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孝德教育初探

2024-05-21

中学生孝德教育初探(共6篇)

篇1:中学生孝德教育初探

中学生孝德教育初探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阶段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适应中学生的特点,找准开展教育的切人点。中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年龄普遍偏小、社会阅历较少、交往空间较窄、认知能力较差,家庭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亲人是他们主要的交往对象,他们与亲人的接触时间往往最多,感情也最深。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应积极适应中学阶段学生的特殊矛盾,狠抓孝德教育。

一、孝德教育对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百善孝为先,我们所弘扬的真善美,都要从孝开始。孝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孝德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它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逻辑起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样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视和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中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是创新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工程。

中学生的年龄偏小,社会交往面较窄,更多的是与父母等家庭成员“朝夕相处”,与其他人的交往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抓住孝德教育这个重点和基础。中国传统孝德含有“保全身体”、“敬养父母”、“承志立身”、“慎终追远”等合理内核,这些内核有助于当代中学生自爱精神的培养与敬养父母意识的养成,是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起点。孝德还有助于中学生勤俭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是形成中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孝德更是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根源。

总之,通过孝德教育,使中学生真正懂得对父母敬奉孝道,由此推而广之,就会为其他亲人付出爱心,以至为一切素不相识的人施以善行,为班级、学校、家乡作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祖国、民族的责任感。孝德教育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二、当代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及原因探析

发人深省的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

对父母长辈要有感激之情、报答之心,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深圳特区报》报道过这样一则个案:学生小A家庭条件不算好,看到班上不少同学用手机,也向父母提出:如果期末考试进入班里前十名。就送他一部手机,妈妈答应了他。期末他考了第八名。妈妈马上给他买了一部三星手机。当她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将手机送到儿子手上时,小A却嫌不是彩屏,把手机扔在桌子上,连晚饭都不吃。爸爸耐心地劝他要为大人着想,没想到小A竟有很长一段时间对父母不理不睬,并表示: “长大挣了钱不给母亲花。”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为此,笔者特地在班里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记得父母生日的孩子只占全班的八分之一;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知父母的年龄:没有一个孩子主动给父母过生日。面对这么大的数字,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爸爸、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不仅容易懂。容易做,而且能培养孩子的仁爱、孝顺之心,更能为今后的爱国教育、爱民教育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孝德缺失的主要成因及危害

一方面。家庭对孩子孝德教育重视不够。孔子日:“子不教,父之过也。”子不孝,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会变成这样,问题的起源不在于孩子,更多在于家长——孩子让家长们给宠伤、溺伤了。目前,多数独生子女父母只是一味从衣食住行上去关心孩子,满足孩子。只要孩子学业成绩好,一好顶百好,家务不让粘,体育不让上,社会活动不让参与,有不良思想倾向也不予纠正。更可悲的是,当学校进行孝德教育的时候,有一些家长竟表示不解。也许正是因为家长们的这种出格的“爱”,这种令人不敢苟同的教育观念,结果使得部分中学生虚荣心日盛、性情日骄、个性日骄、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形成了极端的“以我为中心”的品行。根本不知道去关心、体贴他人,甚至是疼他爱他的父母。

另一方面,学校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孝德教育。一项校园调查显示,学校对中学生的孝德教育普遍重视不够,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孝德教育占的比重明显偏小,甚至有的老师片面地认为,孝德教育主要是家长的工作,要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学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老师就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加之当前,学校大都受到各种文化成绩考评的压力,客观上又造成了重文化学习轻思想道德教育的风气。总之,学校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受“升学率”影响比较深,还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结果导致对孝德教育理念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充分。

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感情。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不难理解。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不具备起码道德观的孩子,其精神世界无疑是有缺陷的。而人格不完善,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三、以孝德教育为切入点有效提升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把孝德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人点和“抓手”,不失为开展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中学生开展孝德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等客观实际,还必须考虑孝德教育本身的特点及规律,灵活选用教育方法。务必取得实效。

1、分阶段分层次教育,在循序中渐进

中学生年龄偏小、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循序渐进的趣味性的活动。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较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时候,可以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以逐步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道德情感。

(1)开展教育,唤醒意识,催萌孝心。可以举行以孝德为主体的签名活动,开展以孝德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倾听、调查、诵读、采访行动等一系列活动,真正明白具有孝德的重要性。

(2)导之以行,回报父母,奉献孝心。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应该从小时候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孝敬父母不光是让父母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精神上关爱父母。

(3)深化孝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教育情

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通过孝德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孝心其实就是爱心,在家有孝心,在外要把爱心给予别人。引导学生从“小爱”到“大爱”,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多方协同,多面配合,在家校携手中收获

在孝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力求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等多面结合,使孝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践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1)学校可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孝德教育的情况,提出对家长的需求,以争取家长的认可、支持,同时明确自己的职责。学校要力求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并要积极征求家长的意见,以此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为学校孝德教育创设和谐的、分工协作的条件和氛围。

(2)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注重正面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面引导的效果要好于敲警钟式的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态度的影响。所以,要教育孩子有孝心,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表率。这样可以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孩子也自然会对“孝敬长辈”这四个字有自己的理解,也会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孝敬长辈。

3、多层面多角度体验,在体验中明理

教育是无形的。必须有相关活动、实在的具体活动的配合,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孝德教育活动要致力于从身边人、生活事人手,挖掘潜能,独辟蹊径,拓宽孝德教育途径。

(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学校应和家长密切沟通,让家长在家庭生括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老意识、礼仪意识: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感受亲情的温馨。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的品质。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学校应选准突破口,努力为学生创设体验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校可以采用“我当家长”模拟活动的形式,还可通过网上收集孝敬典型材料、编孝敬主题小报、开孝敬主题班会、搞孝敬主题演讲等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情境。

(3)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学校可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注重以社区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谋求联动,着力挖潜,建立一系列社会化体验教育运行机制。通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为孤寡老人服务等活动,给学生以生动的尊老和奉献的体验,使枯燥的道德要求变成了无形的渗透和正面的激励,把道德认识、情感、意识、行为结合起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甫雷什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问题》一书中写道: “如果一个人在亿万同胞中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没有对亲爱的人的忠诚,他是不可能忠于崇高的理想的。”这就启示我们,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抓住孝德教育这个关键,注重小学生良好思想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必定能为把中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

孝德教育的认识浅谈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几千年来,它为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把弘扬孝道文化上升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思想上重视孝道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道文化,在工作中深化孝道文化,积极推进孝道文化建设,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什么是“孝”?“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伸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辞海》的注释是:1 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2 指丧居,如守孝等;

3、指保育。这是孝最直接的意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经》与《二十四孝》是孝文化最重要的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一直以来,孝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随着儒学的发展,对孝的理解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儒家学说围绕孝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以及孝道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作了系统而纷繁的论述。这些论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官方文化所吸纳、肯定,并作为主流的文化意识予以推广,历史上也确实因为孝道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的确定使得社会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之乱,根源就是孝道文化的缺失。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总结出前朝**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精神问题。认为“孝实为政之本”,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以“孝”为核心治天下,之后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分裂。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在于《论语》中出现“孝”字17次,其中前10章中就出现了15次。后来“程朱理学”的发展,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历来就被视为“孝文化”。曾国藩曾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也曾说:“中国纯粹是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自己看作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也是国家的儿女”。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可见,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孝是衡量个人道德素养的基本标准。孔子曰:孝者,德之本也。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基本底线之一。一个有良好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会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社会、爱民族、爱祖国的崇高境界,从而真正担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自然,这样的人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从孝自己的父母到人之父母,到爱岗敬业,到热爱民族、热爱祖国,一个人的素养高低是完全可以用“孝”来衡量的。

二、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孝的本义是对父母、对老一辈的尊重和关爱。关心老人,为他们奉献爱心孝心,是晚辈义不容辞的义务,是我国传统的家庭美德,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俗话说老人安则家庭安,孝敬老人本身就是构建和睦家庭的重要因素,以老人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紧密的依赖关系和强烈的归属感是强大的向心力,一个家庭和睦与否关键看孝是否真的存在和孝的程度。不孝就会使家庭父子相争、婆媳相吵、鸡犬不宁。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宁,则社会纷争,因此,大力弘扬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积极构建和睦、幸福、文明的现代新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三、孝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孝的核心就是尊老敬老。把这种思想推己及人,对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不懂得尊重他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孝的教育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会人去尊重别人。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单位里,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著名学者黎鸣在《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文明的中国人连续地生存了四五千年,唯一地显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真诚之处,还真正只在这个‘孝’字上”,“中国就是靠这个‘孝’字支撑了两千多年的文明”。文化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无论对于提高人的素质,还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最内在、自觉和持久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人化之物、人化之知、人化之行。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些思想同“孝”的涵义是一致的,就是“孝”的放大,就是孝道文化所倡导的境界。由此可知,孝道文化同和谐社会不仅在内容上有一致性,而且孝道文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诗经》说“孝子不匮,永赐尔类”。意思是如果孝子多,层出不穷,福运将会长久跟随。用在今天,有更新的意义:弘扬孝道文化,人人具备孝的精神,人人争当孝子,将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永远和谐兴旺。

孝 通过剖析孝道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我们深知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应从我做起,以身作则,躬身践行孝道文化,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一)孝亲敬老——最基本的孝

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天经地义。首先,要满足老人物质上的需求,让老人能吃饱穿暖,身体健康。第二,要满足老人精神上的需求,让老人心情愉快,精神愉悦。第三,不盲从父母。《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还要据理力争,使其改正,防止父母陷于不义。当然,在指出父母的错误时,要语气委婉,态度温和,要始终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让父母欣然接受。

(二)推己及人,孝敬所有老人——广义的孝

孝会衍生许多优良道德和品行,博爱就是其中之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是狭义的孝,我们要把对自家长辈的钟爱迁移到他人的长辈。而孝道所产生的道德习惯也会自然的迁移到一个人的立身行事处世上,必然由对家庭的责任感转化成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为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行为准则。因此,作为个人,我们在孝顺自家老人的同时还要孝顺全社会的老人,给他们帮助、关爱和温暖。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白发浪潮”必然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采取切实应对措施,认认真真落到实处。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要从自身做起,一杯酒、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国,哪怕是给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背、揉揉肩,老人也会乐在心里笑开颜。对社会老人,要热心关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要人人都敬老爱老助老,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爱岗敬业,成就事业——崇高的孝

《孝经》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有成,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自豪。而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碌无为,也是对父母的不孝。我们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成就,才能够成就事业,才能够有赡养父母的物质基础,实现赡养父母的义务。

(四)热爱社会,报孝祖国——最高层次的孝

行孝,实际上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认可和践行,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维系社会大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影响到人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行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和终极关怀。做到了孝,就可以提高我们的个人素养,可以和睦家庭,稳定社会。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孝的内涵和外延的时候,当我们在身体力行践行孝的大义的时候,我们就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把对父母、老人、家庭的爱迁移到爱社会、爱民族、爱祖国。当孝所衍生出来的善良、真诚、正义、公正、平等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民众的心田,人们会懂得是非、善恶、美丑,懂得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自觉地去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弘扬孝道文化更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结合巴州区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大力宣传孝道文化。

新时期的孝道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可通过举办孝星评选活动,举行孝道文化研讨会,编辑孝道文化资料,开辟孝道文化专栏,组织文艺演出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传统的、现代的孝道文化融入其中,用多种形式对孝道文化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方式张扬孝道文化,树立践行孝道文化的模范,让孝道文化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成为区域文化的主干,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对父母尽孝、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切实保障老人权益。

学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落实我区的养老政策,实现“老有所养”。利用现有的法律制度,使养老法律化,制度化。抨击一些不孝敬老人的典型,嘉奖孝敬老人的模范。切实解决家庭赡养纠纷,落实、巩固家庭养老,推进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机制,在社会上形成尊老、养老风气,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认真开展孝道文化教育。

利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载体,开展“传承孝道文化,践行八荣八耻”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孝道文化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孝道教育,达到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作用。古代的启蒙书籍中就无处不谈孝的内容,从《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出执”,到《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到《弟子规》中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再到《幼学琼林》中的“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利用好孝道文化教育教材这一载体,将孝道文化教育列入中小学的特色教育,使未成年人从爱父母、爱长辈到爱集体、爱家乡,提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度,进一步发扬光大孝道文化,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人生自古谁无老。我们今天对待老人的言行,就是明天作为老人被对待的翻版。将心比心,我们要自觉把孝道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里,融入到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要求中来,既要有敬老爱老的主观愿望,又要有正确的敬老爱老的行为,争做尊老敬老的榜样。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孝心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的和谐。

篇2:中学生孝德教育初探

摘要: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关键词:孝德 教育 品德 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立德之本,是一切美好的品德形成的起点和基础。孟子以前说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解释明白关爱之心可以由亲人向社会形态上别人扩展,通过扩展在这以后的关爱之心是对社会形态上全部人的博爱之心,是关爱之心的无上境界。假如每私人都有这么的关爱之心,那末整个儿社会形态天然会达到一个颀长的文明程度。未成年人品质道德形成只有具有了孝德这一伦理底色,其它的良好质量才有进展的有可能。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里有个学生在校表达令人满意,假如不是由于他妈妈的话,我一直感到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不过,在一次接到他妈妈的电话时,我对他的印象变更了。他的妈妈奉告我,他在家里啥子事都不干,常常和她打嘴仗。吵得凶狠时,还和妈妈吵架,甚至于把妈妈关在屋外。妈妈见他绩效减退,斥责了他,他很气不忿儿,抵抗,不让她斥责。这跟我起初对他的印象真是大相庭径——他是班里的劳动委员,每一天的清理办公,他都亲力亲为,依照我的要求,在早自习前做好清理办公,假如有值日生请病假了,他会团体好别的同学做好清理办公。在我晓得这个事情状况后,我去理解具体事情状况了。我发觉,他对他的妈妈有一种十分摈斥的情意。他的妈妈脾性非常不好,他一做错事物,她就大声呵责,狠毒打骂。小时候,他还小,胆子也小,不敢抵抗,但随着身板子的生长,青年时期期叛逆性情的进展,他接难以承受妈妈的这种举止神情,于是和妈妈的隔阂和错怪越来越深。一次,周日时刻因家里搞装修,妈妈很久已睡醒,但孩子由于日常上学起得较早,周末就想睡个懒觉。七点左右,妈妈见装修师傅都快到家了,儿子还没睡醒,就走进他的屋子骂了他一顿,两人的争吵随后就就着手了。在这以后一个礼拜,这个孩子到家都对妈妈不理不睬,也不吃饭,一到家就进自个儿屋子,并关了门。这么一个连续不断了礼拜,妈妈十分寒心,找到我,征求帮忙。我理解事情状况后,找了他一起说话。此时学生的激愤情绪也已通过去,但他就是没想到跟妈妈低头承认错,可笑地坚决保持他的这份“刚强的大男子气”。对此,我施行了委宛的劝说,并要求他回家跟妈妈承认错。他同意了。这个时刻已经是周五,靠近周末放假了。下个周一,我见到他时,问他跟妈妈如何了,他说合妈妈和好了。我问他表示歉意了没?他不好意思地说:“难为情表示歉意。然而我家装修,我帮我母亲干活了。”到此,他的妈妈多时不给我来电话,我想,应当是家里这种事情状况已经好多了吧。

事情发生后,我又专门为此召开了班会课。专门讲孝德关紧性。况且,我激励学生把对父母的情谊吐露来:谢谢,抱歉,这些个简单的礼貌语,我们跟寻常人都能随便讲出口,为何碰到最亲的人反倒说不出口了呢?跟父母说一声“抱歉,我错了”有那末艰难吗?

孝德教育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培育起对别人、对祖国的尊敬应当由最亲密而接近的人着手、由最简单易行的事物做起,这是合乎按部就班的品质道德进展规律的特点标志的。未成年人接纳令人满意的孝德教育,形成善的伦理质量将为它们一辈子的康健生长是稳定令人满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育未成年人怎么样善待自个儿,怎么样做人处理事物,怎么样看待社会形态,建立准确的宇宙观、人生看法、价值观等,以适合社会形态进展,形成康健的人格。怎么样培育学生的这一传统美好的品德,作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谈:

一、增强对孝文化的渗透教育。

可以环绕孝这一正题召开班队课思想教育,将孝行孝德的感动人较重要的事施行宣教,学习孝的文章,要游学生“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父母说话举止神情虔敬,语气亲切;上学时要跟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要奉告父母我归来了; 出行时要和父母打招呼,奉告父母时间、地点,省得亲人系念;服从父母的教育指导和准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 气,不让父母生气;吃饭要等父母一块儿吃,好菜要请父母先吃,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请父母歇息;记取父母的生辰,到时向父母表达祝贺,并做一件让它们欣慰的事;父母不适要主动问候,害病时要为它们端水送饭;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自 己能做的事自个儿做,并尽量帮忙父母做些力挽狂澜的家 务活,等等。施行孝文化的思想教育。

二、增强感恩教育。

体验领会父母对自个儿的无私呈献,教育学生以感恩的心态来看待父母。学习那一些描画父爱、母亲的爱的文章,感知父母为子女支付了众多,子女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往返报父母。譬如朱自清的《背影》,老师带学生细细品来,仔细体会爸爸的厚重无声的关怀爱护。再譬如胡适的《我的妈妈》,体验领会一个又是慈母、又是严父的妈妈形象,从事教育工作科书里所塑造的父母形象联想到自个儿的父母为自个儿支付了众多,感知父母对自个儿的无私关怀爱护,培育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心境。

三、要教育子女尊重父母,了解父母,关切其神魂文化生存需求,征求理解它们的心理、情意和需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深刻思考,感觉到父母的压力,了解它们的情绪压力,为它们做一点力挽狂澜的事,使父母在神魂生存层面能够体验领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四、爱就大声吐露来。

在文章开头的那一个案件的例子里,孩子粒际上也意识到自个儿的不正确,最终也以实际举动向妈妈表现了自个儿的抱歉的意思,不过,这个孩子为何就是不肯跟妈妈说声“抱歉”呢?据获悉,生存中众多学生不会跟父母说“谢谢”“抱歉”这么的话语。这些个简单的礼貌语,我们跟寻常人都能随便讲出口,为何碰到最亲的人反倒说不出口了呢?跟父母说一声“抱歉,我错了”有那末艰难吗?这是与亲人说礼貌用语显得疏远,仍然对父母给与我们的关怀爱护显得理所应该、熟视无睹了呢?爱父母,就应当把这份感恩大声吐露来。

篇3:小学生孝德教育初探

小育效果。效的教育方法得方法, 当方, 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方教学法一阶不个当段, 人, 小的学事道阶倍德段功品学半质。生初的小步特学形殊阶成性段的基决正础定是生小学生的特点, 了小学生的思想找准开展教育的切道德教育必须适应孝●入遍窄、偏点。小认、知小社能学会力生阅较的历差主较, 要少家特、庭点交是是往他年空们龄间普较生德万萌往对象, 活的重要他们场所, 与亲人的接触时间往亲人是他们主要的交教为, 萌往最在多, 小学阶段推进感情也最深。因此学生的, 思想道笔者认育德生教的一特育, 、殊孝矛德理盾应, 教积狠育极抓对适孝加应德强小教小学育学阶。生思段学

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想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孝具有根

探源性的重要作用, 百善孝为先, 我们所弘扬的真善美, 都要从孝开始。

孝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 孝德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 它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逻辑起点。

当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样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重视和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结合当代小学生的思想实际, 对小学生进行孝德教育, 是创新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工程。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 社会交往面较窄, 更多的是与父母等家庭成员“朝夕相处”, 与其他人的交往相对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抓住孝德教育这个重点和基础。中国传统孝德含有“保全身体”、“敬养父母”、“承志立身”、“慎终追远”等合理内核, 这些内核有助于当代小学生自爱精神的培养与敬养父母意识的养成, 是提高小学生道德素质的起点。孝德还有助于小学生勤俭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 是形成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孝德更是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根源。

总之, 通过孝德教育, 使小学生真正懂得对父母敬奉孝道, 由此推而广之, 就会为其他亲人付出爱心, 以至为一切素不相识的人施以善行, 为班级、学校、家乡作出贡献, 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祖国、民族的责任感。孝德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都具有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二、当代小学生孝德缺失现象及原因探析

1. 发人深省的小学生孝德缺失现象

对父母长辈要有感激之情、报答之心,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现实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深圳特区报》报道过这样一则个案:学生小A家庭条件不算好, 看到班上不少同学用手机, 也向父母提出:如果期末考试进入班里前十名, 就送他一部手机, 妈妈答应了他。期末他考了第八名。妈妈马上给他买了一部三星手机。当她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将手机送到儿子手上时, 小A却嫌不是彩屏, 把手机扔在桌子上, 连晚饭都不吃。爸爸耐心地劝他要为大人着想, 没想到小A竟有很长一段时间对父母不理不睬, 并表示:“长大挣了钱不给母亲花。”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为此, 笔者特地在班里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记得父母生日的孩子只占全班的八分之一;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知父母的年龄;没有一个孩子主动给父母过生日。面对这么大的数字, 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爸爸、妈妈都不爱, 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不仅容易懂, 容易做, 而且能培养孩子的仁爱、孝顺之心, 更能为今后的爱国教育、爱民教育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小学生孝德缺失的主要成因及危害

一方面, 家庭对孩子孝德教育重视不够。孔子曰:“子不教, 父之过也。”子不孝, 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会变成这样, 问题的起源不在于孩子, 更多在于家长———孩子让家长们给宠伤、溺伤了。目前, 多数独生子女父母只是一味从衣食住行上去关心孩子, 满足孩子。只要孩子学业成绩好, 一好顶百好, 家务不让粘, 体育不让上, 社会活动不让参与, 有不良思想倾向也不予纠正。更可悲的是, 当学校进行孝德教育的时候, 有一些家长竟表示不解。也许正是因为家长们的这种出格的“爱”, 这种令人不敢苟同的教育观念, 结果使得部分小学生虚荣心日盛、性情日骄、个性日骄、自私自利、目中无人, 形成了极端的“以我为中心”的品行, 根本不知道去关心、体贴他人, 甚至是疼他爱他的父母。

另一方面, 学校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孝德教育。一项校园调查显示, 学校对小学生的孝德教育普遍重视不够, 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 孝德教育占的比重明显偏小, 甚至有的老师片面地认为, 孝德教育主要是家长的工作, 要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 学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 老师就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加之当前, 学校大都受到各种文化成绩考评的压力, 就连小学也不能置之度外, 客观上又造成了重文化学习轻思想道德教育的风气。总之, 学校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 受“升学率”影响比较深, 还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结果导致对孝德教育理念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充分。

一个孩子, 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 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感情, 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不难理解, 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不具备起码道德观的孩子, 其精神世界无疑是有缺陷的, 而人格不完善, 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三、以孝德教育为切入点有效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把孝德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抓手”, 不失为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小学生思想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小学生开展孝德教育, 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等客观实际, 还必须考虑孝德教育本身的特点及规律, 灵活选用教育方法, 务必取得实效。

1. 分阶段分层次教育, 在循序中渐进

小学生年龄偏小、认知能力较弱, 因此, 循序渐进的趣味性的活动, 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较大。所以, 在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时候, 可以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 以逐步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道德情感。

(1) 开展教育, 唤醒意识, 催萌孝心。可以举行以孝德为主体的签名活动, 开展以孝德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倾听、调查、诵读、采访行动等一系列活动, 真正明白具有孝德的重要性。

(2) 导之以行, 回报父母, 奉献孝心。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 应该从小时候做起, 从小事情做起;孝敬父母不光是让父母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 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精神上关爱父母。

(3) 深化孝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教育情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通过孝德教育活动, 让学生懂得:孝心其实就是爱心, 在家有孝心, 在外要把爱心给予别人。引导学生从“小爱”到“大爱”, 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多方协同, 多面配合, 在家校携手中收获

在孝德教育过程中, 学校要力求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等多面结合, 使孝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践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1) 学校可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孝德教育的情况, 提出对家长的需求, 以争取家长的认可、支持, 同时明确自己的职责。学校要力求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 并要积极征求家长的意见, 以此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为学校孝德教育创设和谐的、分工协作的条件和氛围。

(2) 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 注重正面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面引导的效果要好于敲警钟式的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 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态度的影响。所以, 要教育孩子有孝心, 家长应以身作则, 成为孩子学习的表率。这样可以相得益彰, 互相促进, 孩子也自然会对“孝敬长辈”这四个字有自己的理解, 也会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孝敬长辈。

3. 多层面多角度体验, 在体验中明理

教育是无形的, 必须有相关活动、实在的具体活动的配合,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孝德教育活动要致力于从身边人、生活事入手, 挖掘潜能, 独辟蹊径, 拓宽孝德教育途径。

(1)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学校应和家长密切沟通, 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老意识、礼仪意识;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 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感受亲情的温馨。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的品质, 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2)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学校应选准突破口, 努力为学生创设体验情境,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 在体验中思考,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校可以采用“我当家长”模拟活动的形式, 还可通过网上收集孝敬典型材料、编孝敬主题小报、开孝敬主题班会、搞孝敬主题演讲等活动, 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情境。

(3)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学校可从实际出发, 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模式, 注重以社区为依托, 整合社会资源, 谋求联动, 着力挖潜, 建立一系列社会化体验教育运行机制。通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为孤寡老人服务等活动, 给学生以生动的尊老和奉献的体验, 使枯燥的道德要求变成了无形的渗透和正面的激励, 把道德认识、情感、意识、行为结合起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甫雷什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问题》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在亿万同胞中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 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没有对亲爱的人的忠诚, 他是不可能忠于崇高的理想的。”这就启示我们,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抓住孝德教育这个关键, 注重小学生良好思想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就必定能为把小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打下坚

篇4:中学生孝德教育初探

摘 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并且学生的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导致大学生的孝德育,也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被忽视,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因此,重视现在高校中的德育新概念,寻求适合大学生孝德教育的策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为此,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针对当前德育观念淡化,孝德教育弱化,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出现滑坡的现象。笔者对如何将孝德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孝德教育 融入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641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孝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1.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西方一些思想并不适合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明显。西方的价值观念是,追求平等,自由,高消费,在这种思想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这种自由。然而,在高校费的促使下,当代大学生在经济花钱大手大脚,追求名牌,进口产品,上无法满足自己,仍然需要靠自己的父母。就算这些学生在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仍然继续啃老。我们不是一味的否定西方思想,然而我们的大学生没有学到西方的精华,比如,经济上尽早脱离父母,生活上尽早独立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大多数的学生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很少,但是对一些外来文化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并不是学生的错,主要是现在的生活节奏比较快,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适应他们的生活,不去接受外来文化会感觉自己比较落后。所以,我们在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我们传统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建设。

2.大众传媒、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通过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接受文化已经成为流行,大众传播的媒介化,使学生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传统教育方式中,大学生的孝德教育主要是根据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而现在,他们所接受的都是一些像网吧,酒吧这些腐败文化,大学生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思想道德建设不利,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孝德教育的缺失

虽然大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课程里有开设的有关孝德方面的知识,但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用来应付考试,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谓“孝”的含义。所谓孝,不仅是学习相关知识,实践是最重要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比较片面,单向教学,集体受教,注重知识学习,忽视道德修养学习。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不足,孝德道德缺失。

4.家庭教育的失衡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导致了不健全的思想道德修养。现在大部分的家庭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已经慢慢被忽视。为了给孩子优越的学习条件,很多家长把时间放在事业上,对传统的道德品质已经淡化忽视,极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现在学生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

二、将孝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营造孝育德育相结合的校园环境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比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大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传统的儒家思想,利用校园内各种有利条件对孝德文化进行宣传。 利用校内一些学报,条幅,播音等工具宣传一下孝德文化,孝德教育特色的名言名句,对一些表现先进的个人,集体进行表彰。同时,应避免学生接触校外的不良因素,以免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营造孝德氛围。

2、以点带面,推动孝德教育

(1)孝敬父母,孝最主要的就是针对父母,生养我们的人。高校的孝德教育就需要以孝敬父母为起点,要求学生定期跟父母沟通问候,假期尽量陪在父母身边。不仅是利用传统节日孝敬父母,每一天都要牢记向长辈献孝心。

(2)从向父母尽孝延伸社会孤寡老人尽孝,提升孝德教育深度。孔子曾说过,“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因此,学校既然把孝德当作德育工作的重点,就绝不能把孝德放在孝敬自己的父母,应该向周围的老人献上自己孝心,学会帮助弱者。此外,学校需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比如养老院的老人们都需要关爱。有组织向老人献孝心。这种道德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孝德意识。

3、制订合理的激励政策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必须具备合理的激励政策,这样实施起来就会很顺利。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实施,制订出合理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把学校的孝德教育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孝德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二是激励个人带动整体积极性。通过“校园十大感动人物”、“孝德之星”等评优活动, 充分发挥典型的重要激励作用,带动全校学生积极争做德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4、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一个学生的基础教育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都是受父母的影响,家庭环境的熏陶。道德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孝德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更应该从小开始培养,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道德习惯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重视的是孩子的成绩,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都是为孩子打点好任何事情。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仍然不懂得体谅,孝敬父母。因此,学校的孝德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另外,为人父母者,自己也要孝敬长辈,营造敬老爱老的家庭氛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结: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孝是入德之门,在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想要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全方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孝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缺陷。学校,家庭,社会,有效配合,定会教会学生“成人”。

参考文献:

1.韩巍岩,论加强高校的孝德教育(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洪军,孝道观念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董红波,以孝心教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的德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7(7);

篇5:中学生孝德教育初探

【摘 要】本文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对该校现有的孝德教育文化场域进行分析,对国防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更加合理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孝德教育 国防教育 实践探析

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同属教育学范畴,目前只有理论分支没有自成学科体系,但是两者的发生渊源可以追溯到文明初始时期,孝经中对于“立身,扬名,孝之终也”的阐述以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哲学都隐含着家国一体的论断,渗透着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融通的理念,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的优秀文化因子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而生生不息。

湖北工程学院地处因孝闻名的城市,具备深厚的孝德教育文化场域,加之该校近年来不断拓深大学生孝德文化教育与研究,尤其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就现有文化研究和实践基础进行思考、总结与探索,以期更加合理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

一、所处的孝德教育文化场域

第一,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几种社会形态,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群居生存生活方式、血缘宗法礼教思想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家国同构的文化结构。黄长义先生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生学研究以及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的阐述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性格及“贵和尚中”的思维方式。因此,家国同构体系下的国人深谙家国同体、保家卫国的辩证关系,涌现出无数个孝爱忠贤的典范人物。孝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肖波教授多次在孝德文化研究中,从尊祖敬祖、事亲敬亲、承志履责、立身荣亲几个方面,诠释孝德文化所承载的国防及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第二,孝感区域的孝德文化环境。孝感区域孝德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在中国古代24孝中占有3席,现代孝子辈出,具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孝文化环境。近年来,孝感地区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大力开发和利用孝文化资源,研究孝义、弘扬孝德、征集孝址、举办孝节、拓展孝艺、繁荣孝商、评选孝子、建设孝景,提炼了孝德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和合理内核,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有《孝感文化研究》《千古孝子黄香》系列孝文化研究专集,为发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探索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路径。孝感地区在传承孝德文化方面所做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孝德教育融入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区域文化环境。

第三,学校孝德成果突出。湖北工程学院注重发掘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通过出版,学《孝文化概论》等十余部孝文化著作,在《湖北工程学院报》和《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上开办孝文化名栏,增设孝文化选修课,举办孝文化讲座,创建孝文化专题网站,树立孝德先进典型,开展孝文化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组织孝德实践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在大学生中深化孝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应用。特别是学校通过开展化“三孝”(知孝、行孝、传孝)为“三爱”(爱父母、爱党、爱祖国)的活动,将孝德教育作为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促进国防教育的生活化、具体化,使孝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方面尤其是国防教育理念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孝德教育融入国防教育的具体实践

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威胁而进行建设与斗争,并向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学生军训―大学生入伍―军事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民兵建设”多厢并举的相对完善的国防教育体系,为孝德教育融入国防教育实践提供了系统基础。学校特别重视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研究与实践,肖波教授多次在多种场合论述孝德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他指出孝是爱国心的根源,是家国同构体系下,个人、家庭与国家的精神汇聚点。因此,湖北工程学院所拥有的孝文化资源,为开展孝德、国防的融合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以下是孝德教育融入国防教育的几项具体实践:

第一,在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是大学生进校第一课,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足够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军训工作的重要课题。学校在落实军训政策、规范军训管理的同时,还组织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如开展“军歌嘹亮”合唱比赛,举办迎新暨慰问教官文艺晚会,组织军训标兵和优秀军训学员到大悟革命老区、革命旧址进行参观学习,邀请校外国防教育专家和承训部队军事专家到学校做国家安全形势、周边安全环境、国防知识等方面的讲座,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防意识。学校还自行编印军训手册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军事、国防知识,通过军事图片展、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播放战地广播等方式营造浓烈的军训氛围,力图通过新生军训对全体在校学生进行一次国防教育洗礼。

第二,推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把军事理论课课堂打造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宣传阵地。(1)重视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由从校内选聘的政治思想过硬、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历和相应学历的在职人员担任。(2)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教案比对与讨论、思想碰撞与资源统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深刻,更具有针对性。(3)充分利用周边红色资源。组织教师实地参观驻孝部队军史馆、到军营体检生活,丰富教学素材。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等挂牌为我校的国防教育基地。

第三,抓好征兵和民兵建设,实现国防教育的日常化与常规化。学校抛弃以往的“征兵季”观念,实现征兵宣传的常规化与日常化,以学生入学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国家重要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为轴线,多形式、全覆盖地进行国防知识与征兵宣传,鼓励学生勇于担当历史责任,积极投身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国防理念与国防意识。学校还在全校范围内集中编组民兵队伍,并挑选部分优秀共青团干部、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党员干部编入基干民兵队伍,主要协助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日常校园安全巡逻等。学校组织民兵进行政治学习,通过对《国防法》《兵役法》《民兵工作管理条例》以及各种军事知识等的宣传学习,增强民兵队伍的国防意识。

三、对孝德教育融入国防教育实践的反思

孝德教育融入国防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对象性、间接性、实践性与全面性等特征。湖北工程学院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入教育还需要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实践路径,以下几点仅作探讨:

1.孝德教育的融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的配合与推进。孝德教育的融合教育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论,二是实践。两种路径的实现,都需要人的介入,所以学校要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上花更多功夫,一方面做好教师教学在孝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孝德思想。

2.整体架构,铸造经典,继续加强营造校园孝德文化氛围。学校要注重孝德文化环境的整体架构,从校园生活环境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营造良好的渗透教育氛围。同时,学校可以尝试打造出一项或者两项具有全校、全省、全国影响的孝德文化实践活动,并以该项实践活动为支点,在全校范围内深化传扬,铸成经典,用经典的力量点化提升孝德文化氛围。

3.继续加强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研究。学校重视孝德教育理论研究,已经整合出一支研究队伍,出版发行了多部专著,但是在孝德教育的融合研究上还需要注入更多的精力,以便用更好的理论指导孝德教育与国防教育的实践。

【参考文献】

篇6:孝德教育 14年上

——家长培训讲稿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主要特点是年龄普遍偏小、社会阅历较少、交往空间较窄、认知能力较差,家庭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亲人是他们主要的交往对象,他们与亲人的接触时间往往最多,感情也最深。因此,本人认为,孝德教育应从家庭教育抓起。这是因为 :

首先,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第一场所, 那也就是孝德得以践行的最佳场所, 同时, 也是父母们言传身教的最好时机;其次, 现代孝德首先是作为家庭美德存在的, 而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信仰重建的起点;因此, 孝德教育应从家庭抓起。以孝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 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孝德教育, 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更关系到祖国的繁荣, 民族的昌盛。

一、孝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涵义

1、孝德教育:指的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对受教育者实施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 : 第一 尊亲:即尊重父母, 在态度上尊重父母。不能跟父母大声讲话, 不能向父母发脾气, 不能给父母脸色看, 更不能虐待父母等。

第二 养亲:即赡养父母,这里指的赡养父母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且还包括对父母精神上的尊重、体贴和爱戴, 包括对父母、老人的精神、心理、感情等方面的关心和满足, 才能真正反映和体现孝的本质。

第三 悦亲:即顺从父母,对于父母, 除了尽心奉养, 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敬重外, 还要顺从他们的意愿。

第四 注重自身的立身之道:主要指不能使父母蒙羞, 不能损坏父母名声, 不能使父母伤心等。如: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等。

2、家庭教育:指的是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 :

(1)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3)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4)培养孩子审美与健体的能力;

(5)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6)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二、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孝德教育的优势

1、潜移默化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容易在孩子的心灵打上深刻的印痕, 会在日后的成长中以此为基础作为判断的参照物, 因此,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央电视台近三年每天都在热播一则公益广告, 广告讲的是一位年轻母亲在给自己的儿子讲小鸭子的故事, 讲完后, 母亲去给孩子的奶奶端洗脚水洗脚, 那个年幼的孩子见了, 便跑到卫生间。当妈妈给孩子的奶奶洗完脚, 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时, 只见她的儿子正吃力地端着满满的一盆水, 蹒跚地走过来童声童气地说“:妈妈洗脚。”妈妈欣慰地笑了。随后电视画面上跳出了一行字“其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则广告就能很好地说明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2、情感性

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亲子之间的强烈的情感性。由于血缘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出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不求索取, 只愿付出。从孩子呱呱落地, 到呀呀学语, 蹒跚学步,至长大成人, 走向社会,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子女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和辛劳。对孩子来说, 父母不仅给予了他生命, 给予了他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更是孩子精神的支柱和人生的向导。正是父母的这些凝结着爱的艰辛和劳累, 才使他们认识到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才能让他们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才能使他们受到感染, 把父母的爱内化为自己良好的孝德意识, 从而外化为实践,更好地践行孝德,回报父母。

3、灵活性

在家庭生活中,无论是日常的学习、生活, 还是闲暇的劳动、娱乐,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孝德教育,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往往是见到什么就教育什么, 有什么条件就利用什么条件。例如: 在一起吃饭的时候, 就可以教育孩子要先让长辈入座, 要给长辈夹菜;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 父母可以对电视里面关于孝德的剧情进行评论, 并且告诫孩子什么对, 什么不对;在外出逛街或旅行时, 看到有悖于孝德的事情时, 父母可以随时告诫孩子, 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不好的。因此,家庭孝德教育具有灵活性。

4、实践性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 孩子可以有机会实际体验孝敬父母的点滴行动。如:在家要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如洗衣服、刷碗、扫地等;如果父母生病了, 要为父母端水、送药、做饭;父母工作一天劳累了 , 晚上为父母洗脚、捶背、揉肩, 并且要让他们付诸实践,养成习惯, 从小事做起, 从点滴做起, 让这些良好的孝行成为一种习惯,因为让他们强硬记忆的东西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才能在他们的记忆中长久留存, 并不时地对他们产生影响 , 成为一种自我意识。

三、家庭教育如何加强孝德教育

1、重视说服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说服教育是加强孝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例如 :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 怎样做是对长辈的孝敬与尊重, 怎样做是好的行为, 怎样做是不好的行为, 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不对的, 好的行为受到赞扬;坏的行为受到谴责。对孩子进行直接的说服教育有一定的呆板性, 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听,但是在加强孝德教育方面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总比家长无论孩子做什么、怎么做都不管不顾的好。

2、重视情感教育

加强孝德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当是加强情感教育, 采取以情动情,以情喻理, 以情导行的方法, 使子女在“情”, 在良心的唤起之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父母可以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孩子的情感, 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实现双方的情感沟通。例如, 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家喻户晓的古人尽孝的故事, 当今社会发生的一些尽孝的事例, 或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子女尽孝的事情, 引起他们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情感, 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

3、重视榜样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 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父母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 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 帮老人做些家务, 同老人共聚同乐, 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 孩子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4、重视实践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践行孝道的最好场所, 他们可以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践行孝德。如: 在家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顶嘴、不耍脾气、与父母说话要和声细语;在家要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生活上要节俭, 不挑吃穿、不乱花钱、节省的零花钱, 待父母生日、过父亲节、母亲节时, 为父母买点礼品;要让孩子养成习惯, 从小事做起, 从点滴做起。

5、重视感恩教育

每个人都应该孝敬父母, 而不应该忘恩负义。尽管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 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 , 应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懂感恩父母或者不愿意感恩父母, 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也是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反映。感恩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 ,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当每个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 从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做起, 社会风气定会得到和谐的发展。

总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青少年又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他们, 而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孝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基础, 是衡量家庭教育成败的一条准则。如果没有孝德教育, 家庭教育将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对青少年倡导孝德教育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孝德教育是千秋大业, 所以, 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实施孝德教育, 加强孝德教育。

上一篇:烟草专卖人员作风整治方案下一篇: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