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中文”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022-09-10

一、调查对象、内容以及反馈情况概述

调查对象主要是当初本人指导毕业论文的已经就业的近几届毕业生, 由于我系的特点, 以女生为主。为了有代表性, 有意选择了我系毕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几个职业:中小学教师、基层公务员、公司职员、在读研究生。

向他们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根据你现在工作的需要, 你觉得当初读中文系应该重视哪些知识的学习与哪些能力的培养?你觉得现在哪些方面不够用?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是:1) 我现在从事的是政府办公室工作, 读中文专业还是相对对口的, 主要应该培养公文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快速组织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与人良好沟通及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能力, 学校在写作方面重视比较多点, 后者较少。2) 根据我现在工作的需要我觉得我当初应该把英语学好。我现在好像没用到什么特别中文专业方面的东西。当初学那些文学史, 语言学之类的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基本上用不上的, 还不如花点时间研究办公软件。3) 师范生培养特别是实习这一块, 一定要重视。4) 写作, 口才, 礼仪, 文学知识, 计算机, 英语。

整体来看学生的回答, 很突出的一个共同点是强调的都不是中文专业的核心内涵, 占据我们课程绝大部分的文学史、语言类课程的知识受到忽略。只有写作、表达能力等与中文专业有较为紧密的关系, 交际、礼仪也有一定关系, 而外语、计算机则溢出了中文专业的范围。

其实, 这个调查结果既在意料之外, 也在意料之中。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 我们培养的不是精英人才, 不可能像北大这样的学校的学生, 大部分本科毕业以后会读研读博, 从事专精的中文研究工作。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 二本院校的大学生毕业以后相当一部分可能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当然, 中小学教师可能也是部分中文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这些人的工作的专业性还是比较强的)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在参加工作以后总结大学所学时对专业的忽视。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看到毕业生的回答并不就是指引我们教学改革的绝对正确的方向。他们毕竟年轻, 参加工作不久, 看所学与所用的联系可能还比较表浅, 有些联系是深层的, 他们可能暂时看不到。比如, 任何专业的深入研究, 都会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而得到锻炼的思维能力可以用于思考和解决别的问题。所以, 这个调查, 只能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而不是指南针。

二、对策思考

尽管从前面的调研结果来看, 似乎我们教改的方向应该是拓展素质, 但我们还是首先要强调夯实专业, 专业是立身之本。只是要更多地思考向着什么方向以及如何夯实专业。

首先, 教师和学生都对应该对中文专业的内涵有个准确的理解, 明白自己研究、学习的对象及其意义。根据前面的调查反馈以及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情况, 我们应该树立“大中文”的专业概念, 注重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 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 但同时知识的积累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操千曲”、“观千剑”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晓声”、“识器”之能力培养, 但这个过程不可忽视。至于具体到培养什么能力的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普林斯顿大学在1993年提出的通才教育的标准的第一项: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之所以可以参照这一条, 正是基于我校我系毕业生从事工作相当一部分与专业关系并不是很紧密的实际情况, 同时, 这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从事工作的基本能力, 也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尚且缺乏锻炼的能力, 更是我们中文专业培养份内的能力素养。其实语言文字能力就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恐怕这也是语文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教育一以贯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终身教育的原因。当然中文专业也有自身的专业特点, 北大教授温儒敏先生在谈到文学课教学的能力培养时认为应培养三种能力:审美感悟能力、文学史分析能力、文学评论写作能力, 最终落实到写作能力。他建议应该多布置学生写作三百字左右的小评论, 每节课可以花十五分钟左右讲一个写作问题。同时, 他一再强调淡化史, 突出作家作品分析, 指出文学作品的三步研读法:一, 直读, 二, 切身体验, 三, 明理分析。这些其实就是强调能力的一个教学思路。这种教法和学法, 就是解剖麻雀的方法, 精读的方法, 举一反三的方法。要想具有基本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必须深入研究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要想掌握方言研究的基本能力, 最好是实际调查某一种方言;要想学会整理古籍, 最好实际从事某部古籍版本的搜集、校勘和注释。同时, 当真正完成了某项训练时, 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是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或者调查方言的能力或者整理古籍的能力, 他从这一个过程中获得的是各种工作都必须的基本能力。可以把选修课、兴趣小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导师制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以点带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另一个方面, 我们经常说文学是人学, 这也是我们提出“大中文”专业概念的一个理论基础。比如, 调查中大部分毕业生提到交际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交礼仪等这些看似与中文专业关系较远的能力, 我们真的在文学教育中涉及不到吗?文学是人学, 就是研究人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最好的人情物理分析的范本, 比如《红楼梦》吧,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岂不正是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者的镜鉴?“太高人愈妒, 过洁世同嫌”却正是林黛玉、晴雯等女子悲剧命运的前因。也就是说, 我们在文学教育中, 可以融入世俗人情的教育, 人生智慧的教育, 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学的象牙塔里, 在坚持真、善、美等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 让学生直面人生, 顺应社会。

摘要:为了培养更为优秀的中文专业人才, 本人通过对已经毕业就业的部分学生的调查走访, 了解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回顾反思大学学习生活所获取的知识、能力的经验与不足, 以图总结出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发与提示。

关键词:大中文,能力,人学

上一篇:“中国梦”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系初探下一篇:环境设计专业AutoCAD基础课程考试的改革与实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