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故事

2024-04-30

美术教学故事(共11篇)

篇1:美术教学故事

教学故事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在这近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并没有出现过轰轰烈烈的事迹,我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从他们身上我能看见许多大人们身上所没有的品质,每当我看到他们时我就感到欣慰和满足。

下面我想将自己在教学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件平凡小事与老师们分享: 这是发生在我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件,在教学活动中它非常普遍。但它就这样存进了我的记忆库,每一个时刻,每一处细节,都觉得有保存的价值。

记得那天刚上课----讲解试卷,一向学习成绩不错的马同军同学这次考得很差,我就批评了他几句,所以当着老师的面他就把试卷撕了,并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严重影响了我的正常教学。当时我很是生气,但转念想了一下,不能耽误上课,下课后为此我找了他,“平时老师都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既然老师都尊重你,你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尊重老师呢?也许有时候老师的口气是重了,感觉有些伤害你,老师可以向你道歉,那你应该怎样去做才是尊重老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诚心的道歉吗?”马同军默默无语,神色虽如以前,但能感觉到他也在思考。“这次生物没有考好,应该考虑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必须要去努力的,老师是恨铁不成钢啊,就你平时的学习应该考得更好一些。回去想想,我是真心的想让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就找他,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提出建议帮助他改正,逐渐的,他有所转变,班级的纪律好了许多,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的交流,细水长流,心灵的交流贵在诚心,用我的真心放在学生上,才能让我更了解学生更走近学生,他只是我桃李中的一个,曾为其付出了许多的日夜,他也带给了我宝贵的教育经验。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美丽,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脆弱而易碎,如玻璃。我们做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在与孩子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学习着理解。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平等一点,赏识一点,他们就会心满意足,“言听计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不过自己懂得生物教学方面的知识还不算太多,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个教师。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但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崇高的敬业精神,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用心积累有关知识,不断巩固自身的知识体系,是现代教师必然的发展方向。

篇2:美术教学故事

教书十年多年,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总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所以我无法声泪俱下.只有一颗真心,和向学生无限敞开的胸怀.当我用心去感受教育人生的脉搏时,感觉到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是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幸福。下面是我在在教学中记下的一点感受。

“走进心灵”有时候并不是教师针对学生频繁的谈心,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赋予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触动、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当然需要技巧。所以面对这样的心灵,教师首先要做心灵发现而不是灌输----教育者在系统地实施自己预定教育步骤的同时,还应敏锐地发现并细心扶持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从他们的失误挫折中挖掘其潜在的积极的教育因素。

有些学生,他们的求知欲较旺盛,性格活泼好动,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文明,但在学习上,成绩不稳定,学习态度也是时好时坏。这类学生的转化是很关键的,若引导的正确,他们就会很快树立信心赶上来;若引导不好,则会比一般学生更容易掉队。刘鑫就是这样的学生,他很聪明,课内学习较为轻松但常容易自满不求上进,并且常受表扬处于顺境中,自尊心极强,而这学期刚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很不稳定,忽上忽下,作业也是时好时坏。在他的期中总结中也出现这样的话:“我知道我能学好,只要稍用点心就可以。”这是个不好的苗头。他在前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曾代表班级在国旗下演讲,被评为三好学生,而进入后半学期,他有些“飘飘然”了。在学习乘方时,刘鑫的作业完成的很不好。虽然布置作业的内容很简单,他也基本能掌握但作业中总有一些小问题,不是丢了这就是错了那,提醒他,他的话又是“只要我用心,一定会全对的,我考试的时候肯定都能答对。”

在学习乘方时,刘**的作业完成的很不好。虽然布置作业的内容很简单,他也基本能掌握但作业中总有一些小问题,不是丢了这就是错了那,提醒他,他的话又是“只要我用心,一定会全对的,我考试的时候肯定都能答对。”上数学课时,讲完一道关于乘方的例题,我叫了三位同学上黑板练习,当然其中有刘**。在练习时,他最早做完题目,高兴的下去坐在位子,看着没做完的同学,可不一会儿他却跑了上去拿起板擦开始修改,修改好坐在位置上,一会儿又跑上去改了,最后着急了,竟用小手直接擦了粉笔字开始修改。台下的学生也笑出了声,看得我又生气又想笑。我知道这时不能直接生硬地进行批评,如果直接批评反而会产生坏的效果,只能“智取”。等四位学生都下去了,点评完四道题之后,我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说:“好!现在大家来共同完成一道题”。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x+y)×(x+y)×(x+y)×(x+y)×(x+y)=? 教室里立刻有学生喊道:“5×(x+y)„”

可以看得出学生对于乘方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于是我顺势引导大家“是不是5×(x+y)这样计算?”立刻有学生反驳:“是(x+y)的5次方”。我微笑着肯定:“很对,开始计算。”一分钟后,大家纷纷举起手,看来已经算出来了,我一直等到禹宏伟也举起手,才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一出,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我知道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刘**你认为呢?”(x+y)×(x+y)×(x+y)×(x+y)×(x+y)=5x+5y”“很好,刘**你请坐,我们来一块看看这道很神奇的题。看看一双好奇而疑惑的眼睛,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进入到我所设置的情境中,于是我接着说:“在平时大家觉得,60分是及格线,100分比较难,而90分是一个可以引以为豪的分数了。但学习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却又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以乘方为基准最终产生结果的,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以这种掉以轻心“很不错”的90%的态度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因此,每一天的学习你只能做到90%,那么5天之后,你的成绩不是5个90%的平均值,而是59%----一个被淘汰的分数,那么更多90%会怎样呢?”刘**站起来,红着脸说:“会比59%还要差,只有每天做到100%最后才能做到100%。”我知道他明白了,看着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闪着理解明白的光点,我继续说,“这道数学题,除了教给我们怎样进行百分数的乘方,同样还教给我们怎样学习。我希望大家将这个算式写在课本最明显的地方,天天提醒大家,每天坚持做到100%”。孩子们动手开始写了,我看着禹宏伟也动手认真写着的样子,心中有一丝高兴。第二天,刘**的作业很认真,全对了。下面还有一句:“坚持100%”。在之后的学习中虽然刘**也有小毛病,需要我常提醒,但经过这事件后,刘**已经向一个更优秀更认真的方向发展,心里很欣慰。就是说工作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细微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都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各环节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是以乘法为基准最终产生结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命令和规定下那样只能是“+”,只有发挥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并对学习提起兴趣才能是“×”,老师的教学也同样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在这之间联系的同样是“×”,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同老师之间的符号。只有这个符号用对了才能将过程控制效应完全达到,否则即使你再怎样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努力都不能达到这个效应应有的效果。在这里有人会说你所说的符号“×”不就是兴趣和主动,对,就是兴趣和主动意识。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可见兴趣与主动的重要,但是当人们都在提倡兴趣与主动的时候,却发现学生的兴趣与主动就像文学家头脑中的灵感一晃即逝,怎样做到检测和巩固,这才是“×”与“+”的根本区别。“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过程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它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由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成为人的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文化素质。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内容溶于一体,如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则与相关的内容溶为一体,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

篇3:美术教学故事

●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化教学内容开发的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 就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 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融进教学内容。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遵循教材结构, 将单元任务故事化

这里要说的单元情境的创设, 并不是简单地用故事情境来串联整单元的学习, 而是要深入钻研教材, 吃透单元的知识点, 并能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安排, 以落实到层层推进的故事情境之中, 使前后联系, 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 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七巧板游戏、‘我的电脑’窗口、认识键盘、键盘输入”六部分内容的“初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单元。虽然它们同属一个单元, 但还是显得相对独立, 不成体系。解读教材,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清晰地呈现为:信息和信息处理、信息技术课上课须知、认识计算机主机、认识显示器及使用注意事项、鼠标的操作、窗口的基本操作、认识键盘和键盘操作、初识文件和文件夹等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 我分解重组了以上教材内容, 将其创编成一段关于计算机王国的故事, 目的是有序地推进本单元的学习。两位小朋友皮皮和西西的一天学习生活写真 (懂得信息和信息处理) 。一天, 他们突然收到计算机王国的邀请信 (了解信息技术课上课须知) , 于是欣然赴约, 参观了计算机城堡的各个工作室 (认识计算机主机) 和城堡电影院 (认识显示器及使用注意事项) ;接着, 两位小朋友一起探秘能够自己开动的游艇 (知晓鼠标及窗口的基本操作) ;临别前, 两位小朋友和键盘家族的孩子展开了狂欢, 玩转打字游戏, 动情留下话语 (认识键盘和键盘操作、初识文件和文件夹) 。这样的单元故事情境, 突破了原先的教材呈现, 将知识点由浅入深进行整理, 系统化地融入在故事中,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建构, 较之常规的教材处理方式, 更能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扎实掌握。

2.打破教材呈现, 将课时任务故事化

“任务驱动”是当今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但是, 在缺少情境的课堂里, 逐个完成教学任务, 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尝试将一课时的任务融入故事情境之中, 如《调整图形》一课, 要学习的是“翻转/旋转”、“拉伸/扭曲”的技法, 若没有采用故事化教学方法, 学生只能按照教材逐一学习“翻转/旋转”、“拉伸/扭曲”命令, 很难主动去构建知识, 并做到学以致用。我将教学内容创编为故事情节:“孙悟空先学翻跟斗云 (目的是学习翻转/旋转命令) , 而后孙悟空又来到了龙宫取出金箍捧 (学习拉伸命令) , 最后来到龙宫闯关降妖 (化解了扭曲命令) 。”这样的课, 用故事将书上孤立的任务整合起来, 而学习任务也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劲头中, 逐步推进, 顺利完成。

3.突破教学重点, 将单一任务故事化

有些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我就根据课时内容、特点, 用故事来组织, 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 关于“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 (CPU) 、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概念的阐述, 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而将其用故事内容表述就形象了:主板是城市, 整个城堡内的居民都住在一个主板上。它是把CPU、内存、硬盘、声卡、显卡等各种设备连接起来的纽带;电源是城堡的电站, 整个城堡的运转都要靠电源供电, 它负责向机箱内所有的设备供电;CPU是城堡的国王, CPU又叫中央处理器, 它负责处置计算机的各种指令, CPU的速度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的速度;内存是城堡的议事厅, 只是一个临时开会的地方, 没有会议记录, 天黑后, 这里的讨论将全部消失。显然, 这比枯燥的计算机结构剖析有趣得多, 也有效得多。

●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化教学内容的形成

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故事, 非常切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这些故事化的教学内容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生成。

1.教师预先创设

教师预先创设的情境通常包括单元情境及课时故事情境。这需要全面了解单元及课时的知识构成才能实现。若要完美实现用故事“焊接”学生的生活与信息技术课堂, 教师首先要走近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其次还要充分钻研教材, 对整个教材有全面了解, 并能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恰当地创设故事化教学内容这一“焊点”, 让“生活”与“课堂”成功实现对接, 让“游戏”与“学习”成功实现对接。

2.学生主动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创编一个短小的故事, 是最具生命力的。学生主动生成的故事通常运用于重、难点突破上, 如关于画图软件中“喷枪”这一知识点, 让学生创编故事以活学、活用喷枪。有的学生说:“喷枪像一架喷气式飞机, 在空中画着美丽的图案。”有的孩子说:“喷枪有三个兄弟, 三个人的性格却不一样。小弟变成一道彩虹;二哥化身一片草坪, 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大哥脾气很暴躁, 一来就带来了一阵沙尘暴, 吓走了所有的小朋友。”虽然学生编的故事有所不同, 但却掌握了同样的技能。

●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化教学内容的特性

故事化教学有着巨大的魅力, 但也需教师对故事进行筛选、甄别。创编的故事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生活性

信息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我们创编的故事应该贴近学生、贴近他们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是他们喜欢的动画故事;可以是模拟生活中的情景;也可以是他们畅想的未来空间。

2.参与性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故事化教学并不只是穿插一个小故事, 而是将整课的任务化解于完整的故事情境之中。因此, 教师所设计的故事必须要有参与性。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并达到学而不厌的效果。

3.层次性

创设故事情境还要注意层次性, 以构建一个生动、递进的情境方法, 以促进任务的逐个完成, 推进循序渐进地系统化学习,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篇4:故事教学与教学故事

一、故事教学与情景教学设计

1.故事教学可以弥补情景设计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二级话题项目参照“分级标准”中的“语言知识”部分,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个人情况,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居住环境,日常活动,学校,个人兴趣,情感与情绪,人际交往等,“每一个主题都可以以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以主题内容为线索”。PEP小学英语六年级的水循环一课,因为是抽象性的知识教学,情境创设有些难度,结合这一理论知识和书中的相关图画,紧接上面的故事呈现,小男孩和小水珠展开对话:

Boy:Hello!

Water drop:Hi!

Boy:Whats your name?

Water drop:Im Water drop

Boy:Where are you from?

Water drop:Im from the cloud.

...

相信本课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教学,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反而提高学习兴趣。当然,通过小男孩与小水珠的对话,还可以贯穿不同的话题,如:food and drink,shopping,sports等。

2.故事教学内涵的语气教学

我仔细观察本书所呈现的图画,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图中的人物或动物,活化的实物所处的情景,更深刻的理解语言运用的情境,这些实物的表情都特别丰富、生动,甚至夸张,本来硬巴巴的东西加上丰富的表情后,变得更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语境。但是听与说是不分家的,如果这些材料附上文字做成录音材料,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境呢?

在让学生听录音跟读时,模仿注意语音语调,时间长了,感觉学生的读很生硬,缺乏感情,因为有些句子带着一定的语气读出会更加生动,更能体会说话者的思想感情。如George想和Peppa一起去踩水洼,妈妈告诉他们:“Its cloudy.”他们知道没有下雨时,心情很糟糕,教授“Uh-o! No rain,no puddles,Wu...Wu...”时,教师强调语气的模仿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

二、故事教学与复习语言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故事,有一些是应当适合学生习得已经接受的语言知识”,所以教师要结合复习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会经常让学生回答在什么时候做了哪些活动,学生都会把在课本上学的几句话拿出来应付老师,没有一点主观答案,通过呈现一系列的图画,在学生学完Last Weekend话题内容后,引导学生故事创编,复习上周所做的事情,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避免学生背课本的现象。

三、故事教学与语篇教学之词汇的处理

在教授语篇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生词较多。老师既要考虑哪些单词读前处理,哪些放在读中处理,还要考虑到这些生词的处理方式。“在学生词汇量有限,教学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采用恰当的故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我想让学生明白Sister这一单词,只要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这一个小故事,就能明白“Li Dong is Li Hongs sister.”中的sister是什么意思。

在语篇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某些新单词的意义。在语篇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故事教学与整体教学

“教师在实施听故事录音时要让学生整体接受故事,不宜将故事分解成几个段落或一句句地去听,而重在整体感知和理解,这是小学阶段听故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学习者应该在一个完整的情景中学习完整的语言,学生应该是对故事比较感兴趣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很投入地读一篇小故事,有人在旁边不间断地打断他,这个孩子肯定会很烦,因为他正饶有兴趣地读故事不希望别人打扰,联系到课堂实际,我到今天才明白为什么英语教学在开始时总-分-综,在学生基本能读懂情况下,先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感知,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

我记得唐力行教授说过,语言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并且语言知识和技能应该通过丰富、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故事教学设计中提出:1.故事情节的设计应适合学生的理解。2.故事应当适合学生开展活动。3.故事应当有利于学生复习语言知识。4.故事应当具有适合学生当前水平的难度,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些设计要求和标准都能体现故事教学能很好地实现整体教学。

通过读书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很好地实施故事教学,我觉得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具有很好的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具有运用简笔画设计小故事的能力,具有语言整体教学的观念,也就是全局视野的能力,同时应该具有通过语言教学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等。

篇5:美术教学故事

“不!”忽然,一个身材奇特的小矮人跳上了柜台,摇着手,对小学生说:“小朋友不宜用这样的东西,要从小培养自己的计算能力,学会简便算法。有了好算法,有时候算起来比计算器还快呢。”

大家一齐把目光集中在小矮人身上,仔细一看,原来是外号叫“半截儿”的小“5”。

“什么?你能比我的计算器算得还快?”售货员奇怪地问。小“5”说:“你不信,我们试试。”说着,小“5”对大家说:“你们随便报一个数,求这个数乘以5的积,售货员请用电子计算器也一道算,看谁快?”

“好!”大家一齐喊道。观看的人群中有人先报了个算式“246×5”。

“1230”小“5”脱口而出。

“314×5、289×5……”

“1570、1445……”小“5”一口气报了出来。

售货员还未来得及操作完,得数就被小“5”说出来了。

“好啊!”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小“5”笑着说:“这叫做‘添零折半法’,因为5是10的一半,一个数乘以5,只要把这个数扩大10倍,再折半就行了。比如,246×5=2460÷2=1230。”

“我们再来比一比。”售货员不服气地说。

“好,我们来计算任一个末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小“5”说。

“等于3025。”小“5”真快,一下子又报出了得数。

这时候,连售货员也佩服小“5”神速的口算能力了。小“5”说道:“任一个末位数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只要把它的十位数字乘上比它大1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上25,就是结果了。例如75[sup]2[/sup]=5625,56就是7和8相乘的结果。

“哈哈,这样算快极了。”

篇6:美术教学故事

美术教学故事

美术课堂教学,随着教学过程的铺开,在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和谐气氛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小事而触发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瞬间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淡忘,令人后悔不已。如果利用好了,你会发现教书育人充满着无穷的乐趣,本期在五年级四班执教《水墨画——花卉》一课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当时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授的内容,正准备兴致勃勃地大显身手时,坐在教室后面的前后两桌同学争执不休,后面一个男生正不停地摇动自己的桌子,女生用背部使劲地抵住,女生抵不过,受了委屈一下子气哭了,课堂顿时乱成一团,我一看,原来女生是班上的美术特长生张永红,她的宣纸被自己的毛笔给碰到了,画纸中留下了一个乌黑的墨团。正责怪是男生故意摇桌子而引起的,她越哭越厉害,用手反复地抚摸着那张宣纸。作为老师这时该怎么办呢?如何去安慰她呢?同时又能让教学秩序不乱?我立刻想到了古人“落墨为蝇”的故事,这可是个绝佳的教学机会呢!于是我立刻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相传古代东吴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绘画时,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汁在屏风上,他灵机一动将墨点绘画成了一只苍蝇,使得孙权误他以为这是只真的苍蝇,赞叹曹不兴的绘画本领可真大!这就是落墨为蝇的故事。”故事讲完,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我把她那张宣纸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那个墨团,并问谁能动脑筋弥补一下让它变美丽呢?“这个墨点可以改或添画成什么?”同学们边想边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添画成‘葫芦’‘葡萄叶’‘水草’‘荷叶’„„”各种奇妙的联想让这个哭泣的小女孩豁然开朗。最后,在我的帮助下,她把墨点添画成了一张荷叶,经过一番调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螃蟹、游鱼和荷花荷叶的水墨画跃然于纸上,小张终于破涕为笑了。原本的错误在灵活的引导中变成了美丽的图画,接着我对小张说:“如果后边的同学不是故意的,就不能责怪他,一定要大量些”。我又马上让男生向她道了声对不起,小张也腼腆地说:“没关系!”。小小的矛盾也随之而解,不亦乐乎,教学秩序也恢复了正常,这大概就是教学机智的魅力所在吧!

课堂组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被教学设计而凝固了思维,为完成教学而忽略了出现的这样那样的突然情况,虽然它打乱我们预设的教学过程,但这些及时生成的教学机智往往闪现着教师灵动的智慧火花,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和利用,它或许是一句幽默的语言;或许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许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及时捕捉这些教学行为,并将它记录下来,作为课后反思的第一手材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立足教学生活进行深入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尽量让每一个美术课堂充满着新鲜的活力。

篇7:小学美术教学故事

在一节学做贺卡的课上,我让学生在亲手做的贺卡上写上给父母的祝词,回家送给他们。一下课一个女孩儿害羞的跑到我的面前,把他亲手制作的贺卡递到我的手上,神秘的说:“等会儿再看”微笑着跑远了。当我打开那张他亲手绘制的贺卡时,一串大大小小的字映入我的眼帘“杨老师,您好。我很喜欢你。”虽然这张贺卡做的很粗糙,画的也不是非常的精美,但却是我收到的最漂亮的贺卡。

我回到教研室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这个学生,原来这个学生相当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四个孩子,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她是最大的,母亲精神病,确实让我很震惊。“世界上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孩子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各是各的不幸。有母亲没父亲的,有父母都没有的,真的很可怜。

这不禁让我暗下决心我一定好尽我的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这个孩子叫李月成绩很不错,年龄有点大,对老师也很有礼貌。不是说村里的孩子就野蛮,他们是从小就缺少很多成里孩子没有,他们没有大人的关心和宠爱,回家后还要干活。他们比大人往往承受的还要多。所以他们更需要爱。

篇8:美术教学故事

一、在故事里寻觅有价值的内容

1. 特别的叙事方式

初读课文, 便产生疑问:作者为什么用斯杰潘老人回忆的方式讲述故事, 而不是直接由他转述?合理的解释是;斯杰潘老人在这篇课文中是不能删除的。一旦删除, 便不存在关于猎枪的对话, 而没有那支挂在墙上二十年不动的猎枪, 这个故事的意蕴将大打折扣。如果把目光聚焦在老天鹅身上, 你就会看到一个勇于担当、不惜牺牲的英雄;如果你把目光聚焦在天鹅群上, 又会发现团结的重要;如果再把目光由天鹅扩展到斯杰潘老人身上, 你则会感受到故事中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警示。这种特殊的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把握故事主要丁内容的路径, 而且通过这种“特别”走近文章主旨。

2. 特殊的写作手法

这篇课文重点是5、6自然段中着力描写的两个场景:一是老天鹅破冰的特写镜头;二是天鹅群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课文在内容安排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以老天鹅为“点”, 群天鹅为“面”, 就像一幅画, 让人感到疏密有致。于是, 既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点”的深度, 又要能在对比观照中感受到“面”的广度, 体察出点面结合传达的深意, 应是这两段教学需解决的重要内容。

3. 生动的比喻手法

课文中运用了多处比喻, 如以下几处:

(1) “ (它) 并没有飞走, 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2) “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 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一句把老天鹅比做石头, 形象地写出了老天鹅落下的情景, 让人强烈感受到老天鹅扑打冰面之壮举;第二句则是把天鹅的叫声比做劳动号子, 形象地写出了整群天鹅破冰时热闹的情景和气氛。第三句没有用比喻词, 句式有了变化, 从侧面烘托出天鹅破冰之艰辛。抓住这些语言现象, 读出这些比喻背后的东西, 才能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

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丁丁

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却把枪挂到肩头, 悄悄地离开湖岸?猎枪究竟为谁而挂?仅仅为了天鹅吗?显然不是。通过对文本更深层的领悟, 笔者以为猎枪是为同学们而挂, 为所有热爱动物的人们而挂, 为世人而挂斯杰潘老人的“挂枪”行为告诉我们, 必须像老人那样, 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 这是编者的初衷, 也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深切体会到的

二、在欣赏故事中发现故事的特点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的特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理念的阅读教学就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 而应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和内在规律。从这一视角出发,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读故事”转变为“赏故事”。在“赏”中发现故事特点, 教给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 初读课文, 认识故事的文体特点及其特殊的叙述方式, 学习从语言材料中准确提取信息,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步, 欣赏故事, 以总问题“默读课文, 从哪些字、词、句、段中感受故事的生动”来展开教学, 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感悟、运用中明白故事的特点与特殊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 悟故事, 寻找并创设读写结合点,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步教学法简洁但不简单, 每一步教学都暗含着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训练点、生长点和思考点。

1.略读故事, 了解主要内容

赏故事, 先要了解故事大意, 就是概括课文内容。概括是很好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方式, 也是新课标修订稿第二学段“阅读”的训练重点。根据课文“故事中套故事”这一特殊表述方式, 紧扣课题设问:是谁向我们讲述了天鹅的故事?故事给了他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用“讲清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概述还处于似会非会的状态, 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略读课文→提取信息→思考表达”的教学流程, 重点训练“从文字材料中准确、熟练地提取信息”的能力。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说, 教师作为引导者、点拨者, 在学生讨论交流时, 及时点拨, 在互动对话中渗透概括的要义——精简。有了这种整体性的概括训练, 再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了解老人所讲的“天鹅破冰”的故事就水到渠成了。

2.欣赏故事, 发现鲜明特点

(1) 点面结合, 故事更丰满

四年级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而对于跳出内容来欣赏“点面结合”的写法, 需要教师智慧地引领。教学中, 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老天鹅破冰与整群天鹅破冰两个场景的异同:第一步, 分别朗读有关描写老天鹅与整群天鹅的句子, 发现不同, 揭示“特写”与“整体”相融合的写法;第二步, 抓关键词感悟天鹅形象, 读出“点”的深度、“面”的广度以及与侧面描写相融合, 内容理解更深刻。第三步:多种形式朗读“点”“面”, 在朗读中感受“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故事更丰满。第四步:告诉学生, 在写生活中的场景时, 如加入一个“特写”, 就会更加丰满生动。四步教学中, 既有自主的朗读对比, 又有体会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 还通过朗读抒发出真情实感, 触摸文章的写法, 达到了情智交融的境界。

(2) 形象比喻, 故事更生动

文中的比喻句有多处, 可引导学生细品一处, 先扶后放, 再领略其比喻的妙处。以老天鹅破冰这一句为例, 引导学生从“像石头似的”中体会老天鹅不怕痛, 文中没有出现“痛”字, 却让人“痛彻心扉”, 这就是比喻的妙用。接着举一反三, 体会其他比喻句的妙处。最后, 出示改编后的5、6自然段 (删除了比喻句) , 让学生来讲一讲这段故事。通过对比, 学生马上明白了:不用比喻, 故事毫无味道!比喻的作用不言而喻, 叶圣陶曾说过“教学的时候, 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 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因此教学比喻句, 既要关注比喻内容, 又要品味比喻的妙用, 让比喻为学生所接受、所应用。教内容, 更要教方法!

(3) 品读拟声词, 故事更鲜活

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克噜——克哩——”的叫声, 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感悟和品味天鹅的叫声, 体会它们的情感, 并运用“如果你是这群天鹅中的一只, 你会说什么”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体验, 表达内心感受。三次叫声分别在破冰前、破冰时和破冰后, 这就可以把想象三次天鹅叫声的说话训练与复述故事相结合, 为课后习题1中的“背诵段落”作铺垫。学生在复述故事中想象说话, 感受拟声词让故事更鲜活的效果。

3.交流故事, 抒发内心的体验

本课的结尾, 在写到“挂在墙上的猎枪再也没动过”后就戛然而止, 此时要激起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 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猎枪再也没有动过?猎枪为谁而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两个问题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鼓励学生多角度, 有创意地阅读,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并让学生明白:令人回味的故事, 就是好故事!为学生播下一颗鉴赏故事的种子。

篇9: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故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0-01

小学生爱听故事,想象力丰富,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美术教学资源,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那么,如何才能将故事融入美术教学呢?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故事的做法。

一、在教学导入中创设故事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好的课前教学导入是美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环节。在美术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印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印纹、感受印纹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在教学伊始以童话故事创设情境引入教学:“从前,有一个指纹王国,住着很多指纹小人。指纹小人都是由指纹组成的,就连他们穿的衣服、鞋子都是由指纹做成的。当然啦,指纹王国里不光平民百姓是由指纹组成,而且王国、王后、王子、公主等都是由指纹组成的。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指纹王国是不是很有趣呢?”有了故事情境,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笔者接着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四种颜料:红、蓝、黄、绿,请学生用手蘸上颜料印在白纸上,展现印纹的美。学生再尝试画一个指纹王国,包括指纹国王、指纹王后、指纹公主等。结合故事情境和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们将指纹与一定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画出了有趣的指纹小人。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故事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选择好的、合适的故事,将直接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要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故事教学,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故事。首先,选取的故事要与美术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联,要能够为教学服务,避免突出故事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如教学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做头饰》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述童话故事《花鸟王国》,引导学生做童话故事中花鸟的头饰。其次,选取的故事要能够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比如教学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用作对比的方法画出大人国、小人国,教师可以讲述《格列佛游记》故事片段,让学生感受格列佛一个人在大人国和小人国的不同遭遇,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后,选取的故事要有一定的画面感,能够与美术教学相呼应。比如教学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游泳的鱼》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故事情节既富有画面感又与教学内容相配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

三、在美术赏析环节引入故事

赏析美术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美术作品进行讨论分析。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赏析引入一些与美术作品有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知。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十二生肖》一课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展示十二生肖的图片,如剪纸图、邮票等。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讲一讲我国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故事,同时将剪纸生肖的要领陈述清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剪纸的魅力。除了剪纸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陶瓷艺术,如青铜器、兵马俑等,将相应的故事穿插课堂教学当中,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引入故事

小学美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探究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美术问题,而适当地引入故事,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参与美术活动的故事,如完成美术作品过程中一段小插曲等。比如教学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那一刻的我》一课时,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运动中人物连续动作的画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校中一件快乐的事情,通过构思内容、画面,用白描、蜡笔画等方式完成创作,最后请学生介绍自己画的这件快乐的事情,介绍作品《那一刻的我》的创作来源、过程及感受。这样,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而学生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倾听别人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故事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10:美术教学小故事

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育教师,回首上学期的教学工作,除了欣慰自己能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外,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影子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四年级的一位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从刚开学时的性格孤僻、不敢回答问题、常常拖欠作业到能够主动思考、踊跃发言并认真完成作业,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她有了极大的变化。初识这位同学,是在刚入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上,我让全班画一张自己最拿手的画,全班几乎都拿起了画笔,惟独她静静地趴在桌子上,我问她为什么不画?她什么也不说,只是摇摇头。她的同桌告诉我,她是怪人,不会画画。弄清原由,我告诉她:画画很有趣,只要你大胆画,即使是乱涂乱画,也会从中发现美的东西。我让她用点、圈和线试着乱涂几下,然后让她在这里边找图形,并涂上颜色。于是,她勉强进行了第一张作业的练习。接下来的几节课,我又发现她经常不带学习用具,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作业时有拖欠。我知道这是不自信的表现!想要彻底改变她,必须帮她树立自信心,因为自信是促进健全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于是,在美术中我极力关注她,对她的些许进步就鼓励她,表扬她。经过一段时

间的观察,我偶尔会看到她的脸上露出一丝羞涩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了一缕阳光。

开学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她悄悄地走近我身边,低声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带来很多漂亮的彩纸,您这节课要教我们做什么呢?”我感到一阵惊喜,她终于从一个沉默的女孩到主动开口找老师说话,这是多么可喜的一步!我问她:“你喜欢上美术课吗?”她点点头。我鼓励她:只要你有兴趣,就肯定能学得很好的。这节课中,我注意观察她,她做得多么认真呀!是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将帮助学生终身受益。

篇11:美术教学故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图画和文字,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边读边想象,运用画面补充的方法感悟绘本语言简洁但表达意义深刻。

2、利用阅读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绘本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课前游戏: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字。你能猜到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吗?这个字啊,它发生变化了,现在,你猜到了吗?“家”字现在是这样写的。板书:家。下面这部分读shi,就表示猪的意思。有房子,养猪了,就是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家的故事。板书:故事。巧了,要讲的这一大家子啊,就姓“朱”,可他们是这个“朱”板书:朱。那朱家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一、导入

.图6:孩子们,瞧,这一大家来了。看封面,你来猜想一下,朱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板书:猜想。指生说。猜的对不对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故事中去看看吧。

二、阅读绘本 第一部分 图7: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生读,评价:读的真流利,声音真响亮。

师:看来他们家的生活很不错啊!图8:师读。

图9:朱爸爸每天早上都这样喊着,那孩子们每天早上又是怎样的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指2生读。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饭桌前拍桌子大喊的样子。

如果孩子读不出喊的味道来:孩子,你这么温柔,这么慢悠悠,能叫喊吗?谁再来。指生读。评价:你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饭桌前着急地直跺脚的样子。

师:朱爸爸和孩子们每天早上除了喊早餐外,还会喊什么?教师情境配合

评价:你每天早上就这么喊妈妈的吧,挺像的哈!师:孩子们啊,这一早上给我喊的,我真是晕头转向,焦头烂额啊。想一下,每天早上,朱妈妈会是怎样的? 图10,11:就这样送走了朱爸爸和孩子们,妈妈还会做些什么呢?指生读。

师:他在读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指生说。评价:你听的真仔细。他把3个“所有的”都重读了,就把妈妈的辛苦读出来了。在读的时候,如果慢慢地读,会更有感觉。图12:你听老师来读。教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评价:你读得真好,听了你读,我觉得这么多的家务活都压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谁能再读出这种感觉来?听了你读,我觉得妈妈可真辛苦啊!妈妈可真累啊!

让我们一起体会着妈妈的辛苦和不容易,带着你的表情,慢慢地读一读这段话。板书:辛苦

图13:忙碌的一天过去了,晚上回到家,爸爸和孩子们都饿了,又会喊些什么呢? 评价:真好,你放学回到家,肯定也这么喊的。儿子这么着急地喊,那爸爸又是怎么喊的呢?评价:爸爸可真着急啊!图14:辛苦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到家,没有任何的休息,又跑到厨房里,为她的老公和儿子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看他们吃得多香啊!

图15:酒足饭饱之后,他们三人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起了电视,瞧,爸爸的腿儿都搭在沙发上了,多悠闲自在啊!那孩子们你猜猜,此时的妈妈,她在干什么,她也在看电视吗?那她在哪儿呢?在干什么呢?

图16:你们猜的可真准啊,妈妈还在忙碌着呢!配乐情境创设:

当爸爸和孩子们在悠闲地看着电视时,妈妈在…… 当爸爸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报纸时,妈妈在…… 当孩子们在高兴地玩着游戏时,妈妈在…… 当父子三人已经进入梦乡时,妈妈还在…… 妈妈是多么地辛苦,又是多么地劳累啊!

孩子们,观察画面的颜色以及妈妈的样子,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还观察不出来,可以对比切换图片。)

预设:这昏黄的画面就像妈妈的脸色一样,再仔细看看,你能看清妈妈的脸吗?妈妈的脸是模糊的。通过昏黄的画面以及妈妈昏黄模糊的脸,你能猜到,此时此刻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心情?评价。板书:失望。

图17:看来啊,读绘本,不仅要读文字,还要会观察画面呢。板书:观察。第二部分:

师: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朱家的父子三人已经对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习以为常了。可是啊…… 图18,19,20:师读。

师:孩子们,猜一猜,朱太太留给他们的信中会写些什么呢?指生说。对不对呢?

图21:孩子们,快,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啊?(朱先生的手变成猪手了,墙纸上的小花也变成小猪了。)

图22:这是刚才朱先生刚进家门时图画,你也来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墙上的开关、门把手,朱先生的胸花都是小猪,这时候墙上的小花还没有变成小猪呢)

师:你看,作者的想法多有意思啊,这也是绘本独特的魅力,它有画中画。板书:画中画

师:其实啊,作者是希望我们看画的人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画面中细节的变化,明白作者的想法,看来啊,你们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了。

图23:没有了妈妈在身边,那现在猪爸爸和猪儿子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家里的变化,发挥你的想象,自己选择一幅画面,在小组内具体来说一说。板书:想象

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汇报:哪一个小组来具体说一说。评价。

师:现在的家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干净温馨的家了,这个家已经变得像猪圈了!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一团糟了!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指生说。

评价:他们太需要妈妈了!这是孩子们的心声啊!有妈妈的孩子才像个宝啊!有妈在家的日子才温暖啊!他们感受到了妈妈的重要啊!第三部分:

图24,25,26:在父子三人万般期待,苦苦央求下,妈妈回来了。当妈妈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作出什么样的动作,又会说什么呢?

图27,28,29,30:他们还可能像这样,跪在妈妈面前,下定决心,一定改变自己。他们真的改了吗?他们又会怎么做呢?配乐。瞧,他们干得也挺开心的呢!

图31:除了这些,他们还能做什么呢?傍晚,朱爸爸和孩子们回到家,他们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给予思考的时间,自己练习说一说。

图31:师:朱爸爸和孩子们,通过此次生活的磨练,改变了自己,主动承担起家务来,减轻了妈妈的负担。妈妈也变得快乐起来。板书:快乐 这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都喜欢这样的妈妈吧,快乐的妈妈才是美丽的妈妈!

一、总结

师:读完了这个绘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回家试着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观察妈妈的表情变化,写一篇小日记。

通过今天这个绘本的阅读,我们还掌握了阅读绘本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用上这些方法阅读更多的绘本故事。板书设计:

朱家故事

辛苦 猜测

伤心 观察 画中画

上一篇:教师基本功训练下一篇:小豆豆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