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季风气候

2024-05-05

热带季风气候(精选12篇)

篇1: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有何特点

1、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以及印度南部,北部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侵,所以冬半年气温相对较高。

2、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在乾燥的.东北季风控制下,冬季降水稀少,气温是全年最凉爽的时刻,一般平均湿度比较常落在50~75%之间,此为乾凉旱季。夏半年,随著太阳已经开始直射北半球加温,是一年中最热的半年,在西南季风来临后,容易生成种种滞留锋,常有海洋生成的热带气旋来袭,以及午后热对流产生的雷阵雨,雨量明显增多且不时有暴雨的出现,此时的平均湿度一般落在75~100%中间,令人觉得潮湿燠热难耐,此为湿热雨季。

3、季风显著

旱季时陆地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北季风汇入海洋上的赤道辐合带。

雨季时南半球副高发出来的西南季风汇入塔尔低压。

4、盛行热带气旋。与“夏季风”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热带气旋盛行季节。

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是本气候的典型区域,也是主要区域。但两者间的季节起讫时间有所不同:

篇2: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10°到北回归线附近的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例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云南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等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城市是三亚、曼谷和孟买等等。印度的乞拉朋齐的.年降水量最多可达26461.2毫米,被称为“世界雨极”。

热带季风气候所在地区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由于日照热量充足,经济作物有例如榴莲、山竹、芒果、橡胶、椰子等等。

篇3: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钢桥防腐设计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是指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 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馁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 1月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上, 夏季较热, 7月平均气温一般为25℃左右, 东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 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 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季较少。这类气候较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由于钢桥所处周围环境有工厂, 民用设施排放的废气, 通常含有硫离子等腐蚀性物质, 按照国际腐蚀环境分类标准ISO l2944, 钢桥所处环境属于中等偏重的腐蚀C3至C4, 这是防护涂层设计, 选择涂装的参照基础。

本设计将根据25年的防腐年限要求, 结合以上防腐等级及国内外数十年的桥梁防腐经验, 作出相应的防腐配套、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的方案, 以全面达到保护桥梁抵抗腐蚀介质侵蚀的长效防腐及美观耐久的效果。

ISO 12944是国际上用于定义腐蚀环境等级与分类的通用标准, 它是根据工程所处环境的相关要点, 将不同的环境分为Cl, C2, C3, C4, C5-I (工业) , C5-M (海洋) 以及水/泥土下环境IM-1, IM-2, IM-3。

2 钢桥防护方案

2.1 设计原则

本方案在25年防护期要求的前提下, 我们仔细研究了钢桥环境及施工条件及工期, 结合国内外大型桥梁工程的实际经验, 根据ISO12944设计规范, 我们对钢桥的钢结构 (箱梁) 外表面、内表面、上表面等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涂装油漆配套方案和施工工艺。这次, 我们在设计和制订本工程钢桥涂装方案时, 除参考上述桥梁工程防腐经验外, 还侧重遵循以下原则:

(1) 适合大桥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及腐蚀环境, 重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 采用成熟产品及配套, 充分满足二十五年防腐要求;

(3) 考虑大桥加工及施工工艺, 提高工期及梁段施工效率;

(4) 经济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追求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2.2 配套方案 (二十五年配套方案)

2.2.1 钢结构 (箱梁) 外表面 (除上表面外)

1) 无机硅酸锌车间底漆Zinc Line 80

双组分、快速固化的无机硅酸锌车间底漆底漆, 专门为那些采用先进焊接工艺的高生产率的生产线而设计的, 能有效的防止钢结构在储存、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腐蚀。通常来讲, 它的保护期在6~12个月内, 主要用于喷砂后钢板的短期保护, 同时, 具有很好的可焊接性, 要求具有劳氏船级社和其它独立测试机构认可的可焊接证书。

2) 环氧富锌底漆Barrier 77

具有出色阴极保护和屏蔽作用的底漆, 锌粉含量高 (77%) , 对底材的附着力强, 耐腐蚀性, 耐水性及耐溶剂性均好, 能与其它高性能保护漆配合使用, 进一步提高防腐性能。在二次涂装前, 要求喷砂处理至Sa2 1/2, 粗糙度细到中等G (30~85微米, Ry5) , 对局部因环境因素或施工条件不能喷砂的部位, 可采用动力工具打磨除锈拉毛至少达到GB 8923中的ST3级, 露出金属光泽。

3) 纯环氧厚浆漆Jotafence HB

厚浆型环氧漆, 可有效阻挡介质的渗透, 起到突出的屏蔽作用。可在较长的复涂间隔期内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要求具有涂料质量测试中心颁发的合格测试报告。

4) 可覆涂聚氨脂面漆Futura AS

具有极佳光泽度和保色性, 柔韧性, 耐磨性与耐水性均很好, 耐化学性及耐溶剂性, 其独特的配方使其无最大复涂间隔的限制, 并可在低温固化。

2.2.2 结构 (箱梁) 内表面

配套说明:

1) 纯环氧厚浆漆Jotafence Stayer

厚浆型环氧漆, 可有效阻挡介质的渗透, 起到突出的屏蔽作用。同时, 由于片状填料的作用, 使其具有适当的粗糙度, 有利于加强与底漆及面漆的层间黏结力。可在较长的复涂间隔期内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要求具有涂料质量测试中心等颁发的合格测试报告。

2) 环氧富锌底漆Barrier 77

具有出色阴极保护和屏蔽作用的底漆, 锌粉含量高 (77%) , 对底材的附着力强, 耐腐蚀性, 耐水性及耐溶剂性均好, 能与其它高性能保护漆配合使用, 进一步提高防腐性能。

2.2.3 结构 (箱梁) 上表面

配套说明同前。

3 富锌底漆和热喷铝两种防腐方案的比较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桥梁用钢结构, 对于钢材的处理, 主要是利用铝 (或锌) 的阴极保护作用, 具体地说, 铝或锌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0.76V) 较铁 (-0.44V) 活跃, 当两者放在一起时, 铝或锌“牺牲”以达到保护铁的作用。常见的方法包括富锌涂料涂装处理及金属热喷涂处理。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耐蚀性强, 与底材附着力强, 涂层强度较高, 其防腐原理均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作用。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富锌底漆处理底材, 主要原因是施工工艺成熟、简易, 喷砂要求为Sa2.5, 固化后的漆膜与钢材的附着力强, 与高性能涂料配合极强, 即使是在腐蚀严重的环境如工业及城市环境, 富锌底漆始终凭借锌的较低电位 (比铁) 而具有优异持久的阴极保护作用。

但相对而言, 喷铝工艺不适合用于腐蚀离子较多 (如硫离子) 的工业环境, 其主要原因是在腐蚀离子较多的环境中, 铝表面容易形成一层氧化膜, 拉近了与铁的电位差 (均接近-0.5v) , 降低了阴极保护的有效性。因此, 近年来, 喷铝工艺较多地应用于海洋环境 (如跨海大桥) , 而非内陆工业环境。

同时, 喷铝工艺相对复杂, 表面处理要求高 (Sa3级) , 喷涂设备昂贵, 施工能耗大, 目前国内较少单位能做好。

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工期要求较紧, 那相对而言喷铝工艺所需施工时间最长, 而采用环氧富锌方案所需施工时间相对最短。

篇4: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您好!

我对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一直存在这样的困惑: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使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呢?编辑老师。您能在百忙中给我解释一下吗?谢谢您!

威海张甜甜

张甜甜同学:

你好!

你提的问题很具代表性,下面请王晓霞老师解答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一、季风型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区(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会于南北半球信风带之间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的势力。

北半球夏季(7月)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1月)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

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二、热带锋面型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被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大陆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

该成因类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非高原南部(20°S~30°S)和澳大利亚南部(30°S~32°S)最为典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2、澳大利亚南部(30°S~32°S)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四、垂直地带性类型

该成因类型的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这个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五、背风坡型

该成因类型的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两地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篇5:热带气候型花卉有哪些?

热带气候型花卉有哪些?

热带气候型特点是周年高温,温差小;雨量丰富,但不均匀,属于本气候型的地区有亚洲、非洲、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本区是一年生花卉、温室宿根、春植球根及温室木本花卉的自然分布中心,如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彩叶草(Coleus )、凤仙花(Impatiens)、紫茉莉(Mirabilis)、长春花(Vinca)、牵牛花(Ipomea)、虎尾兰(Sansevieria)、蟆叶秋海棠(Begonia rex)、竹芋科(Marantaceae)、凤梨科(Bromeliaceae)、气生兰(Orchidaceae)、美人蕉(Canna)、大岩桐(Sinningia)、朱顶红(Amaryllis),红桑(Acalypha)、变叶木(Codiaeum)、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番石榴(Psidium)、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等,

篇6: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哪里

热带雨林气候是什么

热带雨林气候的别名是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是由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使得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差异小。

篇7:副热带高压是怎样的气候天气

副热带高压,别称亚热带气候髙压或副热带高气压,也称为副热带高压脊,气象学专有名词,就是指活跃性于副热带地域的高压脊,遍布于南北纬30°上下,是一股常常存有但部位不固定不动的温暖气流。它的.部位及其里衬气旋的流入能够危害到热带气旋的转化成和迈向。

副热带高压所操纵的地域通常会出现干躁、降雨少的酷热气温,是全国各地高温天气酷热的在其中一个关键导因。夏天,我国的上海市、武汉市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广泛出现了少见、长久的超出40摄氏的天气炎热,这是由于我国南边的绝大多数地域遭受了大西北中国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操纵。

副热带高压所笼罩着的地区称之为“副热带无风带”或“马层面无风带”。每到南北中国太平洋的夏天,即北半球地图的5月至八月,东半球的11月至2月。始初副热带高压一般会呈物品迈向,之后会变为南北迈向。

副热带高压在秋天强阳后后,其温暖气旋令原来被髙压区遮盖的海域温度提升,使海平面标准气压下移而非常容易造成热带气旋。非常在北半球的9月份和10月,热带气旋会在高温度的中国太平洋造成。因此秋天是热带气旋最常产生的时节,从这一方面还可以表述为何夏天热带气旋的转化成总数反倒不如秋天。

副热带高压危害下的气候一般是高温,且层结平稳,热对流很不充沛,因此降水较少。副热带高压的中西部层结较为不稳定,东部地区相对性平稳。因此副热带高压中西部降水稍多,东部地区降水就较为少。

其危害的气候种类有:

亚热带湿区季气候:冬大半年时,伴随着行星风系的时节挪动,副热带高压操纵这里,促使降水降低,气候成旱季。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长期操纵此地域,困穷气候长年高温干躁。

波罗的海型气候:夏天,伴随着行星风系的时节挪动,副热带高压操纵该气候区,成旱季,因此波罗的海气候亦称“副热带夏干气候”。

篇8:热带季风气候

当前,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 处于热带气候区域, 常年湿润高温, 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上云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

2 景洪市农业概况

当前, 景洪市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受资源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 导致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 全市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难度增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洪涝灾害、旱灾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 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橡胶白粉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 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而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景洪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历史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3.1 对热带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热作边界变化

根据景洪地区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 景洪地区积温变化呈总体增长趋势。根据我国积温与作物熟制划, 景洪在1980年以后从亚热带变为热带地区, 可以扩大范围推广一年三熟水稻以及甘蔗、橡胶等喜热作物。

3.1.2 寒害风险增加

越冬条件是限制热带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 尤其对于喜凉作物如土豆、蚕豆、豌豆等来说, 景洪冬季气候变暖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对喜热作物如橡胶、甘蔗、咖啡等而言, 气温偏高, 会促进作物生长, 并且使其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但是长期处于温暖的环境会减弱抗寒能力, 一旦出现较大幅度降温, 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对冬季作物如冬早蔬菜、冬玉米、冬西瓜等可导致其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发育期提前。但冬季气温偏高, 作物低温敏感期向隆冬时节靠近, 则会因这一时段天气不稳定而增大作物遭遇冷害的概率。同时, 冬季作物也会由于前期气温偏高, 适应低温时段过短, 而导致抗寒能力下降, 在出现大幅降温时, 更容易遭受寒害。

3.2 对农业灾害的影响

3.2.1 干旱灾害

景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遇到干旱灾害。这主要是因为景洪是一种典型的季风气候脆弱地区, 干湿明显, 每年5~10月份是雨季, 水资源丰富;11月份~次年4月份是干季, 干旱少雨, 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影响较为深刻。冬天气温普遍较高, 土壤水分蒸发旺盛, 从而加重了旱情。景洪干旱灾害发生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增长趋势, 特别是21世纪以来极端干旱事件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对农作物的影响强度也逐年增加。

3.2.2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不仅会危害农作物生长, 使农田积水, 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 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长发育受阻或死亡, 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严重的还会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 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据统计景洪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上升趋势, 近17年间平均每3年就会发生大规模洪灾, 给沿江地区农业造成重大危害。

3.2.3 低温寒害

低温寒害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了热量不足为主的一种气候灾害, 具体表现在农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或某一个生长期, 气温难以达到农作物需要的温度值, 直接或间接情况下伤害了农作物, 延迟或阻碍了其生长而降低产量的一种灾害。

3.3 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加重对病虫害的影响

近年来, 景洪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基于云南省植保站相关调查数据得知, 高温干旱是诱发景洪病虫害的首要因素, 追究其原因在于随着高地区气候的变暖, 农作物生长季被不断延长, 病虫害的生长期也随之延长, 其繁殖代数越来越多。由于冬天气温偏高造成昆虫进入冬眠期推迟, 有利于病虫越冬, 同时高温也加快病菌生长速度, 因此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 加剧了流行和危害。

4 景洪市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4.1 健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制度体系

结合国家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 抓紧出台景洪市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法规政策, 加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2]。推进区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水平。加大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人才队伍培养。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专项发展规划, 建立相应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或明确综合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发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组织协调工作。

4.2 创新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4.2.1 健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完善适应工作组织协调制度, 统筹安排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 在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扶贫开发、防灾减灾、森林防火、重点工程建设、科技教育等相关项目工作中添加气候变化工作要点, 并构建多领域、多学科省级气候变化研究组织[3]。

4.2.2 加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市场培育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及战略政策研究基地建设, 健全长期研究支撑机制。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的气候变化科研项目的统筹协调。健全相关支撑和服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建设, 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鼓励低碳资质管理和培训机构、金融、检测、评级、核查、技术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4.2.3 加快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和支撑

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合理布局现有科技与资源, 注重构建农业领域气候变化适应研究部门, 针对农业领域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进行专题研究, 例如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及风险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4]。大力鼓励研发和推广农业领域适应技术, 广泛推广应用操作性强、高效便捷的技术, 精心挑选典型区域进行适应技术集成示范。注重区域与行业之间的合作, 大力提高其科研能力,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库, 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网络体系。

4.3 加大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 开展自觉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 增强农业自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工作, 提高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工作能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职业培训, 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国家组织开展的低碳职业相关培训。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和辅导, 普及和推广各种有适应潜力的新技术, 使农民不断掌握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技术和技能,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龙红.气候变暖对云南省冬作物影响[J].云南农业科技, 2011, 1 (9) :102.

[2]张建琴.云南气候变化对云南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5) :152.

[3]蒋燕兵, 李学术.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农户生产的影响及他们的适应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91~93.

篇9:《热带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1.识记四种热带气候的名称。

2.掌握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地区。

3.学会利用气温、降水量图和表格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4.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5.通过对地图的判断和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及景观图,认识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阅读和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判别气候类型。

3.通过活动、图片等各种方式了解某一气候类型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适时渗透《环境法》等相关法规的教育。

2.认识气候的科学原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实例分析,体会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初步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指導生活与生产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依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类型的特征,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二部分: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回忆有关“五带”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同学们再一次巩固,同时强调热带的位置。

学生活动:观看P74的景观图,让学生把书中的景观图与生活中的进行比较,谈他们的感受,体会不同的景观。

设计意图:利用景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走入当堂内容。

2.世界气候具有地区差异性

教师活动:出示一些图片,提问:为什么世界各地景观千差万别?

学生活动:观赏图片得出结论:各地气温和降水不同,使世界的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气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多样性,从而过渡到气候类型的学习。

3.活动一: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景观

教师活动:

a.老师展示已经有表格的小黑板让一两个学生上来填,其他学生自学填表。

b.让学生欣赏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景观图。

c.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热带却有着不同的景观?

学生活动:

a.再看教材P74认识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景观图。

b.老师引导一个问题,剩下的让学生相互讨论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

a.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处理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地理语言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b.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一般,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活动二:比较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差异

教师活动:

a.再看P75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b.介绍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c.提问:如何判断其他几种气候类型呢?

学生活动:

a.找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共同点。

b.让学生看P76-P77,然后完成相关内容。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儿呢?如何区分呢?

设计意图:

a.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的探究发散到一般规律的总结。

4.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我总结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从而渗透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5.课堂练习

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当堂教学。

(作者单位 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雍安育才高级中学)

篇10:热带季风气候

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

利用1949-<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主要分析了1949-20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频数、登陆位置、登陆季节延续期和登陆强度等要素及其概率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年频数有减少趋势,但登陆时达台风强度的年频数变化不明显;按登陆地点分区统计发现,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低压及(强)热带风暴年频数以减少为主,而登陆东部地区的热带气旋年频数变化不明显.登陆点历年最北位置(最南位置)有南移(弱的`北移)趋势,导致登陆点历年南北最大纬度差逐渐减小,这表明热带气旋登陆区域更为集中,在23°-35°N增多,而在35°N以北和23°N以南以减少为主.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季节延续期缩短了近1个月.热带气旋年平均登陆强度及其概率分布偏度有增加趋势,表明登陆的强台风有增加;登陆中国华南和东部地区的台风强度都有增强趋势,前者比后者趋势更明显.另外,热带气旋年最大登陆强度差长期呈现减小的趋势.

作 者:杨玉华 应明 陈葆德 YANG Yuhua YING Ming BAODE Chen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30;中国气象局台风预报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30刊 名: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年,卷(期):67(5)分类号:P467关键词:登陆热带气旋 登陆位置 陆强度 偏度 Landfall TC Landfall location Landfall intensity Skew

篇11:热带季风气候

南海中北部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本文对1960~在南海中北部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南海中北部平均每年有6.7个热带气旋,有4.9个热带气旋强度发生突变,其中有3%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增强,7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减弱,25%的热带气旋既发生突然增强又发生突然减弱过程.强度突然减弱发生在4~12月,主要集中在登陆和登陆后的陆地区域,分布较广;强度突然增强发生在4~11月,主要出现在珠江口以西至海南岛东部海面、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海面.

作 者:孔宁谦 陈润珍 蔡敏 KONG Ning-qian CHEN Run-zhen CAI Min 作者单位:广西区海洋气象台,广西,北海,536000刊 名:台湾海峡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OGRAPHY IN TAIWAN STRAIT年,卷(期):200726(2)分类号:P458.1关键词:气象学 热带气旋 强度突变 天气气候特征 南海中北部

篇12:热带季风气候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始建于1962年,是广东省属公益一类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热带南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病虫害防控、果品保鲜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全所现有职工85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9人,中级研究人员18人;博士20人(博士后3人),硕士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试验站站长1人;入选广东省岭南水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5人。全所占地面积30公顷,其中试验果园面积23公顷,各种温网室 1万余平方米。建有 ‚农业部南亚热带果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果树种质--广州香蕉荔枝圃‛、‚农业部广州香蕉种质资源圃‛、‚农业部广州荔枝种质资源圃‛、‚农业部华南地区热带果树脱毒中心‛、‚广东省南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库‛、‚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重点实实验室‛、白云区科研基地等研发平台。

本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活跃,是多个国际组织如国际香(大)蕉改良网络中国代表处、国际热带水果组织中国代表处、亚太香蕉网络指导委员会、国际热带水果组织等的挂靠单位。是国家外专局认定的‚国家引进智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热带亚热带果树新品种引进‛、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欧美、东南亚等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09-2012年承担了联合国商品共同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6项、农业部‚948‛项目2项、国家外专局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示范推广)10项、广东省科技合作项目4项等具有引智工作内容的各类项目。

二、引智工作开展情况

(一)与国外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情况

- 1 - 与康奈尔大学蛋白质与质谱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名称为‚Collaboration Agreement for Research on Fusarium Wilt of Banana‛,有效期为5年;

与南非Stellenbosch大学植物病理系、美国Massachusetts大学、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院(NARO)、IITA、巴西CNPMF-EMBRAPA研究中心、比利时鲁文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名称为:Collaboration Agreement for Research on Global Evolu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and Resistance Germplasm Creation, 有效期为10年。

与泰国一心公司签订了龙眼产业科技研究合作协议,有效期为5年。

(二)科技人员出国(境)开展合作研究或学习交流情况 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使我所科技人员更多了解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新动态,增长新知识,2009-2012期间我所先后派遣20多人次前往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接受技术培训、培养或交流。

2010年12月,金燕博士赴马来西亚国际热带水果网络组织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参与组织内部协作管理工作,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国际热带水果网络组织的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年1月16-30日,科技部的‚马达加斯加荔枝高产优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项目组成员欧良喜、向旭、蔡长河以及广东电视台记者一行5人到塔马塔夫示范荔枝园现场,对合作方人员就果树、果园的管理技术进行了指导,并参加由马达加斯加政府荔枝咨询平台协会会长、FALY EXPORT 公司懂事长Rasamimanana Faly先生组织的当地农技人员培训会,参加培训人员210人次。

2011年5月,孟祥春博士赴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凡卡尼研究中心新鲜产品采后科学系DOV PRUSKY教授实验室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进修,主要是从该实验室已测序的胶孢炭疽菌的基因组序列入手,采用in silico方法筛选与该菌侵染果实分泌氨,导致宿主环境碱化相关的致病性相关功能基因,然后采用基因敲除的方法,研究验证受碱性条件控制的部分基因的功能。通过此研究可学习掌握研究水果采后病理及分子机理的最新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后可以建立同该单位开展进一步合

- 2 - 作的基础,以提升果树所采后学科的研究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广东的水果行业。

2011年,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香蕉科学研究与发展,受美国康奈尔大学蛋白质组学与质谱研究中心主任Sheng Zhang的邀请,派遣了杨乔松博士对康奈尔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和合作研究。此次合作研究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寒害频繁发生危害香蕉产业的突出问题,采用新一代的RNA-Seq和前沿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深入挖掘大蕉抗寒关键基因和蛋白,系统阐述大蕉抗寒的分子机理,为后续的香蕉抗寒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9-12月,为更好的执行‚香蕉枯萎病菌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规律的研究‛(项目编号 2 0 1 0 D F A 3 2 4 7 0)这一国际合作项目,我所李春雨博士申请访问了南非Stellenbosch大学植物病理系,与对方一起开展研究,完成项目中的相应内容,共同研究全球范围内香蕉枯萎病菌进化和迁移规律,为在世界范围内控制该病害做出贡献。2011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应台湾农业资源永续发展基金会的邀请,我所魏岳荣博士参加了由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博士生导师程萍率团一行25人赴台湾对台湾农业进行了考察和交流,先后访问了福昌种猪场分子育种中心、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花卉研究所等单位。该次访问促进了两岸农业的合作与交流,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应南非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植物病理系主任Altus Viljoen教授、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香大蕉项目主管Jim Lorenzen博士和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院(NARO)国家香蕉研究项目主管Wilberforce K.Tushemereirwe博士等人的共同邀请,我院易干军研究员、副院长带领果树所香蕉研究中心魏岳荣副研究员、盛鸥博士,访问了上述位于非洲的著名香蕉研究机构。

2011年11月20-26日,应泰国湄洲大学龙眼研究中心副主任Pawin教授的邀请,果树所龙眼课题组在副所长袁沛元、主任潘学文等赴泰国清迈省和尖竹汶省就泰国龙眼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两国 - 3 - 龙眼栽培和采后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双方经过良好的沟通交流,本着互利合作的精神,同意在龙眼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展开合作,达成合作意向,并有待确定相关合作条例后签署合作意向书。

2011年11月26-12月6日,在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马达加斯加荔枝高产优质关键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我所向旭研究员到马达加斯加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工作,一方面对本国际合作项目予以指导,另一方面对马达加斯加荔枝产业各环节作了解和考察。

2012年11月18日派出易干军研究员、李春雨博士等赴台湾参加国际香蕉学术研讨会及2年一度的亚太香大蕉网络组织学术合作会议(BAPNET)。项目组成员分别做了香蕉转基因育种进展、香蕉抗逆蛋白质组学进展、香蕉种质资源分子评价、香蕉抗枯萎病转录组学研究进展和抗病机理研究、抗枯萎病防治等研究方向的口头报告7个,墙报2个,展示了本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扩大了本课题组乃至我国香蕉研究学界的影响力。另外,项目组成员还考察了Formosana、台蕉5号、台蕉7号等台湾最新抗枯萎病品种种植现场,以及参观学习了台蕉所在抗病种苗繁育、有机栽培防控枯萎病等方便的设施和研究基地。

2012年11月18日派出钟广炎、曾继吾、钟云出访西班牙参加国际柑橘学大会。本次出访先后参观了西牙最大的柑橘脱毒苗圃、大型机械化柑橘果园、大型包装贮运公司、最大的鲜榨果汁公司。学习了解西班牙柑橘产业生产链结构及各环节的生产过程,为本国柑橘生产链的各环节过程提供参考或经验。大会期间我们分别听取了柑橘各行各业的研究最新进展情况,我们也做了口头报告及提交墙报多份,并与许多参会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为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策略、方法、材料等启发了不少新的思路与创新点。

(三)邀请和引进国(境)外专家、学者等来访与交流情况 该引智示范基地从2008年至2012年共邀请和引进国(境)外专家、学者30多人次来访与学术交流。

2008年9月和10月分别邀请了菲律宾大学采后园艺研究和培训中心实验室主任Elda B.Esguerra和Jutatip Poubol博士来我所进行学

- 4 - 术访问及交流。期间两位专家为我们做了关于热带水果采后及鲜切水果研究领域的报告,并与我所果品贮藏保鲜研究室的科技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达成初步的科研合作协议。来访期间,两位专家亲自带领课题组人员开展了鲜切木瓜、芒果和菠萝的加工及保鲜实验,为我们指出了鲜切水果生产过程中的各关键技术要领,并亲自传授了鲜切水果产品质量的评价及检测方法,为鲜切水果研究项目的进一步深入、顺利执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009年9月23日,俄罗斯著名昆虫遗传学专家Mitrofanov Vladimir教授和Ilya Mertsalov博士就‚转基因桔小实蝇整合载体构建和胚系转化研究‛项目来我所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合作研究。我所易干军博士接待并详细介绍了我所的有关情况,并就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提出了建议。我所果树病虫害研究室田世尧博士课题组与Mitrofanov Vladimir教授和Ilya Mertsalov博士就上述项目开展深入合作研究。

2009年11月3日,台湾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农学院农园生产系柯立祥教授课题组成员博士研究生梁佑慎先生到我所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研究工作。将台湾的45份荔枝种质用我所自主开发的EST-SSR分子标记进行了分子指纹鉴定,并与我所国家种质圃的近300份荔枝种质进行比较,以确定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种质,此项工作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及荔枝种质创新利用奠定了基础。

2010 年7月3日下午,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SIKONINA Victor先生带领马达加斯加荔枝生产和出口商一行三人访问我院。易干军副院长接待了大使先生一行。大使先生本次来访是希望推进两国在荔枝生产和贸易上的合作。大使先生一行在易副院长陪同下参观了荔枝资源圃,并就与我院在荔枝产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合作,与易副院长进行了充分的洽谈。大使先生表示,荔枝是马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希望能通过与中国政府和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提升马国的荔枝产业水平。双方通过洽谈,达成初步意向:我院果树所与马国荔枝生产和出口的大企业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开展荔枝育种与生产技术的合作;大使先生将代表马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磋商,争取将合作上升到两国政府间合作层面。

- 5 - 2011年9月21日邀请国际著名香蕉研究专家Agustin B.Molina博士于来果树所进行了为期6天访问交流。与果树所香蕉研究中心科技人员在枯萎病抗性品种评价和防控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学术交流,展示了现今香蕉枯萎病研究的发展趋势,交流了双方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双方讨论了今后学术合作的模式,突出了加强与亚太香大蕉协作网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及地区性重要项目的协作与执行的重要性,此次交流将会大大加强果树所与国际香蕉权威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促进我所在种质资源交换、学术互访、人员交流和研究生合作培养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

2011年9月29日,泰国清迈大学农学院Kamon Lertrat博士等一行五人我所参观访问。参观了我所的龙眼基地,双方就龙眼生产技术研究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沟通,进一步为合作达成共识。

2012年6月17~26日和11月26~28日两次邀请了南非Stellenbosch大学植物病理系Altus Vljoen教授来访。Viljoen Altus教授是南非Stellenbosch大学植物病理系系主任,在香蕉枯萎病菌的研究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A ltus教授掌握着国际认可的24个香蕉枯萎病菌的标准tester,提供香蕉枯萎病菌 VCG 分析技术作为合作研究的核心内容,即利用营养亲合体营养亲和性(VCG)研究技术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并且其在主持一项南非科技部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Diversity in and evolution of the Fusarium wilt pathogen on Cavendish banana‛(香蕉枯萎病菌多样性和进化的研究),Altus教授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香蕉枯萎病的致病机制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学术交流(图10),探讨了香蕉与枯萎病原菌互作的研究思路,并进行下一步利用比较转录组学进行枯萎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

另外,Altus教授来应邀参加了有项目所在单位承办的第五届热带亚热带水果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The Diversit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文中以我国香蕉枯萎病发病园中所采的样本为材料,鉴别了我国枯萎病原菌主要的VCG的类型及丰富的多样性。Altus教授还与项目组成员赴位于东莞的枯萎病重区进行调研。

2012年6月17~23日邀请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校区(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植物病理系Lijun Ma副教

- 6 - 授来访。Ma博士在Broad Institute网站上公布了Foc TR4(VCG 01213)的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大小约46 Mb,组装的contig一共716个,Supercontig一共716个,目前已经开始合作采用新的技术optical Mapping辅助组装,做真菌精细图。Lijun Ma课题组以其掌握的包括香蕉枯萎病菌之内的镰刀菌基因组数据库和娴熟的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做为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和资源投入。Lijun Ma博士近5年来现主持7个与镰刀菌有关的项目,总经费约485万美元,其中:2项美国农业部功能基因组项目‚枯萎病菌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Comparative functional genomics of plant pathogenic Fusarium species)和‚真菌在侵染植物时的重要繁育过程研究‛(Fungal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1项美国国家基金项目‚镰刀枯萎病菌寄主转化型的基因组动态研究‛(Genome dynamics of host specificity in the Fusarium oxysporum species complex),2项目澳大利亚CSIRO项目‚镰刀枯萎病菌基因组测序‛,总经费10.4万美元(人民币约65.5万元)。2012年6月17~24日邀请了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院(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Organisation,NARO)Andrew Kiggundu博士来访,指导本项目的香蕉育种技术。Andrew Kiggundu博士所在的香蕉课题组在香蕉遗传转化与转基因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水平,其研发的抗细菌性枯萎病的转基因香蕉品种已经通过了田间测试,已培育出世界第一个可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抗细菌性枯萎病香蕉品。NARO的转基因培育香蕉新品种研究,受到Nature、CNN、BBC等媒体的追踪报道。Andrew Kiggundu博士在本项目中提供香蕉高效遗传转化技术体系,提供本项目合作研究的核心技术。

Andrew博士来应邀参加了有项目所在单位承办的第五届热带亚热带水果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Statu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of Banana and Strategies forDeployment of GMO Crops inUganda‛的学术报告,并于项目组进行了深入探讨。在Andrew的大力协助下,项目所在单位与NARO已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主要内容为共同开展种质资源交换、转基因育种、项目合作和人员互访等。

2012年8月8~11日邀请了美国康奈尔大学蛋白质组学与质谱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博士来访。康奈尔大学为本项目提供蛋白组分析技术(平台),提供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学技术培训和合作研究,主任张胜博士已与本项目组人员合作进行香蕉蛋白组学研究2年。目前该中心装配有

- 7 - MALDI-TOF/TOF 4700 Analyzer(Applied Biosystems)、hybrid triple quadrupolnear ion trap 4000 Q Trap(Applied Biosystems/MDS Sciex)、hybrid quadrupole, ion mobility, orthogonal acceleration time of flight(Q-TOF)SYNAPT HDMS(Waters)和LTQ Orbitrap Velos Hybrid FT mass spectrometer(Thermo Scientific)四台高分辨率、高准确度、高扫描速度的先进生物质谱仪,分析中心在涉及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实验设计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张胜博士为广东省农科院特聘专家,2011年课题组派遣了项目骨干-杨乔松博士赴康奈尔大学进行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发育蛋白质组学和不同抗病香蕉品种对病原菌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研究结果得到了康奈尔大学合作方的肯定。此次张胜博士来访,除继续对项目组从事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香蕉枯萎病抗病机制之外,还探讨了下一步共同的研究计划。2012年11月26~28日邀请国际著名香蕉枯萎病研究专家Agustin B.Molina博士来项目组进行香蕉抗枯萎病育种和防控技术交流,并且接受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广东国际友谊贡献奖‛。Agustin B.Molina博士是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亚太香大蕉协作网协调员(Regional Coordinator for BAPNET-Banana Asia and Pacific Network,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Molina博士长期与项目所在课题组合作,帮助本项目引进优异香蕉抗枯萎病育种资源和抗性品种,指导抗枯萎病防治等研究工作,对促进广东乃至全国的香蕉产业健康发展做出较大贡献。Molina博士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学术交流,并签署了一项与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合作进行的种质资源抗枯萎病评价项目。

2012年11月26日-12月3日越南北方果蔬所科技人员一行7人应邀来我所访问。首先是进行了学术交流、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然后是参观了本所重点实验室、我院创新中心、及本所在钟落潭、肇庆、东莞等地的基地;最后达成各项合作意向。

这些访问及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为我所的引智工作向多类型、多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引智成果及示范推广情况

(一)2009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1、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食品农业科学柑橘研究和教育中心Fred

- 8 - G.Gmitter教授,引进柑橘黄龙病的高效检测,检疫,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立了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以A2/J5为引物的更实用的黄龙病检测技术体系。并免费为怀集农业局、阳江果农、梅州农科所、四会拜尔公司、清新飞来峡镇、肇庆农业技术学院、永汉、云南瑞丽等地或单位检测黄龙病100多个样品。为全省各柑桔主产区提供无病毒原种15个,他们在此基础上繁殖无病毒苗木近40万株,占全省无病苗的30%左右。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在德庆县、清新县、龙门县、阳春市和郁南县等地建立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园1000多亩,在全省举办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培训班和现场观摩20多场次,辐射推广面积60万亩。

2、从哥斯达黎加Luis Ernesto Pocasangre Enamorado教授、南非Viljoen Altus教授,引进柑橘果树优良品种,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对引进的优良柑橘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建立示范基地。与梅州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梅州的梅县、丰顺两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奥兰柚’示范基地500多亩,‘粤引HB柚’150亩,目前生长良好。在梅州市平远县建立‘粤引红脐橙’基地3个,共计350亩;在连南推广种植‘里斯本’柠檬800多亩,这些品种生长结果情况好。

3、从菲律宾Agustin B.Molina博士等处,引进2个菲律宾香蕉,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快繁技术。在广东中山、番禺、珠海等地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

(二)2010年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1、引进马达加斯加主栽荔枝品种1个(Mauritius),在引进圃进行隔离管擦。

2、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引进香蕉种质资源12份,包括Ney Poovan、Kuning、Grand Naine、Pilipala、Babibisiana、Cardaba、Pome等。

3、引进生物防治菌株10份。

4、荔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9 -

5、菲律宾热区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贮运保鲜技术应用方法。

6、有机香蕉栽培管理技术。

7、俄罗斯的转基因桔小实蝇整合载体构建和胚系转化研究。

(三)2011年引进新品种

1、申请从位于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国际香蕉种质交换中心ITC引进种质资源87份,其中具有抗枯萎病特性的育种材料和潜力品种22份;对具有枯萎病抗性的新品种或优系 ‘中粉1号’粉蕉、‘粤丰1号’香蕉、‘粉杂1号’粉蕉、‘中蕉1号’香蕉、‘中蕉2号’香蕉和优系 ‘WK51’、‘WK52’和‘WSK’进行区试,在枯萎病重病区域建立示范种植点5个,总面积110亩;两个耐枯萎病的品种‘中粉1号’、‘粤丰1号’通过审定,两个高产、优质的香蕉新品种‘中蕉1号’和‘中蕉2号’通过了现场专家鉴定会;对试种表现较好的抗枯萎病新品种或优系‘中粉1号’粉蕉、‘粤丰1号’香蕉和‘粉杂1号’粉蕉,在我国枯萎病发病严重的4个地区进行了示范种植,总面积4700亩;进行田间抗枯萎病品种优系的筛选,在‘抗枯5号’香蕉中发现5株矮化株系,生育期较‘抗枯5号’缩短1~2个月,另发现了2株丰产株系。

2、引进高产优质多抗香蕉品种资源5份。

(四)2012年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1、引进香蕉新品种12份,柑橘新品种4份,龙眼新品种2份

2、香蕉产区的枯萎病菌的VCGs类型、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总之,该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从2009年至2012年间分别与康奈尔大学蛋白质与质谱研究中心、南非Stellenbosch大学植物病理系、美国Massachusetts大学、乌干达国家农业研究院(NARO)、IITA、巴西CNPMF-EMBRAPA研究中心、比利时鲁文大学等相关机构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共派遣了20多人次前往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接受技术培训、培养或交流;邀请和引进国(境)外专家、学者30多人次来访及进行学术交流。引进香蕉、柑橘、荔枝、龙眼等果树种质资源一批,引进柑橘黄龙病的高效检测、检疫、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香蕉育种技

- 10 - 术、热区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贮运保鲜技术应用方法等新技术一批。从中筛选出通过广东省品种委员会审定的品种:粤引澳卡菠萝、粤引尤力克柠檬、粤引奥灵达夏橙、粤引可口葡萄柚等,并在适栽区进行示范推广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该基地极大丰富了我国南方果树种质资源,对促进热带亚热带果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皮带机组成下一篇:乡愁说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