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关系阅读答案

2024-04-24

言意关系阅读答案(精选8篇)

篇1:言意关系阅读答案

庄子哲学的内在转向与其言意观的关系

本文从庄子的道论出发,指出庄子在体道的途径上由认识转向直觉体悟的过程.与这一转向相应,本文探讨了庄子在对“言”的两个看似矛盾的`态度,一是“得意忘言”,二是庄子对言说本身作为一种行为的重视.本文认为,这两种态度是相统一的,是由庄子对道的直觉体悟方式决定的.

作 者:潘岗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37刊 名: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4)分类号:B223关键词:庄子 言意关系 转向

篇2:言意关系阅读答案

我妻子认识了一位给部长女儿修剪指甲的姑娘的母亲。是脚趾甲。我们家现在沸沸扬扬,乱成一团:过去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如今我们可有了关系,了不起的关系!我妻子向这个姑娘的母亲赠送鲜花和糖果,她尽管冷淡,但却是感谢地接受了。自从认识这个女人以后,我们冥思苦想,等到我们认识这个姑娘本人时应当为我谋求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至今没有见到她,她很少待在家里,当然只同政府官员交往。她在波恩有一套漂亮的住宅:两间住房,外带厨房、浴室、阳台。我的心情迫不及待,急于同她见面。

我们和政府界人士有关系一事传开以后,我们的身价便提高了。我听见一个女人在大街上对另一个女人说:“B先生来了,他同A有关系。”她的声音很轻,但故意让我能听见。过去我们的杂货铺老板只是勉强同意赊账,脸上露出不信任的神情。如今我们一去,他就满面春风,向我们推荐我们早已不知其味的关味食品:黄油、奶酪和咖啡。他会说:“啊,您就尽管拿吧。”不管怎样,我们吃上面包抹黄油加干酪,喝上优质咖啡了。与此同时,我们忐忑不安地等待那位给部长女儿修剪指甲的姑娘出现。是脚趾甲。姑娘还未露面,我已急不可待,因为我们的赊欠越来越多了。

由这位年轻小姐负责修剪脚趾甲的女儿是部长的掌上明珠,听说部长女儿对部长的影响和修脚工对这位千金的影响非常之大。我查阅百科词典和手头所有的生物教科书,了解脚趾甲的自然生长情况,发现它长得很慢。看来不可能仅仅是这位部长女儿,很有可能,年轻的修脚工把波恩上流社会的脚趾一个接着一个捏在她可爱的手中,消除坏死细胞可能损害尼龙丝袜和部长短袜的麻烦。

修脚工的母亲拐弯抹角地说,她的女儿曾给她认识的一个年轻男人搞到一个位置,给某一位政府部门的科长当文书。科长这个词提示了我,这对我挺合适。

在此期间,年轻小姐的母亲以同样亲切的态度接受鲜花和糖果。我们心甘情愿,同时又提心吊胆,因为我们欠的帐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在窃窃私语,说我是A的私生子。

我们终于接到通知:波恩的年轻小姐来了!她真的来了!她是乘一位国务秘书的.汽车来的,据说她曾给这位国务秘书挖掉过一只乌黑的鸡眼。那么瞧:她出现了!

星期日下午,年轻小姐邀请我们喝咖啡,作为对十二束鲜花和五盒糖果的回报。她母亲向我们保证,我至少会有八分钟时间跟她单独待在一起。八分钟。我买了二十四株肥硕的玫瑰红丁香——每分钟三株:上等丁香,娇艳欲滴,肥硕红润,看上去像是一群漂亮女士。我还买了一盒令人心醉的糖果。

年轻小姐风度迷人,落落大方,一副政府修脚工的派头,不过倒也和蔼可亲,虽然有点冷淡。她正襟危坐在桌子中间。使我吃惊的是,桌旁有七人,三个年轻混蛋和他们的妻子,还有一位人很正派的老先生。介绍时我听到母亲对女儿说:“B先生和太太。”年轻小姐向我送来意味深长的一瞥,点一点头,莞尔一笑,我感到自己脸色变白了,我感觉到自己是个红人!

聚会的气氛很拘束,一直到年轻小姐开始抽烟。她抽的是十芬尼的香烟,我们五个男人一跃而起,给她点火,但她只让我给她点火。我得意洋洋,开始在脑海中描绘我在波恩的办公室的样子:红皮沙发,肉桂色窗帘,漂亮的文件柜……

年轻小姐的母亲示意我出去,年轻小姐在客厅里接见我,看了看手表,我就明白那八分钟已早就开始了——大概已过去一半。为了小心起见,我以“对不起”开始,讲得有点语无伦次。尽管如此,她仍面露笑容,接过我送上的厚厚的一沓纸币,最后说:“请不要过高估计我的影响——我只是试试看,因为我深信您的能力。大约三个月后给您回音”她又看了看手表,这表示我得走了。我极其恭顺地轻声表达了感激之情,踉踉跄跄走出来。

我回到咖啡间,看见那三个年轻混蛋的脸上流露出妒忌的神色。一会儿,年轻小姐的母亲向我们宣告,波恩来电话召她女儿去为部长除掉脚上的老茧。他的高尔夫球赛在九点开始,现在已是五点钟,而带着老茧是打不好球的。年轻小姐拎着一个漂亮的小箱子和一个公文包走了。

回到家里,仔细观察了全过程的妻子告诉我,我是唯一同“她”单独在一起的人。我们商量如何继续对她献殷勤。我们决定寄给她一辆轻便摩托车,她本人如能摩托化,带着她那漂亮的小盒,从一家骑到另一家去,这对她是很实惠的。她要是能治好部长的脚病,我那难熬的三个月等待时间也许就会缩短了。我可等不了三个月,我们不可能赊欠这么长的时间——我希望我将用期票去购买的轻便摩托车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一个月后我就能坐上红皮沙发。

(选自《伯尔短篇小说选》,高年生译,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所谓的“关系”只是“我”妻子结识了一位给部长女儿修脚趾甲的姑娘的母亲,小说以此为标题,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B.小说通过一位做修脚工的“年轻小姐”受到世人众星捧月般的追捧,从侧面揭露了以部长为代表的波恩上流社会的腐化和贪婪。

C.在得知我们和政界人士有关系后,杂货铺老板对我们的态度与从前大不一样,小说中这类情节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势利和投机心理。

D.在“年轻小姐”家里,“我”受到她的另眼相看,是唯一同她单独在一起谈话的人,这是因为“年轻小姐”深信“我”的能力。

5.小说多次通过“是脚趾甲”“挖掉过一只乌黑的鸡眼”等细节强调年轻小姐修脚工的职业特征,有何作用?(6分)

篇3:在比较阅读中实现“言意共生”

结合课改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学习, 我尝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力求实现阅读教学的“言意共生”。

一、比较词语, 感受遣词造句之精

一字一词总关情。课文中的一些看似平常的字词, 却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从字词入手进行比较, 一般采用增、删、改、换、调的方式,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不同效果、不同情感。

1. 体会词语 的不同表 达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的第6自然段是关于嫦娥奔月景象的描写, 其中运用了“碧蓝碧蓝”“飘飘悠悠”两个叠词。叠词的运用有什么独特的效果呢?我采用了“换”的方式———将这两个 叠词换成 了“碧蓝”“飘悠”, 让学生读一读, 比一比。学生很快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用“碧蓝碧蓝”让我们感受到八月十五的夜空格外蓝, 格外皎洁, 格外静美;“飘飘悠悠”让我们感受到嫦娥奔月时的姿态特别优美, 像飞天仙女。而换成“碧蓝”和“飘悠”, 就没有这种感觉了。我趁热打铁, 总结了运用叠词的作用:可以加强语气, 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后, 我出示了一组口头填空:

学生在练习中不仅积累了词语, 而且学到了遣词造句的技巧。

2.体会词语的不同情感。

《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 “暖”“寒”两个词到底有怎样的内涵呢?这是本诗教学的难点之一。我采用了“改”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改成其他词。学生将“暖”改成“热”, 将“寒”改成“冷”。经过比较, 学生发现改后的两个词虽然仍是一组反义词, 但表达的意思太单一。最后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暖”和“寒”字面上的意思, 而且读懂了词语的内涵, 懂得词语也是有“温度”, 即有情感的:“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二、比较句段, 领悟表情达意之巧

在一篇文章中, 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每一段的语言文字在篇章中的分量、位置的安排又是怎样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对此, 我想小学高段的学生有必要去体会, 去感受, 去领悟。

1.缩短后比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怀。那这种情怀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 我把1、2句缩改成“在赴美留学期间”, 然后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合作探究, 得出如下结论:钱学森在美国师从冯·卡门教授, 可谓前途无量;他有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条件、富裕的生活, 可谓“钱”途无量。在这样的情况下, 钱学森仍旧念念不忘“我是中国人”, 他只是把美国当成知识的加油站, 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经过比较, 学生明白了:第1、2句看似无关紧要, 但知道了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领悟到衬托的手法和表达作用。同样, 对于课文中留学生劝钱学森的话, 去掉后比较阅读, 学生可以领悟到对比的手法和表达作用。

2.扩长后比较。

《嫦娥奔月》的第3自然段写了嫦娥的善良———“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学完课文后, 我利用课文的留白处, 设计了抓住“经常接济”进行想象写话的课堂小练笔。在练笔中, 学生扣住“经常”“接济”这两个词, 写得具体翔实。但是, 学习到此并没有结束。随后, 我抛出一个问题:既然写具体了更能表现嫦娥的善良, 为什么故事里却只用一句话一笔带过呢?这句话既然这么短, 可不可以去掉呢?学生沉默了。我建议学生结合故事题目来思考, 同时把扩长后的段落放到文中, 读一读, 再比较比较。学生找到了思路, 各抒己见:题目是“嫦娥奔月”, 重点应该写嫦娥奔月的原因, 也就是嫦娥为了保护长生不老药, 不让更多的乡亲受害, 宁愿忍受与丈夫的分离, 宁愿忍受月宫的孤独清冷, 这件事才应该是故事的重点。而如果把她平时是怎么做的也写得十分详细的话, 就有点主次不分、重点不明了。嫦娥平时是怎么做的, 是一个“面”的概括描写, 更是一个铺垫。有了这个铺垫, 后来她急中生智吞下灵药, 舍小家为大家就水到渠成, 不会让人感到突然。所以, 这一笔带过的句子还是不要去掉的好。

三、比较篇章, 体会布局谋篇之妙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量,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 引导学生以“选材”“构思”等为内容, 在篇章之间的比同或比异中, 逐步构建起篇章意识。

1. 同一题材不同篇章的比较——同中求异。

学完苏教版的《钱学森》这一课后, 我补充了浙教版的文章———《祖国, 我终于回来了》, 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读后指出:这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学的《钱学森》这篇课文, 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表现钱学森的爱国之情;而《祖国, 我终于回来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着重记叙钱学森克服种种阻挠坚决回国的漫长而坎坷的经历, 读来同样让人感受到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大家发现了《钱学森》这一课略写的内容———第6自然段, 恰恰就是《祖国, 我终于回来了》详写的内容。由此, 学生若有所悟:同一题材, 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来布局谋篇, 殊途同归。

2. 同类题材不同篇章的比较——异中求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等几篇课文。这几篇课文介绍的是古今中外的名胜古迹, 都是说明文。特别是《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这两课, 在写法和构思上极为相似。教学时, 在学生读熟两篇课文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三大问题, 让学生比较阅读:一是结合具体段落说说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二是文章是怎样处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的;三是文章的开头、结尾有哪些共同点。由于改变了平时以“篇”为单位的教学方式, 学生感到非常新鲜, 围绕三大问题展开了合作探究, 找到了说明文的共同点:一是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形象描述等方法来描述事物, 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直观;二是注意运用过渡句或过渡段, 处理好上下文的衔接;三是文章结尾处可以对事物进行评价, 总结全文, 与开头照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而这样的一堂课, 实际上为本单元的习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一般来说, 苏教版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共性, 又有相对的个性, 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异同, 对于整体把握教材、确定教学及训练的梯度、优化教学设计等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篇4:语文“言意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

一、言意关系理论的本体论意义

我国的语文研究向来重实用技术,缺乏本体意识。本体论的空场,使得语文的内涵不断变换,边界不断更改,研究起点不断移易,教学内容无法确定……语文成了无根的学科。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又称为形而上学或元学,它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其使命在于为人类及其所依存的世界寻找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亚里土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具备本体论观点,可以使人进入那种无蔽的“大澄明”境界:“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荀子·解蔽》)

语文的总根源和最高存在是什么?近年偶有人论及但观点各异:“人”、“文本”、“文化”、“言语”、“心”等。这些都不符合本体的要求:本体是内在的、自我相关、自在自为的;本体不是已成之物(事实或现象),而是未成之物——超越性、终极性存在,且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能够生成的;本体要对世界的最一般和最普遍的事实“所属的那些最基本范畴以及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某种描述”;③“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就是从二体关系把对象归结于它的始源性存在的认识方法。”④语文的“二体”就是语文的物质实体——“言”和精神实体——“意”,“二体关系”就是“言意关系”——这就是语文的本体。而言意关系理论就是语文的本体论。

语文的言意关系本体,时时刻刻都在支配着所有言说者的言说,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却无人觉察;时时刻刻在生成着新的言和意,却无人知晓。言意关系是一切言说之“始”。言意关系就是语文始源性的、最高的、超越性存在,就是语文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性存在,就是语文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就是语文各种现象的共相,就是所有语文活动的最大的“众妙之门”,就是奥妙无穷的语文之“道”。

言意关系本体论的确立意味着对人生之“道”的探索和追求。“道”,既是本体,又是境界;既是存在的方式,又是存在的法则。“道”体现了存在的规定性,意味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生活中,每一次言意关系的构建,都是对人生之“道”的追求,都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也都是人生境界的提升。人都生活在形而下的世界中,但无往而不在地追求着形而上的精神安顿之所。人总是通过对“生活世界”的认识、解读和表达,达到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超越,不断地为人类寻找精神的最高支撑点,使人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语文的言意关系本体内在地蕴含着使人超越物质和功利、现实和眼前,达到高远境界的使命。

言意关系本体论蕴含着对表达之“道”的认识和掌握。精神境界的高低与表达水平的高低是相关且同构的,很难想象心地卑污者能写出《岳阳楼记》《赤壁赋》《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来。所以,写作绝不是纯技术、技巧问题,要着力于精神境界与写作技巧的同步提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决定了言意关系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难以把握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充满无数变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求规律、又不断打破规律的过程。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千古名句及其所在的名篇,写时不知要花费多大心血。任何意义的表达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都不是终极的在场,都永远在叩问的路上不断延伸。表达之道——语文的本体,永远处于艰苦卓绝的寻求和发现之中,永远处于无与伦比的认识和发展之中。语文课程的使命就在于引领学生通向这个人人都必需、但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人生之道。

所以,“探究言和意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就是语文本体论对语文的最高的规定,就是对语文最高的存在之道的概括和最美好境界的描绘,就是对“语文是什么”所给出的最准确的回答。长期以来,语文舍弃了言意关系这个语文的形而上的本体之道,迷失自我,随风飘荡,的确是“很可怪的事”。

二、言意关系理论的认识论意义

认识论着重于语文的“说法”,而本体论则着重于语文的“活法”,认识论的最终解决依靠本体论的展开及价值设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论——本体论的认识论。

本体认识论,不再把语言、语文看成是工具——思想的、政治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工具;不管什么工具,都是把语文当作与人无关的“外部的客观现实”,语文课就是以知性的解剖刀将文本肢解为毫无生命的词语和知识。本体认识论也不认为语文里有独立于作者的“意”之外的人文精神存在,因为没有作者之“意”人文精神将无所寄寓。本体认识论认为,语言、语文就是人的精神的统一体,精神的不由自主的流射,精神的不断重复或创造的活动,人的世界观形式,思想的方式——总之,是人的“内部的主观现实”。语文学习就是人的思想、情感逐渐丰富、深刻、精致和崇高的过程,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逐步完善、完美的过程,精神的建构(成型化)活动——总之,是纯粹的“言的意化、意的言化”活动。

言意关系本体论使得语文获得了认识自我、解说自我的自由和权力。言意关系本体论使语文从“工具性”桎梏中得到空前的解放,语文获得了用自我来解说自我的自由,和用自我来显现存在、并与存在之意义对话的本体权力。语文的言意关系本体:(1)确立了语文独特的内涵:“探究言和意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的过程和规律”。这一“说法”,立足于“言意”,着眼于“关系”,重点在“过程”,目的在掌握“规律”,结果在学生的言意“生成”。这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概括——这就是语文的“自足性内涵”;(2)划定了语文独特的边界。语文不是单纯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不是单纯用人文精神来教育学生的,也不是专门培养“语感”、学习“言语形式”的……而是要学生具有“言的意化、意的言化”的能力和智慧,这样,语文就有了十分清晰的“自律性边界”;(3)形成了语文独特的教学内容。它要探究作家们是怎样以言表意的,它也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才能意以言表,总之,一切都围绕“言意关系”来活动。——这就是语文的“自含性教学内容”。另外还有“自洽性知识体系”、“自定性教学方法”等等。立足于本体认识论,语文真的呈现出了“大澄明”的境界。

这里,只谈教学内容。以言意关系作为教学内容,其科学性在于:首先,教学关注的对象不是死板的知识或空泛的人文精神,而是“人”。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⑤“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⑥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个人的存在”,而人的“第一个对象”,是“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这是说意以言表。在社会交往中,人人都要在言意关系的破解或建构中接受或生产着思想和精神。所以,以言意关系作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对人最大的、终极性的关怀。有的语文课成了空洞的人文精神教育课。这种天马行空式的宏大叙事、让人眼花缭乱……花花哨哨,热热闹闹,非常“好看”,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茫然不知所获。以人文精神作为教学内容却造成了对学生的伤害,这不值得深思吗?

以言意关系作为教学内容,还在于它符合语言、语文内在的自组织规律和结构形态。从整体上讲,所有的语文都有它的自组织规律和结构形态;从局部讲,每一种语文,每一个人,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言意结构规律和形态。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才能揭示出言意结合的秘密,所包含的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如以言意关系本体理论来教学《斑羚飞渡》:(1)通读课文后,让学生讲受到震撼后的感受。——目的在于了解作者之意: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凡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2)复述(可详、可略)故事情节(突出重点词语和关键情节)。——目的在于认识情节对表意的作用。(3)分析“镰刀头羊”、“彩虹”等“意象”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意象寓“意”的作用;(4)朗读和分析真挚动人的抒情、议论及环境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目的在于了解这些语句就是为了凸显、烘托文本之意。这样,教学的每个步骤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指向文本之意——这正是语文的自组织规律决定的。它会让学生明白:文本的每一个部分、每个句子和词语,都要为表意服务。这样的教学直达文本底里,入骨入魂,能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认识到文章要怎么写,情意要怎么表达。

以言意关系作为教学内容,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要求,符合语文自身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个体存在——人的发展的需要:言意关系的建构是人的言语实践活动,其内在结构是一个应然结构,即人的言意化与言意的人化之间不断反馈循环的自组织系统。正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永无止境的反馈循环过程,人类才能不断地追寻着更加完善的自我组织形式,从而不断觉醒,内涵不断丰富。

三、言意关系理论的价值论意义

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首先看它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或者说,实践意义。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提倡言意关系理论的现实价值在于:

一是与汉语文传统理论接轨。世界上每一种文字和语言,都是民族精神的反映,它们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汉字以形表意和“汉语排斥所有的语法形式,把它们推委给精神劳动来完成”(洪堡特语)的突出特点,直接导致了言意理论的产生。可以说,言意理论就是中国人的本体理论思维方式、本体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界、语言学界、语法学界,都对近现代激烈的矫枉过正的反传统做法进行反思,呈现出传统文化回归的喜人景象。语文教育界完全应该把言意理论“接”回来,彻底改变语文理论思维(实际是无思维)与语文实践相分离的尴尬局面。因为“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理论思维,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理解世界和确认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理论思维的这种渴求,或者说,是一种终极性的关怀,这种终极性的渴求或关怀的理论表达构成贯穿古今的本体论。”⑦语文缺少言意关系这个“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自我的“贯穿古今的本体论”,语文就是失去了“终极性的关怀”。

就以《岳阳楼记》的写作而言,此文按平常写法,“题是记岳阳楼,任他高手,少不得要记此楼前此如何倾坏,如何狭小,然后叙增修之劳。再写楼外佳景。以为滕公此举大有益于登临已耳。文正却把这些话头点过,便尽情阁(搁)起。”(清·林文铭语)为什么要“尽情搁起”?因为文正公要自勉并规劝滕子京,这个“意”就决定了整篇文章独特而又巧妙的格局。古人评论说:(1)“入手即将题点过,而‘谪守’二字,已伏一篇之意。……隐对子京”;(2)“撇过岳阳之景”,“妙在借他方之迁客骚人”,“专写览物之情”,“只是借来翻出后文忧乐耳”,“处处隐对子京,即处处从谪守著想”;(3)“尤妙在入后忧乐一段,见得惟贤者而后有真忧,亦惟贤者而后有真乐。乐不以忧而废,忧不以乐而忘。此虽文正自负之词,而期望子京,隐然言外。”这样写,要将叙事、绘景、抒怀及规劝之意等等揉成一体,难度特别大。可是由于范仲淹具有言意理论这个“贯穿古今的本体论”理论思维的气度和能力,才使得《岳阳楼记》写得如此“正大堂皇”而又“妙不可及”。

二是与现实接轨。由于拒绝言意理论,现当代语文教学一直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实是“无家”可归。因为,语文的“家”就是言意关系本体,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言意实践、人的言意交往世界。没有言意关系本体这个“家”——这个终极性的希望和归宿,就只能一直在“工具性”与“思想性(现为‘人文性’所取代)”之间反复拉锯角力,犯着“钟摆病”(李维鼎先生语):一会儿“重形式”,一会儿“重内容”,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辗转反侧,徘徊哀怨。怨谁呢?只能怨我们自己。我们“忘”了,我们现代人仍像古代人一样以言表意,仍然运用“言—象—意”这套理论系统来说话、写诗和作文。孙正聿先生说:“本体论追求的合理性在于,人类总是悬设某种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否定自己的现实存在,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本体论追求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启发人类在理想与现实、终极的指向性与历史的确定性之间,既永远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又不断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从而使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永远敞开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间。”⑧言意关系理论就恰恰具有这种理论功能和价值,所以,现在该是到了言意关系本体论为语文“安家乐业”的时候了。

四、言意关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着力于“关系”体的内在结构探究。言意关系本体论视野中的每个文本,都是独特的言意关系结构体。“把艺术看成结构性存在,这是理解艺术存在本质的关键。‘结构’作为艺术的本体范畴,它是艺术的全部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深刻根源。”⑨这个结构体以言意关系为内在框架,就像建筑物内的钢支架一样支撑着整个文本,使得每个文本,或高大巍峨,或小巧玲珑;或朴实厚重,或别致精美。《岳阳楼记》的内在结构是:

(骚人)↗晴景(喜)—乐↘(理想境界)

谪—重修楼—全景—览物之情古仁人之心

(事)(迁客)↘阴景(悲)—忧↗(暗含“谪”)

这个结构框架,实际是“借事与景抒怀”,但由于暗含“谪”意,又引出阴景、晴景和忧、乐的对比,就显得非常别致秀特了,再加上精美的骈散结合的文字,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建构出来的了。

着重于言说动态的“过程性”探究。作者的写作历程外人难以知晓,只能从文外资料和文内两方面来考察。文外即孟子的“知人论世”,考察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生发的。就此文而言,无非有三:一是范、滕二公同为贬官,惺惺相惜,滕邀作文,范慨然而允;二是范公早就有忧乐之怀:“先忧后乐两言,先生生平所持诵也。缘情设景,借题引合,想见万物一体胸襟。”(清·浦起龙语)“此老胸襟度量,直与岳阳洞庭同其广”(清·顾竞语);三是范公早就知道滕公有“罕受人言”之弊,所以借作文之机规劝他。就文内而言,文章以“谪”字开篇,借“迁客骚人”承转,假“览物之情”生发,分“阴”、“晴”两景展开,用“古仁人之心”结穴。全文因事入景,由景生情,缘情化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肌理绵密,字字精准,叩击人心,结尾反问,又让人生绵绵不尽之意。这样的“过程性”研究,从文外到文内,展现文章生成的全过程,会给学生以超过静态研究多很多的收获。

着眼于言说“规律”的探究。言意关系本体所具有的整体性、规律性正好可以医治语文教学零散化、碎片化的倾向痼疾。因为,言意关系观照的是整个文本,意是作品的灵魂,言是意的呈现,抓住言意,就可对全篇乃至语文整体“一览众山小”。我国古人总结了许多言意关系的规律,如“以意为主”、“言贵从心”、“语短而意长”、“词浅而意深”、“意则期多,字惟求少”、“意在笔先”、“以意役法”、“技道两进”、“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这些,可归纳为“意兴发生律”—“意绪显现律”—“意块组织律”—“意象生动律”(实用文的意象性较弱)—“意脉联贯律”—“意旨鲜明律”—“意团完整律”。如《岳阳楼记》,意兴因“谪”而兴,意绪因“楼”而显,每一个意块都要精心组织并让它在全文起到应有的作用(如第二段由景而情的过渡作用),意象(如“阴”景、“晴”景)最为生动、引人,全文意脉由“谪”从明到暗运行,最后以“先忧后乐”作为意旨被鲜明地表现出来,而整篇文章作为一个意团其“首尾布置与中间状物之妙,不可及矣。”(清·顾竞语)

着意于学生的言意“生成”探究。语文课程不是为了学习语文知识,更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学生的言意生成。语文教学的一切都应为了学生的言意生成这个终极目标。而言意关系本体最大的优势就是瞄准了言意生成。如《岳阳楼记》的教学就是要研究范仲淹为什么能写出此文,此文又是怎样来处理言和意的关系而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的。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章写作、文学创作和语文教学都以言意关系作为本体,要求学习者和运用者徜徉于言意之间,斟酌于言意之际,创造于言意之途,从而摸索出、探究出、体验出言和意之间的那种十分微妙而又十分灵活的辩证对立统一关系,最终走向对言和意生成过程和规律的自由掌握和灵活运用。这样,言意二者同观互照,相辅相成,彼此融合,最终达到亦言亦意,非言非意,言意同构共生,促进生命质量提升和发展的美妙境界。这不正是语文所要达到的境界么?

————————

注释:

①荣维东:《话语重建和传统回归的科学态度》,《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

②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人大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12期。

③阿里斯顿:《语言哲学》,第1-2页。

④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1),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⑤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3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⑦⑧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的本体论》,《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⑨林兴宅:《艺术是结构性存在》,《文艺研究》,1994年第6期。

篇5: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阅读答案

1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19、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20、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21、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2、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23、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哈勃望远镜。(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分类别,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说明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

列数字,通过列举1弧秒,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2分)

体现了材料的权威性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突出了哈勃望远镜的意义和价值。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不能。“以外”是在....之外的意思。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是不能辨别在140亿光年之外的物体。表明哈勃望远镜观测的距离是不确定的数字,去掉后成为准确数字,句意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3分)

篇6:言意关系阅读答案

汉字和书法美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却又总粘连在一起。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音、意二美与书法没有必然联系。书法的书写文本,因文辞意义所产生的文学意蕴无关于书法美本身;唯有“形美”是通过视觉感知的,和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书法美正是以汉字“形美”为基础的艺术升华。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其所产生的美都是通过可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书写的文本虽然直接参与到了书法作品的构建,但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而已,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可见书写文本与书法审美本体无关,也并非书法美的内容。

把书写文本当作书法美的内容显然是说不通的,这样的认识也无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睿智的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法要先入形,且要“纵横有可象”,这样的字才能称之为书法。可见书法的内容就是形式美的问题。人们又逐渐认识到只得其形还不够,还需要情感的介入。这个形不是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寄寓书法家生命、情感、心性的,经过艺术升华的形。

造成书写文本与书法形式美本身在认识上混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出现了重叠和交叉,致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隶变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与书法很难区分开来,基本上处于合二为一的窘境,书法美始终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的,其审美功能只是它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获得了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而独立发展的契机,其艺术性得到不断增长,纯粹追求书法美的作品开始涌现,但在一段时间内书法仍难以脱离文字的实用功能。唐宋以后书法反映出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诉求,并有逐渐超越实用、走向纯粹艺术欣赏的趋势。具有纯粹供人欣赏的书法幅式的应用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如竖轴、匾额、对联等。这些幅式是长期展挂于开放的空间专门供人欣赏的,纯粹的艺术美成为书法的核心,甚至是唯一,这种美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是对之前“附庸美”的超越,是对书法本体形式美的解放,从此之后书法逐渐变成了专供欣赏的纯粹艺术。

书法已成为纯粹的艺术,其功用就是表现美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汉字先天具有的象形性、形式元素的丰富性、形体的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共同构建了汉字升华为书法艺术的契机,汉字为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初始的元形态,是书法美的基础。

6.下列关于“书法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起源看,在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书法美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而存在的,书法并没有真正的审美功能。

B.从发展看,汉字字体的演变使书法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契机,唐宋以后书法美开始出现,逐渐成为纯粹的艺术。

C.从表现看,竖轴、匾额、对联等专门供人欣赏的书法样式的存在,决定了书法的核心就是纯粹的艺术美。

D.从本质看,书法是视觉艺术,书法美正是在汉字“形美”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升华。

7.下列对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和书法美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

B.书法讲究形式美,但这里的“形”并非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经过艺术升华,寄寓着书法家的生命、情感、心性的形。

C.汉字虽然是书法作品的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出现,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

D.汉字是书法美的基础,因此先天具有象形性、形式元素丰富性、形体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诸多特点。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的重叠和交叉,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这样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

B.引用蔡邕《笔论》中关于书法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这一观点。

C.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完全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逐渐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开始成为纯粹的欣赏艺术。

D.书法是纯粹的艺术,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它并非汉字的“附庸美”,这一认识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

试题答案:

6.D(A项“书法并没有真正的审美功能”表述不当,审美功能是存在的,只是属于汉字社会功能的一部分;B项“开始出现”表述不当;C项“决定了”不合逻辑)

7.B(A项“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书法艺术的根本性问题”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两者的关系“涉及到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C项“汉字”偷换概念,应为“书写文本”;D项因果倒置,正是因为汉字汉字先天具有的象形性、形式元素的丰富性、形体的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特点,才使其成为书法美的基础)

篇7:技术与人的关系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题。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在手工劳动中,原始技术同劳动者不可分离。手工劳动的技术,是最原始的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即手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亦称手工技能。这种原始技术本质上是人的体能。人的体能有两种功能:一是改变物体状态的能力,即体力。二是控制物体的能力,在手工劳动中就表现为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这就是最早的技术——体技或手技。

所有的技术都是人对自己的超越。人的双手的动作不准确、不精确,而手工技术追求的就是一准二精。这种准确性和精确性的提高,不是通过工具,而是通过劳动者的苦练得来的。“熟能生巧”,这“巧”是手之巧,靠的是熟练。

手工技能是由双手的动作的准和精表现出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的生理局限,提高了人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技术”。手工技能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它本身也不是知识,也不需要知识作为前提务件。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别人要学习这种技能,主要靠动作的模仿和用,心去领悟。这种技术的传授必须面对面进行。

这种手工技能是劳动者的身体所具有的,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离开了劳动者的双手,这种技能就不再存在。这种技能与其说是“社会的”,不如说是个人的,它不可能在空间上大规模传播,也不可能在时间上世代相传。由于人具有高度的个性,所以手工技能也具有一定的个性。

为什么古代的许多手工技术品、手工艺术品,使现代人都觉得望尘莫及?这是因为令人的双手没有练到那种程度。这说明手工技术是会失传的。

近代技术的特点,是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近代机器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动力机取代了手的改变物体的动力,工作机取代了手的控制物体的能力。

自动化是工作机的一个特点。传统的自动化是指人赋予了机器一种固定的程序,机器一旦启动,它-会按这种程序运转。所有的手工工具都是被动的,而工作机却有一定的自动性。在机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工人可以离开机器,工作机可以离开工人的手。机器运转的程序是技术专家的设计,工人在开动机器时,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工人不-定要懂得机器设计和技术原理。以前手工工具完垒听从劳动者双手的指挥,可是在大机器生产中,工人双手的动作却反而要服从机器的运转。在手工劳动中,技能只是劳动者的熟练度和经验的自发的积累,没有技能发明者和应用者之分。可是在机器劳动中.技能发明者和技能应用者分离了。

有了机器以后,技术就开始有了物化的形态。不同的劳动者应用相同的机器劳动,其劳动水平也基本相同。于是,技术不再表现为劳动者个人的技能,而是表现为机器的技能。

机器成了近代技术的基本形式,机器的结构、功能、操作方式可以用文字和图像来表示。技术开始从经验上升为知识,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是技术可以大规模传播,这种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机器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机械,以机器为代表的近代技术的诞生,表明从此技术成了真正的技术,技术开始成为社会的财富。

(摘编自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

l.下列对“手工技能”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最原始的技术,手工技能与劳动者不可分离,手工技能的高低,主要体现为劳动

者自身改变物体状态和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

B.为了弥补人的双手动作不准确、不精确的缺憾,提高手工技能的精准性,劳动者必须

通过苦练突破自身的生理局限,以求熟能生巧。

C.作为生理性技术的手工技能不属于知识范畴,也不需要以知识为前提条件,因此,对

这种技能的学习,必须面对面进行。

D.之所以说手工技能是一种个性化的`技能,是因为它只能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空间上

不能大规模传播,时间上也不能世代相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工技能在本质上是劳动者的体能,而近代技术出现后,这种体能分别被机器中的

动力机和工作机所取代。

B.使现代人都觉得望尘莫及的古代的许多手工艺术品,其制作技术与工具并没有太大

关系,主要是靠制作者的巧手。

C.手工技能阶段,技术与劳动者不可分离。而在近代技术阶段,由于机器的出现,技术

与劳动者实现了分离。

D.原本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手工技能在近代技术阶段开始以知识的形式存在,并真

正成为宝贵的社会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工技能是由双手动作的准和精表现出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的生理局

限。此特点表明,它同杂技、体操应属同一类型的技能。

B.手工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个性的人自身所具有的技术,是不能独立存在

的技术,所以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才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风格。

C.在大机器生产阶段,工人与机器的关系不像手工技术阶段人与工具的关系那般合而

为一,这主要源于技能发明者与血用者的分离。

D.近代技术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可以用图文表示的机器的技能,而这种物化的技术

可以大规模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试题答案:

1.C

2.D

篇8:言意关系阅读答案

及至魏晋时代, 因为政治环境恶劣、时局不定, 文人地位岌岌可危, 稍有不慎即遭飞来横祸。当时的学者和文人为保全自身纷纷避开学术, 转而谈玄说远, 崇尚无为。虽然玄学中“贵无论”的观点还是认为真正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但是由于当时开口论玄已然成为上流社会的风尚, 加之玄学家们往往采用清谈的方式谈论玄理, 客观上迫使他们开始思考如何用语言来传达哲思、著书立说。此外,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的思潮使作家的自觉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他们强调诗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 追求文学语言的形式美感;如何使“意能称物, 文可逮意”成为当时学者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

可以说陆机的《文赋》就是为了解决“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这一问题而作的。近十年来, 不少学者认为“意”这一范畴正是陆机在《文论》中率先运用, 他的《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系统讨论文学创作问题的理论文章。

一、《文赋》中的内涵及其关系

陆机在《文赋》开篇中说道:“余每观才士之作, 窃有以得其用心……恒患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 能之难也。”由此, 陆机提出了《文赋》中最为关键的三大概念:“言”“物”“意”。作为贯穿全文的三大概念, 正确把握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是理解《文赋》文意观的关键。

1.意

郭绍虞先生在《论陆机〈文赋〉中之所谓意》中提出意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意义之意, 这是最瞥单也是最基本的。指的是文章字词见所表达的含义, 可以扩展为一篇一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第二种指通过构思所形成的“意”, 这里的思是经过作者个人加工而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语言, 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但不容易看出思想倾向。同样的思想内容由于作者的不同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也就无所谓抄袭一说了。第三种指结合思想倾向性的意, 当然这也是广义上所说的思想内容, 但似乎更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文赋》中用大量的笔墨论述了作者应该怎样构思, 选取词汇, 推敲辞藻, 修改文辞等等, 不难发现作者重点谈论的正是郭先生所说的第二种意。

2.物

《文赋》中的物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恒患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体有万殊, 物无一量”中的物。这种物是对客观事物的总称, 独立于主观客体, 与作者没有发生任何关系。第二种是“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中所指的“物”。此时的物已然被作者发现并处于他的观察之下, 主客观开始建立联系, 但仍主要保存着自然之物的客观存在属性, 即郑板桥所云“眼中之竹”。第三种是如“情曈昽而弥鲜, 物昭晰而互进”“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中的“物”, 这种“物”经过创作主体的再加工, 为个人的审美情感所熏染,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是高度主体化与特殊化的物品, 是郑板桥所谓的“胸中之竹”。

3.言

言, 在《文赋》中也作“文”, 一般意义上来讲有文章、言辞的意义。在《文赋集释》中, 孙月峯注“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自‘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变来。”方廷珪:“‘文’, 词也。”3李善《尔雅》曰:“逮, 及也。按文不逮意之文, 指言辞, 意味作者使用的言辞不足以达自己的意。”4由此可知, “言”在这里主要是指做文章所用的言辞, 这种言辞已经脱离了纯然传达信息的粗糙形态, 是经过艺术加工、具有美学价值和意义的文学语言。

4.三者的关系

《文赋》序中所提到的“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高度概括了“言”“意”“物”三者的关系。所谓“意不称物”就是构思的内容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没能清晰勾画出外物的形态和体致;“文不逮意”就是言辞没有充分传达出构思、传递内心情感与哲学思考。由此观之, 三者以“物”为中介, 客观事物的某种特质与主体之“意”相呼应, 唤醒了作者潜在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创作主体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构思和酝酿后再借助“物”来比拟胸中之“意”, 最终付诸笔端, 以“言”的形式记录和表达“意”。这样, 三者就呈现出这样一条线性关系:“物”→“意”→“言”。形而下层面的“文”和形而上层面的“意”最终借助“物”得以相通。

二、创作过程中“言”“物”“意”问题的解决

1. 意称物

陆机认为要达到“意称物”需要三个条件:第一, 观察自然。“伫中区以玄览”, “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 陆机认为人间至美之文是本于自然的“天文”, 由天地、自然无穷无尽的化育而生成的, 具有超越人间的永恒之美, 任何的“人文”皆是效法“天文”而得的结果5。第二, 陶冶情操。“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创作者不但应该对天地宇宙常怀敬畏之心, 而且还要拥有如冰霜般的情操和凌云般的志向。“言”为“意”表, 只有志怀高远才能使文章意旨深刻。第三, 博采众长。“颐情志与典坟”“游文章之林府, 嘉丽藻之彬彬”;为了能够更好地使“意称物”, 创作者需要广泛地阅读古代典籍, 欣赏文辞优美的诗篇;同时也要熟悉和收集文史上的著名典故, 悉心揣摩其他文士艺术构思的奥妙。

2. 言尽意

那如何才能使言辞足以表达自己的意呢?陆机指出首先要做到“选义按部, 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 怀响者毕弹。”审慎地选择所要论述的“意”, 细致地考量所用之“辞”, 使之充分发挥效用, 准确表达“意”。其次, “言恢之而弥广, 思按之而愈深”扩大语言容量, 使论述的范围更为宽广;对构思多加思索, 使“意”旨更为深刻遥远。陆机还指出“辞程才以效伎, 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俛, 当浅深而不让”, 只要掌握遵守一定的创作规律, 无需语言赘述就可以达到“穷形而尽相”的效果。立意准确, 言辞典雅, 语言畅达而道理明晰, 便是好文。此外陆机还针对具体地创作过程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 要注意体裁的选择。“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碑批文以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 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烨而谲诳。”《文赋》中一共提及了十种文体并对其特点一一作出分析。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各自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特点, 会给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阅读期待和心里暗示。合理选用文体将对“意”的表达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要注意内容的取舍。“若夫丰约之裁, 俯仰之形, 因宜适变, 曲有微情。”陆机将文章比之锦绣, 裁衣当从大局着眼, 作文亦不例外。构思文章须从整体出发, 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修剪材料, 删除不合大局的枝节, 细微之处也需仔细考量, 方能写就美文。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意”重于“言”。“然后选义按部, 考辞就班……理扶质以立干, 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 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 方言哀而已叹。”很显然, 这里的“理”就是“意”的另一种表达, 都指的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陆机认为“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是主干;而“文”是枝条, 是“理”的生发和修饰。“文”是在“理”的基础之上敷衍成文的。舍去些枝条并不影响大树的存在, 但是没有了主干的枝条却无论如何都不成树。文章最重要的在于立“意”。“辞”可以使“意”的表达更为完美, 更利于“意”的传播与接受, 但它始终不能够代替“意”在文章中的地位。

三、陆机的言意观对后世的影响

1. 刘勰《文心雕龙》

《文赋》中所提出的“文意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后来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原道》篇中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论证了“道沿圣以垂文, 圣因文以明道”, 提出道为体, 文为用的思想, 并在陆机“言”“物”“意”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意”“言”的概念。王元化先生认为“思”即情志, “意”即意象, “言”即言辞;与陆机的“文意观”有不少相通之处。细微的差别在于陆机在对待文意关系时采用或然性思维, “言”“物”“意”三者关系比较协调。而刘勰一方面认为思、意、言本是一个统一的系统, 另一方面却又把物分成两极,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神道难摹, 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 壮辞可以喻其真, 才非短长, 理自难易耳。” (《夸饰篇》) 也就是说他把神道和形器并提, 造成他言意观的内在矛盾。6

另外《文心雕龙》还继承了《文赋》重视言尽意的观点, 《神思》中“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 则物无隐貌”的观点强调了辞与意结合的重要性。“是以意授于思, 言授于意, 密则无际, 疏则千里”, “驯致以怿辞”也与“恒患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有相通之意。最后《文赋》和《神思》都重视文辞的优美, 认为那是文章成功的一个秘诀。

2.《诗品》

同期的钟嵘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诗品序》中盛赞建安时期的五言诗, 称其“彬彬之盛, 大备于时”, 就是肯定了文质兼备即辞与意结合的重要性。在序文中又提出了“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采”的创作原则, 主张以刚健的构思为基干, 以华丽的文采来藻饰文章;与陆机“理扶质以立干, 文垂条而结繁”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在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诗品》将文人五言诗分为文质并茂、质胜文衰、文胜质赢三品, 并以此作为评论诗人创作风格及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

总之, 《文赋》以优美的言辞, 工整的对仗, 精巧的比喻详尽地论述了“言”“物”“意”三者的含义与内在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创作的技巧和规律, 见解独到, 余韵悠远, 在我国古典美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朱雅琪.“儒玄揉合”精神下的“文学”理论---陆机《文赋》中的审美意识[A].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13卷第2期

[2]刘晓萍.《文赋》中的“言尽意”论思想探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3]李天道.近十年来陆机《文赋》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 (12)

[4]余跃.陆机《文赋》中创作对“意、物、文”三者关系的探讨[J].文学界·文学评论

[5]陈玺如.浅谈《文心雕龙·神思》对《文赋》的继承与发展[J].时代教育

上一篇:能上能下促进干部干事创业下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优质教案《找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