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2024-05-2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精选6篇)

篇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东向小学 马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好的导入词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导入非常重要。

一、导入的方法

不同的教师对同样一篇文章的文体特征、训练重点、学生思维特征、教材与学生的内在联系观点不同,自然导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因此导课会因人而异。

1.提问导入法。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2.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题目或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或“氛围”,并通过这种“情境”或“氛围”,适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捞月亮》一文,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捞”字,然后从讲台上随手拿起一本书,问学生:这能说是“捞”吗?学生说不能,只能说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儿,学生说这也不能说是“捞”,只能叫着“拾”或“捡”。于是教师问:到底怎么才叫“捞”呢?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时才在“捞”字的后面写上“月亮”,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了。

3对比导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体裁相同,结构相似,有着内在联系但是又存在不同点的文章。例如,二年级课本中的《美丽的公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骄傲的孔雀》,知道它很骄傲。我们今天来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孔雀骄傲,而说公鸡美丽呢?这样,通过教师提供的对比性资料,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4、迁移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相近或有关联,或结构相似,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自然导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琥珀》一文,教师可根据课型结构相近的特点,把引导学生“温故”和“知新”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原来学习的《黄河象》一课: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最后介绍黄河象的发掘。然后根据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即结构形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琥珀》一课的学习。迁移导入法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调查访问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在学生间展开调查访问,然后乘势导入对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有位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导课实录如下:

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课前调查访问,哪位同学自己钓过鱼?或跟爸爸一起去钓过鱼?

(看到不少学生举起了小手,特别是男同学,这位教师继续调查访问)

师:能谈谈钓到鱼那会儿的心情吗? 生:嗨,甭提有多高兴了!

生:当时我看到爸爸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怀里像揣了个小白兔,又紧张又高兴。

师:嗯,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感受,请大胆发言!

生:看着爸爸钓的足有五斤重的大鱼,天生爱吃鱼的我,想着那香喷喷的鱼端上来,馋得口水就快流出来了。

生:当然了,辛辛苦苦钓到的鱼,吃起来就是特别香。授课教师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是呀,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钓鱼的课文……”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并为体会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等埋下了“伏笔”。

当然,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

总之,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

篇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有效导入,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激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明确学习方向,方便学生自主建立知识间联系而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往往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能运用有效方式导入新课,那么整节课的教学将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有效导入方式一:开门见山,明确目标。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目标,起到了提纲挈领、统领全课的作用,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入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课题;第二步,口述或者出示本课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清楚的知道学习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这一导入方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起始课。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在上课后直接板书“负数”二字,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说:“今天这一课,我们将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负数,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负数的知识?”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就积极开动脑筋,自己归纳出这节课的学习要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研究一个新的问题时,基本上是解决三个问题——是什么?怎么运用?为什么用?)很简单的一个导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学生引入自己做主的生动开放的课堂,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导入方式二:回忆旧知,建立链接。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上自我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我国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说法。就数学本身而言,它就像一张由无数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大网”,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可见以旧知识为突破口,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以此引入新的知识,并且利用旧知识讲解分析新的知识,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不断加深加宽学习的内容。

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除法算式(板书:4÷8),你们能很快说出一些与它相等的除法算式吗?(学生口答,老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你们这么写的根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师:能把这些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师:分数与除法是有联系的,在除法中又有商不变的规律,你们有什么猜想吗?(把学生的猜想归纳整理,趁机揭示课题。)

很多的名师都执教过这一内容,他们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新课导入。而我觉得,在当今追求课堂效益的课改新时代,应运用简单实用的方式导入新课,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有效导入方式三:制造悬念,产生冲突。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把这一概念引用到我们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课堂中后续讲的知识点,先前作个提示或暗示,但不马上解答,这样就在学生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学生急于求知,驱使他们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数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方程》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谈话的:

1、上课前,老师刚学会了一种本领,想借此机会表演一下。想不想看?好的,先请大家听好规则:你们可以随便想一个数,记在自己心里,然后按照我说的办法对这个数进行计算,我能马上猜出计算的结果。

2、现在老师背对黑板,站到最后去,我们请4位小组长上来,在心里想一个数,写在小黑板上,给你们小组的同学看一下,其他同学都准备好纸笔,和组长一起计算。

3、好了,一切准备就绪。计算开始:

★请把你想好的数加上37。

★算出的结果再加上423。

★接着减去250。

★再减去你想的那个数。

★现在,请把得数乘5。

★最后,除以10。

4、你们算好了吗?我想你们这一小组的结果可能是105,怎么样?你们小组也是105。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你们有很多想法,能把你现在的想法说给我听吗?(进行评点并且揭示课题。)

由此可见,导入制造悬念,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学习内容。注意力就像一只小鸟,它是很容易受惊吓的,只有极富诱惑力的诱饵才能把它吸引过来,悬念就是一种很好的诱饵,能把注意力吸引住,把注意力牵引来。

有效导入方式四:陷井导入,启迪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引起思考,这样学生就在浓厚的求知欲驱使下积极去寻求答案,最终走出迷团。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事先做好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

接着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就会陷入老师精心设置的陷阱并产生疑问:看见一个角是直角就能判断是直角三角形,看见一个角是钝角也可以判断是钝角三角形,而看见一个锐角时却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产生如此疑问时,教师刚好引导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老师精心设置的陷井式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应在新课导入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效导入方式五:游戏导入,激发欲望。

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比较好动、好问,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创设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导入方式主要可以借助游戏、儿歌、比赛等方法来实施。

在教学关于1—5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出示下图)

师:下面请小朋友与老师合作,编创问答拍手歌,能完成吗?

师:(边拍手边说。)一朵小花几个瓣?

生:一朵小花4个瓣。

师:两朵小花几个瓣?

生:两朵小花8个瓣。

师:接下去自己会编吗?请同桌合作完成儿歌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

本课的导入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忆了4和5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的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一) 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 文质兼美, 富有教育性。这些课文中有的用儿歌、童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如《父亲和鸟》《红领巾真好》等课文, 读来旋律明快, 琅琅上口, 发人深思;有的课文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的美丽神奇,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 读后有如身临其境, 令人心旷神怡;有的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人世间真挚美好的感情,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地震中的父与子》《秋天的怀念》等课文, 读来动人心魄, 感人肺腑。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作者描绘的情境和氛围中去呢?可以利用图像、投影仪、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相关背景音乐, 营造出一种气氛, 把课文中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 把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出来, 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在教室黑板的正中间挂上周总理的遗像, 墙上贴着当时追悼会的图片, 播放哀乐, 再辅以我字字血、声声泪的导语, 在这种悲痛哀伤的情境中, 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描绘的失去总理的无比悲痛, 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敬仰之情有了切身体会。

(二)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歌谣、讲故事、游戏、演示、实验、设置悬念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例如教学《棉花姑娘》这一课时, 可提前准备各种花 (包括棉花) 的图片, 在一上课时就出示给学生认识, 然后在图片中指出棉花, 在学生从表面形象感知后, 介绍棉花的用处, 再顺势导入:棉花是人类的朋友, 人们亲切地管她叫“棉花姑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棉花姑娘》, 开始新课。而《小熊住山洞》《狐狸和乌鸦》等课文可以采用让学生戴头饰分别饰大熊和小熊, 狐狸和乌鸦的角色演绎故事情节,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导入比较生动;在教学《开国大典》这一课时, 可以采用课前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的相关片段来导入较合适。又如教学《再见了, 亲人》这一课时, 可以从播放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提起学生的注意后, 再给学生讲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以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深情厚谊, 并由此导入新课, 这对于距离那段历史较为遥远的学生来说, 更能提起兴趣, 加深印象。

(三) 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就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探究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这一课时,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 说出一两个, 再进一步总结寓言故事的共同特点———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再顺势导入新课:现在我们来学习一则新寓言《守株待兔》。

有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可以采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式导入新课。例如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导入:“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 虽然语言不多, 但起到的是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作用。这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 为学习新的知识作了铺垫, 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去自主探究新知。

(四) 解释文章文题, 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中, 有些课文的课题在文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往往是文章的重点, 具有广博的含义, 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在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时候, 解释文章的文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了解文章的阅读重点和思路,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篇课文时, 可以给学生解释:“将”指赵国大将廉颇, “相”指赵国上大夫蔺相如, “和”指和好。顾名思义, “将相和”也就是廉颇和蔺相如二人从产生矛盾到和好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到后来为什么会和好?

(五) 开宗明义, 导入新课

所谓开宗明义, 就是指上课一开始, 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具体目标。这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有定向作用。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明确提出, 也可以用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 把教师拟定的学习目标变成学生自己主动争取达到的学习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 学习目标应本着“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的原则有层次地拟定, 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人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只要求一部分学生达到的发展性要求。

篇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关键词:课堂导入;举足轻重;因材而设

一、故事导入法

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当他们听懂了老师讲的故事时,更加乐不可支。讲故事时用他们以前学过的词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挂图及老师的表演来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必然浓厚,听课时思想必然集中。例如,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在导入课文时,我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做事要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通过引导学生从“一心一意”这个词,引出近义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从而自然地导出本次课题《全神贯注》。

二、音乐导入法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前,可以在学生看到插图“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样子的基础上播放一段《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的含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还有在教学《幸福是什么》这一课前,播放音乐《幸福在哪里》,让学生体会歌词的大意,师:是呀,幸福就在我们辛勤的工作中,就在艰苦的环境里,那么什么是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领会幸福是什么。选择合适的音乐导入,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直观演示法导入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道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地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图片导入法

尽管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有插图,但是为了能吸引学生课前的注意力,有时候用自己准备的一些图片导入新课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在《女娲补天》此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将有关女娲的图片以及她补天的图片,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对美丽图片的观赏中,产生出对此课所学内容的深度了解的意愿,为教师的授课打开良好的局面。这样就导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良師,教师有针对性、创设性地设计导入,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神奇的力量,使得“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应运而生,从而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和提高。

篇5: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情境导入

王静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小学生学习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思想教育,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就入选的作品来看,诗篇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基本上做到流派兼顾,风格多姿。由于反应唐宋情境的诗歌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难以感知和体会,在理解上会有障碍,给古诗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境。

一、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为领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前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体方法因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异。

1、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或以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和与诗有关的相关材料。只有掌握大量的材料,我们才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灵魂。

2、将“诗情”和“画意”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境界。诗是有声的画,画师无声的诗。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与画向来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自然山水画,一幅真实民生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展开想像,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并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3、描述感人的场面,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有的古诗并不是单纯的记事写景,而是在记事写景的过程中描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者场面,这类古诗通常以情取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环境和故事画面等进行创造性描述,在再描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回忆、比较与诗歌有关的诗文。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或者互补的。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和启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学生通过回忆或比较等方式把握新诗的诗意和情境。如描绘儿童生活的: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居》、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意

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诗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字与词是古诗的组成元素,学懂字和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歌意境的前提。古诗以其形式上短小凝练而思想上丰富深刻而被广大文人学士们津津乐道,但凡诗人都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和含蓄凝练,因此古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且极其凝练和准确,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学古诗时,要抓住这些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刻道理和领悟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的“绿”字用的恰到好处,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绿”换成另外一个字,看是否更好,从而使学生领悟“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鲜明生动,“绿”字既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更写出了春风有色,染绿江南的动感之美。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与推敲。

篇6: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闫海琴

精读课文导入方法

一、质疑导入法

大多数课文都可以采用此种导入方法。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谁去钓鱼?什么时候去钓鱼?通过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随机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学生质疑课题:谁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引起回忆?十六年前是哪一年?等问题,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

二、谜语导入法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看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好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时间)对,是时间。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之所以令人后悔,是因为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感叹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滴在时间的流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易逝!这样用谜语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结合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下第二组课文的打头课《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师深情朗诵单元导语的第一段:“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接着: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这样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

略读课文导入方法

一、利用连接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利用连接语回忆前一课《桃花心木》的主要内容: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作者悟出了成长的道理。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看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接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上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下一篇:带有ify后缀的单词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