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导入式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2024-05-11

语篇导入式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通用11篇)

篇1:语篇导入式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基于语篇情境下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摘要:英语学习中,词汇因为语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丰富的意义,而语篇必须通过词汇的组合才能表达完整的思想内容。基于语篇意识的词汇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结合各类有关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文章或期刊,分析了词汇教学与语篇教学的联系,并提供如何在语篇情境下进行词汇教学的指导。关键词:词汇教学 语篇 小学英语

引言:自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由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语言知识与技能并重;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这些变化对词汇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朝着有趣、多样、实效的方向发展。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也反映了上述变化,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篇是指具有独立或完整情景的、表达完整意义且具有一定语义功能的篇章内容。语篇在形式上可以是短文(包括小故事等),也可以是书信、连环画。语篇既能体现语言功能, 又反映了语言技能的要求。目前, 国内的一些小学英语教材往往采用语篇作为语言输人的主要形式。语篇能够确定语言运用的场景和具体的语境,体现语言的表意功能,同时又反映了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可以作为词汇教学的背景。如果割裂语篇与词汇教学之间的联系就会出现问题。例如〔教学片段 〕热身活动之后授课教师出示快餐店的图片。

授课教师采用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让学生重复朗读上述词组8次,然后用同样方式教学其它词 汇,如cold milk,hot soup等。

授课教师把食物卡片分给学生,并带领学生练习所学句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后,授课教师出示一幅以鸟巢为背景的奥运村餐厅的图片。

学生分成小组练习新学的单词和句型。

以上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教材中第一课时是一则连环画小故事。该教学片段是在语篇学习之后进行的词汇专项学习,授课教师注意安排语篇意义与语言形式的教学顺序,体现了学词汇、用词汇的思路,在词汇的呈现与运用环节也创设了情景。但是,结合教材前一课的语篇来分析该教学片段就不难发现,授课教师在实施词汇教学时存在下列问题:

1、词汇教学未能体现在前一课时基础上的自然递进,没有体现与语言输人材料的联系;

2、词汇的语用功能体现不明确,词汇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3、词汇教学缺乏层次,教学要求、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

4、缺乏对词汇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与指导;

5、教师是词汇的选择者和句型的供给者,要为学生主动、积极运用词 汇提供服务,但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2、基于语篇的词汇教学

交际法等现代教学理念把意义当作学习的推动力,提倡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思路即从语篇的整体意义人手,进而关注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词汇、句型及结构等。因此,语篇成为词汇、句型等专项学习的前提,对具体语言成分和现象的学习都应围绕语篇展开。语篇的学习应首先关注对意义的理解,然后再对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进行专项学习或训练。在教学程序上两者有先后关系,不能相互交叉或混淆。在讨论阅读教学过程时建议词汇学习等活动应放在后续活动中进行。

在语篇学习之后安排词汇的专项学习,能有效避免边学习语篇边处理词汇时输人负担过重、信息处理不畅的问题。在本文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将词汇教学放在第二课时,学生在前一课时先学习故事内容,在本课时再集中学习故事中出现的主要词汇以及相关的话题词汇。这种基于语篇的词汇教学方式是整体语言教学理念的反映,也符合人们从意义到形式的交际习惯。

当然,将词汇处理提到语篇之前进行也可以,但需遵循以下原则在语篇学习之前处理词汇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相关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因而只需选择与语篇话题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个别主要词汇,为理解语篇的意义作准备。此阶段的词汇教学一般不安排大量的示范或跟读练习。

3、词汇教学与语篇教学的联系

对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学习在教学程序上有先后顺序,这并不 意味着词汇教学应完全抛开语篇而独立进行。词汇教学与语篇学习有内在联系,这是因为在语篇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语境中理解了词汇的意义,体验了词汇的用法,初步接触了应学词汇,而且语篇本身包括人物、情景和情节等信息,为词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语言运用场景,使词汇之间通过语篇发生联系,形成话题词汇。如果把词汇从语篇中孤立出来,割裂了语言情景、语义功能和词汇运用等,就容易使教师只看到词汇本身,导致在教学中过度使用重复、跟读、模仿和背诵等方法。

在上文的教学片段中,授课教师虽然意识到情景对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从复习语篇人手,这是教师不得不创设新的语言情景的主要原因。但是,有些教师设计和呈现新情景不到位,对语言功能的处理采用“告诉”式的方法,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上文教学片段中师生的以下对话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学生既要理解新的场景和教师的话语,还要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面对教师的提问虽然学生都回答“ok”,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理解了句型的意义和功能。在后续的练习中始终是教师提问,学生 配合提供词汇卡片,这也说明了问题的所在。

根据以上对语篇和词汇关系的分析,可以建议对该教学片段作如下调整:

这样,前一课学习的故事内容就成为本课时词汇学习的主要语言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在回忆故事的基础上复习、归纳和学习词汇,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教师创设的奥运餐厅情景改为课堂教学的最后活动,可用作词汇扩展练习。

4、如何在语篇情境下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是构成语句的细胞,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元素,它就像一块块神通广大的积木,通过灵活而神奇的组合多样而奇妙的变换奇迹般地构成了内容多元、风格各异的语篇;语篇也是词汇教学最直接的沃土,是词汇教学最具活力的源泉,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词汇教学的单一性,创造易于理解的语境,丰富词汇的内涵&因此,笔者以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与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以及他们缺乏独立的抽象意识与概括能力的思维特征,秉承“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理念,在语篇中渗透词汇教学,寻找词汇教学的亮点,引导他们在用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尝试用,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感知能力与驾驭水平,实现词汇与语篇的融会贯通&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这里从词汇导出、任务操练与开放实践三个层面入手,就如何在语篇这片沃土中大刀阔斧地开展词汇教学。4.

1、寻风觅影,从语篇中导出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旺盛的好奇心,在学习中,他们喜欢寻风觅影,有一双发现问题寻找知识的慧眼。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不妨以贴近生活的语篇情境,以生动有趣的语篇内容,丰富多彩的语篇活动,“先发制人”,导出文本中的新单词,揪出语篇中的关键词,将刻意、乏味的单词呈现变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词汇导出方式,让语篇与词汇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启发学生以发现的眼光去阅读语篇,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词汇,实现词汇学习与语篇学习的双赢。

备课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1 In class》这单元时,考虑到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情境以课堂生活为背景,是学生非常熟悉并正在感受的学校生活情境,容易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语言交际的积极性。因此,在新词汇导入教学中,可以尝试以文本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仔细倾听文本的音频,并在听的过程中尝试把自己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单词圈出来,做到“只听不跟读,动笔找不懂”在这个环节后,笔者鼓励学生举手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如有一名学生提出,不认识window这个单词,可以把这个单词写到黑板上,但不急着去讲解,而是把问题反抛给班级其他学生,问: 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难题呢? 这个时候,班级的智多星便及时地冒了出来,举手解答了这个单词的读音及意思,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文本语境,让学生操练了“open the window”这个重点句型。通过这种“阅读找不懂,举手共解决”的词汇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新授单词的自觉关注,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通过相应的语境,尝试猜测单词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词汇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及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4.2、创设任务,在语篇中操练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它有着开放性与灵活性兼备的教学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着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词汇教学中,可以尝试以语篇为阵地,依托语篇丰富的活动元素,为学生们创设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词汇学习任务,让他们以语篇为腹地,完成这些任务,如短文填空’看图猜词汇’短文连线等,使得他们在语篇活动中获得更多词汇练习的机会与平台,充分发挥语篇在词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4.3、开放实践,从创编处开始

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为,教师不妨以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内容多元、语言风趣的语篇为词汇教学的试剑石,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语篇意识,提高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让词汇实践活动更具魅力。因此,在词汇活动中,笔者以主题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词汇与句型,结合生活实际及所学知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语篇内容进行创造性编写。

5、总结

词汇是语篇的中流砥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抓住这个契机,以语篇为阵地,以语篇为源泉,在语篇中渗透并发展词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以词汇操练为能力目标的语篇活动,并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篇活动中寻找词汇学习的乐趣,体验词汇探究的快乐,收获语言创造的成就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词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究词汇的水平。

参考文献:

1、Farrell.S&Thomas.C 2007.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 .Beiji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Nation,P.2007.Managing Vocabulary Learning.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3、Richards,J.C.2007.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4、北师大出版社.200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四年级下册(供三年级起始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曹伟华.2007.小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策略[I].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5):1卜13.

6、程晓堂.2003.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英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程晓堂,王建平.2007.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意义和方法[I].福建教育(小学版),(7):112-113.

8、黄芳.2007.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四个环节I1].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5):14-15.

9、黄华瑛,鲍宗武.2009.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I].现代中小学教育,(1):39-42.

10、刘爱花.2007.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I].小学教学设计,(10):34-36.

11、外研社.2003.剑桥小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王蓉.2006.小学高年级英语词汇发散性思维训练[1].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1):14-16.

13、王雪梅.2007.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I].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3):26-28.

14、袁光环,唐艳飞.2006.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词汇教学策略[1].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16—19.

篇2:语篇导入式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白营小学 刘娜

小学英语教学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而兴趣导入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一步。好的导入课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教学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这对于新内容的接受,旧知识的复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情景导入法

小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让他们扮演生活中的角色,体验当演员的感受,他们会你争我抢,热情倍加,在扮演生活角色过程中引导小演员们把新旧知识串起来“, 观众”则在演员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地陷入教师布下的“陷阱”,轻轻松松进入新课中。如《新标准英语》3A Module 6 School ,让值日生(2 人)一人扮演LingLing ,一个扮演Miss Smart ,教师扮演一名学生,用旧知识串联出新知识:“What’s this ? It’s a desk| chair| blackboard.”这样的情景导入自然、巧妙,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歌曲导入法

英语歌曲和童谣可以寓教于乐。小学生生性活泼,说唱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前唱一支英语歌曲可以开创一种生气勃勃的局面,把课前的英文歌曲恰当有效地引用来导入新课,效果更妙。如《新标准英语》3A Module 9 Happy Birthday.课前了解到有同学过生日,课堂上齐唱歌曲Happy Birthday.祝贺同学的生日,既活跃了气氛,又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轻松而愉快地导入了新课。歌曲导入新课,除了可以用教材中出现的曲目,教师还可以大胆创新,将学生们熟悉的、喜欢的歌曲旋律以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新词,导入时边唱边板书新词语、新句子,学生们在学唱歌曲时已在不经意间接受了新知识点,板书的歌词又加深了视觉效果,学生学习的激情自是不言而喻的。如将“What are you doing ? I’m reading |listening| running| Jumping ⋯.”——名词套入到《两只老虎》的曲调中,孩子们唱得摇头晃脑,不亦乐乎,有些还可配以动作,新课导入水到渠成。

三、游戏导入法

儿童爱玩好动,有着极强的游戏天分,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动感,充满活力。让孩子在动中玩,玩中乐,乐中学。而且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新标准英语》5A Module 6Unit 1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导入设计了动感而富有竞争性的游戏,看谁反应快,动作准,接球、传球表现得好。在学生传球游戏的同时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WangFeng can play football well.You can catch the ball well.Oh Lucy can’t con2t rol the ball well.教师的语言评价伴以变换的夸张表情,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新课中来,快乐而热情地学习英语。

四、教师充当“教具”导入法

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充当一下“活教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在教师身上,并且能够启发学生自己去制作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具,或是身体力行地参加到教具演示的学习活动中。如教学《新标准英语》3B Module 6 UnitlWhat’s the time ? 时,改变以往用钟表模型的方式,导入时老师以自己的身体作钟表面,通过两只胳膊的长短转动来演示时间的变化,学习既有动感,又有情感。孩子们对教师这个“活教具”兴趣盎然,积极看“表”回答问题,新课导入只在“一时之间”。

五、竞赛导入法 世纪是个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的竞争,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竞争,今天的小学生明天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正确的竞争可以使人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使其健康成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龙式复习单词、句子,引入新知识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如《新标准英语》4A Module| Numbers ,以一竖行为—小组报数,比一比哪组报得快又准,引出新知识点。但在竞赛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引导竞争健康发展。

六、直观导入法

实物直观明了,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新标准英语》3AModule 5 What’s this ? 这单元主要学习文具类词语,用实物导入,利用教室里学生现有文具资源,教师提问:What’s this ?然后指着书包说: It’s a bag ,bag ,bag ,bag.学生通过看、听,便领悟了书包用英语怎么说,便会产生好奇心:书、笔、橡皮又怎么说呢? 教师因势利导,引出book、pen、pencil、pencil2case 等词。这样的导入直观、生动、简单易行,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望。

七、幽默导入法

幽默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或动作,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优化课堂。比如运用一个哑剧表演导入,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边看教师的动作,边猜意思,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亦可用一个幽默的笑话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新课。

篇3: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一、以旧联新, 搭桥铺路

小学生对于熟悉的东西掌握地很牢。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要想方设法的寻求新旧知的相近之处, 巧妙地对旧知的复习与操练逐步向新知的过渡。

案例一:《牛津小学英语》 (译林版) 教材6B《Unit 3 Asking the way》一课时, 教学的重难点是句型“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教学过程可分为几个步骤:首先, 在复习导入时, 可以用“Would you tell me your name?”进行师生问答, 既复习旧知, 又为新知做了铺垫。其次, 出示一张简单的十字路口的地图, 在每条路上写上四个地点:Primary School, hospital, park, station等, 让学生运用句“t型he way to the---”进行简单扩句, 等学生熟练掌握上述句型, 就自然地出示句型“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分解教学, 分散句型, 降低教学的难度, 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自然。

二、捕捉“意外”, 层层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巧用自己的智慧来捕捉课堂不经意的“意外”, 善待这些“意外”, 智慧地捕捉不经意间的灵感与顿悟, 直面突发的问题与困惑, 来放飞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的氛围, 升华教学的主题。

案例二:《牛津小学英语》6B《Unit 1 Who is younger?》形容词的比较级内容时, 我用班上一位学生作为模特当参照, 问:“Who’snicerthan Yu Yao?”“Miss Wang is。”这个答案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于是我迅速地说了声“Thank you”, 但这时感觉告诉我学生已经对于这个语言材料很感兴趣, 才会回答得如此精彩。当下, 我趁热打铁, 说了句:“I think you’re much nicer than me, right?”全班都笑了, 竟然还有一位同学自主地站起来说:“I’m not nicer than you, but my clothes is nicer than y。ou”rs

“水本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始发灵光。”我在备课时并没想到我设计的这一问题会打破课堂的平静, 引出如此多的奇词妙句, 但课后好好思考, 这关键还在于教师是否能在与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 恰当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来进行进一步的有意义的生成性对话, 我想这样的对话, 这样的交流才是最真实的, 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巧设疑难, 渐渐深人

阅读课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Pre—reading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供背景知识, 引出话题。这个环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制造悬念。那么在While—reading, 我们又应该如何设计, 才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捕捉具体信息, 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呢?我们平时欣赏到的许多开公开课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来处理语篇:设计一些问题, 通过迅速浏览, 略读, 朗读, 划出关键词等方法找出问题的答案。而这一系列的问题, 层层深入, 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了解了文章大意, 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案例三:6A《Unit 6 Holidays》A部分语篇的教学中, 我在组织学生整体听课文的同时, 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Whatdate is it today?What are Mr Green and his students doing?How many holi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What are they?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整体, 突显了节日背景下人物的谈话, 因势利导, 我组织学生理解体会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re getting very exci。t这ed句话的含义。紧接着, 我再出示以下问题: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each holiday?Wh’sat Ben’s favourite holiday?Wh’sa Ytang Ling’s favourite holi-day?组织学生再听来思考问题, 同时, 确保学生对文章语音、语调、节奏的逼真模仿以及语句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听力与提问相结合的训练, 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听力习惯及良好的英语语感, 而且促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语篇的含义。

篇4: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小学生对于熟悉的东西掌握地很牢。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想方设法的寻求新旧知的相近之处,巧妙地对旧知的复习与操练逐步向新知的过渡。

案例一:《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6B《Unit 3 Asking the way》一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是句型“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教学过程可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在复习导入时,可以用“Would you tell me your name?”进行师生问答,既复习旧知,又为新知做了铺垫。其次,出示一张简单的十字路口的地图,在每条路上写上四个地点:Primary School,hospital,park,station等,让学生运用句型“the way to the---”进行简单扩句,等学生熟练掌握上述句型,就自然地出示句型“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分解教学,分散句型,降低教学的难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然。

二、捕捉“意外”,层层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巧用自己的智慧来捕捉课堂不经意的“意外”,善待这些“意外”,智慧地捕捉不经意间的灵感与顿悟,直面突发的问题与困惑,来放飞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氛围,升华教学的主题。

案例二:《牛津小学英语》6B《Unit 1 Who is younger?》形容词的比较级内容时,我用班上一位学生作为模特当参照,问:“Who’s nicer than Yu Yao?”“Miss Wang is。”这个答案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迅速地说了声“Thank you”,但这时感觉告诉我学生已经对于这个语言材料很感兴趣,才会回答得如此精彩。当下,我趁热打铁,说了句:“I think you’re much nicer than me,right?”全班都笑了,竟然还有一位同学自主地站起来说:“I’m not nicer than you,but my clothes is nicer than yours。”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我在备课时并没想到我设计的这一问题会打破课堂的平静,引出如此多的奇词妙句,但课后好好思考,这关键还在于教师是否能在与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恰当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来进行进一步的有意义的生成性对话,我想这样的对话,这样的交流才是最真实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巧设疑难,渐渐深人

阅读课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Pre—reading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背景知识,引出话题。这个环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制造悬念。那么在While—reading,我们又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捕捉具体信息,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呢?我们平时欣赏到的许多开公开课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来处理语篇:设计一些问题,通过迅速浏览,略读,朗读,划出关键词等方法找出问题的答案。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文章大意,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案例三:6A《Unit 6 Holidays》A部分语篇的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整体听课文的同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What date is it today?What are Mr Green and his students doing?How many holi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What are they?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整体,突显了节日背景下人物的谈话,因势利导,我组织学生理解体会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re getting very excited。这句话的含义。紧接着,我再出示以下问题: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each holiday?What’s Ben’s favourite holiday?What’s Yang Ling’s favourite holiday?组织学生再听来思考问题,同时,确保学生对文章语音、语调、节奏的逼真模仿以及语句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听力与提问相结合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听力习惯及良好的英语语感,而且促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语篇的含义。

篇5: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初探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初探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词汇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分析词汇教学的地位与现状入手,阐述结合文化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导入的方法和原则,以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 者:叶超 作者单位:广东增城广播电视大学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教学 文化内涵 导入

篇6:词汇教学法导入

【摘 要】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要根据不同的语言材料,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六种英语词汇的导入方法,分别是歌曲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对话导入法、猜谜导入法和简笔画导入法。

【关键词】词汇教学 导入 农村 初中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导入设计的巧妙合理能使教师从一开讲就像磁石般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一、歌曲导入法

在正式上课之前,放一段动听优美的英语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让学生放声歌唱,愉快的歌声带着同学们快乐地进入课堂。如在教学动物类单词时,课前可以播放英语歌曲《old macdonald had a farm》,听后问学生,Did you hear any new words just now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dog,duck, cat, cow等;在教学家庭成员类单词时,课前可以播放英文歌曲《finger family》,之后让学生跟着哼唱,最后让学生边唱边做。学生在高声地哼唱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单词sister, brother, baby等。

二、游戏导入法

“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对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一个适合教学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何不采用游戏导入呢?如,在教学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时,我戴着一顶金黄色的假发和写有must的帽子,洋气十足地说:“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must, you can call me Miss must.”之后学生纷纷跟给打招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深深地掌握了新单词must.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小长方形,并且都涂上了颜色,随后又画了三个长方形,不过只用彩色粉笔涂了两个,边解释边在旁边板书might和could,最后我依旧画了三个长方形,但一个都没有涂,让学生很快说出,应该用哪个单词来表示,学生异口同声地说can’t.can’t就这样被巧妙地引出来了。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故事法导入新单词也是一种可操作的方法。如在教学动物类单词或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图,故事的主人公是乌龟和兔子。我说:“I’m going to tell you a story about two animals.Look at this picture.There are two animals: a tortoise and a duck.学生认真地听着故事,正在这时,不少学生听出了老师的错误,急忙说道:“No, Miss Wu, It’s not a duck, it’s a rabbit.看到学生的反应,我会心地笑了,一是说明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在听故事;二是学生自己引出了新单词rabbit.学生自己引出单词比教师直接出示单词印象深刻。

四、对话导入法

一般来说,在英语课堂上,对话往往不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教学形式。不过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或方法,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得当、灵活运用,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颜色类单词时,我要求学生向我提问。学生一旦听到有机会考考老师,他们的干劲就来了。一个同学问:“Miss Wu , what’s your name?”第二个学生问道:“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第三个学生问道:“What color is your coat?”我激动地高声答道:“It’s red.”随机把red板书在黑板上,就这样巧妙地引出了red.五、猜谜导入法

对于学生来说,谜语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为了想出谜底,会竭尽全力地去思考。更重要的是,当老师揭晓谜底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谜底念上好几遍。如教学身体部位类单词时,我用课件展示了一个谜语:What is the smallest bridge in the world?学生思索了一会儿之后,一个男生大声地喊道:“the nose bridge”.我肯定后,其他学生便都在念着the nose bridge,趁机我把nose 板书在黑板上。不需要我教,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新单词nose.这种导入一举两得,难道不高效吗?

六、简笔画导入法

简笔画是辅助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用简单线条勾画的简笔画,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把生单词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水果类单词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学生:“What’s this?”学生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接着再画了两片苹果叶和一根树枝。这下学生大声地尖叫出苹果,我趁机把apple写在旁边,不用解释,每位学生都知道apple是苹果的意思。

总之,词汇教学导入的方式可谓变化无穷,这里所说的几种词汇导入方法,只不过是笔者的一点粗浅体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以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参考资料:

篇7:语篇导入式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字号:大 中 小

目前,全球的“汉语热”方兴未艾,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它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并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与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语言的教学中,词汇教学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在交际中所犯错误不仅来源于语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词汇。

汉语中的词汇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这是因为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词汇中的“表层所指义”即是词义的核心,也是掌握一个语词的基础,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些,其“深层隐含义”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则要困难得多。

在不同的语义学和词汇学著作中,对词汇意义有不同的划分。如英国语言学家杰·N·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中,认为有七种意义。其中理性意义也称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而“内涵意义”指“一个词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它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具有无味的、流动的、凉的”等隐含义,在“旧恩如水满身流”句中的“水”即言其“流动”。

葛本仪先生认为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詹人凤将词义分为理性义、伴随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言社团色彩和时间地域色彩等。“伴随义又叫内涵义,它指的是在说话时可能暗示出来的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意义”。“伴随义是开放性的,不稳定,可能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甚至不同年龄的人看法也可能不同。伴随义在词典中往往没有反映,但在理解言语作品时却仍然起作用。”许威汉主张把词的意义分析为三种: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从以上各家的分类看,都提到理性意义、隐含义和其他伴随的意义。这说明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每个词都具有理性意义,但是每个词突出的语义特征却是各不相同的。

汉语词义的研究在我国渊远流长,它萌芽于汉代而极盛于清代,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大量的训诂书和训诂学著作及各种字典辞书里。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对词的概念意义和深层“隐含义”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如《广雅疏证·释诂》:“刲者,《说文》:刲,刺也。„„《说文》:刳,判也。„„以手抠物谓之楏,亦谓之挎„„两股间谓之奎,亦谓之胯。《说文》奎,两髀之间也。„„凡与刲、刳 二字声相近,皆中空之意也。”(卷三上)这里王念孙所指出的“刲, 刺也”“刳,判也”正是词直接体现出来的概念义,而上述诸词“皆有中空之意”的说解,则是揭示了词深层的“隐含义”。“隐含义”是抽象的,体现了人们关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感受。

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且词源错综复杂,其词义的隐含义之丰富自不待言。词的概念意义一般说来是各民族共通的逻辑范畴,不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义项基本固定,属于封闭系统,而隐含意义却随着民族不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往往能影响到词语选用是否得体的问题。如冰和玉的概念在汉人和英国人是共同的,但汉语“玉”和“冰”跟英语“ice”和“jade”的词义却各有其民族特色。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英国的汉学家老翟理斯Giles 在《中国文学菁华录》中译作: Tell them,“an icy heart in vase of jade.”直译为汉语即是:告诉他们,“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因为在英语中ice和 jade没有汉语的“冰清玉洁”的隐含义。

词的隐含义还具有时代特色,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乌龟”的“龟”,古汉语的伴随义是长寿,所以有取名“龟年”的,但到近代却产生出“妻子不贞”的意义,感情色彩也起了显著的变化。再如紫色,在汉代以前被认为是间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朱熹《论语集注》曰:“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亵服,私居服也。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孟子》有:“恶紫,恐其乱朱也。”的说法。中国在三千多年前以赤、黄、青、白、黑为五大正色,而认为红、紫乃是间色,包括孔子在内都不喜欢紫色。但是这种观念在汉代以后却发生了变化,汉代的三公九卿分别是“金印紫绶”和“银印青绶”的待遇,再如“取青紫,如拾芥”句中“青紫”即指高官。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掌握一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运用,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对于那些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词汇的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就显得非常必要。朱光潜在《谈翻译》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对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次把文化作为概念提出来,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高级阶段,“充溢着文化氛围”。翻译家傅雷说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征,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谓“外”即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内”是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如前文所述,词的隐含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而在西方古代理论中似乎不存在对应的概念,李约瑟译为vitalenergies,虽较合中医的解释,仍难尽其意,后来干脆音译成qi。对于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隐含义。如汉语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鼠肚鸡肠”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姑娘、女人;rat在美国俚语中可指大学新生;mouse and man 可指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喻文静如鼠。可见,“鼠”在英语的比喻中则显得比较可爱。

再如英国的east wind(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我过的西北风。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因此,在理解唐德宗的诗“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色”时,就要向欧美的学生讲清这种因特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隐含义的差异。同样,“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一 词,对欧美的学生来说常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隐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义告诉学生,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留学生学习第二种语言,由于不是母语,所以词语中的隐含义与词典中解释的概念意义往往对不上号,这种现象在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显得更加突出。如在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时,如能讲清其典故,对理解其中“鹅毛”一 词将大有帮助。此典出自《路史·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缅伯高送天鹅给唐天子,过沔阳湖,天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来就用“鹅毛”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在汉语古诗文中,颜色词的隐含义则更加突出。如通常我们可以把“青、苍、碧、绿”四色英译为:“blue, grey, bluish green, green.”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这四个词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它们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李白《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中“青”,不是“blue”而是“black”。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汉语词汇和古今词义的变化也很大。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复音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或者虽是复音词,但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如白居易《病起》:“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扬酒旗。”句中“劳动”是“感谢”(thank)之义,如果理解成“labour”就不对了。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可见,词汇的学习及其意义的准确理解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上文所言,词汇意义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于语言意义,对于有些词汇,即使了解了词汇本身的意义或其主要意义,并不能说明就掌握了它真正的涵义,因为词的内涵远比它的理性意义丰富、复杂得多。

就外国留学生而言,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目的语和本民族语语汇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隐含义,它将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世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篇8:语篇导入式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活动导入, 渐入状态

利用儿童好胜、荣誉感强的特点, 游戏能迅速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而一个设计新颖、使用恰当的游戏, 常常集新、奇、趣、乐、智于一体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能激发思维, 使学生在愉快轻松、诙谐幽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英语, 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 同时也能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游戏种类繁多, 常用的游戏如Magic eyes, Simon says等全身反应法游戏, 是培养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一节观摩课上 (《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7 It’s late) , 执教教师采用了常见的“Do with me”游戏引入新课。全班学生和老师一起边说边做, 夸张的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惹得学生捧腹大笑。游戏中使用的词组都将在课堂的对话中使用到, 如:get up, go to school, have lunch, go home, watch TV, go to bed等, 这样做可以达到扩展学生思维和渗透的效果, 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What time do you...?”的对话中使用这些词组。接下来教师通过“Jump three times with me!One, two, three!”自然的导入了新课中的数字教学。

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游戏导入新课, 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 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接受英语、喜欢英语, 让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东西。

二、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每节课的教学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不是孤立的, 而是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新课伊始, 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也能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

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3B》Unit 11 A good idea时, 根据上一单元讨论“What do you play?I play the piano.”以及“Do you like football?Yes, I do./No, I don’t.”的句型, 和学生进行复习导入, 很快就可以引申到“Do you like swimming?”这一句型上去。

从学生已经熟悉的句型入手, 引入本课的一个句型“Do you like…?”, 虽然和上一单元询问的内容不同, 但学生已经理解句意, 通过复习, 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并能了解这个句型的更多用法。

三、对话导入, 循序渐入

教师通过谈话“投石问路”, 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热情进入新课,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应变能力。通过在师生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题, 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承上启下, 自然而流畅地导入了新课内容。而操作简便, 节约时间这一特点, 使得Free talk这一导入方式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7 A busy day的教学过程中, 执教者邀请了一位比较优秀的同学担任小老师, 和同学进行问答, 大家一起讨论“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What subject do you like?”“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a week?”等话题。通过讨论“the time table”, 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

四、直观展示, 直接深入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而实物、图画则可以凭借其直观鲜明这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 清晰自然的传达信息, 创设情境。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可以让枯燥难记的英文单词变得生动鲜明, 活泼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迸发出学生内心的激情火花。

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4A》Unit2 In a toy shop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 教师让学生带了大量的玩具。对学生进行询问“What’s this/that?”, 然后询问“What are they?”, 自然的导入到“toys”, 并且创设情境“We are in a toy shop.”有了这些可爱的玩具加入, 让课堂情境更真实, 更生动。

而在第二课时的warming up环节中, 教师则使用了简笔画创设悬念, 激发想象力的作用, 在黑板上绘画出各种小动物。学生一边猜测各种动物, 一边复习动物类单词。教师也通过简笔画引出了本课要教授的新的动物单词。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整节课, 有目的的设计导入环节, 与教学内容紧紧相扣。采用各种活动途径,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使导入环节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只要不断的实践、总结、学习, 就会发现:成功, 是开始于智慧的导入。

摘要:智慧的导入就好比整个交响乐的序曲, 一本小说的开头, 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新知的呈现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独具匠心、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 更是开启学生的心扉,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敲门砖和金钥匙。

篇9:语篇导入式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导入;课堂教学

小学生精力最为集中的时段是课堂教学的前25分钟。在这一时段里,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容易以积极的心态吸收新的知识。因此,导入环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它需要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自然的英语语言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一、活动导入,渐入状态

利用儿童好胜、荣誉感强的特点,游戏能迅速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一个设计新颖、使用恰当的游戏,常常集新、奇、趣、乐、智于一体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能激发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诙谐幽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英语,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同时也能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游戏种类繁多,常用的游戏如Magic eyes, Simon says等全身反应法游戏,是培养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一节观摩课上(《牛津小学英语4A》,Unit 7 It’s late),执教教师采用了常见的“Do with me”游戏引入新课。全班学生和老师一起边说边做,夸张的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惹得学生捧腹大笑。游戏中使用的词组都将在课堂的对话中使用到,如:get up, go to school, have lunch, go home, watch TV, go to bed等,这样做可以达到扩展学生思维和渗透的效果,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What time do you ...?”的对话中使用这些词组。接下来教师通过“Jump three times with me! One, two, three!”自然的导入了新课中的数字教学。

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接受英语、喜欢英语,让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东西。

二、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节课的教学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不是孤立的,而是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新课伊始,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能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

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3B》Unit 11 A good idea时,根据上一单元讨论“What do you play? I play the piano.”以及“Do you like football? Yes, I do./No, I don’t.”的句型,和学生进行复习导入,很快就可以引申到“Do you like swimming?”这一句型上去。

①T: Do you play the violin?

S1: No, I don’t.

T: What do you play?

S1: I play the piano.

T: Let’s play the piano.

S1: OK.

②T: Do you like football?

S2: Yes, I do.

T: Let’s go and play football!

S2: OK. Let’s go.

从学生已经熟悉的句型入手,引入本课的一个句型“Do you like …?”,虽然和上一单元询问的内容不同,但学生已经理解句意,通过复习,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能了解这个句型的更多用法。

三、对话导入,循序渐入

教师通过谈话“投石问路”,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热情进入新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应变能力。通过在师生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题,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承上启下,自然而流畅地导入了新课内容。而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这一特点,使得Free talk这一导入方式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7 A busy day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邀请了一位比较优秀的同学担任小老师,和同学进行问答,大家一起讨论“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What subject do you like?”“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a week?”等话题。通过讨论“the time table”,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

四、直观展示,直接深入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实物、图画则可以凭借其直观鲜明这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清晰自然的传达信息,创设情境。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可以让枯燥难记的英文单词变得生动鲜明,活泼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迸发出学生内心的激情火花。

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2 In a toy shop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带了大量的玩具。对学生进行询问“What’s this/ that?”,然后询问“What are they?”,自然的导入到“toys”,并且创设情境“We are in a toy shop.”有了这些可爱的玩具加入,让课堂情境更真实,更生动。

而在第二课时的warming up环节中,教师则使用了简笔画创设悬念,激发想象力的作用,在黑板上绘画出各种小动物。学生一边猜测各种动物,一边复习动物类单词。教师也通过简笔画引出了本课要教授的新的动物单词。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整节课,有目的的设计导入环节,与教学内容紧紧相扣。采用各种活动途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导入环节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只要不断的实践、总结、学习,就会发现:成功,是开始于智慧的导入。

篇10:谈小学英语语篇中的词汇教学

一、语篇教学中常见的词汇处理方式

1. 阅读前创设情境

许多教师在教学语篇前, 通过创设一个情境, 将单词放在情境中逐个击破.可等到词汇处理结束后, 一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半, 于是语篇教学只能一带而过.这种偏重词汇而忽略语篇整体的教学有以下几个弊端: (1)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前处理完所有生词的目的是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把阅读难度降到最低, 可这样做同时也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空间降到最低. (2) 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先教生词, 再教语篇”的教学步骤, 会使学生误认为语篇学习等同于词汇学习, 容易使学生形成“不把生词处理完, 文章就不能读”的思维定势. (3) 不利于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尽管教师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教学生词, 但脱离语篇的词汇教学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孤立的词汇, 而不是用于传情达意、完整的词汇.

2. 阅读中“随文识词”

有的教师意识到语篇整体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先从阅读理解语篇开始, 遇到一个生词就停下来讲 (讲词的发音, 词义和用法、并配以习题) , 对生词的处理力求面面俱到.这样会使学生无法整体感知语篇, 破坏了语篇教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阻断了学生对语篇学习的思维活动, 也冲淡了语篇教学的主题.这与整体语言教学法的宗旨——在完成的情境中理解和分析语篇是不相符的.

3.“淡化”词汇教学

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阅读时的“整体理解”, 认为只要从语篇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整体”学习和理解所学的语言材料, 学生自然就会掌握语篇材料中的语言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对语言知识点的讲解, 导致学生对已经学过的语篇仍感到生词连篇, 于是他们对语篇的理解也只能是囫囵吞枣.

由此看来, 只注重语篇或只注重词汇的语篇教学都是片面的.那么如何正确处理语篇与词汇的关系呢?下面笔者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二、小学英语语篇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1. 阅读前有选择的处理部分生词

并不是所有的词汇都必须放在阅读前处理完, 那些不能依据上下文推测且又会影响学生理解语篇的词汇, 教师应先行处理.小学生的词汇量小, 阅读理解能力有限, 对于有难度的语篇, 扫除部分阅读方面的词汇障碍是有必要的.但这种扫除障碍的工作要适可而止, 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当然, 在处理词汇时也不宜花费太多时间, 因为语篇教学中的生词教学是为阅读理解语篇服务的, 只要解决生词的“音”和“义”即可.教师可以借助语篇中的插图教学词汇, 还可以创设语境, 在语境中教学词汇.

2. 阅读中渗透猜词策略, 提升自学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碰到生词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碰到生词就跳过去, 这样做有时会影响对语篇的理解.其实, 词汇不是孤立存在的,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猜词策略,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理解能力.

(1) 根据语境猜词.

词汇会是组成语篇的重要元素,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依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1 Who is younger?的语境中有这样一句话:“You are the only child in your family.”对于句中的“only”一词,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文中的对话“Do you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No, I don’t.”猜测出“only”是“唯一”的意思.

根据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趣味性和理解词汇的能力, 增强学生掌握词汇的主动性.

(2) 根据构词法猜词.

很多英语词汇都符合构词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构词法辨认单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构词规律并逐步形成对词汇学习的规律性认识.

(3) 根据释义法猜词.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词义解释的最佳方法是用英语解释英语, 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已学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英语语句解释新词汇的含义.释义法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新词的含义, 增加语言信息量,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与表达的习惯.

3. 阅读后设计多种习题巩固词汇

单词的学习重在应用.因此, 阅读后教师应设计一些练习来检测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1) 选词填空.

教师可以设计一篇根据课文语篇改编的短文, 让学生通过选词填空补全短文.这种词汇的巩固法使学生既活用了词汇又从整体上进一步熟悉了语篇, 做到了“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2) 复述.

在教学完语篇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和重点句型, 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 复述课文.这样既能够检测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同时还能够检测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情况.

(3) 改写、续写.

在学生全面理解语篇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语篇内容进行改写,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语篇提供的信息对课文语篇进行续写.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又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1:语篇导入式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语篇教学

一、语篇教学的含义与意义

基于语篇的词汇教学是指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单词,主张把单词融入句子中教学,从整体入手,展现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语篇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并运用语言,更为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来激活有意义的语言输出。但语篇教学并非单纯的语篇知识教学,它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语篇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二、语篇与词汇的关系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目的、动机不是很明确,只对课堂上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感兴趣,而未能充分认识单词和短语的读写规则、发音要领及用法,记单词往往是死记硬背。只有通过语境教词汇,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更好地掌握并得体地运用词汇。单个的词离开了语境就显得呆板生硬,没有活力。因此,词汇与语境是相互依存的,单词需结合语境来教。

三、语篇教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倡导“词句结合,语篇感悟”,强调不仅重视语篇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基于语篇的词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课文为例,谈谈语篇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笔者尝试用简单的句式将词汇部分的单词创编成一篇小短文、一首歌谣、一个故事和一个小对话等,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1.运用语篇复习旧知

基于语篇的单词教学中,通过语篇带动语量的输出,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被激活,让学生运用相关旧知对新知进行感悟理解和描述表达,下面以人教版教材8 Unit 1 How tall are you?A Let’s learn为例,在本节课中笔者在热身阶段,将相关已学单词串编成歌谣,将单词与句型进行整合,描述人物,帮助学生以篇输出相关知识,复习旧知。

创编歌谣:

Tall, tall, tall, make yourself tall.

Short,short, short, make yourself short.

Long, long, long, make your arm long.

Big, big, big, make your eyes big.

Small, small, small, make your eyes small.

歌谣结束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我们校长和美术老师的照片,让学生描述。

S1:He is our principle,Mr zhao. He is very tall and old.

S2:She is our music teacher,Miss lin. She is short and strong.She is young.

S3:Mr.zhao is old. Miss Lin is young.

S4:Mr.zhao is strict. Miss Lin is kind.

T:Who is taller?Mr.zhao or Miss Lin?(借助肢体动作)

S:Mr.zhao is taller.(引出本课形容词比较级的教学)

T:So Mr.zhao is taller than Miss Lin.(引出本课的比较级句型)

在热身复习到导入新授的过程中,教师以歌谣和图片创设情境,通过师生互动,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句子,增加语言的输出量,建立本课的基本语篇,为新授奠定基础。

2.运用语篇操练单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基于任务型教学的一般要求,以阅读语篇为基本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语篇操练单词,真正体现了单词在语境中的意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录像、阅读一段文章并回答问题、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操练单词。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部分程度好的学生能够在听和看的基础上进行模仿,会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说出故事中各个人物的心情及想要做的事情。少部分程度差的学生也能根据故事显示的内容、人物的表情,理解单词和句子所处的上下文意思。

3.运用语篇巩固单词

在词汇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呈现环节和联系过程的实践体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学生设置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从而为学生创造产生语篇的条件,让学生能积极地根据目标语言,经过思维的加工,从而有创造性地输出。教学时教师用自制的相关课件,引导学生观看,有效建立主题内容各要素的联系,学生所获得的就不再是词汇本身,而是一个具有语篇意识的语言整体,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语篇教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上一篇:常考的文言文词下一篇:感恩活动的感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