、土壤厚度和类型。那些外部环境,如山峰、森林、河流、水体以及某地的城市化也造成了这种差异。例如,在炎热的夏季不同类型的路表温度有着明显的差异。阴影中湿润草坪的地表温度为27.8 ℃,阴影中的草坪为31.1 ℃,阳光下的草坪为34.4 ℃,混凝土步行道为43.3 ℃,而同等条件下沥青质路面的表面温度能够达到51.7 ℃。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微气候的特征,有利于规划出合理高效的景观模式,使人类和气候达到和谐。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维护地球气候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气候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作为塑造人们生活环境的景观设计师,必须要重视地域性气候的特征,把握气候特征中的有利因素和弊端,设计出符合当地地域特征的景观。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膨胀,致使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特征迅速的在人们需索无度的开发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密布的交通线路切割成的一块块毫无性格的城市铺装地块,它没有了在自然环境中自我呼吸、自我调节的能力,只能依靠生硬的地面倾斜度和地下排水沟来排除表面淤积的雨水,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只会增加维护开支,使原有的丰富的地表景观变得单调、乏味,经不起琢磨。人们的自私行为对环境和气候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人们生来就有亲近自然的渴望,这是人们最本初的一种冲动,当人们看到宽阔的田野的时候,会不由的在上面自由奔跑;当人们看见流淌的河水的时候,会忍不住用手掬起一捧清凉;当人们看到广袤的森林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深呼吸,享受亲近自然的快乐。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最真切的表达,作为景观设计师有义务满足人们的这种渴望,为他们创造能够和自然轻松对话的环境。合理地规划每一块土地,保护上面现有的绿色植被不去破坏它,并且在此基础上补充、加固,使得地表被植物覆盖,不仅能起到涵养水源、减慢地表径流、改善微气候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地面景观的观赏度,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有这样一个假设的例子,展现了微气候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在热带沙漠地区,一个用矮墙围起的院落中,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法,使使用者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完全封闭的墙体设计,使得清风不能进入,建筑物采用深色的外墙涂料,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地面铺装采用足够厚的水泥,加剧了热辐射,并使热量聚集起来。设想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庭院里享受午后的闲暇时光,是多么煎熬的一件事情。反之,在同样的地方和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创造出清凉宜人的庭院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使两边的院墙加高,尽最大可能导入每一丝清风,院墙采用青灰色的石头,粗糙的表面可以折射热量,并可以攀爬植物。在院落的地面上设计一个水池,四溅的喷泉,不仅可以使空气含水,降低温度,同时还可以浸润下沉式植床。在植床中种植树冠如伞的大树,形成树荫,在其下放置藤编桌椅,别有一番情趣。这是一个接近两个极端的例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展示了微气候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微气候学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景观设计的各个角落,在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气候的特征,顺应自然,才能得到天人合一的景观效果。

摘要:对气候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气候对人的影响,指出规划生活环境应该采用有益气候学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减少对气候的破坏,提出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采取的保护气候的措施,以得到天人合一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气候,景观,设计,能源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表演技巧下一篇:考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