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2024-04-20

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精选11篇)

篇1: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人本主义教学观与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

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中,尊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交流与合作,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些观点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作 者:吴海荣 朱德全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重庆,400715刊 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2(1)分类号:B089关键词:人本主义 新课程标准 物理教学

篇2: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此文曾于在《中国农村教育》2004第二期上发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的前言中对语文课程性质地位的定义。从这里不难看出,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工具性和人类文化传递的语文人文性是相统一的,它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也应注重二者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对立与分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没有科学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对工具性或人文性的理解有些偏颇。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

一、忽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现在很难再看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新词的场面(我并不否定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与新词的做法),似乎这不是课堂教学应解决的问题,哪怕是低段教学也是如此。以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为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施建议。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根本不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笔者曾听过一节一年级语文课,这一节课中,教师巧妙地引入后,学生听了一次课文录音,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抽学生纠错,再抽读,再纠错,如此反复。课堂气氛似乎非常好,学生也非常积极,但一节课几乎全成了学生纠错,而实际上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或词语并没有在纠错之中完成。同时,对课文的初读感知也没有在纠错之中完成。

二、淡化了文章本身对学生的熏陶

许多课,尤其是比赛课和观摩课,阅读教学成了教师的首选课。教师或以优美的音乐,或以精彩的动画,或以动听的故事导入后便开始那精彩的赏读和分析(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根据或句或段或篇让学生大胆发挥,或说或写或议。笔者不敢相信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与感悟已达到这种水平。以中段阅读教学为例,“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课程标准关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课堂教学根本不注重这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一味地突也重点,一味地强调句段的理解感受,过于强调让学生谈感受、说想法。一节课下来,很少有学生能通读课文,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生过于兴奋,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全面关注学生”这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的关注似乎违背了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少的教学实例中,一节课中,学生的提问、讨论、游戏、演讲等贯穿全堂课,学生大脑没有松驰的时候,嘴没有空闲的时候。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实施的建议中所作的论述,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被许多老师所忽视。

四、重点不明确,目的性不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论述,基于这一论述,一些教师将每一节课都变成了提高学生方方面面的语文素养。课堂中,学生既写了,也读了,还说了,还讨论了,似乎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训练与培养。但教师在这紧张中不断调控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这必然造成顾此失彼的后果。

五、没有体现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场所这一要求

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实例中,老师们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尽兴地说、大胆地想、精彩地表演,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说的似乎并不是在读后的感受或理解,只是凭原有知识感觉在谈;学生所想的是对问题的否定,而不是对问题的延伸;学生所表演的只是他个人特长的展示而非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或展现,这些都不是在课堂内生成的。这些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十分活跃,教师声嘶力竭也难以控制场面。就其教学实效而言,既没有让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也没有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所培养与提高,只是课堂活跃而已。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同于数学和其它学科,就一节课而言,学生所要掌握、理解、运用的知识无法用具体的量标去衡量。但语文课堂教学又必须按一定规律采取多种途径,达到一定的目标,这就是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实效性。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可解决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

一、过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仅仅四十分钟而已)

就班级授课制(无论是以前的教学,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都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言,它的最大特征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有目的的组织让一个班的学生迅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根据国内外班级授课时间的规定,大多在三十分钟到四十五钟。在这样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学生所能得到提高的能力更是有限。研究表明,即使是七至九年级的学生,从进入课堂教学到真正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至少需要三至五分钟时间,而他们持续的投入时间更不会超过二十五钟。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只能透支学生的兴趣与精力。因此,针对每一节课,要求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简单、学习感受的轻松、学习目的明确。笔者以为:一节课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还不包括所遗忘的知识),只要能让学生在每一个四十或四十五钟学到一点知识,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就会通过无数个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积累大量的知识,他们的能力也将通过长期的训练全面提高。

二、突出一个重点,找准一个中心(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节课所能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或训练有明确的要求,它包括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是在一节课之中都完成,也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对所有的这些能力进行训练与提高。不同的学段,各种能力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在低段必然以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提高为核心,中段更侧重于阅读能力的训练,高段则以写作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为重心,各段都会把口语交际作为训练的内容。针对一节课而言,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选择地有侧重地进行一种或两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在一节课中将所有能力的培养提高平均用力,这样的结果是学无所得。要特别注意不能不加区分地将其它学段训练培养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更不能每一节课都以某一方面作为中心,要适时调整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心,训练中心。

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就必须以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如果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去感悟,将会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一篇曲折感人的故事,当静下心细细品味时,一定会将自己变成故事的主人公;几句诙谐的歇后语在捧腹大笑后会让人沉思;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生字或者词语,当把它的演变(各种字体)、形成过程(如何产生)和相关趣事了解以后,也会让人兴趣倍增„„

不一定要让学生开心地笑、也不一定要让学生伤心地流泪、更不必让学生不停地说,只要能让他们去沉思、去品读、去感悟、去拓展——学生思想与感情、语言与行为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时候,一节语文课就取得了成功。

四、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读书”是学生天经地义之事)

自古以来,关于“读”的精辟地论述十分多,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曾有教授指出:“只要大声地读出来,多读几次,什么样的文章也会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再读,直至读懂为止”。由此可见,只要认准“读”为语文教学和学习语文的核心,就会收到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效益。同时,在现行所有的教材中,对于“读”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教材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读的要求:很多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还有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也还有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的要求。没有一篇课文不要求先读通、再读懂。因此,“读”对于学习了解课文,感悟文章,吸收精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读”在一节课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哪个年段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低段:需要学生在读课文中学习生字,即使生字也需要学生多读才能学会。中高段更需要通过“读”去熟悉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了解作者情感。

“读”不是从开始上课读到下课,而是可以采取多种学生愿意参与的方式去读。“读”不能只是多读,反反复复读,而要读有所思、有所悟。“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投入,在于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听读、跟读、诵读、默读、赏读、品读、通读、分角色读、选重点读„„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应注意让学生愿意读、主动读、乐于读,力求读后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

篇3: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在此期间, 素质教育逐渐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应试”的危害, 认识到了教育的责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观念上, 也引起了普遍的比较大的变化。素质教育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由此所带来的变化也是全方位的、具体的。要把素质教育推行下去, 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进。

一、共同之处

由此可见, 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之处。

1.都是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产物, 两者紧密相连。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 是在社会发展下应时代要求而声的, 而新课程又是素质教育发展下, 新时期教育的必然产物。

2.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 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都对当时的教育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内涵与马克思关于全面理论及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内在的一致性, 是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与发展。

3.两者根本执行者的重任都义不容辞地落到了教师的肩上, 因此给教育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不仅要求英语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而且将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早已驾轻就熟的教学模式、方法, 以及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甚至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生活。

二、教学思考

因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在此谈两点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1.转变教育理念, 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1) 要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 我们要从根本上树立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 由原来的老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2)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 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 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同时, 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要迎接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挑战, 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 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 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 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 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 写教后感, 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 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 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 精通专业人文知识, 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 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 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 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 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总之, 语言习得是终身的过程, 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 让他们效仿或超越自己;并终身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的技能。

三、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 转变日常教学工作方式

首先, 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予教师极大的创造空间,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模式从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变成了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提倡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

其次, 要在整体教学计划与日常教学中贯彻“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思想。学习一门外语不容易, 遇到困难式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再次, 要建立多元化与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有多种方式, 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家庭作业评定、课外活动参与点评、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测等。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 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 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 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最后, 要跟上辅助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 随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世界的发展, 英语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 这样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他们直接使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 英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及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 而且要广泛利用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篇4:谈中学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新课程改革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这一门课是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师去认真研究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再一次向我们提出这一任务。“学好物理”的这个“好”字意义重大,我认为它不仅意味着要能够应付各种考试出好成绩,而且要能学以致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只要考试好就一切都好,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多学生在学完了初、高中物理之后,却不知如何使用杆秤,因此要改变陈旧落后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旧观念支配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不我待,面对这一重大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刻不容缓。现在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谈自已的几点看法:

1.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过去许多老师的教学工作是属背、多、分体系,即背得越熟,记得越多,分数越高。有的教师可能会说,“我没有叫学生死记硬背呀”,但是他的教学本身就是死记硬背的教学。例如,上过“密度”之后,第二堂课就是提问:什么叫密度?密度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只要按照书上的黑体字背下来就可以得高分。这难道不是在培养学生死记硬背吗?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书本的奴隶,作业的苦力,毁掉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一批书呆子。死记硬背的教学是聪明才智的屠宰场。课改后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生产科研、科研成果应用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因此,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假如采用另一种问法:食用油的密度是 是什么意思?某同学家里只有1升的玻璃瓶子,要买5公斤食用油,他至少应带几只这种瓶子?这样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动脑筋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2.实验是物理学教学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说没有实验的教学就不能称为物理教学。特别在初中物理教学,实验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物理感兴趣,首先是对实验感兴趣。然而不少老师的物理课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根本不做实验,使有理有趣的物理课变成了难懂难学的“无”理课。有人说,没用仪器怎么做实验呢?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在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用日常器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物理教学的成功,要靠物理教师在实验上下功夫。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物理实验、物理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3.思维训练是物理教学的核心

有了实验为基础还必须靠思维来加工才能建立概念,掌握规律。伽利略的关惯性运动的发现,不是从直接观察得到的,而是他应用了科学推理方法的结果。因此,物理教学既要重视实验,更要重视思维,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理想的教学方法。现在有些老师做演示实验,常常是以能显示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忽视了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学生看实验或者做实验时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实验结果上,对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很少进行思维的。这样的教学就使实验失去了生命力。物理教学必须突出“实验方法”的教育,实验要象一把钳子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是怎样在实验和推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他们探索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

(1)进行联想训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联想训练会给学生的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料,在思维的量上形成优势,使思维畅通无阻,机敏迅速。通过训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某种常用解法,要注意培养学生开动脑筋,适时地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向,按照不同的思路解答问题。坚持训练,学生会养成从多种途径去钻研、探讨问题的习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4.创造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目标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创造性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尽快地培养大批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是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给教育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要培养创造型学生,就要有创造型的教师;我们要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就要创造性地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学生都有身躯的“智力库”,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头脑。大脑思维是一种巨大的能源。教师的职能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开发最重要的资源——人的资源。我们的教学工作忽视了该思考的好些问题,给学生的尽是现成的答案,学生作业或答卷与“标准答案”稍有出入就要扣分,往往导致学生思想僵化,人的资源——大脑功能退化了。教学不改革不行了。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才所独用的,它是人的潜能,在合理教育与培养下,就可能在每个身心健康的机体上得到发展。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把潜在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赋予每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创造性。

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4.1必须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教师的教学态度应该是民主、平和、友善、激励、宽容和引导性的,必须让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例如,在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教师应准备多种器材,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画电路图,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和表格,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测电阻,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调动学生的探究愿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2质疑问难是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设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贯穿问题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拥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头脑。如:根据焦耳定律 和欧姆定律 可推出 和 ,那么焦耳定律这什么不用 和 表示呢?通过自主探索、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外显,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训练学生迅速抓住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争辩,提出不同见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锻炼自己,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设一条高速公路。

5.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是物理教学的根本

篇5: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武汉市洪山高中 陈义群 邮编 430074

文章摘要 本文从生态课堂的内涵及生态课堂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出发,阐明了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态课堂,对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课堂 新课程理念 构建策略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在这里自然,天性指的就是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师长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师长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温暖孩子的心房。这样的教育环境便是生态特质。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显示着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最优化的课堂。生态课堂以人为本,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而要达到如此的教学境界,就需要新课程理念来给力。

一,生态课堂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又是和生态课堂的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些目标的达成与生态课堂的构建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其一,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开放生成的课堂,在这种生态的自主课堂里,从封闭的“填鸭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便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这一特点与新课程的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的学习观一拍即合。

其二,生态课堂的生态环境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因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的一个整体。这一特点与新课程的教育应该适应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学生观一拍即合。

其三,生态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这些与新课程的回归生活、崇尚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的教学观一拍即合。

其四,生态课堂是开放与生成的课堂,实质上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在乎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些与新课程的加强与社会、科技、生活的联系的知识观一拍即合。

其五,生态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我们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所在。所以,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一特点与新课程的重视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终身学习成为可能,达成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评价观一拍即合。

二,用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态课堂

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态课堂?下面我结合新课程中“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为例来加以说明:

(一),平等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前提。

以往课堂的主体实际上是教师,而学生主体与文本主体都没有得到尊重。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生态课堂努力促成三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生成学习内容。它对教师的挑战是: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们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组织者。如讲到蛋白质形成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让每个人作为一个氨基酸形成肽链,这时教师自己作为一个氨基酸参与活动中,让课堂出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呈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场效应。

(二),理解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生态课堂是建立在师生间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理解是换位思考和移情的过程。课堂需要纪律,但更需要气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关键是教师要注重情感交流,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如在学生总结蛋白质概念图时错误地将肽链写成肽键。这时的老师应允许学生犯错一方面请其他学生改正,另一方面关切地问出错人是不理解还是不小心造成的,让失败者不是信心。此时,学生感到老师的信任,老师也感到学生的力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三),激趣是构建生态课堂的最好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要构建以生为目的自主课堂,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情境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如这节课一开始我就一大头娃娃的案例引人入胜的进入教学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又不断引入我们吃了牛肉,喝了牛奶长的为什么不像牛?家长为什么要大家食物多样化等问题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回归生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对上述问题老师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思考与讨论、合作与交流,实现生命自然成长。在平常的生物课教学中养成极大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强大的内驱力。

(四),交往是生态课堂构建的方式。创造丰富的、多彩的课堂活动,增强课堂生命活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有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动员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如学习蛋白质中肽键数目的规律时,老师给出了二肽,三肽四肽,n肽及环状四肽等材料,学 生围绕中心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很好地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愉快的达成教学目标。

(五),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课堂的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打造“生态课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讲完蛋白质的基本内容后老师指出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他们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的,想一想如何用概念图把这个规律反映出来?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个个都想一显身手,这里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释放,更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因此鼓励和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适应,努力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可持续性发展。这才是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花落人亡两不知

便是红颜老死时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头再来 刘欢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篇6: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姓 名:

单 位:遂平县和兴乡刘桥学校

王 春 中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摘要: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恰当的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思,从而优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教学 新课标 电教设施 多媒体

时代在快速发展着,放眼望去我国已由原先的遭人欺凌、内战连连变得强大无比、和平共进。因此,我们的国家要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中跻身于强国之列了,这是可喜而又前景光明的。但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从战略眼光看,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于二十世纪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才能实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我认为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读死书的沉闷气氛,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介于这个原因,上级部门为各校配备了电教设施,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电教这一课题研究进行了探索,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共同的家》为例,我简要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插图等媒体的相机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

一、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对于年龄稍大的同志来说,可能并非易事,但有年轻的同志去带动引导,也颇有益处。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形、色、动等感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诗共五行,1至4句按从上到下顺序分别指出“蓝天、土地、树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中色彩鲜明的美感,然后配音和图播放课文朗读。产生对“家”的向往,以及爱家和保护地球的感情升华,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背诵、引导思考

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当代着名教育学者支玉恒老师也曾说情感朗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整堂课我设计大部分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共同的家》一文中课文内容与配套插图的画面完全一致。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我所用的教师语言贴近孩子的心灵。课堂上我频频用课件音乐展示及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用flash动画课件引导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会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三、说话练习,活动拓展

本课我用了生动、明快、形象、的文字及图片反映了图中的景物,加上课时上安排表演的成分,更加强了学生的印象,且引发思考,让学生乐学善思。一节课成功与否,问题的导向性尤为重要。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用幻灯片出示:“白云的家怎么样”“禾苗怎样生长”“小鸟、小鱼的家在哪儿,它们的家怎么样”帮助学生想象感知,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并在课后给学生们设计了说话练习,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

1、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作诗,用“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是()的家”,分层次练习,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内走向课外,让课堂回归生活。

2、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巩固课文。

四、动手精心制作课件

本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我和有经验的同志共同探究制作。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实用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智力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连看带想的思维活动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我发现由于年级高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文风各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论城乡,必须潜心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向高效率、轻负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电教的教学实践中,我想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方法类同,要恰当选择。

二、不能千课一面,要常用常新。

三、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运用。

四、不能搭花架子,要常思常探。

我们要恰当的使用。做到该用就用,而且一定要用好,不必用就不用,坚持有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不必要只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造成教学上的时间浪费。

篇7: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我们的国家要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中跻身于强国之列,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从战略眼光看,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于二十一世纪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方能实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在这个学期中,校领导为各班级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电教这一课题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小语第一册课文《山村》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图片,录音、插图等媒体的有机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想。

一、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会中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山村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观察、引导思考

《山村》的课文内容与配套插图的画面完全一致。用浅湿、明快、形象、生动的文字全面反映了图中的景物

三.自己动手精心制作课件

深学生对静中动的读后印象。投影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实用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在连看带想的思维活动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由于年级高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文风各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进行各种电教方法的应用,彻底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借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向高效率、轻负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电教的教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忌方法类同,要做到恰当选择。

二、忌千课一面,要做到常用常新。

三、忌一成不变,要做到灵活运用。

四、忌搭花架子,要避免为电教而电教的形式化倾向。

做到该用就用,而且一定要用好,不必用就不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倘若只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使用了却毫无效果,纯粹是教学上的时间浪费。为了电教而电教,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常规。

现在,我用电教的实践中尝到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甜头,并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办现代化学校,育跨世纪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奋斗。

撰写人:朱文峰

2012年8月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

电教与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作者:朱文峰

职称:小教一级

单位:河南省确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篇8: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68个, 学生3800余人, 教职工240余人。近十年以来, 洪外人紧跟时代步伐,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锐意进取, 依法治校, 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铸就了辉煌的成就。

学校占地面积65701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18263平方米, 绿化面积21900平方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校园和设施一流的现代教育设备为莘莘学子读书成材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近几年来, 洪泽外国语中学以她辉煌的成绩, 赢得了不同寻常的荣誉。多年来, 学校中高考质量在教育局综合考评中均名列前茅, 大批学生被重点学校录取。培养了2005、2006届淮安市中考状元、多个单科状元。2007年学校高考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生源质量不如其他学校的基础上, 文化本科上线人数和体艺类本科人数的提升率均列全县第一, 地理学科高考成绩均分在全县名列第一。

洪泽外国语中学从2006年9月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经过半年多的探索, 该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上学期、在市高一实施新课程评估考试中, 学生素质无论是总均分位次前移幅度还是高分段人数上升比例均名列洪泽县前列。

一、实施教学改革的策略

1.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探求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标避开主体与主导的纠纷, 把教师定位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围绕这个课题多次展开探讨, 进一步清楚认识到角色转变成败就是对课改实施的成败。学校提出教师角色转变就是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专制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即学生参与中的合作者。

2. 改进教学方式, 创造性使用教材

课改的主渠道是课堂, 主要凭借物是教材, 抓好这个主战场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新课程设置引入多种版本, 每种版本都为个性化教学留下很大余地, 并且提倡自主开发课堂资源、校本资源, 可以说教材不是“圣经”, 无非是个范例, 只要忠于课改精神, 可以大胆地整合教材。我校老师已形成共识: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 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着眼点和归宿。

3. 开展课改教研, 推动课改实验工作

学校从前瞻性的角度提出了围绕新课程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要求, 并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确定了《基于智慧生成的课堂有效性学习研究》的课题并着手申报为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 以此来推动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以研促教, 最大限度地开发校本资源, 有力地推动课改实验工作。

4. 探索科学评价体系, 激发教师课改热情

评价具有激励导向功能, 对课改的评价始终是制约课改步伐的“瓶颈”, 新课程呼唤新评价, 为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推动课改顺利进行, 学校率先对课改实验老师、年段进行评价改革。在探索与研讨中, 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5. 以实验年段为龙头, 尝试整体推进课改

学校特别注意到课改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激活全体师生, 以旧教法教新教材会把人“教死”, 新教法教旧教材则会把人“教活”, 为此, 学校主要做到两点: (1) 课改全体参与, 对思想认识、业务学习、教学常规要求、教师角色转换制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转变等要求一视同仁, 不分实验年段与非实验年段。 (2) 及时总结推广实验年段的成功经验, 迁移到非实验年段进行尝试, 这样一来, 对课改的延续性有备无患, 掌握主动。

二、实施新课标所取得的成果

1. 为教师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洪泽外国语中学前校长江雪清认为, 今天的教师如果沉浸在原有的知识壁垒中固步自封, 就一定体会不到教师成长的快乐。为此, 学校不断开展“新课改大家谈”“教育在线”“学校论坛”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校长也非常关注论坛, 先后写了《点评学校教育论坛》《换个角度看问题》《师德:教师的灵魂》等文章, 对老师们敞开心扉, 畅谈学校的课改热点、难点和看点, 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 让师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课程改革实验关注的焦点在于师生的发展和成长。只有在新课改实验过程中, 让教师、学生都得到进步, 才是最大的成功。许多老师由原来的困惑到现在的真正投入, 许多学生的一些可喜的变化都体现了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与新课改共同成长。

3. 让学生分享教师的快乐

现在, 洪外的教师如果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绩, 会通过适当形式告诉学生, 和学生做交流, 让学生分享教师的快乐, 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好感, 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促进学生的成长, 做到师生“比翼双飞”。

篇9: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三贴”;新教材;“三亲”

2012年8月,房县教育技术装备站配合教研室组织1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新一轮语文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回来后,房县教研室立即召集全县210名小学语文教师、120名中学语文教师进行二级培训。笔者认为,目前语文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学习、使用情况存在以下优点。

一、新课程标准做到了“三贴”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贴近教学实际、贴近教研现状、贴近学生心理。

1.新课程标准贴近教学实际

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分级标准的语言,表述更加明确具体,明确规范了各级目标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新课程标准贴近教研现状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教研员能结合新课程标准看看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指导引领更有力度,新课程标准贴近教研现状。

3.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心理

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都规定了具体的目标,目标制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难度逐渐增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改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改变,这样更易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教材实现了“三亲”

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简洁明了,实现了“三亲”。

1.让学生感到亲切

在一次视导过程中,听见两位三年级的小女孩翻开语文课本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图片,孩子们对新教材爱不释手,新教材选择的图片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颜色鲜艳、简洁美观,贴近学生生活,让孩子喜爱就做到了最好。

2.新教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在听评课过程中发现,97%的教师都能理清教材编排体系,说出教材的重难点,新教材在编排上科学合理,让教师一看就知道如何模仿,新教材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3.新教材让教研员感到轻松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于去年11月中旬对全县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知识检测,试题分客观和主观两大块,试题难易适当,知识覆盖面广,区分度大,本次考试检测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新教材让教研员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亲切”“青睐”“轻松”是我们对新教材的感觉和理解。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从新奇到适应的过程,广大教研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使用理解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以上的观点可能有片面性,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篇10: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自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争鸣已久的的旧课程算是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定位,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批评也开始聚焦新《课标》的解读。这种充满理想色彩的前瞻性行为的确代表了学科教育教学的美好未来,是新课程走向全面实践的舆论准备,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广大教师实现观念的突破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外,还需要课程实施内外系统的重新构建,这将是学科教育面临的一个机遇与挑战。然而,现实的学科教学与新课程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艰难的生命蜕变

尽管我们提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很多年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倡导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更新观念的要求不断高涨。但现实中的教学依然沿袭了过去的老一套,是什么原因使得传统观念如此根深蒂固?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层面因素: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机械操作。今天的教学模式根源于两个历史因素,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成为不变的教育信条。教师是什么,就是教学生知识,是知识、学问、权威的化身,凌驾在课堂之上是顺理成章的道理,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师讲授,老实埋头学的份,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其次,是建国初期前苏联教育学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全面推广与应用,其教学过程的“三中心”(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五环节说”(预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以及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论”的教育哲学立场,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九大教学法”等等,这种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教育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的有机嫁接,更加凸现出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对人统一标准的社会化要求。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机械,标准统一。二是目前教育教学的矛盾导向,使得教师产生了观念的迷茫与困惑。大多数期刊上连篇累牍地登载着现代课程理论与新课程的专家解读,使得一线教师目不暇接。三是长期以来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使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学生刚上中学,未到毕业,便早早结束了教材教学,拼命研究上级部门的“考纲”,提前训练应试技巧。这意味着学生不需要读太多的课外知识,教师也不需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严格进行机械的训练,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那需要什么观念更新,教法改革,学生要想进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谁不敢听教师的话呢?

二、目前的考试模式不允许真正的多元解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解释”“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但现实的教学真的在考试中允许作出自己的结论吗?是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随着考试命题评价方式的改革,近年来的试题普遍增加了主观题目的比例。即使是这样,这些主观题也都有限定的项目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鉴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必须尽一切努力教会学生揣摩命题意图及评分标准。学生长期形成的为考试而学习的心理惯性不可能让学生用真正个性化的体验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中人文内涵的长期熏陶、渗透过程为“短平快”的机械训练所取代

对于课程的人文性,《课标》反复强调“普通高中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情感和……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我们不否认很多具备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最起码也有这种明显的意图和趋向,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备了这种素质。我们从现实中都清楚看到社会上评价一所高中,是多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我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考试制度,如何改革,什么时候都有应试技巧,而这往往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第一需求。课程人文内涵的熏陶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而这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在量化的应试成绩中。因此,很多的教学走的是非人性化的捷径道路。模拟试题,仿真试题、单元测试、专题测试、联考检测、摸底考试、阶段测试等等的机械训练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深深地埋在雪花般的种种试题之下。

四、课程改革难以落到实处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个性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意味着课程的实践是全方位的,是有个性的、民主化的。然而,目前学校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一是考试命题依然注重教材,以教材的内容、水平、风格为基本依据。从这点说,没有哪个教师敢于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情自主整合教材,改变教材,从这一点看高考试题被中学教师压中70分几乎原题的传言也就可能成立了。二是应试训练的紧张安排。现实非常清楚,谁的学生会考试,会作题,就意味着教师具备了争取成绩与荣誉的实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必须完成“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且还要学生熟练,教师对课程的重构,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只能是美好的有待永远追求目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者叶澜教授对此曾说过“从我国目前状态看,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相当多的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为稳妥的传统方法,以确保改革背景下的升学率万无一失”。三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注重了对文本资源的利用,而这种文本资源还不是真正的文本,大多数是教学辅导资料,应试指南、考试宝典、专题航母之类。对学生主体资源的开发,只是尽最大可能地扩充了“容器”的容量,训练成为考试解题的熟练技工而已。根本没有直视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体现与开发。

五、评价体制,一个难以走出的“围城”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种功能。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评价体系从现代教学论角度看它的根本特点是由于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而没有具体参照系,因此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目前把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的惟一参照手段的条件下,这种评价制度从理想变成现实可能需要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同样,如上提到的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也是看成绩,导致学校主管领导的也看成绩如此评价教师。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传播人类已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学科的知识成果不再是教与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人的发展的起点”、“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现象和事实”;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像萧伯纳先生所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的话;如果每一位教师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尝试新的课程教学,我相信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现实的教学才能同新课程共振,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11: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永发中心学校永灵小学

语文科

曾丹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写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其建议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写话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小学写话教学,应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实践,让习作成为学生快乐的事。

一、引发兴趣,以说助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所以,在写话教学中,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对写话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要想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老师的写话教学要有兴趣,布置写话内容要有趣,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话,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氛围,放松学生身心。帮助儿童提高写话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说是写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准确和规范的说话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写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兴趣的培养可以让孩子在观察中说话,从身边的事物说起,哪怕就是“介绍我自己”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会对学生的说话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利用口语交际或随堂有机结合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亲近的人、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补充,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写话训练就能水到渠成了。

二、重视训练,提高写话能力。

写话训练是作文训练起步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小练笔、生活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方法,因此在指导写话的过程中,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指导、练习方式,让孩子主动写、乐于写。

1、写话从字、词、句入手,循序渐进。

写话开始于词、句、段。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此,低年级在课堂教学中要抓好这三者关系。从造句入手。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小鸟”造句,有的学生写:小鸟在天上飞。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小鸟是怎样飞的。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另外,可以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想说的话,或每天把发生在自己身边事情说一说,写一写。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一定能提高。让学生用极其简短的话语用拼音或字把自己看到的和最想说的写下来,虽有几分幼稚而可笑,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后会感到格外高兴,这样习作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2、画写结合,快乐写话。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有的时候虽然有强烈的表达热情,但是由于识字量的有限而阻碍了他们写话的前进脚步。因此,在低年级中将绘画与写话有机结合起来不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说的、喜欢的用画笔画下来,然后再写对照着画面写出来;当然也可以边画边写,以汉字为主,不会写的字可以鼓励他们用简单的画来代替。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画写结合中,学生能真正享受到写话的快乐。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1》以及第二单元的课文后,我让学生也用自己的小眼睛去找找身边的春天,然后写(画)下来。于是小河、青草、柳树、桃花……都成了他们写(画)话的题材。色彩艳丽的简笔画和文字融为一体,画画和写话结合起来,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得心应手了。

3、仿写课文,降低难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低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因此常常为“写什么”而烦恼。让学生模仿课文来写作,就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有相仿之处,而具体要表达的语言和词语运用等方面还需学生自己思考。这就是说,既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又要他们用力攀登。学习了《乡下孩子》后,学生也能模仿出几句像样的小诗:拔几个萝卜,撑圆了小兔的肚皮;拾一篮稻穗,喂饱了吵闹的小鸡„„教材是学生练习仿写的肥沃土壤,学生们笔下产生的生动形象的语句正是他们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后长出的一棵棵茁壮的小苗。因为有课文的参照,写作难度大大降低,这种仿中有创,仿中有新的方式可以带动学生向完全独立性的作文过渡。这在低年级写话练习的起步阶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4、激发想象,个性写话。

儿童喜欢听童话,讲童话,也喜欢编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创设特定的童话情趣,带他们走入童话。在学生与童话产生强烈共鸣时,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续写或改写童话故事。如教学《龟兔赛跑》、《井底之蛙》、《狐狸和乌鸦》等故事后,可引导学生在对故事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象,改写《龟兔赛跑》,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肉被骗走以后》。除教材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内容编写童话故事。如看见小朋友乱扔瓜皮、纸屑,可以编写《瓜皮旅行记》,听说有小朋友在家挑食,不吃蔬菜,可以编写《蔬菜的哭泣》等。学生置身于童话,与童话中的人物一起成长,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写话也成了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

三、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是课标在第一学段对于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但这显然有问题,从学生写话需要来看,冒号和引号的使用非常频繁,甚至比问号和感叹号还要多,因为人物对话是写话的重要资源。从学生掌握的难易程度来看,逗号和句号最易混淆,在段落中句号最难点准,因为这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关,需要相当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随着课外阅读的深入推进,书本内容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的写话资源,对书名号的使用自然也就成为写话需要。事实证明,掌握书名号的使用办法也不难,因为这也是标志性的。

上一篇:戒掉坏习惯作文下一篇:考研英语作文终极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