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前儿童注意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学前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早已发现音乐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作用,所以,一直致力于研究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学前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提高幼儿的生命质量。这篇文章立足于学前教育价值的视角,讨论了音乐教育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功能。

第一篇:学前儿童注意发展论文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提高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语言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作为幼儿教师,要提供一些有效地途径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面,让幼儿多听、多读、多练、多说,教师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幼儿的语言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开阔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的思维,提高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

【关键词】语言环境;思维;语言发展水平

幼儿语言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无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教学活动中,幼儿语言都在不断的发展。然而,我们该如何有效提高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却要在实践中去思考和研究。在这一期间,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更要将语言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绘本阅读等其他多种方式,逐步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那我们该如何具体的去实施呢?

一、创设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幼儿乐于表达

幼儿的语言发展的主要前提是有一个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且允许幼儿说错,要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如果教师一味地纠正幼儿的错误,很可能会导致幼儿语言的混乱,给幼儿语言发展造成阻碍,所以我们要做到让幼儿畅所欲言。例如,在语言区的地面上铺上专用垫子,教师播放轻音乐,幼儿可席地而坐,一起讲、一起看、一起说;我们还可设置一些故事盘、排图讲述等游戏。除了这些途径我们还可以把正在进行的主题与语言融为一体,扩大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感到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利用晨间谈话幼儿之间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语言的交流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更要在一日生活中体现出来,要给幼儿制造语言发展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绘本,让幼儿通过图画来讲述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当我们在进行阅读时,教师要注意切忌让幼儿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幼儿的讲述能力,反而会让幼儿对讲故事失去兴趣,如果幼儿实在无法进行讲述,教师不必去强求,可以请幼儿下一次再进行讲述。

二、通过语言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往往会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来进行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一些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猜想式提问、开放式提问以及递进式提问这三种提问方式来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一)猜想式提问

在语言教学时,教师一般采用优秀的绘本作品再配以漂亮的图片,丰富幼儿的视觉,并且可以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幼儿在动脑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也增强了自信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让幼儿进行的猜想,既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例如,《多多什么都爱吃》就是一本非常充满童趣的绘本,在绘本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请幼儿猜一猜:“多多是谁呢?”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图。在绘本开始的时候,让孩子观察图片,当图片放到小女孩在想多多如果变大的会怎么的时候,教师抛出问题:“想一想多多如果变大的话会怎么样呢?”让幼儿自己先猜想,然后再看图片,看一看猜的是不是和书里的一样。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绘本会比直接让他们看绘本来的有效,孩子一旦有了问题的猜想,他们就更加愿意参与到绘本的教学中来,相对于直接把故事告诉他们这样也会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在教学中。

(二)开放式提问

语言的教学法中,提问也讲究开放性的原则,正确把握幼儿在语言课中感兴趣的环节,通过运用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和思想。例如,绘本《我爸爸》通过对爸爸夸张形象的描写,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故事结束之后还可以对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你想你的爸爸变成什么呢?”孩子会回答:“我想我的爸爸可以变成超人,我想我的爸爸变成……,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式的,幼儿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也在活动中得到语言发展的机会,使语言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递进式提问

递进式提问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语言能力,增强幼儿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的完整性。递进式提问法对于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语言活动《小猪变形记》中,教师首先提问:“小朋友们哪些画面表现出小猪是快乐的,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找出快乐的画面,说说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对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提问:“那么你们认为小猪通过各种方法变成了他想要变成的动物,最后怎么样了?它快乐吗?你可以从那些画面看出来呢?”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在活动中也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语言发展水平,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三、将语言融入其他领域教学,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变化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即教育者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另一个变化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纲要》中又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我们在进行其他领域的教学中可以让幼儿多说,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我爸爸》中,教师会让幼儿进行操作前讨论:你爸爸会干什么?你觉得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爸爸?通过幼儿以上的讨论,让幼儿来作画,画出自己爸爸的样子。

我们还可以将语言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交流,在一日活动中去发展语言。总之,我们要让幼儿在支持、宽松环境中进行语言的交流,幼儿的生活处处充满语言,不仅要让幼儿在语言活动得到发展,更要让幼儿在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语言。因此,我们必须让幼儿多说话,多交流,多阅读,这样幼儿的生活才会充满语言的乐趣,幼儿的语言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郭中然.语言活动中提问“点”与“序”的设计策略[J],早期教育.2010

[3]何黎明.幼儿绘本阅读中教师成为促进者角色的策略[J],早期教育.2010

[4]王惠萍.将语言教学与主题活动有机整合起来[J],早期教育.2010

[5]孟旦可.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E].

[6]王文锴.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E].

作者:蒋明燕

第二篇:学前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能力发展价值探讨

【摘要】学前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早已发现音乐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作用,所以,一直致力于研究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学前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提高幼儿的生命质量。这篇文章立足于学前教育价值的视角,讨论了音乐教育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儿重发展;价值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期儿童情商的发展

情商指的是人們对自己感情的调节和控制能力,通过调控自己的感情,能够表现出更加具有智慧性的行为。根据实践调查发现,影响一个人成功的不仅仅是智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情商。人们参加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就是情商,音乐能够舒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的身心取得和谐的发展。所以,音乐教育对于促进人们情商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1、利于引导幼儿学会控制个人情绪

幼儿的情感很容易外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生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语言有时无法将内心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幼儿情感的表达。这种感情可以寄托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歌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来。音乐触动了幼儿的心灵,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情感的释放。在某种意义上,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能够表达幼儿的内心世界,使幼儿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不断完善幼儿的人格。

2、音乐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信心、磨练其意志力

如果选择合适的音乐,那么就能够有效地调节幼儿的情感,如果人们的心情不好或者意志力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听一首励志的歌曲或者一首舒缓的音乐就可以让人摆脱这种困境,增强幼儿的信心,因此,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开展。在幼儿入园的一日活动中,把音乐充分应用在其中。有的旋律可以帮助幼儿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在一个舒适的氛围中,幼儿会抛掉自身的懒惰、害羞等坏习惯,可以更加完美地展现自我。

3、音乐教育对幼儿情商中人际关系的影响

情商是一种能力,一种调节情绪的能力,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要依靠的是情商,如果拥有和谐的人机关系,那么就会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生活美好,反之,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幼儿的年龄不断增长,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他们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人机关系。在幼儿晓得时候,它的主要交往对象就是自己的家人,他们更多的是完全服从或者是完全掌控,他们根本不懂得该如何与别人进行相处。但是,当幼儿入园之后,面对的都是与自己同龄的幼儿,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并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唱歌一般都是合唱,跳舞一般都是集体舞,即使是游戏,也是大家一起参加,很多音乐活动都是需要很多幼儿一同完成,这种美的感受也是在集体中产生的。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能够促进幼儿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4、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与协作意识

很多幼儿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幼儿园中的关系是平等的,帮助幼儿适应这种关系并不容易。但是,通过音乐活动,幼儿可以对活动规则有所了解,他们会自觉遵守规则。音乐自身就遵守很多规则,所以会给幼儿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学前期儿童智力水平的发展

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都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能力会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变,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智力分成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三个部分。但是,根据最近几年的调查,在增长阶段,人们的智商可以得到提升,学前儿童就处于智力的增长阶段,因此,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于学前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1、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给幼儿播放音乐,能够让幼儿把注意力关注在一件事情上,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拓展幼儿的思维,比如,帮助幼儿反复学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幼儿能够被音乐吸引,那么幼儿就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吓死音乐上。这时候幼儿就能够全身放松,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思维就会得到大幅度地发展。

2、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主要是以歌唱的形式教育幼儿,歌唱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歌词,另一方面是旋律。为幼儿播放比较喜欢的音乐,幼儿可以掌握很多的词汇。随着幼儿掌握知识的不断增加,在潜移默化中就自然而然地会自己创作歌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而且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3、有助于右脑的开发,促进智力提升

智力发展的关键就是开发大脑,根据科学依据,人类的两个大脑分别是不一样的分工,左脑控制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右脑控制的是人的感情。所以,人们把左脑称作“语言脑”,把右脑称作“音乐脑”。所以,让幼儿多听音乐,有利于幼儿右脑的开发,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4、有助于幼儿身体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通常把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让幼儿进行全身运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身体协调性,而且给幼儿带来了一种美的体验。学习音乐不仅会锻炼锻炼幼儿的耳朵,而且幼儿会伴随着音乐律动进行全身运动。在舞蹈活动中,不仅幼儿的首演协调能力,還可以锻炼幼儿的四肢协调能力,金额二促进幼儿肌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牟丹妮. 学前音乐教育对学前期儿童能力发展价值初探[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2).

[2] 王挺旗. 学前音乐教育的作用[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06).

[3] 王 琦. 论学前音乐教育的作用及教学原则[J]. 大舞台, 2013(03).

[4] 马 俊. 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20).

[5] 于 洋. 对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探索[J]. 大众文艺, 2011(02).

作者:郭子暄

第三篇:儿童文学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与促进

[摘要]儿童文学是以表现儿童生活为主的文学形式,它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给儿童带来身心愉悦,另一个是教育儿童,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儿童文學的范围很广,既有可以供儿童自己阅读的少儿文学,也有供父母阅读,用来讲给孩子听的儿童故事。学前儿童所接受的儿童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由家长阅读后,再口述给他们听的,文学作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培养与促进

一、儿童文学的主要功能

儿童文学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一种文学形式,体裁主要是童话、寓言和神话传说。它的主要特点是文学性、形象性、趣昧性,适合儿童的阅读,内容是以儿童生活为主,用怪诞、大胆想象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成人、儿童,更多的是神仙这样超人类的形象,甚至有各种动物。儿童文学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形象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展露在儿童面前,同时也让儿童知道什么是假恶丑。在带给儿童精神愉悦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儿童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娱乐、教育和促进智力发展。

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是通过文学内容来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能力,指导他们认识生活中的好坏善恶,同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无论是神话还是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都是歌颂勤劳、诚实、善良,批评懒惰、虚伪与欺骗的,儿童通过故事人物的遭遇,就会自觉进行取舍,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文学的愉悦功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儿童感受到“故事”这个载体的美好,从而乐于接受故事的熏陶。要达到这个目的,儿童文学的创造者要熟悉儿童心理,创作出适合儿童并让他们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像《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既受成年人的喜爱,也受孩子的欢迎,这部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充满个性化的特点,形象鲜明、动作夸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很容易让儿童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共鸣,而这些人物形象的善恶美丑也会激发幼儿的辨识能力。

儿童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是隐性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渗透过程。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而慢慢吸收与消化,往往一部作品是很难起到教育作用的,儿童必须接触很多作品,才会渐渐地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

儿童文学除了有这些功能之外,还具有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功能。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儿童的智力与思维的发展。同时,由于孩子都具有泛灵思想,在他们心目中,孙悟空是真实存在的,天上住着很多神仙,只要找到好师傅,自己也可以会七十二般变化的。如果自己学会了这些变化,那就可以变成各种动物,在宇宙间遨游。儿童如果每天听家长讲故事,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儿童文学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文学如果按照儿童的成长来划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幼儿适合儿歌、童话以及神话故事,小学生适合科幻小说、儿童小说以及漫画作品。这与儿童成长过程所掌握的知识有关。

(一)学前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培养与接受

学前儿童包括0-6周岁的幼儿,利用儿童文学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在这个时期,家长给他们讲故事,很容易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作品中的画面也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旦产生兴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要求家长每天讲一个故事,这样日积月累,幼儿会将听故事当做一件无比享受的事来进行,对故事中道理也会渐渐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

对低幼儿进行儿童文学兴趣培养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人能力来进行,年龄小的孩子,不能给他说长篇大论的故事,他没有耐心听;给他说一些有深刻道理的故事,他听不懂。因此只能从短小有趣的童话和寓言开始,比如《格林童话》中的《老鼠香肠和稻草》、《狼和七只小山羊》这样浅显的小故事,篇幅小,内容生动有趣。特别是《狼和七只小山羊》中的儿歌“小羊乖乖,把门开开”“你是谁?”“我是你妈妈。”既朗朗上口,又容易记住,幼儿听完之后会反复诵读,并能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但同样是童话,如果对于一周岁的幼儿,给他说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衣》,他就不会有很大兴趣,因为这两个童话有深刻的含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难于理解。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认知的发展,可以选择童话故事等作品,这些故事大多曲折生动,可以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的长篇幅的童话,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

孩子入幼儿园后,要多培养幼儿的美好品德及学习品质,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关于美德与品质培养的故事,比如:《木偶奇遇记》、《何勒太太》、《森林里的三个小仙人》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说谎的危害,勤劳、良好的品质以及与人分享的美德。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样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贪得无厌是一种不好的品德。通过故事的对比,让幼儿习得美好的品德。

(二)儿童文学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前儿童还处于懵懂发展状态,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不一样,对于自己的行为产生怎么样的后果,自己并不知道,也并不能分辨。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个体差异,所表现的特点也不一样,比如:对于他们的懒惰、爱说谎这些坏习惯,家长直接教育他们,他们不一定听得进去,或者根本听不懂。但如果孩子通过听故事,家长就可以通过故事来进行暗示与引导。

对于孩子有说谎的陋习,如果直接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撒谎不是好孩子,长大了别人不相信你。”这样的教育语言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毫无作用,或者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用《狼来了》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以后说话人家以为在说谎,就得不到别人帮助,狼吃光了羊,还要吃人,牙齿咬在身上多痛啊!或者用《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说一次谎,鼻子就长一点来教育。孩子或许会反驳:“我说了好几次,鼻子怎么没长长?”家长就要告诉他,匹诺曹是木头做的,所以一下长长了。而你是人,得慢慢长,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很长了,别人就知道你不诚实,并且你的样子难看。这样的心理暗示,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震慑力。

对于幼儿来说,仅仅讲授童话还远远不够,还要在讲述的同时,指导他们进行逆向思维。比如说《白雪公主》,在孩子聽完之后,要启发孩子,为什么白雪公主总是上当?还有不认识的人给你东西,能不能随便要呢?骗子都会装扮成好人的,像白雪公主的继母,心里很坏,但她表面对白雪公主多好啊!所以对于不认识的人,无论好坏,都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给的礼物。这样的心理暗示,会提高孩子的警觉性,也提升了孩子的判断能力。

利用童话故事来进行教育,不仅要教育孩子识别坏人,更要教育孩子具有美好的品德,像诚信、善良、有礼貌这样的美德,都可以在童话中找到。

《格林童话》中的开篇故事就是《青蛙王子》,里面就提到了诚信的重要。公主答应青蛙,帮她捡到球,就和青蛙同桌吃饭,在她的床上睡觉。但公主自己失信了,她拿着球跑走了,根本不顾及对青蛙的诺言。多亏国王讲究诚信,最后,青蛙变成了王子,如果国王也和公主一样就会失去这个机会。

无论中外童话,主题都是善良战胜了邪恶,主人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尽管受尽磨难,最后都能得到圆满的结局。这些童话都展现了人世间真善美的情感,幼儿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也会对社会、对人产生这样的情感。首先是这个故事真好听,获得了愉悦感;其次,这样的童话听得多了,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定势,说谎骗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这就是审美效果和教育效果。这样,即使他长大后明白这不过是童话,但心理上的审美效果不会认为是虚无的童话,而认为诚信无用,说谎有理。

三、父母阅读儿童文学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学前教育重点还在于家庭教育,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当前,由于家庭都是父母孩子三个人的小家庭,一些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投入了所有心血,从胎儿期就开始对胎儿进行智力开发教育,唯恐落后于别人。孩子出生后,恨不得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却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结果一些孩子掌握了很多技能,但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有的孩子情商比较低,对他人冷漠,有的孩子没有礼貌,有的孩子任性无比,动不动以出走、自虐来要挟父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还是由于父母太急功近利,社会评价人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出息,因此,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培养孩子时抱着争强好胜的态度,孩子不是父母挣面子的工具,没有顾及到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缺少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不尊重、不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相反农村很多妈妈将孩子当做重要的精神寄托,每天和孩子交谈,将自己的人生感悟都传给了孩子,所以这些孩子懂事、体贴、知道人情冷暖、知道感恩。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是语言交流和长期陪伴,而孩子最乐于接受的陪伴方式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听一个动听的故事,在美好的想象中进入梦乡。

因此,作为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多阅读儿童文学,然后根据幼儿特点,利用语言交流的机会向孩子讲述这些美好的童话故事,不仅可以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将人生的哲理通过这些小故事慢慢渗透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为他们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父母还要注意言传和身教相结合,自己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要懂得尊老,要勤劳诚实的同时,自己千万不能满口粗话,对老人不礼貌,自己懒惰好撒谎。那就会使所有的言传成为过眼云烟。因此,利用儿童文学进行教育,做父母的不仅要多读书、挑好书,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得到有益发展。

结语: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一些著名的神话传说和童话,之所以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就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对今后的人生才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利用儿童文学来教育儿童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真理。

[参考文献]

[1]文灵芝,王艳.论儿童文学中的教育功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

[2]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肖红.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培养[D].四川师范大学2007.

(收稿日期:2015-12-25)

[作者简介]甘波(1980-),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湖北汉江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作者:甘波

上一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论文下一篇:安全培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