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5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父母外出务工导致情感缺位从法律层面上说,留守儿童拥有完整的家庭,但从现实层面看,他们往往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存在明显的父母情感缺位问题。祖父母是教养留守儿童的主力,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基本是爷爷奶奶,但在学前教育阶段,父母的陪伴是爷爷奶奶无法代替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儿童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篇1:

第二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2013年5月12-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本次论坛以“守护童年幸福,行动带来改变”为主题,聚焦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近400位参会代表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儿童福利视角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日本儿童福利研究专家中田照子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保障体制下的儿童福利制度与学前儿童保教制度。据介绍,日本的《儿童福利法》非常重视对儿童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对贫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儿童的生活保障。日本政府对儿童权利的保障并不只是中央政府从上而下推进的政治行为。它与民间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动有很大关系。为此,中田照子希望中国的民间力量要充满信心,坚持为保障儿童权利作贡献。学前教育具有福利性、公益性、补偿性、社会服务性等属性。中国政府已经签署《儿童权利公约》,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例如,没有《儿童福利法》,儿童的福利保障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日本《儿童福利法》对儿童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的保障,对当前中国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全国妇女联合会新近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当下,我国城乡流动儿童已达3581万人,与2005年比,增加超过四成。报告指出,学前流动儿童普遍面临入园难问题。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认为,当前我国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教育不能被动等待,而应积极回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朱慕菊特别指出,目前很多人对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她认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稳定,而且是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她对四环游戏小组坚持9年努力探索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非正规学前教育具有社区化特点,即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证明,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能满足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还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社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提出,发展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而且可以使更多城市人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并施以援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走出封闭隔离的状态,提高其文明素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城市居民和社区的融合。当然,要从根本上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进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从而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非正规学前教育不仅适合流动儿童,也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吉执来的研究表明,非正规学前教育所具有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高效性、社区性等特点与农村的地理结构、教育现状和环境条件契合,在农村地区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二、面向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道路探索

本次论坛会聚了致力于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等,他们积极分享了各自基于中国国情以及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的经验。

什么是好的学前教育,什么是适合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想为流动儿童提供适宜的学前教育,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流动儿童,深入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西藏民族学院讲师、原四环游戏小组志愿者张怡,结合自己在四环游戏小组做志愿者的经验,对学前流动儿童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儿童既有高度流动性,又在流动中保持相对稳定,他们受到城市与乡村双重文化的影响,往往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比较强,而语言发展比较缓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吕苹认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共同构成。其中,市场的作用很大,而目前最需要加强的则是来自社会、民间的力量。她认为,可以适当普及以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服务对象,以保育为主兼顾教育的学前教育看护点。

面对数量庞大的学前流动儿童,深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马芹娣介绍了深圳市政府为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进行的探索,即淡化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界限。淡化户籍幼儿和非户籍幼儿的界限,既大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深圳市政府把扩充幼儿园学位作为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并发放学前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相关费用由市、区政府筹措发放。

社会公益组织“千千树”针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在课程研发、家长学校开办、网络产品制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为城乡妇女和学前流动儿童提供服务的成都“爱达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则针对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尝试依托社区,以非正规学前教育方式开展行动研究,既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又关注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则分享了他们在昆明开办社区公益幼儿园项目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则以四环游戏小组为依托,历时9年探索出了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本土经验。

三、“种子计划”培训项目经验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担了“种子计划”培训项目的工作,为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打工子弟幼儿园(以下简称“自办园”)提供教师培训服务,借此提高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自2012年3月启动以来,以四环游戏小组数年来形成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与“自办园”教师就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展开研讨,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培训员现场指导、观摩培训基地(即四环游戏小组)等方式,努力解决“自办园”教师教育方法简单、小学化倾向严重、保教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坚持以参与者为中心,重视激发教师的内心力量。在持续开展了一年多的多样化培训后,参与培训的十几所“自办园”的办园质量及教师素质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种子计划”培训项目致力于培养更多有志于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种子”。不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可以参与培训,从而凝聚每一份力量,汇聚每一份爱。与会代表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守护流动儿童的幸福童年,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丁艳梅

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父母外出务工导致情感缺位

从法律层面上说,留守儿童拥有完整的家庭,但从现实层面看,他们往往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存在明显的父母情感缺位问题。祖父母是教养留守儿童的主力,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基本是爷爷奶奶,但在学前教育阶段,父母的陪伴是爷爷奶奶无法代替的。我国自古有着“宁可饿着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的传统,爷爷奶奶能够保证留守儿童的吃穿用度,但很多留守儿童每周只与父母沟通联系不到一次。作为留守儿童的照顾者,祖父母虽然初步意识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吃喝与安全,缺乏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不重视艺术、手工等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因此难以给孩子提供幼儿园外的学习机会,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全面发展的意识。

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

幼儿园的开办目的是做好保育工作,园长需要具备教师资格、大专以上学历及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或拥有相关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很多农村地区幼儿园都是在国家2016年提出要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时候开办的,很多园长虽然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但缺乏工作经验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存在不达标的问题。从教师队伍上看,很多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师生比在1∶40左右,远低于国家《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的1∶10~15,幼儿教师的数量不足。而且,教师专业化程度也有所欠缺,很多教师仅仅是初中毕业,同时,其学前教师的身份也得不到认同。此外,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学设备相对匮乏,不能给儿童创设优质的教育环境。成功的教育环境对儿童深层次心理结构有重要的影响,但农村地区幼儿园采光面积小、设施安全性较差、缺乏消防安全设施的问题都会在有形无形中影响其学前教育质量。

教育内容碎片化

幼儿教师是教育内容的传授者,其个体素质关乎儿童健康成长。很多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师不具备学前教育学的文化知识,未经过专业培训,且教学经验不足,容易出现教育内容碎片化的问题。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知识的传授就不容易形成体系;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幼儿园大多采用自选教材进行语文、数学、音乐、绘画等分科教学,但所选教材多来自小学学段,超越了3~6岁儿童的可接受水平,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语文、数学知识的讲授,而不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违背了儿童的学习规律,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

强化基层政府责任

基层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上有重要的责任,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实事关学前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基层政府身居实施学前教育政策一线,因此对农村的情况更加了解。首先,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定期走访留守家庭,将留守儿童与幼儿园联系起来,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提供一个长效的保障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经济扶持。相对于城市,农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且家长能负担的教育费用有限,导致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基层政府应该针对当前幼儿园存在的校车安全、设备老化等突出问题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同时做好长期监督,保障幼儿园朝健康方向发展。

完善学前教育顶层设计

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质量,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做文章。首先,要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层次。虽然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定位十分明确,但仍有很多地方对学前教育在当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应该通过立法手段,从思想上提升基层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认识,把学前教育上升到更前的战略位置,而不是把责任完全交给市场;其次,要改变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应该接受“启智”的年龄缺乏系统的教育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为此,必须强化农村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积极氛围,通过广播、印刷等宣传正确的育儿理念,鼓励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力极大,如果缺乏专业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的质量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幼儿园需要吸纳更多专业的幼儿教师,特别是教育教学素质过硬、教学方法适合儿童的教师,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保障他们的权利,还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他们“留得住”“教得好”。幼儿园还要与基层政府合作,努力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使高素质教师的物质基础得到保障,从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农村,同时还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包括进修培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做到“待遇留人”。此外,要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外部保障和内部激励机制,例如在评职称时做到公平公正、在发放福利待遇时确保劳有所得。

作者:陈莹

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篇3:

浙江出台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指导意见

浙江省发布《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持证残疾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

《意见》要求幼儿园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入园,确保学前教育资源中心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并配备适用的玩教具等设施设备,使其具有学习、游戏活动、基本康复训练的功能,满足随园就读残疾儿童需要。建立和完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科学评估和个别化教育制度,重视加强保育教育常规、设备维护和保养、幼儿安全等管理。同时,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与当地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为残疾儿童提供半日制、小时制、亲子同训等多种形式的早期康复教育服务。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支持各类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优先招录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要求充分发挥辖区内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担随园就读幼儿园教师培训任务。幼儿园要设专人管理资源中心,聘请经过专门培训、具有特殊教育知识及技能的教师承担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并落实这部分教师特教补贴等相关待遇。

据悉,今后浙江各地将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当地学前教育的整体规划,将适龄残疾儿童入园率列入当地教育督导检查内容,创造条件让更多特殊教育学校尽快开办学前教育部,对申请设立特殊幼儿园的,适当降低办学规模、占地面积、室外活动场地面积等准入门槛。同时,坚持“应收尽收”的原则,加快殘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全面普及。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6日)

作者:蒋亦丰

上一篇:数字电视技术论文下一篇:酒店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