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案

2024-04-08

学前儿童艺术教案(精选6篇)

篇1:学前儿童艺术教案

活动领域:艺术——音乐

活动班级:幼儿园小班 活动名称:《小鸡小鸡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唱游戏活动,感受歌曲的对答情趣与亲情。

2、在游戏活动中展开想象创编歌曲,学会孵小鸡(撕贴)的方法。

3、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快乐。活动准备:

1、小鸡的胸饰人手一只

2、与幼儿一起创设游戏情景“鸡窝”、“草地”、“花园”

3、提前做好的蛋宝宝

4、录音机:磁带《小小蛋儿把门开》

活动过程 :

1、导入

提前给幼儿戴好小鸡的胸饰

师:“小鸡一一”

幼:“哎一—”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到花园去玩,好吗?”

幼:“好的一” 教师和幼儿边唱边跳进活动室,在花园的篱笆旁坐下。

2、在游戏中学唱新歌《小鸡小鸡在哪里》(1)学对歌词

师:“小鸡,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幼:“好的。”

老师说:“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儿回答:“叽叽叽叽,在这里。” 问几遍直到幼儿学会说(2)学唱歌曲

师:“鸡妈妈用好听的声音来问,你们会用好听的声音来回答吗?”即用琴伴奏。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连续唱三遍

(3)玩游戏《捉迷藏》

师:“小鸡,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请你们躲在篱笆后面,妈妈唱到谁,就请谁边唱边出来,好吗?” 师:“XX小鸡在哪里?”

幼:“ 叽叽叽叽,在这里。”

3、发挥想象,创编歌曲。

师:“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唱的小动物以外,还有什么小动物会叫呢?它是怎么叫的?” 幼儿讨论后回答。

幼A:小鸭子会嘎嘎叫幼

B:小羊会绵绵叫

幼C:小狗会汪汪叫 幼儿回答后,个别唱,集体答。

活动延伸:师:“鸡棚里还有许多蛋宝宝,它们快要孵出来了,我们去帮助它们,让它们早点出来,好吗?”

幼:“好的。”

放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教幼儿把蛋宝宝撕开露出小鸡,把小鸡放到在背景草地上。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帮助小鸡宝宝出生,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小朋友们辛苦了,我们出去活动下吧,舞蹈带领儿童离开教室 活动反思

篇2:学前儿童艺术教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加登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一--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培养幼儿拍感的两个规定性,一是 在歌曲中进行,二是-在动作中进行-3.要求幼儿理解的段落结构内容是结构主副歌结构二段体结构三段体结构回旋体结构引子与尾声

4.幼儿园音乐作品的四种实用性是__教育性说教性知识性娱乐性主副歌结构二段体结构三段体结构回旋体结构引子与尾声

5.旋律经验的年龄目标有---声音的高与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跳进与级进

6.力度经验的年龄目标有---重与轻--和---渐强与渐弱----。

7.----邀请舞----是一种找舞伴并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音乐作品的表现性:答:指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2.档案夹评价:答:指根据课程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幼儿表现的作品及其其他证据、信息收集起

来,并通过对档案夹制作过程和记录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幼儿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幼儿在达到目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

3.音乐技能:答: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做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

4.自发咏唱:答: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5.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答: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

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 儿园音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符号运用阶段儿童的艺术感知特征是什么?答: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感知的特征是脱离了对事物、对人物的“直接知识”,可以借助符号间接地来理解事物、人物了。2.学前儿童的音量趣味给学前音乐教育的启示是什么?答:(1)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我们有责任让幼儿听到最好的音响效果;(2)在让幼儿感知器乐作品时,教师尽量少用嗓音;(3)在歌唱学习中,教师发出悦耳的声音很重要;(4)对打击乐器的演奏,幼儿感兴趣的是让他自己去探究如何发出好听的声音并演奏,而不是严格地按照教师所要求的拿乐器的方式、教师所要求的节奏型去打击。3.进行即兴表演的两个条件是什么?答:(1)经验铺垫;(2)明确的任务意识。4.器乐曲动作意象有哪三种方式?答:(1)依据作品原意进行情节性的动作意象;(2)离开作品原意,进入幼儿能理解的生 活情节的动作意象;(3)带有舞蹈意味的无情节的动作意象。

5.打击乐器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是什么? 答:(1)用打击乐器模拟日常生活音色;(2)探索录音中的打击乐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并实践尝试;(3)即兴创作打击乐器作品的演奏。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柯达伊教学法中,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幼儿歌唱教学的要点有哪些?

答:(1)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字母谱与节奏谱;手势;指挥。(2)幼儿歌唱教学的要点有:按照准确音调歌唱;克服幼儿的不良音调;歌唱能力的发展步骤。2.表现性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有哪些?举例说明。答:表现性目标的的制定准则是情境与任务的双维度制定,即交代儿童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与具体任务。举例(略)

篇3:学前儿童艺术教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素养的提升,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热点。艺术是让儿童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方式, 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儿童还可以抒发情绪情感, 产生人与人, 人与物的良好互动, 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 连这些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儿童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中蕴含着“人本性”。成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 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儿童的发展, 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 主张艺术能力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 强调通过艺术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1]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即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发展, 强调完整人的培养。可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中蕴含着人本主义的理念, 有其“人本性”。第二,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蕴含着“人本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是让儿童参与到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 并注重这个过程中儿童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创造性”, 另一个是“体验”。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人类的独特性, 例如选择性, 创造性等。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强调对儿童创造性的激发和保护。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体验着”的个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人的体验, 其次是理论解释和对外显行为的观察。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强调儿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来说, 它与人本主义又不谋而合。

二、人本主义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创造性潜力的保护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创造性, 认为创造性人皆有之, 或者说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好坏之分, 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的活动。艺术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 可以充分地调动儿童的创造动机, 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首先, 教师应该无条件地接受每个儿童的个人价值, 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创造性, 只有儿童感受到了这种态度, 他们才会成为他们自己, 不伪装粉饰, 释放真实的自己, 不循规蹈矩, 以新的、自我的方式发现自己, 进而向创造性迈进。其次, 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没有过多外部评价的环境。罗杰斯有一个基本观点, 即“当我们停止从我们自己的评价着眼点去对其他人作出评价时, 我们就在发展创造性”。他认为:“评价总是一种威胁, 总是会使人产生—种提防, 这就会拒绝某些经验, 就会迎合他人的要求, 无疑这些东西对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相反, 如果没有依赖于外部标准而作出的评价, 那么, 我们自身就能对我们的经验更加敞开, 就能认识到我自己的好恶、活动材料的性质以及我对它们更加敏锐的反应。我开始能认识到自身的评价点。因此我正在迈向创造性。”[2]但是罗杰斯又指出, 停止评价别人并不是连对这个人作出反应都不允许了。事实上, 任何人都可以毫无拘束地对他人“反应” (reaction) 。保护儿童的创造性潜能是引导儿童表现出内心的想法, 而不是放任儿童。因此, 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该淡化评价的意识, 但并不意味不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一种平等地“反应”回应儿童的艺术表现。如“我喜欢这边这些颜色, 但是我不喜欢那边。”

(二)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完整人格的培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 实际上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 情知合一的人, 能从事自发的活动, 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 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因此, 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 应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该遵循学前儿童特有的生理, 心理特点,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完整的人格发展和培养。具体来说, 首先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情操, 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次, 应在艺术教育活动实践中要穿插人文教育, 具体来说包括儿童对社会、儿童对自然、儿童对他人、儿童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同时, 通过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培养互助、合作及容忍, 倾听别人意见的态度,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在一次以“人类的好伙伴———狗”为主题的艺术活动中, 通过观看以狗为主题的动画片、电影, 以及多种多样狗的图片, 欣赏以狗为主题的绘本, 聆听狗叫等。让儿童对狗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 让儿童亲身感受到狗是人类的好朋友。随后组织儿童用唱、舞、画、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交流, 再现情境,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 他们需要学会合作、互助。在这个活动中, 充分给予了儿童人文精神的熏陶, 不仅触发了儿童爱护动物之心, 而且促进了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儿童内在天性的表达

在大多数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中, 人类的内在天性包括基本需要、情绪, 以及中性或积极善良的能力。马斯洛的理论认为儿童具有积极向上的、善良的内在天性, 我们应该鼓励它们的释放和表达, 而不是压制它们。因此, 引导儿童发展的目标就是鼓励儿童内在天性的表达, 而艺术则是儿童释放自我, 表达自我的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和自我的释放。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 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 儿童的绘画可以随心所欲, 自由涂鸦;儿童的跳舞可以联声起舞, 边唱边跳;学前儿童的故事可以发挥想象, 自编自讲。因此, 儿童在艺术活动中, 能够充分表现他们自然、真诚、积极、向上的原始情感和情绪。具体来说, 对于学前儿童, 特别是早期的学前儿童要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提供给他们多样的材料, 让他们在自由涂鸦中用无序的线条、缤纷的色彩满足自己需要, 在随意哼唱中表达自己的天性, 抒发自己的情绪。

人本主义以“真诚”、“接纳”、“理解”为核心,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 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空间, 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儿童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让儿童学会自由是一个不断体现潜能的过程, 也是一个在和谐氛围中不断发挥潜能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说明教育不仅要考查儿童现已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 更要注重通过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培养、开发处于萌芽状态的能力。虽然人本主义的观点存在某些局限性, 比如过分地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 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们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2001, 7.

[2]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0:87.

[3]车文博.人本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6.

[4]彭云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5.

[5]郑三元.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学前课程决策[J].学前教育研究, 1999, 5.

[6]王任梅.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J].幼儿教育, 2012, 9.

[7]石胜钱.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对儿童天性的违背与顺应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6.

[8]许卓娅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

篇4:试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学前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 教育价值

1966—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历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停滞不前,儿童艺术教育更是畸形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儿童艺术教育开始慢慢复苏。我国早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开始慢慢融合并得到了发展创新,更多关注儿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发展阶段及年龄特征,努力探寻艺术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途径。改革开放30几年来,学前儿童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相关概念阐释

1.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一词在我国教育界始终没有统一的概念,经常被称为“学龄前儿童”、“幼儿”、“早期儿童”,本文中提到的学前儿童是指两周岁半以上,六周岁以下的幼年儿童。

2.艺术

艺术,英文art,源自于拉丁语ars,意译为“技巧”,现在在其原意基础上扩大了外延涵义,包括八大艺术门类: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

3.艺术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的涵义有狭义、广义的分别,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系统完整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其主要实施场所是学校,如各级各类专业艺术院校,戏剧学院等。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以美育为核心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与艺术有联系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普及性,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培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为最终目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广义的艺术教育。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复苏阶段

1966—1976年,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几乎瘫痪,国家遭受严重灾难,人民受到巨大创伤,教育领域也成为“重灾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几近瘫痪,学前教育毁坏严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是畸形发展。十年间,学前教育方针被歪曲,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被批判。音乐、美术、文学成为政治教育的工具,造反歌舞、样板戏成为幼儿园的全部教学内容。孩子们得不到完善的教育,失去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政治倾向和成人化倾向严重,全然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整个幼教管理体制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艺术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全面被叫停,致使大量师资流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接近崩溃边缘。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挖掘整理我国早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著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探索我国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使儿童艺术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得以恢复,各项研究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同时也唤醒了儿童艺术教育事业。有少数专家学者开始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专项理论研究,并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摸索建构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上,大家开始逐步认识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非常有益,同时能带动其他科目的教学。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将美术与音乐教育采用分科教学模式,美术教学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音乐教学的内容很宽泛,有唱歌、游戏、舞蹈律动、欣赏、及演奏打击乐器等,但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原因,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唱歌课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实际教学中,艺术教育只是为智育作陪衬,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音乐与美术课程二者独立教学,其他科目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更是毫无联系,教学组织形式也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以讲解、示范为主,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脚步向着纵深发展,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阶级斗争过渡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经济迅速恢复带动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素质教育的概念适时被提出并在全国全面推进,艺术教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8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得到高度推崇,忽视了对儿童的权利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当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此类问题也普遍存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教育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对儿童权利以及儿童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1990年8月,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标志着我国儿童权利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一系列文件纲要的出台都充分保证了儿童的权力,肯定了“以儿童为本”理念的正确性。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是还是显露出了一些变革的迹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可喜变化,为其顺利过渡积蓄了力量,打好了基础。

3.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全面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飞快,尤其是网络使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了。这种形势下的学校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扩展到整个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过程中。众多儿童教育工作者开始从多角度对儿童艺术相关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生态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都被借鉴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中来,日益走向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自此,美育真正摆脱了从属于智育的附属地位。endprint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分析

1.开阔视野,启发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

学前儿童利用感觉器官感受客体的存在,从而引起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产生审美心理的反映,被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感知,虽然他们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但是一般感知更加直观,实用,而审美感知则更倾向于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真实感受。譬如当儿童看到一棵盛开桃花的树时,一般的感知会告诉儿童它是一棵桃树,并盛开着花朵,而审美感知则会触动更深的情感,可以在怒放的桃花的姣好姿态中感觉到幸福,希望等。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培养,最主要的不是让他们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认知,把握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才是关键所在。由于学前儿童语言、文字、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的限制,所以在引导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进行把握时肯定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可以运用简单的画面,与音乐的配合,视觉与听觉、触觉等的感官体验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儿童的视野就会被打开,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2.调动想象,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联想

学前儿童在欣赏音乐和绘画作品时都能产生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受到感染而展开的想象被称为再造性想象,譬如在观赏桂林山水或泰山“十八盘”时,能从中联想到各种熟知的事物的形象。一切审美活动得以顺利展开需要学前儿童的审美想象力作为基础,孩子们通过客体刺激感官,从而激发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和体验,继而协调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使审美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审美想象的过程也一并完成,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和审美想象能力的发展。

3.触动心灵,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的体验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可以使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在创作中又是灵感的巨大推动力,所以它具有特殊的地位,连接审美心理的各个要素,使他们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譬如: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浩如烟海的优秀艺术作品时,孩子们可以掺入自己独特的情感,感受不同的内心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情感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到,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调动孩子们各种感官,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从而引导学前儿童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4.深化感受,提高学前儿童审美理解力

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中与艺术作品中的事件、情感区分开来,并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完全理解是审美理解旨归所在。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使整个审美活动完整进行,审美活动不能缺少审美理解这一重要环节。学前儿童单纯、未经世事,右脑功能占优势,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想象、理解所遇到的人和事。因此,为了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艺术作品,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引导方法必须要恰当。

5.协调沟通,塑造完满型人格

艺术审美是情感的的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是学前儿童最佳的教育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艺术与德智体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使社会性、科学性和审美性得到完美结合,获得审美教育的自动调节,为塑造孩子完美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的深入了解,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这一问题。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潜能、能力,成为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

艺术使人类的情感体验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生物,这也正是人类区别与其他生物的关键,艺术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人类的必需品。学前艺术教育能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并带给他们美好的体验,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前儿童的最佳学习途径是艺术教育进行的,艺术教育能够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并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并创新对客观事物想象,完全是因为艺术科目自身的属性使然。对学前儿童来说,音乐、美术、文学是最能发掘儿童的感性潜能的科目,同时,又能让他们学会使用艺术语言表现和表达自我的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感性与理性得到统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起步晚,重视不够,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前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并积极借鉴国外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促进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边霞.幼儿园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6]许卓娅,孔起英.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艺术(小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写.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

(第1至2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直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 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德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前符号阶段、符号运用阶段、继续进步与可能得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 旋律、和声、节奏。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 拍子、节奏性。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 合拍、二拍、三拍得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 音色、肢体、速度、曲式结构、力度。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只有一到二种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4.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5.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是什么?

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是:3-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4-5岁幼儿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5-6岁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

2.幼儿速度知觉的年龄特征是什么? 幼儿速度知觉的年龄特征是:3-4岁幼儿能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合中速、稍快、中速偏慢的音乐;4-5岁的幼儿可以辨别渐快、渐慢,并能调节身体动作去合速度;5-6岁幼儿能辨别与理解快慢的所有变换关系。

3.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有哪些?

(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4.学前儿童再现性音乐作品的类型有哪些?(1)句式规整、童趣盎然的再现性器乐曲;(2)句式规整的再现性成人器乐曲;(3)句式不规整的再现性器乐曲。

5.简述大脑神经系统发展领域对音乐学习关键期的二种解释。P14 答:从大脑神经系统发展的视角出发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裹有髓鞘的神经元轴突的信号传递速度比未裹有髓鞘的神经元轴突的信号传递速度大约快100倍。另一种解释是:生命的早期,许多神经元在今后负责、控制什么尚未被确定,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和经验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论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1)音量要素是幼儿最主要的音乐兴趣; 2)运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二重要因素;

(3)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是“关于”某些事情的音乐。2.论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是处理张力的结果,其中再现性是价值范畴,是我们追求的;而形式性是规限范畴,即所有的再现性内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为基本条件,离开了形式规限的再现性往往是离了题的臆想。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

分析“未出壳雏鸡的舞蹈”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答: 此曲为三段体,大写字母表示段落,小写字母表示乐句:句式结构图: []‖︰

A

︰‖]

B

|

A’

| ▏ []‖︰a b ︰‖] a’段尾

a b c

ab a ’

尾声

第一段a句的音响效果两音一组、一高一低,尖锐而突兀,有小鸡啄东西的感觉;b句则是由低到高音的连贯走向,有小鸡扭屁股的感觉。第二段abc三句在速度与紧张度上明显具有一句比一句强烈的递进感,似乎是这样一个过程:小鸡先稍慢同时两班轮流的动翅膀;然后中速同时动两边翅膀,最后快速同时动两边翅膀。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此曲的主题内容:小鸡在壳里努力地想出壳, 先用喙啄壳, 再用屁股顶壳, 然后用翅膀敲壳, 再重复用喙啄壳、用屁股顶壳, 最后尾声的音区下行特征表明小鸡没有出壳, 还得继续努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2

(第3至4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2.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 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3.3-4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b1。4.4-5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c2。5.5-6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c2。6.歌曲即兴的两种类型是创编歌词与自发咏唱。7.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即兴。

8.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9.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10.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11.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在行动中感知;感知的内容指向音乐形式的样式。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故事性歌曲指那类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

2.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3.创编歌词活利用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先于音乐能力的优势,通过把歌唱的心理能量主要用于编歌词的方式促进嗓音控制能力自动化的活动。4.自发咏唱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

5.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在柯达伊歌唱教学中,准确音调歌唱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在柯达伊歌唱教学中,准确音调歌唱的三个条件是:

(1)选择适合幼儿智力和身体发展程度的音域合适的短小歌曲进行教学。(2)选择在合适的音高上歌唱。

(3)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具有准确音调、正确发音吐字和带有愉快情绪的范唱。

2.简述引发幼儿自发咏唱的策略。

⑴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经常与幼儿进行喧叙调试的对话 ⑵当引导幼儿创编完整曲子时,要求幼儿最起码说三件事 3.进入音乐思维迁移环节有哪四种情况? 进入音乐思维迁移环节有:

(1)歌曲的动作表演与歌唱活动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2)舞曲的动作表演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3)器乐曲的动作表演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4)身体打击乐完成后进入音乐思维的迁移环节。4.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

(1)在听音乐的同时让幼儿“见”到音乐的再现内容;

(2)用一种制作方式让幼儿去感知与其音乐经验相符的音乐形式样式;(3)用其它类型的制作方式让幼儿去解释他们对音乐形式样式的理解。5.再现音乐内容的三项标准是什么?(1)形式规限标准;(2)意象思维标准;

(3)以身体动作呈现方式为主,以其它呈现方式为辅标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柯达伊教学法中幼儿歌唱教学的三个要点。(1)按照准确音调歌唱;(2)克服幼儿的不良音调;(3)歌唱能力的发展步骤。

2.针对幼儿音乐经验,谈谈一个经验二个特征的含义。

对幼儿音乐经验来说,一个经验第一个特征的含义是表现与再现性(情感)、制作性(实践)、形式性(理智)三者融合为整体,而这种整体是以音乐制作的方式出现;第二个特征的含义是这种经验以音乐形式模型的方式在头脑中留下表象,表象的形成与表达都依赖三种音乐制作方式。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分析“喜洋洋”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分析“喜洋洋”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答:此曲为三段体,原曲结构为ABABA,为了符合幼儿注意时间不宜过长的特点,我们可把此曲简化为ABA’。句式结构图:

|

A

[]‖︰

B

︰‖]

A’

| ▏

a a’ b c 过渡

a b c d

a a’ b c 在粮食丰收后的一个晚上,农村男女青年喜气洋洋地敲锣打鼓、跳舞欢庆。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鼓(第一段aa’两句),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钹(第一段b句),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吊钗(第一段c句);所有的女青年拿着绸带跳起了绸带舞,先是把绸带往头顶甩(第二段ab句),然后把绸带往身旁甩(第二段cd句);最后男青年又出来了(第三段重复第一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3

(第5至7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在行动中感知;感知的内容指向音乐形式的样式。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音乐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4.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7.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3.音乐技能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做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

4.技能指做身体动作、咽喉肌肉控制、打击乐器的肌肉动作等能力,它们本身与音乐可以毫无关系。

5.意象是由想象力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经由感知、表象到意情统一。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中组成体系的四部分内容结构与三个目标纬度各是什么?

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中组成体系的四部分内容结构与三个目标纬度各是:四部分内容结构: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欣赏;三个目标维度: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

2.音乐表现性评价设计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确定表现性任务; 第二步,设计表现性任务的情境; 第三步,确定评价标准。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观。

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过程是学习者的新旧知识反复地、双向交互的过程。只有针对学习者已有经验和兴趣的教学,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有效、深入的。

4.器乐曲动作意象有哪三种方式?:(1)依据作品原意进行情节性的动作意象;

(2)离开作品原意,进入幼儿能理解的生活情节的动作意象;(3)带有舞蹈意味的无情节的动作意象。5.简述动作意象的原则。

(1)把握音乐形式结构,事先画出句段图的原则;

(2)动作诠释遵循音乐重复、对比等音乐形式组织手法的原则;(3)动作与音乐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吻合原则;(4)动作简单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幼儿年龄阶段音乐关键经验目标中第一、二个层次的音乐形式经验目标。

(1)节奏: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旋律:声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跳进与级进。(3)音色:日常音色、打击乐音色、人声、乐器音色。(4)速度:快与慢;渐快与渐慢。

(5)织体:打击乐、舞蹈中声音的多层次;有伴奏无伴奏比较;声音厚薄比较;多声部歌唱。

(6)力度:轻与重;渐强与渐弱。

(7)结构:模仿句;重复句;喊答句;主副歌;三段体、回旋曲;引子。(8)风格: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2.阐述行为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行为目标的制定准则是行为与内容的双维度制定,“行为”是指要求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内容”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在制定行为目标时在行为纬度又有以下二个准则:第一,指出儿童外显的表现行为;第二,指出这种表现行为的条件或公认的准则。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

分析“水族馆”的曲式结构与音乐内容主题。

1.分析“水族馆”的曲式结构与音乐内容主题。曲式结构: []‖︰

A

|

B

︰‖]

C | D |

B’ | ▏

a b c d a b c d

a b a b a b c d A段表示小朋友在水族馆先看见鱼儿尾巴打着圈、轻盈地游着(这样的动作在A段反复);B段表示再看见水草由高到低地飘浮;C段表示又看见波浪在翻腾或者看见一圈一圈的鱼群; D段表示然后看见水中的大泡泡与小泡泡的出现与消失;最后E段或B’段又是水草。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4

(第8至15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具活泼风格的歌曲。

3.学习打击乐器音色所用的三类音乐材料是打击乐器演奏的音响材料;能用打击乐乐器模拟的生活中的声音;即兴创作打击乐作品。

4.学习人声所用的四类音乐材料是分辨说、唱、悄悄话与喊叫的音响材料;故事;歌曲;用于辨别的音响。

5.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6.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7.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比较优雅的进行曲、比较喧闹的进行曲。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音乐作品的表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2.自发咏唱一般是指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段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歌曲,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其中有许多旋律被认为是音阶歌。当幼儿的身体不停的摇摆时,这些音阶歌的曲调就随着向上或向下进行配合。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4.技能做身体动作、咽喉肌肉控制、打击乐器的肌肉动作等能力,它们本身与音乐可以毫无关系

5.直列舞指以两直列队形为基本队形的集体舞。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简述节拍音乐经验获得机制。

(1)幼儿通过模仿老师的身体动作制作方式来感知拍子。(2)用同样的身体制作方式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达对拍子的理解。(3)对同一音乐作品通过打击乐制作方式来表达对拍子的理解。2.“雨落在草地上,雨落在树上,雨落在房顶上,就不落在我身上。”写出这首童谣的节奏型与节拍。

节奏型:A xAxcA xAxcA A’A xAxcA A A’A xAxcA xAxcA A’xAxcA xAxcA A xAxcA/ 节拍:A A A A’A A A A’A A A A’A A A A/ 3.简述打击乐器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1)用打击乐器模拟日常生活音色;

(2)探索录音中的打击乐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并实践尝试;(3)即兴创作打击乐器作品的演奏。

4.简述幼儿对声音高低进行感知与歌唱的特点。

一方面幼儿对声音高低的辨别需要用音与音之间大的跨度来提醒;另一方面幼儿的歌唱却是从二度、三度开始,幼儿最容易模仿与喜欢唱的音程是二度、三度、四、五度

5.简述人的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1)用嗓音模拟日常生活音色;

(2)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尤其是需要头声的角色;(3)努力进行头声歌唱。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幼儿提炼乐曲节奏型可能使用的四种方法。论述幼儿提炼乐曲节奏型可能使用的四种方法:(1)提炼出节拍,用打击乐演奏出来。

(2)提炼出音符简化后的节奏型,即出掉附点、切分等难的音符,只留下四分、八分、二分等简单音符,并组成节奏型。

(3)基本上也是提炼节拍,但在延续音上又保留了节奏。(4)完全根据重拍提炼节奏型。

2.具体描述单圈舞“彩带”的教学步骤。

(1)基本舞步与手的动作的学习阶段;先请幼儿朝戴有手腕花环的方向走八字步,注意身体是侧身的,身体是朝前走而不是横着走。请幼儿练习,观察所有幼儿的身体是否是自然的、放松的。

请幼儿再朝不戴手腕花环的方向走八字步,注意转方向前的身体调整,着重练习前面最后一拍所调整的身体动作与后面动作的衔接。观察所有幼儿是否会做这种调整动作,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放松。两个方向合起来练习。

改成走四步,继续观察幼儿在方向转换时的动作调整情况。

学习手臂上举同时向前走的动作,始终是戴有手腕花环的这个方向的脚起步。

学习手臂放下的同时向后走的动作,继续强调是戴有手腕花环的这个方向的脚起步。

(2)幼儿边做动作边合音乐的尝试阶段;请幼儿围成一个大圈,在圈中听教师的口令做动作。

配合音乐。教师在变换动作前发出动作变换的提示。

观察幼儿配合音乐、保持队形、调整身体使身体舒适等方向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示范与练习。

(3)完整舞蹈的学习阶段。完整地配合音乐,这时即使幼儿有一些问题教师也只是语言提示,让幼儿沉浸于音乐之中不要打断幼儿的舞蹈乐趣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写出单圈舞“彩带”的动作说明。

A段:第1-4小节、第9-12小节,第17-20小节,右脚起步逆时针方向走四步,特别关照第四步身体转向圈心,脚步调节,准备左脚的起步。第5-8小节、第13-16小节,第21-24小节,左脚起步顺时针方向走四步,特别关照第四步身体转向圈心,脚步调节,准备右脚的起步。

篇6: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期末考试复习1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音乐发展、音乐学习的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对学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学科,是以儿童音乐为学习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他是儿童音乐与学前儿童教育学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能力:指个体从事音乐时间活动的本领(演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

本领.音乐的感受力:指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体验能力 音乐的表现力:指在音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己的声音和

动作表达出来的能力.幼儿园手工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的造型操作游戏。主要包括泥工,纸工和各种其他材料进行的综合性手工活动,可以使幼儿的动手能力,操作协调能力,耐心细致,有序的工作习惯得到锻炼与培养。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幼儿园物质环境涵盖幼儿园所有室内外的活动设施设备,幼儿园人文环境包括幼儿园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它是指教育观念和保教水平。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含义: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美术的发生:

1.模仿论:代表(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2.游戏论:德(席勒)英(斯宾塞)3.表现论:英(雪莱)俄(托尔斯泰)

4.巫术论:英(泰勒)5.劳动论:沃拉斯切克、毕歇尔 艺术儿童之间的共同特征:

1.形象性2.情感性3.愉悦性 美术的类别:

1.绘画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油画师夕阳回话的代表

2.雕塑3.工艺美术4.建筑艺术5.工业(与环境)设计美术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主要内容:

绘画、手工、美术欣赏 美术活动的教育因素:好玩即游戏因素、好看即艺术因素、贴近儿童生活即生活因素、动手创造即操作因素、尊重创造即创造因素 按题材内容和形式绘画活动:

1.命题画活动(又称主题画活动)⑴物体画活动⑵情节画活动

2.意愿画活动(称自由画活动)3.装饰画活动(称图案画活动)幼儿园环境装饰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2.审美性原则3.趣味性原则

4.参与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安全性原则。美术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操作、心理、情感2.物质准备:各种物质材料 音乐的具体特征:

1.音乐是音响的艺术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3.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4.音乐是情感的艺术5.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

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游戏、节奏音乐。音乐游戏种类:内容与主题

1.有主题音乐2.无题音乐游戏 根据游戏类型分类:

1.歌舞游戏2.表演游戏

音乐游戏的材料包括:

1.情节,角色方面2.动作方面3.音乐方面4.趣味性方面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1.发展性原则2.互动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差异性原则 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评价原则:

1.判断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任务:

1.使学前儿童喜欢美术活动,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丰富学前儿童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

3.发挥美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学前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

绘画欣赏、雕塑欣赏、工艺美术欣赏、建筑美术欣赏、自然景物欣赏、环境欣赏。手工活动指导:

1.准备精美有趣的范例引起幼儿操作学习的动机

2.提供练习的环境与时间,使幼儿充分体验工具材料的性能

3.教师清楚的讲解演示制作的基本技巧

4.制作过程中耐心的帮助与支持5.对作品的处理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意义:是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即周围环境理解对称、均衡、变化等形式美的原理,感受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及其情感表现、体验美术欣赏的快乐,从而丰富感性经验、激发儿童审美情趣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师在选择美术活动中应注意:

1.做到内容有趣贴近生活2.在技巧上符合本班幼儿需要与接受水平

3.注意内容的投放契合当前季节与时事4.不同内容之间知识技能的连贯性 美术活动内容目标制定依据:

1.《纲要》中关于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2.各年龄班美术能力的发展水平

3.从美术学科的内容出发,本次美术活动的具体需要 影响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因素:

1.刺激儿童美术表达的兴奋性2.切身体验与思考5.重复练习的重要性

3.适合儿童水平的美术技4.儿童对美术材料的驾驭能力 音乐功能:

1.音乐的教育功能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⑵启迪智慧、诱发灵魂

2.音乐的其他社会功能吧、⑴保健功能⑵娱乐功能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表现在:

1.促进儿童听觉能力的发展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3.促进儿童注意,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情的发展

5.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6.促进儿童身体健康

7.增进儿童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1.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哥爱好2.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4.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1.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2.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3.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组织学前儿童庆祝节日活动应注意:

1.面向全体儿童,每个儿童都有参加表演的机会

2.节日庆祝活动的方式要多样化4.节日庆祝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3.祝活动可采用全园集体性活动,各年龄段班级部活动,各班独立活动等形式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1.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

2.家庭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1.做好物质上的准备2.做好相关知识经验的准备

3.认真研究活动目标和欣赏内容4.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欣赏。美术与学前儿童的成长:

1.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标志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程度

2.美术是学前儿童学习,认识世界的另一种语言

3.美术是学前儿童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4.美术是综合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幼儿美术造型中的在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像”应该是广义的,是一类事物形象的泛指,而不是针对哪一件具体事物的“像”与“不像”,凡能把一类事物的基本形象特征表现出来,就可以说“像”,这个“像”是“基本像”,所谓的基本像有俩层含义:一是指画面中每个物体形象应是一类事物基本形状的特征反应。二是通过物象可以看出画的是什么,和要传达的意义,虽然画面的形象可能与现实事物不相符,但却能使我们发生与现实相吻合的联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儿童绘画在其“意”而不在于其“形”。工具论:以(里德和罗斯菲尔德为代表)

工具论的优点在于提出美术教育目的理论是以儿童为本论的目的论,将美术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儿童的一般发展上,强调学前儿童美术教师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主张通过自由、自发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自我,建构健全人格。不足之处:在于儿童在表现潜能时,往往容易陷入缺乏指导的境地,自由创造难以实现

工具论教育目的: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全发展。

5本质论:以(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

本质论优点:提出儿童美术的学习并非成长的自然结果,美术对儿童最重要的贡献属于美术本质,不应该剥夺儿童能够从美术中得到的东西。

不足之处: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系统性,势必限制了美术活动中儿童在创造力和自由的个性表现方面的发展。

本质论目的: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了解美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其创造具有美感和表现性的美术作品。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

1.涂鸦期(1.5-3岁)此阶段儿童从不能控制画笔和所画出的线条,到能手眼配合初步的控制,并对所画出的画发生视觉上的兴趣,产生形象上的联想。

分为:无意涂鸦、控制涂鸦、命名涂鸦

2.象征期(3-5岁)此阶段儿童已不仅仅是依据画面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与知识、经验来表现物体,他们所绘形象从成人的角度看如同“符号”而且符号抽象,简单,夸张,多变,有些符号难以辨认,而有些又极富典型特征。

3.图试期(5-8岁)儿童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与多次实践,开始比较为固定的样式描画事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概念性的表现阶段。

上一篇:照管员职责下一篇:询盘邮件回复模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