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2024-04-29

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共12篇)

篇1: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浅谈儿童教育游戏的意义论文

好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与同伴的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

1、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唯一引导者。他们会拒绝他们自己兴趣之外的所有的教育,对不能引起兴趣和厌倦的事情就关起注意的大门,封锁记忆的仓库,停止思维和想象的启动,甚至还会哭闹不止。而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些事情产生了敏感,感受到趣味,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会不分是难还是容易,不管重要还是不重要,也不管理解或不理解都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记忆,渐渐领悟和掌握。我们要充分把握幼儿的兴趣的所在,紧紧抓住适当时机充分灌教育内容。而幼儿的兴趣所在就是“玩”,所谓的.玩也就是要做游戏,所以首先要设计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

2、积极暗示原则

孩子没有主见,毫无判断能力,这个时期的发育和成长只是接受环境以及外界人们语言行为的影响而已。他们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着他们的个性和思维方向。因此,老师们必须利用环境、行为和语言积极暗示孩子,使他们产生认同;比如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即使他出错了,也不要强硬的指出来,应坚持正面鼓励为基本教育方法,培养其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这样孩子才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厌恶的情绪。当然,在其中适当加入游戏效果会更好。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通过扮演一些角色的态度、言行、相互的关系来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根据角色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习与人交往、相处,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3、化难为易原则

在成长的路途上会有许多学习的难关,越是困难的东西越要早学,提前让孩子接触,这是化繁、难为易得最佳方法。例如人人都会觉得学外语很难,学乐器难,学游泳难,学各种各样优秀的品质都很难,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难,不知道难,他们心中只有有兴趣和无兴趣之别,只有喜欢和拒绝之分;而丝毫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学和不怕学的概念。所以任何难学的事情,变着法逗孩子产生兴趣,他们像学说话、学走路那样容易接受。

4、生活课堂原则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幼儿的主要的课堂,这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对幼儿来说,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已经太丰富了,处处都有信息,处处都有乐趣,处处都能感受。他们以五官感知世界为最大的满足,玩就是最有兴趣的学习,快乐的玩就是有效地学。

篇2: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追求新颖化与创新化,游戏也被频繁地应用到幼儿各环节的教学中。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运用现代化游戏,并不注重民间游戏的运用,忽视了民间游戏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提倡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儿童民间游戏活动,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幼儿教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教学原则,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同时需要意识到玩是幼儿的天性,要积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的天性,要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及发展的必要部分。可以说游戏是幼儿童年是否快乐、自由的重要象征。通过长期的幼儿教育发现,民间游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帮助教师进行幼儿班级管理。

一、民间游戏特征分析

1.地方性特征

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民间游戏。不同地域游戏能呈现出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征。从我们生活的区域来看,广泛流传的民间游戏有“丢手绢、拔河”等等,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色彩,能给予幼儿就地取材的机会。无论是对游戏的选择、角色的分配或是情节的发展等等,都可以由幼儿进行自主完成,此过程中幼儿成为民间游戏的主人,既能获得快乐的体验,又能够在体验中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健康的发展。

2.趣味性与娱乐性特征

对于较多民间游戏而言,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最关键的因素是具有趣味性与娱乐性,能使幼儿发自真心地参与游戏各环节。例如,跳皮筋的游戏既安全,又能够积极调动幼儿的创新思维,当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及灵活性。游戏过程较为随意,可以一人跳,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跳,还可以多人一起来跳。我们还可以组织比赛活动,看哪一组跳的最多,哪一组的思维最快。

3.简便性特征

这里所指的简便性特征,主要是指民间游戏所需要的玩具材料,这给幼儿园教育中组织民间游戏提供了机会。民间游戏所使用的玩具一般都十分简单,且成本较低,普遍来自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如杏核、小溜溜球,便可以进行“抓棋子”游戏。此游戏中利用的杏核、小溜溜球,不仅物美价廉,甚至都不需要花钱。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民间游戏材料的形式并不会被固定,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想象随意对材料进行加工与改变。

二、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分析

1.有益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

幼儿时期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更是开发幼儿智力,提升幼儿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启蒙教育能使幼儿从小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认同感,而游戏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上述几方面的培养与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间游戏与普通游戏不同,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的`发展过程,常会融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思想观念,可以说能给幼儿提供感受历史文化的机会,所以常组织此类型的民间游戏,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使幼儿在不断参与民间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感知社会所传达出的种种社会价值观念,还能更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体系。

2.有益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幼儿想要与人沟通,想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民间游戏而言,童谣和儿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益于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首先,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而言,不仅要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方面,还要鼓励幼儿勇敢地进行表达。例如,在进行“木头人”游戏时,幼儿会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这时心理上才能无压力,才能够逐渐具有主动表达的意识。同时在进行木头人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幼儿设置的要求,需要根据幼儿实情,让幼儿处于乐于接受的状态中,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敢于表达,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在设计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予幼儿提供丰富“说”的材料,这样当幼儿有想要说的内容之后,想要表达的欲望就会逐渐提升,会从以往的“被动说”向“勇敢说”转变,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速度与准确率。

3.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篇3: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一、游戏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处于低层次的感性阶段,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学前教育要尊重、保护好这种天性,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兴趣入手进行教育。首先要让幼儿在教育中获得快乐, 然后才是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智力开发方面,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积累。通过游戏活动, 让幼儿获得对生活的反应, 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如幼儿在城保中玩, 体验到攀登、跌倒、爬起等概念。通过游戏中接触各种事物, 不断加深、拓展对事物的形状、用途等认识, 不断提高幼儿认识能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二是语言发展。幼儿在游戏中, 为了共同完成一个游戏, 总要与同伴交流, 即使是一次次语言不太清楚的对话, 都有利于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三想象力开拓。幼儿都有一颗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富于想象的心, 游戏能带给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 让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 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因此, “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的世界”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语) 。如角色游戏《寻月亮》中, 幼儿们会想象自己骑木马上天空、或爬着绳子上天空、或骑着小轮车上天空等, 天马行空的答案展现了幼儿的童真, 也不断促进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二、游戏有助于调整厌学情绪

一些幼儿在入学前和入学初, 都表现出向往学校生活的现象, 但过了不久, 一些幼儿就会产生不愿意上学的情绪, 严重的会产生恐惧上学心理阴影。有些幼儿为了不上学, 早上以赖床、撒谎称不舒服等方式, 企图想取得家长的同情, 充许他不上学。有的幼儿被家长逼着上学, 从家门口一路悲伤到学校, 到校门口还不愿意进去, 满脸怨恨望着家长的离开。要改变这种情况, 从小培养幼儿对学校的认识, 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 在学前教育阶段至关重要, 游戏活动无疑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办法。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 发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们融入到游戏中, 他就会容易忘记没有亲人陪伴, 慢慢消除对学校的恐惧感, 体会到学校也是一个充满快乐、好玩的地方, 从内心改变对上学的看法。

三、游戏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学前教育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 平时缺少玩伴, 多与玩具对话, 心理性格容易造成封闭、孤僻。同时, 独生子女是父母掌上明珠,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老人争着照顾一个幼儿, 幼儿享受着“小皇帝”般的待遇, 享受着说一不二的特权, 这种隔代教育往往会造成幼儿娇气、蛮横、不合群等性格, 容易扭曲幼儿的心灵, 不利于幼儿成长成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痕象, 在幼儿进入学前教育时会突显出来。在学前教育学校中, 有些小朋友不喜欢说话, 不喜欢和别有小朋友玩, 一个人坐在一旁, 漠视着一切;有些小朋友却很霸道, 抢玩具, 打同学, 依然是家里“小霸王”的作风;有些小朋友喜欢搞破坏, 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 这些显性行为都是小朋友心理健康欠缺的表现, 需要及时引导及纠正。学前教育利用游戏寓教于乐的功能, 通过对小朋友开展各种健康而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直接或间接从游戏体会到合作、团队、感恩、分享、尊重等精神内涵, 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 引导幼儿心灵充满健康的阳光。

四、游戏有助于生理机体发展

幼儿的各种生理机体都处于萌芽状态, 有意识的身体锻炼有利于机能的均衡发展。从学前教育的应有之义来讲, 不但要引导幼儿在智力、心理、知识等软性方面发展, 也应该重视生理机体硬性方面发展, 达到幼儿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现在, 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学校注意到这方面, 有意识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 有计划地锻炼幼儿的不同的生理机体, 以提高幼儿的平衡感、反应度、力量等, 促进其生理机体良好生长。如通过走“小小独木桥”, 在安全的前提下, 让幼儿从小木板上走过, 以锻炼幼儿身体的平衡感;开展“滚南瓜”游戏, 锻炼幼儿手臂、肩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敏度;开展“蹬脚车”比赛活动, 锻炼幼儿脚、腿部肌肉发展等, 通过有目的性地安排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健康成长。

总之,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儿童以游戏为生命”, 认为游戏对幼儿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前教育学校要结合幼儿身心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健康、益智的游戏活动, 为幼儿营造快乐的成长环境,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洋:《浅析游戏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 《大观周刊》, 2011年第41期:102页。

篇4: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关键词】混龄游戏  留守儿童  学前儿童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24-02

一、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

现行农村幼儿园规模小、条件差、经费少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办园理念落后,小学化倾向严重,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教育和学前儿童成长的规律,危害了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性发展障碍,表现为不愿与人交流、自我封闭、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碰到问题与困难时不愿求助他人,其与家庭的联系紧密度差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显著强于非留守儿童。

二、混龄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混龄游戏是促进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有效的途径。

(一)促进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获得

在该游戏中,幼儿能观察到冲突及其带来的麻烦,通过协商、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培养了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又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有效交往技能及控制攻击行为所需的技巧和能力。

(二)满足幼儿的社会和尊重等高层次需要

年龄稍大的幼儿,可与小龄幼儿交往,在对其照顾和帮助中实现“成人”地位,同时在发生玩具分配和角色安排等冲突中学会控制情绪、谦让、克服攻击性行为。而小龄幼儿更期望与大龄幼儿接触,该接触能享受到大龄幼儿的温情和照顾,不受约束和控制,还能发表意见,实现在家庭生活中的愿望,切实感到自己的成熟,迈入“大人”的行列,得到心理满足。

(三)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同情心与移情能力的发展

不同年龄的幼儿回到同龄伙伴中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其社会能力会得到迁移和巩固。如小龄幼儿学着大龄幼儿去照顾、抚慰还未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伙伴,把玩具与小朋友分享,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大龄幼儿回到同龄伙伴中,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攻击性行为减少;理解和采纳同伴的意见;教其他幼儿遵守纪律和游戏规则等。

(四)幼儿间的示范、榜样作用优于成人的示范、榜样作用

大龄幼儿会经常有意无意地向小龄幼儿展示自己。小龄幼儿会经常模仿大龄幼儿,甚至由于疑惑而大胆提问,这种交往可培养探究精神和自信心,培养幼儿友爱互助、热情待人、大胆发表意见等优良品质和个性。另外,混龄游戏让幼儿角色换位,异龄互学,相互谦让、关心和帮助,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明显增多。

(五)有助于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形成

混龄游戏中,幼儿必须了解和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只有了解和遵守社会性的规则才能参与到游戏中,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六)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混龄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幼儿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让成人吃惊,不同年龄的儿童解决问题能力是不同的,激发其聪明才智。

混龄游戏的最大优势是为异龄幼儿的互动交往创造条件,通过不同年龄与能力水平的幼儿交往,培养幼儿懂得合作、分享、谦让、包容、尊重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积极的社会行为。可见,混龄游戏的开展能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三、开展混龄游戏的建议

充分利用农村的环境优势自制游戏材料;利用农村天然场所,满足游戏空间从而实现混龄游戏的可行性和独特性。

(一)建立安全预案,确保混龄游戏顺利开展;

(二)组织专业学习,转变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观念,提高混龄游戏指导水平;

(三)有计划地开展混龄游戏活动;

(四)结合多种家园合作方式进行家长教育,得到家长对混龄游戏的理解、支持和互动;

(五)建立以混龄游戏教育为基点的科学评价标准,对幼儿游戏行为评价、对混龄游戏实施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成因分析———以云南为例》[J].成巧云,施涌,《大理学院学报》,2013(7).

[2]刘宗发,冉汇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2(3):63-65.

[3]孙晓军, 周宗奎等.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337-340.

[4]邢保华,刘芳.混龄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心理发展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1):34-35.

篇5: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生活游戏材料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一、课题来源

《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可见,游戏材料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游戏具有主动、自发和开放的特点,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非结构性材料应该是幼儿游戏的首选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因此,只有努力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可利用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和水平。

近些年来,游戏材料越来越为学前儿童教育的重点注意方向,并被家长及教育人事所重视。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材料作为学前儿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它的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前生活游戏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情况。

2、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并为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研究意义:

1、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来说,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从学龄前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说,为其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持久的探究爱好。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有指导性的作用与意义。

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地科学教育,采用可行性地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成果: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使课程、环境、方法、评价等儿童化。同时,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儿童学科学具用指导价值,让教师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材料,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2、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材料的准备要切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让幼儿有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

3、科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0—3岁或3—6岁的年龄阶段。

发展趋势:

1、确定了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具体纲领,更加重视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生活材料的运用研究。

2、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以开发智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情感、兴趣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使生活材料利用率达到更优化。

3、生活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更加细致化。

不足在于:

1、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是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很少将这些建议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概念出发的理论性研究,缺少对各个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运用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2、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未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如0-1岁、5-6岁等),且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未能直接运用。

四、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打算随机抽取成都市各幼儿园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综合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研究内容如下:

1、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探究特点及其科学教育的意义。

2、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

3、生活材料对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

4、生活材料在现今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

5、分析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运用中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更好的围绕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五、研究实施阶段的具体安排及成果形式

2011.9.1—9.5选定指导老师

2011.9.6—9.12与指导老师交流,学生确定选题

2011.9.13—9.18初步拟定论文大体框架并填写开题报告

2011.9.19—9.25开题报告

2011.10.1—10.25发放和回收问卷及访问调查,并进行资料收集汇总

2011.10.26—11.10统计并分析数据,完成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11.11.10—11.15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1.11.16—11.25通过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完成定稿

2011.12.12—12.16论文答辩

六、已有手段和将来采取的措施

最为经典的就是蒙台梭利的蒙氏教具,一系列的玩具设备,在当时和现代有着深刻的影响。

现在最常见的是幼儿园中的“游戏课堂”以及家庭中的玩具区。

还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在教育中所开设的以游戏材料为主的,以开发幼儿智力、体力等方面能力为目的的课堂。

理想的方法是:生活即教育。利用生活中的所有材料,例如:游玩时教会幼儿,鱼儿为什么会在水中游泳;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这种方法在应试教育占大头的中国是难以实施的,以素质教育为重心,从小从生活的身边的材料中获得知识以及智力的开发,是理想的实施措施和手段。

以下是上述具体措施的理论方法依据:

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方面的知识。

访谈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对其的教师、幼儿以及家长进行网络、电话或者面对面的访问,来了解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是否运用了生活材料,运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生活材料的认识和相关建议

实地观察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实地观摩的方法来了解教师如何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李维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7.9

[2]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唐淑,孔起英.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4]刘彤,王斐.亲历美国幼儿教育(之九)[J].早期教育.2010(10)

[5]李云翔.中法幼儿科学教育研训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陈晓雯.引导幼儿寻找科学活动材料[J].学前教育研究.2008(6)

[7]吕燕琴.大自然是孩子获取科学经验的最佳捷径[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0)

[8]王虹娟.让科学融入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中[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5)

[9]彭琦凡.3~6岁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及其引导[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篇6: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玩是儿童的天性,智障儿童也不例外。经过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在培智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比重很大,游戏教材占体育教学内容的40%以上。因此游戏法在中重度智残儿童的体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体育游戏富于趣味性,深受儿童及青少年,尤其是智力残疾儿童的喜爱。同时体育游戏也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它对全面发展中度智残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体育游戏又具有它本身的特点。

(一)恰当的语言描述与合理的场地布置感染学生

篇7: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研究目的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最为基础的教育事业,在幼儿园的所有工作中,首要工作就是保证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体育游戏是一种将教育和娱乐结合为一体的特殊方式,儿童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游戏达到活动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但是,能不能在他们各项运动素质发展最为关键的“敏感期”给予科学的体育干预,关键在于有没有能够“实施科学干预”的幼儿教师。本次研究以贵阳某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游戏组织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该园体育游戏的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与实施、及评价等方面了解该园教师体育游戏的组织情况和现状,总结和归纳该园幼儿教师体育游戏的组织特点,并针对该园幼儿教师体育游戏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完善幼儿教师体育游戏组织能力的建构和增强贵阳市幼儿教师的体育组织能力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通过查阅文献、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贵阳市幼儿园的园教师的体育游戏组织情况,了解该园教师体育游戏的组织情况和现状,总结和归纳该园幼儿教师体育游戏的组织特点。

②通过分析的结果,明确当前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游戏组织方面的问题,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其体育游戏组织能力的措施,使其更好地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次研究中需要处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①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是一个由诸各要素所组成的能力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且对于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影响各不相同;

②选取项目:目前体育游戏的种类繁多,如何从中选取适合幼儿的体育游戏、又极具代表性的游戏项目,是进行本实验的一大难点。本文通过咨询体育类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和数名资深的幼教老师,根据体育游戏项目对儿童主要剌激的不同,选取若干个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体育游戏,并将选取的体育游戏分为以下几个种类:第一,身体控制类游戏;第二,敏捷、技巧类游戏;第三,注意、反应类游戏。

研究意义

幼儿体育是启蒙的体育,是加强幼儿体质、完善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动作协调发展的教育,良好的体育习惯和意识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娇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这说明幼儿体育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下:

在理论上,本课题的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全文》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总结当下幼儿园教师体育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幼儿园老师在体育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素养培养对策,这为新时代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素养的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有益于儿童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在实践上,本课题的研究最终给出了提升幼儿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素养的有效对策,这些对策的执行和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园教师自身体魄强健及其体育游戏组织水平的提高,如对幼儿园教师体育游戏技术自我锻炼的建议和职后幼儿园教师育幼品德自我提升的意见等;另一方面对儿童的成长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如建议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中转变教育观念等。

研究对象的选取

在贵阳市某区随机抽取一所幼儿园,幼儿年龄范围在 5 岁半-6 岁之间,被试儿童无生理或精神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向其及老师家长介绍该实验内容、目的、方式,在取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本实验。本实验将2个班级试分成 2个小组,其中 1组为项目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本学期体育课由同一个体育教师负责授课,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在校表现属同一水平。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实验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查阅法、实证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查阅、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为基础,作为本文的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进一步综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当前幼儿园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更好地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提供对策。

(2)实验分析法 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对其进行实验前后的智力测试和学习成绩比较,探究体育游戏活动对儿童成绩、信息加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观察力等方面,进而分析和讨论体育游戏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问卷调查法

首先,要根据专家、有关老师的建议修改现有量表,使量表更加客观的反应实验对象的真实情况。其次,体育游戏的制定也要根据该幼儿园儿童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咨询该幼儿园的团长和教师,以及这方面有所研究的专家,共同制作出合理的体育游戏的内容。

(4)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为分析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检验的数据分析。主要检测各组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的差异。

分析思路

(1)论文结构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目的(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 1.智力 2.体育游戏

(二)相关理论概述 1.智力的因素理论 2.智力认知理论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选取的对象 2.选取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实验分析法

2.1体育游戏教学的设计与安排 2.2相关测试 2.2测量工具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游戏教学对儿童成绩的影响

(二)体育游戏教学对儿童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

(三)体育游戏教学对儿童记忆力的影响

(四)体育游戏教学对儿童注意力的影响

(五)体育游戏教学对儿童观察力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3.不足和局限性 研究思路

篇8:体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

一、体育游戏的内涵

体育游戏本质上是一种娱乐形式, 一般认为, 它是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以锻炼身体为基本内容, 以游戏为形式, 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 综合人体跑、跳、投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来的各种形体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是以游戏为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 兼具二者的特点。相对于体育运动中较为枯燥、单调的练习, 体育游戏把游戏的一些特质充分融入其中, 使体育课堂内容更丰富, 形式更为活泼生动。

二、体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

由于体育游戏兼具体育和游戏的特征, 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因此对儿童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 促进 儿 童 身 体 的 发展

体育游戏是一种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 儿童充分运用自己的肢体、身体机能、感官等使身体动作、运动技能与能力身体素质等在体育游戏中得到充分发展。

生命在于运动, 儿童富有灵性的生命需要通过体育游戏展现。儿童在体育活动中, 身心各个方面、各种生理机能都处于较高活动水平, 有利于体内营养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增强体内血液循环, 为儿童生长发育提供物质保障。体育游戏要求儿童各种动作的参与,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 钻、爬、攀登、平衡等多种动作可以得到锻炼。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而体育游戏活动契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利用身体各种动作直观参与, 使身体机能得以充分发挥, 可以全面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反应能力和耐力素质等。

(二 ) 促进 儿 童 合作 能 力 的 发展

合作类体育游戏是需要两人以上才能完成游戏任务的活动, 在合作类体育游戏中, 儿童需要有合作意识, 两人在合作目标、任务、方式等方面需要达成一致意见, 则儿童的合作认知和合作策略将在合作类体育游戏中得以充分发展。

1.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合作认知的提升

所谓合作认知, 是指个体对合作及其意义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规则的理解, 主要包括合作及其意义的认知、共同目标的认知、合作计划的认知、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冲突协商的认知, 等等。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有机的统一体, 合理的认知是良好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合作的认知, 幼儿才有可能表现出合作行为。

2.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合作策略的发展

合作策略是幼儿良好合作行为的重要内容。在合作类体育游戏中, 幼儿可以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即体育游戏是幼儿学习合作策略的重要途径, 是幼儿练习和使用合作策略的重要途径。体育游戏既给幼儿提供了学习合作策略的机会, 又创造了幼儿在合作策略方面的“最近发展区”。比如 , 在“两人三 足”游戏中 , 儿童刚开 始不能协 调一致地走, 逐渐认识到两人要一起迈步, 同时通过“一二一”口令协调步伐, 在游戏活动中, 两人的合作认知和合作策略都得到了提升。

(三 ) 促进 儿 童 同 伴 关 系 的 发展

体育游戏大多是在集体中进行的, 儿童在体育游戏中结成的同伴关系、学会的交往技能都会迁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儿童在集体性体育游戏中, 以完成任务为契机, 增进对他人的了解。通过和同伴的多次互动, 不仅加深了儿童对同伴的认识, 还提升了自我认识的能力。在体育游戏中, 和同伴一起感受体育游戏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感, 儿童之间结下深厚的游戏友谊。一般来说, 在游戏中结成的同伴关系会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游戏、交往。因此, 体育游戏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 ) 促进 儿 童 良 好个性 的 发展

3~6岁是儿童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 , 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 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应尽量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 帮助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与性格特征。

儿童最喜欢的体育游戏对儿童个性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儿童在体育游戏中, 自我中心特质能够逐步实现“去自我中心”, 为儿童社会化发展提供缓冲器。自我中心是儿童的基本特质, 无一例外, 每一个儿童都遵循从“个体化”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的规律。儿童在体育游戏中能够逐步意识到他人观点和自己观点的不一致, 并为了使游戏进行下去, 不得不修改自己原来的观点, 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在体育游戏活动中, 儿童逐渐养成调整自己的习惯, 是彻底放弃原来观点, 还是和他人协商, 双方各让一步, 处于支配地位还是被支配的地位, 对儿童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儿童在体育游戏中的情绪一般是积极、快乐、愉悦的, 他们喜欢与人交往, 长此以往, 儿童就会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摘要:体育游戏是儿童特别喜欢的一种活动类型, 体育游戏兼具体育和游戏的特征, 赋予了体育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价值。体育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促进儿童合作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发展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体育游戏,发展价值,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庞丽娟, 陈琴.论儿童合作[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1) :53.

[2]刘琪, 洪燕燕.体育游戏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6) .

[3]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01) .

篇9:音乐游戏对儿童发展关系的探讨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是指音乐学习中与歌唱、律动、舞蹈、欣赏、听力练习、乐器演奏等内容相关的游戏性活动。”由于音乐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或者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幼儿能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能在其他方面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一、基于音乐游戏课的思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歌曲的内容来组织幼儿玩游戏,两者结合,使孩子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例如,中班的音乐欣赏“玩具进行曲”。这是一首较老的幼儿歌曲,用进行曲的方式,表现出玩具们神气的样子。如何将一首简单静止的歌曲改编为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易为幼儿接受的音乐游戏呢?我采取了不出现歌词,将“玩具进行曲”创编为有快慢速度、有强弱、有旋转、有暂停等各种变化的曲子,让幼儿扮演玩具进行游戏,目的是在幼儿反复感受乐曲的基础上,能用动作表现出玩具的不同形象和各种变化。通过这个音乐游戏,中班孩子理解了音乐的强弱、快慢和各种变化,同时也提高了其感知音乐的能力。

又如,中班活动“小乌龟上山坡”,我将简单的童谣改编为有情节的音乐游戏,目的是让幼儿能根据音乐做不同的节奏动作。我将音乐变化为三段。第一段在中音区演奏,第二段在高音区演奏,第三段在低音区演奏。第一段在中音区演奏,表示小乌龟在草地上快乐地游戏,手和脚相应的动作是一拍一动。第二段高音区,表示小乌龟要过小木桥了,手和脚相应的动作是二拍一动。第三段音乐是低音区,表示小乌龟爬山坡,动作是四拍一动。

这样,在愉快的游戏中,孩子们练习了节奏感、训练了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加深了孩子对节奏变化的印象、体验了愉快的情绪。

朴素的儿歌、简单的游戏中蕴含着意味深长的教育内涵,好的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孩子音乐方面的能力,而且对于孩子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性的全面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音乐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探讨

1.音乐游戏促进了幼儿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离不开倾听,教师应培养孩子有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这不是简单地听,而是要在游戏中逐渐加入提高听觉能力的培养要求。设计游戏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活泼开心,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如:音乐游戏“小汽车”,以前“开汽车”游戏要么是让孩子们听着音乐随意地开,要么就是教师讲应该怎么开。现在我将音乐的快、慢、节奏编成车多开慢、车少开快、按喇叭、拐弯等,将音乐的要求融入游戏之中,从而培养孩子们听音乐的能力。

例如,音乐游戏“大鼓、小鼓”是发展幼儿听力的很好素材。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听出鼓声的强弱,并能用动作来表现强弱变化,音乐强他们就跺跺脚,音乐弱他们就拍拍手。又如音乐欣赏“大风,小风,无风”也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听到大风的音乐时,孩子们用强的动作来表现龙卷风、台风等,听到小风的音乐时,用动作表现出微风轻抚的感觉等。听音乐是音乐活动的基础,不会听音乐,就不会真正理解音乐,不理解音乐,就无法产生自己的想象。

因此,在音乐游戏中渗透听力的培养,通过对节奏强弱的分辨,提高幼儿领会、想象音乐艺术形象及其内涵的水平,感受音乐之美,进而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

2.音乐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思维发展始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个体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发展。以游戏的形式开展音乐欣赏活动,音乐通过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提高了儿童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活动,而且是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对日常生活的现象观察,在每次音乐活动之前,教师都应该了解班级孩子的认识水平,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音乐活动的开展作铺垫。我上过一节音乐活动课“雪花”。在上“雪花”之前,上海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几年不遇的大雪使我和孩子们异常兴奋。我有意识地领着孩子们看雪景,玩雪,观察雪花飘落的样子。孩子们在雪地里滚呀,爬呀,堆雪人,打雪仗。对雪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和雪建立了感情。活动前生活经验的充分准备,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对雪花展开丰富的想象,能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音乐课上孩子们思维活跃,用千姿百态的动作来表现雪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欣赏游戏活动以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为基础,同时又是对生活和认知的积累与提高。教师在重视音乐游戏活动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各科的教学,要使音乐活动与其他各类活动有机结合,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全面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不能以是否学会一支舞蹈、一首歌去评价孩子,而是要从学习过程中儿童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多方面去衡量,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3.音乐游戏促进了幼儿个性和情感的发展。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幼儿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倾向对音乐内在的情感元素给出多元化的解读。而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音乐教育本身也独具个性,可以使幼儿在愉快、放松、互动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个体的想象,大胆地表达个人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勤劳的小蜜蜂”这个音乐游戏,有的幼儿扮演“蜜蜂”,有的幼儿扮演“花朵”。教师可以弹拉各种曲子,以激昂、欢快、悠扬等节奏来调动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即兴表演各种舞蹈动作,使幼儿跳起来、唱起来,或者让幼儿两人对跳、多人对唱等多种不同形式,来给予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幼儿个性得到广泛发展。教师也应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让学生大胆创新、乐于分享,使其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这也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精神所在。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游戏能使个体融入集体,使人感受到个体存在的重要价值。因而音乐游戏可以使幼儿感到生活的乐趣,产生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更加热爱生活。幼儿期正是个体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因此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与爱的教育,使他们的情感逐步变得丰富起来。

4.音乐游戏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音乐游戏中,幼儿有机会将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游戏中实践,去进一步感受、体验,优化其认知结构并进一步诱发认知冲突,从而大大加深儿童对社会的了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我曾将歌曲“邮递员”改编为听音游戏“邮递员送信”,让孩子扮演角色来送信,一方面以达到听音练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以体验扮演邮递员的乐趣。这样,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体验了社会职业人群所代表着的社会属性。

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还表现在培养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游戏的习惯。在音乐游戏中,如果游戏者不遵守规则,就会影响游戏的进行。例如,《谁是小熊》、《丢手绢》这些游戏就需要数目相对稳定的人数和听音乐指令做动作,如果游戏者不按规则闭上眼睛或指令未发出就过早抢占位置,就会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使游戏失去趣味性。这些游戏的违规者就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而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又使得幼儿能愉快地心甘情愿地去顺从游戏的规则和要求而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并且在游戏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幼儿的提醒和督促,从而使其有效地矫正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养成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良好习惯。

再者,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会用规则来协调关系,摆脱了自我中心化,促进了同伴间交往合作的能力。如:音乐游戏“小鸭,小鸡”中,我先让孩子们念歌词,逐渐发展到轮着念歌词,最后发展为音乐游戏“卡农节奏”(几轮的念白)。这个游戏要求孩子们注意力十分集中,有较强的合作能力,一人的失败意味着整体的失败,集体的成功,需要群体的合作和努力。打击乐游戏“丰收锣鼓”中,我为每个孩子提供鼓,锣,钹等乐器,要求孩子们每人看着指挥来演奏,其中有齐奏和合奏。游戏规则对每个孩子都有约束力,然而,合奏的成功需要每个孩子必须遵守游戏规则。音乐游戏使幼儿常常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会用规则来协调关系,克服自我中心。

音乐游戏灵活多变而富于想象,自由度高,情绪性强,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学前儿童乐于玩音乐游戏,并易于在音乐游戏中接受教育。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学前儿童音乐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游戏。学前儿童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能提高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学前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种体验的积累,对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爱好和终生教育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2.

篇10: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育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创造者的任务,幼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随着幼教理论的不断发展,证明了幼儿教育对幼儿完美人生建构的奠基作用,也就是说幼儿教育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宗旨,为整体素质教育打好基础为最终目标。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针对如何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重视开展优质量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做法和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意识单一、模糊,设置的艺术课题、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纲要”的学习,对《纲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既有音乐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动作技能,又从视觉中欣赏到幼儿园的美,更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又体验了幼儿园生活的愉快,丰富了幼儿的感情。所以教师对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意识正确、全面,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 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并开放地接纳孩子个性化“艺术符号”的表现,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侧重幼儿学习掌握有关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情趣。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各环节有机地把音乐、色彩带进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视听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题的、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形象性发展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儿艺术教育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幼儿的游戏具有审美、创美的许多特点。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的。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正如心理学家弗莱德罗所说的: “那些对于成人来说是认真的、常常是艰苦的工作——培养自己的脑和眼,使之成为艺术家意志的绝对温顺与可靠的仆从——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纯粹的快乐。幼儿以无穷的乐趣去重复每一种新的工作、新的本领与新的花样。”

(4)艺术教学指导中,家长与教师的情绪表现,是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剂。家长与教师对作品表示喜爱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导中,感情溢于言表,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唤起幼儿情感的共呜,激起幼儿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结果的兴趣,逐渐产生审美、创美的意识,对艺术的兴趣也就更加深厚。

(5)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认知开始的,感识是认知的开端。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

三、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五个方面。其中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狭意的个性的范畴。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则是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的,即经过两次超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所以培养下一代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和谐的“健康型”人格幼儿,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11: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 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篇12:学前教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论文

关键词:游戏 情商 发展

情绪和情商的含义

情绪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情绪对幼儿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意义重大。情绪愉悦的幼儿, 身体健康, 充满活力,能更冷静更客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并寻找办法战胜它们。而情绪低落的孩子, 其前进的动力、决心和成功的欲望更容易受到压抑和摧毁, 这将阻碍他们发展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可以说, 积极的情绪虽然不能保证孩子将来一定成功, 但至少能奠定成功的基础。大量研究表明, 幼儿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进行情绪交流和维持积极的同伴交往。因此, 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一直是社会情绪发展领域关注的焦点。 年,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将“情绪智商”这个概念引进智力教育, 给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带来一次很大的冲击。情商是衡量情绪能力强弱的指标, 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 还要有高“情商”, 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丹尼尔?高曼认为情商和智商一样重要, 好像飞机的两翼, 偏废任何一方都不能保证飞机步入正常轨道。具有高情商的人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保持积极的心态; 能够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 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愉快地合作, 人际关系融洽。婴幼儿阶段是情绪培养的关键期, 关系到以后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这一时期, 孩子的情绪不稳定, 智力活动和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因此, 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 培养孩子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至关重要。研究表明, 1 个月大的婴儿就出现社会性微笑, 表明他已开始与周围环境进行情感交流。可见, 情绪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如何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是我们所关注的。

2.游戏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关于游戏的本质这一问题, 早已引起了众多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等的极大兴趣与思考,不同的游戏理论也都试图做出自己的经典阐释。但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 人们理解角度及背景的多样性, 给游戏下一种可行的、公允的定义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但是, 我们可以用一些相互联系的意向因素来说明游戏的特性。概括起来, 游戏具有以下 5 个基本特征。

2.1 自发性 从游戏的动机分析, 儿童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 是完全主动自愿的。也就是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 游戏既不为饮食内驱力所控制, 也不为顺从社会要求的外在动机所控制。这几乎毫无异议地被公认为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的体现, 是游戏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首要标志,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游戏了。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 “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 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摹仿”。

2.2 自主性 从游戏的过程分析,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确定游戏内容, 布置游戏场景, 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 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 改变原有游戏的操作程序, 制订新的游戏规则,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游戏进程。也就是说, 怎么玩, 和谁玩, 玩什么, 都是由儿童自行决定的, 儿童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 游戏是儿童自由、自主的活动。

2.3 虚幻性 从游戏的内容分析, 儿童的游戏是虚构性的,是充满想象的。在游戏中, 一切都是“好像是”、“假装是”, 儿童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以诗一般的逻辑构画自己的活动空间。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 一切都是允许的, 似乎没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从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 再到日常活动和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 儿童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2.4 体验性 从游戏的氛围分析, 作为自发、自主的活动主体,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即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和构成要素, 也是判定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的重要标志之一。西克森特米赫利普用英文单词“flow” ( 流畅、涌出等) 一词来形容游戏中的情感体验, 在游戏中, “在那一刻, 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远远地遁去了, 全副身心都被当前活动占据了?“灵感迸发, 思如泉涌”。这样, 游戏的过程也就成了游戏者兴趣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过程, 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实实在在的“收获”, 这也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2.5 非功利性 从游戏的目的分析, 游戏者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最终结果或目的。在游戏中, 不创造任何有实效的社会财富, 不承负任何社会义务, 活动的目的不追求功效, 只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获得个体性情的愉悦和满足, 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存在于游戏中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正如米舌莱所言: “游戏显然是一种无偿的活动, 除了它本身带来的娱乐外, 没有其他目的。”

从上述游戏的 5 个特征, 我们可以说,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在这里所谈到的其 3 个本质特点中,由幼儿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的本质。

3.游戏在促进幼儿情商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儿童成长理论家皮亚杰通过试验证明,“游戏的种类和质量对儿童智力、体质和情感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 因此, 不同种类的游戏会对幼儿的各种情绪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3.1 游戏促进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许多研究证实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 也就是说,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喜欢与厌恶; 3 个月~4 个月时他们已懂得表达愤怒; 而 5 个月~7 个月时, 他们开始能够表露出悲伤和恐惧, 随后是羞耻和害羞。发展到 1 岁后,他们就能够表达内疚和蔑视等复杂的情绪了。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在进化中获得的, 并在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诱发下发生、展现。早期父母和婴幼儿之间的一些亲子游戏, 可以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父母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他才形成对周围人和事物的信任, 才会积极地探索外面的世界。幼儿的情绪表达得到肯定, 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才会进一步发展。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 孩子的情绪表达得不到父母的关注, 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 这个世界是冷漠的, 从而丧失了探索外部环境的热情, 他的情绪表达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会慢慢退化。

3.2 游戏促进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研究表明, 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2 岁~3 岁幼儿已具备最初的认识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猜测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表现出一定的移情能力, 但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4 岁~6 岁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能够认识并理解他人的情绪, 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此时幼儿在认知和情感上都较自我中心, 容易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断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认识他人情绪、管理他人情绪方面的能力较弱。游戏可引导幼儿以适当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并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当幼儿呼啦一下把搭好的积木推翻时,父母可以说:“你不高兴,是吗? 不高兴我们可以玩别的玩具, 但不能朝积木发火。”游戏还可引导幼儿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让幼儿扮演病人,成人扮演医生, 让幼儿告诉成人他哪里不舒服,是否很痛、很害怕等等, 让幼儿在这种假装游戏中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 学习如何应对和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3.3 游戏促进幼儿的情绪学习能力 情绪学习能力, 即他们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一个情绪学习的过程。他们从经常接触的人那里学习他们对各种事物所表达的情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评价,“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什么样, 当儿童长大的时候, 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什么样。”游戏是幼儿主要的社会活动形式,他们通过游戏开始探究周围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体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他们的情感社会化。因此,我们要鼓励幼儿游戏,特别是幼儿群体游戏,家长也应高兴地接受孩子发出的参与游戏的邀请,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社会化的情感, 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同伴及父母好的情绪反应的特点, 并最终形成自己对社会事物的各种有利的情绪反应变化。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的工作报告下一篇: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让教育里多些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