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

2024-04-19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通用8篇)

篇1: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教育转型的关键

按照县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的安排部署,县教育局积极行动,组成四个专题调研组赴各学区和基层学校进行调研。我于2009年4月8日-4月13日对全县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与基层校长和一线教师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

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城市转型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和生态转型,教育作为文化转型的一部分,也有个转型的问题。教育转型就是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由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办学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教育结构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向职、普、成教协调发展转变,学校布局日趋合理。从我县讲,教育转型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服务城市转型的能力,着力突出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布局调整三个重点,坚持教育走均衡发展的路子,学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学生走全面发展的路子,教师走专业发展的路子,基础建设走布局调整的路子,职业教育走集团发展的路子,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是教育转型的关键,说到底教育要转型首先教师要转型,教师转型重点要在“转”和“型”上下功夫。“转”,就是要转变教育思想,转变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型”就是要把广大教师培养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兼而有之的教师。通过调研,对全市教师的概况、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较深了解,并对今后教师的发展作了深入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教师的学历水平全面提高,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科研活动积极开展,部分教师的工资待遇得到有效解决,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有力地开创了教育工作新局面。但在调研中发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令人担忧。一是教师队伍入口标准偏低。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是民转公教师、县聘教师和代课教师,虽然他们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他们中间大部分学历较低,专业能力差,思想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反差较大。经过多年来的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电大等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使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都选择了易通过的中文、政教等文科专业,使得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了大部分教师学历虽然达标,可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三是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随着学龄结构的变化和扩大高中段教育的需要,初中学生入学进入高峰期,高中普遍扩招,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不足的矛盾凸显出来。四是缺乏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目前,各学区、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教师也很关心自己的专业发展,但是各学区、学校都没有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也没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倾斜政策与配套制度。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段结构不合理。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部分小学

教师已接近超编;初中教师数量相对饱和或缺编;而高中、幼儿园教师需求大增,缺口很大,严重缺编。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小学40岁以下教师占55%以上,初中40岁以下教师占70%以上,教师队伍高度年轻化,有些学校中青年教师几乎占了学校师资队伍的80%以上,且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是县聘教师、代课教师或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科专业水平不高。老校老龄化新校青年化难题很突出。三是学科结构失衡。教非所学现象依然存在,学科教师结构不均衡。在部分学校,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了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却很少。这造成大部分学校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编制紧张,学校也难以配备这方面的教师,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以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文化生活单调,客观上造成大多数教师不愿呆在农村学校,想到城市和人口密集区,解决他们成家和子女上学的现实问题。同时,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城市差距较大。这造成一部分优秀骨干教师流向城市或中心镇,小学骨干教师流向初中,初中骨干教师流向高中;一部分教师从生活条件差、待遇较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较好的学校。教师流失的加剧,后备力量的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教师聘任过程中的拔高使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四)师德师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体看,全县广大教师的工作作风和道德修养是好的,但少数教师的思想和作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钻研教学业务,法制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教学态度不端正,教育教学水平较低。二是教育方法简单,行为粗暴,讽刺、歧视、挖苦学习成绩不良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三是忽视家庭教育,与家长沟通方式不当,接收学

生或家长财物,以教谋私、不尊重学生家长。搞有偿家教或节假日补课,乱办补习班、辅导班,获取不正当经济收入,为教不廉。四是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存在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五是组织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借故经常请假,不团结同志,不尊重领导,闹纠纷,我行我素。

代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地方经济困难是代课教师存留的主要原因。在我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尤其在农村,代课老师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整体看,代课教师队伍素质仍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基于这种情况,按照国家规定,必须对代课教师进行辞退。

三、措施及建议

面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好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是教育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各学区、学校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要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功夫。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一是教师要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接收器”,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要自觉地对过去和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并按照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二是要发挥教师团队精神。要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坚持自备、复备、完善等三个备课环节。此外,要加强集体评课,以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提炼出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各县区教研室要实现学段学科教研员齐全,市县校形成教研网络,常规工作呈现联动状态。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注重过程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全年省、市课题立项、鉴定分别不少于100项,研讨、竞赛、评估等活动要有针对性、指导性、有效性。

二要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上下功夫。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转型的关键。一是强化师德教育。通过举行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把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使广大教师充分交流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二是大力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注重挖掘师德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不改者,要进行严肃处理,不断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要在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上下功夫。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一是观念创新。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只有热爱

学习,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学生站得高、望得远,才能使教学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二是教学模式创新。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仅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教学新模式。广大教师要通过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广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要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大思路教学和引导式教育,坚决废止一言堂、满堂灌和保姆式、管家式的教育,此外,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激情。

四要在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上下功夫。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完善教师选聘机制,新进教师队伍要以本科生为主。探索教育硕士、特设岗位计划、师范类本科生免费教育相结合的新机制,吸引重点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推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专业化。建立和完善支教活动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要在加强教师培训上下功夫。各学区、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类教师培训。通过培训,着力培养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要认真组织实施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以实施“三名工程”(即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工作。

篇2: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自我成长是做好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的第一环镜。教师不断追求精神成长,“第一环境”的质量就高,反之就低。教师精神发展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枯萎和堕落,意味着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生长环境。教师怎么跟学生说话,怎样帮助他,决定性的影响着学生未来怎么面对这个世界。教师自我成长时做好教育的关键。

篇3: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和教学改革的主体,从教学的设计到具体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高职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获得相应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要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所以从教师教学活动的工作过程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实现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能力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真谛是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前提。教师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做到全面育人与和谐育人。

二、提高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办学规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准备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

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除了要有硬件设备的支撑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现场的示范和指导,把自身的实践能力转化为学生的操作技能。这种转化过程的完成,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依赖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学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当前,高职教育正经历着重大变革,提高质量是重点,改革创新是主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围绕当前职教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积累工作经验,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五、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过程的实质是在教学选择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因素,确定教学实施的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教材选择能力、教材解读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来自实践,应与企业的工作任务紧密相关,教师要善于接受来自行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善于捕捉来自岗位上的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在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它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对话能力、学习指导能力、课堂协调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其中,语言表达和多媒体操作是组织教学的传统与现代的两条重要渠道。此外,由于大学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有一定科研任务,将诞生于实践的最新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组织大学教学应该具有的特色。

七、提高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也就包括学生学习评价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和自我教学评价能力。学生学习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发展作出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的能力。课程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主要指学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对学校课程现实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能力。自我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主要包括教学选择、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检讨与反省,并且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品质的能力。

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能力

教师要依托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学资源包括专业建设的资源、课程建设资源和实训环境资源。高职教师需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进行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训实习条件的建设,注重对传统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二次开发。

九、提高面向社会能力

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与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市场、离不开企业,因此,高职教师既要进行校园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主动的走向社会,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起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十、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从教学准备开始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和变革学习方式的能力、机智幽默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实际上,教学创新能力已渗透于前四项能力之中,但前四项能力又不能完全包含教学创新能力。教师如果缺乏教学创新能力,就不能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具有个性的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因此,学者罗树华教授认为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境界”。

综上分析,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否则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也只能是一句口号,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郝理想、秦素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及本土化实践变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0(6)2007(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篇4: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才是关键

创新素养才是关键

张伟、杨斌在《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是关键。美国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一发现表明,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尤其如此。没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持续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将难以开发出来。因此,学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首先开发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

书法学习中含有丰富的

教育元素

郭振有在2011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写字和书法,与音乐、美术等美育内容相比,写字和书法教育更具有基础性、实用性、普遍性、迁延性。据调查,现在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研究生,汉字书写愈来愈差,书法教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其实,书法学习中含有丰富的教育元素,可产生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可以培养人的观察、发现、欣赏、鉴别、动手、兼顾、应变、创新等能力。因此,要在中小学校普及书法教育,让中小学生人人能写好字,并且终生对汉字、汉语和书法具有浓厚的兴趣。

让孩子学会分享

徐永恒在《家教》2011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缺乏对他们进行分享成功、欣赏他人的教育,总是竞争、竞争,名次、名次,这对孩子的隐性伤害非常大。走出这种因过多的竞争教育而带来的心理阴影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学会欣赏和分享别人的成功。从社会分工和效益优先的角度来看,竞争是不可或缺的,但分享才是竞争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分享才能实现竞争的目的。因此,家长和老师们不要只给孩子灌输竞争和名次的思想,教孩子学会分享吧,让他懂得自己的成功要带给别人幸福,而别人的成功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科学设计中小学校长

培训课程

魏龙渝、蔡其勇在《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9期上撰文认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如何,直接影响到校长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培训课程设计应以中小学校长的岗位要求、校长专业标准以及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依据课程设计理论,遵循校长专业成长规律,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构建引领校长专业成长的课程内容,选择形式多样的校长培训方式,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使校长培训课程体系变得科学、适用,从而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需要改进

和学新在《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9期上撰文认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存在开发范围狭窄、开发活动比较随意、缺乏整体规划、专家的咨询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要解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改进策略。例如,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开发活动;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制度,规范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充分使用学校的课程开发权,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建立学校与课程专家有效互动的合作机制等。

从三个方面推动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梁建在《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是近些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话语。然而,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话语,人们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存在一些偏颇,而这主要与对创造性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和简单化倾向有关。关于教育创新、教育改革和教育革命,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不要人为的教育革命,少一些哗众取宠的教育改革,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育创新。在推进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时,特别值得关注和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学以致用”不可一概而论

篇5: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良好的素质培养首先取决于具有高素质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我们太原市南城区桃园小学从1981年起,就把建设一支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抓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基本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的奉献加创造的教师队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基本功的训练以“技”为中心

为切实提高教师基本功,使其具有过硬的基本技能,学校在统一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桃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基本功训练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的、任务、措施、考核、评估等各方面围绕技能分层次做出了具体安排。

1.教师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包括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具制作、活动、口头书面表达。这些主要采取自学自练的形式反复练习,养成习惯。技能的考核,我们按照区教委颁发的教师基本功验收标准进行考核。到目前,全体教师均已达到规定的标准。

2.学科教学基本功首先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评定、课内外辅导、教书育人等六个教学环节所需一般基本功方面进行训练,再对教学技术功、即读功、讲功、听功、写功、想功、记功、导功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还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教学大纲、教材分析、知识体系的掌握及教学原则、方法、技能的应用等学科理论知识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最后对语言、演示、提问、讲解、板书、教态、处理问题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

3.各项基本功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基本功训练贵在坚持,重在运用。用练结合,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既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又能激起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提高训练质量。我校始终把训练和运用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减轻教材难点,教师用熟练的简笔画来突破难点;用生动形象、直观有效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用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板书、生动的讲述、透彻的分析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学生。在教学研讨课讲课比赛、观摩展示中充分展示了教学基本功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实践证明,过硬的基本功运用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辅之以四项活动的开展

1.校内讲座,校外取经。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和指导实践,是提高教师职业技能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我们不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先后举办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小学教学整体改革”、“电化教学”、“学法指导”等专题讲座和“语文学科知识”、“数学学科知识”等知识讲座,还组织了“如何说课评课”、“如何写教后记教学一得”、“怎样搞好教学研究”等业务讲座。派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先后参加了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现代艺术教育研讨会、说课研讨会、教师职业技能观摩会、学法指导研讨会以及各种学术年会、教学指导、教材分析讲座,使广大教师理论认识得到了提高,教育观念逐渐更新,促进了基本功的.训练。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进修深造,现有5名教师达到大专学历,20多名教师正在进修学习。教师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普遍提高。

2.立足实际,岗位练兵。立足岗位,自学自练,教中练,练中教,是开展基本功训练的关键环节。根据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施方案,教师做到了平时训练,常抓不懈,刻苦练功。每位教师都成为教学的有心人,只要有利于教学的东西就要学,就要练。岗位练兵与集中培训、教研组切磋、技能竞赛相结合,不仅检验了训练成效,而且促进了教师基本功向教学能力的转化。

3.技能竞赛,创造氛围。为调动广大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的积极性,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技能竞赛。

组织单项竞赛,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重点,先后开展了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课文朗读、演讲、教案设计、板书、投影片教具制作、活动课编排组织、教师基础知识、教师职业道德等单项竞赛,涌现出大批单项技能标兵。

组织展示、汇报训练成果。我们组织了优秀教案展、优秀论文展、优质课观摩展、书法绘画作品展、绝活技能展等,并进行基本功现场展示表演。

组织教师全员参加教师基本功趣味竞赛。为展示基本功训练成果,激发训练兴趣,提高训练质量,学校分七大组进行趣味技能竞赛。在人人亮相露一手表演时,不论两鬓斑白的老教师,还是学生气十足的青年教师,有的书、有的画、有的弹、有的唱、有的跳、有的剪、有的颂……充分展示了教师综合职业技能,给每位教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通过竞赛,全体教师练习基本功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互相取长补短,而且都有了新的训练目标和奋斗方向。

4.加强教研,综合提高。教师基本功训练要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要“科研开路”。我们从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完善科研机构、壮大科研队伍、制定教研规划、开展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抓起。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人人有学科研究专题、实施方案,并围绕专题开展教学研讨课活动。教师在一次次研究、备课、讲课中提高了教学综合技能,课堂上展示了基本功训练的成果。通过教育科研提高了教师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并利用教育科学在实践中摸索客观规律,摸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处理好六种关系

1.工作与训练的关系。做到通过训练提高工作能力,根据工作需要加强技能训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时间科学安排,工作训练两不误,中心工作、日常训练协调配合。

2.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训练中,做到了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既要面向全体教师、全员培训、普及训练,又要将青年骨干教师作为重点,进行高要求的培训,做到点面结合,既抓全员提高,又要突出重点。

3.师德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关系。师德和技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的,是教师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训练中以德为首,以技为中心,德技相促,德技并重,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4.训练形式与训练实效的关系。实效是目的,形式是手段,克服只重形式,走过场,不讲实效的缺点,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看教学实际能力的提高。

5.基本技能与特长的关系。教师要在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特长,不能一味发展某项专长,忽略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篇6: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与信任学生,把学生人格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感到老师心中有“我”,再施以教育策略、方法,学生就会钻入教师的“圈子”里,改掉坏习惯,从而努力学习、生活,学习成绩及表现就会出现新的春天。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作为一个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这样才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学生批评要讲道理,不要骂他们,侮辱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谁如果不完成作业都要补,在课间辅导他补,老师尊重、相信学生,也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信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三点: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学生与教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施暴,历来是被人唾弃的,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即使是孪生子女,也不一样,这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的。因此,教师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只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去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走近孩子们,走近孩子们的心灵,用心同他们交流,那你的收获会很大。

二、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教师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我们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这样使学生心理压力大。在一个班集体里,有讨人喜欢的学生,也有看上去有点令人讨厌的学生。教师的情感倾向无是存在的,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又懂事,令人喜欢,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又调皮,令人生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上,任何情感倾向都应该压抑下去,而不能随便暴露情绪,更不能有任何讨厌某些学生的心理。“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班主任,不应区别“爱学生”与“厌学生”。相反,越是后进的学生越应该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对于好学生也要在鼓励其做得更好的同时,培养他们戒加骄戒躁的心理,培养他们关心、帮助后进同学一起进步。有的班主任,当某个好学生犯错误时,很宽容地就原谅了,但某个后进学生犯错误时,就 严厉批评。虽然班主任对后进学生没怀有恶意,但这么做容易激起矛盾,分化了班级。所以,教师有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切不可厚此薄彼。洒向学生都是爱,只要有了爱,就 不会有“生厌”的学生,也不会出现排挤后进学生的现象。后进学生更需要爱,更需要关心、帮助。

篇7: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师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苏汝坤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育人环境、办学思路,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李岚清同志在湖南汨罗视察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观念抓起。”在我校,追求升学率,追求考试成绩“三高”(平均分高、合格率高、优胜率高)的观念在教师中普遍存在。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传统观念,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坚持“育人为本,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力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对学生实行“抓两头,带中间”的全面化管理,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德能勤绩多方位评价制度,并以学生期中、期末两次综合评选作为教师考核业绩的标准。这样,既引导教师培优,又促使教师补差,克服了只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中下生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分层辅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充分发展,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主渠道在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才华的主要场所。课堂教育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师,只有学识渊博才能上好课。只有不断创新和进取的教师才能永葆青春。为此,我们精心策划,扎实施行,务实创新,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1、重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为了提高教师学历,我校作出要求:凡四十岁以下,未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历水平。为了促进老师积极学习,除了在时间上给予老师方便以外,在经费上我们还采取了报销80%的学费这样的措施,大大鼓励了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现我校教师大专学历占95.7%(其中有两人一两年内将退休),本科学历占63%,研究生2人。对已具备学历要求的教师,也采取多种途径,鼓励、组织他们参与教育教学专业对口培训学习。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我们根据区的培训计划,选拔了7名骨干教师,接受华师等单位进行两年培训。在选拔骨干教师过程中,我们坚持德才兼备、平等竞争原则,把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选拔出来。并进一步改变观念,打破各个部门间的工作界限和分工,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部门、教研部门、教育学术团体、兄弟学校等一切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协调运作,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实效。根据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要重视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开展培训活动,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学校自培和教师自学自练等培训形式的作用,制定有关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为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

三、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它依

靠着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教师去实施,只有把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完成此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经验型教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要

自觉投身教育科研,努力使自己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1、坚持科研先行,提高广大教师“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的认识。当前是世纪之交的年代,时代在发展,面对学生的成长和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模仿和继承,更需要创新和开拓。要在全体教师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普及教育科研方法,开展多层次教育调查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2、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把握科研工作重点。教育科研问题就是研究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问题。开展科研活动,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要注意从教育实践中选择出有意义、有新意、可行性的科研课题。我校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立足本校,这两年课题立项12个:其中国家级一个,省级2个,市级9个。同时,我们要求教师针对各科实际对所立的课题积极开展研究,大胆地进行探索,认真总结,积极推广,努力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建立、健全教师科研的考核、评价、奖励、推广制度,促进教师科研工作。我们把教育科研作为教师的考核评估、职称评聘、评选先进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故此,我校制定科研评审及奖励实施方法,以此来加强教育科研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我们每学期对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给予奖励。并把教师教

研的表现作为晋升、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也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作用,使广大教师在“研究——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现代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

篇8: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当然,我们已经贴近21世纪的前20年,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经济下行中正在孕育重大科技创新与突破,若干顷刻间足以让现有科技、产业、规则、投资和价值“归零”的颠覆性技术正悄然兴起。真是“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改革开放已经38年了,但是人们心中仍然保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人们仍然在期待“科学春天”的到来,某种意义上说明,现实中还有一些需要研究、探索和逐渐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尧科技供给与发展需求

在经历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之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技术、品牌、组织、管理等人力资本作为高级生产要素替代投资或技术因素与投资组合正在成为经济增加的主要动力,意味着科技供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凸显,科技供给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动力。科技供给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传统经济增长动力乏力或衰竭时,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动力源;

二是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中,通过创新在发展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

三是抢占先机,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领域开辟原创性工作方向。

与需求匹配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科技创新要成为有效供给,必须充分考虑“广义发展需求”。

一是科技产出与供给不仅要有利于缓解当前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压力,还有助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经济、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国际标准化、新能源技术等是科技供给的重要方向;

二是科技产出与供给不仅要有利于牵引经济持续增长,还要体现绿色、包容、人文发展理念。不能因为确实有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就丧失了对科技发展二重性的理性思考,更要摒弃GDP主义对提升科技供给的影响。到2030年,如果我们国家部分地区、特别华北地区的PM2.5浓度仍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即使全国科技进步率从今天的55.1%提高到65~70%,我们居于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地位也会大打折扣;

三是科技产出与供给不仅要“顶天”,要有利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同时更要“立地”,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发展分享经济和民生科技,为普通青年、广大民众提供创新、创业、创富的机会。

200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至今已经10年,世界已经进入大众创新、用户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创新2.0”时代,一个藏富于民、民富国强的国家才是受人尊敬的创新型国家。

二尧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422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1%,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我国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领域、在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高速铁路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现代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是既有基于民意基础上的科学决策机制,又具有节约社会成本的资源集成能力。中国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具有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继续发挥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一是做好创新型国家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制定实施“中国创新发展2050长远规划”;

二是政府主导、充分论证,选准并实施面向2030年的重大工程项目;

三是在国家宏观层面制定国家科技安全、基础科学发展、军民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

系统集成时代,政府在大科学、大工程、大项目中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但是科学自由探索的本性和相关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同样也是科学技术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政府计划管理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创新要素迸发的生动的局面和要求。2015年9月国家启动部分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作用机制和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让市场发挥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科学研究的选题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课题要从世界前沿研究中遴选,技术开发项目要从工程实践和新产品或新产品功能的用户需求变化中遴选;

二是要强化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研究主体、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政府科技公共产品和服务购买的主要对象;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市场牵引和公益指导的互补机制,透过产权激励、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高效率产出创新成果,同时扩大国家主导大科学、大工程的溢出效应,让创新资源实现市场和社会的最优配置。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建立起来兼具效率与公平的科技发展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机制

三尧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

历史不断告诉人们,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的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近代以来,我们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有从世界强国变为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的耻辱与苦难,有着强烈振兴发展的历史情节。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会合一”,透出的强烈信号是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是国之利器”的认识成为国家意志。这是科技之幸,也是国家之幸。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国际科技论文数、国内专利授予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上升缓慢,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高增加积累的风险与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难以释怀,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尚未形成,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军民分割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瓶颈依然存在。科技人员依然疲惫于繁琐、粗暴的行政束缚与窠臼之中。前不久有人抱怨说,科技人员在财务报销人员面前像“孙子”。严格说,不是在财务报销人员面前像“孙子”,而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傲慢和“行政主导”谬误对科技事业的无情戕害。事实上,除了财务管理之外,在科技成果、研究设备、技术信息、学术出国、人事管理等方面对科技人员束缚已经让科技界苦不堪言。

当李克强总理语出惊人,断言“一流的科研不是靠政府管出来的”,当科技创新大会上科学家们感觉又一次解放了,其实心里并不踏实的时候,便可知科学研究的环境是怎样的糟糕;当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科研预算、人员经费、旅差费”这些细目的时候,便可知我们日常的科研行政管理与教育行政管理已经到了怎样“昏庸”的程度;当科技界呼吁政策松绑、期盼“科学春天”的时候,便可知科技创新的问题在于制度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要双轮驱动。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全面地理解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科技不仅仅是国之利器,科技还是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科学所秉承的求真务实、批评与怀疑的精神,将洗涤历史的尘埃,突破现实的桎梏,引领社会不断前行;

二是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自信,科学没有国界,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都应该吸收和学习,要逐渐剔除信息樊篱,开放与共享是科技创新紧贴世界前沿、永葆创新活力的基本保障;

上一篇:滋润母亲下一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