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教案

2022-07-2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前儿童发展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学前儿童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

项目十: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 教学目的

(一) 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及其构成、个性形成理论

(二) 熟悉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三) 掌握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四) 掌握塑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二、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 重点难点

(一) 重点

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 难点

(五)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

六、 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引导学生读书上案例,并思考:针对两个个性迥异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做才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讨论,教师小结

任务一:个性的基础知识

一、个性的概念

(一)讲解个性的概念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及能力等。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例】有的孩子爱哭闹,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安静。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三、个性形成理论

(一)重点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英文为“Libido",指的是人们追求一切快乐的原始欲望,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2.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到18个月) 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 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肛门期(18月到3岁) 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期(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 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二)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介绍埃里克森: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2.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的冲突(0~1.5岁)

解读:(1)社会性信任表现在胃口好,睡得深,大小便通畅。

(2)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

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

(3)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 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1.5~3岁) 解释什么叫自主:一个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解读本阶段发展重点:生理特点:支配自己的身体

心理特点:有独立自主要求

语言特点:“我”的出现

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解读:本阶段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生理发展特点:身体活动更精细,活动扩展家庭以外 心理发展特点: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

形象思维发展最快发展时期

行动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

游戏是儿童的主打活动

3.解读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任务,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人格。

任务二: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例】“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气质和人的神经类型有直接联系。

二、学前儿童气质类型

(一)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二)讲解: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

多血质:外向,热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发言积极

粘液质: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有毅力 抑郁质:内向,敏感,细腻,幻想、胆小、孤僻,迟缓 分别举例说明

解析林黛玉、贾宝玉、张飞等人物的气质类型

(三)讨论:为什么要研究幼儿气质? 教师小结:

(1)能够准确判断幼儿的气质 (2)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的气质。 抑郁质:胆小,敏感。

胆汁质: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 粘液质:迟缓、有毅力。 多血质:灵活、好分神。 (3)能针对幼儿气质进行培养教育

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 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

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三、讲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整个儿童会保持相对稳定。

气质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气质的“掩蔽”现象 气质无所谓好坏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一、讲解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

二、婴儿期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三、幼儿期性格的萌芽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模仿性强

项目二已学过相关内容,这里简单复习,请学生举例说明

四、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欣赏视频:挑战不可能:和和和爸爸一起完成飞镖攀岩

(一)家庭结构 解释:

1.核心家庭:指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指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3.联合家庭:指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两代或两代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4.破裂家庭:指夫妻双方因不和离婚或其中一方去世。

(二)家庭氛围 融洽的家庭氛围,孩子信心十足,有安全感,容易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的性格。

不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心理上形成巨大压力,容易形成冷漠、孤独、执拗的性格。

(三)父母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儿女模仿的榜样。父母随便发脾气,讲不文明的话,做不道德的事,就会在儿女心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形象。

任务四: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

1.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讲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1岁以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分开,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时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2岁)

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正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 (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5)名字与身体联系

2.对自己动作和行为的意识

(1)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2)1岁左右,婴儿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 3.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1)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2)4岁以后,开始比较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

(二)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学前儿童气质有哪几种类型?为什么要研究学前儿童的气质?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 八:教学后记

第二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一、情境创设,引出“心理”,激起兴趣

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各位,你们觉得小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引导学生讨论)

师生小结:正是因为幼儿和我们的不一样,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掌握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在以后的幼教生涯中科学引导、教育儿童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专门研究学前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

广义:0-6岁(0-1个月:新生儿;1-12个月:乳儿;1岁-3岁:婴儿;3-6岁:幼儿期)

狭义:3-6岁 3.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广义(种系、种族、个体)

狭义——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认知、情感、意志)

心理问题: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eg,呼吸需要肺);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4.发展的研究主题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楼梯) 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横向设计:“别人家的孩子” 纵向设计:“你以前” 观察法: 访谈法: 问卷法: 测验法: 实验法:

四、国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简史 1.准备阶段(发现儿童) 1.1 古代的儿童观

(1)原始社会:儿童是氏族或父母的公共财产,可以任意处置。

(2)古希腊、罗马:不注重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儿童任然被普遍地认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相对积极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思想。

A:柏拉图:认识到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意义

B:亚里士多德:要求制定法规,禁止暴弃婴儿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进行了分期,并要求遵 循自然施教

C:昆体良:充分认识到了童年期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了儿童的差别,要求因材施教

(3)中世纪: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儿童教育,充斥着惩处与体罚,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流行“原罪说”(originalsin)和“预成论” (predete -rminatiotheory)。

(4)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儿童观也从传统社会的从属关系中解放了出来,认为儿童是自由而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存在。 这一时期出现了伊拉斯谟、蒙田、夸美纽斯等杰出思想家。 1.2 近代的儿童观(17世纪)

(1)洛克 [英]:在《教育漫话》中大力倡导“白板说”,宣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后天的一切观念都是经验在心灵上刻下的印迹。 (2)卢梭 [法]:在《爱弥儿》中充分阐述了尊重儿童及儿童期的价值,并认为应该珍视儿童短暂的童年生活,承认儿童的发展由内在机制控制,必须让儿童按“自然”的进程去发展。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3)杜威 [美]:认为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预示着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在能力,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生活,儿童的兴趣应是教育的起点,兴趣是统一的活动。同时,儿童思维具有相对性,儿童的教育也应该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4)裴斯泰洛齐 [瑞士]:近代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他兴起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注重探讨如何顺应儿童的本能兴趣,让儿童发挥主动性,更好地从经验中学习。这一运动促进了社会对儿童、对儿童心理以及儿童个性的关注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对儿童教育的理解。

(5)达尔文[英]: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撰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这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传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并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作好了直接的准备。

2.近代产生阶段(研究儿童)

标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德国,普莱尔) 派别:美国、德国、法国

3.分化与发展阶段(繁荣,百家争鸣)

4.演变增新阶段

5.新进展

五、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况

代表人物:孔子;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六、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利用回顾的方式将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第三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涉及不同年龄的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本章就从年龄角度介绍幼儿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此处把学前分为三个阶段:0~1岁,1~3岁,3~6岁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历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起先他把拿到手里的物品简单地当作之间的手的延续,如把勺子与拳头一起送进嘴里。他们不断的改变运用物体的方式,但并不十分有效。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偶然碰到一种有效的方式,

他们会将一个动作做完,如他们尽量用勺子将食物放入嘴里。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常常固执、反复地尝试某一有效的动作方式。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能够根据使用的条件改变动作方式。如果有不

正确的动作,很快就改正。

这一时期的儿童的动作有反复,但学习的劲头十足。他们能够学会多种动作,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动作协调起来。 出现独立性

儿童进入到2岁以后,对父母就不那么顺从,而有了自己的主意。如不愿让父母牵着走,而是自己在旁边跑跑跳跳,在地上捡拾一些东西。这就是独立性的表现。

一、3~4岁

3至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一时期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生活范围扩大

3岁以后,儿童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上幼儿园。这意味着他们的接触范围扩大到更多的成人和同伴。而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儿童也开始与更多的人接近。

3、4岁的儿童还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自己穿衣、自己进餐、自己控制大小便等,这都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心理能力。

(二)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时期的小孩主要以行动(动作)来认识和反映外部世界,即以行动思维为主。他们通常是先做后想,做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有等到做完之后才能发现自己做的是什么。幼儿的一切行为,包括看书、讲故事等都要借助于手的动作参与。这说明他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具体的。而且这一时期的儿童还不能听懂反话,教师和成人只能用正面的引导。

(三)情绪作用大

学前期儿童的情绪变化大,小班幼儿的情绪变化尤其快,他们很容易激动,成人要用爱抚的声调说话让其感到亲切才能使其安静下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对成人给予的评价非常在意。

小班幼儿的认识过程的无意性占压倒性优势。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他们的无意想象、无意注意和无意活动占优势。情绪活动容易受刺激物特点影响,如鲜艳的颜色和生动的形象等。

(四)爱模仿

3岁前的幼儿由于受能力的限制,模仿的对象少。进入小班以后,随着模仿能力的提高,他们变得非常喜欢模仿,看见什么就模仿什么。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心理提供即使的和优秀的模仿对象,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4~5岁

这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出现了较大的飞跃。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的开始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活泼好动

正常儿童都好动。幼儿单一的姿势或活动容易疲劳,但他们在只有活动中,可以长时间持续的跑跑跳跳,却不感到疲倦。幼儿总是不停地看、停、摸、跑、跳、爬等活动,这是他们在积极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幼儿活泼好动与他的身体发育特点有密切关系。因为他们的肌肉骨骼等正处于发育期,需要通过活动来发展。而且幼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足,兴奋过程的活动胜于抑制过程。而且中班幼儿较小班和大班幼儿都好动。

(二)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小班幼儿主要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幼儿主要依靠表象进行思维。他们能离开具体的事物而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形象,并以此进行思维。

(三)开始接受任务

对小班幼儿布置任务一般需要结合他的兴趣。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比如实验室实验的阳性(肯定)反应和阴性(否定)反应。4岁意义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理解力发展,产生了初步的责任感,因此能够接受任务。

(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学前儿童都喜欢玩。小班幼儿有游戏活动,但需要成人领着玩。中班幼儿能自己组织游戏活动,规定主题、安排角色和情节等。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还逐渐结成同龄人伙伴关系。可见其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冲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但其同伴关系仍是最初级的。

三、5~6岁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我国现行学制规定儿童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这一阶段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幼儿活动的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

(一)好学、好问

5岁的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问“为什么”,且要追根究底。成年人回答他们的问题时要有足够的知识,又需要一定的技巧。大班幼儿的淘气,很多时候也是求知欲的表现。

这一年龄的儿童喜欢学习,愿意上课。他们喜欢各种新课,喜欢动脑筋的智力活动。他们喜欢拆开一些玩具和物品,了解其工作原理。

(二)抽象能力明显发展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地表现出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他们能够根据概念进行分类,已经掌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包涵关系,即具有逻辑思维的基本成分。5岁以后的幼儿已经掌握了“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能够把具体事物进行分类记忆。

6岁以前的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初步的,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推理的事情,他们还是力不能及的。

三、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的感知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如许多无条件反射,都是属于生理性活动;后来不断分化、整合,开始协调活动。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一岁以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反映客观事物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形成表象。2岁以后,当婴儿的语言和思维真正发生时,对事物认识的概括水平,逐渐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3岁以后,儿童对事物的感知,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如颜色、时间、方位等已经逐渐与成人的观念接近,不再是单纯的知觉,已与思维密不可分了。而且在此过程中,儿童目的性的加强,形成了观察方法和能力。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研究发现3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别颜色,但不稳定。第3个月形成较稳定的分化。

研究发现,3岁的幼儿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从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也就是颜色概念的掌握。、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听觉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童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发声特点。他们依靠听觉欣赏音乐,学习唱歌。学习口语更是必须依赖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研究表明,胎儿对声音有所反应。比如,“听到”乐曲以及各种舞曲时,胎儿用力踢腿。

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许多研究表明,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是听觉发生时间,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新生儿对不同的音调有不同的反应。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视听的协调现象。如听到声音的转头动作,将视线转向音源等。

(三)儿童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听觉不断发展。

在辨别细微差别方面,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强得多,听觉感受性也有较大差异。总体来说,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随年龄增长逐渐缩小。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吮吸反射、防御反射等,都是触觉的表现。新生儿尿布湿了,他们的哭闹反应就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接触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然后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三)手的触觉探索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大致经历: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儿童出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2、视触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上。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大约出现在5个月左右。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但婴儿抓住移动的物体还比较困难。

3、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日常观察也说明,儿童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较早,小肌肉动作发展较晚,因此对幼儿写字、画画、用剪刀等活动精细性,不能要求太高。

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幼儿知觉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观察在3岁以后比较明显。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

3岁以前的幼儿大多数不能接受观察任务,他们东张西望,任意乱指。4岁以后观察能力有所发展,开始出现有目的克服困难或干扰的细致观察。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教育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研究发现,从6岁开始,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明显增加。而且观察的持续性于目的性联系密切。

3~6岁儿童的注意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幼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2~3岁儿童的想象

儿童最初的想象有如下特征:

1、想象过程完全没有目的。在想象活动之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先有行动才有思维。

2、想象过程进行缓慢。幼儿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检索头脑中储存的形象,因而较为缓慢。

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许多想象实际上是从记忆库中“回忆”出来的。

4、想象的内容简单贫乏。

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尤其依赖视觉的形象,游戏活动中的玩具就是很好的展开想象的素材。

6、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如果没有成人的语言提示,他们的活动可能仅仅停留在无意义的动作阶段而不产生任何想象过程。

可以发现,想象的最初形态是从记忆中分化出来的,其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提示。

3~4岁幼儿的想象

这一阶段的幼儿的想象总体上来说是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具体表现为: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展开想象活动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完之后才清楚。尽管有时活动前能说出主题,但活动的结果与主题相去甚远。

2、想象的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幼儿想象的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活动的内容杂乱,内容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4~5岁幼儿的想象

4、5岁的幼儿仍以无意想象为主,但其想象中出现了有意的成分。表现在行动之前能说出想做什么,行动能按照目的和计划进行。但这种目的和计划非常简单,常常是边想、边说、边做,活动中嘴里念念有词,这是在指导其行为。另外想象的内容较以前丰富了,但仍然比较零碎,缺乏组织和联系。 5~6岁幼儿的想象

5、6岁的幼儿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经有明显的发展。活动之前已经具有明确的主题,而且整个行动能够有秩序地按计划进行。想象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内容的新颖性也有所增加;想象的形象也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整体上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向是向更高级的方向变化,即是一种进步性的发展。这种发展还有着一定的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具体表现在:

1、从不齐全到齐全。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时并非齐全。随着年龄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逐渐形成和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好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从认知到情绪的发展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如最初的孩子只有愉快和不愉快,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忌妒、畏惧等复杂多样的情感。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最初是感觉过程,以后出现比感觉更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在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本身的发展也是从直观动作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逻辑。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稍后,出现有目的的方向的活动,再后出现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和局限。当生理发育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儿童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有密切关系。

(四)从凌乱到陈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系统,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

总体上说,心理活动体系(个性)的形成,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及主动的发展分不开,同时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复杂化。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

(一)发展的高速度

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儿童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比如,初生的婴儿只会啼哭,十天半月后,当你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要准备吃奶。将近4个月的孩子可以同你玩得咯咯笑。1岁孩子开始迈步,2岁儿童已走得很稳当。3岁儿童走路时总是连蹦带跳的。4岁以后,开始懂得专心听讲;5岁儿童能够用一些方法试自己几种注意等。

(二)发展的不均衡

高速度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又不是等速前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具体表现在: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一)关键期

引入儿童心理发展后,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学前期是掌握口语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掌握口语,如“狼孩”的故事。研究表明,视觉偏好在婴儿身上也有体现。但是除去感受器系统,主要是视觉系统被证明存在关键期以外,儿童心理发展的其他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受到人们的怀疑。

(二)敏感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在错过特定时机之后,并非不能弥补。因此关键期概念不能普遍运用。在一般情况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或“最佳期”比较恰当。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则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不同年龄对虚席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在语音学习方面,2~4岁是敏感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五岁至五岁半;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坚持性行为的发展,则以4~5岁最为迅速。总的来说,对儿童心理发展许多方面的敏感期,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第四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C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A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B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A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 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A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A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D 7.一般认为,婴儿从()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A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 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9.幼儿的记忆以()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B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再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A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 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B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进行思考。 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 B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D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A 15.在()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B 16.在()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C 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 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 A.自我中心

B.他我中心

C.自我—他我中心

D.超越自我中心

B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D 20.婴儿能够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是在()三岁左右。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两岁半左右 D.三岁左右

A 21.()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

A 22.()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依恋感

B 23.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A 2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 A.早期依恋关系

B.正常母爱

C.细心照料

D.必需的营养 D 25.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阶段? A.无分化阶段

B.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 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A 26.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 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 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

D 2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 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B 28.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A.年长同伴

B.教师 C.家长 D.其他同伴

D 29.下列()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A.谦让

B.帮助

C.合作

D.攻击性行为

A 30.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 A.奖励和示范

B.批评

C.教育

D.表扬

B 31.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A 32.在()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 A.前道德阶段

B.道德他律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道德理想阶段 B 33.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研究时用的。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A 34.下面()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 A.他律道德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B 35.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C 36.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7.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A 38.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认知能力

B.智力

C.成熟

D.教养

B 39.()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 A.涂鸦期

B.象征期

C.联想期

D.定形期

B 40.下列()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C 41.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 A.1岁

B.2-3岁 C.4岁

D.7岁

C 42.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 A.1岁

B.2-3岁

C.3-6岁

D.7岁

D 43.下列()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A.心理活动的速度

B.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B 44.“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 A.性格

B.气质

C.个性

D.人格

A 45.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C 46.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 A.胆汁质

B.多血汁

C.粘液质

D.抑郁质

D 47.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A 48.儿童的年龄越(),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D 49.()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A 50.“视觉悬崖”试验说明儿童已有了()。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视觉定位

D.形状知觉

B 51.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 A.再认

B.再现

C.识记

D.保持

B 52.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A. 挫折

B. 榜样

C. 强化

D.惩罚

B 53.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开始。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B 54.()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A.学习 B.游戏 C.劳动 D.手工

B 55.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托马斯

C.维果斯基

D.罗杰斯

D 56.下列中()不是自我体验。 A.自尊

B.自信

C.内疚

D.自立

D 57.下列中()不属于自我调控。 A.自制 B.自立

C.自主

D.自信

A 58.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斯金纳

C.马斯洛

D.班杜拉

A 59.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 A.观察学习

B.自我学习

C.直接学习

D.强化学习

A 60.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思想。 A.维果斯基

B.华生

C.班杜拉

D.托马斯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8.六七岁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17.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 18.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19.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20.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2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 22.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23.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

24.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25.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2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2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29.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30.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3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3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33.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34.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5.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6.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37.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

38.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

39. 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40.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4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42.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43.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

44.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45.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

46.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47.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

48.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49.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

50.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有关。()× 51.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52.儿童的早期依恋对其日后的情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3.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54.一般来说,儿童喜欢比自己小的交往。()√

55.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56.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57.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

58.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 59.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60.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 61.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62.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

63.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

64.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为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65.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

66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67.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

68.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69.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70.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 71.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

72.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参与最高的一种游戏。()× 73.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 74.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 75.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

76.在儿童性别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稳定性出现最早,然后是性别认同,最后是性别恒常性。()×

77.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 78.消极强化就是惩罚。()×

79.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

80.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成熟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81.婴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82.替代强化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

83.攻击性行为没有性别差异。()×

84.在6岁之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 85.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86.观察的目的性很强,不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并能持久。()×

87.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的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作用。()√

88.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89.所有的心理变化都称为发展。()× 90.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试验说明了母爱对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第五篇:学前儿童艺术教案

活动领域:艺术——音乐

活动班级:幼儿园小班 活动名称:《小鸡小鸡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唱游戏活动,感受歌曲的对答情趣与亲情。

2、在游戏活动中展开想象创编歌曲,学会孵小鸡(撕贴)的方法。

3、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快乐。 活动准备:

1、小鸡的胸饰人手一只

2、与幼儿一起创设游戏情景“鸡窝”、“草地”、“花园”

3、提前做好的蛋宝宝

4、录音机:磁带《小小蛋儿把门开》

活动过程 :

1、导入

提前给幼儿戴好小鸡的胸饰

师:“小鸡一一”

幼:“哎一—”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到花园去玩,好吗?”

幼:“好的一” 教师和幼儿边唱边跳进活动室,在花园的篱笆旁坐下。

2、在游戏中学唱新歌《小鸡小鸡在哪里》 (1)学对歌词

师:“小鸡,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幼:“好的。”

老师说:“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儿回答:“叽叽叽叽,在这里。” 问几遍直到幼儿学会说 (2)学唱歌曲

师:“鸡妈妈用好听的声音来问,你们会用好听的声音来回答吗?”即用琴伴奏。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师:“小鸡小鸡在哪里?”

幼:“叽叽叽叽,在这里。”

连续唱三遍

(3)玩游戏《捉迷藏》

师:“小鸡,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请你们躲在篱笆后面,妈妈唱到谁,就请谁边唱边出来,好吗?” 师:“XX小鸡在哪里?”

幼:“ 叽叽叽叽,在这里。”

3、发挥想象,创编歌曲。

师:“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唱的小动物以外,还有什么小动物会叫呢?它是怎么叫的?” 幼儿讨论后回答。

幼A:小鸭子会嘎嘎叫幼

B:小羊会绵绵叫

幼C:小狗会汪汪叫 幼儿回答后,个别唱,集体答。

活动延伸:师:“鸡棚里还有许多蛋宝宝,它们快要孵出来了,我们去帮助它们,让它们早点出来,好吗?”

幼:“好的。”

放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教幼儿把蛋宝宝撕开露出小鸡,把小鸡放到在背景草地上。 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帮助小鸡宝宝出生,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小朋友们辛苦了,我们出去活动下吧,舞蹈带领儿童离开教室 活动反思

上一篇:学前班毕业发言稿下一篇:校企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