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评价

2024-05-11

气候评价(精选十篇)

气候评价 篇1

1.1 气温

开封市2015年春季均气温15.5℃, 较常年偏高0.7℃, 比2014年同期偏低1.6℃ (图1) 。各地春季平均气温为15.0 (通许) ~16.0℃ (开封) , 除通许与常年持平外, 其余均较常年偏高0.8~0.9℃ (图2) 。

2015年3月月平均气温为9.6 (通许) ~10.7℃ (开封) , 和常年同期相比, 各地较常年均值偏高0.9~2.0℃, 杞县属显著偏高, 开封和尉氏属异常偏高, 通许为正常。

4月月平均气温为14.5 (尉氏) ~15.6℃ (开封) , 和常年同期相比, 除尉氏较常年持平外, 其他站较常年均值偏低0.1~0.9℃, 属正常。

5月月平均气温为20.8 (通许) ~21.7℃ (开封) , 除通许较常年偏低0.1℃外, 其他各地较常年偏高0.6~1.0℃, 属正常。

2015年春季回暖较快, 较常年相比呈阶梯式升温, 3月中、下旬和4月下旬、5月中旬气温明显高于常年, 具体如图3所示。

季内极端最高气温为32.6℃, 分别出现在5月18日 (杞县) 、5月31日 (通许) ;极端最低气温为-2.4℃, 出现在3月10日 (通许) 。终霜日开封出现在3月1日、尉氏和杞县出现在3月7日, 通许出现在3月10日。

1.2 降水

开封市2015年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29.0 mm, 较常年偏多4%, 比2014年同期偏多35% (图4) 。各站降水量为106.1 (通许) ~141.9 mm (尉氏) , 除通许偏少17.7 mm (偏少14.3%) 外, 其他各站均偏多11.1~15.9 mm, 偏多百分率为9.2%~13.7% (图5) 。

2015年3月月降水量在6.9 (开封) ~17.1 mm (尉氏) 之间, 和常年同期相比, 尉氏偏少11.9 mm (偏少41%) , 其他各站较常年相比显著偏少14.9~19.8 mm, 偏少54%~74%。

4月月降水量为50.9 (通许) ~69.1 mm (开封) 之间, 和常年同期相比, 通许显著偏多18.7 mm (偏多58%) , 开封、尉氏和杞县异常偏多37.0、33.3、33.1 mm, 偏多98%~115%。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上旬和中旬 (1—2日、18—19日) , 全市普降中到大雨。

5月月降水量为46.7 (通许) ~60.6 mm (杞县) 之间, 和常年同期相比, 分别偏少1.2~17.2 mm, 偏少2%~27%。月内各旬均有不同程度的降水过程, 但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上旬, 1—2日、7—8日为大雨和中雨天气。

季内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通许和杞县23 d, 出现在2015年2月22日至3月16日;开封和尉氏21 d, 出现在2015年2月24日至3月16日。季内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均为3~4 d, 出现在2015年3月17—19日和3月31日至4月2日, 降水量分别为4.9~11.8、22.9~78.0 mm。

2015年春季旬降水呈现“M”形走势, 较常年相比4月上、中旬和5月上旬明显偏多, 其他各旬均少于或接近常年, 具体如图6所示。

1.3 日照

2015年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579.1 h, 较常年同期偏少11.7 h, 比2014年同期偏多1.1 h (图7) 。各站季日照时数为548.8 (尉氏) ~602.7 h (开封) , 和常年同期相比, 尉氏、通许分别偏少15.7、33.8 h, 开封、杞县分别偏多0.7、2.2 h (图8) 。

2015年3月月日照时数在144.3 (尉氏) ~166.4 h (杞县) 之间, 与常年相比偏少3.3~15.2 h, 偏少1%~8%。

4月月日照时数为198.2 (尉氏) ~212.7 h (开封) , 与常年相比, 杞县和通许分别偏少2.5、7.5 h (偏少1%、4%) ;尉氏和开封分别偏多4.5、4.7 h (偏多2%) 。

5月月日照时数为197.6 (尉氏) ~227.8 h (开封) , 与常年均值相比, 开封和杞县偏多4.8、8.0 h (偏多21%、4%) , 通许和尉氏偏少11.1~14.9 h (偏少5%、7%) 。

2015年旬平均日照时数除4月下旬和5月中旬较常年明显偏多外, 其他各旬均接近或低于常年同期值 (图9) 。

2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2.1 强降水

5月1—2日、7—8日出现2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 日降水量均在10 mm以上, 其中开封市区达38.7 mm, 为全地区最大。此次大雨不少地段排水不畅, 造成严重积水, 出现城市内涝, 道路难行。

2.2 干旱

据3月31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监测, 开封出现中度等级气象干旱, 尉氏、通许出现轻度等级气象干旱。

2.3 入春偏早

3月以来呈现阶梯式回暖, 气温起伏较大, 根据《气候季节划分 (QX/T152-2012) 》, 于3月12日左右入春[1,2]。与常年同期相比, 2015年开封、杞县、通许和尉氏入春分别偏早11、13、12、13 d。

2.4 入夏偏早

5月以来气温逐步回升, 其中中旬平均气温显著偏高, 根据《气候季节划分 (QX/T152-2012) 》, 于5月15日左右入夏[3,4]。与常年同期相比, 2015年开封、杞县、通许和尉氏入夏分别偏早8、12、9、12 d。

3气候影响评价

3.1 气候与小麦

由于冬季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当前小麦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快速生长阶段, 生产形势整体较好, 但是3月上旬无降水, 导致干旱, 3月17—19日降水缓解了旱情, 此时小麦处于拔节期, 解决了需水量的需求, 对冬小麦春季生长十分有利[4]。

3.2 气候与旅游业

春和景明, 2015年清明小长假3 d, 全市共接待游客79.2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 接待游客总量及旅游综合收入与2014年基本持平。“五一”小长假, 共接待游客182.8万人次, 同比增长8.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8亿元, 同比增长13.1%。

3.3 气候与人体健康

4月开封、尉氏、杞县、通许人体舒适日数分别为10、10、12、10 d。5月开封、尉氏、杞县、通许人体舒适日数分别28、28、26、27 d。

4气候趋势及对策建议

预计2015年6月, 开封较常年降水偏少, 温度正常偏高, 多雨时段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 月极端最高气温36~38℃。建议农民朋友充分利用好上、中旬降水较少及时抢收小麦, 同时利用降水过程做好夏玉米的播种工作[5]。此外, 天干物燥继续做好安全防火工作及加强局地大风、冰雹、雷电、短时强降水等灾害天气的防范。

摘要:对开封市2015年春季气候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春季全市平均气温偏高0.7℃;降水偏多4%;日照偏少11.7 h。入春、入夏较常年偏早。

关键词:气候评价,春季,河南开封,2015年

参考文献

[1]张德汴, 张明周, 李柯星, 等.近50a开封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 32 (增刊1) :82-86.

[2]郭艳玲, 孙晖, 刘文玲, 等.开封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J].河南气象, 2004 (3) :16-17.

[3]张德汴.开封市小麦产量与气候变化响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7) :9389-9391.

[4]张德汴.开封市农作物受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6) :9018-9020.

苏州1999年气候评价-苏州气象 篇2

发稿单位:苏州市气象局

审稿人:唐务全 撰稿人:黄冠乐 联系地址:三新路188号 邮政编码:215021 电话/传真:7266347 发稿总字数:4600 发稿日期: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气候概况】1999年苏州气候概况: 1999年苏州市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近1℃,全年除夏季气温偏低外,其余各季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尤以冬季最为明显,是1987年以来的第13个暖冬年。年降水量、平均梅雨量、年和夏季暴雨日数,均创历史最高记录。全年除冬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多外,其余各季均偏少,尤其是夏季仅为常年的一半。

(黄冠乐)

【气候特点】

1999年苏州市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冬暖夏凉。降水特多,入梅早,梅雨期长,梅雨量多,是典型的丰梅年。多灾害性天气。

1.暖冬史之最,日照显偏多

冬季(1998年12月—1999年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以上,是历史上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冬季降水量比常年稍有偏少。冬季日照时数比常年明显偏多。

2.春暖终霜早,降水日照少

春季(3月—5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多。终霜日比常年早17天。季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少。其中3月降水比常年偏多。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偏少最明显的是3月份。

3.冷夏梅雨多,降水超历史

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7月中旬明显偏低,创历史新记录。整个夏季未出现高温。季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明显,特别是6月和8月分别比常年偏多2-3倍,创历史最高记录。夏季暴雨日数、8月份降水日数也都超过历史记录。梅雨期造成的灾害为历史罕见。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近1倍。

4.初秋有高温,霜迟日照少

秋季平均气温比常年稍偏高,9月上旬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初霜比常年迟10天。季降水量比常年稍偏多。季日照时数比常年偏少2成多。

(黄冠乐)

【气象灾害】1999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

1.梅雨和暴雨

苏州今年自6月7日受今年第3号热带风暴的影响入梅以后,全市阴雨连绵,暴雨频繁,降水主要集中在苏州南部,北部相对小一些。到7月19日出梅全市平均梅雨量是常年的三倍多,超过了大涝年份的1991年、1995年及1996年。尤其是6月8-10日和24-30日出现了两段连续性大到暴雨过程,使全市河湖水位猛涨,7月1日全面突破历史最高水位,太湖平均水位一度高达5.08米,水位和降水量均高于百年一遇的1991年,造成局部严重洪涝灾害。

2.热带气旋:

全年先后有9904、9906、9908、9911号热带气旋对我市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9904、9906号热带气旋影响时,恰逢我市洪涝,一度使太湖和内河水位踞高不下。

3.冰雹

5月10日受华北冷涡南落的影响苏州,常熟出现冰雹、大风、雷雨等强对流天气,其强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为近十年来所罕见。据统计 苏州全市22万亩小麦和1.3万亩油菜不同程度倒伏受损。其中约10万亩三麦,1万亩油菜受损严重。常熟市有10.6万亩油彩受损,其中2.6万亩三麦绝收,估计经济损失达2346.56万元。农付业估计经济损失279万元,工业及房屋设施等损失285万元,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010.56万元。

(黄冠乐)

【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小麦

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与常年同期相比总的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偏少,日照基本正常。2月份的2次冷空气虽然不强,低温持续时间仅1-2天,却导致全市小麦普遍遭受冻害。3月份多阴雨天气,对穗发育不利,也使小麦纹枯病大面积发生,为历史同期最高的一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率也达40%以上。5月10日下午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造成局部地区小麦、油菜损失较大。收获期以晴天为主,有利于小麦收、脱、翻、晒。

2.水稻

全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总的特点是气温前期偏低,后期偏高。早梅严重影响直播稻及时播种,受梅雨期暴雨和连续阴雨影响秧田积水严重,土壤严重缺氧。受丰梅影响全市36%的稻田严重受淹,受灾面积主要在吴江、吴县和昆山。长时间的阴雨寡照,不利于水稻光和产物的积累,千粒重明显低于去年。进入收割期多晴好天气,对单季晚稻的收割、脱晒、归仓都十分有利。

(黄冠乐)

【气象服务】

面对1999年大气环流的超常规变化和百年不遇的洪涝,全市气象部门按照温家宝副总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要求,在市气象局的统一领导下,振奋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密监视天气的复杂变化,认真分析,准确预报,主动服务,取得较好效果,受到各方好评。首先,认真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确保思想、组织、技术三落实。汛前,我市各级气象部门成立了市县两级的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服务制度,从领导到值班人员的职责、从起始到跟踪、善后服务方式等都作了具体要求。把原先5到9月的汛期服务时间扩展到4月1日至10月5日。在市委市政府宣布苏州进入紧急防汛期后,市气象局立即召开局务会、全局大会,要求一切工作要以当前防汛抗洪服务为中心,停止一切无关活动和会议。其次,积极利用现代化建设成果,及时改进服务形式和内容,实现决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市气象局对服务内容的组织、发布方式重新进行了设计和规划。新增向市委市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发送《苏州重要气象信息专报》和通过“苏州气象”网站中的“FTP”服务向有关服务单位发送服务材料。第三,关键时刻全力以赴,尽职尽责,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当好决策参谋。在全年的气象预报服务中,全市气象部门上下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夜以继日地工作,技术人员认真分析每一次天气过程,从5月10日的冰雹过程到9911号台风,从6月7日的入梅到7月19日的出梅,从春运到庆祝共和国50华诞、澳门回归、迎千禧年等,关键时刻、重大过程都做出准确的预报,并及时服务。尤其是6月26日以后,全市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吃住在值班室,预报、网络、机务、行政后勤等人员全部到岗到位,通宵值班。有些市(县)局领导每天参加政府的防汛碰头会,连续值班最长的达24天,吴县局领导常驻该市防汛指挥部开展服务;有的领导和业务人员还带病坚守岗位;吴江站值班人员克服观测场进水的困难坚持观测。整个汛期市气象局除当面、电话向党政领导和防汛部门服务19次,每天按时发送两次《政府天气公报》和《晚间天气公报》的书面分析预报意见传到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城区防汛指挥部及苏州工业园区、新区防指等单位以外,还向市委市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发送《苏州重要气象信息专报》30份、台风专题服务材料7份、汛情分析3份、其他专题服务材料17份。还通过“9210”和“FTP”发送的专题服务材料47份、专题分析报告14份、天气实况和台风动态图12份。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得到领导们的普遍赞誉。同时加强与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部门合作,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据统计,梅汛期共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21条,接受采访9次。苏州市气象局和气象台杨金彪台长被中国气象局授予“1999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苏州市局、吴江市局和太仓市局郑子煊局长分别被当地党委政府授予“1999年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1999年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黄冠乐)

【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1999年,市气象局抓住新业务楼启用和建设县级气象卫星通讯地面站(PCVSAT)这两个机遇,积极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市气象局新业务楼内的智能化网络布线系统,使市局的局域网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局内具备上网条件的计算机都已入网,网内各计算机都可互传文件、使用天气预报人机交互系统、浏览卫星云图和公用信息网内容等。二是县级PCVSAT已全部建成,不仅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市气象部门的市县数据通讯问题,而且使县级气象站的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在1999年梅汛期服务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市-县还实现了通过Internet或分组交换网的有线通讯,各类预报服务产品通过网络从市气象台服务器中直接调用,大大丰富了气象资料信息的来源,基本做到在第一时间里将预报服务材料传递到政府、县气象局和有关服务单位,提高了预报服务时效,促进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自动气象站网,至12月已完成1个自动站的安装任务。

(黄冠乐)

【全市气象工作会议】

1999年4月18日下午,苏州市政府在市气象局新业务楼会议室召开全市气象工作会议。苏州市委副书记、人大主任黄俊度、人大副主任王振明、副市长江浩、市委副秘书长吴云高、市府副秘书长浦荣皋、政协副秘书长张献林,市有关部、委、办、局的负责人和各市(区)分管市(区)长、办公室主任,气象局长以及苏州市局科级以上干部、高工参加了会议。省气象局胡辛陵局长、办公室桑凤章主任专程到会祝贺。会议由市政府浦荣皋副秘书长主持。

(黄冠乐)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我国第一部《气象法》于1999年10月31日颁布,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为此,在年底前,全市各级人大、政府和气象部门就《气象法》的颁布实施进行了广泛宣传。苏州市人大、法制局和气象局联合召开了苏州市贯彻实施《气象法》新闻发布会,苏州市人大王振明副主任、政府江浩副市长、法制局钱新中副局长等发表了讲话。太仓市的四套班子领导、农口各部门主要领导和计委、经委、法制局、财政局以及各乡镇分管领导60多人参加了太仓市贯彻实施《气象法》新闻发布会,张家港市人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举行了座谈会,各市分管书记或市长都发表了电视或广播讲话。

(黄冠乐)

【外事活动】

1999年8月31日-9月1日由中国气象局颜宏副局长、省气象局胡辛陵局长陪同的非洲多国别(15国)气象考察团来苏访问,下榻南园宾馆。苏州市政府江浩副市长、浦荣皋副秘书长在南园宾馆分别会见了中国气象局颜宏副局长、省气象局胡辛陵局长和考察团全体成员,市气象局任健局长、黄小林副局长参加会见,并共进晚餐。考察团在苏期间由任健局长陪同参观了苏州市气象局和昆山市气象局,游览了苏州园林。中共昆山市委黄继忠副书记、市政府张副市长到昆山市气象局迎送和会见考察团全体成员。

(黄冠乐)

【第十一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在苏召开】

1999年12月15-18日第十一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在苏召开。苏州市政府江浩副市长出席开幕式致贺词并与会议代表一起合影留念。此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第24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热带气象学委员会和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协办,江苏省气象局和苏州市气象局承办。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李泽春、许健民,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气象学会任广昌理事长,江苏省气象局胡辛陵局长、业务发展处潘光照处长等参加了会议。市气象局圆满完成了承办任务,得到130多位与会代表的好评。

(黄冠乐)

【创建文明行业活动】

1999年是全省气象系统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最关键的一年,市气象局在抓紧、抓实、抓深、抓细上下功夫。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把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作为重点来抓。二是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实行一级抓一级,及时总结汇报创建工作进度。三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四是狠抓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五是作为气象现代化一个方面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取得进步。新购置了数字化投影机和摄像机、复印机和多台电脑、激光打印机等设备。六是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市气象台已被命名为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和苏州市“平江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常熟市站也被命名为常熟市“科普教育基地”。七是积极开展各类政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生活,增强单位凝聚力。在大家的努力下,市气象局被省文明委命名为“江苏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工作先进省行业达标单位”,全市气象部门被苏州市文明委批准为“规范服务达标行业”,常熟、吴县(含东山)、张家港3个市(县)局被当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行业或文明单位,昆山市气象局通过 “1998~1999昆山市文明单位”的考核验收。

衢州市旅游景点气候评价 篇3

关键词:中尺度自动站气象资料;温湿指数;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X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49-2

衢州市地处浙江西部,地势特征为南北高,境内平原占15%,丘陵36%,山地49%。境内多山多水,旅游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景点丰富、交通便捷、特产众多、野趣较浓等优势,是一个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因而有“山水名城、神奇衢州”之称。由于地形条件的不同而在各个景点在气候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既是促使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又是制约旅游活动的因素,通常人们总是选择气候宜人的时期或地区去旅游。气候的优劣对于衢州市各景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策划和旅游市场的推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应用衢州市2005-2009年中尺度自动站气象资料对衢州市各旅游景点进行精细化气候分析。为衢州市旅游业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气候学上的依据。

1 衢州市主要气候特点

衢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冬夏长、春季短,光热充足、降水丰沛、气温适中、无霜期长,具有“春早秋短、夏冬长、温适、光足、旱涝明显”的特征,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复杂,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导至气温在山区丘陵出现不规则分布。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7.6 ℃,平均气温相差1℃,1月平均气温5.8℃,7月平均气温28.9℃。其中河谷平原公布较均匀,在16.9-17.3℃之间。衢南、衢北一般小于17.0℃,千米以上的山峰在12.0℃左右。全年以七月份最热月份,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一月份平均气温在山地丘陵地区一般小于5.0℃,千米以上的山峰2.0℃左右。降水地域差异明显,总的分布特点是沿江(溪)还原(河谷)少,向两侧丘陵山地递增。递增率为40-80mm/100m,其中以3-6月增率为大。西部降水多于东部。各地年降水量在1576-1849mm之间,其中衢江和江山港下游平原在1717mm以下,龙游中部和衢江区东部不足1697mm,是降水量最少的地区。衢州、江山港中下游平原两侧丘陵地区和常山港、马金溪河谷平原及其两侧丘陵地区,年降水量在1692-1717mm之间。山区降水量在1840mm以上。

2 衢州市旅游景点和气象资料信息

根据衢州旅游部门的信息,选择了包括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等16个有代表性的旅游点,详见表1。

表1 旅游景点的台站号与海拔高度

台站号景点海拔高度(m)台站号景点海拔高度(m)

K7312龙游石窟55k7103仙霞关214

k7508烂柯山102k7118江郎山195

k7406关公山491k7213白鹭岛91

k7403天脊龙门500k7211三衢石林125

k7401九龙湖150k7016古田山190

k7413节理石柱251k7012钱江源155

k7102二十八都216k7501七里农家700

k7411太真洞279k7405九华山167

气象资料信息来源,根据各旅游点的空间分布,选择水平距离和海拔高度接近旅游景点的中尺度自动站2005-2009年气象观测温度要素资料。由于目前大部分站的中尺度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只有两要素或四要素,考虑相对湿度空间分布的差异不是太明显,相对湿度要素选用了各景点所辖市、县资料。

3 旅游气候评价方法

3.1 旅游气候指标的选择

目前常见评价旅游气候指标有:温湿指数、风寒指数、有效温度舒适指数、风效指数、综合舒适度指标等,基于对上述各指标的比较分析,鉴于提出的方法和中尺度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的局限性,结合衢州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风速较小、夏季炎热,因此从热应力角度讨论衢州的人体气候舒适程度更有实际意义,本文在对衢州市各旅游景点气候舒适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时选用热应力区的温湿指数计算方法。

温湿指数D按下列公式计算:

D=H-0.55×(1-F/100)×(H-58)(1)

H=T×9/5+32(2)

其中,T-气温(℃);F-相对湿度;H-环境空气温度(华氏度)。

3.2 旅游气候指标等级划分

根据,把表2中5个等级中偏冷(-2)和偏热(2)等级划分到旅游适宜期,对应温湿指数为45-<55和75-<80;把凉爽(-1)、舒适(0)、温暖(1)等级划分到最佳旅游期,对应温湿指数为55-<75;把寒冷(-3)、闷热(3)等级划分到旅游不适宜期,对应温湿指数为40-<45和80-<85;把极冷(-4)、极热(4)等级划分到旅游最不适宜期,对应温湿指数为<40和>85。

表2 旅游气候指标等级划分

D等级舒适感D等级舒适感

<40-4极冷70-<751温暖

40-<45-3寒冷75-<802偏热

45-<55-2偏冷80-<853闷热

55-<60-1-1>854极热

60-<700舒适

4 衢州市各景点旅游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

由公式(1)、(2)和表2所划分的等级,计算出各旅游景点12个月的气候舒适度(详见表3)。显而易见各旅游景点虽然水平距离差异不大,但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使其在气候上存在很大不同。

4.1 旅游气候舒适度时间分布特征

从表3可看出,旅游适宜期在2-11月,旅游适宜期比较长。其中最佳旅游期为4-5月和10月,这是全市各景点适宜度最高的两段时期,旅游感觉最舒适,但各景点最适宜月份长短存在差异,3月份春初和9月夏末也有很多景点为最佳旅游期,3月龙游石窟、二十八都、白鹭岛、三衢石林,9月烂柯山、七里农家、太真洞同样为最佳旅游期。旅游不适宜期大部分景点在1月、12月、7月、8月,1月景点最多,12月、7月景点次之,8月景点最少,衢州各旅游景点还没有出现旅游最不适宜期。

表3 衢州市各景点各月气候适宜度

站号010203040506070809101112

k7312-2-2-10022220-2-2

k7508-3-2-2-1012200-2-2

k7406-3-2-2-1012220-2-2

k7403-3-2-2-1012210-2-3

k7401-3-2-2-1012210-2-2

k7413-3-2-2-1012210-2-2

k7102-2-2-10022220-2-2

k7103-2-2-2-1022220-2-2

k7118-3-2-20022220-2-2

k7213-2-2-10022220-2-2

k7211-2-2-10023320-2-2

k7016-3-2-2-1012220-2-3

k7012-3-2-2-1022220-2-2

k7501-3-2-2-1011100-2-3

k7411-3-2-2-1002210-2-3

k7405-3-2-2-1012220-2-2

4.2 旅游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特征

旅游气候的舒适度评价不仅要从人体生理适宜性来考虑,还应与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及旅游产品特点相结合,景点二十八都、仙霞关、龙游石窟、白鹭岛分别位于衢州南部山区和衢州盆地东、西部,从表3中看出,一年中均为旅游适宜期。最佳旅游期有5个月的景点,分布在衢州市区南部,时间较长。最佳旅游期较短有3个月的景点仙霞关、江郎山、钱江源位于江山南部和开化西部。冬季12月、1月份旅游不适宜期景点在衢州市区南部、开化西部、江山南部山区海拔高度超过200米的景点,主要原因是山区平均温度比平原要低2度以上,而夏季7-8月旅游不适宜期景点主要是常山三衢石林,属海拔较低地区。反映了衢州市各景点地域气候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4.3 评价结论

根据旅游气候指标分析衢州市各旅游景点气候资源,一年中适合旅游期为2-11月,而最适合旅游期为4-5月和10月;不适合旅游期主要为冬季12月和1月,夏季7-8月不适合旅游景点有限,由于旅游景点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旅游舒适度具有地域的互补性,当夏季7、8月份,城市酷暑闷热之际,可去地处山地海拔高度较高的景点避暑,冬季天气寒冷时,可在城市附近海拔较地的旅游景点活动,而海拔高度高的旅游景点尽量避免出游。

5 讨论

5.1 根据各景点气候特点,开展旅游活动

适宜气候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个景点应根据各自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积极发挥各景点的优势,开展相应旅游活动,根据衢州各景点的气候舒适状况,当气候较为舒适时,如4、5、10月,可利用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制定重点旅游景点的线路,而1、l2月气候不舒适,则主要考虑人文景观而制定旅游线路。

5.2 开发反季节旅游

通过气候评价,可以开发反季节旅游,利用海拔高度不同造成气候上的明显差异的特点,在炎热季节组织旅游活动向高海拔的山区扩展,也是开展山地避暑度假旅游的理想景区。此外,特定的气候条件往往还能满足有特定目的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余珊,戴文远.福建省旅游气候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2):103-106.

[2]张波,鲁振宇,张葵,颜萍.龙门山成都段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51-1152.

[3]妙芬,等.四川金堂县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O05.21(2):174-176.

2015年度北票市气候影响评价 篇4

1.1温度

2015年北票市年平均气温为9.7℃, 比历年平均 (8.7℃) 偏高1.0℃。其中6月、7月、11月气温偏低, 其他月份均偏高。2015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1℃, 出现在7月1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4℃, 出现在12月27日 (图1) [1]。

1.2降水

2015年北票市区降水总量为388.0 mm, 比历年平均 (470.4 mm) 少82.4 mm, 降水时空和时间分布很不均匀。其中1月、2月、4月、5月、6月、10月、11月降水量偏多, 其他各月均偏少, 7月偏少最为明显 (图2) [2]。

1.3日照时数

2015年, 北票市日照总时数为2 549.5 h, 比历年平均 (2 855.1 h) 少305.6 h。其中4月、8月日照时数偏多, 3月与历年同期持平, 其他各月均偏少。

1.4风速、湿度

2015年北票市年平均风速为3.2 m/s, 比历年平均 (2.5m/s) 偏大0.7 m/s。空气相对湿度为53%, 与历年平均持平。

2异常气候和极端天气事件

2.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

2.1.1春季出现阶段性干旱。5月下旬北票市无有效降水, 且温度偏高突出, 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大, 大部分地区出现轻度至中度干旱。此时大田玉米发育处于七叶期左右, 干旱影响作物苗期的正常生长, 出现幼苗萎蔫、展叶速度慢等现象。

2.1.2夏季严重伏旱。北票市夏季总降水量偏少, 且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造成大部分地区夏旱较重。7月上中旬, 北票市多高温少雨天气。7月1—20日北票市平均降水量为5.6 mm, 比上年同期 (47.9 mm) 少42.3 mm。最大降水量为巴图营26.5 mm;有3个乡镇 (东官营、蒙古营、北四家) 未出现降水。北票市区连续15 d无降水过程, 有9 d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高温少雨, 致使农田水分蒸发加剧, 土壤失墒迅速。干旱使得大田作物出现萎蔫、黄叶等现象。玉米抽穗和开花受阻, 影响产量收成。

而7月1日至8月31日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142.0mm, 比历年同期 (245.7 mm) 少103.7 mm, 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夏旱。7—8月为北票市大田玉米开花授粉—灌浆期, 大豆为开花鼓粒期, 是水分需求最多时期。降水少使大部分地区玉米遭受严重的“卡脖旱”, 玉米叶片枯黄、萎蔫, 开花授粉受阻, 果穗发育不良, 影响产量收成, 7月23—29日北票市出现有效降水, 缓解了大部分地区的旱情, 对受灾较轻的地块作物产量形成很有利[3]。

2.2部分地区遭受冰雹、大风、洪涝等气象灾害

6月12日北票市三宝营乡出现暴雨。强降雨致使部分农户的房屋房顶漏雨塌空, 成为险房, 当时转移群众10人。部分低洼地块农作物受到水渍, 水冲沙压受灾作物倒伏, 导致有些耕地须重新种植。乡村公路被山洪冲毁300 m, 桥涵损坏4处。

7月28日19:00至29日00:00, 北票市长皋乡、小塔子乡出现暴雨。强降雨使部分农户的房屋房顶漏雨塌空, 成为险房, 房屋受损共计144间。强降雨冲毁耕地共计92.7hm2, 共涉及12个自然村, 部分低洼地块农作物受到水渍, 水冲沙压受灾作物倒伏, 有些耕地不能复垦[4]。此外, 山洪冲毁乡村公路22 km, 桥涵18处, 冲毁林地64 hm2, 水毁机电井1眼, 倒塌厢房砸死驴1头、羊4只, 网通线杆6处受损, 石笼坝受损300延长米, 养殖场围墙受损60 m。

3气候对各行业的影响评价

3.1气候与农业

2015年农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比历年偏高, 日照时数略偏少, 热量条件较好。虽然春季温度升降波动幅度大, 5月上、中旬部分地区遭遇短时低温, 但整个生长季热量条件匹配较好, 能够满足大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

农作物生长季降水总量偏少, 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有利的降水条件是春播期透雨出现及时, 4月2日、11—12日2次较大过程降水, 及时有效的降水解除了前期部分地区较重的旱情, 雨后掀起了春播春种的高潮, 全市春播顺利完成。

6月北票市平均降水量为117.5 mm, 比历年同期 (83.4mm) 偏多34.1 mm, 此时段为大田作物苗期至拔节期, 水分供应充足, 大田作物长势良好。

不利的降水条件是5月下旬、7月上中旬降水偏少, 阶段性干旱严重。干旱使玉米叶片枯黄、萎蔫, 开花授粉受阻, 果穗发育不良, 大部分地区玉米大幅度减产。

汛期局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 部分乡镇遭受了冰雹和局部洪涝等气象灾害, 致使农作物被砸或农田被淹。总体分析, 2015年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弊大于利。

3.2气候与林业

2015年春季北票市降水总量为78.7 mm, 比历年同期偏多1.8 mm。春季降水量偏多, 提高了春季植树造林的成活率, 对树木的生长非常有利。春季降水偏多对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预防火灾很有利。

3.3气候与电业、交通运输等

汛期北票市局部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 致使公路冲毁、交通运输受阻, 部分地区电力、通讯线路中断,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4气候趋势与展望

预计2016年 (3—11月) 北票市降水总趋势较常年偏少1成左右, 为400~420 mm, 可能发生阶段性春旱、夏旱;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左右, 为9.5~10.0℃;初霜冻日期较常年略偏晚。

根据气候预测结果, 2016年北票市降水偏少, 发生阶段性干旱可能性大, 气象部门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降雨作业, 增加农田土壤墒情;北票市发生春旱的概率较大, 要提前做好各项抗旱保春耕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美丽, 陆甲, 李艳兰, 等.广西2008年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 30 (2) :62-65.

[2]黄雪松, 李艳兰.广西2007年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 (1) :23-28.

[3]黄雪松, 李艳兰, 唐炳莉, 等.南宁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 (4) :17-19.

辨别气候界线 把握气候特征 篇5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差异、东西变化都很大。在学习我国气候这部分内容时要善于从复杂性中寻找规律性,辨别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熟悉我国气候的特征。

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季风是指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我国东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倚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属于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该线东南为季风区,西北为非季风区。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特点。

我国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气候大,最冷月出现在1月,最热月出现在7--8月,秋季气温高于春季气温。

季风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条件配合好。夏季全國普遍高温,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冬季气温低,对防止病虫害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每年夏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不一,故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比较频繁,常常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

二、气温和热量带的分界线

我国气温总的分布规律是北冷南热,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达30℃以上。

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1月0℃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分布密集。0℃等温线大体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该分界线以南冬季气温高于0℃,河流不结冰;以北冬季气温低于0℃,河流结冰。秦岭一淮河一线也是亚热带湿润区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分界线。

按照≥10℃积温的不同,我国大陆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热量带,还有一个青藏高原气候区。由于我国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所以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这是我国气候大陆性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降水量和干湿区的分界线

我国的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5--9月的夏秋两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此线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属湿润区;以北降水量在80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属半湿润区。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2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东部。这条界线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3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从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量极少,地表植被稀疏。

气候评价 篇6

1 气温的变化

1.1 年气温

大同市年平均气温上升0.3℃,表明21世纪以来气温较20世纪70年代明显偏高。从图1可以看出,全市8个县区气温新30年平均值均高于旧30年,浑源县升幅最大(0.4℃),阳高县、广灵县升幅最小(0.1℃)。新30年气温平均值的升高导致气温距平下降,基于旧30年平均值的偏暖年有待重新评估。

1.2 季气温

从表1可以看出,四季全市季平均气温新30年均值高于旧30年,春季升幅最大(0.4℃),夏、冬季次之(0.3℃),秋季升幅最小(0.2℃)。相应地,四季全市季平均气温距平将下降,且春、夏、冬季距平下降幅度高于秋季。分县来看,在新30年气候标准下,冬季气温距平降幅大值区在左云县、浑源县和灵丘县(0.4~0.5℃),大同县、广灵县降幅最小(0.1℃);春季气温距平降幅除广灵县0.2℃和阳高县0.3℃外,其余县区降幅普遍在0.4~0.5℃;夏季气温距平降幅大值区在市区、左云县和浑源县(0.4℃),阳高县、广灵县降幅最小(0.1℃);秋季气温距平降幅大值区在市区、左云县、浑源县和灵丘县(0.3℃),广灵县距平不变。

注:图中数字表示气温差值,单位为℃。

2 降水量的变化

2.1 年降水量

大同市平均年降水量减少9.1 mm,表明21世纪以来降水量较20世纪70年代减少。从图2可以看出,全市8个县区年降水量新30年平均值除灵丘县较旧30年增加6.2 mm外,其余各地减少1.2~30.2 mm,阳高县减幅最大,浑源县减幅最小。在新30年标准下,基于旧30年平均值偏少的降水有待重新评估。

注:图中数字表示降水量差值,单位为mm。

2.2 季降水量

从表2可以看出,全市季平均降水量新30年均值仅夏季少于旧30年,春、秋、冬季较旧30年增多。分县来看,夏季8个县区降水量减少7.4(灵丘县)~33.8 mm(阳高县);冬季仅市区、天镇和灵丘降水量减少;春季8个县区降水量增多0.2(大同县)~7.1 mm(灵丘县);秋季除阳高县减少0.1 mm外,其余县区增多1.4(天镇县)~7.0 mm(灵丘县)。

3 日照时数的变化

3.1 年日照时数

大同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偏少66.2 h,表明21世纪以来日照时数较20世纪70年代明显减少。从图3可以看出,全市8个县区日照新30年平均值均少于旧30年,灵丘县降幅最大(111.8 h),大同县降幅最小(12.5 h)。新30年平均值的减少导致日照距平将上升,基于旧30年平均值的日照偏少年有待重新评估。

3.2 季日照时数

从表3可以看出,四季全市季平均日照时数新30年均值少于旧30年,夏季减幅最大(20.3 h),春季减幅最小(11.3 h)。相应地,四季全市季平均日照距平将增加,夏季、冬季、秋季、春季距平增幅依次递减。分县来看,在新30年气候标准下,冬季日照距平增幅大值区在阳高县、左云县、浑源县和灵丘县,大同县、广灵县增幅小;春季日照除大同县减少外,其余县区增加,增幅大值区在左云县、浑源县和灵丘县;夏季日照距平增幅大值区在左云县、浑源县和灵丘县,大同县、广灵县增幅最小;秋季日照距平增幅大值区在左云县、浑源县和灵丘县,广灵县增幅最小。

注:图中数字表示年日照时数差值,单位为h。

4 新、旧30年平均值对气候评价业务的影响

2012年1月1日气候平均值的替换,会对气候评价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使用以前的评价材料之前,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如采用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大同市年平均气温自1997年以来连续15年偏高,而平均值替换后,2003年、2010年、2011年的年平均气温偏低,连续15年偏高的结论将不存在,评价结论差异明显。

5 结语

新30年大同市年和四季气温平均值均升高;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减少,而冬、春、秋季降水量大部分增多,说明夏季降水量减少占主导;日照时数年和四季大部分为减少。相比20世纪70年代,21世纪气温、日照广灵县变化较小,左云县、浑源县、灵丘县变化较大;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夏季降水减少明显。采用新30年气候平均值,会对气候评价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使用以前的评价材料之前,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大同市气温距平将下降,偏暖年呈减少趋势;偏少的降水量距平百分比变化的可能性较大;日照距平将上升,日照偏多年份将偏多。

摘要:利用大同市8个县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对比1981—2010年(新)和1971—2000年(旧)30年平均值的变化,得出:新30年大同市年和四季气候平均值均升高;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减少,而冬、春、秋季降水量大部分增多,说明夏季降水量减少占主导;日照时数年和四季大部分减少。相比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广灵县气温、日照变化较小,左云县、浑源县、灵丘县变化较大;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夏季降水减少明显。最后简述了30年平均值的变化对气候评价的影响。

关键词: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平均值,山西大同,1981—2010年

参考文献

[1]王永光.多年平均值的改变对中国气候业务的影响[J].气象,2002,28(8):41-43.

[2]王效瑞,徐敏.气温基准平均值的差异及其统计检验[J].气象科技,2003(1):33-37.

[3]雷飏,杨淑群,范雄.近30年平均值的改变对四川省气候评估结果的影响[J].四川气象,2005(1):26-27.

龙门山成都段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篇7

1 资料来源及站点信息

1960—2007年平原区(成都、彭州、都江堰、大邑、邛崃、崇州)6个市县47年月平均温度、湿度和风速资料;都江堰30年逐日气温、湿度和风速资料;2005—2007年龙门山中低山区(都江堰市龙池、大邑县花水湾、崇州市文锦江、邛崃市天台山、彭州市龙门山)自动站逐日温度、湿度和风速资料;1963—1982年邛崃南宝山20年逐月温度、湿度资料;1983—1994大邑大飞水,12年逐月温度、湿度资料,各站点海拔高度见表1。

2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计算方法和级别划分

舒适是人体的一种感觉状态,也就是当人体对所处的热环境感到刚好适应,无需调节时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人体的生理舒适感觉。人体生理的舒适感觉受到自然界多种气候要素的影响,而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是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风速以及日照。气温对人体舒适感觉影响最大,因为它与人体的热平衡、体温调节、内分泌腺、消化器官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是人体冷热感觉的“晴雨表”,而湿度的影响与温度变化有关。大量实验表明,气温适中时空气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当高温条件下时空气湿度对人体感觉就非常大,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空气湿度增大会大大影响汗液蒸发,机体的热平衡遭到破坏,使人体感到不舒适;风能使人体的散热加快,导致人体感觉温度下降。总之,不同的气候要素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各要素的组合对人体产生一个综合的整体影响。

目前,我国计算和评价旅游舒适方法主要有两大类[3]。一类是特吉旺(Werne H Terjung)的图表法,另一类是指数计算法。第一种方法必须进行一定的修正和改造才能适用,因此我们采用指数算法。温湿指数的公式首先由Thom提出[4],此后奥利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在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等研究中已开始应用该方法[5]。温湿(风寒)指数计算法是由两个公式分别在热应力区和冷应力区计算和评价旅游舒适气候。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风速较小、夏季炎热,因此从热应力角度探讨该地区的人体气候舒适程度更有意义。本文选用适用于热应力区的温湿指数计算方法来评价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舒适气候,此方法也是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583—2006)中规定的舒适指数计算方法。

温湿指数计算式:D=H-0.55×(1-F/l00)×(H-58)。式中,D为温湿指数,H环境空气温度(华氏度),F为相对湿度。华氏温度利用公式H=T×9/5+32计算。式中,T为气温(摄氏度)。当H、F是瞬时值时,所得到的D就是舒适天气;当H、F是多年平均值时,所得到的D就是舒适气候。温湿指数分级和感觉见表2[6]。

3 旅游舒适气候的评价方法

3.1 适宜旅游气候和最佳旅游气候

根据温湿指数所对应的人体舒适感觉的程度,把旅游舒适气候分为适宜旅游气候和最佳旅游气候两种。我们把表2中偏冷到偏热的5个级别(-2—+2)定义为适宜旅游期,对应的温湿指数为45—80;把偏冷到偏热的3个级别(-1—+1)定义为最佳旅游期,对应温湿指数为55—75。

3.2 旅游舒适天气和旅游舒适期

我们将两种指数所对应的人体舒适感觉为凉、舒适、暖的天气定义为旅游舒适天气,将一年中旅游舒适天气之和定义为旅游舒适期。由表2可见,舒适天气对应指数级别为(-1—+1),对应温湿指数为55—75。根据相关研究[5],旅游舒适期165d以上的为一类地区、151—165d为二类地区、135—150d为三类地区,生态旅游区均需达到这种标准。

4 计算结果分析与评价

4.1 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舒适气候特征

龙门山位于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5种地貌,垂直高程变化很大,立体气候变化显著,因此不同高度的旅游舒适气候也有明显差异。表3给出了龙门山成都段平坝区5个市县及成都市1960—2006年47年平均逐月温湿指数及对应的级别。各县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舒适月份均为4月、5月、9月、10月的4个月份,最不舒适月份均为1月;适宜旅游期长达10—11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5—7个月,北段的彭州、都江堰最佳旅游时期较长为6—7个月,南段的3个市县相对较短为5个月。

为了解中山区与坝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分布差异,我们选取具有20年观测资料的邛崃南宝山站和具有12年观测资料的大邑大飞水为中山区代表点,选取成都作为坝区代表点,分别对其多年平均温湿指数进行计算,图1给出计算结果(其中南宝山和成都为20年平均值,大飞水为12年平均值)。可见,中山区和坝区指数逐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中山区两个代表站邛崃南宝山(1540m)和大邑大飞水(1450m)指数非常接近,坝区代表点成都温湿指数比中山区明显偏高。表4为中山区与平坝区代表点逐月舒适度级别。可见,适宜旅游期坝区比中山区长,除1月份外均为适宜旅游期,高达11个月;中山区为8个月,最佳旅游期坝区和中山区均为5个月,但时段分布不同,坝区为4—6月及秋季9—10月两段,中山区集中在5—9月。值得注意的是,盛夏7月、8月成都温湿指数为偏热级别时,中山区旅游舒适气候处于最佳时段,温湿指数均为0。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在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显著、城市频繁受到高温袭击的背景下,夏季龙门山中段(1500m左右)的特殊气候是非常难得的天然避暑资源。

4.2 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舒适期分析

旅游舒适期年际变化特征:选取龙门山段的都江堰作为代表点,对1971—2000年30年的逐日温湿指数进行计算,得到逐年舒适期变化曲线,结果见图2。可见,逐年舒适期基本上在200d左右波动,变化幅度不大,1974年最多为218d,1996年最少为174d,30年平均舒适期为198d,远远超过一类地区165d的标准,舒适期天数占全年的55%,其中级别>3人体感觉闷热和级别小于<-3人体感觉寒冷的不舒适日数仅占全年的16%,是非常理想的旅游生态区。

旅游舒适期时空分布特征:龙门山成都段立体气候显著。为了解坝区和山区旅游舒适期的时空分布状况,我们收集了2005—2007年龙门山成都段山区不同高度的自动气象站及对应坝区基本气象站资料进行逐日计算。结果表明,所有温湿指数均大于张清提出的热应力引起的不舒适指标25.6。表6给出不同地点年平均舒适天数。可见,除龙池外,其余各站年平均旅游舒适期都在180d以上,超出一类地区的标准。

图3给出各站四季舒适天数统计结果,括号里是站点海拔高度,最低站邛崃为501m,最高站龙池为1600m。可以看出,冬季各地基本无舒适天气,夏季中山区舒适天数最多,1000m以上高达80d以上,平原及低山区夏季较少,特别是成都最少仅为28d。这是因为成都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加剧了盛夏酷热程度,偏热等级较多的缘故。春、秋季平原及低山区舒适天气为75d左右,比中山区明显偏多。在海拔500—1600m的高度之间,夏季舒适天气随高度基本上呈增加趋势,平坝区舒适天气为30—45d,低山区接近60d,中山区可达90d。春秋季舒适天气随高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平坝区舒适天气75d左右、低山区接近70天、中山区仅为20d左右。

张清提出,温湿指数<18.9,可看作是由冷应力引起的不舒适指标,温湿指数>25.6可看作是由热应力引起的不舒适指标[7]。从数万个各站逐日计算结果看,逐日温湿指数均>18.9,其中除龙池1月少数天气外,其余各站温湿指数均>25.6,可见在龙门山成都段中低山应考虑热应力引起的不适。

5 结论

龙门山成都段适宜旅游的区域面积大,旅游气候舒适度高、时间长。平坝地区适宜旅游期长达10—11个月,最佳旅游期有5—7个月,最舒适月为春秋两季的4月、5月、9月、10月,最不舒适月为冬季1月;最佳旅游期北段较长为6—7个月,南段相对较短为5个月。山区与平原区的旅游舒适气候有明显差别,中山区(1500m左右)适宜旅游期为8—9个月,最佳旅游期为5个月,集中在5—10月,尤其是盛夏7月、8月;平坝区旅游舒适气候为偏热级别时,中山区处于最舒适级别,温湿指数均为0。可见,龙门山中断(1500m左右)盛夏期间无暑热天气,这是非常难得的天然避暑资源,适宜发展区域避暑、度假休闲旅游产业。龙门山成都段中低山区为一类生态旅游圈,平坝区30年平均舒适期为198d,低山区(<1500m)年平均舒适期都在180d以上,舒适天数占全年的50%以上,超过一类生态旅游区165d的气候指标,是非常理想的旅游生态区。在海拔500—1600m的高度之间,夏季舒适天气随高度基本上呈增加的趋势,春秋季舒适天气随高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吴章文.旅游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198-202.

[2]杨挂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82-190.

[3]冯新灵,等.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6,29(4)∶598-607.

[4]Thom E C.The Discomfort Index[J].Weather Wise,1959,(12)∶57-60.

[5]钱妙芬,等.四川金堂县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2)∶174-176.

[6]张家谴.气候与人类[M].郑州:河南科学技木出版社,1988∶167-173.

气候评价 篇8

关键词:气候评价,农业,旅游,甘肃陇南,2015年1—6月

1 气候概况

2015 年, 陇南市上半年 (1—6 月) 平均气温正常到偏高, 降水量正常到偏多 (图1) , 日照时数多数县偏多。冬季寒日少, 春季回暖早, 旬气温显著偏高, 降水日数多, 局地有强降雨是2015 年上半年的气候特征。综合分析, 2015 年上半年气候条件评估为正常气候年景。

2 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点分析

2.1 气温

全市上半年各县平均气温为8.5~14.7 ℃, 与常年相比, 两当、徽县、康县、宕昌县属正常, 其余各县偏高1.1~1.3 ℃。

后冬1—2 月全市各县平均气温为-0.7~6.1 ℃, 与常年相比, 礼县显著偏高1.6 ℃, 西和偏高1.2 ℃, 其余各县正常。其中, 隆冬 (1 月) 各县平均气温-1.1~5.7 ℃, 与常年相比, 两当正常, 礼县异常偏高2.4 ℃, 文县、西和显著偏高1.5~1.9℃, 其余各县偏高1.2~1.4 ℃。冬末 (2 月) 平均气温1.1~7.7℃, 与常年相比, 全市各县属正常。

春季各县平均气温为10.8~17.0 ℃, 与常年相比, 两当正常, 文县、康县显著偏高1.6~1.8 ℃, 其余各县偏高1.1~1.4℃。晚霜冻结束日期多数县偏早, 武都、文县最早出现在2 月12 日, 其余县出现在4 月13—15 日;较历年偏早10 d以上。其中前春 (3 月) 各县平均气温6.5~12.5 ℃, 与常年相比, 文县、武都、康县、两当偏高1.1~1.4 ℃, 其余各县显著偏高1.5~1.6℃;仲春 (4 月) 各县平均气温11.0~17.5 ℃, 与常年相比, 各县属正常;春末 (5 月) 各县平均气温14.5~21.1 ℃, 与常年相比, 各县属正常。春季不同县区旬平均气温距平高低变化大, 变化曲线见图2。

夏初6 月各县平均气温为18.0~23.7 ℃, 与常年同期相比, 各县属正常。

2.2 降水

全市上半年各县降水量为157.0~386.2 mm, 与常年相比, 文县、武都、西和、礼县属正常, 其余各县偏多26%~42%。春季全市第1 场局域性透雨出现在4 月1 日, 较历年偏早18~20 d, 其中礼县、康县第1 场透雨偏早, 出现在3 月19 日, 文县第1 场透雨偏迟, 出现在5 月3 日, 降水整体时空、时段分布不均, 有相对干旱少雨时段, 局地多短时强降雨, 引发次生灾害, 不同县旬降水量多少变化大, 后冬持续少雨天气 (图3) 。

后冬1—2 月各县降水量为2.6~14.1 mm, 与常年相比, 西和、徽县、成县、文县正常, 两当偏多27%, 其余各偏少45%~60%。其中, 隆冬 (1 月) 各县降水量0.8~8.1 mm, 与常年相比, 武都正常, 西和偏多23%, 康县显著偏少51%, 其余各县偏少22%~42%。冬末 (2 月) 各县降水量为2.3~10.7 mm, 与常年同期相比, 文县、成县正常, 徽县偏多26%, 两当显著偏多53%, 其余各县显著偏少61%~74%。

春季各县降水量为98.4~265.2 mm, 与常年相比, 文县、武都正常, 康县、两当、宕昌显著偏多62%~68%, 其余各县偏多23%~45%。全市春季第1场区域性透雨出现在4月1日, 较历年偏早18~20 d。其中, 文县出现在5月3日, 较历年偏迟;康县、礼县、徽县较早出现在3月19日, 较历年偏早。其中, 前春 (3月) 各县降水量20.2~32.7 mm, 宕昌、西和、康县正常, 武都、文县异常偏多88%~94%, 两当显著偏多66%, 其余各县偏多23%~34%。4月各县降水量36.1~114.5mm, 与常年同期相比, 文县正常, 武都偏多34%, 成县显著偏多51%, 其余各县异常偏多81%~147%。康县、宕昌县为近30年极大值。春末 (5月) 各县降水量39.7~118.0 mm, 与常年相比, 成县、西和正常, 文县、武都偏少21%~37%, 其余各县偏多23%~45%。

夏初6 月各县降水量为39.2~112.4 mm, 与常年相比, 康县、成县偏多27%~36%, 西和偏少48%, 其余各县正常;其中, 文县≥0.1 mm降水日数23 d, 但雨量仅55.2 mm;历史少见, 其余县雨日也在15~21 d之间;雨日偏多, 同时多局地短时雷阵雨、暴雨, 引发次生灾害。

2.3 日照

全市上半年各县日照时数813.4~1 033.1 h, 全市徽县偏少6.1 h外, 其余各县偏多3.2~102.0 h (图4) 。

冬季多数县日照时数偏多。其中, 隆冬 (1 月) 全市文县、武都区偏多15.0~17.0 h, 其余县偏少0.1~18.9 h, 后冬 (2 月) 全市各县偏多5.6~30.3 h。

春季各县日照时数458.3~584.8 h, 全市各县偏多24.0~88.8 h。 其中, 3 月全市除成县、 康县、 文县区偏少0.6~3.3h;其余县偏多1.5~21.8 h;4 月全市九县区均偏多18.5~58.7 h;5 月全市各县日照偏多8.9~37.0 h。夏初6 月各县日照时数为113.1~169.3 h, 全市各县均偏少1.6~43.7 h。

3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3.1 春季雨日多, 降水偏多到显著偏多

春季各县降水量为98.4~265.2 mm, 与常年相比, 文县、武都正常, 康县、两当、宕昌显著偏多62%~68%, 其余各县偏多23%~45%, 其中康县、宕昌4 月降水为近30 年极大值。全市各县春季≥0.1 mm降水日数为37~50 d, 较历年偏多7~15 d, 其中, 武都的降水日数达41 d, 是近30 年极值;文县的降水日数达46 d;其余县的降水日数是次于1988 年的春季降水日数。6 月文县≥0.1mm降水日数为23 d, 但雨量仅55.2 mm, 历史少见。其余县降水日数也在15~21 d之间;雨日偏多, 同时多局地短时雷阵雨灾害天气。

3.2 暴雨、冰雹

4 月20 日19:00 左右, 礼县突发冰雹灾害, 致使 “ 下四区”多乡镇农作物大面积受损, 当日冰雹持续了逾10 min, 积雹最厚处达5 cm, 冰雹最大直径2 cm, 灾害致使礼县境内王坝、滩坪、三峪、白河等乡镇地膜玉米、油菜籽、洋芋、核桃、花椒等农经作物严重受损。据初步统计, 此次冰雹灾害共造成该县4 个乡镇16 个村1 423 户6 538 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50 hm2, 直接经济损失402 万元。

4 月25 日13:00, 礼县洮坪乡境内普降大到暴雨, 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冰雹袭击, 冰雹持续时间约35 min, 最大直径2.5 cm。 此次灾害, 致使兴隆、 刘坪、 山根等3 村地膜玉米39.9 hm2、菜籽60.3 hm2、豌豆6.7 hm2、 大黄6 hm2、 小麦41.3hm2不同程度受灾,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7.66 万元。灾情发生后, 县、乡2 级政府高度重视, 组织民政、农业等部门深入受灾乡村, 指导乡镇政府开展灾情核查工作, 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5 月30 日, 陇南礼县上坪、洮坪、江口等乡镇部分村庄遭受冰雹袭击, 农作物受灾严重, 成灾面积达173.3 hm2, 预计经济损失达130 多万元。当日17:00 左右, 受灾乡镇境内出现强降雨和冰雹天气, 其中大堡、年家、蔡家、山根、菜籽等村遭受冰雹自然灾害严重, 冰雹直径2~5 cm, 持续20 min以上。部分农作物受灾严重, 主要有玉米、马铃薯、油菜籽、蚕豆和小麦等。据当地农民反映, 玉米、土豆等作物地膜已被大面积砸破, 小麦、油菜籽等作物出现严重倒伏。灾情害发生后, 当地党委、政府及时统计受灾情况并上报相关部门, 同时引导农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农业生产, 力争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6 月7—9 日, 全市各县部分乡镇出现大风、冰雹;礼县还出现了短时强降水, 最大小时雨量为礼县杨坝村的30.4mm/h。多乡镇出现短时强降雨, 部分农户和农田受灾;另外, 6 月22—24 日、27—29 日, 全市多乡镇还出现短时阵性、冰雹、暴雨, 武都、康县、徽成盆地部分乡镇达大暴雨。

4 气候对各行业的专题影响评价

4.1 气候条件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2014 年秋季降水基本正常, 秋播时墒情适宜, 利于秋播, 秋末11 月至初冬12 月, 全市降水量少, 对冬小麦苗期长势有一定影响, 到越冬期麦苗一、二类苗仅占总播种面积的2~3 成。前春降水大部分地方偏多, 少高温天气, 对冬小麦返青及春播有利, 且全市春季第1 场区域性透雨出现时间偏早, 雨量与雨日相对偏多, 对全市的种植业有一定影响。夏初6 月气温正常, 县域间降水量变化大, 日照偏少, 对秋粮作物生长有利, 局地雷暴、大风影响了夏收进程, 影响夏粮的收晒[1,2]。

4.2 气候与水资源

全市春季降水量偏多, 但局地出现少雨时段, 部分旬气温异常偏高, 对补充江河的水流不利, 对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不利。全市6 月降水县域间多少变化大, 局地既有少雨时段, 又有短时暴雨、冰雹, 给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一定困难和问题, 对补充水源及江河的流量有利[3,4]。

4.3 气候对交通、旅游业的影响

全市大部地方气温正常到偏高, 降水大部分地方偏少, 多晴朗天气, 对交通安全运输、人们出行访友、旅游和春运有利。

4.4 气候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冬季全市降雨雪日数偏少, 全市各县气温正常到偏高, 对污染物扩散不利, 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较差, 对人体健康不利。寒冬气候使采暖用煤量相对加大, 对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较不利, 生态环境较差。

5 展望性气候影响评价和对策

根据陇南市气象局短期气候趋势预测:预计陇南市主汛期7—9 月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 降水总量接近常年, 其中, 7 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方正常略偏高,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南片正常略偏少, 其余大部分地方正常略偏多;8 月平均气温南片正常略偏高, 其余正常略偏低, 降水量大部分地方正常略偏多;伏期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有少雨高温伏旱时段;初秋9 月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 降水量偏少1~3 成;秋收期连阴雨主要出现在10 月上旬前后。

参考文献

[1]白永平.西北地区 (甘宁青) 农业生态气候资源量化与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 2000 (3) :218-224.

[2]丑洁明, 封国林, 董文杰, 等.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评价问题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2) :361-368.

[3]罗怀良, 陈国阶.四川洪雅县农业气候适宜度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1 (5) :279-282.

气候评价 篇9

菏泽市属黄河冲积平原, 耕地土壤肥沃, 土层深厚, 光热资源丰富, 非常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被称为“国宝”的鲁西黄牛、青山羊和小尾寒羊原产地都在菏泽, 曹州耿饼驰名中外, 菏泽牡丹誉满全球。

菏泽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光热充足, 四季分明。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87.85~517.14 k J/cm2;年日照时数1 995.1~2 512.0 h;年平均气温为12.9~14.9℃;≥0℃的年积温平均数为5 081℃。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49.9 mm, 其中作物旺盛生长的6—9月平均降雨量为455 mm, 雨热同季, 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发育。本文根据菏泽市2015年气象资料分析本年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评价。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平均气温、降水、日照等实时资料来自菏泽市9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自动站观测记录;气温、降水、日照等历史资料来自山东省地面气象资料整编;气候平均值以1981—2010年为基准;2015年度是指2015年1—12月。

1.2 研究方法

评价气温的算法标准采用山东省气象局《山东省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 利用平均气温距平与标准差的比值来判断气温是否异常。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气候概况和主要气候特点

2.1.1 气温。

2015年菏泽市平均气温为14.8℃, 较常年同期偏高0.8℃, 比2014年同期偏低0.3℃, 历年平均气温演变情况见图1。全市各县、区年平均气温在14.2℃ (定陶) ~15.2℃ (牡丹区、单县) 之间。

极端最高气温在37.3℃ (曹县) ~38.9℃ (牡丹区) 之间, 全市出现≥35℃的天气日数在5 d (巨野) ~15 d (牡丹区) 之间, 全市平均为9.4 d, 接近常年略偏多, 极端最低气温全市在-9.1℃ (成武) ~-5.1℃ (成武) 之间。

2.1.2 降水。

菏泽市2015年平均降水量657.4 mm, 较常年同期偏多1.2%, 比2014年同期偏多4.2%, 历年降水距平百分率演变见图2。全市各县、区年降水量在527.2 mm (东明) ~764.4 mm (成武) 之间,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分别占年总降水量的51.2%和23.8%, 其中, 夏季降水量各月差别不大, 秋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1月, 占该季降水量的67%。

菏泽市日降水量≥50 mm的暴雨天气出现12站次, 鄄城、郓城、定陶、曹县、巨野各有2次, 牡丹区、东明各有1次。

日降水量≥100 mm大暴雨有1 d, 出现在郓城的7月31日, 日降水量为113.6 mm。

2.1.3 日照时数。

菏泽市201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013.5h, 较常年同期偏少255.4 h, 比2014年同期偏多0.5 h, 历年日照时数演变见图3。各县、区日照时数在1 803.4 h (鄄城) ~2 211.1 h (曹县) 之间。

2.1.4 大气干旱监测。

全市干旱指数在0.4 (曹县) ~2.1 (鄄城) 之间, 定陶、曹县、成武正常, 其他县、区偏干, 全市总体诊断为偏干。

2.1.5 四季特征。

(1) 冬季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 。本年冬季 (2014/2015年下同) 菏泽市平均气温为2.7℃, 比常年同期值偏高1.5℃, 比 (2013/2014年) 年同期高0.8℃, 各县、区冬季平均气温在2.1℃ (鄄城、巨野) ~3.2℃ (成武) 之间, 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8、2.1、4.0℃, 其中12月比常年偏高0.5℃, 1月比常年偏高3.7℃, 2月比常年偏高1.3℃。极端最低气温全市在-9.1℃ (巨野) ~-5.1℃ (成武) 之间, 定陶、成武出现在2月, 其他县、区均出现在1月。

冬季菏泽市平均降水量为27.5 mm, 比历年同期偏少4.1%, 比 (2013/2014年) 年同期偏少24.8%;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477.6 h, 较常年同期偏多49.3 h, 比去年同期偏多49.4 h。

(2) 春季 (3—5月) 。春季菏泽市平均气温为15.2℃, 较常年同期偏高0.7℃, 比2014年同期偏低1.7℃。各县、区平均气温在14.6℃ (定陶) ~15.6℃ (单县) 之间;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36.4 mm, 比常年偏多20%, 比2014年同期偏多16%。降水量在85.1 mm (东明) ~175.2 mm (曹县) 之间;平均日照时数为620.0 h, 较常年同期偏少19.8 h, 比去年同期偏少45.5 h。

(3) 夏季 (6—8月) 。夏季菏泽市平均气温为26.2℃, 比常年同期偏高0.2℃, 比2014年同期偏高0.3℃, 各县、区平均气温在25.6℃ (定陶、巨野) ~26.6℃ (牡丹区) 之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37.4 mm, 比历年同期偏少14%, 比2014年同期偏多27.6%, 全市夏季降水量在303.3 mm (东明) ~378.6mm (鄄城) 之间;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588.2 h, 比历年同期偏多7.9 h, 比2014年偏少5.7 h。各县、区日照时数在507.1h (成武) ~667.0 h (牡丹区) 之间。

(4) 秋季 (9—11月) 。秋季菏泽市平均气温为14.8℃, 比常年同期偏高0.3℃, 比2014年同期偏低0.9℃, 各县、区平均气温在14.3℃ (定陶) ~15.3℃ (成武、单县) 之间;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55.9 mm, 比历年同期偏多22.5%, 比2014年同期偏少32.6%, 降水量在119.0 mm (东明) ~216.9 mm (成武) 之间;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99.2 h, 比历年同期偏少114.2 h, 比2014年偏少14.9 h。各县、区日照时数在347.2 h (鄄城) ~445.0 h (单县) 之间。

2.2 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

2.2.1 雪灾。

受强冷空气影响, 11月23日晚至24日, 菏泽市普降暴雪, 全市平均降水量33.9 mm, 最大雪深31 cm。这次降雪各县区除成武、单县与历史极值持平外, 其余县区均超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值。降雪造成菏泽全市各县区全部遭受雪灾, 此次暴雪使蔬菜、养殖大棚、厂房等受损。降雪同时造成道路结冰, 严重阻碍交通运行。

2.2.2 暴雨及大风。

6月10日15:00左右, 菏泽市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 出现雷雨大风, 瞬时极大风速达到27.8 m/s, 部分县出现冰雹, 也对牡丹区、东明、郓城及鄄城形成一定的灾害。

2.2.3连阴雨。

11月5—25日, 菏泽市绝大部分地区持续连阴雨天气, 11月≤20日照量别日数平均在23 d, 月日照时数仅44.2 h, 加上积雪覆盖, 长期连阴雨、雪天气给大棚蔬菜带来不利影响。

2.3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评价

2.3.1 冬小麦。

菏泽市2014—2015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冬小麦全生育期内≥0℃积温2 267.1℃, 较常年同期偏多274.7℃, 比2013—2014年同期偏少49.0℃;降水量178.5 mm, 较常年同期偏多17.2 mm, 比2013—2014年同期偏少53.2 mm;日照时数1 414.7 h, 较常年同期偏多47.8 h, 比2013—2014年同期偏多5.4 h。总之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气温偏高, 农田墒情适宜, 有利小麦生长。

2.3.2 玉米。

菏泽市夏玉米为麦收后直播, 全生育期99 d。整个生育期≥0℃积温2 523.0℃, 较常年同期偏多18.3℃, 比上年同期偏多23.3℃;累积降水量340.9 mm, 较常年同期偏少60.4 mm, 比上年同期偏少145.5 mm;累积日照时数669.4 h, 较常年同期偏多28.1 h, 比上年同期偏多8.7 h。整个生育期内降水略偏少、光照、气温较为适宜, 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较为有利, 玉米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品质较好, 玉米产量较高。

3 结论

2015年平均气温偏高, 降水略偏多, 日照时数偏少;秋季降温偏早, 出现暴雪, 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2015年极端天气较少, 总体属于较好年份。

参考文献

[1]王兆华.2015年泰安市岱岳区气候影响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7) :238-239.

[2]陈隆勋, 朱文琴, 王文, 等.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 1998 (3) :257-272.

[3]邓自旺, 闵锦忠, 张勇.中国近50年气候变化复杂性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 (2) :186-193.

[4]施能, 陈家其, 屠其璞.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 1995 (4) :431-439.

[5]田广生.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概况[J].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 :36-37.

[6]田广生.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进展[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 (增刊1) :472-478.

气候评价 篇10

今年玉米全生育期129天, 分别比常年和去年少14天和1天。总积温为2808.6℃, 比常年多56.8℃, 去年同期少27.2℃;总降水量为179.8mm, 分别比常年和去年同期多68.2mm和150.7mm;总日照时数为1346.3 h, 比常年多65.4h, 比去年同期少25.1h。气温高、降水多、日照足, 对玉米生长利弊兼有。下面我们根据发育期内温度、降水、日照等因素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 温度影响

玉米为喜温作物, 今年玉米在主要发育期内温度呈现两高两低的特点, 三叶期前温度较高, 利于种子发芽和出全苗。玉米在三叶~拔节期比常年和去年偏低0.2℃和1.4℃, 此时温度低, 不利于玉米快速生长;拔节~吐丝期, 温度为22.2℃, 比常年和去年偏低0.5℃和1.6℃, 此时适宜温度为22℃~24℃, 在此范围内, 既有利于生长, 又有利于幼穗分化, 温度适度低利于大穗的形成。吐丝以后温度回升较快, 植株新陈代谢旺盛, 发育速度快, 为后期灌浆争取更多的时间, 尤其是吐丝至成熟期, 温度高, 加上9月28日出现初霜冻, 灌浆更加充分, 子粒更加饱满, 百粒重达到36.7g, 比前年多2.8g (如图1) 。

2 降水影响

水是玉米植株体许多建成物质和代谢物质的组成成分, 又是植株体许多生化反应中的反应物;同时, 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各种矿物元素和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矿物质和有机质的交换和运转, 也离不开水分, 水是其中重要溶剂。玉米是禾本科作物, 一生中又处于较高温度时期, 所以它是一种需水较多的作物。河套地区虽有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 但是它属于一首制灌域, 而浇水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难以在短期内为大面积作物补充水分, 因此, 降水较多, 不仅利于充分补充玉米生理生态需水, 还利于抑制喜旱害虫的发生发展。不利方面, 加重喜湿害虫 (玉米螟) 的发生发展, 6月26~28暴雨, 对刚浇过水的地快造成严重影响 (如图2) 。

3 日照影响

绿色植物通过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 生物学产量的90%~95%来源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由图3可以看出, 今年除播种到三叶日照时数比常年略少外, 其余发育期均高于常年。日照时数充足,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相应增加, 有利于产量和品质提高。

4 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今年玉米吐丝到成熟期, 气温日较差12.6℃, 比常年多0.3℃, 比干旱少雨的2011年低1.8℃, 此时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段, 温差大, 白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多, 夜晚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 对产量和品质提高都十分有利。

综上所述, 今年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利大于弊, 北部地区乡镇玉米在拔节到抽雄期刚浇过水地块曾遭受洪涝灾害, 受日照足、温差大、霜冻迟等有利因素的影响, 我站观测的玉米百粒重高达36.7g。

摘要:今年玉米单产增加, 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比去年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热量适中, 灌浆期温度较高, 初霜冻出现在9月28日, 灌浆期充分;降水较多, 解决了部分作物需水, 缓解了供水紧张的矛盾;日照足,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 灌浆成熟期温差大对增产有利。

关键词: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候评价

参考文献

[1]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8, 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气候评价】相关文章:

保亭县2014年气候影响评价09-13

《气候》教案04-26

气候设计05-01

冬季气候05-29

气候的成语05-24

气候效应范文05-17

天象气候谚语04-30

《气候》评课稿05-28

气候资源05-01

季风气候05-03

上一篇:品牌新定位下一篇:数学解题中的思维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