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024-04-1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精选8篇)

篇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C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A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B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A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A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A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D 7.一般认为,婴儿从()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A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9.幼儿的记忆以()为主。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B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再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A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进行思考。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 B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D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A 15.在()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B 16.在()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C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B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D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三岁左右。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两岁半左右 D.三岁左右

A 21.()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

A 22.()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依恋感

B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A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 D 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阶段?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A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 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

D 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B 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

D 29.下列()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A.谦让

B.帮助

C.合作

D.攻击性行为

A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A.奖励和示范

B.批评

C.教育

D.表扬

B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A 32.在()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A.前道德阶段

B.道德他律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B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研究时用的。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A 34.下面()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他律道德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B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C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A.认知能力

B.智力

C.成熟

D.教养

B 39.()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A.涂鸦期

B.象征期

C.联想期

D.定形期

B 40.下列()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C 4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A.1岁

B.2-3岁 C.4岁

D.7岁

C 4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A.1岁

B.2-3岁

C.3-6岁

D.7岁

D 43.下列()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A.心理活动的速度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B 44.“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A.性格

B.气质

C.个性

D.人格

A 45.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C 46.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D 47.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对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A 48.儿童的年龄越(),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D 49.()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A 50.“视觉悬崖”试验说明儿童已有了()。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视觉定位

D.形状知觉

B 51.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A.再认

B.再现

C.识记

D.保持

B 52.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A.挫折

B.榜样

C.强化

D.惩罚

B 53.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开始。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B 54.()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A.学习B.游戏 C.劳动 D.手工

B 55.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D 56.下列中()不是自我体验。A.自尊

B.自信

C.内疚

D.自立

D 57.下列中()不属于自我调控。A.自制 B.自立

C.自主

D.自信

A 58.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

D.班杜拉

A 59.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观察学习

B.自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

A 60.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思想。A.维果斯基

B.华生

C.班杜拉

D.托马斯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8.六七岁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17.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 18.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19.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20.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2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 22.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23.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

24.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25.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2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2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29.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30.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3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3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33.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34.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5.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6.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7.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

38.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

39. 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40.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4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42.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43.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

4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45.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

46.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47.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

48.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49.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

50.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有关。()× 51.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52.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其日后的情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3.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54.一般来说,儿童喜欢比自己小的交往。()√

55.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56.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57.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

58.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 59.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60.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 61.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62.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

63.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

64.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为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65.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67.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

68.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69.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70.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 71.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

72.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参与最高的一种游戏。()× 73.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 74.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 75.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

76.在儿童性别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稳定性出现最早,然后是性别认同,最后是性别恒常性。()×

77.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 78.消极强化就是惩罚。()×

79.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

80.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81.婴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82.替代强化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

83.攻击性行为没有性别差异。()×

84.在6岁之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 85.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86.观察的目的性很强,不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并能持久。()×

87.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的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作用。()√

88.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89.所有的心理变化都称为发展。()× 90.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试验说明了母爱对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篇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3)宽容型模式。这一类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涉,父母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要求,奖惩不明。这类父母对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放任观念。处于这种养而不教不管的家庭里的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俗话说“不管不教要变坏”。一旦家庭出现危机或孩子本身发生问题,而父母再来行使职权则已悔之晚矣。

(4)权威—民主型模式。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所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谆谆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调查表明,权威——民主型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征。

第三是从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来看,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它们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人格发展。

(1)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

(2)职业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

(3)住房条件

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可见,居住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第四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 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速率,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 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思想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独生子女夸大其词 的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现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综合症”,这是片 面的。据部分专家、老师在部分省、市抽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独生子与 非独生子,同样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长。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

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在情绪特征上,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上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在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的独立性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方面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特征上,独生子女在聪颖性、求知性和灵活性三项理智特征上,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权衡性却显然不如非独生子女。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有成就,而且更具有主动性。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因为他们是父母的中心,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高。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成年人在一起。

独生子女有大量的时间和成年人在一起,因此,扩大他(她)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范围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幼儿园、学前班或其它活动小组都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发展友谊的重要途径,这种友谊就如同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膨胀也是同样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你照看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们就会自动获得这些意识。

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要低于独生子女,所以在教育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上要与独生子女有所差异,但是同时非独生子女却会在从小与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得到很好的影响,所以一般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当中比独生子女更有优势,这样看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都有一定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则要看相对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成长过程来多方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篇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 一般而言, 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 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 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 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争端发生时, 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 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规律:

1.攻击行为的缘起随年龄而变化。2—3岁儿童一般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 年龄稍大的儿童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2.攻击行为的形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儿童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 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或其他物品;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年纪儿童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 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儿童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 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 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3.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 四岁达到顶峰。

4.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岁后急剧增加。原因是年长儿童 (尤其是小学生) 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判断别人的意图, 一旦确信别人是伤害他们时, 便给以报复。

5.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强。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 但与年长儿童相比, 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 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般 (42%) 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 四年级儿童达到72%。

6、虽然攻击性随年龄而变化, 但对个体而言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明, 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 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谚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双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 10岁时爱发脾气, 攻击性强的, 长大成人后大多数与同事关系紧张。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攻击性行为引起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 究竟是那些原因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很多人认为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

(一) 心理环境

1. 榜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精神文明的发展不能与物质文明发展齐头并进时, 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孩子对这些因素的的模仿和学习, 可能成为影响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时, 没有成人对他的行为做出反应, 那么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在这个孩子身上会逐步提高, 将来发展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社会评价和指导也对攻击性行为的再次产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 人生发展过程中固有的影响

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 也称逆反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 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3岁左右, 他们开始能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 想自己独立行动。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 知识的不断丰富, 心理变化急剧, 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更改的不及时, 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 从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 出现了反抗倾向。

(二) 教育环境

学前期, 是人生长所需要的习惯、态度等养成的重要时期, 这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这与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1. 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孩子从出生就在家里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 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如父母采用专制型的教养态度, 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都采用专制型的控制手段, 容易让孩子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性格特征, 表现出攻击倾向。

2. 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从三岁开始, 幼儿园成为孩子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教师对孩子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和态度, 也是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教师对孩子行为的处理方式和集体活动都可能成为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比如, 孩子对别人的无意攻击性行为, 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或是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是许可的行为, 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养成攻击别人的习惯;另外, 在集体生活中, 孩子为了得到教师的喜爱, 而与其他的孩子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不经意强化了儿童的争强好胜心理和挑战行为。

可见,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的一些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因此, 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了解它, 并寻找原因, 积极矫治。

参考文献

[1]张源侠, 骆丽萍等编著.《实用心理自我疗法》[M].湖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篇4:浅谈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这可以促使幼儿更多地运用语言去与同伴、成人交往,更好地理解人们语言所表达的内涵,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现代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儿童通过运用语言来培养交流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怎样去培养呢?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训练幼儿语言学习的方式,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所以,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有计划、有目的的语言训练和语言学习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冬天,下雪了,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供发展语言的条件。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让幼儿背诵大量的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这样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仅仅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如讲故事时,我结合主题活动,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我还用故事表演、画故事等手段,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篇5: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

一、情境创设,引出“心理”,激起兴趣

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各位,你们觉得小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引导学生讨论)

师生小结:正是因为幼儿和我们的不一样,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掌握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在以后的幼教生涯中科学引导、教育儿童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专门研究学前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

广义:0-6岁(0-1个月:新生儿;1-12个月:乳儿;1岁-3岁:婴儿;3-6岁:幼儿期)

狭义:3-6岁 3.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广义(种系、种族、个体)

狭义——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认知、情感、意志)

心理问题: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eg,呼吸需要肺);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4.发展的研究主题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楼梯)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横向设计:“别人家的孩子” 纵向设计:“你以前” 观察法: 访谈法: 问卷法: 测验法: 实验法:

四、国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简史 1.准备阶段(发现儿童)1.1 古代的儿童观

(1)原始社会:儿童是氏族或父母的公共财产,可以任意处置。

(2)古希腊、罗马:不注重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任然被普遍地认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相对积极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思想。

A:柏拉图:认识到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意义

B:亚里士多德:要求制定法规,禁止暴弃婴儿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进行了分期,并要求遵 循自然施教

C:昆体良:充分认识到了童年期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了儿童的差别,要求因材施教

(3)中世纪: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儿童教育,充斥着惩处与体罚,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流行“原罪说”(originalsin)和“预成论”(predete-rminatiotheory)。

(4)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儿童观也从传统社会的从属关系中解放了出来,认为儿童是自由而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存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伊拉斯谟、蒙田、夸美纽斯等杰出思想家。1.2近代的儿童观(17世纪)

(1)洛克 [英]:在《教育漫话》中大力倡导“白板说”,宣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后天的一切观念都是经验在心灵上刻下的印迹。(2)卢梭 [法]:在《爱弥儿》中充分阐述了尊重儿童及儿童期的价值,并认为应该珍视儿童短暂的童年生活,承认儿童的发展由内在机制控制,必须让儿童按“自然”的进程去发展。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3)杜威 [美]:认为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预示着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在能力,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生活,儿童的兴趣应是教育的起点,兴趣是统一的活动。同时,儿童思维具有相对性,儿童的教育也应该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4)裴斯泰洛齐 [瑞士]:近代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他兴起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注重探讨如何顺应儿童的本能兴趣,让儿童发挥主动性,更好地从经验中学习。这一运动促进了社会对儿童、对儿童心理以及儿童个性的关注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对儿童教育的理解。

(5)达尔文[英]: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撰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这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传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并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作好了直接的准备。

2.近代产生阶段(研究儿童)

标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德国,普莱尔)派别:美国、德国、法国

3.分化与发展阶段(繁荣,百家争鸣)

4.演变增新阶段

5.新进展

五、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况

代表人物:孔子;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六、总结

篇6: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感知和动作→表象→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三)思维活动的内化

外部的、展开的→内部的、压缩的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表面的、片面的→间接化、深刻化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思维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一、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 坚持创造性原则 坚持互动性原则 坚持启发性原则

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活动的组织

(一)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活动的组织

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结合图片讲解 2.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结合图片讲解

3.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结合图片讲解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 1.丰富幼儿的表象

【例】新闻:4岁起爸爸带女儿环游世界 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 【例】《小蓝和小黄》绘本故事延伸: 3.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例】爸爸带女儿放风筝

三、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结合图片讲解

(二)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篇7: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及其构成、个性形成理论

(二)熟悉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三)掌握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四)掌握塑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难点

(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引导学生读书上案例,并思考:针对两个个性迥异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做才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讨论,教师小结

任务一:个性的基础知识

一、个性的概念

(一)讲解个性的概念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及能力等。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例】有的孩子爱哭闹,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安静。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三、个性形成理论

(一)重点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英文为“Libido",指的是人们追求一切快乐的原始欲望,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2.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 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肛门期(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期(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二)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介绍埃里克森: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2.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的冲突(0~1.5岁)

解读:(1)社会性信任表现在胃口好,睡得深,大小便通畅。

(2)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

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

(3)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1.5~3岁)解释什么叫自主:一个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解读本阶段发展重点:生理特点:支配自己的身体

心理特点:有独立自主要求

语言特点:“我”的出现

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解读:本阶段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生理发展特点:身体活动更精细,活动扩展家庭以外 心理发展特点: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

形象思维发展最快发展时期

行动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

游戏是儿童的主打活动

3.解读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任务,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人格。

任务二: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例】“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气质和人的神经类型有直接联系。

二、学前儿童气质类型

(一)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二)讲解: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多血质:外向,热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发言积极

粘液质: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有毅力 抑郁质:内向,敏感,细腻,幻想、胆小、孤僻,迟缓 分别举例说明

解析林黛玉、贾宝玉、张飞等人物的气质类型

(三)讨论:为什么要研究幼儿气质? 教师小结:

(1)能够准确判断幼儿的气质(2)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的气质。抑郁质:胆小,敏感。

胆汁质: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粘液质:迟缓、有毅力。多血质:灵活、好分神。(3)能针对幼儿气质进行培养教育

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 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

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三、讲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整个儿童会保持相对稳定。

气质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气质的“掩蔽”现象 气质无所谓好坏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一、讲解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

二、婴儿期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三、幼儿期性格的萌芽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模仿性强

项目二已学过相关内容,这里简单复习,请学生举例说明

四、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欣赏视频:挑战不可能:和和和爸爸一起完成飞镖攀岩

(一)家庭结构 解释:

1.核心家庭:指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指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指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两代或两代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4.破裂家庭:指夫妻双方因不和离婚或其中一方去世。

(二)家庭氛围 融洽的家庭氛围,孩子信心十足,有安全感,容易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的性格。

不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心理上形成巨大压力,容易形成冷漠、孤独、执拗的性格。

(三)父母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儿女模仿的榜样。父母随便发脾气,讲不文明的话,做不道德的事,就会在儿女心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形象。

任务四: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

1.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讲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1岁以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分开,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时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2岁)

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正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5)名字与身体联系

2.对自己动作和行为的意识

(1)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2)1岁左右,婴儿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3.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1)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2)4岁以后,开始比较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

(二)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学前儿童气质有哪几种类型?为什么要研究学前儿童的气质?

篇8: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纵, 即先介绍基本理论问题, 主要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横, 即介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主要论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 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够较好地反映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 便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

二、广纳各方资源, 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 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资源, 通过实验教学、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 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 坚持课前演讲,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15分钟进行演讲, 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 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 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课程特点, 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类, 一是基本理论课, 二是年龄特征与教育课。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 基本理论课

基本理论课主要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流派。例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游戏理论的发展等都属于基本理论课。针对这种类型的课, 我们采用教师全面讲授—介绍参考文献—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 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年龄特征与教育课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规律与教育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内容广、数量多, 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是教师做理论讲授, 然后举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实践活动环节, 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文献, 观看录像, 利用实习机会, 到幼儿园一线进行现场观察, 最终形成观察报告,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 融洽师生关系, 提高学习效能

研究发现,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而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 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改变教师一个人讲, 学生听的授课方法, 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言, 共同讨论的气氛。

四、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一) 改革考核评价结构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 我们还大胆改革了考核的评价结构, 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80%, 包括平时成绩 (占10%) 和考试成绩 (占90%) , 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 (包括独立作业、实验作业) 和课堂上的表现 (包括课堂发言、课前演讲) 两部分构成, 各占5%。实践成绩占20%, 由教育见习和教育观察 (完成幼儿观察报告) 构成, 各占10%。

(二) 改革理论考试内容

一般理论课考试的内容比较呆板,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单纯掌握, 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的短时记忆来完成考试, 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更加不符合高职学生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而, 在理论考试的试卷上力争题型多样, 即选择题、概念题、知识题、理论题和应用题等五种以上, 由“死”题向“活”题转移, 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 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 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以往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的形式, 而老师最终只是了解了评价的结果, 这样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在改革中, 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 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 进而及时调整。

总之,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可以为更好地学习学前教育科学以及早期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奠定理论基础。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从而符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邹晓燕, 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杨丽珠, 邹晓燕, 刘文.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心理科学.

上一篇:小鸡来了作文100字下一篇:花开花落作文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