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粮食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16

关于全县粮食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全县粮食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尽快实事求是地推进“两个置换”--关于全县粮食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7月14日至8月15日,由县委办、县政府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的同志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深入全县15家粮食企业和县直有关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实地查看、填表格等方式,对粮食系统的人员、资产、库存、债务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周密的调查,并对粮食企业改革的紧迫性、可行性、稳定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粮食企业15家,其中购销企业11家(10个中心粮站和1个粮食储备库,即桃花江、牛潭河、浮邱山、修山、三堂街、鸬鹚渡、马迹塘、武潭、石牛江、灰山港中心粮站和桃花江国家粮食储备库)、附营企业4家(灰山港米厂、城关米厂、县粮贸公司、县饲料厂,后三家已进入破产程序);粮食系统共有干职工1816人(在职1484人、离退休332人),其中各企业共有职工1741人(在职1437人、离退休304人)、局机关共有干职工75人(在职47人、离退休28人);有粮食点库52个,仓容12万吨;截止到2003年6月底,粮权属县政府的帐面库存粮食4.4万吨,其中陈粮(可食用)2.8万吨、陈化粮(不可食用、工业用粮)1.6万吨,实际库存约为3.4—3.7万吨;全系统帐面总资产29292.5万元,总负债32336.8万元,负债率为110.4%;固定资产帐面净值4215万元,评估价总现值11644万元,其中抵押给县农发行的资产5651万元;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全系统累计新亏损5712万元,1998年5月底以前亏损16384万元。

二、粮改刻不容缓

(一)从国家宏观政策与全国改革形势来看,粮改刻不容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安谷则昌,绝谷则危”,粮食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其生产与流通历来为我党所重视。由于粮食的总供给不足,从1953年至1984年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与国家垄断经营制度。1985年初,国家宣布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1986年实行购销双轨制,并对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行试点。1990年国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加上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也逐步形成,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1996年,全国粮食突破5万亿吨大关,粮食出现阶段性与结构性过剩,从此粮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变成一般性商品,粮食行业的垄断地位不断受到市场化与社会化的猛烈冲击。由于库存的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财政补贴亦大幅度增加,一度达到了中央财政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不堪其重负,改革是唯一出路。199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1996〕16号),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系统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推出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举措,其主要内容就是“保护价收购粮食、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强企业自身改革”。在“三项政策”中,关键的是顺价销售能否成功实现,而市场经济是以效益为前提的,保护价虽保障了农民利益,但当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顺价销售无法实现,由此产生了两种不良后果:一是粮食购销价差的巨额亏损再一次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二是粮食购销企业躺在国家政策性补贴上吃大锅饭,不愿面对市场,不具备竞争能力,形成了“职工靠企业,企业吃政府”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国务院相继发出国发〔1999〕11号、20号、〔2000〕12号、〔2001〕28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加快粮食企业改革。特别是国发〔2001〕28号《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与粮食市场体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围绕此目标,国家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吉林等产粮区开展以“两放开,一调整”为内容的补贴改革,即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将保护价中的间接补贴转为向出售优质农产品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直补”的实质就是购与销都以市场说了算,在刺激农民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国家力图将粮食企业逼入市场。近年来,上海市合并78家粮食企业,将7000万元国有资产民营化,重组后的优质企业吸引资金1.7亿元;2002年山东吸引资金11亿元专门进行出口粮油贸易;自湘政发〔2002〕5号、湘政办发〔2002〕37号文件下发后,全省有40个县市进行了粮食企业改革,699家企业被改制改组,分流7.3万人,涌现出了长沙凯雪、盛湘米业、衡阳金雁等一批上规模有品牌有产销网络的产业化集团。据国务院有关专家预测,明年我国将全面放开粮食市场。面对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与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我县国有粮企如不奋起直追,必将被淘汰出局。

(二)从我县粮食企业实际情况来看,粮改刻不容缓。据调查情况来看,15家粮食企业前景堪忧,主要存在着三大困难:一是实力小,难以打出品牌。15家企业用于经营的资产主要是仓库与门店,现值4546万元。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平均经营性资产不过300余万元。在粮食部门提出的“桃花米业”、“修山面业”、“康佳宝”三大品牌中,“康佳宝”为原饲料厂的快餐米粉名称,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从未进行过批量生产,饲料厂从1995年起陷入瘫痪,资产负债率达500%,于去年8月获准申请破产;“修山面业”为修山的私营业主所有,根本与粮食企业无关;“桃花米业”由城关米厂的7名职工出资50万元组成的“桃花米业有限公司”而来,虽具经营活力,但规模较小,品牌非国企所有。二是人员多,收支矛盾突出。15家企业共有在职职工1437人,月工资总额为76.5万元,每月应缴社保金21.3万元,仅每年的工资与社保就需1175万元。而每年的收入主要是政策性补贴、少量的门店收入和微量的经营性收入,共计600万元左右。为解决这一矛盾,4家附营企业只有几个留守人员,其余发给每月50元不等的生活费(饲料厂什么也没有)后自谋生路;11家购销企业1275名在职职工仅2

52人上岗,下岗人员按粮食局制定的标准每月发给20—200元左右的生活费。即使如此,企业的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如财务状况较好的桃花江中心粮站共有干职工244人,其中在职199人、离退休人员45人。在职人员中,上岗者39人、分流者132人、内退20人、拿50%工资者8人,每年社保、工 资及其他费用共需104万元,而收入仅26万元,财务状况之差可见一斑。三是债务重,经营举步维艰。全系统2003年6月末帐面总资产29292.5万元,其中: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15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215万元(经国土、房产部门评估作价,总现值为11644.6万元)、库存粮食5028万元、应收补贴款13676万元(其中98年审计认定挂帐补贴13078万元)、往来款项1478万元(其中个人欠款143.6万元)、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2452万元、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204万元、待摊费用583万元、在建工程182万元;全系统2003年6月底帐面总负债达32336.8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6592万元,包括农发行提供贷款24484万元(中央挂帐贷款13297万元、中央储备贷款1622万元、建仓贷款640万元、保护价贷款4705万元、非保护价贷款354万元、费用贷款225万元、自营消化挂帐贷款462万元、损失损耗占贷48万元、附营业务占贷1494万元、挤占挪用占贷218万元、陈化粮价差占贷663万元、陈粮价差占贷758万元)和农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2100万元(浮邱山217万元、储备库粮贸站660万元、城关米厂196万元、饲料厂306万元、粮贸公司207万元、局机关383万元),以及应付(其他应付)帐款533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10.4%。同时,县财政负担的粮食亏损及补贴包袱重,其中:①92年4月—98年5月审计认定挂帐13078万元(其中由县财政负责消化的挂帐本金为8598.7万元,按上级政策规定,自2004年起在10年内消化完),贴息总额为756万元(99年负担贴息10%计52万元、2000年负担贴息20%计101万元、2001年负担贴息30%计151万元、2002年负担贴息40%计201万元、2003年负担贴息50%计251万元);②98年6月——2003年6月,我县粮食企业累计亏损5863万元,目前因国务院、省政府对这一阶段的亏损暂未部署审计检查与界定,故县财政应负担多少亏损尚不得而知;③2003年我县粮食风险基金包干总额中,由县财政负担18%部分计91.4万元(包干期一般为三年一定,第一轮包干县财政已负担276万元);④粮食下放补贴(扶持性补贴)每年为137.5万元,其中粮食行政事业单位经费43万元、离退休人员经费94.5万元;⑤由县财政承诺挂帐的陈化粮销售价差926万元、陈粮销售价差686万元(目前实际承诺1442万元);⑥需县财政支付的等量对冲粮食价差70万元;⑦需县财政支付的粮食促销奖励98万元;⑧据初步估算,仅粮食短库原因及实行粮改后因买断粮权而带来的潜在亏损近3000万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亏损?一方面是机制太呆板。在粮食市场一步步放开的同时,企业购进、卖出粮食都由上级下达计划,还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比方说市场粮价存在着起落的时间差,正常的做法应是低价时购进、高价时抛出,但由于企业没有购销自主权,上级下达的计划又错过了销售旺季,出现了销售任务经常完不成的现象。有的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在2月份粮价较好时卖出,作为5月份销售任务完成,这种作法却被严厉禁止,鸬鹚渡粮站遭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处罚就是一例。另一方面是缺少资金。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企业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购销,只得求助于农发行。即使农发行爽快地给予贷款,但农发行的资金要封闭运行,实行库贷挂钩,销多少货就要还多少贷,加上购销利微,扣除利息、运输、损耗等费用后所剩无几,有的甚至是赔钱赚吆喝,所以出现了企业对经营不感兴趣的怪现象。有的企业为了面子上过得去,总是汇报一年产生了多少经营利润,但知情者嗤之以鼻:“那是哄上级开心的!”综前所述,我县粮食企业照目前这种状况拖下去,必死无疑,如趁现在还有部分资产,进行彻底改革,则尚存一线生机。许多企业干职工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改革要求非常迫切,一致的心声就是改革宜快不宜慢。

(三)从保护库存与国有资产来看,粮改刻不容缓。企业效益低下,为了生存,为了干职工最起码的生活费,不得不将手伸向库存粮食。至2003年6月,粮权为县政府所有的保护价帐面库存粮食4.4万吨,其中陈粮2.8万吨、陈化粮1.6万吨。这次调查发现,除三堂街、鸬鹚渡等少数粮站外,大部分粮站存在偷卖库存粮食现象。为了应付县农发行每月的例行查库,企业可做两套什物帐,给你看的那套帐什么问题也没有,到仓里去看的话,单凭肉眼无法判断这仓谷是500万斤还是300万斤。对粮食行业这一公开的秘密,有的企业负责人遮遮掩掩,有的则干脆告诉调研组:“我总不能个人带钱来给职工发工资、给公家办事吧?”事后再次核实时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这是无奈之举。”尽管查得很厉害,但从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县农发行就发现了7起偷卖粮食事件,偷卖数量约3000吨。而未发现的应远远高于农发行的预计,累计亏空库存可能在7000—10000吨之间,所以现在的全县实际库存应只有3.4—3.7万吨。对偷卖行为可定性为“法无可迶而情有可原”。对企业资产,大张旗鼓进行变卖的还较少,不过有的干职工已放风说,粮食卖完后几下子就可将企业资产掏空,因而从保护国有资产出发,改革宜早不宜迟。

三、粮改有关的政策法规 粮改的核心是“人员置换身份,企业置换产权”,必然涉及劳动关系解除、经济补偿、社保与医保、“三条保障线”等多方面的政策、法规。

(一)劳动关系解除 劳动关系解除有约定解除与法定解除两种。按照《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关系即为约定解除。对法定解除《劳动法》有三条规定:

1、《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劳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用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3、《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劳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1)患职业病或者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按上述规定,我县粮食企业可以通过“法定解除”方式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全县粮食企业可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有1347人,其中暂缓解除者69人。这69人含“三期”妇女29人,重病、职业病和住院职工40人(此40人病症均未经有关部门鉴定,尚不能列为不可解除关系者,但粮改前应对此40人可否解除劳动关系作出结论),69人的解除缓冲期为6个月。各企业55岁以上的男职工与45岁以上的女职工共有90人,按规定不能解除劳动关系,由各企业负担社保与生活费至退休时止。

(二)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规定,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由用人单位一次性发给。其补偿标准是:

1、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费,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约定解除)

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法定解除)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法定解除)

4、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法定解除)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可按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据调查,2002年益阳市国有企业人平月工资673元,桃江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均月工资765元,全县地方企业在岗职工人平月工资547元,全县地方企业在职职工人平月工资251元,全县粮食企业在职职工人平理论月工资532元)。另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发〔2002〕12号)和我省《关于规范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的实施意见》(湘劳社发〔2000〕188号)及益劳社发〔2002〕66号文件规定:“裁减人员属1986年以前参加工作,本人申请自谋职业的,可支付一次性安置费,具体支付时应体现工龄差别。一次性安置费标准:每满一年工龄计发相当于1个月企业所在地区上社会平均月工资的安置费,但最多不超过36个月。”(●法定解除,据调查,除90名内退人员外,各粮食企业可领取安置费的职工为454人,总工龄为11336年)

(三)社会保险

1、缴费对象与标准: ①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1999年1月22日第259号令)和其他有关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其缴费比例为:职工个人为本人上月平均工资的8%;单位为职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20%。②按湘劳社险〔2001〕95号、湘劳社发〔2002〕68号文件规定,自谋职业者(含个体工商户)“其缴费基数为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收入,但最高不超过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最低不低于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无法确定月平均工资收入的,以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基数的21%。” ③按照国发〔2000〕8号《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及湘政发〔2000〕15号、益政发〔2000〕18号文件规定:“除参保特困企业外,所有参保企业必须按时足额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认定的特困企业及其职工,必须先按缴费基数的11%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余暂时挂欠,待企业效

益好转好或资产变现时再予补缴。”

2、社保关系接续 根据《破产法》及湘劳社发〔2002〕188号等文件规定,企业在破产、改制时必须为职工缴足至宣告破产或解除劳动关系当月的社保费,并可为职工预交一定年限的社保费。“被裁减人员离开企业时,其过去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继续保留。由单位招用再就业的,新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按规定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自谋职业的,可以按照个体工商户参保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继续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缴费的,其前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凡预缴了养老保险费的人员,如被新且建单位或其他企业招聘,除个人应缴部分外,其他该由单位或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应如数按月退给本人。” 未继续参加养老保险中断缴费的,“①1996年1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则将按湘劳〔1996〕336号文件规定,每少缴一年,核减视同缴费工龄的20%(原投保合同制工人除外)。②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按湘政发〔1997〕43号文件规定执行,即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以上的职工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如不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将中止其养老保险关系,本人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退给本人。”

3、离退休人员人均预期10年余命金 按照国发〔2000〕8号、湘政发〔2000〕15号、益政发〔2000〕18号规定:“国有企业在破产过程中,出售国有资产的所得收入,原则上必须为该企业离退休人员预留10年的基本养老金。”湘劳社发〔2003〕142号文件规定:“企业实施破产关闭和改制重组,必须为其已离退休人员留足人均预期10年余命计算的基本养老金,并一次性拨付给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凡未按上述规定留足有关费用而形成的缺口,不得列入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所需费用由批准关闭破产方案的同级政府负责。”

(四)医疗保险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和《湖南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意见》(湘政发〔1999〕15号),我市出台了《益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益政发〔1999〕13号),该《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企业破产或拍卖清算时,首先应留足在职职工当年和退休人员以后10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在职职工只能享受当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退休人员按规定终生享受。”2003年6月30日出台的湘劳社发〔2003〕142号文件规定:“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和改制重组,必须为其已离退休人员留足按本企业在职工工资总额6%计算10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我县医保从1997年开始,2001年出台《桃江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桃政发〔2001〕2号),一直是按“谁交费谁享受,当年交当年享受,不交费不享受”的原则进行的,至2003年7月全县共有203个单位26336人参保,但所有粮食企业从未参保,如按湘劳社发〔2003〕142号文件标准,粮食企业应为304名离退休人员缴纳550.44万元医保金。

(五)“三条保障线” 国企下岗职工进入由中心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进中心协议期满(3年)后尚未实现就业的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24个月后进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此即“三条保障线”。由于对第一条保障线现今不再办理,粮企职工涉及的主要是失业保险与低保。

1、失业保险 1999年1月,国务院以第258号令形式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2001年3月省政府以第144号令形式颁布了《湖南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对失业保险的享受条件、享受时间、享受标准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①享受条件主要是三个。一是足额缴纳了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为职工月工资总额的3%,其中2%由单位负担,1%由个人负担。二是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三是未领取安置费。据湘劳社发〔2002〕188号文件规定,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人员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②享受时间与缴费时间挂钩。缴费时间满一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为4个月,以后每增加一年缴费时间则增加2个月领取时间,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领取时间(折合11年缴费时间)。③享受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我县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80元。至2003年7月我县参保企业183个,参保人数(不含粮企)22944人,滚动结余643万元。各粮食企业历年共缴失业保险费23万元,至今欠缴133.4万元,按规定应收滞纳金325万元。据一般情况来看,失业保险缴纳难度较大。一是企业无力交。各企业负债累累,运转艰难,再拿出458.4.万元交失业保险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二是企业不愿交。一方面从理论上看,享受失业保险人员应是40岁以上者。各粮企企业40岁以上者为437人,除90名内退人员外,尚有347人,如果享受失业保险的为200人,扣除每人每年60元的手续费后,应发放失业保险费84万元(按24个月计);如果享受失业保险的为300人,应发放失业保险费126万元。即使不收滞纳金,各企业应缴133.3万元,各企业不会很热心。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按规定领取了安置费的454人不能享受失业保险,而40岁以上者都包括在这454人之内。最后结果是,失业保险交了,但能享受的人廖廖无几。三是职工不愿享受。据测算,职工个人最多可享受失业保险4200元,最少可得安置费9900元,职工会主动要求领取安置费而非失业保险。综上所述,失业保险以不缴纳为宜。

2、低保 1997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第271号令),明确低保原则是应保尽保。至2002年底我县有9360户、14135人加入低保,发放低保补助374万元。我县低保标准为120元,即家庭人平纯收入低于此数时,由民政部门补足缺口,全县补助标准为人平每月26元。目前,各粮食企业共有128户、216人纳入低保。

四、对粮食局《方案》的分析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县粮食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

命金。理由有三:①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是否缴纳余命金可由县粮改领导小组自行决定;②缴纳余命金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我县粮食企业较困难,部分企业连在职职工的社保都交不起,要为离退休人员交10年余命金是不太可能的,就实际而言,可变现资产交不起余命金,如强行缴纳必然减少在职人员的补偿,1437名在职职工会群起反对。二是将交给医保所的医保金打折转成职工的医药费补贴,实际上是将医保金直接发给个人,减少改革阻力。三是增加了职工的7.5年社保,即企业为职工交纳了15年社保。此方案优点:①有一定的预留空间,具可行性。②稳定性强,重点考虑了在职职工利益。弊端:预留空间不大,将影响实际操作,尤其是资产调剂方面有一定阻力。

4、第四种方案,按60%的变现率,以资产代缴部分社保(变现资金3596万元)。暂定社保现金缴纳部分为11%,资产替代部分为9%。①解除者工龄补偿:1151万元; ②解除者安置费:623万元; ③解除者7.5年社保:1347×550×12月×7.5年×11%=733万元; ④内退人员社保金:314年×550×12月×11%=22.8万元;内退人员生活费:113万元; ⑤在职人员医药费补贴:143.7万元; ⑥欠缴社保金:170.38万元; ⑦变现费用:5%,计180万元。以上7项共计3136.88万元。此方案中由资产替代的社保为618万元,替代资产先从未抵押资产开始,如不足,则需与农发行协商动用一部分抵押资产,抵押部分的债务暂挂。优点:①整体成本小于变现数,有可行性;②对在职职工的利益照顾较多,方案的稳定性很大;③有460万元的预留空间,容许有7.6%的资产变现意外或成本提高意外,可操作性较强。如实际情况无大的意外发生,则预留资金的未用完部分应补入社保的9%,有多少补多少。弊端:资产代缴社保打的政策擦边球,本来按省市有关规定是不允许以资产替代社保的,但在资金的确短少的情况下只能如此,实际中亦有先例可循。反过来,如果把社保按20%交足,而1437人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按标准给予补偿,则影响的是整个改革的进行与大局的稳定。当然这部分资产变现会给有关部门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在大局稳定与少数部门的工作难度之间,我们只能选择前者。

5、第五种方案:预案,拟以未变现资产弥补职工补偿金。由于风险意外与变现率的不确定性,使第四种方案有可能难以实施到底。一方面,如果变现率进一步下降,则改革收入不足;另一方面,即使变现率如数实现,也有可能意外支出增加,导致出现较大的收支缺口。因而必须制定风险预备方案。此方案以第四方案为基础,以未变现资产来弥补职工补偿金不足。①弥补资产来源。先从5993.6万元资产中的未变现部分开始,如不足,则从抵押资产中抽调。②弥补比例。由于未变现资产与抵押资产在拍卖市场上难以实现价值,将这样的资产抵给解除关系者,难免会遭其抵制或不愿意,因而可适当将弥补比例提高,一般以3∶1为宜,因为粮仓等抵押资产如改变用途几乎不值什么钱。意外情况下还可将弥补比例提高,只要能走人就行。③弥补数额。如资产变现出现意外,估计变现缺口不会超过500万元,按3∶1的比例,最多需1500万元未变现资产;即使将弥补比例进一步提高,未变现资产应付此缺口亦绰绰有余。综观上述五种人员置换方案,相对而言第三、四方案的可行性较大。

(二)产权置换方案 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县市区的“两个置换”只有人员置换搞得较好而产权置换不彻底,因而粮改效果大打折扣。从理论上来说企业改革只减人不动产权,是换汤不换药。如果我县只是将企业在数量上减少,而性质上无变化,谁能保证企业会起死回生?一旦有事最后解决麻纱甚至承担责任的还是政府。因此必须动产权。为防患于未然,企业产权置换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民营化,并应因企施策。

1、维持原状型: 储备库具有购销企业与储备企业的双重性,由于存有中央储备粮,政策上不能改制成民营企业,因此储备库应作为全县唯一的国有粮食企业存在,人员置换后企业性质不变。人员置换方式是先全员置换,再竞争上岗。对做大做强储备库有2种设想:一种以储备库为核心,组建全县国有性质的购销公司、下设网点,将原未处置的粮仓等国有资产全部划归储备库经营管理,与民营企业展开竞争;另一种是储备库基本维持现状,但将原各粮站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全部划入,这样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壮大,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发挥起粮食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2、破产重组型: 城关米厂、县饲料厂、县粮贸公司3家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由于法院收费方面的问题没解决而未能终结。县委、县政府应督促双方尽快了妥,终结后根据实际情况重组为民营企业。

3、整体出让型: 灰山港米厂共有31名职工,175万元资产,无贷款,无外债,只欠干职工集资款30多万元。干职工强烈要求共同进退,整体买下米厂资产重组经营。对这种要求应予积极支持,尽量整体出让。

4、未定型: 由于人员置换成本完全来自于资产置换,从理论上看资产有可能全部变现,但事实上除储备库与灰山港米厂外,其他企业应有部分资产一时无法置换产权。对这些剩余资产的处置可采取四种方式:第一种是自营型,以这些资产为基础,吸纳社会资金,按现代企业制度,组成新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业人员从原粮企职工中竞聘产生,企业负责人由县粮食局任命,并经职代会批准。第二种是租赁型或租营结合型,即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租赁出去,企业不开展经营活动或只进行部分经营活动。第三种是参股型。把新企业的资产全部折成股份,以民营企业为主参股经营。第四种是混合型,即可能含有以上各种经营形式综合而成。对剩余资产到底采取哪一种方式,应视各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六、其他问题的处理

(一)“老粮”问题 2002年3月的锁定库存为74456吨,其中损失损耗4317吨(尚未确认);2003年6月锁定库存为44103吨,其中陈化粮16181吨。对库存陈粮的处理,可用2种方式解决。①买断粮权。粮食企业对这种方式非常感兴趣。全县库存陈粮约28000吨,其成本为每吨1140元,大约只能以每吨600元的价格卖给企业,28000吨粮

食的价差亏损为1512万元。如果用目前每年508万元粮食风险基金弥补,连利息在内大约需要3年才能消化这笔亏损。但粮食风险基金存在变数,一是不知能维持多久,二是不知是否始终是508万元,随着库存的减少,基金也相应减少。从长远来看,这笔亏损有可能最终得由县财政承担。因此,买断粮权对企业有利对财政有害。②借给企业。我县退耕还林项目争取得好,按有关规定农民每退耕还林1亩面积,政府须补给农民300斤粮食,并规定这些粮食从政府的保护价粮食中予以解决。至2003年全县退耕还林面积已达3.1万亩,2004年将增至6万亩,即使今后不再争取退耕还林资金,这6万亩面积8年共需保护价粮食72000吨,解决28000吨老粮问题指日可待。具体办法是:将“老粮”借给资产充足、资信良好的国企经营,政府不负担保管、销售等方面的任何费用,企业逐年如数归还新粮。退耕还林资金是按每100斤谷折70元下拨的,扣除每100斤6元的市场风险补贴(放在县财政),可以按每100斤64元结算,而保护价粮的成本只有57元,这7元差价给企业。如此一来,企业会乐开花,县财政不产生亏损,农发行的资金也有着落,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经探讨,此设想受到储备库的热烈欢迎。对陈化粮的处理,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主要是2条(湘粮调联〔2002〕74号、益粮调联〔2003〕02号),一是严格监管,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后县级方可进行处理;二是价差由县财政弥补。因历来的处理都是按此二条进行,此不多论。对库存粮食不论“卖”还是“借”,必须在改革完成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仓查库。除去正常损耗外,对人为短库额应以财政欠拨款抵扣。如此款不足,则从企业资产中予以扣回。

(二)老帐问题 至2003年6月,粮食系统的贷款总额为26592万元,其中农发行贷款24484万元,其他银行贷款2100万元。①至2003年6月,粮食系统累计亏损为22096万元,其中1998年5月全国粮食大审计认定由省财政还本付息的亏损为4698.3万元,由县财政负责消化并贴息的亏损为8598.7万元,待认定亏损为3306万元(1999年认定1302万元由企业负担),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尚未认定的新亏损为5712万元。如果粮食库存以“买”的方式处理,潜在亏损为2200万元。即至2004年底,累计亏损将达24296万元。②对前述的“8598.7万元”(目前暂挂在各企业),上级要求的贴息任务是1999年负担贴息的10%计29万元,2000年负担贴息的20%计55万元,2001年负担贴息的30%,计83万元,2002年负担40%计110万元,2003年负担50%计137万元,此贴息已由省财政在我县下拨款中逐年扣除。从2004年开始,县财政须分10年清偿此“8598.7万元”本金(即每年清偿十分之一),据市财政局证实,已决定从明年起每年从上级下拨款中扣除。③目前县财政欠拨企业的有关补贴、粮食促销奖金、对冲粮食价差共670万元,欠农发行陈化粮价差及陈粮价差共1612万元,应配套粮食风险基金91.4万元(18%),合计2373.4万元。对如何归还农发行贷款,有两种处置方案:第一种是抵挂结合。现在各企业抵押在农发行的资产为5651万元,如变现率允许,把已抵押资产用于冲减债务。从农发行统计情况看,农发行贷款中应由企业负责的有自营消化挂帐贷款462.5万元,附营业务占用贷款1494万元,挤占挪用贷款218.3万元,建仓贷款640万元,4项共计2814万元,此数额应从企业抵押资产中冲减。由于企业动用了属于县政府的库存粮食,每吨均价为1100元,假定盗卖了1万吨,则企业应赔给县财政1100万元,而县财政的欠拨款只有670万元,余下的430万元由企业以抵押资产弥补,县政府以此资产抵减相应债务。在粮改时成立一个新的粮食购销公司,把剩余老帐挂在该公司帐上。第二种是只挂不抵。我县不属产粮大县,南县、沅江、赫山等县的挂帐是我县的4至5倍。由于数额巨大,县级财政不可能进行消化,最后只能由上级财政兜底,所以对挂帐我县不必过分忧虑。由于牵涉1998年后新增亏损与潜在亏损的审计认定问题,粮改前县财政应与企业结清帐,企业与农发行结清帐就可以了,余下的帐务由新购销公司挂欠。其他银行贷款,应由企业负担。

(三)改革步骤与配套措施 这次改革可分四步进行。

1、充实班子,制定改革方案。进一步充实“桃江县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粮食、财政、劳动和社保、国土、房地产、农发行、公安、检察、纪检等单位负责人为当然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于这次调查涉及单位较多,时间仓促,许多情况需进一步了解。县粮改办成立后,应组织专门力量对全系统的资产与库存进一步查实,在此基础上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各企业成立留守班子,负责企业的改革工作,按照县粮改领导小组出台的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改革氛围。由于粮食部门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干职工的思想非常保守,观念陈旧,对粮改顾虑重重;还有部分干职工狮子大开口,提这要求、那要求。因此务必搞好宣传解释工作。要广泛宣传改革的目的与意义,让职工明白非改不可,改革越快越好;要召开企业党员、干部会议,统一思想,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改革,主动促进改革;要通过面对面逐个谈心和上门做工作等方法,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直到做通工作为止。

3、广辟资金来源,搞好“两个置换”。所有门店、车间、厂房、仓库、地产等均由各企业收回进行处置;职工拖欠的公款、占用的公物,一律收回,金额较低的从补偿金中予以扣除,金额巨大又拒不清欠者由执法部门依法追缴;未进行房改的公房,经评估作价优先售给原住户;房改后,产权不足100%的必须补足,或抵扣补偿金。设立改革资金专户,所有改革收入列入专户管理。对人员置换与产权置换情况须秉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阳光操作”,有关人员置换方案、企业财产、帐务、企业重组方案等均向干职工公布,确保“两个置换”顺利进行。

4、补充完善,不留尾巴。整个改革宜在2004年12月以前结束,确保无遗留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企业做好职工的分流

篇2:关于全县粮食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供各位领导参阅,不足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分布情况。据统计,全县共有156家(以下所涉及企业数字均为正常生产的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甘薯加工企业56家,米面加工企业42家,酒葡萄加工企业12家,饲料加工企业10家,果品加工企业6家,乳制品加工企业4家,畜禽产品加工、豆制品加工及其他加工企业26家,这些企业充分依托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布局,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如蛤泊乡、木井乡、卢龙镇一带的薯制品加工,刘田庄镇、蛤泊乡、县工业园区范围内的酒葡萄加工,印庄乡、双望镇的饮料和果蔬加工,县城副食品加工,刘田庄一带的畜禽、乳品加工,205国道沿线的米面加工等。

(二)经营规模情况。200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9566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319万元,实现利税3548万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27家,2005年实现产值42786万元,占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的48,实现工业增加值5253万元,占总增加值的39,实现利税1481万元,占总利税的42。

(三)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到目前,全县已有高成食品有限公司、华新食品厂、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香格里拉(秦皇岛)葡萄酒有限公司、大天龙食品有限公司、金豆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企业注册的“香格里拉”、“奥星”、“皇威”等7个商标被评为国家或省级著名商标。永平牧业有限公司和环增蛋鸡养殖有限公司带动发展的生产基地获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称号。

(四)主要经济成份构成。我县1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均为个体私营企业,其中外资独资企业4家,即红堡(秦皇岛)葡萄酿酒有限公司、高成食品有限公司、龙泉食品有限公司和大湖果汁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2家,即大天龙食品有限公司、鑫马腾祥食品有限公司;内资企业151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

就全县来讲,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已达156家,但其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强,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我县1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还不到9亿元,平均每家仅为577万元,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

我县蛋鸡养殖业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所产鲜蛋基本上用于群众直接消费或外运,没有一家鲜蛋加工企业;蔬菜加工上,我县仅有春平酱菜厂和蛤泊酱菜厂,而且规模较小,我县的蔬菜大部分仍还只是筐装、袋提、草绳捆。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

现代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县也产生了像“一奇”、“香格里拉”、“秦康”等农产品品牌,但无论从品牌质量,还是从知名度上,整体来说还不算高。如甘薯粉丝是我县的一大特色产品,并已经有“一奇”、“十八里”等20余个品牌在有关部门注册,但获省级以上商标仅有2个,许多品牌还未能被消费者认识,甚至有部分小企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在市场上鱼目混珠,同时,有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使用木薯淀粉,使产品质量较以前有所下降,品牌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和简单的机械生产,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质量较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而且受资金投入及企业主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还显得势单力薄,产品销路不太顺畅,效益不够高。因此,亟需做大做强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一)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

立足于全面开展和利用县域资源优势。我县甘薯、酒葡萄、猪、禽、蛋、果、蔬和淡水鱼等资源都很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其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县主导

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产品加工发展要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县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

(二)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

一是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企业树立做大做强品牌的意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二是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素质。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

(三)要营造宽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深入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确立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并挂牌予以保护,同时要着手试行并逐步健全推广“绿色110”制度;要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公布报警电话及责任人姓名,实行重点保护。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偷、扒、抢、盗和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加强对“三乱”的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让农民敢于、勇于放手调结构促发展。

(四)要抓好项目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充分发挥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进项目、技术、人才;要逐步完善县、乡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规划,联系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开展产业招商和链条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龙头,洋龙头,名龙头,对重点龙头企业要鼓励实行贸、工、农、技结合,积极为企业销售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应按照上级精神,继续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商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六)要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篇3:关于全县粮食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昭通市现有林地1540多万亩, 是耕地的三倍多, 森林覆盖率为40.8%, 活立木蓄积量1950万立方米。近三年共营造工业原料林4万亩, 初步形成了以林板、林纸、林化、林药和森林食品五大类产品为主体的林产加工体系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 使林业走上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之路。2008年全市林地资源的贡献率为11.05亿元, 为耕地的1/5。

昭通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于2006年11月在绥江县板栗乡板栗村的5个村民小组拉开序幕。2007年1月, 县级林改试点扩大到全市11县区的28个乡镇。昭通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产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用两年时间, 实现“山有其主, 主有其权, 权有其责, 责有其利”的目标, 建立“产权归属清晰, 经营主体到位, 责权划分明确, 利益保障严格, 流转顺畅规范, 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2008年初林改工作在全市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已接近尾声, 进入验收阶段。截止5月31日, 全市已完成了141个乡镇的22593个村民小组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外业勘测任务, 确权面积1226.72万亩, 已确权到户65.68万户, 确权宗地154.04万宗, 发证户数34142户, 发证面积59.65万亩, 发证宗地46977宗。累计投入林改工作经费7966.52万元。完成了5个县的市级检查验收。

二、金融支持昭通林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对林业发展的信贷服务曾经是金融部门的传统业务。计划经济时期, 银行对国营、集体林场给予支持, 促进了林业发展和植树造林。但由于林业信贷主体产权不明晰等原因, 银行改革后出于风险考虑基本上停止了对林业的信贷支持。林权制度改革后, 通过明晰产权、落实抵押等措施, 重新开启了金融支持之门, 金融部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林改工作在全国才刚刚开始, 金融部门对如何支持林权改革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存在一些问题。

(一) 林改政策措施不配套

林改工作牵涉面广, 政策性强, 情况复杂, 从金融支持的角度, 主要是解决林业资源的确权、流转和变现问题。调查显示, 目前我市缺乏专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 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 这是当前制约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林权抵押过程中的操作程序不明确, 我市林业管理部门刚刚开始接触林权抵押贷款登记、评估等事项, 还未形成规范的林权贷款抵押登记管理制度, 没有建立统一的林权抵押登记评估程序。《林权抵押登记申请书》、《林木抵押他项权证书》等所必须的贷款要件没有统一的文本格式。三是没有建立科学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林木采伐指标与林权抵押和处置存在矛盾。四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林权流转平台和管理法规, 缺乏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统一管理, 没有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 限制了森林资源的变现, 这样的林权抵押对金融机构而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二) 没有建立森林保险制度, 信贷风险较大

一是作为抵押物的林木完全在借款人的使用管理之中, 本身就具有难以管理的特性。特别是林木资源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和面临诸多自然灾害, 但目前林木资源尚不能参加保险。二是林木生产周期太长, 不可确定的因素比较多, 林木生产还不具备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如果发生大的自然灾害, 必然会对林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林农权益和抵押贷款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林业保险没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在全国推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没有将林业保险纳入其扶持范围, 商业性保险不能享受到上级财政补贴的优惠。目前试办的只有森林火灾保险和有害生物保险两种险种, 对森林危害较大的洪涝、干旱、冰冻、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没有开发保险产品。

(三) 金融机构参与面还比较小, 贷款期限也不合理

林权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林业的扩大再生产和科学管理, 林木的生产周期又比较长, 一般成材需要7年以上。而贷款仍以一年期为主, 最长的不超过3年, 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不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据调查, 我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仅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8年2月5日, 绥江县农村信用社向绥江县宏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发放的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不仅以林权证作抵押, 还加上两套房产作抵押物。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有意拓展林业信贷领域, 但苦于上级行没有林业授信政策, 加之对林业生产经营不了解和风险不掌握, 只能望“林”兴叹, 还在等待观望中。

三、金融支持昭通林业发展的建议

(一) 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一是继续认真做好林权认定发证工作, 妥善处理林权矛盾。建议对林业企业和林农反映勘界有误、产权不明晰的重新进行调查核实, 在尊重历史和民意的基础上正确勘界定权, 妥善处理山权、地权纠纷, 真正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让林农的《林权证》具备城市《房屋产权证》的功能作用。二是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森林资源流转平台。要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负责森林资源的确权、变更、过户、抵押登记等工作;建立和培育森林资源及资产的流转市场, 使森林资源和资产、特别是林权能够实现变现, 这将极大地调动林农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三是加快林业采伐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 在保护林农、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同时,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林木砍伐指标管理与林权证抵押及处置的矛盾。

(二) 加大林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 林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税务、工商等部门都应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 对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林业经营贷款项目、林农林业资源贷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贴息。在税收方面, 应将原来分散的林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整合, 使国家对林业产业税收扶持政策更加明确, 并相应降低林木资产的评估费用。工商部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林木经营收费标准。

(三) 创新贷款方式, 为林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我市各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研究出台符合昭通实际的实施细则, 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传统优势。一是根据广大林农资金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的特点, 要通过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发放信用贷款、信用证、惠农卡等方式建立面向林农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二是通过依法有效评估, 统一协调林权抵押贷款登记, 规范相关操作程序和收费标准, 建立现代化的计算机登记网络, 完整记录林木及林权抵押贷款的详细情况等措施, 大力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促进林业的产业化发展。三是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使之与林木生产周期相适应, 真正起到扶持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四是进一步落实利率优惠政策。对有抵押、风险小的林业贷款实行基准利率甚至下浮, 减轻林业企业和林农负担。五是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对林业贷款发放比例高的农村信用社等县域存款类法人金融机构, 可根据其增加林业信贷投放的合理需求, 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等方式, 提供流动性支持。

(四) 大力发展林业保险

篇4:关于粮食价格的调查与思考

粮食的价格与成本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各地的粮食生产发展也不平衡。全国粮食生产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地区,第一类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第二类地区人均耕地资源多,经济较发达;第三类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我们对第二类地区中的安徽省庐江县进行了粮食生产成本调查。

庐江是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调查资料表明,2002年度,该县农业劳动力人均产粮2553.68公斤,农业人口人均产粮832.85公斤,当年粮食销售价格平均每吨920.75元,比2001年度减少了12.14元,下降1.3%,平均每公斤粮食下降了0.01214元。可是,该县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粮食收入却因此分别下降了31.00元和10.10元,可见粮食价格中的一点点细小变动对农民的收入影响都很大。调查资料还表明,该县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仅为3.26亩,平均每亩耕地年产粮食783.34公斤。种粮平均每个工日价值28.15元,即使按照当地最高的复种指数240%计算,平均每年实际种粮劳动时间只有63.84个工日,种粮收入也只有1797.10元,如果按照全国粮食平均产量计算,则种粮收入只有955.68元,只相当于当地乡镇公务员一个月多一点的工资,农民种粮的总体收入不高。

国内外粮食价格的比较

为了便于对比,我们仅对2002年度大米价格进行比较和分析。

据《中外粮油信息》杂志介绍,2002年12月上旬泰国破碎率为5%的大米,每吨184~186美元,取其均价每吨折合人民币1530.56元;越南破碎率为5%的大米,每吨187~193美元,取其均价折合人民币为每吨1571.93元。2002年底国内一些大型粮食批发商场的大米价格,晚籼米约为每吨1410元,晚粳米约为每吨1655元,与上述泰国的大米比较,晚籼米每吨少120.56元,低7.88%,晚粳米每吨多124.44元,高8.13%;与上述越南的大米比较,晚籼米每吨少161.93元,低10.30%,晚粳米每吨多83.07元,高5.28%。由此看来,我国晚籼米的价格尚有一定优势,但晚粳米价格则处于劣势。如果站在本国进口粮食的角度上看问题,情形又不同,因为用离岸价格购粮还需另加运费、保险费及关税费用等等,即使每吨增加150元的费用,其进口粮价也超过国内粮食价格。可见,进口粮食不如从国内购粮划算。

几点思考

之一,农民人均所占耕地面积太少,生产规模太小。庐江县农村百户资料表明,该县2002年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仅3.26亩,即使一年种两季粮食其净收入也不过1500元左右。现在的农民,机耕、机灌、免耕等机械化作业和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要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只有尽快把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把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把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据该县在江浙沪一带包田生产的农民说,只要农村社会服务化搞得好,土地成片,排灌方便,一个农业劳动力种100亩田地不成问题。如果如此,每年种两季,即使平均每亩田季收入150元,100亩田一年两季也要收入3万元,其收入将会大大超过乡镇公务员。

之二,从国内外粮食价格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我国的粮价并不高,这也与农民没有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不能直接参与出口贸易有关。如果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贸、工、农一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以生产者价格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我国粮食的价格将具有一定优势。

之三,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我们用仅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资料表明,2002年全球小麦和大米的库存量仅为2.74亿吨,除去我国自有的库存1.45亿吨后,折成原粮后也只有1.61亿吨,仅相当于2002年度我国口粮消费量的56.93%。如果我国不生产粮食,即使全世界的库存大米小麦全部给我国用作口粮,也只能保半年;再者,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即使世界有足够的口粮供应,我国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买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紧张进行,不少地方一提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压双扩单,好像只要把粮食面积压下去,产业结构就调整好了,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其实,压劣扩优,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延长粮食生产的产业链,都是农业结构调整,并且是和国家粮食安全利益相一致的。

之四,适时运用政府行政干预和调控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用“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不仅承受着市场风险,还要承担着自然风险。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国家政策应向农民倾斜。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价持续走低,对国民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篇5:关于全县粮食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昌金 发布时间:2014-02-09 来源:社会观察字体: 大|中|小农为邦本,食为政先。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安宁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耕地被侵蚀,土壤被污染,种粮利润低,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今年6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联合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下,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基础的战略思维,得益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支持保护,同时近十年来,国我粮食进口逐年扩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看似平静表象下面,粮食生产潜伏着许多定人十分担忧、需要高度警觉的问题,笔者近日在江西一个种粮县(简称H县)调查发现,新形势下要保持我国粮食持续生产能力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总产量呈下降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于杂交水稻的逐步推广、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又恰逢其时地迎来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H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并一度出现卖粮难现象。198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6.3692万吨,商品粮达到8.5万吨,全县生猪饲养量达31.883万头。进入本世纪后,尤其是近七八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该县粮食总产量呈逐年下降之势。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最近几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较上世纪末鼎盛时期大约减少30%,即全县粮食总产在11.5万吨左右。

2、耕地减少面积逐年减少。H县统计年鉴显示,1966年年末耕地面积为322,366亩,1982年年年末耕地面积为307,639亩。从那里起到现在30多年时间里,该县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减少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即减少了7――10万亩左右。耕地减少的原因,大的方面主要是退耕地造林占用粮田约6万亩,其他则为非农建设占用粮田,项目包括:政府建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修建公路桥梁、农民建私房、兴建水电站等。此外还有大山深处自然村整体搬迁和山排田因泉水桔竭等造成粮田荒废等。

3、粮食收储隐忧重重。上世纪末H县国有粮库收粮每年都在5万吨以上,库存最高时达14万吨。那时全县各乡粮库爆满,仓棚堆粮、露天堆垛情景比比皆是。进入本世纪后,国有粮企的收购状况可谓一落千丈,2006年全县国有粮库只收购粮食0.855万吨,而最近的五六年基本上没有收粮,2012年国有粮库存只有1.3万吨,上面下达的国家、省、县5.5万吨贮备粮任务无法完成。由于国家投入减少,该县国有粮食企业14年来没有新建一座储粮仓库,基层粮库仓储基础设施严重破损,墙体开裂倾斜、地面下陷返潮、仰顶脱落渗漏,20%仓房存在随时倒塌的风险。国有粮企未到粮,私有粮企收粮也十分有限,每年只有0.8万吨左右。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耕地面积质量下降。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南方稻区,过去每到春天田野紫云英绿油油一片,再加上青蛙鸣叫声,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然而这幅画卷止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包干。现在的农田都是所谓的“卫生田”,即不种绿肥也不施农家肥(多数农民已不养家禽了),完全依靠化肥。化肥、农药以及金属污染等导致许多耕地被污染、地力不断下降。H县全县化肥用量,1986年为11965吨,2005年为17987吨,增长66。5%;农药使用量,1995年为204吨,每亩用量为0。59公斤,2005年全县农药总用量为541吨,每亩用量为1。91公斤,10年增长37。71%。

2、种粮比较效益低。2004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农资价格、雇工工资、农机作业价格、土地租金不断上涨,“侵蚀”着种粮效益,务农增收远比不上外出务工收入。调查显示,种一亩水稻投资投劳计610元,两季亩产1300斤,折价每斤1.4元,共计1820元,加上直补120元,双季每亩纯收入为720元。因为这个原因,H县农村总劳力71166人,外出打工的占86.7%。由于这个原因,过去双季稻田现在改成单季稻,全县每年因此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5万亩。还有就是粮食作物改经济作物,全县制种2万多亩、烟叶1.8万亩,其他还有莲子、菌类、蔬菜、养鱼等面积也在2万亩左右,累计全县减少粮食播种面积6万多亩。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本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仅“十一五”期间,H县就新增灌溉面积1.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3万亩。但总体看,距稳产高产的高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许多水利设施年代已久,不少老化失修,内在质量也在退化,运转能力逐渐弱化。特别是小型水库水利设施,大部分山塘、水库蓄水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50%,且不少中小型水利有的没有支渠、斗渠、毛渠配套,工程蓄、灌、排远行不良,阻塞了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导致效益逐年衰减。在干旱年份因为缺水,造成许多农田二晚栽不下去,或在水稻生长期间因缺水造成减产,全县因此减产在0.8万吨左右。

4、农技支撑功能不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经过几次改革,服务功能并没有加强,相反还削弱了。农技人员行政化现象很严重,再就是接受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少,知识日渐老化,推广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制约粮食安全的深层次原因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问题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根本原因源还在于我们举国上下的急功近利思想,其他问题由此派生,这些问题包括:

1、数据失实

H县耕地面积和粮食总量产较上世纪末减少约30%,但该县统计年鉴上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这两个数字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2012年统计年鉴上的耕地面积为289815亩,粮食总产量为16.648万亩,为个数字与上世纪90年代粮食总产高峰时的数字十分接近。统计数字不实显然与地方政绩考核密切相关,同时与某些政策有关,如粮食直补以过去的上报面积为准,减了面积势必减少补贴。H县粮食生产状况在南方稻区(山区)颇具代表性,南方稻区约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稻谷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H县粮食减产幅度扣除政策性因素(退耕还林)约为20%,如果按这个标准来推算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在推定小麦、大豆等粮食产量统计无误情况下,我国近年国粮食总产量应当在50000万吨左右。如此看来,所谓我国粮食成功实现了“十连增”就难以让人信服,同理,18亿亩耕地红线也可能下破。

2、政策失效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出台一系列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征收耕地占用税等。但这些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如在强大的利益面前,有多少人的头脑里还有“18亩耕地红线”这根弦?又有几个人严格按照《农田保护条例》审批耕地?在江西抚州市的区县城郊区、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沿线,大量当地最好的良田被毁,用来建房或搞其他非农建设,其情其景令人触目惊心。

3、市场失真

这些年伴随着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的不断强化,粮食市场出现了政策化的倾向,粮食市场供应主要依赖政府拍卖政策性粮食库存,这就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粮食市场基本走向的格局,因此就会出现明显的负面溢出效应。这样做的结果是粮食市场价格信号的扭曲和失真,最终影响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4、利益失衡

长期的价格扭曲,使得市场机制在粮食供需调节中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国家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导致粮食产销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大量转移给粮食主销区和粮食经营者,从而影响了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对我国的长期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四、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1、严格保护耕地夯实粮食稳定增产基础。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力的前提。一是全面检讨相关政策法律。对有关粮食安全保障的政策法律,行之有效的坚决贯彻落实;对不起作用的甚至起负作的作出调整。二是坚决制止滥占耕地风潮。当前,新型城镇化正在各地如火如荼推进,滥占耕地建开发区、住宅区以及城乡私人建房也必然再掀高潮,对此各级政府必然高度警觉,采取坚决措施刹住这股歪风。三是有效控制土地撂荒。在摸清撂荒实情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让其流转,恢复耕种。四是全面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农村自然村布局分散,尤其是“空心村”和村庄消失现象十分严重,未来应加强农地整理,推进中心村建设。

2、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亟需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引导农民重走合作之路,即通过社区合作与专业合作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在这方面可学习东亚日韩台的“综合农协”模式。

3、加大国家扶持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二是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粮农的补贴力度,切实改进粮食直补方式,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是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制度。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应建立国家扶持下的农业保险,以此替农业分担压力。同时,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4、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主要措施是增加粮食储备规模、调增粮食风险基金、改善粮食仓储设施等。支持和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投资、投建粮食储备仓库和主要的粮食物流节点,形成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的多元化与市场化。

5、强化危机意识和危机教育。中国是饥荒之国,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至今仍历历在目,但年青的一代对此些没有感觉,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要加强全社会的危机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制定出适合本地特点、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加大企业和个人的粮食储备能力。

---原载《社会观察》(上海社科院主办)2013年第11期

篇6:关于全县粮食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县农办主任 章来良

2003年6月12日

藠头,是我县常规农业中的一项传统农产品。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和改良,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品,一大支柱产业。世界藠头的主产地在中国,中国的主产地在江西,江西的主产地在新建县,新建县主产地在生米镇。可以说,生米就是“中国藠头之乡”。如何打造这一品牌,使之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业,进而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带着这一问题,本人就藠头产业的发展及相关方面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就调查的情况和有关思考整理如下:

一、藠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我县藠头生产发展历史悠久。藠头是我县的传统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县生米镇的生米、斗门几个行政村就种植了少量的藠头,当时全县的藠头面积不到3000亩,亩产也只在2000斤以下;到七十年代,藠头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生米镇,由原来的少数几个村发展到东城、朱岗、南路、长岗等10多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近1万亩;在八十年代,全县藠头生产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藠头市场滞销,田边路头到处都是腐烂的藠头,藠贱伤农,藠农损失惨重。藠农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直到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将藠头生产作为全县的优 1 势产业发展,通过寻找市场,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迅速发展;全县藠头面积达2万余亩,其中,在1997年,调减早稻面积改种藠头就有1万多亩。在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结构为主线,发展特色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意见,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县藠头面积达4万余亩,由生米辐射到了流湖、石埠、西山、石岗、厚田、樵舍、金桥、溪霞等十来个乡镇。

2、藠头已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县藠头生产面积达41100亩,其中生米镇达3万余亩,流湖4000亩,石埠4000亩,西山1000亩,石岗1000亩,樵舍500亩,厚田400亩,金桥100亩,溪霞100亩。这些藠头面积都相对比较集中连片。全县藠农达15000余户。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改良耕作技术,广泛使用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我县藠头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平均亩产达4000斤左右,全县藠头总产量达82200吨。

3、全县藠头加工企业初具规模。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资源转化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早在1989年,我县就开始筹建江西华威罐头食品厂,1991年,该厂正式投产。该厂有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实有固定资产950余万元,实际生产能力达2000吨;通过招商引资,我县生米、西山等乡镇先后引进了日本、上海、浙江、湖南等客商来投资办藠头加工企业。如生米镇朱岗村与日本客商联营,于2000年兴建了为民食品藠头加工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厂房18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00余万元,可生产成品藠头1800吨,产品直接由日本客商负责外销;生米镇南路村与上海、浙江客商联 营,兴建了南昌辉煌蔬菜腌制厂,可生产成品藠头1500吨,产品由上海、浙江客商负责销售;西山镇与湖南客商联营已投资200万元,于2002年4月兴建了西山藠头加工厂,可腌制藠头3000吨,产品由湖南客商销售。此外,全县民营腌制藠头加工厂也蓬勃发展,近年发展势头更旺,仅生米镇就有30余家农户腌制加工藠头,年加工能力达20000吨左右。目前,全县藠头加工能力共达28300吨,占全县藠头总产量的34.4%,其中精加工生产能力达5300吨,占其总产量的6.6%;粗加工生产能力达23000吨,占其总产量的27.8%。

4、藠头产品销售组织不断发展。为了搞活产品流通,实现经济效益,我县对藠头产品销售组织的发展也比较重视,一是去年投资了20万元,在生米兴建了藠头、花生综合批发市场,占地近20亩,有4个钢架棚,200套铺面;二是1995年在生米镇长岗村成立了藠头民间流通协会;三是发展民间销售组织。全县收购贩运藠头民间组织有120余个,藠头销售经纪人有400余人;四是运输能力提高。目前全县农村拥有20吨以上的大型货运卡车200余辆,仅生米镇就有150辆。大大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全县藠头通过民间组织销售达40000吨左右,销售额达4000万元左右。

5、藠头产业经营效益显著。2002年,全县藠头总产值达971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9.7%,其中加工产业4880万元(精加工平均每斤按2元计,粗加工平均每斤按0.6元计),民间销售总收入4834万元(平均每斤按0.3—0.5元计)。藠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

二、目前藠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县藠头产业得到发展,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1、市场信息不灵。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虽然我县成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开通了新建县农村经济信息网,可是制作网上藠头产品广告,还是空白,特别是乡镇级经济信息网络几乎是处于断层。造成相当部份干部群众视野狭隘,封闭保守,缺少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

2、销售渠道不畅。目前我县藠头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几个地方销售,价格波动很大。通过销售组织返运,但产品到了外地,货到地头死,压质压价,受制于人。如2000年,生米镇的一些藠头销售人员,返运藠头到湖南,被厂家压质压价,的确是记忆犹新。经纪人积极性受到挫伤,使藠头生产也受到影响。我县藠头产品至今还没有广阔开拓国际市场。

3、加工能力低下。目前全县藠头精加工能力不到7%,粗级加工能力也只有27.8%,藠头总产量的65.6%是出卖原料,极大地影响了藠头的经济效益,资源优势远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4、品牌产品甚少。虽然我县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甜酸藠头罐头,在1992年获国家科技星火计划成果奖,但也没有形成品牌。我县藠头罐头在国内、甚至在当地的销售市场都有限。全县藠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5、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紧。无论是县级藠头龙头加工企业也好,还是乡镇、村级加工企业,都与藠头生产基地和藠农的经济利益联系不紧,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

三、我县藠头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尽管目前我县藠头产业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藠头产业发展的前景比较广阔。我县藠头产业发展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1、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年平均气温为17.6C°,年无霜期260—27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2200毫米,雨量集中在4—6月份。光照时间平均每天有8小时以上,特别是在4—10月份农作物盛期,月平均日照时间在210小时以上;我县的气候、温度、雨量、光照,熟花冲积土壤,都非常适宜藠头生产,这是全国各地区不可比拟的。全国不少大省从我县大量引进藠种,而总是难以发展起来。这足以证明我县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藠头品质极优。我县藠头品质特点:一是色白,色白而无污染;二是层多,层多而耐腌;三是肉脆,肉脆而爽口;四是个头大而均匀,个大均匀有利加工。且具有开胃,除腻、消食、杀菌、护心脏、美容养颜等功能,是一种含有低脂低糖和多种矿物质的蔬菜食品。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我县藠头还具有抗癌功能,是人类的绿色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多年来,国内许多厂商一直争相采购我县藠头作原料。

3、宜种面积甚大。我县除9万亩旱地全部适宜种植藠头外,还有近6万亩高岸水田适宜种植,更有20多万亩山地可开垦发展。我县藠头生产基地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4、发展前景广阔。国内许多厂家,如湖南、广东、福建、湖北,抢购我县藠头作原料,他们通过深加工后,不仅在国内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藠头生产,而我县既使巩固现有基地面积,不再发展,只要增加改建和扩建深加工能力,做强做大藠头产业,创立品牌,就一定能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藠头价格由现在平均每斤0.4—0.6元提高到1元/1斤,藠头产值就近2个亿,如果能够提高到2元/1斤,藠头产值就有近4个亿。可见,我县藠头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发展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四、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思路及构想 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工、品牌和流通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藠头产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转化水平,巩固基地生产,抓好企业深度加工,扩张工业规模,扩大销售队伍,积极发展民间流通组织,实现藠头产业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新格局;争创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藠头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整体跃升,全面推进全县农村小康进程。

做大做强我县藠头产业的构想是:

第一、依托资源,构筑藠头产业基地优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强做大我县藠头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模,进一步提高我县特色农业的市场占有率,推进藠头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力发展藠头生产专业乡、专业村;要加快我县藠头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扎实做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安全工作;对藠头进行提纯复壮,强化技术支撑,不断提高藠头农产品在绿色农业中的市场份额。

第二、依托龙头,构筑企业深度加工优势。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藠头龙头加工企业。把我县现有藠头龙头加工企 业做强做大,努力扩大深度加工能力,特别是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精深加工能力力求达到50000吨。为民藠头加工厂、辉煌蔬菜腌制厂、西山藠头加工厂,三个加工厂也要力求通过招商引资向深度加工发展,每个加工厂深度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使我县藠头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程度提高到80%以上。各龙头企业要加强技术研究,创建我县藠头品牌,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同时,各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降低门槛,切实帮助藠农解决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的服务问题,使藠农生产基本保证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依托合作,构筑中介组织发展优势。加快农业组织创新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既是发展市场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实现藠头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实践证明一家一户既搞生产,又跑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同时,我县的藠农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快中介组织建设,逐步改善和消除藠农在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现有民间流通协会组织,藠农联合体、经纪人等销售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是要走组织化的路子。形成龙头企业+协会(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布局和组织体系;二是要走合作化的路子。将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适当方式联结起来,由农民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组成经济联合体或区域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系统;三是走销售组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中介作用,依托乡土能人和销售大户,确保农户种得好,卖得出,获得较高效益。

第四、依托网络,构筑强大信息优势。要加快我县乡镇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要强化县级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乡镇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村级信息网络建设;二是要加大对我县的推介力度,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三是要积极筹办我县特色农产品信息发布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国外客商,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上一篇:媒体娱乐下一篇:区司法局组织生活会总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