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煤矿企业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02

关于对煤矿企业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篇1:关于对煤矿企业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调查与思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的企业的兴哀成败,而作为企业未来接班人的青年员工,更是担当着企业延续、生存与发展的重任。按理说,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员工耳濡目染,对知识时代的变迁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竞争、知识竞争,青工应该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倍加重视。可是在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环境的不如意,学习条件的不完善,企业领导的重视不够,部分青工的工作繁忙和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等,都阻碍了企业青工进行知识更新的积极性。目前,笔者XXXX单位部分青工学知识、学技术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现状与问题

从现状看,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各级领导对员工培训进一步重视,其表现为:一是公司和矿级单位都建有培训中心,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技术、业务培训,特别是经常进行安全知识、技术和安全规程培训;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典型,使“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二是多数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积极学知识、学技术,努力学好一门手艺,为企业做贡献,个人也多收入。三是部分青年员工主动学电脑、考电大,考成人大学,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四是工会、共青团和女工组织经常组织青年员工开展知识、技术竞赛活动,鼓励先进,树立榜样。这些工作都有效地促进了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和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从问题方面看,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企业员工技术状况结构不合理。

问题一:目前我矿普通工比例大,技术工短缺,特别是高级工数量太少,全矿近年来新工人补充不足,技术尖子大批流失,许多老工人已陆续退休,企业出现了技工断层的现象。

问题二:由于各单位人浮于事。部分大学生、中专生分配到企业后,派不上大用场,甚至出现过卫校毕业的护士搞清扫卫生的情况。有的安排不了,一拖就是一年多,虽然矿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尽最大力量安排毕业生,但既使安排了,也大多不对口,不能做到人尽其材,更有大部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成材的青工“原地踏步”,白白浪费了许多专业和业余技术人才的知识。同时,也造成了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问题三:目前企业员工工资等级与实际技能不相适应,老工人靠年头,工资等级超过技术等级。青工实际技术水平达到相应的技术等级要求,却拿不到相应的收入,甚至比熟练工种收入低二、三百元,而且要拿到技师证书需要一、二十年的艰苦拼搏。一个大学生才上岗5-8年就可拿到工程师职称。因此,许多青工不愿学技术,总想拿文凭。另外,工人技师等高级技工待遇不落实,严重影响了一线青工钻研技术的热情。还有,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白领情结”,很多青工不愿继续在最基层从事生产、制造活动,当一辈子兵头将尾。

2、缺乏激励青工提高素质的社会氛围。

企业领导反映: 如果把青工或班组长送到大专院校或对口的层次高的培训班参加高智培训,苦于经费太高,这在企业都是很难办到的事,尤其是效益不佳的企业。请教师来教,苦于硬件差,进出两难。本矿自己办班,得不到各方的重视,经常出现培训部门办班时,各单位派出一些闲散人员来滥竽充数的现象,加之企业工种多,岗位人员紧,集中办班影响生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培训老师反映:矿区青工文化层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标准很难把握。青工中,既有高中生、初中生,又有大专、本科生,还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定什么标准,让老师十分犯难,无奈只好采用传统的培训方式。或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或是“敲锣打鼓,各干一行”,或是“蜻蜒点水,一掠而过”。据一位培训教师讲,曾经举办过一个班组长培训班,30多人中,从小学到高中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有,文化差别大,很难保证质量。因此有时为了应付上级,就不得不弄虚作假,考试成绩个个优良,到了岗位个个“露馅”。此外,许多培训青工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如果你对他说WTO、因特网、知识经济、智商等字眼时,他们既不懂也不感兴趣,让他们接受高智培训,肯定是赶鸭子上架,强其所难。

其次是仅由工会和职校二家很难唱好调动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这台戏。客观地讲,矿内年年都搞技术比武,技术练兵以及评比技术能手,岗位明星等活动,但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开个表彰会,谈谈经验,发点奖品。之后饱餐一顿,皆大欢喜。但由于没能从工资奖金分配上拉开距离,并形成制度。因此,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青年员工反映:一是绝大多数青工都有着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知识含金量的愿望,可是由于平时上班劳动强度大,消耗精力太多,回到家后多数都很疲劳,有一种渴望多休息、补充体能的强烈感觉。所以,不可能有情绪去学习。但是,青工们表示,如果单位能抽自己参加学习或培训,自己肯定会去的,可惜机会太少。加之培训工作始终是老一套,年初走走过场,年底搞好总结,缺少针对性、创新性、实用性,无法满足职工的培训要求,使青工对学技术不感兴趣。二是现实使青工变得越来越实际。企业现在不景气,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一旦有时间,多数青工都盘算着找个第二职业或者找个临时活儿挣点钱,因为现在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青工结婚要花钱,买房子、看病要花钱、赡养老人要花钱,供孩子读书要花钱,人情往来还要花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所以,如果有点空,还是出去挣点钱来的现实。看来学习是“远水不解近渴”呀!三是企业没有重视技术工人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嘴上喊重视,实际上不兑现,使身怀绝技者心灰意冷。调查中发现,眼下企业对技术工人的作用并不重视,青工搞出了技术创新成果,企业没有奖励政策,既使有也是“毛毛雨”,比如一提科学技术,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电脑、计算机。而对技术工人却很少提及。广大工人认为,科技人员不仅包括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而且还应包括生产技术工人。因为任何一件新产品,从设计到工艺最后到制造,最终要经过技术工人之手才能变成合格、优质产品。但是由于得不到真正重视,使青工们认为能工巧匠虽是人才,但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学了技术和没技术没啥两样,挫伤了青工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解决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思考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青工都希望企业尽快出台措施,以保障青工既能学到技术,有用武之地,又能满足技术工人想靠技艺多挣钱养家的最起码的生活需求,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企业领导要重视、要行动,要从战略的高度把青工学知识,学技术的工作纳入本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权威领导机构,由党政领导牵头,工会、生产、职校、机电、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团组织负责日常的组织和协调。制定有利于青工岗位成才,岗位建功立业的各项有利政策,推荐和培养青工骨干,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提高青工队伍的整体技术素质。

其次是在煤矿生产技术工人中评定技术等级,实行岗位技能工资,提高班组青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煤矿管理人员大多评定了技术职称,但在工人中评定技术等级的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因此,对在煤矿工作多年,技术水平高,肯学肯干的青年技术工人,应及时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改变四、五年才评一次工人技师,使工人技师尤其是在青工中的工人技师风毛麟角的做法应当改进。

三是制定倾斜政策,提高技工待遇。煤矿环境恶劣、条件差、工作异常艰苦,要稳定技工队伍,尤其是青年技工,必须制定一些必要的倾斜政策,对从事井下,地面工作的技工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工资级别;对从事重体力或特殊技术工种的劳动给予相应的补贴;还应把晋级、选拔干部奖金分配、住房分配,评选先进和青工技术的好坏、高低挂起钩来,让青工尝到学技术的甜头。同时,要大力推广青工发明的先进操作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青工在岗位上有所追求。

四是制定长远培训规划,建立正规的培训基地,矿行政职教部门和工会组织不仅要在硬件上舍得投入,比如学习场所、桌椅、书籍以及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和必备的师资力量等,而且要把有限的职工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比如将生产骨干、班组长、技术明星、优秀青工送到大中专院校深造等;要坚持师徒合同制度,以拜师学艺的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要定期开展技术大比武,促进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多样化。

五是应建立促进青工进行知识更新的激励机制,明确青工岗位成才的培养、标准、奖励条件和奖励办法,如设立自学成才奖,知识、技术创新成果奖等,合理化建议和技改基金。想方设法鼓励青工自觉利用业余时间储备知识能量,发动青工提合理化建议,提技改方案,视效果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工给予重奖,还可通过评劳动模范、十佳青工、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形式,鼓励他们立足本职,扎实工作,潜心钻研,不断创新,并把奖励形成一种制度,用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青工岗位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

篇2:关于对煤矿企业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产学合作,办学特色,自我实现

构建全新的“产学合作”办学观

如今, “产学合作”的内涵已不再是为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而是已扩展到学校通过“产学合作”全方位提升和壮大自己, 在提升和壮大自己的同时, 得到社会的认可, 实现自身价值。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产学合作”教育探索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的办学理念, “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着眼时代发展, 立足全局, 统筹兼顾, 协调各方, 整体推进。近年来,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农业发展的升温,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申办与建设, 为职教办学提供了很多机遇。在这些机遇面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 明确了自己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使命, 制定了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和任务, 明确提出“以农为本, 突出林业, 适度发展涉农二、三产专业”, 按照量入为出、适度负债、整体规划、分年建设的原则, 把与原校园相邻的学院实习农场改建成新校区。围绕服务“三农”的目标, 学院与属地政府共同制定了“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方案, 用“产学合作”方式解决了校园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和谐发展观当代“产学合作”教育的目的及人才培养标准已经发生改变, 不再把“产学合作”教育限制在应用技术转让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其发展趋势已逐步向“全人教育”靠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就教育目标而言, “产学合作”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运用;就基本原则而言, 它强调“产学合作”的全方位立体结合、师生校企的群体互动;就途径与方法而言, 它实施研读结合和工读结合, 以项目研究“技能包”和实践岗位为结合点;在形式上,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有效追踪企业环境下学生实践教育动向, 确保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

以“特色鲜明、争创一流”为目标的内涵发展观“规模翻番、特色鲜明、校园秀美、争创一流”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我院从常规教学管理入手, 遵循“稳定教学秩序, 规范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 建章立制, 细化并逐一落实各项措施。以迎评创优为契机, 全面加强质量和内涵建设;以打造品牌专业为突破口, 从专业发展角度提升办学特色;以课程建设为落脚点, 抓质量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 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被评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 园林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 作物生产技术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 《园林树木学》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两门教材被列为国家规划教材。在师资培养方面, 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71%, 同时创立了“三依托、三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技能包”为切入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所有这些提升内涵建设的新举措、新做法, 最终通过“产学合作”得到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检验和反馈, 以不断修正学院的育人目标。

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产学合作”办学特色

着眼区域农业发展走向, 打造科技示范园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级农林科技示范园建园之初, 属地政府无偿划拨800亩土地, 有偿转让2000亩茶园, 并且与学院共同制定了“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规划方案。目前两处示范园核心区域占地4526亩, 辐射带动15000亩, 形成了万亩连片规模, 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观赏于—体的综合平台, 进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师科研的平台、引育良种的园地及科技示范的窗口。目前, 园区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 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园区内建有设施农艺区、无土草毯生产示范区、彩叶苗木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区、生物中心研发区、畜牧养殖区、生态观光区等七个功能区;设立了林木草坪草品种区和生产示范区、容器栽培区、有机茶生产区、应时鲜果区、奶牛场、乳产品加工厂等14个专项实训基地。以上设施不仅满足了学院主干专业的实训需要, 还具有农民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等多种功能, 体现了设施的先进性、效益的示范性、管理的规范性和与教学科研结合的紧密性。另外,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园区还根据生产实际需要, 瞄准区域农业发展走向及当前行业生产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 进行科研攻关和创新, 并积极进行产业开发, 同时配合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发挥技术的辐射作用, 成为最新农业科技的“孵化”和推广基地。近年来, 学院在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 持续拓展和延伸农林科技示范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带动周边丘陵地区广大农户大力发展优质果品种植的现代高效农业,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满足教学、科研、产业开发、农技推广的前提下, 园区建设充分考虑属地丘陵山地的固有特色, 科学合理地规划与之相匹配的建筑、道路和各种配套设施, 以“一流的设施、丰富的植物、多样的产业”闻名于周边地区。2005年, 园区被评为“江苏省科普基地”。2006年6月和2007年2月, 江苏省领导先后两次视察农林科技示范园, 对园区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服务现代农业的工作成果给予了肯定, 指出园区的运作模式是“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好典型。2007年6月, 农业部领导来我院考察, 对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就业率表示非常满意, 勉励学院一定要按照社会需求和“三农”发展趋势设置专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实用技术人才。

着眼农民致富的发展需求进行科研开发学院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提出了“科技强校”的战略目标, 近五年共批准立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50多项, 其中, 有国家“948计划”、“97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1项;开发红叶石楠新品种1个, 制定省级标准2项, 有3项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申请国家专利6项, 其中, 种茎直播成坪法和可移动式自动化全日照间歇喷灌装置两项科技成果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彩叶苗木新品种选育及组培快繁技术的推广是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科研项目建设过程中, 我院始终把农民致富的实际需要放在第一位, 瞄准行业当前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 进行科研攻关和产业开发。经过多年发展, 形成了“彩叶苗木”、“无土草毯”两大产业群, 成为江苏南部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开发和农民致富的品牌产业。“草坪草”产业, 目前推广面积达9万多亩, 带动2万多农户, 辐射全国20多个县 (市) , 已被江苏省政府确立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彩叶苗木”产业, 现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 (市、区) , 推广面积2万多亩, 带动4000余农户。此外, 每年推广农作物良种面积500万亩左右, 优质商品猪20万头, 优质牧草2万多亩, 运用统一供精系列技术, 独立承担了周边地区生猪生产的良繁父本体系。以中江种业和绿苑实业为龙头的22家产学研实体, 直接带动周边地区3万多农户增收致富;近3年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 2006年, 学院被国家七部委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称号。多年来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 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在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方式上, 应本着“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的原则。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上, 学院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抓住农业生产中的核心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科研活动, 孵化出了一大批农业生产增效快、农民增收效果好的短、平、快科研成果。

着眼社会规格进行人才培养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育人, 我们在“产学合作”的探索和实践中, 坚持把培养和造就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围绕专业所办产业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堂, 是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抓手, 也是反哺专业建设的有效手段。学院在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提出了“围绕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办学思路, 催生了一批“产学合作”教育实体。其中, 绿苑园林实业总公司注册资本2748万元, 是国家园林绿化二级企业;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种业50强, 即将成为上市企业;另外学院还联姻了146家校外合作企业, 现在, 这些企业已成为我院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的主渠道, 这些产业实体现已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课堂。在人才培养定位上, 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在教学计划中, 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和实践教学时数, 农林牧专业实验实习和生产实习的课时比重都超过了50%,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实习农牧场和生产基地, 走进用人企业, 锻炼实践技能, 努力实现实践技能与职业岗位的紧密结合。

有特色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对人才培养和办学创新的启示

一个学校的创新绩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大学与公共机构如何相互联系起来, 成为一个知识创造和使用的集合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 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改革学生培养的模式和机制, 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课题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 提高毕业生的教育质量,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相关企业和学院的社会声誉。同时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及学院自身定位的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产学合作政策目标, 是科学和谐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在社会高速发展, 学校规模空前扩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推动下, 我院的产学合作实现了根本转型。成功的产学合作一体化发展带动了学院整体办学水平与层次的提升, 同时带动了周边大批农民致富。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初步成就进一步拓宽了产学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现代农业及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吴刚.教育理论的特质及其研究使命[J].教育研究, 2005, (9) .

[2]纪宝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3:关于对煤矿企业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军训;自训;调查;改革

高校大学生军训是我们国家全面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它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自1985年以来国家就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高校军训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证明,军训不仅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是一种很好的磨炼,同时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锤炼,特别是在军训的过程中学生之间所凝聚的精神力量、文化底蕴都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军训“自训”模式的调查

随着我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而我省驻军人数较少,这就使得部队不能完全承担带训教官的重担,至此在2008年学校就对校内军训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就当时现有的条件采取了“自训”模式。所谓的“自训”就是“老生训新生”的校内学生军训模式,也就是学生训练学生,通过各方面的筛选,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成绩等,选拔出105名纠察队学生担任学生教官,同国防科技大学的部队教官共同负责新生的军训工作,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因甲型流感不再外派教官后,我校的纠察队学生教官就全部实行了自训,集中自训时间为每年的8月,平时每个星期都会进行定期的训练,经过了近四年的自训嘗试,现在我校已经拥有了一支军事素质高、组织纪律强、工作作风硬、身体素质佳的半军事化组织——学生纠察队。为学校的军训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同时参加军训辅导的老师也都是本校的老师,他们一部分是经过部队锻炼的复员、转业人员,同时有着丰富的部队生活经验,能深刻体会国防教育的实质,而另一部分是长期在学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教学骨干,有着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功底。老师之间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合作,为学校的军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二、对军训“自训”模式的几点思考

1.军训的意义。大学生通过军训,能够树立国防观念和法律观念,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同时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加深对人民军队的理解,培养对人民军队的感情。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国内外高校军训工作模式。现在各高校的军训教学模式不统一,我国的大学生军训工作试点是从1985年开始的,而高校的军训模式大致分为四类:一是由部队承训,同时设立学生军训基地。二是部队到地方高校进行军训,隶属部队承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模式。三是高校自训。现在湖南只有少数的几所大学采用了此模式。四是在高校内进行军官与学生共训,部队教官为主体,学生教员为辅的形式。

3.军训“自训”模式。自训,就是利用经过训练的高年级的大学生或学校复转军人所组成的一支学生教官队伍。高年级中一些品学兼优,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在暑假期间由部队教官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经层层考核合格后,即可成为新生军训教员。这种训练模式的优势在于经济上较为节约,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而且在当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这就使得地方部队无力完全承担帮训教官的重担。那么,各高校探索符合自身学校的军训模式也就成为了必然,通过了一系列的探索、考察、研究,自训也就成为了我校的首选模式,这对缓解部队承训教官压力,同时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国防建设后备力量,保证军训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军训与素质教育。告别了高学时代,踏入大学校园这个新鲜的环境,对于这批“9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断奶”期,同时在以前的生活中所形成的注重自我的生活方式,集体意识、共产道德观念淡薄等等的这些,表现在进校后就对宿舍、床位极为挑剔,用餐时不排队、互不相让,似乎集体与己无关。而在开始进行军训的过程中,就有不少学生有抱怨情绪,有的认为军训没有用,是浪费时间;有的就嫌军训强度大,没有休息时间;有的甚至不理解整理内务、叠军被与军训之间的意义,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多余的。但是他们忽然发现,带领他们的教官竟然也是学生,而这批学生教官在大学已经有一年到两年的学习经历,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容易和新生沟通交流。尤其是军训结束后,自训教官将和新生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作为教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继续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兄长姊妹的亲情关心和爱护新生的成长,也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新生排忧解难。在军训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画面:训练场上班与班之间,连与连之间不甘示弱,大家都在为本班本连获得领先成绩而奋勇拚搏;篮(足)球场上龙争虎斗;拔河比赛号声震天;歌咏比赛气势宏大;内务卫生争先创优……无不显出集体主义的精神氛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文化。另外有些新生的操练动作不到位,加训,学生教官比学生做的还要多,还要认真,这一切都深深感染着新生们。随着军训生活的不断深化,新生开始逐渐改变了最初的观点,开始能够接受军训、坚持军训、习惯军训,甚至有部分学生喜欢军训,这也为我们培养新的学生教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军训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当军训结束会操检阅时,学生的脸上不仅多了一些成熟、稳重,更有了一丝军人的风貌,同时对教官的离去都依依难舍,甚至流泪相送。可见军训不仅是大学生活的开始,也是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第一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篇4:关于对煤矿企业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调查与思考

一、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古往今来的杰出人才都是先适应环境而后再改造环境。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是人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活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 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 每一名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新入大学的同学而言,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 无论是个人的目标还是社会的期望,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新环境, 就成了多数大学生们必须迎接的第一个挑战。如何针对大学生各种各样的适应性问题, 了解其思想和心理动态具有十分迫切的重要意义。

二、认清形势, 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始, 是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应认清形势现状, 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 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心理状况适应大学新生心理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成才, 而且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来自许多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示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少新生有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其中适应不良容易导致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 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障碍, 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现象;二是焦虑倾向, 面对新生活, 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 情绪紧张不安;三是社会性退缩, 不愿融入新的集体, 逃避现实, 躲避社交活动;四是行为障碍, 会出现一些违反校纪校规及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五是躯体不适, 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大学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看法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某高校对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看法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仅11.32%的新生认为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高达47.17%的新生认为一般, 26.41%的新生没有感觉, 15.10%的新生则对大学生活比较失望。出现以上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个体心理素质不良和环境变化两个方面。具体的因素因人而异, 如:升学既定目标未能实现、对新学校感到失望、对新的学习方式或管理方式不适应、远离亲人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原有的优势丧失。针对这种现象, 高校应加强对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 开展以“适应大学新生活”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高校应创新教育对策, 帮助大学新生成长、成才

导致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诸多因素表明, 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其不同的原因。因此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尤其是要努力促进每个新生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创新教育对策, 教育大学新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 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坚持以沟通为主。

首先要明确适应,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自然环境的适应。校园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 是否对校园环境熟悉和充分了解, 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地生活、学习。第二, 人际关系的适应。进入大学后, 人际关系的类型、交往方式都发生了相当的改变。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面对它, 接受它, 对待新的人际关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适应。第三, 语言环境的适应。语言的适应并不太难。只有尽快适应环境, 使自己消除陌生感, 才有利于大学新生角色的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从这三方面积极引导新生, 开展预防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开设如何提高适应能力的讲座及心理咨询门诊, 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针对性地为新生提供具体的方法和对新生出现的各种适应障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帮助。同时, 组织开展各种经验交流会, 有效地帮助新生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 让新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 通过指导、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二) 开展大学新生在环境、学习等方面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创新“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 编制出可用于实践性研究的工具———量表或问卷。通过比较研究、应用性研究等相关类型的研究方式, 选取特定的研究对象, 利用环境、学习等方面适应性标准化量表进行测试, 并在实践中进行学习适应性的策略实施和指导。沈阳药科大学每年都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开展问卷调查。测试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由受试者自填量表, 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回收量表。量表回收后, 由心理咨询室统一输入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测量软件系统, 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 分析大学生适应性特点及心理状态, 使得学校更准确地把握大学新生在环境、学习等方面适应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提高对大学生适应性的认识, 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提出科学合理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观点和措施奠定基础。

(三) 加强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挥教育功能。

大学新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 心理上难免有许多不适应。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形成高校内部全员参与的机制, 建立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 共同创造心理健康的环境。高校应加强人生观教育, 重树理想目标,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构建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和适应能力培养新模式, 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立设备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为大学新生准备科学、系统的大学生活适应性课程;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档案, 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 发挥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发现有心理问题特别是有适应性障碍的新生要早报告、早干预。沈阳药科大学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通过进行深入浅出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 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的心理能力。沈阳药科大学还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室, 由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担任心理咨询师, 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帮助, 让大学新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竞争日趋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道德水准,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适者生存, 学会适应是每个当代大学生健康生活、获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分析新生适应性障碍的成因, 创新教育对策, 提高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以保证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创新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吴铁钧, 王立, 刘电芝.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发展及其波动性[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1) :45-47.

[2]党家政.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 :602-606.

篇5:关于对煤矿企业青年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牟平区 知识产权 调查

为深入了解牟平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总结牟平区部分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成功经验,激发企业永续发展的创新力量,切实提高牟平区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笔者对此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一、牟平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处在起步阶段

近年来,牟平区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以及不同类型专利培训讲座,为企业培训了大批专利工作的明白人;同时,科技局也经常深入恒邦股份、安德利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与企業科技人员面对面交流,解答了企业在专利创造、保护、管理、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拉近了专利与企业的距离。近五年来,全区共完成专利申请量达1600件,10家企业荣获“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荣誉称号,9家企业入选烟台市专利协会会员,其中丽鹏股份入选副会长级会员,安德利集团和三立集团入选理事级会员。但总体来看,牟平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部分企业专利研发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尽管牟平区不少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仅限于部分专利优势企业。部分企业总认为“发明专利投入大、战线长、风险高”而不愿意承担相应风险,认为当前企业通过低价竞争、低技术生产方式尚有一定的市场生存空间,没有真正把专利投入和自主创新作为长远的战略来考虑。为应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规则对企业专利工作的硬性要求,使得部分企业更热衷于申报资金投入少、申报周期短的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导致目前牟平区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性、原创性发明专利较少。

(二)部分企业专利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牟平区部分产业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层次不高,主要产业的重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主导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缺少核心技术和重要专利。除了安德利果汁、丽鹏股份等数家专利优势企业外,不少企业的产品以低技术、低附加值居多,缺少国际、国内叫得响的品牌;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自主创新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风险投资的渠道不够畅通。政府虽然出台一系列能够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惠及面不够广泛,受益企业数量较少。资金的缺乏导致部分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还停留在一些低端技术的改进阶段,孵化器内部分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项目因得不到及时的投资而难以迅速形成产业化。以百思特炉管为例,企业近几年主要是在原有工艺、工装方面的小改小革,原本拥有的行业冶炼工艺核心技术无法紧跟行业升级的步伐,正逐步丧失其原有优势。

(四)高级人才资源不足,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匮乏。在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大多由隶属企业技术部或研发部的技术人员兼职,其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主要来自工作实践和参加科技局组织的短期知识产权培训班,缺少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理论学习。其工作范围也仅局限于在科技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申请专利、认定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管理初始阶段,管理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专业知识和手段,无法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的技术领先优势、市场预警保护等有效信息。

二、强化牟平区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指导和帮助力度,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帮助企业尽快建立其自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理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与专利申请的关系,指导企业有计划地进行行业前沿技术的专利申请和储备,特别是核心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申请和储备。

(二)加强知识产权引进审查工作,帮助企业甄选并优先引进可行性强、无知识产权纠纷的技术方案,防范引进无效或即将失效的技术方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加大对掌握重大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其最新技术和产品。同时,支持区域企业在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开展高端技术项目的创新研究,有计划地为引进的知名企业和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建设配套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产业链建设与延伸发展。

(三)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和基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特色和竞争力,鼓励和推动相关企业深入开展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尽力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效率,加快打造区域性的核心竞争力强、拥有关键专利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对研发总部不在牟平区的知名企业,如石药集团烟台百克产业园,要积极争取其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及大平台落户牟平区。

(四)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孵化器在孵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在现有银企联谊会的基础上,尝试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咨询、评估及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与商业银行长期合作机制,为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具备产业化能力的孵化器在孵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使其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全力打造牟平区新兴产业集群。

上一篇:陆王庄社区调解委员会工作计划下一篇:V型滤池工艺在电厂废水回用中的设计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