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候效应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城市气候效应范文

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对制约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

分析,最后从产业、区域以及政策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障碍性因素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2006年安徽省提出了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将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建设合肥经济圈将有利于发挥合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带动安徽经济奋力崛起。因此,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十二五”期间合肥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客观要求。

一、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

城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个不同等级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若干腹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环状经济区域。

经济圈同城化过程本质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它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腹地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的过程。同城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实现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在本区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共同繁荣。

2

通过同城化发展,产业得到整合,区域分工得以深化,资源得以共享,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对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同城化发展所引致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自2003年安徽省首次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以来,合肥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等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由于存在一些内在机制与体制上的障碍,合肥经济圈的同城化效应还远没有充分发挥。

二、合肥城市经济圈范畴界定及同城化基础分析

(一)合肥经济圈范围的界定

城市经济圈是以自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市场经济应有的经济辐射区域来构建。合肥与巢湖、六安、淮南和桐城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合肥经济圈以合肥市为中心,包括六安市、巢湖市、淮南市和安庆的桐城市(县级市)的经济区域。2008年,合肥经济圈内四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国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58%;人口1581万人,占全省的29.12%;国内生产总值3211.0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6.15%,人均2987美元(2008年平均汇价)。

(二)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异质性使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为不同城市之间开展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与合作和产业内的水平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基础,成为同城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异质性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重要因素特征的差异性,由于此差异性使得合肥经济圈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准模式(1998年标准),2008年合肥人均GDP为3.45万元(5048.6美元),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淮南人均GDP为1.98万元(2900美元)处于起飞阶段;而巢湖和六安人均GDP分别为1703美元和1283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桐城市人均GDP为1488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圈内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梯度。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合肥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巢湖、淮南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1:43.9:35.1和8.69:61.11:30.2,六安、桐城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4.2:38.6:

3.7,2和18.64:48.15:33.21,其中合肥、淮南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其它三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从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可知经济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二三一”特征。3

从主导产业来看。合肥在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淮南在能源、电力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巢湖、六安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桐城虽然是属于县级市,在行政关系上隶属安庆市,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但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各市的产业结构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可以为合肥汽车整车的生产提供零配件;淮南可充分利用巢湖的电缆加快军用电缆、通信光缆和光纤光缆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合肥化学工业园,六安医药化学工业同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纺纱、坯布和羽绒优势与合肥的服装加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产业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缺乏优势与特色,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合肥是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更多应该注重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合肥市却将部分的传统的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当合肥市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作为支柱产业时,六安市在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巢湖市更是把机械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来强力推进。再比如淮南的电力行业由于得到煤矿资源的支持,成为淮南市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桐城市把纺织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而六安市却也将电力行业和纺织服装业看成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发展。

(二)区域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中心城市占有重要地位。与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中的中心城市相比,合肥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首位度偏低,带动力不强,辐射力偏弱,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多的是从周边吸取资源,影响了同城化效应的发挥。2009年合肥

GDP同比增长17.3%,达到2102.1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市第4位,仅是武汉市的46.09%,郑州和长沙的56.13%和63.7%,甚至比发达省份的中

等城市低。2008年合肥经济首位度为2.36,而武汉市和长沙市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6.4、3.0,分别是合肥的2.78倍,和1.27倍。

合肥经济圈内的城市等级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是影响同城化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合肥经济圈内的淮南、六安和巢湖的城市人口不到100万,GDP总量远低于1000亿元,作为副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桐城市更是一个县级市。而在副中心之外,缺乏若干中小城市的支撑,除了肥东与肥西县外,各县的GDP不到100亿元,城市化水平低,对产业集聚缺乏吸引力。

(三)政策层面同城化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目前,尽管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间已经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但只是临时性、局部性的和非制度化的,实现合肥经济圈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行政分割问题。在行政区划分割下,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缺乏整体观念,政策制定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长期以来,各地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方面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很多政府官员中,封闭保守、“肥水不流外人田”、斤斤计较等旧思想仍然存在。在招商引资时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顾地区的产业定位,恶性竞争,强化了经济圈内的产业同构现象。

市场一体化能够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同城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但各县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户籍制度等差异,形成了比较隐蔽的地方保护;合肥经济圈缺乏一个发达繁荣的商业中心,特别是合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等生产性服务要素市场滞后,没有构成一个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商贸流通中传统业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型超市、连锁和配送等新型业态发育迟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

四、促进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合肥作为合肥经济圈的核心,除重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外,应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要特别注重扶持金融、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基础性、配套性的产业要更多地向六安、巢湖和淮南辐射。六安市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及饮料制造业。运输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培育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水电等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巢湖主要发展电工器材产业、化工产业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食品加工和船舶制造产业。淮南市除了重点发展煤化工、火力发电等支柱产业外,重点扶持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桐城市产业定位为合肥的产业配套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周边县镇要充分利用优质农副产品、煤炭及旅游资源等形成与合肥市产业互补的关系,把合肥经济圈建成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能源基地和旅游基地。

(二)区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基于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和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巢湖的水资源、治理巢湖污染的考虑,可将合肥市(含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南部)和巢湖市的居巢区、庐江县、含山县以及六安市的舒城县合并为新的合肥市。同时,撤销巢湖市的居巢区、肥西县和肥东县,

设立合肥市居巢区(或巢湖区)、肥东区和肥西区。强化淮南市的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可考虑将六安市的寿县、合肥市的长丰县北部划归淮南市,设立新的区。寿县县城距淮南八公山区仅几公里,长丰县县城距淮南大通区也仅十余公里,并且淮南市政府所在地由几百米即是长丰县。将长丰县从杨庙至下塘一分为二,南并入合肥郊区,北以新长丰县并入淮南市。做出调整后,淮南市可以统一规划,开发历史名山八公山,发展旅游经济,也有利于淮南市西城区的扩张发展,同寿县县城联成一片。

加快产业园区的集聚步伐。政府在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讯、学校医院、水电气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以重点扶持。对于国家级开发区和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省级开发区,重点建立产业集群的平台,提供行业发展情报,收集和发布各行业的统计数据,散发管理知识和情报资料等,加强信息发布与沟通,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之间合作。

(三)政策及体制层面的对策建议

以十二五总体规划为基础,要制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体系等各类专项规划。以省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合肥城市圈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肥城市圈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建立经济圈内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会晤制度,部门专题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问题联合办公制度,研究解决合肥经济圈建设中涉及的确定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问题。

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等,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政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强政策执行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加快建立合肥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统一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联合招商引资。启动一批事关合肥经济圈社会发展的重大交通、电力、生态、环保、旅游、商贸、信息和文化方面的项目。逐步统一各市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加速构建合肥经济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检验检疫等监管和执法标准。建设发展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9,(1)18-22

[2]蒋晓岚,孔令刚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的条件和路径——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8,(7):31 32

[3]李廉水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4-76,207-209

[5]周富如等,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9

[6]赵栓豹,张让刚,张志国中外都市圈建设的优势、经验其对济南都市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5):23-

第二篇: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

教学目标 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⒈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⒉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⒊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 ⒋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的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⒌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⒍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举机理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不同物质的比热;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 难点:比热的概念;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气候

⒈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

【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⒉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二、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复习】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地球表面分成五个温度带。 【讨论】我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 【分析】海南和漠河的气候特征

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提出问题】夏天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要凉爽得多,夏天的内陆和沿海气温有较大的差异,为什么?

【实验】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过程】

1、实验器材:烧杯(质量要尽可能相同)一对,温度计一对,带铁圈、铁夹的铁架台一对,酒精灯(火焰大小要一致)一对,石棉网一对,天平;水和煤油等。

2、把两个同样的烧杯放在天平的两盘中,分别向杯内倒入半杯水和半杯煤油,并使天平平衡,水与煤油的质量相等。按图2-50所示装配好装置,然后用相同的酒精灯(实验时,为了使酒精灯加热效果相同,必须把石棉网调到相同的高度)加热,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里吸收相同的热量。两杯的初温应该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可用酒精灯稍加热进行调整。

3、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是水中还是煤油中的温度升高得快? 【结论】

1、实验表明: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2、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煤油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以此延伸,就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㈠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㈡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情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㈢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㈣比热表的阅读:

得出: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猜想 【思考】海洋对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

【小结】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

四、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⒈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⒉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 【讨论】为什么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五、季风

⒈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 【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图。

⑴同一纬度的大陆和海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要求分析是什么原因所致:源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⑵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

⑶大陆和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

⒉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思考】P90的思考题

【小结】

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等。

第三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第2卷

第6期

2006年11月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清洁发展机制专栏 259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265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清单方法学进展 269 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甲烷排放研究 273 IPCC能源清单指南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77 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的现状和走向 281 全球碳市场动态

286 不同方案下中国CDM的成本-效益分析:基于CGE的实证模拟

研究短论

292 灌溉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296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变化与ENSO的关系

对策建议

301 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分配

动态快讯

306 2006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307 水文气象安全问题国际会议简介

308 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的系统思考——新书评介:《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

310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

赵行姝

高广生

崔彩霞

魏荣庆

曹国良

张小曳

王亚强

张小全

高庆先

杜吴鹏

卢士庆

杨宏伟 段茂盛 郑

徐嵩龄

沈可挺

陈志华

戴晓苏 赵其庚

赵宗慈

Contents

Vol. 2 No. 6 November 2006 Articles 259 Inventory of Black Carbon Emission from China

CAO Guoliang, ZHANG Xiaoye, WANG Yaqiang, et al. 265 Progress in Methodology of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Inventories ZHANG Xiaoquan 269 Methane Emission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China

GAO Qingxian, DU Wupeng, LU Shiqing, et al. 273 Progress in IPCC Guidelines for Energy Sector Inventories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277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DM Regime 281 Recent Development of Global Carbon Market

YANG Hongwei DUAN Maosheng ZHENG Shuang

286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China’s CDM with Different Scenarios: A CGE-based study Letters

292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Local Climate

XU Songling, SHEN Keting

CUI Caixia, WEI Rongqing, QIN Rong

LI Wei 296 Northern China’s Spring Dust Stor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SO Forum 301 A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 Alloc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News

GAO Guangsheng 306 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Held in Beijing

CHEN Zhihua, DAI Xiaosu 307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oblems of Hydrometeorological Security

Book Review 308 Deep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of Climate Change ——Book review: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 and China”

ZHAO Xingshu

ZHAO Qigeng, ZHAO Zongci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Inventory of Black Carbon Emission from China 曹国良, 张小曳, 王亚强, 车惠正, 陈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北京 100081)

摘 要:通过汇总基础数据,计算了中国大陆2000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黑碳排放源清单。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消耗数据等,绝大部分为县级水平。一些新的、中国特有的排放因子也在计算中被使用,计算出的全国和各地区的排放量使用了0.2°×0.2°经纬度网格来显示。计算的黑碳总排放量为149.94万t,主要由燃煤和燃烧生物质所致。这一排放结果比以前的清单要高,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燃煤的排放量以前被低估了。东部地区的排放量比西部地区要大。黑碳的排放具有较强的季节性,1月和12月的排放量最大,7月和8月排放量较小;排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居民采暖的季节性所致。

关键词:黑碳;中国大陆;排放清单;季节性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清单方法学进展

Progress in Methodology of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 Inventories

张小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

摘 要:介绍IPCC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CF)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学指南的进展,特别是针对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优良做法指南和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重大改进,以及我国未来LUCF清单编制面临的挑战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林业;清单方法学;进展

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甲烷排放研究

Methane Emission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China 高庆先1, 杜吴鹏2, 卢士庆3, 张志刚4, 张恩深5, 吴建国1, 任阵海1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3 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5;4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

5 沈阳市环境卫生工程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13)

摘 要:甲烷(CH4)所引起的温室效应仅次于CO2,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CH4作为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一部分,估算其排放量对于计算大气中整个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城市生活垃圾的采样分析,确定了最近几年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MSW)中可降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并根据IPCC计算CH4排放量的方法以及全国不同区域废弃物管理程度状况,估算得到CH4排放量在全国范围内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且在1994-2004年排放量逐年增加。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固体废弃物;甲烷(CH4);排放

IPCC能源清单指南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Progress in IPCC Guidelines for Energy Sector Inventories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

杨宏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 要:综述了《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在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面的最新进展,初步分析了未来中国采用2006年能源清单指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能源;温室气体清单;IPCC指南

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的现状和走向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DM Regime

段茂盛

(清华大学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4)

摘 要:清洁发展机制(CDM)目前的国际制度导致了CDM项目开发交易成本较高、CDM对国际技术转让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以及CDM项目的直接可持续发展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改革的目标是提高CDM的运行效率、透明性和确定性,真正通过CDM实现额外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制度;改革

全球碳市场动态

Recent Development of Global Carbon Market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 要:世界各国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使温室气体产生了价值,从而在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渐形成以温室气体为商品的碳市场。在此背景下介绍了国际碳市场的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2005-2006年的发展动态,并对未来碳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做出了展望。虽然这个新兴的市场非常活跃,但由于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碳交易与自然环境和能源市场的复杂联系以及各种投机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全球碳市场仍将是高风险的商业领域。 关键词:碳市场;动态;清洁发展机制

不同方案下中国CDM的成本-效益分析:基于CGE的实证模拟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China’s CDM with Different Scenarios: A CGE-based study

徐嵩龄1,2,沈可挺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环境

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

摘 要:对中国CO2减排进行成本-效益的经济影响分析是有意义的。首先,提出国家层次和部门层次CO2减排成本和效益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二,提出4种减排方案(经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改善、SO2排放控制与碳税),并就减排成本、效益与减排的总经济影响进行了减排方案与正常排放(BAU)方案的比较,以及减排方案之间的比较;第三,根据上述结果,对中国CDM项目的规划、设置、谈判和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CDM;成本-效益分析;减排方案;中国CDM政策

灌溉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Local Climate 崔彩霞1,2,魏荣庆3,秦

榕4 (1中国气象局 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4 新疆

气象信息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摘 要:基于局地气候的变化与灌溉面积的大小和强度的密切关系,概述了大面积灌溉使温度降低并且诱发局地降水、对云和局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灌溉对局地气候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并且随着新的数据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认识也在深入;2)大部分研究结论支持灌溉区温度降低、云量和降水量增加、灾害性天气也有所增加的观点;3)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起步较早,但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灌溉;局地气候;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变化与ENSO的关系

Northern China’s Spring Dust Stor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SO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

100081)

摘 要:根据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率变化的特点,对南方涛动指数(SOI)、NINO3区海表温度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做相关分析,并对ENSO事件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1957-2002年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同时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差异。春季SOI与滞后1~2 a的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夏季SOI与滞后2 a的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有较好的相关,但春季沙尘暴与NINO3区海表温度的相关不如与SOI的好。ENSO暖事件可能会使未来1~2 a内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而ENSO冷事件则有可能使其增多。 关键词:沙尘暴;ENSO;SOI;NINO3;海表温度

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分配

A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 Alloc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高广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北京

100824)

摘 要: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表明,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人为的过多排放。 碳排放权的分配问题是关系到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生存权的问题。以气候变化的实质问题为基础,分析了气候资源和碳排放权的基本属性;进一步探讨了碳排放权的分配方案,并对国外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进行了对比评估。另外,还提出了影响碳排放权分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影响因素

2006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

在北京召开

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

陈志华, 戴晓苏

水文气象安全问题国际会议简介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候中心

赵其庚,赵宗慈

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的系统思考 ——新书评介:《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

赵行姝

(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研究所,北京 100007)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第3课时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第3课时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

1、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候类型图。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气候对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着重学习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个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我国的季风气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学生:雨热同期)那么我国季风气候又分为哪两种气候类型?我国还有什么气候类型呢?

(板书)气候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投影)《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1 (提问)从图2.26上,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中,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什么重要的气候特征?(学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教师板书:气候复杂多样)这个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学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教师及时表扬) (投影)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和图中四个地点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的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而判断它们各属于我国哪一种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搞清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学生回答)①西北的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 mm,冬季平均气温在-10℃,夏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下)气候干燥、冬冷夏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②西南的五道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青藏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四季低温,有的地区甚至终年冰雪覆盖)属于高原山地气候;③东北部的漠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均降水量不足50 mm且集中分布于夏季,冬季均温达-30℃,降水仅10 mm,说明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南部的海口(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150 mm左右,说明海南岛气候湿润,终年皆夏)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小结)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结果后,补充: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在青藏高原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

(投影)图2.27,引导学生观察高山气候有什么特点?[学生:气候类型和地面植被呈现垂直变化:海拔低处为热带气候类型和植被(椰子树)、海拔较高处为温带气候类型和植被(落叶阔叶树)、海拔更高处为寒温带气候类型和植被(针叶树)、海拔最高处为寒带气候类型和植被(冰川广布)]

(播放VCD)引导学生边听《珠穆朗玛》歌曲,边欣赏藏族人民的服饰。 (提问)青藏高原居民为什么要穿着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藏袍?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课本P43上的有关材料。 (学生回答)一是可以保暖;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气候特色,也有不同的民族服饰。 (课堂活动)1.结合下面材料,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 果菜乘专列

2 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所种植的瓜菜每年都以200万吨的规模远销全国。为此,铁道部门还开通了从广东湛江至乌鲁木齐、哈尔滨和山东寿光等地的“果菜专列”,源源不断地将南方蔬菜瓜果销往北方地区,丰富了北方居民的“菜篮子”,改变了北方地区冬季萝卜、土豆、大白菜“当家”的历史。

(启发思考)为什么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能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且产品远销全国?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什么位置有关?(学生: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由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海陆位置优越,深受季风气候影响,有充足的水热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因此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称,一直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且产品远销全国。

(提问)怎样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发展水果蔬菜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光照、水分、热量等),适合种植什么果菜就种植什么果菜,不能盲目生产。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举例说明。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以驱寒抗风湿。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东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白菜等,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绿茄子等。(教师及时表扬学生) 分组交流: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呢? 由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 [课堂小结]

3 我们在第二节中学了哪些主要知识?各小组同学归纳后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明白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及成因,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我国冬季最冷、夏季最热的地方,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着重学习了我国的两大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及其成因。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星期天,组织学生到农村从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等方面调查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当地发展农业生产为什么不能单纯依靠天然降水,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利措施?

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两种季风的发源地,影响范围。当堂检测,情况较好。普班个别学生课上不听讲,及时找到他们

第五篇:中国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特征》教学设计

李伟硕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 2.使学生懂得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运用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

投影:“中国自东向西植被变化图”、“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全国气候类型图”、“气候叠加示意图”,计算机软件: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显著性,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通过前面学习可知:气温和降水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发生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对于某一地区而言,每一天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是不同的。但是气温和降水在较长的时期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到并了解气温和降水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化规律,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就可以掌握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气候的特征”这一节课来研究一下怎样分析和研究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第四节

气候的特征 【活动】我们在座的同学天天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气候有切身体会,通过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请你来描述一下北京的气候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可以知道我们一般从天气的冷暖、降水的多少、风力的大小和多少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气候呢。气候的要素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虽然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时发现今天和昨天的天气可能有些方面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北京今年整个冬季的气候和去年的、前年的冬季气候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气候是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板书】

一、气候要素 降水、气温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投影】“中国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

【提问】(1)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中的植被发生了那些变比?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 【讨论】(1)看图说出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投影】“气候叠加示意图”。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不同的,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差异显著,同时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因此形成了多种温度带和多样的干湿地区。因此,我国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复杂多样。

【板书】l.气候复杂多样 【投影】“全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演示软件】比较所看到的景观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地处同一纬度的哈尔滨比法国巴黎气温低?同样都濒临大洋,但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比非洲北部降水丰沛?)

【活动】处于大致相似的地理位置,为什么在我国东部与欧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同纬度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呢?

【小结】由于中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受到夏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我国东部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北方各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因此形成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活动】日本、韩国、朝鲜是什么气候类型呢?与北京相比气温和降水有何差异? 【板书】 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为什么要研究气候的特征呢?那是因为气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演示软件】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活动】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什么? 【板书】

三、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物产丰富、生产地域扩大 2.不利影响:多灾害性天气 夏季风──洪涝、台风 冬季风──旱灾、寒潮

【总结】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外加复杂多样的地形,造成中国气候具有两大显著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我国独特的气候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候特征

一、气候要素 降水、气温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三、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物产丰富、生产地域扩大 2.不利影响:多灾害性天气 夏季风——洪涝、台风 冬季风——旱灾、寒潮

上一篇:产品经理定义范文下一篇:厂容厂貌变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