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教学中新课程标准对高校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2022-09-11

1 对新课标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理论分析

1.1 大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调节

课程标准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 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不具备强制性, 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 学生不需要, 可以不采纳。

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大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 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大学生的发展水平, 而是尽量使每个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并且促使每个大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 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大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但同时, 在制定内容标准时, 又充分考虑, 不轻易让大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 使大学生不会产生消极的体验, 从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1.2 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重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心理和成功概率的心理, 能引导和调节大学生的期望心理, 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 确立学习目标, 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探究性, 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 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 大胆创造, 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此领域学习, 大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 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 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 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要求大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 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 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 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 内化知识, 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 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觉能力, 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 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 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 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并以各种形式发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 拓展想象的空间, 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1.3 形成大学生良好态度促进积极性调动

课程标准注重对大学生良好态度的形成, 以促进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大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校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 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 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 使大学生潜移默化, 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 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大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改进老师的教学。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 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对大学生的成功体验, 积极参与, 自我反思, 素养提高, 个性发展, 态度进步, 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 形成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2 我在现有美术教材中对新课标理论的探索运用

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 安排大学生在美术教室内按小组团坐 (组长为代表前坐, 中心为活动区) , 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 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力求让大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 增大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 我设计为五个环节, 并且都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概述, 从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猜一猜:内容安排为人物模仿表演与猜测。老师准备一些描述人物的纸条 (如“董存瑞炸碉堡”、“年迈的老婆婆”等) , 让每组代表抽出并且表演, 本组同学进行猜测, 迎合大学生好奇心理, 使大学生在表演与猜测中体会“形”、“神”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表现力、观察力与竞争意识。

想一想:引导大学生思考, 哪些同学表演的好?为什么?引出“形”、“神”, 展示课题;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

学一学:组织大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神”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对大学生的答案教师一律板书, 并引导大学生讨论以“去伪存真”;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心态, 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引导大学生欣赏分析国画作品《竹》和油画作品《纺织女工》以巩固加深。

综合以上论述,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 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 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大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 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 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美术课程标准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素、方式、方法、措施等, 并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的美术教学实践中, 对新课标理论的一些探索和运用, 阐述了美术课程新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 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 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 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积极性,调动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培训资料》[M].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体室, 2002, 5.

[3] 《美术课国家新课程标准报告会》.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 2001, 7.

上一篇:血液生化检验中标本误差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讨下一篇:农业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