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八年级地理课件

2024-05-03

气候八年级地理课件(精选8篇)

篇1:气候八年级地理课件

1、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 气候

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看书《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投影)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

2.夏季普遍高温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

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

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的概念和气候两大要素,能辨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用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3、掌握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气候分布与特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网络、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边播放多媒体边讲解)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通常从哪些方面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图3.22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描述气候,人们关注的时间是多长?(2)一般关注气候注意那两个要素?

解决完第一小题时接着问学生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比较天气与气候

让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老师总结出气候概念,两者列表比较,然后进行随堂联系: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接着再看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读书说明描述气温与降水的词语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前面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知道了他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哪个同学到屏幕前指图给大家说说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到屏幕前指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那由二者组合的气候的地区差异是不是很大?

但是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想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板书:

气候的地区差异气候类型

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这时加强读图指导,通过读图例找出共有11种气候类型

4、气候分布

过渡:这十一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具体看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首先,图中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5个重要的温度带,那个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指图说说是那几个温度带?

学生上台指图,要注意指图是否规范正确。

承接:各个温度带分布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先来看热带分布有几种,如何找呢?我来举个例子

教师举例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分布的一种气候类型,根据颜色到图例中找出是哪一种,然后又学生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教师纠正

5、热带气候

承接: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看热带的气候类型,我们主要从分布于特征两方面来看,热带有几种气候类型?

板书:

3、热带气候 分布 特征

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不出示名称,让学生说出是哪种气候类型,然后说出分布地区,再出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先知道学生如何读这种图,然后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全班十二个小组每四个小组一大组分别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另外热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交流展示:每大组派一名上台指图分析展示成果,教师指导总结并板书

最后播放动画: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练习:四种气候特征的习题

6、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起来谈本节课收获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世界气候分布与气候特征,主要采用读图分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基本知识落实的较好,但学生动笔较少,本节教学目标呈现较好。

篇2:气候八年级地理课件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的概念和气候两大要素,能辨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用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3、掌握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气候分布与特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网络、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边播放多媒体边讲解)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通常从哪些方面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图3.22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描述气候,人们关注的时间是多长?(2)一般关注气候注意那两个要素?

解决完第一小题时接着问学生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比较天气与气候

让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老师总结出气候概念,两者列表比较,然后进行随堂联系: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接着再看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读书说明描述气温与降水的词语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前面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知道了他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哪个同学到屏幕前指图给大家说说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到屏幕前指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那由二者组合的气候的地区差异是不是很大?

但是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想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板书:

气候的地区差异

1 气候类型

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这时加强读图指导,通过读图例找出共有11种气候类型

4、气候分布

过渡:这十一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具体看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首先,图中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5个重要的温度带,那个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指图说说是那几个温度带?

学生上台指图,要注意指图是否规范正确。

承接:各个温度带分布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先来看热带分布有几种,如何找呢?我来举个例子

教师举例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分布的一种气候类型,根据颜色到图例中找出是哪一种,然后又学生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教师纠正

5、热带气候

承接: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看热带的气候类型,我们主要从分布于特征两方面来看,热带有几种气候类型?

板书:3、热带气候 分布 特征

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不出示名称,让学生说出是哪种气候类型,然后说出分布地区,再出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先知道学生如何读这种图,然后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全班十二个小组每四个小组一大组分别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另外热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交流展示:每大组派一名上台指图分析展示成果,教师指导总结并板书

最后播放动画: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练习:四种气候特征的习题

6、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起来谈本节课收获

七、课后反思

篇3:气候八年级地理课件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篇4: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的特点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注重对地理发展史和重要地理学家的介绍,专门介绍了地理学家和探险家的地理探险事件,在平常的地理课件中也有很多对相应地理学家的介绍,这在我国是很少见的。对地理学家的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险精神、爱国精神等。例如,在“伟大的地理学家与探险家”PPT课件中专门介绍了对世界地理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地理学家:希罗多德、亚里斯多德、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詹姆斯·库克、罗蒙诺索夫。

二、课件教学目标显性化,具有较强导向功能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介绍的是大洲大洋,即世界地理。与我国七年级地理课件不同的是课件除了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外,还在第二页设有课程计划(表1),相当于我国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在新课学习前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难点,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课件末页设置有参考文献,非常方便对本课题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课件结构清晰,彰显逻辑性和简约性

俄罗斯的教材体系结构严谨、完整,与之相应,俄罗斯七年级的地理课件体系结构也很完整。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以“北极地区”一节地理课件为例,其课件结构如下:课程计划一纬度位置一海陆位置一海盆海脊一延伸至俄罗斯的大陆架一比较北冰洋的大陆架与其它海洋大陆架的异同一海冰一海冰的分类一冰层和冰山一引起的灾难一冰的反射率一北冰洋的气候一海洋的动物一海洋的管理一大陆架的石油开采~海洋渔业一有趣的事实一海洋污染一冰川在融化一海洋环境的保护一冻土融化一北极熊迁徙。课件先介绍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然后介绍北极地区的主要地理特点,再介绍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四、课件难度适中,符合学生心理认知

课件难易度适中,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以介绍地理现象、地理事实、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为主,大部分是陈述性知识,较少涉及地理原理的推导、地理过程的分析、地理成因的分析等内容。以非洲为例,先介绍非洲是人类的祖先,接着介绍非洲的土著人、非洲人口众多、非洲的非殖民化进程、非洲的文化,最后介绍非洲的政治版图。该节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没有涉及非洲的气候类型及成因,非洲的工业、农业、矿产及成因等程序性知识,而且图片丰富多彩,符合初中生好动、积极、活跃的心理特征。

五、课件交互性强,注重师生互动

笔者搜集的俄罗斯课件多为PPT课件,Flash课件较少。从PPT课件来看,课件的交互性较好,这里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课件考虑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课件效果能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尤其在“北极地区”一节课件中可以看出,由于俄罗斯与北极地区比较近,所以对北极地区讲解得比较全面和细致,相比之下,我国离北极地区比较远,课件对本节内容就不如俄罗斯课件介绍得详细。

六、课件呈现速度与顺序适当,符合认知顺序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呈现的速度和顺序都比较适当。呈现速度主要体现在动画中文字出现速度的快慢,PPT顺序设置即前后PPT的设置是否按照一定的逻辑性来设计,如按照因果关系(如非洲的非殖民化进程对非洲政治版图变化的重要影响)、从属关系、并列关系(如在北极地区一节。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是并列关系)、时间顺序(如在伟大的地理学家与探险家一节就是按照地理学家出现的历史时间顺序介绍的)、空间顺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等各种顺序排列PPT,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也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七、课件色彩搭配合理。清晰度高

俄罗斯七年级地理课件整个背景色与内容搭配很协调。色相、明度、纯度适宜,色彩的形状、大小、位置、肌理有起伏变化,色彩的冷暖、进退、轻重、厚薄、动静相结合,画面清晰度高,清新自然,并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页面色彩简洁清晰、主次分明、科学真实,如关于“北极地区”一节的课件,整个课件以冷色调为主,首页背景图片(图2)为白色的冰川与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及相应的景观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俄罗斯课件科学真实的特点。

八、课件图片丰富直观,时代性强

篇5:八年级地理气候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 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2.广州最长,武汉次之,北京和哈尔滨最短。

教师:请大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

每年冬季,我国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因此,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教师:第二个问题让我们通过夏季风的运动过程来了解。

夏季风进入陆地后,与陆地气团相互作用,它带来的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这种雨称为锋面雨。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5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力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5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6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在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9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大陆,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示意图

学生:掌握我国夏季风运动过程。

教师: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年份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出示我国北京1951~20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学生回答预设: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此时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这时容易引发旱灾。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印象。】

讲授新课——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特征及分布

教师: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一个地区水分的多少并不只受降水多少的影响,让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看一下。(展示蒸发量动画)大家说,还有哪个因素影响了区域的水分的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蒸发。

教师:当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比较湿润,反之则气候比较干燥,据此我们将全国划分为4个不同的干湿地区。请大家对照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找到每个地区对应的降水量。

【设计意图:深化读图能力。】

教师: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预设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教师:其中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条线的意义。

篇6:八年级地理课件

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篇7:八年级地理工业课件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3、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

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工业地区,工业城市的分布

2、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分析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我国工业发展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教学过程

【导入】工业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苏州的经济发展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那么苏州的经济到底有多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数据(投影展示)

转:通过同学们新闻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苏州的经济位列全国第五,单论工业更是仅次于上海,排名全国第二,可以看出我们苏州的经济确实很强,其中,工业的贡献很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国的工业。

【讲授】工业及其重要性

1、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工业?

(2)工业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我国的工业分布情况如何?

带着这几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100—103页。

2、教学引入:以汽车生产为例,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学生教师共同总结什么是工业。

请同学再举一个工业生产过程的例子。

3、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结合图片,举例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

教师讲述:目前,我国的工业概况,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过程中。

中国的工业发展迅速,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展示图片:正在研制生产的国产大飞机C919,视频展示相关新闻视频,让同学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入手,贴近生活,学生思路易于打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我国工业的分布

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沿长江分布。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可由学生讨论总结,后由老师做出总结。

师: 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小试身手:

教师展示《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图》,学生分组探究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思考问题:(1)人均工业总产值最少和最多的省区分别是哪几个?

(2)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授】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引入: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高科技产品我们用的很多(主要包括电子产品、通讯产品等)。

猜一猜:展示几组高新技术的图片,分别请同学猜一猜是哪一类高新技术。

设计意图:通过竞猜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读图分析

(教师)我国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请同学观察图4、25“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回答:

1、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2、找出我国高新技术中心主要集中的三个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中城市。

设计意图:乡土地理是学习地理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因素,灵活运用到自己家乡的高新区发展,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8:气候八年级地理课件

一、八年级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

1、政治学科的渗透

政治和地理都有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是中国地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政治形态正是在中国地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地理学科教学离不开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运用。例如在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资源、环境等知识的教学中就离不开政治知识,许多地理知识中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如,在海洋国土的教学中,要求掌握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和内水面积,管辖的海域面积,主要的岛屿和群岛,大陆海岸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内海、领海宽度12海里课本上没提及,但还是向学生介绍一下为好,告知学生我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说明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再介绍钓鱼岛和南沙群岛,要树立寸土必争的领土观念,寸海不让的海洋观念。这些都涉及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

2、历史学科的渗透

历史是一定时空条件的产物,与地理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历史事件都是以发生地命运的,可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历史学科的比比皆是。将历史典故和相关背景引入地理课堂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如,在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这一节中,要记住各省简称,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这个时候,那些与历史遗留问题相关的典故就可以派上用场,如山东简称鲁,为什么称为“鲁”呢?原来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有两个国家,以鲁国称之。贵州简称“黔”,是因为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而且,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

3、生物学科的渗透

中学生物学知识,尽管只是生物学科的入门阶段,但是就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物学科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在八年级的“走科技强农之路”一节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科学技术是农业増长方式从广种薄收到优质高产。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杂交水稻等。杂交水稻就牵扯生物学科有关知识,可以简要的介绍给同学们知道。又如,在北大仓的学习中,为什么东北地区往往是一年一熟,其中就与光照有关,也与生物学科直接相关。

当然,八年级地理学科的知识渗透远不止这些,如与语文学科、与化学学科同样有相关知识渗透,重点在于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学科渗透,使教学内容多姿多彩,生动形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科交叉教学策略研究

1、合理进行渗透教学

多学科渗透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师应探寻合适的交叉切入点,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科间知识交叉知识点的精准把握,以此开展学科知识滲透教学。教师们对学科间知识交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影响着学科知识渗透教学的实施,在这个时候学科交叉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有知识结构基础和学科的交叉渗透点的掌握这两方面上必须下功夫。同时,还要明确基础还是学科教学,要做到渗透有度。综合能力是在长期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促进地理课程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多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地理教学的手段,应该是为完成八年级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

2、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多学科渗透也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了诸多机会,在地理学科交叉教学策略中,使用较多的有发现教学法、独立作业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被称为发现教学法。这种方法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揭示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应用广泛。具体步骤包括,明确学生任务、明确思考方向、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等。发现教学法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允许和提倡学生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地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甘为配角”,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鼓励者。例如,在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中,地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记忆省份简称,如以历史地名简称的有几个,以河流名简称的有几个,以山名简称的有几个等。地理教师运用发现教学法帮助学生比对易混淆内容,深入分析,寻找异同,得出结论。

3、尊重学生差异性

上一篇:论大学文化的内涵下一篇:雨过天晴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